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2-01~2013-12间分娩的7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和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8.6岁±3.2岁,全部为已婚女性。超过90%的产妇表示支持母乳喂养并且会进行母乳喂养。所有产妇平均孕次1.9±0.7次,平均产次1.0±0.2次,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产妇在年龄、产次、孕次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80%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前没有胎膜早破,85%以上没有宫内窘迫,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216.9±327.6g,新生儿的平均胎龄是268.4±6.9d,基线体温平均为35.6±0.5℃;新生儿1min阿氏评分为10分56例,9分9例。两组新生儿一次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实验不会造成影响。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产科护理: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清理其呼吸道,断脐,对脐带消毒包扎后将新生儿放在温度为28℃~30℃的辐射台上,用温水轻轻擦拭血迹,使用婴儿润肤油擦去胎脂后按脚印,然后对婴儿注射维生素K1,测量婴儿身长和体重,用婴儿毯包好婴儿后放置在婴儿床中。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征求产妇意见后在分娩前协助产妇脱去内衣,分娩结束后帮助产妇行舒服的仰卧位并解开上衣。要严格将新生儿、产妇接触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8℃~30℃左右,进行早期接触时,要婴儿保持以俯卧位放置在产妇的胸前,用婴儿衣服或者毯子覆盖婴儿背部,护理人员指导产妇用两手分别托住婴儿臀部、背部保证婴儿处于安全姿势。整个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时间要超过60min,中间尽量不要间断。产妇可以用温柔的言语或者哼唱歌曲以更好的和新生儿进行沟通。还要进行适当的肢体接触:如轻轻抚摸新生儿的皮肤、头部,亲吻新生儿等。
1.3观察指标
体温指标:测量体温使用由海尔公司生产的电子体温测量计。调查者首先用病房用的水银体温计和该体温测量15例新生儿的腋窝温度,两只体温计的测量结果100%一致,然后测量新生儿不同时间的体温。测量方法为:先用该体温计测量婴儿腋窝温度1min,然后5min后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同一婴儿腋窝温度10min。母乳喂养情况:使用Matthews研制并修订的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估第一次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该测量工具包括母亲或护士给新生儿喂奶使新生儿的状态、新生儿接触至产房时的状态、新生儿的吮吸情况以及新生儿含时的方法和姿势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还分有四个条目,条目最高分为3分,最低分0分,总分12分,若总分>8分,则表示第一次产妇第一次成功的进行了母乳喂养。记录每例新生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和吮吸持续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新生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吮吸持续时间和母乳喂养量得分比较用t检验;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体温差异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比较
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基线体温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2、4h的体温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比
较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2%,对照组为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恢复并保持新生儿体温特别重要,分娩的过程会造成新生儿体内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分泌的增加,新生儿会因此发生应激反应,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很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这比睡眠状态会消耗更多能量,也会加重新生儿低温的发生。此外,新生儿出生后还会遇到母乳喂养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会对婴儿、母亲等有很多好处。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腹腔、胸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胎儿从温暖潮湿环境中进入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如果没有采取措施会造成散热量大,体温降低。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很容易出现低体温。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2、4h的体温都比对照组新生儿高,这表明及时适当的母婴接触能够有效恢复新生儿的体温。同时该研究还探讨第一次母亲喂养的成功率、新生儿吮吸的持续时间和首次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以及首次母乳喂养时母乳喂养评定量表的得分情况,研究结果表示,第一次母乳喂养的时间对照组平均为78.2±52.3min,观察组为36.8±7.9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的2h内对于母亲的温度、触摸、气味是最敏感的,这时候可以建立有效的母乳喂养敏感度,能够加强新生儿的觅食和吸吮动作;对照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时新生儿吸吮的平均时间为10.8±8.7min,观察组为23.6±12.7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在与产妇进行皮肤接触的1h中,新生儿处于觉醒状态,也没有什么打断喂养,因此次母乳喂养的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
4总结
关键词: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体会
新生儿脱离母体以后,机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统,对外界细菌、病毒等抵抗力较低,是医院感染中的易感人群[1]。母婴同室是新生儿娩出后接触最多的地方。我科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和各项规章制度,未发生产妇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现将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体会介绍如下:
1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1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及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对外界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呼吸道、皮肤以及消化道等各种感染。
1.2环境因素母婴同室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以及陪护人员的手、新生儿的日常用品,这些环境的不卫生会增加产妇和新生儿的医院感染。
1.2.1消毒隔离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室内使用后的物品如毛巾、尿布等处理不当,这些物品经常与新生儿的皮肤接触,用后如不及时清洗消毒,则最容易滋生细菌,使用后的废弃物处置不规范,也是污染病室环境的因素[2]。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在不同的病区,对不同新生儿进行诊疗操作,衣物以及相关医疗器械的物体表面,都会直接或间接携带病原体,从而造成新生儿之间的交叉感染;而且探视人员增多,也给母婴同室的空气和物体表面造成污染,从而进一步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3]。
1.2.2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差,在各项操作中可通过手把细菌、病毒传给母婴。另外由于陪护人员、探视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不注意手部的清洁和卫生,也可将病原菌直接传播给新生儿。
1.2.3医护人员及产妇患有皮肤感染和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均会将将病原菌传播给新生儿[4]。
1.3陪护及探视制度不建全由于医护人员少,患病的新生儿不能由医护人员单独陪护,多数时间是由家属陪护,且探访人员多不固定,可将不同环境中的病原菌带到病室,可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
1.4医院的管理部门对医院感染不够重视,未加强对母婴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尤其是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护意识差,以及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低,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原因。
2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1母婴同室及物品的消毒,母婴同室工作人员上班期间应保持衣帽整洁,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新生儿所用的包被、小毛巾、尿布等用物应加强消毒灭菌工作,常用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计等使用前后均需消毒,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5]。母婴同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24~26°C,湿度55%~65%,室内的所有物体表面、地面、门把手、常用仪器、空气等坚持每日定时消毒,新生儿及产妇使用过的物品需单独处理[6]。
2.2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和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必须坚持手卫生制度,规范"六步洗手法"等,落实手卫生的管理及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加强手卫生执行力度,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7]。
2.3加强对母婴同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手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并制定相关制度:科室要有相应的消毒及监测制度,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总结分析监测结果,持续改进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及医疗安全,产妇与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所以做好母婴同室病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8]。
2.4其他方面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要严格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置,应专人回收并有记录;患有皮肤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应暂停在母婴同室工作,产妇哺乳前要洗手并清洁,母婴同室中婴儿所用的眼药水、粉扑、石腊油、小毛巾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9]。如产妇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时,应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哺乳,必要时可将母亲与新生儿分室隔离,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
3结论
科室医护人员和保洁工人要增加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母婴同室消毒措施》等相关技术规范和制度,并加强科室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清洁卫生管理制度,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职业暴露的防护制度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与医疗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医护工作始终贯穿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母婴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现了产科的医护质量水平。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从身心上、经济上增加了产妇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预防和控制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是保证产科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督查并持续改进相关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ayhallCG.Hospitalepidemiologyandinfectioncontrol[M].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12.
[2]CummingsKJ,MartinSB,LindsleyWG,etal.Exposuretoinfluenzavirusaerosolsinthehospitalsetting:Isroutinepatientcareanaerosolgeneratingprocedure?[J].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2014:127.
[3]SaimanL.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incysticfibrosis[J].Currentopinionininfectiousdiseases,2011,24(4):390-395.
[4]王新.预防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24):5537-5537.
[5]钟巧,侯庆中,李晖,等.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5):692-694.
[6]JaafarSH,LeeKS,HoJJ.Separatecarefornewmotherandinfantversusrooming-inforincreasingthedurationofbreastfeeding[J].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2012,9.
[7]刘悦新,尹仲娇,李绮薇,等.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16):3982-3983.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妇临床资料,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产后2周内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两组产妇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生活质量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知识和技能等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促进产妇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应用;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32
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产妇床旁完成一切护理工作[1],此护理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建立优质服务流程,达到保证母婴健康的护理效果。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产妇、婴儿和家庭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儿沐浴、抚触、疾病筛查、健康宣教、预防接种等,在护理中让产妇全面监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为了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产妇采取此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产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26.73±2.83)岁。体重41~69kg,平均(52.83±5.03)kg。产妇孕周29~42周,平均(37.23±0.83)周。平均孕产次为(2.33±1.23)次。其中自然分娩81例,剖宫产39例。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孕次、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即由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室完成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在新生儿浴室完成新生儿脐带消毒、沐浴抚触等。护理人员向产妇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组织产妇进行产后知识培训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妇与新生儿在相同的护理环境中,护理人员在产妇的床旁完成对新生儿所有的护理操作。具体内容如下:(1)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定期举行分娩知识培训。作为产科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改善护理服务态度,增强职业责任心,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健康教育知识等,定期举行有效的分娩知识培训,使护理行为更加符合要求。加强产妇健康知识教育,向产妇及家属宣传分娩知识,告诉产妇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实施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增强产妇与新生儿的护理舒适度。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结合产妇及家属的实际要求,为产妇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实施。在护理过程中,遵循产妇以及家属的意见后,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在产后提醒产妇注意清洁,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等。在床边为产妇进行体温测量,腹部、切口、乳房、皮肤等部位的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子宫复旧情况,指导产妇采取体能训练,纠正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错误做法。护理人员详细介绍产后营养等内容,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护理内容的操作演示等。(3)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在产房或手术室出生后回到病房,第2天进行新生儿沐浴,24h内预防接种,以后每天洗澡抚触、指导智护训练等。第3天开始进行床边疾病筛查,每天进行床边健康宣教等。
1.3观察指标[2]出院后的2周内,向产妇发放护理情况调查问卷,护理人员合理评价产妇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体能训练、沐浴、母乳喂养、产后营养保暖方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法,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4个级别。生活质量调查采取生活质量量表(SF36QOL),评分标准最高总分为100分。<70分评为高等质量生活;70~80分评为中等质量生活;>80分评为低等质量生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后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表2,表3)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活动不断拓展,逐渐向社会、家庭等领域扩展。在产科护理中,单纯采取产妇健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护理发展需求,需要向产妇提供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才能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如下:(1)提高产妇生命质量。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母乳成功喂养,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以及健康知识;提高产妇的自我保护能力,满足产妇各种需求,掌握更多的产后护理知识,给予新生儿无微不至的照顾;提高产妇生命质量,及时解决产妇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其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对策,包括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体能训练、沐浴、母乳喂养、产后营养、保暖方法等。在护理中让产妇及其家属能够快速地转换角色,不但保证母婴安全,还为母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等[3]。(2)提高护理技巧,体现人文关怀价值。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护理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服务,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综合性[4]。在护理中,需要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才能开展各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落实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护理中,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专业素质等,在给予产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与产妇以及家属构建和谐的关系,提高产妇知识和技能掌握,促进产妇康复,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产妇早日康复,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操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5):11-12.
[2]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3]朱力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和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35-36.
[4]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181-182.
[5]张菲菲,崔改英.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实施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