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7-28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肿瘤学;教学

1循证医学的发展

1.1循证医学的萌芽

在1789年,法国巴黎学派的PierreLouis首次将统计学观念引入了临床医学,他反对仅仅依据既往的古典理论就对患者做出临床决策,要求医生给予患者的诊断必须是依据对患者个体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同时运用医学的“系统性规律”,即“数值法”来对这些观察结果作出的结论[1]。Louis的这一思想和实践被后世认为是循证医学的开始。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对医疗实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希波克拉底提出医学成果不仅来自合理的理论,也要依靠综合推理的经验[2]。这就将观察性研究首次引入了医学领域。阿拉伯医生Avicerma更提出在动物体内进行的药物试验结果不能等同于人体的用药结果,在药物试验中应当设计两种情况的对比,同时要满足可进行重复性评价[3]。与此相呼应的是AlexanderHamilton在1816年记述了一项大型对照试验,试验目的是评价放血疗法的效果[4]。这也是记载中最早采用交替的方法产生对比组的试验。

1.2循证医学的成长

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来源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而世界首例RCT是英国医学研究会于1948年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明确链霉素在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5]。这一RCT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临床医学研究新纪元的里程碑。此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SackettDL和FletcherRH等人将流行病学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到了临床医学中,从而创建了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这一学科的建立更是以大样本、多中心的RCT取代以往分散的、个别的观察性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从而奠定了循证医学的发展基础[6、7]。选择最佳的证据是循证医学发展的核心,1979年ArchieCochrane提出针对某个疾病或诊疗方法,应将所有与之相关的RCT汇总后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的相关临床试验的出现而不断更新,由此可得出更为可靠的证据。这也就是在医学研究中应用Meta分析。在这之后,ChalmersTC更是提出了累积性Meta分析的概念[8]。到了1982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ternationalClinicalEpi-demiology,INCLNE)成立,标志着循证医学发展所必需方法与技术已得到完善并逐渐成熟,这中间包括统计学、文献评价方法学、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人群疾病研究方法学等等,而这些正是循证医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1.3循证医学的成熟

1992年的JAMA杂志发表了“Evidence-basedmedicine.Anewapproachtoteachingthepracticeofmedicine”这一文章,其中史无前例的提出了“Evi-dence-basedmedicine”的概念,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一概念引入临床医学教学,从而促进循证医学的实践发展[9]。同年,世界上首个循证医学实践机构--英国循证医学中心,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在这一基础之上,著名的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Collaboration)而后也随即成立。Co-chrane协作网由全球多个中心组成,各个中心均是地区性协调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为所在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设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最后以技术和研究数据为基础向用户提供最佳的临床证据。此外,Cochrane协作网更是全球不同地域的研究人员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通过Cochrane协作网可以实现研究技术和数据等资源的共享。至此,循证医学完全成熟并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循证医学的成熟与发展,如今医疗卫生领域各个方面的决策和行为都是以研究所取得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教育也不例外。

2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肿瘤学教学

作为当今医学研究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临床肿瘤学研究成果更新速度之快,研究内容之广令人目不暇接。相应的临床肿瘤学教学也成为了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全球的医学信息。因此,既往以临床经验、推理和教科书理论为基础而进行的传统临床肿瘤学教学早已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新时期的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如何获取有价值的医学信息资源?如何合理运用相关医学研究证据?这些问题的答案成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并将循证医学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是顺应世界医学发展趋势的,也是满足现代医学教育要求的。

2.1指导学生寻找证据、解读证据、评价证据

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医学理论知识、个人临床经验、甚至直觉都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而对治疗的有效性评价则完全依赖于非实验性的结论。与之相对,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医生的临床决策是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融合个人临床经验而制定的[10]。循证医学要求每一项临床决策均应由现有“最好”的证据支持。然而,面对海量的文献,如何在众多的证据中去伪存真,找到最佳的证据?将证据分类、分级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Cook等人提出了根据研究方法和统计学的应用程度,即根据证据可靠性,来衡量分级的评价办法。具体而言:I级证据可靠性最高,主要来自于高质量设计和实施的多项前瞻性RCT的综合分析结果,或是有明确结论的大样本RCT;II级证据有较高的可靠性,来自于严格设计和实施的前瞻性RCT的分析结果,但样本量较少;III级证据有一定的可靠性,主要来自于设计良好的前瞻性研究,如非随机的、单组对照的、时间序列、前后队列或配对病例对照系列等;IV级证据可靠性较差,主要来自于设计良好的非前瞻性或非随机性研究;V级证据可靠性最差,主要来自于个案报道和临床总结[11]。另外,临床指引(clinicalguideline)是获取信息较为便捷的途径,例如美国NCCN肿瘤指南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指南之一。正确、可靠、可重复和可更新是一个好的临床指引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好的临床指引还应具备临床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目前临床指引的制定有三种方法:一是基于专家意见。专家具有丰厚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所专注的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对科学证据能进行正确解读和合理解释,在决策过程中能够运用自身经验和学识来融合多方面意见。但是,专家意见是非结构化的,在进行医疗决策时无法完全做到自觉的、准确的和公正的选取最优证据。二是基于一致性方法。指的是针对某一临床问题,由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讨论而取得一致性意见,并形成对处理这类问题的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医生参照。该方法所产生的推荐意见属于正式的、结构性的指引。主要用于取得明显证据的实验室研究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阶段。三是基于证据方法。这类临床指引是通过汇总大量相关的系统评估结论,进而形成对某病种的临床诊治规范,以指导阶段性的临床行为。综上所述,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文献检索学会对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类、分级,依据证据评价方法对已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的可靠性程度进一步解读证据。特别是在证据解读中,教学者应引导学生使用临床指引,结合临床实践将不同临床指引中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评价,从而得到对证据的具体解读,最终将这些证据应用于临床诊治。通过不断的练习与使用,学生学会了寻找证据,并且学会正确的解读证据、评价证据,才能进一步在肿瘤内科诊治决策中做到“循证”。

2.2循证医学在肿瘤内科学教学中的实施

2.2.1循证医学理论与肿瘤学理论结合在学习

临床肿瘤学期间应该安排合理的课时数进行循证医学的理论学习。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学习:第一阶段学习内容囊括循证医学概念、意义、主要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方法等等,使得医学生对循证医学有理论上的充分认识,并且了解循证医学相关的主要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应用文献检索方法。总体上做到能够通过文献检索找到循证医学证据,进而能够读懂循证医学证据,包括RCT研究、Meta分析、非随机对照研究、甚至是个案报道等等;第二阶段学习临床肿瘤学理论知识,在临床肿瘤学理论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已有可靠证据证实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知识,在这一学习阶段可以参照这些可靠证据来复习循证医学理论,并分析、学习、总结临床肿瘤学理论与循证医学理论之间的对应性和契合点;第三阶段学习循证医学指导下的典型临床决策。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对前两阶段学习内容的具体实践,教学者应带领学生针对临床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循证医学原理并结合临床肿瘤学专业知识进行证据检索,对获得的证据进行评判和解读,并在实践中结合临床指引进行具体的医疗决策。比如在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针对出现恶液质的患者,从人们的一般认知和生活经验上来讲应该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但依据循证医学原理,查找循证医学证据可发现,有大规模RCT结果提示静脉高营养治疗会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的影响并且增加医疗花费。这样的学以致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培养了学生在临床诊断与决策过程中善于利用循证医学来解决问题。因此,临床肿瘤学与循证医学这两项理论学习缺一不可,并要求两者相互融会贯通,促使在临床肿瘤学的实践中时刻贯彻循证医学的证据。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思维;病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99-02

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后,接触到与疾病最相关的科目就是临床医学概论,这门课要求学生对临床医学中检体诊断、病史询问、常见症状有一个概要的认识,应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与方法。疾病的成因和基本治疗方案是这些学生踏入对疾病认识的开端,而我们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多向学生讲解一些临床知识或技能,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忽略了教导学生在临床上如何去思考。其实一个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但要学到临床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并建立一种严谨的临床思维,这对其将来在医药卫生行业实际岗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师,我们有义务在这些高职学生开始接触临床时给他们一个好的引导,帮他们建立良好的、严谨的临床思维,注重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呢?

1注重布置预习

大三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解剖生理和药学相关理论知识,但尚未完全巩固,尚不能运用自如,上课之前先向学生交代下个大系统相关的病种,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熟悉该疾病的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在充分熟悉了该疾病的理论知识后,才能在临床上建立起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思维及处理问题能力。如见习支气管哮喘时,叮嘱学生预习,并思考几个问题,如:你认为临床上在怀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问诊上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支气管哮喘临床特征表现是什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充分熟悉相应的理论知识。

2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

在疾病教学中穿插大量病例分析实例与练习,在学生询问病史时,教师在旁边聆听,待学生问完病史后立即给他们提问,如:这个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主要症状有些什么特征?就目前你掌握的病史和体征,初步考虑什么病,你认为哪些病最容易跟该病混淆,需要作相应的鉴别。让学生立即思考解答,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他们在临床上思考。学生开始可能并不能把疾病主要症状及其特点描述的很全面、准确(比如学生往往只注意喘息发作的诱因及特点而往往忽略了缓解因素、发作频度等等),这时我们可以做一定的提示,提示完后让他们再去补充病史,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补充这些病史(确定气道可逆性痉挛及哮喘严重程度分级)。在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问诊时,学生往往会“大撒网”式地将呼吸系统几乎所有症状都问一遍,这时我们首先让学生知道这种问诊是没必要的,再让他们结合这个患者的病情思考,哪些病最容易跟该病混淆,这时学生会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病史体征去思考需要作什么疾病的鉴别,等他们思考好后再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去补充询问相应的、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

在做病例讨论和总结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其思考,在其充分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最后给予指正和总结。比如在询问完病史和体格检查后,学生需要获得该患者相应的实验室和器械检查结果才能进行相应的临床分析,而这时教师往往喜欢直接把这些结果读给学生听,学生记录下这些结果后,他们并不很清楚哪些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及做这些检查的意义。笔者在分析病例前先让学生充分分析患者病史和体征,并总结出该病例的临床特征,让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思考该病例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果学生觉得仅根据目前的病史和体征作出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困难,就启发其思考――应该补充什么实验室或器械检查的资料才能明确诊断或明确排除容易混淆的病。经过这样思考学生就明确了哪些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及做这些检查的意义,也启发了其临床思维。在病例分析时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患者原有病情基础上设计一些新病情,诱导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比如在学习支气管哮喘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该患者哮喘病情长期未给予很好的控制、反复发作,他下一步的临床表现会怎样,会向什么疾病发展?这时我们在询问病史和体征上又应注意一些什么?学生会根据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讨论。最后教师从哮喘的发病机制向他们讲解答案(哮喘本来是可逆性气道痉挛,如果长期反复未控制好的哮喘患者气道会出现重构,最终导致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形成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其实这就是培养学生动态临床思维的方法。

3病例讨论后作业的布置

病例总结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见习的知识,教师往往要布置一些作业。但布置作业并不能简单要求学生将教师总结的东西复述一次。在授课中,通常要求学生回去后不但要总结病例特征,更要其思考如果以后碰到类似的病,该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诊断、鉴别和治疗,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路。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就会逐渐形成一套严密的临床思维。

总之,病例讨论是学生接触临床的开端,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临床知识或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导学生在临床上如何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及总结中提高自己对疾病认识的水平。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常见药物应用机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要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患者,除了关心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考虑诊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心理、经济和权力等方面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蒲军,傅劲草.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01-702.

[2]曾勇,王国民,蔡映云.“临床思维”的理解与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5,1(10):14-15.

[3]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2005,1(10):17-18.

[4]陈金秀.谈临床实习生对内科疾病的临床思维[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10):106-107.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导师;带教;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Objective:ToexplorethemodelforthecompetencyofresidentteacherbasedontheMcClellandcompetencymodel.Method:Describetheconceptofcompetencybyliteraturereviews.Results:Establishthemodelbycompetencyofresidentteacher.Conclusion:Thispaperestablishesamodelforthecompetencyofresidentteacher,whichishelpfulforresearchingthesystemofevaluatingresidentteacherandimprovingthequalityofresidenttraining.

Keyword:residentmentor;teaching;competency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障的核心在于根据带教导师的特质,恰当选拔、任用、培养和考评一支优秀的临床师资队伍,这是确保住院医师医师带教质量,完成培训要求的关键。然而,导师的带教行为一般基于简单经验主义模式,都是在摸索中培养住院医师,未做到规范性和客观性。同时,医院对导师的绩效考评也缺乏客观评判标准。

近年来,针对临床带教的文献研究逐渐增多,但并未在导师岗位胜任力行为研究上着过多笔墨,更未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导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严谨的研究须有理论基础,对胜任力理论的研究日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新热点。本文旨在研究住院医师导师的岗位胜任力特征,不仅丰富胜任力内涵,又可在管理工作中对医院导师的遴选、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一、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的概念首次出现于泰勒对科学管理的实验与研究中,当时将此项研究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1]。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的是麦克里兰,他于1973年在《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献中提出[2]。麦克里兰系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他曾在美国国务院使用胜任力模型选拔外交官。麦克里兰指出胜任力和胜任特征有助于提高测验的预测效度,是区分个人条件和能力的最关键资料。1982年,麦克里兰与理查德・博雅兹斯出版了《胜任的经理:一个高效的绩效模型》[3]一书,使“胜任力”开始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以广泛使用。

多年来关于胜任力特征的概念众说纷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Spencer夫妇诠释胜任力的概念,即“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简单来说,胜任力是可以显著预测员工未来工作绩效并且可以区分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业绩差异[5]。这一概念使当代的人才观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单纯以智力高低为标准转变为个人综合素质为标准,将人员的素质特征与实际岗位特点直接联系起来,突出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胜任力概念的推广

胜任力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集中于教育管理者。曾玲娟[6]从内隐和人格特质入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胜任力进行探索,曾晓东[7]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能做的、信仰的的具体内容。

而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是于2005年由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课题,将胜任力引入卫生领域。后来胜任力模型被用于临床医生、护士、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体系。闫晓丽[8]的研究结果表明,护士长岗位胜任特征包括概念与特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等方面。其中,概念与特质主要指职业道德、个人素养、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知识与技能主要指护理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基础和专科护理技能、急救技能、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等;思维与能力主要指分析性、评判性思维,领导、管理、服务、决策、教学科研能力等。2012年由教育部、原卫生部主办的“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启动[9],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年轻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必须达到的各种能力和要求包括医生人文素养、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基本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10]。董海瑛[11]提出了全科临床师资岗位胜任特征,包括“带教能力、构建全科临床思维、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基本知识”4个领域。

三、讨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住院医师导师岗位胜任力概念可以定义为“在临床实践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表现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的综合”。导师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并安排教学内容,从知识导向性教学转变为能力导向性教学,从注重住院医师单纯临床技能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锻炼并提高自身的教学驾驭能力、亲和力、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宽容性等[12]。具体来说胜任力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型:

1.临床带教老师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的综合素质,这里说的综合素质包括带教老师的人格特质、职业精神与素质。

2.专业知识,临床带教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丰富的理论内涵、娴熟的专业技能、敏锐的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专业价值观等。

3.教学能力,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态度及驾驭力、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置,教案准备以及教学创新能力等。

4.沟通能力,包括医患沟通能力、师徒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等。5.作为临床医师还应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临床医生只有符合以上模型特征才可担任住院医师导师。当前医院对住院医师导师的遴选、绩效考核、评价比较简单划一;同时,某些临床教师的不良素质和怨气等内在品质也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其教学意识薄弱、教学能力不足[13]。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胜任力模型正是这样很好的工具[14]。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应着力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于临床带教导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着力于临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创新,逐步捋顺医疗与教学的关系,改善临床教学环节,唯有遴选、培养、考评出优秀的导师方可培养出规范、合格、适用的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Sandergj,Understandinghumancompetenceatwork:aninterpretativeapproach[J].AcademyofManagementJoumal,2000(1):9-25.

[2]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4.

[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

[4]SpencerLM,Competenceatwork,JohnWiley&Sons,Inc,1993.

[5]SparrowPR.Organizationalcompetencies:Creatingastrategicbehavioralframeworkforselectionandassessment.In:AndersonN.andHerriotP.(Eds.).InternationalHandbookofSelectionandAssessment.NewYork:JohnWiley&SonsLtd.,1997.

[6]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4):977-978.

[7]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31-38.

[8]闫晓丽,杨辉.运用德尔菲法研究护士长岗位胜任特征[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1-73.

[9]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0]刘佳,尚莉丽,储全根,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2015,23(2):4-6.

[11]董海瑛,万学红,吴敏,等.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07,7(5):350.

[12]陈立今,谢贤宇,金炎,等.临床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9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