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育;图形学;图像处理;多媒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1,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24-0080-05
1对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知识的要求
1.1CC2004知识领域要求
在CC2004中,和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相关的知识领域是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Interaction-HC)、图形学与可视计算(Graphics&VisualComputing-GV)、信息系统(InformationManagement-IM)、网络计算(NetCentricComputing-NC)等几个部分。表1是CC2004列出的五种课程计划中所含人―机交互和图形学与可视计算两个计算机主题的比重。表中的数字表示对应的专业与相应的知识域的相关性,范围从0~5。其中,min值表示该学科报告中列举的学生对相应知识域掌握的典型的最低要求,也是相对于其它专业最低要求的值,max值表示该专业学生对相应知识域掌握的典型的最高要求。
表1计算机主题的比重
分析CC2004中各课程计划和表1可得出,CC-CS2001对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的知识要求最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单元见表2。
表2和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相关的知识单元
CC-CS2001在附录B的课程描述中,推荐了一些覆盖知识领域和单元的课程,每门课程里对预备课程、课程提纲、覆盖的知识单元、各单元学时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相应地,和图形图像与多媒体有关的中介课程有CS250W人机交互和CS255W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高级课程有CS352图形用户接口、CS355高级计算机图形学、CS356图像处理等课程,但高级课程只给出课程名称,还没有详细描述。
CS250W人机交互课程要求全面介绍人机交互原理和技术,CS255W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则要介绍计算机图形学的原理和技术,两门课程覆盖的知识单元见表3。
表3CS250W和CS255W的知识单元
1.2CCC2002和教指委计算机科学规范的要求
CCC2002同CC2001一样,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完整的本科课程体系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奠定基础的基础课程,涵盖知识体系大部分核心单元的主干课程,用来完备课程体系的特色课程。根据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现状及对典型课程设置的分析,给出了16门课程,分别为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型机系统与接口,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在教指委的《计算机科学规范》中,也选取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了15门核心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可见,计算机图形学都为核心课程之一。
在《计算机科学规范》中,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1)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以计算机产生并在其上展示的图像作为通信信息的艺术和科学。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表示信息的模型的设计和构建应有助于图像的产生和观察;②方便用户使之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设备和技术与模型(或者说观察到的图像)进行交互;③能提供绘制模型的技术;④设计出有助于图像保存的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目标是对人类的视觉中心及其他的认知中心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2)可视化技术:主要目标是确定并展示存在于科学的(如计算和医学科学)和比较抽象的数据集中的基本的相互关联结构与关系。展示的主要目标则应当是发掘在数据集中潜在的信息,从而有助于用户增强对它们的理解。虽然,当前的可视化技术主要是探索人类的视觉能力,但是其他的一些感知通道,包括触觉和听觉,也均在考虑之中,以便通过它们进一步发现信息的处理过程;
(3)虚拟现实:虚拟现实(VR)是要让用户经历由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可能的其他感知通道所产生的三维环境,提供一种能增进用户与计算机创建的“世界”交互作用的环境;
(4)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是推导出一幅或多幅二维图像所表示的三维图像世界的结构及性质。对计算机视觉的理解和实践依赖于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但也和其他一些学科(如物理、数学、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CC2004和CCC2002的规范中给出的课程建议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最小核心内容,包括的这些单元是要获得学位必须具备的相应知识。核心单元不是课程的全部,核心单元是课程最小的部分,但不能构成完整的本科课程,每门课程应当包括来自知识体系中的附加选修单元。核心单元不能仅安排在本科阶段的入门性课程中。许多核心单元属于入门的导论性知识,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必须安排在低年级的入门性课程中,因为有些导论性的知识,只有当学生具有必需的基础知识后才能接受。另外,引论性课程也可以包括选修单元。所以核心这一说法只是意味着必须具备的含义,而并没有限制它必须安排在那些课程里。
从以上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推荐的教学计划和设置的课程可以得到,涉及到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的内容,一般宜设置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及相关课程,可涵盖的知识有人―机交互、图形学、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基础内容,这样才可基本达到规范的要求。
2部分高校课程开设情况
从网上可查到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教学计划中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课程设置情况如表4。
表4涉及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类课程开设情况
从表4可看到,近几年在计算机专业里,国内的大学普遍增加了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类课程的课程数量和教学时间。
3存在问题及教改研究
3.1问题
【关键词】远程;基础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5-34-03
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远程教育,我国还处于实验和研究阶段,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建立远程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指导原则,根据课程内容研究远程基础教育课题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策略是开展远程基础教育的首要工作。
远程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在基础教育方面,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毋庸置疑的。网络学习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在时空延展、个性化学习和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确立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环境和过程。
1.提供优质资源,促进均衡发展,是远程基础教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资源共享,是远程基础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地域广,人口多,教育资源不均衡在全国范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即使像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也存在着城区与山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因此,为教育不发达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是远程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
将精品课堂实录作为当地教师的观摩课实例,以培训的方式提高当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好的应用模式。每一个优秀课例,都是根据相应的学生认知能力群体设计出来的。所谓备课,包含备教材、备实验、备媒体,更包含着备学生,备与学生的互动。好的课一定是在与学生交互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是通过交互、反思来实现知识的重建,而当地的教师最熟悉当地的学生,最容易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程。
课堂实录是远程教育资源种类之一,远程教育资源不仅来自于各类学校,还可以来自于社会其他机构和组织,而且,来自社会的教育资源,其广泛性和“鲜活度”,更适合促进个性化学习。
2.根据社会需求,推进人才发展,是远程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
要通过建立适用于远程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来推进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环境。
如果将远程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定位在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非广泛性特征的、与时代的科技文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不适于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而大范围实施的文化知识与实践活动,将使远程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具有明显特征。
应用远程基础教育开展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无论从选修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内容(包括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选择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原因是:第一,远程教育的师生分离、异地教学可解决异地选课、异地学习等问题。第二,远程教育可将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教育资源引入基础教育,可解决学校缺少教育资源和实践环境的问题。第三,与课堂教学相比,远程教育本身的开放和交互的环境,更好地提供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其他社会资源的引入,也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充实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
在学习管理方面,通过建立学生远程选课系统,建立适应基础教育学习特点的远程教育管理和评估制度,以确保远程基础教学的课程管理的有效性。
此外,在学校开展的劳动技术课、学科兴趣小组和课外实践活动课等活动,从动因和学习目标来看,应用远程教育模式,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3.尊重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是远程基础教育工作的策略
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对满足兴趣爱好有充分选择空间的教学系统是开展远程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
组织并建立以专业技能类、艺术实践类、调查研究类、学科类和跨学科等类型的远程基础教育研究组织,并根据专业学科的特点和远程教学特征,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搭建符合个性发展的远程学习双向互动平台,搭建适应专业发展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保护和延伸,这也将是通过远程基础教育推进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有效机制。
保护、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通过正面的鼓励、引导使其得到发展,进而走专业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使得人尽其能;同时也能更好地避免目前高考报志愿的盲目性。国外大学的“宽进严出”被视为是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实,“宽进严出”还能更好地将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以弥合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用一个模子来铸造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为多元化的教育开辟了实施与实践的空间,对基于同一教育内容的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提供了可行环境。无论因爱好产生学习的动机,还是因需求产生学习的动力,在远程基础教育环境中都能找到适合自身认知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学习团队和导师,这同时也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制定远程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标准和原则
在基础教育方面,基于目前社会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和技术资源条件,教育形态还应以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方式为主,与成人教育相比,青少年心理发展、生活经验积累更适合以情感交融的方式进行。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远程基础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尽管在教与学环节与面授教育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教与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尽管远程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这也正是基础教育应该传授给孩子的基本能力),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要求并没有改变,而且对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提高远程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就要建立相应的远程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总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课程建设、实施与评价提出具体要求。要充分、恰当使用技术手段和媒体类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建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交互的环境等。
作为对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远程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内容和形式上应体现出鲜明的互补性。在课程结构上,远程基础教育更看重“实践应用”,而非课堂教学中的“论述推论”;更看重“解决问题”,而非课堂教学中的“解答习题”;更看重“任务驱动”,而非课堂教学的“知识驱动”。
适合远程基础教育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策略
要根据远程基础教育的教育环境、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学生个性特征、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过程评价管理和课程过程评价等方面,针对具体的教育科目开展教学设计的研究,提高远程基础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要充分研究教育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环境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文化的重构。
在远程基础教育环境中,教师有效的、可控的把握教学活动的策略研究是基础。尽管在远程教育活动中,师生在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也是教学策略研究中最基础性的问题。参与远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清晰、准确地识别教学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能有计划地选择恰当的策略、方法解决教学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通过自我评价,及时调整节奏和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在远程基础教育环境中,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是核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各类课程(远程基础教育课程类型可涉及科技实践、社会人文、艺术活动、语言文字、经济统计、体育运动等)的体系结构,采取恰当的逻辑关系解释定义、定理、定律等规律,形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要通过教师的行为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学生品行、情感、行为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远程基础教育环境中,建立有助于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是策略研究的重点。通过设计研究任务情境、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学习支架等助学策略,创建远程教学环境;通过建立学生与学习环境(自助式)、学生与教师间(他助式)和学习共同体(互助式)的交互环境,激发学习内部动机,驱动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动态评估、反馈等绩效支持策略,增强师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师生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通过建立和组织远程基础教育知识体系结构,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据积累、共享和交流原则为远程基础教育服务。
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远程基础教育的作用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特性,使现代信息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时交互环境。网络通信技术使教育信息的传递实现了双向、多向互动,为师生和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实时的交互环境。
教育资源应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使教育信息的传递不仅有字符、语言,更有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综合信息,通过积累,形成动态的、可控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库。
教师指导作用。为教师从讲授传递知识向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转化提供了应用空间,教师可通过应用各种技术指导学习,激励并启发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网络和技术应用,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指导建议,使每个学生都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进度去选择学习内容和实践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习过程评价。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学习评价从过去的考查知识记忆转向检查学生行为、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网络技术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引发动力,促进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怎样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造型基础的教学,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造型基础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是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
关键词]艺术设计造型基础创造性
[作者简介]冯清华(1980-),男,山东曰照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实践;卢颖(1988-),女,山西晋中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河北秦皇岛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0-03
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学生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联想能力的养成。在最重视观察、感觉和表现的素描和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中,仅依靠逻辑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继续沿用艺术设计类专业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方法,很可能导致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点起步课程,应进一步改进其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扩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设计表达、观察分析和造型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对象的简单再现,提升到造型基础的本质范畴,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力与思维力。
一、造型基础课程的构成框架及其效用
我国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以美术绘画为主的技能训练是初期设计类专业最主要的基础课程,在造型基础方面,学生主要采用实体写生和临摹等方式,注重提高学生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的包豪斯造型基础教育引入我国,影响了我国传统的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育,由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成为我国发展设计教育的切人点,形成基础课程的新趋势。包豪斯设计思想的发展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使我国设计教育界接受了西方的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思想。包豪斯学院所设置的基础课程中,每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各有千秋,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如伊顿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不同材料的质感训练、自然物体训练;纳吉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各种材料相结合的均衡训练、体积空间训练、悬体训练、结构训练、质感训练和肌理训练,课程中重点设置了木材与铁丝的质感训练;克利的教学内容则主要侧重通过对自然物体及其形态、空间和结构的分析与研究;阿尔柏斯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组合训练、纸切割训练、铁板造型训练、玻璃造型训练、铁丝构成训练、错视训练等。
包豪斯设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造型基本功,研究构成物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在教学中探寻多种造型艺术之间交流的目的,这完全转变了我国依靠传统色彩和素描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简单模式。传统艺术基础教育的造型训练课程将三大构成纳入结构体系后,以几门独立课程的共向性为纽带,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全方位的视觉让课程构建更显全面、立体和充实。所以,造型基础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导,摒弃传统的单纯临摹和技法表现。
二、我国造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大,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发展良机。但高考前的短期速成模式导致学生在造型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薄弱。学生早已适应在传统素描形式下片面地强调构图、造型、明暗、调子等表现技法,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停留在入学前概念化的浅表认知。因而学生进入大学后,受惯性思想的影响,往往重技法轻理论,忽视课程学习与所修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审美水准平庸。造型基础课程与所有的绘画学科一样,都必须具有美感。刚步人高校的学生早已习惯了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再现,缺少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诉求。同时,高中阶段基本很难有机会开拓艺术视野,如阅读大量的艺术资料、观看高水平艺术展览、与专家学者进行艺术交流等,禁锢了学生对审美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深入地体验美,更无法谈及创造诉求。因而,刚步入高校的学生在审美水准方面的平庸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3.创造能力欠缺。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往往仅侧重于单学科知识的积累,造成学科间相对独立,所学知识很难融会贯通,更难形成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相互竞争的个体,缺少相互间的交流和协同合作,无法实现知识的交互与能力的互补。加之被动式学习方式更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而步人高校的学生创造力欠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不加强科学训练,学生将会失去其创造力。
4.课程理念滞后。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造型基础课中,有的沿用基础素描的教学理念,有的直接借鉴了国外结构素描或设计素描的教学模式。虽然形式上从基础素描到结构素描再到创意素描有了重大飞跃,内容上从重技法表现到重思维创新有了质的变革,但是依然欠缺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新技法、新材料、新媒体等现代元素的介入相对滞后,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
三、造型基础教学中提升创造性的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发现、探索、开拓、首创等因素的有机统一。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及含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内涵,针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案例,使得学生突破局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造型基础课一直沿用基础素描或结构素描的教学模式,注重客观物体间的关联性、类似性、差异性等研究,无论是调子、结构,还是主观表现,大多数都是重技法轻创意的做法,这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笔者以前让学生做过一个定向命题造型设计,主题为“新年的点滴”,需要学生针对新年期间的个人经历,对若干个细节造型进行刻画,表达对新年的独特感受,重点训练学生独特且具创造性的观察视角。然而大部分学生们描绘的全是贴对联、挂灯笼、买年画、吃饺子、打扑克、放烟花、美酒佳肴等生活场景,画面内容、构图、造型刻画都非常相似。大部分人对新年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如此塑造和表达就显得过于平庸,无法在千百年来体现新年的题材中脱颖而出,无法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无法彰显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创意美感。但是,有一位同学却以全国不同地方新年特色民俗小吃为切人点,重点挖掘了不同民俗小吃的形态、色彩、口味等,以此表达对新年的感受。如广西过新年不吃饺子,吃的是头年做好的各种腊肉,叫敲块饵;广东过年吃的是年糕,颜色深红,看上去凡桃俗李,尝起来却不同凡响;而新疆新年的小吃是提芒达匹儿,形状类似于汉族的包子。如此实行题材筛选,首先在立意上便会脱颖而出,外加对各类小吃形态造型的生动塑造和形态间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质感间的反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设计还可以增进学生对各地乡情、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得学生可以以不同地域风味小吃为载体,见微知著地体现全国各地的新年风貌。
教师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更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领域,学习研究新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刻画形态与创作的过程中有更多更新颖的题材,做到举一反三,使作品不单拘泥于刻画好一个造型,而是在探究新颖创意的基础上描绘好一个别致、新颖的造型。
2.构建全新教学内容。造型基础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在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巩固高中阶段所取得的基础造型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鉴赏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准,建立基于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理念,并将专业设计元素融人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知、分析、理解、重构、创新等方面的训练,重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从教学内容上讲,造型设计强调主观创造和对综合艺术的表现,造型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造新思维的表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有意地问问自己是不是陷入了定式的思维模式之中?是否可以跳出固定思维?适当地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经过反思、重构与交融,不断构建全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新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开拓性和创造性。
3.探究创造性教学方法。造型基础课从设计素描发展而来,与传统素描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完全套用,也不能搞一刀切。教学初期要有步骤有逻辑,循序渐进地柔性过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性的造型思想;教学过程中要与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方法要注重创意表现、创意思维、艺术水准和人文素养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第一,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在1870年由美国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提出,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造型基础教学的第一阶段(认知阶段)可结合案例,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水平。例如,在造型基础课程第一阶段要解决什么是造型基础,造型基础与传统素描、设计素描的关系,如何实现传统素描向造型基础柔性过渡等问题。在此教学环节中,将大量的案例、范画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量的积累,在无形中加深对造型基础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在开阔眼界的前提下,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思考,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认知和理解造型基础。在高中的素描应试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使用案例教学法,将大量的范画供学生临摹,以此使学生尽快掌握表现技法。然而在造型基础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仅限于学生的认知阶段,切不可使用此模式让学生进行单一的临摹,否则造型基础就变成了填鸭式的学习,将大大打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互动式教学。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造型基础课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阶段),倡导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双方积极参与、互相感应,促进双向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造型基础的创意性表现和创意性思维的理解,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互动的主体内容,并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互动的形式可以有报告、演讲、讨论、座谈等,在平等交流中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重构、交融,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例如,将基础素描中某一形体的明暗、调子、结构线等全部去掉,以此获得该形体的二维轮廓线,然后再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在抛弃原有形体本来结构的前提下,以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重新塑造该物体的三维效果,通过此训练使学生获得形式多样的三维造型。在这种打破客观的互动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学生寻找创新乐趣、开拓创新意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探究式教学。在造型基础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实践阶段),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探究进行创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表现能力,教师应当处理好“引”和“探”的关系,既不能放任也不能过多引导,仅在学生遇到重点、难点、转折点的时候加以适当启发,其他的时候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逐渐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例如,在学生创造性表现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材料的特性、效果、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体如何灵活运用、如何相互组合,进而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则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尝试。在技法表现方面,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涂、抹、粘、贴、喷、洒、印等,以此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与灵感,提高学生的思维及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