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例(3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创新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说明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存在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引入”一课时,我先与学生一起计算3+3+3+3+3+3,5+5+5+5+5+5,8+8+8+8+8+8等算式时,学生都感到很奇怪:老师为什么都是比我们算得快?这时我一语道破天机:“老师用了一种新方法――乘法。”通过这样的实例,我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激发创新的欲望。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猜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多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不论学生的问题有没有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问题,自然就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创新意识也就慢慢得到培养。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调控课堂的能力,使教学相长,并积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质疑”这一环节充分显示出它在教学有的魅力,并起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简单应用题”一课时,我设计一道复习题:我们六(5)班有男生18人,女生36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如:①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倍?②女生比男生人数多多少人?③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④男生占女生人娄的几分之几?⑤男生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等等。问题意识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提供讨论、交流、合作机会,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篇2

高尔基指出“游戏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来自于游戏活动前,发展于游戏活

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幼儿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出发,游戏对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尝试操作,并对个别幼儿给予相应的指导,就会使全班幼儿掌握操作的技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能力的高低和兴趣,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组装制作出各种玩具等。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多变组合的操作与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通过活动促使幼儿改变原有事物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组合。如:在结构活动《拼火柴》中,教师通过简单讲解后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了几种图案,然后让幼儿用火柴进行练习,慢慢的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像拼出各种各样的新图案:轮船、房子、小动物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同伴眼前。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辨别力与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又说提升。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由于创新思维课程的图案精美生动,这很容易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能运用实物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配合上生动的有趣的语言,孩子们此时学习的态度真的是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幼儿对观察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也会自觉提高。如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系红头绳》的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认真的观察各种动物,然后记下动物的名字,我再拿起一个谜语牌,念上面的文字,让幼儿从我念的文字中猜出谜面中所指的动物,从众多的动物图形中选出一个,经我确认后,幼儿将谜语、图形上的红头绳系在一起。这样在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我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图形自己创编谜语。这样既使幼儿通过猜谜活动观察认识了好多动物,又培养了辨别力与观察力幼儿的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活动中慢慢提高。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幼儿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掌握知识,学会新本领。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便和孩子共同创编故事和儿歌,在创编和尝试活动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在讲述活动《看图编故事》中,幼儿可以将图片自由组合排列,只要编讲得合理均可。由于创新思维用的都是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本身就能给孩子以形象的视觉刺激,使孩子要联想图片中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充分发掘他们每个人的潜力,激发了孩子很大的兴趣。活动带给了孩子们愉悦,带给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得到了更多的称赞,他们显得非常愉快和自豪,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大语文观”,倡导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本篇课文与其他课文、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倡导宏观的语文概念。在学习《蓝树叶》一课时,我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接着,提出你所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问题;最后删除与课文无关或无意义的问题,留下与课文中心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自己读课文解答问题。问题留下了三个:(1)奇怪的“蓝树叶”是怎么造成的?(2)为什么开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后来却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3)林园园为什么“不由得脸红了”?学生们思维活跃,个个跃跃欲试,答得非常准确、贴切。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学业生们不用老师讲解,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不能自私自利,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二、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有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以亲切的目光、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亲的,不是可畏的,是可交流的,可以提问的。在课堂上,我注重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允许孩子们多想、多问、多说。在学习《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姑妈已经知道花瓶是列宁打碎的,为什么没有直接指出来批评他?”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好问,接着启发孩子们思考:当时表兄弟、表姐妹都在场,假如姑妈指出是列宁打碎花瓶还说了谎,列宁会怎样?换了是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会不好意思。”“我会很难过。”“我会羞得抬不起头。”这时我抓住进机告诉学生,列宁低声说“不是我”说明列宁知道自己错了,已经很惭愧,如果姑妈再批评他,他一定会非常难过。姑妈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本身就是含蓄地告诉学生花瓶不会自己打碎,是有人不小心打碎的。这也是一种无声的批评。通过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整整一节课,学生都饶有兴致地讨论、思考,问的主动,学的积极,取得了良好的教效果。

三、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