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防病虫害的方法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8-05

防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叶干类病虫害;蛀干类虫害;食叶类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杨树是我国常见的阔叶树种,在广袤的国土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分布,具有耐低温、抗干旱、水肥要求水平低、综合性能优异的树种,新时期为了加强对杨树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林业部门展开了杨树人工林的营造工作,并成为当前林业的基本工作和技术重点。杨树人工林是依靠杨树繁育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约束和控制不利条件,增大有力条件,加速杨树成林和成材,实现短时间内杨树人工林防护、绿化、积碳等各项林业发展目标。杨树人工林中生态结构比较单一,食物链不完整,难免会出现病虫害的侵扰,很可能会形成病虫害的扩大和蔓延,对杨树人工林产生毁灭性的威胁,因此,需要将病虫害防治工作列为杨树人工林管护和抚育工作的重点。根据杨树人工林病虫害的防治经验,林区将杨树常见病虫害分为叶干类、蛀干类、食叶类,提升杨树人工林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必须熟悉各类常见的病虫害,并通晓病虫害的种类和习性,找到防治杨树人工林病虫害的措施和方法,实现为林业扩大防范杨树人工林常见病虫害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的助推和加速的作用,使杨树人工林得到更适于成林成材的人工干预和自然环境,实现杨树人工林在防护、绿化、基薪等工程中的重要功能。

1叶干类杨树病害的防治办法

1.1杨树溃疡病的防治

杨树溃疡病一般在四月开始出现,5月份进入高发阶段,主要在杨树的枝干部位繁衍和发病,发病部位出现水泡和病斑,并有黄褐色臭味液体排出,当液体流出后会在树皮部位形成凹陷、病斑和色素沉淀,当杨树溃疡病病斑绕干一周后,就会引起病斑枝干的枯死。防治杨树溃疡病应该以林业实际工作为基础,在造林设计时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杨树树种;加强杨树人工林管护阶段的抚育工作,增强杨树的生长态势,提高抗病能力;对于已经产生杨树溃疡病的部位可以用3-5度石硫合剂进行喷雾处理,在条件不具备的区域也可以用10%碱水涂抹杨树溃疡部位。

1.2杨树黑斑病的防治

杨树黑斑病是人工杨树林最难治理的病害,杨树黑斑病以寄生菌和腐生菌的繁孽侵蚀杨树枝干,一般会因引起杨树早期落叶,而影响杨树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在杨树黑斑病发病较重的杨树人工林,会造成对整体林木的毁灭性威胁。防治杨树黑斑病可以在发病的初期喷洒1∶1的波尔多液或80%可湿性代森锌液,以半个月为期限,连续喷施4次就可有效制止杨树黑斑病的继续发展和蔓延。

2杨树蛀干类虫害

天牛是杨树蛀干类害虫的代表,特别在天牛的幼虫时期,以杨树树干为食,手段天牛幼虫蛀蚀的杨树树干可能因风力过大造成风折,进而引发继发性事故和危害。防治天牛的措施有两种,一是化学防治,对于发现天牛幼虫已经蛀蚀过的树木和虫洞采用毒签法、打孔注药法、树干喷施法,用化学药剂杀灭天牛幼虫。二是人工捕杀,利用天牛羽化初期飞翔和附着能力不强时,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控制天牛成虫的数量。

3杨树食叶类病虫害的防治

3.1柳毒蛾的防治

柳毒蛾主要危害时期为幼虫期,柳毒蛾猖獗时,短期内能将整片杨树林全部吃光,柳毒蛾一般4月即开始活动,6月老熟幼虫在被害树皮缝,7~8月上中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9月第2代幼虫孵化稍食后即开始越冬。对柳毒蛾的防治应该抓住幼虫期这一关键阶段,应采用400~8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剂600倍液、10亿/ml的松毛虫杆菌、50%杀虫螟松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200倍液;也可采用黑灯光诱杀柳毒蛾成虫。

3.2杨尺蛾的防治

杨尺蛾也是在幼虫阶段啃食杨树叶片,造成对杨树林的危害,杨尺蛾在人工杨树林高发时,轻则会影响杨树整体的生长,严重时能将杨树叶片整体吃光,使杨树林整片死亡。防治杨尺蛾应该阻止成虫上树产卵,在春季用久效磷、氧化乐果等农药1000-1500倍液喷雾或10倍液打孔注干,杀灭杨尺蛾的幼虫。

3.3杨树黄刺蛾的防治

杨树黄刺蛾民间俗称:洋拉子,对于人工林来说有比较大的危害,以幼虫啃食杨树树叶为害,幼虫食性较杂,七月中旬幼虫出现,小幼虫只吃叶肉,4龄幼虫取食全叶,严重时仅剩叶柄和主脉。预防杨树黄刺蛾的措施有:造林要选择无病虫害苗木和良种壮苗,购苗造林时发现有带虫茧的苗木,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杨树黄刺蛾的防治方法应该根据越冬时间长的生活习性,可采取利用秋冬季采虫茧深埋或现场击碎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在幼虫期(七月下旬)可使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消杀,注意消杀过程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经常侵扰杨树人工林的病虫害有叶干类、蛀干类、食叶类等三种类型,要想提高杨树人工林成林成材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上述种类病虫害的分析和防治,以科学的措施、合理的方法有效降低天牛、黄刺蛾、卷叶螟、溃疡病、黑斑病和杨尺蠖对杨树人工林的损害。本文对杨树人工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的研究出发点基于实践和基层,论述的方式又过于直白,可能会出现重点不清和论述不明等问题,希望同仁能够在正确理解本文表达的前提下,结合工作实际和当地特点,通过更加科学和规范的研究,促进杨树人工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走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润宝,高瑶.延安市两种绿化树种病虫害的调查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7(06)

[2]曹涤环.杨树溃疡病的几种类型及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技术.2009(07)

[3]石松涛.杨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06)

防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行应对,这样才能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小麦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4321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农作物种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小麦作为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十分广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食。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粮食的需求,我国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创新粮食种植技术,尤其是小麦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小麦正常生长,提升小麦的产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1小麦种植中常见的几种病虫害

1.1小麦锈病分析

小麦锈病通常在小麦叶子上、叶鞘以及茎秆上可以观察出来,小麦锈病的发生初期会在叶片上呈现出黄色的长条状,而且与叶脉平行,锈病后期会出现一种粉状物主要呈现出铁锈色。防治这种病害的方法主要就是将15%的三唑酮拌入小麦种子中,使得小麦种子变得更加优良,一般情况下,80g的三唑酮能够拌入到大约50kg的小麦种子中,而且在拌种过程中,每10kg的小麦种子要添加1kg的水,在拌种约5h后就可以进行播种[1]。小麦在孕穗期还要适当喷洒一些三唑酮乳油,有效防止小麦锈病的发生。

1.2小麦黑穗病分析

黑穗病发生初期阶段,小麦穗外面会有一层灰色薄膜,其病菌会危害到小穗的正常生长,小麦子房和种子会变成黑粉状。在病穗抽出前,小外面的薄膜会发生破裂,当抽出后外面的黑粉会随着风散落,最终只剩下麦穗,所以就可以在麦穗根部发现黑粉。防治这种病害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2%立克秀进行拌种,并且加入适量的水将其搅拌成糊状液体,大约可以拌种10kg,拌种后将其晾干再进行播种。也可以通过70%的多菌灵进行闷种和拌种,这也会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在冬天,小麦的种植时间最好不要太晚,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深度。

1.3小麦蚜虫分析

小麦蚜虫通常也被人们叫做油虫病,大多时候都发生在植株的叶片、结穗部以及颈部等位置,遭受到蚜虫侵害的位置开始会呈现黄色小斑,然后慢慢变成条斑或者枯死纹路,直到小麦慢慢枯死。这种蚜虫会使小麦自身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阻碍营养的吸收,从而降低小麦的整体产量。发生这种虫害的原因通常都是小麦种子本身就存在蚜虫卵,幼卵会随着小麦的成长而长大,并且在一定温度下大量繁殖[2]。防治这种虫害的方法主要有2种,即可以将瓢虫引进麦田,因为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当瓢虫和蚜虫的数量比在1:150时,就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还有就是化学防治,在防治中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了解麦田中蚜虫的分布情况,以及蚜虫的扩散规律,对叶鞘内、小麦下部以及叶片背面进行喷洒,达到化学防治的效果。要把握好蚜虫的防治时机,尽量在早期就开始防治,这样效果会更好。

1.4地下害虫分析

地下害虫主要就是因为前1a的害虫卵残留在土壤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大量繁殖并且孵化出害虫。种子萌发中产生的温度也会孵化害虫。这种虫害通常在返青时期会从根部向茎秆转移,危害植株的生长。在防治这种虫害时,可以在药物中融入一些细土,并将其播撒在田垄上,然后用锄头进行翻土。也可以通过豆饼来诱杀害虫,有效降低麦田害虫数量。

2综合防治措施

优质的小麦通常都不会单独出现病虫害现象,一起发生,就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小麦返青阶段,通常会出现丛矮病和纹枯病,而且也是产生地下虫害的繁盛时期,在防治纹枯病时,将150mL静冈霉素兑入90kg水中,通过在小麦根茎进行喷洒来防治,需要半个月喷洒1次;在防治地下害虫时,需要将40%甲基异柳磷在小麦根茎进行喷洒。

在小麦穗期经常会出现叶枯病、麦蚜、赤霉病以及白粉病等,在这一期间要将病虫当做防治的重点,将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混合施药,这样不仅可以防治多种类型的病虫害,还能够提升病虫害的整体防治效果,节省了防治时间[3]。如果病虫害过于严重,并且已经超出了正常防治的指标,就需要采取药剂防治措施,注意尽量采用低毒和低残留的农药剂进行喷洒,而且还要关注喷洒的时间间隔,这样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3结论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小麦的种植技术,而且还要注重小麦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技术,了解小麦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发病时间、发病特点等,采取针对性防治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维护,保证小麦的正常健康生长,有效提升小麦的整体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权.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植物保护,

2013(05):16-24.

防病虫害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