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6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4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1

关键词:食品级:绿色:生物农药

1食品级绿色生物农药的涵义

作为食品级无毒杀虫剂绿色生物农药,这是定位于以“食品安全”为目的并能有效杀灭病虫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安全、健康农药,完全打破了近几十年来用毒农药毒杀病虫害的方式与研发思路。它所采用的原材料以符合人类可食用的植物源原料为对象,对人畜无毒,对鱼类、鸟类、蜜蜂无毒副作用,对空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无污染,并且对病虫害有独特的杀灭作用,对植物还能补充多元素营养的多功能农用药。这是研发一种最高境界的生物农药,也是人们日夜向往实现得到的安全食品用药,人们对喷施这种食品级绿色生物农药后的农产品可随时随地、随喷随摘、随时食用,无任何毒副作用,而无原有农药的毒物残留,用按照食品调味品的标准研发生产,解决了现有农药无法解决的毒农药残留问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健康食品,对增强人民健康体质、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后将引领农药行业向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的研发生产方向转型升级。

2食品级绿色生物农药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迫切希望能吃到放心安全的食品,喝到清洁可口的水,吸到新鲜清爽的空气,要求生活在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无污染的地球村内。因此,发展食品级绿色生物农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和使命。

自从1939年美国的来勒研发了首个化学合成农药DDT以来,几十年的化学有毒农药发展迅速,我国主要从60年代开始大量引进化学合成毒农药的使用与生产销售,根据当时的历史与人文背景,是解决了粮食被害难题,解决了饥饿温饱问题,但种种迹象表明,化学农药残留带给亿万人民对环境与健康的代价太惨重,毒农药已成为人类难以遏制的隐形杀手!吃了农药残毒的农产品食品,就等于人类在进行慢性自杀,食品安全已成为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新食品法的出台,也足以表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担忧,因此,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绿色无毒生物农药就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食品级香辣蒜素无毒杀虫剂技术简述

3.1主要研发内容

本项目研制的是一种食品级的香辣蒜素无毒杀虫剂,通过自主研发与长期几年的反复调配实践试验,感觉杀虫效果很好,今后将准备产业化,争取早日为人民谋福利!现已申请发明专利。本品是从香榧、辣椒、大蒜中提取按一定配比均匀混合粉碎,再经科学配方提炼而成,将杀虫剂喷洒到果树、蔬菜等植物上,利用香辣蒜素的特殊气味与功能将害虫气孔堵塞、呛辣、熏闷窒息、以致脱水而达到杀灭害虫,用来替代现有有毒农药。主要防治蚜虫、菜虫、果树食心虫、潜叶蛾等,该食品级无毒杀虫剂与现有农药杀虫方式不同,为绿色环保的食品级植物源中提取,安全无污染,无农药残留,不仅具有高效的杀虫作用,而且也有很好的杀菌抑菌与增肥绿叶给植物补营养作用。

3.2关键技术创新点

本项目创新点就在于是一种安全、无毒、绿色、健康的食品级杀虫剂,开创了世界无毒农药的新篇章!并且还是一种人类的香辣调味品,在给果蔬除病虫害的同时也可边喷边拿来吃,安全可靠而无毒副作用,解决了现有“毒农药”的毒害人类健康问题。彻底改变了“无毒非农药”的传统观念与现状。这种多功能的植物保护神今后将革命性的颠覆整个农药行业,引领农药行业改变研发思路,成为绿色健康a业,为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4食品级绿色生物农药与现有毒农药的比较

4.1现有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长期食用受农药残留污染的水果、蔬菜、粮食,是导致癌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胎儿畸形、身体早衰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趋年轻化,这很大程度上与食用受农药污染的食物有关。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毒农药,会引起头晕、头痛、肚痛、拉稀、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往往被人们忽视。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经销人员外,运输、贮存和使用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食用含农药残留食品的人员几乎所有人都是危害者。因此,必须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4.2化学农药对空气、土壤与水的污染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飘浮在空气中的毒素更大地扩散到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使空气质量遭受严重污染,这是导致人类许多不明病原的因素之一。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造成土质变坏;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然后从土壤中又直接渗入地下水源与水塘、河流等,真可谓遍地受污染。

4.3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对硫磷、呋喃丹、地虫磷等就在短时期内能杀死蚯蚓。

4.4农药对鸟类种群的影

由于农田、果园、森林、草地等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鸟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些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鸟类体内蓄积的农药达到一定时中毒致死。二是使母鸟产蛋蛋壳变薄,孵化时极易破碎,对鸟类繁殖后代产生严重的影响。三是施用农药,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影响,使杂草与动物种群的多样化减少,进一步影响到鸟类的捕食与筑巢。

4.5农药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使用农药虽然杀灭了主要害虫的虫口数量,但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益虫,还助长了害虫的抗药性。降低了防治效果,这样反而使化学农药越用越多,导致恶性循环。

4.6现有农药对鱼类动物的危害

现有农药的大量使用,已使野生鱼类动物几乎灭绝,目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如再不改变现状,人类也将得到破坏环境带来的灾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研究降低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率,促进植物生长,达到增产目的的同时,也可以增加食品安全,对人体、环境无污染的无毒杀虫剂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公司在总结多年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种安全无毒的香辣蒜素无毒杀虫剂,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对土壤、水、大气环境不产生污染的高效食品级安全无毒杀虫剂。

5中国农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农药工业取得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思维陈旧,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必需作进一步调整,对于高毒农药急待从源头厂家禁止生产。

6未来中国农药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农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是从理念到管理上必须改革,未来将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时代,任何以违背人的健康意愿为代价的产品必然淘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等,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市场制高点。实行产品与资本紧密结合的运营战略,加快企业重组步伐,扩大规模优势;调整产业、品种结构,增强品牌优势;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突出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形成市场优势;加强终端市场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履行承担社会责任。

2015年中国农药行业企业销售前三名的年销售额分别为38.05亿元、37.37亿元、35.47亿元,与世界销售巨头相差很远,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的为15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为36家,百强企业中的最后一家年销售额为3.24亿元,中国共有2000多家现有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着几类同质化有毒农药,如果没有创新技术的突破,就难以有新的增长点!况且世界各国政府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现有农药对环境与人体健康产生的严重危害,试图千方百计设法严格控制、减低农药销量,号召花重金研发无毒无害的新植保产品。技术创新产品替代有毒农药产品,将革命性颠覆整个农药行业!成为市场的佼佼者!

未来农药企业发展趋势是不断通过兼并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布局做大做强,实现资源、资讯及时共享。加强行业准入门槛提升,淘汰关闭落后产能,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同时,企业还应探究生物农药这一开发、应用的热点领域。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适应性技术;节水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S318;S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12]。同时,趋势性的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灾害,通过改变区域水分和热量条件,深刻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频繁发生的气候与气象灾害,给河北省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随着河北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将延伸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相关产业中[3]。因此,在河北省农业综合工作中,必须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领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为此,本文根据河北省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目的,采用综合评价法,探讨不同地区的节水技术与模式,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指导。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水资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水资源的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因此,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46]。

1.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对河北省近50年(1956年-2000年)气象数据、水资源评价数据等的分析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省径流量、全省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明显影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降水量的影响更大。

1.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1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行业之一。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产量波动大。由图1中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可以看出,河北省1997年-2007年粮食产量的总趋势是稳中有升,但年际间的产量变化呈现一定波动性,在风调雨顺的天气气候下,产量就增加,如果遇到气象灾害,则减产明显,而减产的趋势与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充分表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FK(W]

图1河北省历年受灾情况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使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河北省在1996年洪涝灾害之后,已连续7年干旱。降水的减少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如水库蓄水不足,河流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河北省干旱逐年加重,干旱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受阻。而且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是河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障碍[911]。

1.2.2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农作物种植制度指的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作物种植的比例(作物布局)、一年种植的次数(复种)和种植方式与方法(轮作或连作、单作或间套作、直播或移栽等)。它是耕作制度的中心。

气候不断变化使河北省种植制度及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了一定变化。河北省自1986年至今已经经历了17个暖冬,使冬小麦种植北界向北推移了30~50km,生育期提前;一些强冬性品种,由于冬小麦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对低温的要求,而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冬小麦品种所取代。北部牧业适宜发展范围扩大,农业和林业适宜发展范围缩小。

1.2.3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有干旱(旱灾)、洪涝(水灾)、风雹、低温冻害(霜冻)等。近半个世纪,河北省干旱化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因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在逐渐扩大,干旱影响范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夏季干旱影响范围扩大趋势明显,速度为每10年增加3.2%,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灾害程度增加干旱化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10]。

据统计,1951年-2007年,全省因旱造成年平均受灾面积119.6万hm

其他如暴雨洪涝、风雹、低温冻害等也都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危害严重。

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冷害事件将呈减少趋势.但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目前的气候预测还不能回答未来农业生产地域会有哪些极端气候事件,或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究竟有多大,为研究工作和实际农业生产安排带来很大困难,这是今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4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农业种植以及作物病虫害等均会产生一定影响,而对农业用水的影响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季内的潜在蒸散量增加,导致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下降,从而增加农业灌溉需水量;二是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总量短缺。这两方面同时作用,放大了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1.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水资源情势预测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基于IPCCSRES中A2情景模拟华北地区2030年和2050年的温度和降水,结合依据近50年实测气象观测及水资源资料建立的气候变化对河北省水资源影响定量评估模型,对河北省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变化的综合情势作出了预测,为河北省未来水资源的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3.1河北省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测

未来河北省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有所增加。

1.3.2未来河北省水资源情势预测

1.3.3[ZK(]未来河北省极端天气事件预估及农业生产情势分析[ZK)]

据有关研究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降水强度、频数,还是干旱指数,21世纪中国区域极端降水指数都有显著增长的趋势,未来与降水有关的事件都呈极端化的趋势,极端降水强度可能增强,干旱也将加重。受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的影响,未来河北省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可能大大增加,多种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将增加,需要特别警惕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

气候变暖和CO2浓度增加将对河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和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冬春季节气温变换有利于设施环境下作物的生长。

2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与模式

2.1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由上文可知,水资源的供应和使用是河北省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条件,因而针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措施应该是以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为核心,进一步识别水资源的合理供应、分配和使用状况,发展适用技术和工程[12]。事实上,区域性水资源稀缺使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节水就一直是河北省农业发展的主题,因此这期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非常注重节水,其建设内容也主要是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以及科技推广等措施,见表1。

以上措施体现了针对缺水问题,河北省侧重加强节水灌溉,同时,农业、林业以及科技推广等措施的实施,既注重工程建设内容,又关注环境影响,强化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节水、增效、增收的目标,对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

依据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多年来在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中积累的技术与经验,以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为主体,并考虑增温的影响,从河北省实际出发,将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整理见表2。

表中的各项技术措施在河北省范围普遍可以采用,但在不同类型分区,由于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种植等情况有所不同,甚至差别较大,因此可以采用的技术类别、优先次序等也存在差别。

2.2适应性技术优先性排序

为了提高研究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确定各区适应性农业节水技术的优先次序。综合评价法[13]的核心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vProcess)和特尔菲法(Delphi)。在特尔菲法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实现节水技术与各种应对措施的量化识别,从而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14]。

(1)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15]。按照AHP法,将所研究问题涉及的因素条理化、层次化,分为三层。

a.决策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即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优先次序。

b.准则层: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如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技术可行性等。

c.指标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如采取的节水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及管理措施等,措施层以下由更为具体的技术措施组成,如节水措施包括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渠道衬砌及集雨节灌技术;农艺措施包括抗逆性作物品种、覆盖技术、耕作蓄水技术、小畦灌溉技术、调亏灌溉、蓄水耕作、适水种植与合理密植、化学制剂保水技术及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管理措施包括加强灌溉管理、组建WUA、加强墒情监测预报、健全水管理法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民能力培训等[16]。

按照各类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把它们排成由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即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见图2。

图2适应性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权重集A的确定。模型中,各指标权重采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为加强评价结果与各区适应性技术的实际符合程度,按照技术人员50%,管理人员30%,农民20%的比例聘请一批专家打分。其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在水利、农业、植保以及气象等不同行业与部门选取,农民则在当地选取,参与本次适应性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的选择与评价的打分工作。然后将专家的意见统计集中,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

确定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及多层并合的总权重见表3。

由此,可得出各类型区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的优先次序,见表5。

2.3各分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

以上述适应性技术措施综合评价成果为依据,对河北省各类型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节水技术发展模式进行集成配套如下。

(1)太行山山麓平原区。该区是河北省农业和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问题比较严重,过去的水浇地已经或正在变为旱地。按照适应性技术评价成果,其主体技术应是在采取管道灌溉技术减少输配水损失的基础上,通过节水超高产品种鉴定选用,强化利用土壤保蓄水的功能,完善配套节水栽培综合农艺措施,强化水肥高效耦合,实现以土节水、以肥节水、以种节水、以管节水的高产和超高产的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其集成模式为:

管道灌溉技术(入小畦灌溉)+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抗

(2)燕山山麓平原区。本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耕地灌溉率达80%以上,属微缺水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作物。考虑到该区土壤质地较轻,灌水渗漏严重,但经济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因此为提高降水及灌溉水的利用率,优先采取的综合技术集成模式为:

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技术+畦灌(沟灌)+抗旱节水作物品种+土壤耕作蓄墒技术(少、免耕)+农田覆盖(秸秆、地膜)技术+平衡施肥+管理措施(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等)。

(3)冀中南低平原亚区。该区既是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地区,又是耕地面积最大的农业区。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已造成许多资源问题。因此应立足节水,合理利用当地浅层淡水、微咸水资源,并以适应栽培与种植为主体技术,全面推广以抗旱作物、抗旱品种为主体技术的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建立高效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发展模式:

咸淡混浇+管道输水直接入(小)畦灌溉+少耕(免耕)+抗、耐旱优良作物品种+覆盖(秸秆、地膜)保墒+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4)滨海平原亚区。该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农田类型以灌溉农田为主。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为主。其主体技术应是以雨水、地下咸水、海水利用为中心的滨海平原高效农业节水模式:

咸淡混浇/海水利用+管道输水直接入小畦+抗旱节水作物品种+少耕(免耕)+覆盖(秸秆、地膜)保墒+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5)坝上高原区。该区以旱作农田为主,气候低温干旱,土壤瘠薄缺肥,坡耕地多,跑水跑肥和风蚀严重,改造难度大,地下水不足且利用难度大。该区主体技术应按照基本农田工程建设,推行农田聚水、保水、蓄水、集水的用水技术,以机械沟播、地膜覆盖、粮饲轮作套种技术为手段;根据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改造,丰产沟建设和雨水积蓄利用,形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节水技术模式:

集雨节灌+抗旱优良作物品种+深耕蓄水+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6)冀西北山间盆地区。该区大部为山地、丘陵,山坡陡峭、生态脆弱、气候冷凉、水资源极缺。其主体技术应以坡改梯田与综合治理技术为主,综合运用集雨蓄水、错季适应栽培、机械沟播配套技术,推广地膜覆盖创高产技术,形成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山地丘陵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集雨节灌+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深耕蓄水+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7)燕山丘陵亚区。该区气候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稳定,但坡耕地多,大量耕地沙性强或含砾石较多,漏水漏肥、风蚀较重。因此应以基本农田建设与综合治理为主体技术,综合应用地膜覆盖、集雨旱作、适应栽培技术,全面推广坡改梯田、治沙改土和水平沟建设等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管道灌溉技术+抗旱节水作物品种+少、免耕技术+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8)太行山丘陵亚区。该区坡耕地多,土层薄,保水、蓄水能力差,干旱严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典型的不稳定旱作农业类型区。应以坡改梯田与集雨设施建设为主体技术,综合应用培肥施肥、地膜覆盖、适应栽培技术,因集水设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集雨节灌+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深耕蓄水+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3示范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而达,杨修.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价及适应对策[A].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C].2003:7377.(LINErda,YANGXiu.EvaluationoftheImpactofClimateCchangeonAgricultureandDaptationStrategies[A].TheCollectedWorksofClimateChange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Seminar[C].2003:7377(inChinese)).

[2]IPCC.Climatechange2007:SynthesisReport[R].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3]王淑梅.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北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126128.(WANGShumei.ThinkingAouttheFutureImpactofClimateChangeonAgriculturalProductioninChinaandCountermeasures[J].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2005,(4):126128.(inChinese)).

[4]HowdenSM,SoussanaJF,TuielloFN,etal.AdaptingAgriculturetoClimateChange[J].Pnas,2007,104(50):1969119696.

[5]PiaoSL,CiaisP,HuangY,etal.TheImpactsofClimateChangeonWaterResourcesandAgricultureinChina[J].Nature,2010,467(7311):4351.

[6]WangJ,MendelsohnR,DinarA,etal.TheImpactofClimateChangeonChina’sAgriculture[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9,40:323337.

[7]李春强,杜毅光,李保国,等.河北省近四十年(19652005)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7):17.(LIChunqiang,DUYiguang,LIBaoguo,etal.AnAnalysison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HebeiProvinceDuring19652005[J].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9,23(7):17(inChinese)).

[8]邵爱军,左丽琼,阮新,等.河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6):1925.(SHAOAijun,ZUOLiqiong,RUANXin,etal.ImpactofClimaticChangeonSurfaceRunoffinHebeiProvinceintheLast50Years[J].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8,22(6):1925.(inChinese)).[HJ]

[9]李元华,车少静.河北省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5,26(4):224228.(LIYuanhua,CHEShaojing.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ChangeonAgricultureofHebeiProvince[J].ChineseJournalofAgrometeorology,2005,26(4):224228.(inChinese)).

[10]刘学锋,任国玉,范增禄,等.海河流域近47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8):8590.(LIUXuefeng,RENGuoyu,FANZenglu,etal.TrendsofPrecipitationExtremesintheHaiheRiverBasinDuring19612007[J].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8):8590.(inChinese)).

[11]TaoF,YokozawaM,LiuJ.ClimatecropYieldRelationshipsatProvincialScalesinChinaandtheImpactsofRecentClimateTrends[J].ClimateResearch,2008(38):8394.

[12]刘恩财,谢立勇,赵洪亮,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2):35.(LIUEncai,XIELiyong,ZHAOHongliang,etal.OnAgriculturetoCombatClimateChangeAdaptationCapacityBuilding[J].AgriculturalEconomy,2010(2):35.(inChinese)).

[13]卢玉邦,郭龙珠,郎景波.综合评价方法在节水灌溉方式选择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3336.(LUYubang,GUOLongzhu,LANG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intheSelectionofWaterSavingIrrigationMethods[J].TransactionsoftheCSAE,2006,22(2):3336.(inChinese)).

[14]王英凯.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原理的科研项目评价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S2):148149.(WANGYingkai.BasedonDelphiMethodandAHPEvaluationModelofPrincipleResearchProjects[J].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2001,(Supp.2).(inChinese)).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3

近几年来,随着杀菌剂研发与使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作物病害复杂多变和病原菌抗性的增加,杀菌剂在我国的产量与使用量逐年增加,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已成为广大农药企业和农药研究应用推广部门关注的重点。为了探讨当前杀菌剂市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杀菌剂研发、生产、营销和应用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研究决定,继成功举办2011年水稻杀虫剂应用技术与市场推广交流会后,将于2012年2月24-26日举办杀菌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邀请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领导和专家以及部分知名企业领导为与会者论述杀菌剂产业与市场现状及趋势,分享技术与经验,破解营销迷局,展望未来发展。

为保证会议工作顺利进行,现将交流会有关事宜正式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

二、支持单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

三、冠名单位: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四、协办单位: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五、会议主题:杀菌剂的发展及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六、会议时间:2012年2月24—26日,24日全天报到

七、会议地点:山东济南市银座泉城大酒店(4星级,位于南门大街2号、即泉城广场科技馆对面,出租车机场约50分钟、火车站约20分钟、济南西站约30分钟可至)。

八、参会对象:农药生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市场部经理、产品经理,农药科研院所专家,植保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人士,农药经销商,蔬菜和粮食种植大户等

九、主要内容:

(一)开幕式: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及冠名单位等领导致词

(二)特约报告:

政策与发展

1.杀菌剂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孙叔宝秘书长

2.杀菌剂产品登记方向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张文君主任

3.我国农作物病害发生及杀菌剂应用概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梁帝允高级农艺师

4.2011年杀菌剂进出口情况分析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进出口处叶贵标处长

研究与开发

1.重要农作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及防治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

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新型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袁会珠研究员

3.杀菌剂对助剂的要求及剂型发展趋势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张宗俭研究员

4.跨国公司杀菌剂新品种的研发及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推广与应用

1.水稻病害的发生及杀菌剂应用状况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同春研究员

2.果树病害的发生及杀菌剂应用状况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韩秀英研究员

3.蔬菜病害的发生及杀菌剂应用状况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长松研究员

4.灰霉病、白粉病的抗性发展与药剂选择山东农业大学刘峰教授

营销与推荐

1.杀菌剂产品价值的附加与实现吉林松原商学院蔡国友院长

2.国内农药企业如何做好杀菌剂的推广和营销创新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王兴林副总裁

3.冠名单位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及其他协办企业产品推荐

十、参会费用:

1.会议费:2012年2月15日前注册,1800元/人;2012年2月15日以后及现场注册,2000元/人。上述费用主要包括会务费、资料费等。会议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2.省略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

郑永权电话:010-6281590813641115808

邮箱:yqzheng@ippcaas.省略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4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适应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X196;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5-0019-06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与1850-1900年相比,2003-2012年这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8℃。近百年来,全球平均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明显,极端干旱洪涝事件频发[1]。根据《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2),1901-2012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伴随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13-2012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91℃,气候变暖导致中国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日照等主要气候因素发生改变。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领域之一,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差异较大,因此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领域区域差异特征尤为显著[3]。东北区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生长季延长,干旱趋势增大,水稻产量减少,病虫害出现,次要病虫害发展为主要病虫害。华北区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粮食产量降低,水资源短缺加剧,积温增加,作物生长季缩短,可能复种指数增加,晚熟品种种植增加。华东区增温速率呈加快趋势,区域旱涝事件趋多趋强,双季早稻和夏粮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华中区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双季稻,春性小麦种植区域增加,水稻生育期缩短,气候变暖病虫害发育速度加快。华南区主要植物,动物的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气候带有加速北移趋势,双季稻中高适宜种植区面积增加,水稻生育期缩短,产量波动增大。西南区主要表现在气候带向高海拔和高纬度的位移和作物产量和品质上,山区水稻和玉米等中晚熟品种产量会提高,春旱尤为突出,大田作物产量受影响。西北区无霜期显著延长,提早了春播作物播种期,推后了秋播作物播种期,加快了作物生长发育速度,种植区域向北和高海拔区域扩展,干旱加剧,种植结构改变,病虫害增多。

总之,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对我国农业而言,如何趋利避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1.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农业气候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与布局,光、热、水资源是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已对农业气候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气候变暖使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农业生产所需的热量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延长了气候生长季,研究表明[4],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如东北地区近50年平均气温上升1.5℃,增温率为每10年0-3℃。当热量资源满足的情况下,水分则是决定农业发展和产量水平的主要因素。然而气候变暖使土壤水分蒸发量加大,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因水资源的匮乏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作物产量波动的气候风险性增加,如华北平原地区作物生育期内的自然降水和底墒水只能满足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的1/3-2/3,如果没有灌溉,冬小麦全生育期缺水率20%以上出现的概率大都在80%以上,缺水率30%-40%的重旱年出现的概率高达30%[5]。

1.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布局的影响

气候变化使我国的种植制度和农业布局发生改变。气候变化使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从而导致种植区成片北移,有研究表明,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将北移1.76°N,种植制度分界线将北移2.44°N,相当于复种指数提高7.2%。据估计,在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目前中国大部分两熟制地区有可能成为三熟制适宜种植区;两熟制北界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南界将北移250km-500km,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6]。如东北地区随着气温的升高,喜温喜湿作物水稻的种植北界已经移至大约52°N的呼玛县等地区,玉米的栽培北界向北扩展到黑龙江呼玛县,向东扩展到辽宁东部山区,小麦作为喜凉作物,在温度、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显著的北退现象[7-10]。

1.3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将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区域在夜间冠层增温2.5℃,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26.6%[11]。从1991-2000年,华北平原耕地生产潜力小幅减少1.1%,约52.7kg/hm2[12]。研究估计,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13-14]。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CO2浓度升高对品质的影响因作物品种而异。在CO2浓度加倍的条件下,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的氨基酸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5]。当温度和CO2浓度均增加时,水稻籽粒蛋白含量降低,对人体很重要的铁、锌元素以及稻米籽粒营养品质(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将会增加[16]。

1.4气候变化对农业旱涝及病虫害等气候灾害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高温、洪涝、干旱、台风、寒害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可能增加,最主要的是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几率较大,其导致的灾害损失约占气象灾害的70%-85%。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作物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病虫害出现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度地区延伸。研究表明,生长季变暖可使大部病虫害发育历期缩短、危害期延长,害虫种群增长力增加、世代增加,发生界限北移和海拔界限高度增加,危害面积和程度不断加大加重,尤其是水稻病虫害早发和向北扩张趋势突出[17-18]。

1.5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全球粮食总产量因严重自然灾害而降低,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而当前世界主要粮食价格波动呈放大趋势,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气候变化影响农产品贸易,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灾害频繁而严重。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也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和贸易活动,相关研究认为中国的气温升高降低了粮食贸易量[19-20]。

2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措施

综合相关文献分析,目前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适应技术措施包括:

2.1调整农业种植制度和布局

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制度和布局的影响,在分析和预测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变化的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模式,改进农作物的品种布局,提高复种指数,调整作物种植季节[21]。如西北干旱区减少高耗水量的农作物种植,增加马铃薯等节水、耐旱型农作物的生产。东北地区利用气候变暖热量增加趋势,应适当推进水稻种植区域北移,华南地区适当增加双季稻中高适宜种植区面积,西南地区应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22]。

2.2选育优良农作物品种

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开发农作物高光效育种,抗高温育种技术,选育抗逆品种,提高作物的光合效能以及对逆境的抵抗能力,不但可以抵消气候变化引起的不利影响,还可以充分利用未来农作物的高CO2肥效作用使粮食获得增产,保证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如随着气候变暖,热量资源的增加,玉米早熟品种逐渐被晚熟品种代替,过渡型、半冬性或弱冬性生态类型的冬小麦品种逐渐取代强冬性冬小麦品种,这些都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有助于农作物总产的稳定和提高。

2.3加强农业气候灾害防控

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旱涝及病虫害等气候灾害的影响,开展农业气候灾害预测,建立农业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特别是建立干旱、洪涝、低温灾害、重大植物病虫害等防空减灾体系,并建立农业灾害保险机制等,同时开展研发生物农药有效靶标技术,物理与生态调控技术以及化学防治技术等,有效规避农业气候灾害风险。

2.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作物抗旱,抗涝等能力,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灾害能力,如推广膜下滴水等节水灌溉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可以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在干旱缺水山区兴建一批蓄水塘库,普及集雨设施与补灌技术,开展坡改梯和沟坝地农田基本建设等,提高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质基础与适应能力。

3农业领域在适应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领域适应技术薄弱分散,尚未形成和建立适应技术清单和适应技术集成体系

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各类技术分散于不同部门,其应用领域、影响范围和成熟度均有不同,限制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发展,农业领域适应技术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农业气候灾害防控和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上,适应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适应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性相对较差,适应技术缺少典型区域示范,有效的适应技术薄弱,如在西北、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适应温度升高的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仍在试验中,尚未形成配套和示范规模[18]。部分适应技术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尚未形成和建立可操作性的适应技术清单和适应技术集成体系。

3.2农业领域适应技术评估方法中缺少对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

选择适应技术和措施是存在风险和成本的,目前我国对气候变化适应的农业技术尚停留在对现有可用技术的分析筛选,基于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分析,采取有效性的针对适应技术措施以及对各可行农业适应技术的评估研究还很缺乏,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和适应效果分析比较薄弱,目前对适应成本效益分析的全面评估仍然非常缺乏,应推进相关研究,以便为制定和实施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3农业领域适应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体制薄弱

适应气候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适应的基线较低,在适应行动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大[23]。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尚未构建完善和成熟的适应技术推广体系,尚无行业可操作性的适应技术清单,在技术研发和引进以及适应技术措施示范方面缺乏稳定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3.4缺少对农业领域适应技术推广的国家战略规划与国际合作

目前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开发和应用水平很不平衡,理论研究较多,实践信息不足。对适应技术研究的科学基础薄弱,目前科学认识水平尚不足以满足制订科学的适应规划的需要。因此,在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行动中,缺少国家适应战略规划的指导,导致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分散、针对性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制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适应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矛盾[23],不能公平和及时掌握农业领域适应技术研究与创新的最新动态,导致在引进、吸收和转化先进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基础薄弱。

3.5对农业领域适应技术的公众关注程度不高

虽然国内外对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达成一致。但是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对如何提高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与管理水平,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做得很少。当前中国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为主,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突出,相关政策推行、技术普及成本高昂,可操作性难度大。因此,应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及应用培训,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认识的深刻性和行动的自觉性[23]。

4未来农业领域适应技术措施发展对策

4.1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影响的科学系统研究,减少不确定性,提升农业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地位

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快、减排潜力大以及较高的生态脆弱性等决定了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地位随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发展而日渐提升。农业在气候谈判中地位的变化对气候谈判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4]。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事实研究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25]。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影响的科学系统研究,开展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农业适应技术选择与评价既要考虑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还要考虑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升农业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地位。

4.2建立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农业适应技术清单和技术集成体系,并示范推广

在充分收集和总结现有农业适应技术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和响应特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技术清单(见表1),并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示范,全面推广成熟与无悔的农业适应技术。建立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对各种适应技术进行选择、优化、配置,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匹配的有机体系,当前阶段,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整合集成亟需开展的关键工作包括: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构建与技术清单编制;优选现有比较成熟的适应技术,吸收最新适应技术研发成果,评估其综合效益与适用范围,构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26-27]。同

时为避免人类无序适应活动所可能产能的不利影响,需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不同部门以形成有序适应,从而实现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达到“有序适应、整体最优、长期受益”[28]。

4.3建立农业领域适应技术选择的方法步骤

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技术清单与技术集成框架体系基础上,选择和分析农业适应技术应包括四个方法步骤[29]:

一是全面分析农业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脆弱性和敏感性;

二是正确表达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优先考虑选择的适应技术和措施;

三是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技术成本与效益;

四是有效选择区域性农业适应技术并示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EB/OL].http://ipcc.ch.

[2]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3-37.[ZhouShudong,ZhouWenkui,ZhuHonggen,etal.ImpactofClimateChangeonAgricultureanditsCountermeasures[J].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0,10(1):33-37.]

[3]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SocialDevelopmentAttendtoTechnologyDivisionof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MOST),TheAdministrativeCenterforChina’sAgenda21.StudiesonNationalStrategyofClimateChangeAdaptation[M].Beijing:SciencePress,2011.]

[4]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9):144-149.[ZhaoXiulan.InfluenceofClimateChangeonAgricultureinNortheastChinainRecent50Years[J].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0,41(9):144-149.]

[15]高素华,王春乙.CO2对冬小麦和大豆籽粒成分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4,15(5):65-66.[GaoSuhua,WangChunyi.EffectofCO2ontheGrainCompositionsofWinterWheatandSoybean[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1994,15(5):65-66.]

[16]高明超,杨伟光.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93.[GaoChaoming,YangWeiguang.EffectofClimateChangeonCrop[J].Mod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0,(1):293.]

[17]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HuoZhiguo,LiMaosong,WangLi,etal.ImpactsofClimateWarmingonCropDiseasesandPestsinChina[J].ScientiaAgriculturaSinica,2012,45(10):1926-1934.]

[18]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707-1712.[PanGenxing,GaoMin,HuGuohua,etal.IssuesandChallengeson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ImpactsonChina’sFutureAgriculture[J].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2011,30(9):1707-1712.]

[19]任晓娜,孙东升.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12,25(3):99-101.[RenXiaona,SunDongsheng.TheImpactofClimateChangeonChina’sGrainTrade[J].EcologicalEconomy,2012,25(3):99-101.]

[20]FAO.TheStateofFoodInsecurityintheWorld:HowDoesInternationalPriceVolatilityAfectDomesticEconomiesandFoodSecurity?[R].Rome,Italy,2011.

[21]陈兆波,陈霞,董文,等.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科技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专刊):446-450.[ChenZhaobo,ChenXia,DongWen,etal.ResearchoftheStatusofAgricultureAddressingClimateChangeandtheTechnologicalMeasur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2,22(S1):446-450.]

[22]王雅琼,马世铭.中国区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选择[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1):51-56.[WangYaqiong,MaShiming.TechnologicalOptionsofRegionalAgricultural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inChina[J].ChineseJournalofAgrometeorology,2009,30(S1):51-56.]

[23]李虎,邱建军,王立刚,等.适应气候变化: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23-28.[LiHu,QiuJianjun,WangLigang,etal.AdaptionToClimateChange:NewChallengesToChineseAgriculture[J].ChineseJournal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2012,33(6):23-28.]

[24]高小升,严双伍,方建斌.农业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37-43.[GaoXiaosheng,YanShuangwu,FangJianbin.ChangeofPositionofAgricultureinInternationalClimateNegotiationandItsImpact[J].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3,13(4):37-43.]

[25]丁一汇,林而达,何建坤.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1-207.[DingYihui,LinErda,HeJiankun.ChineseClimateChange:Sience,Impact,AdaptationandPolicyResearch[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09:201-207.]

[26]韩荣青,潘韬,刘玉洁,等.华北平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集成创新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37-1545.[HanRongqing,PanTao,LiuYujie,etal.IntegratedInnovationSystemsforClimateChangeAdaptationTechnologiesinNorthChinaPlain[J].ProgressinGeography,2012,31(11):1537-1545.]

[27]潘韬,刘玉洁,张九天,等.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1-5.[PanTao,LiuYujie,ZhangJiutian,etal.IntegratedInnovationMechanismofTechnologySystemfor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2,22(11):1-5.]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5

关键词:基层植保工作;农业发展;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431075

1基层植保中常见的问题

1.1虫害对农作物影响程度加深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经济在各个领域都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在农作物的类别上十分缺乏。在90年代,把解决温饱问题放在第一位,所以常见的农作物都只是粮食品种,像玉米、小麦、红薯、马铃薯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农作物,在相关农作物虫害预防过程中,由于种类较单一,病虫的种类也很好防治。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能享受不同种类的美食,蔬菜水果种类急剧增多,在享受许多美味的同时,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不断的加深。在解决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严重影响问题上,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病虫害的种类、变异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制出相关农药,对病虫害的侵袭要扼杀在发现初期。

1.2有害生物传播速度加快

在传统农业发展方面,因为种类的单一,农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农作物的生产量也比较低,只能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在市场交易较少,有害生物在传播上很少能传向其他地方。在新时代农业领域中,交通的不断发达,农作物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不同种类农作物高产量等相关优势,在市场上,能吃到各个季节的蔬菜水果,在这些便利的同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大幅度升高,尤其是在农作物产品运输的过程中将这些有害生物进行了广泛传播。有害生物的不断传播,对许多地方的农作物都产生了严重影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利,所以要大力度对多种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在运输前,对所有农作物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从而避免有害生物较快的传播。

1.3自然坏境的恶化对农作物的相关影响

我国工业领域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对自然坏境的污染,一些大型的炼钢厂,通过过滤一些残渣排放的大量污水,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在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中,一些自然因素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随着当代工业化的影响,像土壤、空气、水质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自然环境一天天的不断恶化,农作物不能健康的生长,现在的雾霾十分严重,它以其十分微小的体形能够较多的存在农作物中,我们在食用过程中,就会对身体带来许多不适,甚至会出现发病症状。可见,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品质量。

2应用农业发展新趋势的措施

2.1在农业发展中建立预防体系

一个领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要想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相关体系,在基层植保工作中上,为了适应新农业的新趋势要制定属于自身发展的一系列体系。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病虫害等许多有害生物的预防,由于农产品种类数量的日益增多,再加上交通十分便利,病虫害等许多有害生物的传播就会加快,所以要对传播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要建立预防病虫害的体系,制定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在对农药的使用上,要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在农药具体的使用量以及带来的许多弊端,由使用者进行衡量。在防治病虫害等有害微生物预防体系中,要时刻关注有害生物的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完善该体系。

2.2加强绿色植保技术的发展

目前,市场上的许多农产品上都会残留大量的农药,消费者在选购的过程中对农产品的食用安全都有较大的顾虑,随着病虫害种类的增多,小剂量和药效弱已经不能对变异后的病虫害有较大伤害。为了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有害生物起到致命的伤害,人们使用的农药药效十足,小剂量的毒性就十分剧烈,因此杀害了几乎所有的相关有害生物。在对病虫害等有害微生物有效防治的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为吃不到安全的绿色农产品不知所措,因此要加强对农药的使用安全上的有效控制,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不会给农作物本身带来有毒物质侵入的防止措施。

2.3各个部门加强合作优化公共植保体制

在基层植保工作中,基层植保工作不是单一存在的,它是由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加以管理的,比如一些简单的植保工作、农药使用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部门一起掌管整个植保工作。简单的植保工作就是管理一些种植品种,以及在种植上的合理分配工作上的统一,农药监管部门通过现有的农药,要有明确的使用条例,对哪些农药禁用,哪些农药可用进行严格规定,同时农药监督局要经常对地方上农药的售出情况进行记录,确保农药使用的正规性。在对病虫害有害微生物变异较快问题上,研究人员要对及时变异的有害生物研制出相关药剂,对病虫害有害生物的预防体制的完善十分关键。

3新时代植保工作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3.1当前形势下的植保工作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不但能享受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在营养角度上也十分充足,和过去相比较,植保基层有很大的改变。新形势农业趋势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上,由于数量种类的不断丰富,加快了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自给自足的现象,当前植保工作不仅限于农产品的丰富上,更加重视在病虫害等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上。当今时代是绿色环保的时代,人们对食用的农产品安全性方面十分重视,所以在进行相关防治中,要采取低毒害的解决措施,由于当前的防治水平有限,根本达标不到低毒害水平,由此可见,当前植保工作的形势较为严峻。

3.2加大对植保人员的培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从根本上讲,我国现在仍然偏重经济效益的获取,对环保建设方面的管理还是十分欠缺。在植保工作中,在农产品的检验合格方面不是十分重视,也没有相对专业的检验人员,农民在防治害虫中,为了节约投入成本,对农药的使用上,会采用十分廉价的药剂,虽然对害虫的防治有一定的影响,但因其毒性十分剧烈,人们食用后对身体在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相关植保部门要加大对新形势下植保领域需要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对植保工作各个阶段要有相关的负责人员,对于植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保障,为植保工作能顺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基层植保工作在农业发展新趋势中的采用

为了让基层植保工作能更快的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不能仅仅拘泥于植保工作的发展,更要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去。在农业现代化的新时代,要想农业发展领域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基层工作做到位,在其基层植保工作方面,要采用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不同层次的植保人员进行任务的准确分配,对相关技术人员加大力度培养,让植保工作的所有劳动人员都能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4总结

一个领域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把最基本的工作做好,在最基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之后,在发展中就会如鱼得水,将十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现代化农业的新趋势也是当前要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其最基层的植保工作一定要_标,在其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基层治保工作就能十分顺利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韩俊,陈劲松,张庆忠.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6

[关键词]大豆优势区域调研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70-01

一、大豆生产基本情况

(一)大豆面积及产量

大豆是我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然而,2005―2006年我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却由20万亩减少至16万亩,而后两年受大豆品种不断更新和农民种田技术水平的提高,大豆产量才有所增加。加之2007年大豆价格上涨,大豆与玉米相比亩纯效益相近,至使2008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09年至2013年,大豆在粮食作物中纯效益较低,大豆种植面积不断缩小。我区现种植大豆总面积为8万亩,我区大豆的平均产量为2325公斤/公顷。

近年来,随着世界大豆生产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大豆生产及市场面临着整体面积减少,单产增加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大豆产业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国内大豆生产连续三年减产,大豆播种面积减少,国内大豆价格迅速攀升,大豆消费不断增加,进口量大幅上升。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豆生长季节及期间气候条件

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影响对作物的产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区大豆每年种植一茬,每年的5月初播种,生长季节是5月初―9月中旬,9月下旬收获。6月初大豆出苗后,期间日平均气温在20℃左右,有利于大豆的营养生长和根系伸长,但此期经常发生阶段性干旱,使营养生长量不足,造成大豆减产。7月―8月大豆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此期高温,近年来年季间降雨差异较大,有时出现阶段性干旱,造成落花、落荚;有时遇阴雨连绵,使大豆的病害加重,严重影响产量。8月份进入大豆的鼓粒期,昼夜温差增大,利于干物质积累,但在8月中下旬也常发生阶段性干旱,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三)大豆种植效益及其与大豆竞争作物种植效益分析

2004―2011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亩投入成本增加。2004年大豆的亩投入成本160元,亩纯收入195元。玉米的亩投入成本200元,亩纯收入214元,大豆与玉米的亩纯效益比为1:1.09。2006年大豆的亩投入成本210元,亩纯收入163元,玉米亩投入成本260元,亩纯收入330元,大豆与玉米亩纯效益比为1:2.02。2010年大豆的亩投入成本310元,亩纯收入380元,玉米的亩投入成本363元,亩纯收入417元,亩纯效益比为1:1.09。

我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水稻,但作为旱田作物的玉米和大豆相比较,在价格、产量等不稳定因素影响下种植大豆的产量和纯效益都低于玉米。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部分农户陆续改种玉米作物,使大豆种植面积下降。

(四)大豆主产区农民对大豆品种、生产技术的基本需求

现今市场上大豆品种繁多,农民追求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也有少部分农民观念较进步,在食用上注重蛋白质含量高、高油的大豆品种,农民将增产的希望寄托于好的品种,而忽视了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生产技术。首先农民在整地质量、播种量、机械播种质量和大豆中后期的田间管理等技术环节上跑粗走样严重,不能按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执行。其次在病虫害的预防上缺乏技术指导。

二、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部分农户为了追求高产选择越区种植的晚熟品种和未审定推广的品种,造成不能安全成熟。

2.大豆面积分散,不成规模,全程机械化应用少,种植成本高。

3.农民在对土地的投入中,大部分都在投入大量的化肥,极少部分对土地施入有机肥。使土壤变板结,通透性差。农民还没有认识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4.要增强农民在大豆整个生育时期防病减灾的意识,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品质得到提升。近年来由于农机越来越多的代替了人力劳动,至使农民减少了铲趟次数,不少农户在中耕管理这一环节上跑粗走样,田间管理不到位。

5.我区旱田面积较大,田间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备,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还较差。

6.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信息较封闭。销路不畅通,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

(二)对策

1.选择适宜品种

最基础的是为了保障大豆能安全的出苗应选择审定推广的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根据当地的积温来种植选择适宜的品种,不能为求高产,存有侥幸心理,越区种植。

2.重视大豆田间管理

避免大豆田重迎茬是大豆丰产的保证。积极进行秋整地,耕翻深度达25cm以上,翻后及时镇压。目前农户的土地越种越硬,究其原因是小四轮整地,怕费车,怕费油,因此翻地浅,耕层变薄,犁底层加厚,影响大豆生长。今后要用大型拖拉机连片秋深翻整地或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给大豆生长造成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土壤施肥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同时要增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种田意识。及时对大豆田进行中耕管理,出苗后及时查田补种,保证基本苗数,中后期做到三铲三趟,加强中耕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在大豆作物生长后期,可根据长势喷施叶面肥,以提高单产。

3.自然条件影响

兴修水利,打井抗旱,增强抗旱减灾的意识。

三、大豆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一)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我区的大豆主要是自产自销,几年来大豆的需求量比较稳定。随着大都市人对鲜食大豆的喜爱,和我省生产绿色、环保、非转基因及专用品种大豆品牌的形成,种植大豆面积将有所增长。

(二)大豆单产变化趋势

大豆产量因素取决于品种、栽培水平和自然条件等方面影响。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育种及栽培技术的完善、提高,大豆单产将是增加的趋势。

(三)种植区域变化趋势

由于大豆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尤其是降水条件。山区发生阶段性干旱机率低,地块多好管理、适宜品种多,大豆较稳产、高产,所以平原区大豆面积将减少,种植区域逐渐转移向山区。

(四)种植品种变化趋势

我区地跨三个积温带,种植大豆的品种选择性多。农民选择品种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获得高产,增加更多的收益。这样第一积温带和第二积温带的品种较受农民的欢迎,经过近几年的调查表明农民多数在种植第二积温带的大豆品种。我区油用大豆竞争力不强,而鲜食用大豆的消费却逐年增长。由于人们对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对豆制品营养成分的进一步认识,高蛋白大豆已受到豆农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高油、高蛋白的大豆将有上升趋势。但这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五)大豆生产技术水平变化趋势

大豆由以前的埯种到机械化播种,由单一的品种到现在的品种多样化。技术水平在不断的进步。机械化生产越来越多的取代了人工种植。我区大豆种植较分散,连片的大规模种植面积少,至使机械化生产利用率不是很高。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大豆的生产技术水平将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