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例(3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8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理解;体育课程;知识观;运动技术

理解本身就是接受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有四个方面:知识的理解;理解各种教育表达方式;对同处于教育情境中的他人,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发展中对自我的理解。[1]通过理解,形成学生的精神整体与知识或教育文本的对话关系和视界相融,生成个人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理解把学生的人生、生活、经验、精神与教育的整体意义发生联系,形成了他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生活经验,形成了他的情感和态度、意图和希望、经验和行为,从而形成他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程知识,而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解而建构课程的教育意义,即实现对课程的整体的意义把握,接受和选择课程的塑造。通过理解而建构意义的过程,就是教育发挥力量的过程。

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逐渐转向“课程理解”。[2]理解的理念已引起国外体育课程学者的广泛重视。日本体育学者强调让学生理解、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德国“开放式体育”涵义之一是一种“批判—解释”型的体育课。但目前国内从理解的角度切入研究体育课程尚未深入。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为做此项研究,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专家问卷调查选择了有丰富专业知识、有10年以上连续工作经验、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56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充实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文章的一些观点提供现实材料。

一、后现代知识观与课程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现代知识性质向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①从客观性到文化性;②从普遍性到境域性;③从中立性到价值性。[3](143-155)新知识观认为,首先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纵向生成的角度看,它由三部分构成,即显性层的概念、命题与原理,准显性层的思维方式和过程,隐性层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从横向分类的角度看,知识可以归入科学、人文(伦理)和艺术三大领域或它们的交叉领域。其次,知识是一种持续的不间断的解释过程,任何解释都是基于某种哲学观、价值观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知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不变的真理,而是人类精神通过符号系统赋予客观世界与主体世界以一定意义的过程,在本质上它是一种积极建构和创造。它不仅是人类解释世界的结果,而且解释过程本身正是知识存在的有效方式。作为个体的人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积极的建构过程,是主体经验世界与认知可能世界互动作用的过程。再次,知识的探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理性过程,而是想象、情感、意志等综合性心理因素相伴随参与的过程。最后,知识具有功利与精神价值。[4]

从现代知识性质到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首先,有助于清除知识问题上的“霸权主义”,有助于解除权威主义造成的人们对真理的“狂热”和“迷信”,以一种更加“理智的”“清醒的”“谦逊的”态度看待任何知识。其次,有助于清除知识问题上的“科学主义”,使许多“被压抑的知识”和“被剥夺资格的知识”重新合法化,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重新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随着后现代知识对“权威主义”的解构以及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普通人的知识身份得以改变,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更是知识的解释者、生产者、传播者,都有权利、有可能对任何知识进行质疑、修正和反驳,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知识创新能力,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3](159-160)

知识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教育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知识观主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对教育产生影响,因为任何一种课程观都以某种知识观为理论基础,知识观所阐明的知识性质、分类、功能、价值、边界、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对课程的价值观、知识体系、结构、分类、组织、编排等问题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信条和方法论保证。

随着从现代知识性质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换,后现代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是:①在教学基本任务或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②在教学原则方面,应该制定旨在激发、保护、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新原则;③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该从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掌握和简单应用转移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和应用上来。这样,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

二、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

(一)运动技术的知识定性

“知识就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5]黑格尔说:“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即是知道一个对象的特定的内容。”[6]知识的通常表现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思维活动,其实就是广义泛指的心理活动。对这心理活动的称谓,现代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认知。据此,我们把表现出典型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与之相对应的,理当是那些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操作性知识”。操作性知识,专指合乎目的并有实际功效的人体活动的特定程序。体育运动技术是不是知识?调查结果表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体育运动技术属于知识的范畴,并且有89.3%的专家学者认为体育运动技术是操作性知识(见表1)。运动技术本身就是知识,是一种操作形态的知识,匡补了以往关于知识的理论偏差和实际缺憾,并为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理解与体育课程知识

既然运动技术属于知识范畴,那么同样具有知识的本质。课程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调查结果显示,75%的专家学者认为体育课程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引导人进行批判思维的力量”。进一步调查表明,82.1%的专家学者认可体育课程知识的本质在于通过课程知识学习而获得课程知识不确定的意义(见表1)。因而体育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调查结果还表明,有89.3%的专家学者认为体育教学不一定以学生准确掌握教科书上的“规范”的技术动作为最高境界,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个人的不同理解,做不同的尝试(见表1)。

转贴于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这是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程内容以运动技术这一操作性知识为其主要内容,不管运动技术以怎样的方式传给学生,运动技术知识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运动技术内容,体育就等于无米之炊。

体育课程选择和组织了操作性知识,并且把这些运动技术知识按照内在的逻辑安排成为体育教材呈现给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出现。这样容易形成一种认识,即把运动技术知识作为体育课程的全部。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示范讲解,而学生只是进行接受的学习。这种知识观使体育教师认为他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指定的教材中的技术动作,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同样使学生错误地意识到体育课仅仅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的特定的技术动作。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不考虑运动技术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联系,都不考虑运动技术知识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体育技术总是不断地为新的生活世界所解释,不断地为人所理解、所怀疑,它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对每个时代、每个生活情境、每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运动技术知识的意义通过每一代人的理解和应用而彰显出来,同时运动技术知识也真正在理解中转化为时代的知识而且得以创新,运动技术知识也因此不断被扩展。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是通过体验、感悟,在整体上把握、领会。它是对运动技术知识意义的不断建构,是从运动技术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意义。运动技术知识只有通过理解进入个体的整体体育经验中,成为个体体育经验的一部分时,才是活的技术知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福斯贝里11岁时,有一次上跳高课,体育教师吹哨让学生列队,大家一字儿排开,等待着轮到自己从横竿上一跃而过。事出有巧,当教师点名到福斯贝里时,他思想正在开小差,在慌乱答应后,就向横竿冲去。当他跑到横竿前时,慌乱中把老师教的姿势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他急中生智,索性背对横竿跳了起来,奇迹般地跃过横竿,倒在沙坑里。他这个滑稽动作使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可是这位教师是位伯乐,他慧眼识英才,不但没有责备福斯贝里,反而马上为他重量高度,成绩是1.15米。年仅11岁的福斯贝里通过对跳高技术知识的独到理解,加上个人的体育经验,发挥天才的想象力,在体育课中创造了背越式跳高,成为跳高运动发展划时代的里程碑。[7]也许有人认为背越式跳高的产生只是一种偶然,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只要宽容的理解的教育环境存在,创新则是必然。同样,李小龙通过对武术技术知识的深刻理解,博采中国武术各派之长,融入拳击、跆拳道、泰拳等技击之精华,创立了截拳道,成为一代武林宗师。

当然对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并不仅限于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体育运动技术单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这种看法早就不满足了。运动技术知识除了能改变我们的身体、提高一定的运动成绩之外,它还能给人们一种观赏、一种身心满足、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激情、一种宣泄、一种发现、一种思索、一种回忆、一种交流、一种参与……一句话,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内在地具有的价值正是通过理解而散发出来的。

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所生成的教育意义永远在于理解之中,在于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与学生的互相平等的对话之中。理解不是体育课程强制把体育运动技术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同时也绝不是学生对运动技术知识的任意曲解,这是因为理解受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体育技术两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是创造性的体育活动,既不是体育所限定的发展,也不是学生的任意发展,解释学认为这就是体育的“视界”与学生的精神的“视界”相融合的境域,这个相交相融的境域就是教育意义的“世界”。福斯贝里之前的跳高运动有其传统的“规范”的技术动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传统的体育视界。福斯贝里在体育课学习跳高技术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理解的前结构”。人的心智水平与心理特征,人的经验基础与生活准备等构成了人接受的基础性框架或思想基点,这即海德格尔所谓的“理解的前结构”。[8]调查统计显示,92.8%的专家学者认为教师、学生“理解的前结构”对传授、学习体育运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很重要:57.1%;重要:21.4%;较重要14.3%。见表2)。福斯贝里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体育经验等等,这些经验结构就构成了理解运动技术知识的视界。在体育课中福斯贝里的视界与传统的体育视界互相接纳、互相交流,在视界融合中形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而这一新的意义又扩大了主体的视界和历史的视界。视界交融过程中,福斯贝里保留了传统的跳高技术知识的技术基础(助跑、起跳、过竿、落地),但更改了技术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视界,形成了背越式跳高运动技术。同样,李小龙截拳道的创立正是传统的中国武术视界、国外武术视界与李小龙的体育视界融合的产物。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理解而获得超越体育运动技术知识本身的意义是围绕着相对确定的意义、围绕着确定的轴线而进行的。如同心电图、心率的曲线始终围绕着相对固定的心率值上下波动,而不是完全离散的、虚无的。何况体育课程目标是必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是相对宽泛的。教科书“规范的”运动技术仍然是相对公认的答案,只不过体育课程目标是导向性的,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而掌握的体育运动技术接近“规范的”技术。事实上,由于学生存在着身体素质、体育经验等个体差异,体育课程的运动技术的掌握只能是接近,而不是同一。另外,体育课程知识的不确定意义并非指知识本身是不确定的,而是指体育课程的主体──学生与体育运动技术知识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存在两层意义,一是超越“规范的”技术知识,二是未达到技术要求。前者毫无疑问是积极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差距不应该是太远的。

参考文献:

[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9—80.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潘庆玉.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8(4):112—113.

[5]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10.

[6]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8.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本质教育;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08-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以对科学本质内涵、科学本质教育价值的研究居多,具体到某一学科如何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研究较少。

一、科学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1.科学本质的内涵

科学指的是人类获取自然知识,并将所获得的知识构建成一个严密知识体系的过程[2]。科学知识体系包括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科学理论和模型等[3]。科学知识是科学研究者通过科学探究获取的,用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学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活动的过程[2],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人主观的想象和创造,因此科学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在解释相同的客观现象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或理论,科学研究者通过寻找各种证据来消除分歧,这正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3]。一言以蔽之,科学的本质在于: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人为创造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知识将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以便于更加精确地描述、解释和预测客观世界。

2.科学本质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4],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艰深命题。我国理科教育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对于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笔者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力,学生只知道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不知道科学知识价值是什么、科学知识从何而来、科学知识为什么合理,学生视野囿于琐碎的科学知识之中,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由于教学中缺乏科学本质教育,培养的学生没有对科学知识进行质疑的意识,不能突破已经牢牢建构的知识框架进行创新。加强科学本质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科学知识的价值、由来、合理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看法;加强科学本质教育,使学生知道何为科学、如何做科学,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将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1.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的内涵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其本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中的概念、原理、理论与模型是为了描述、解释和预测客观存在而并非客观存在,如化合价、化学式、物质的量、电子云等[5],诸如此类就是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科学本质教育,重视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冲破思维的禁锢,敢于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进行化学科学本质教育,以原子结构的教学为例,让学生知道原子结构是如何来的,可能很困难,但是很重要,当教师直截了当地把教科书上的原子结构讲解给学生的时候,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机会也就丧失殆尽了[3],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至今已经经历了众多理论和模型,在认识原子结构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尔顿(J.Dalton)、汤姆逊(J.J.Thomson)、卢瑟福(E.Rutherford)、波尔(N.Bohr)等人的理论和模型,关键之处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原子结构的本质远未被充分认识[3],即使学生现在的理论水平不高,也足以促进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激发他们将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

2.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笔者对福州市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的三个题目分别是:“化学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你认为化学元素及元素符号是如何来的?”“你认为化学物质的化合价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吗”“氯化钠(食盐)为什么会溶解在水中?”。调查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79份,回收率89.5%,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84%。通过调查结果分析,93%的学生对元素及元素符号由来没有科学认知,94%的学生对化合价的本质没有科学认知,89%的学生对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的本质认知浅显。学生虽然能熟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但对元素及元素符号由来此类问题都缺乏科学认知,学生的化学科学本质理解能力可见一斑。

3.影响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的因素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中不涉及对化学科学本质的具体阐述,没有过多强调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性。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编写,自然不能有很大突破,内容大多以化学事实性知识、化学概念和理论为主,在科学本质的体现方面没有过多着墨。就如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记忆化合价,很多学生认为化合价客观(真实)存在于化学物质中,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未明确指出化合价是概念(理论、假说、模型),并非客观存在。教师往往喜欢安于现状,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人云亦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在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期间,缺乏科学本质教育,教师自身对科学本质的认知水平低,在教学中就不会有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意识[7]。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当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达到较高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了消除上述影响因素,笔者建议,在新的课程标准编写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性,将科学本质教育涉及的具体教学内容编入其中,在教科书编写中增加显性突出科学本质的内容。对于化学师范生的培养,适当加入自然辩证法、化学科学哲学之类的课程,从而使教师对化学科学本质的认知达到较高水平[7]。

三、化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本质教育的策略

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加强科学本质教育,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

1.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

化学教学应该在宏观-微观-符号认知水平同时进行[8],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约翰斯顿(A.H.Johnstone)教授提出此观点已有30多年,化学宏观-微观-符号教学成为国际化学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据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物质科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中指出,学生在思维的三大领域中漫游———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亚原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与数学世界[3]。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微观水平分析宏观现象,根据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并用化学符号语言进行表征,从而实现在宏观-宏观-符号三个认知水平之间自由转换,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培养其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看待化学科学的高度,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

2.注重化学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观念是在化学科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是在化学科学认知发展上所达到的较高水平,体现着化学科学的本质、规律与价值。美国于2011年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的概念和核心概念》,强调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逐渐建构学科内的核心概念和跨领域的概念[9]。在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中,知识内容的日益增长,使得科学教育不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科学知识。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聚焦知识的核心观念(概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意识、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学科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让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使用者还是知识的创造者。

3.合理运用化学史教学

近年来,运用化学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化学史主要涉及化学家传记、化学历史事件,化学发展历程,化学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化学知识体系,还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从化学史的角度看,化学科学研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个体的实践活动,跟随化学史的足迹可以发现,新的理论打破已经被普遍认可的理论需要艰辛的过程[3]。运用化学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化学研究者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假说、模型和理论,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和科学方法得出结论,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探究的历程,了解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写中应该融入化学科学发展中的典范人物和事件,显性突出化学科学的本质[7]。

4.进行化学科学探究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生为了获取知识、领会科学思想观念、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进行的各项活动[3]。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尽管化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实验仍然是化学科学探究的首要方法。中学化学科学探究以化学实验为主,学生实验探究与化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科学探究的途径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加深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以上对科学本质及中学化学科学本质教育进行了粗浅探讨。科学本质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10]。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

[2]王磊,姜言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6):87-89

[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5-180

[4]项贤明.试解“钱学森之问”:国际比较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6):1-6

[5]A.H.Johnstone.Whyissciencedifficulttolearn?Thingsareseldomwhattheyseem[J].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1991,7(2):75-82

[6]田春凤,郭玉英.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0,(3):45-49

[7]陈彦芬,科学本质教育及其教学研究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07,(12):122-125:123-125

[8]A.H.Johnstone.YouCan'tGetTherefromHere[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2010,87(1):22-28

[9]黄芳.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43-147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语文课;教学改革

认知学徒制是在传统学校教育和手工学徒制教育弊端逐步显现的背景下,为满足现代工业、知识经济、多元人才发展的强力需求,出现的一种改良型现代教育理论。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人类的进步需求密切关联。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了提升公民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发展,以主观意识的创新实践缩小教育与工作之间的距离。

1、认知学徒制的内涵

认知学徒制最初由柯林斯(AllanCollins)和布朗(JohnSeelyBrown.)等学者于1989年基于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提出的一种具有开拓价值的教育理论。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传统学院派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学院教育是以独立知识点的归纳讲解为前提的高等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课教育,实际解读为广泛的课基础教育,其内部知识结构老化滞后,理论性强,机械知识和技能被分化为两个独立实体进行传达理解,忽略了知识在技能中的应用转化和深入推理等高级技能的培养。传统学院教育的最终成果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频现。发生在工作场景中的传统学徒制,师傅是基层行动示范的引导者,学徒是所见即所得的过程模仿性学习方,缺乏将系统性知识有机整合进教学的智慧。其合理内核技术在于有效学习环境中的可视化工作步骤,工作处于社会任务中,具有社会价值,学徒作为边缘实践者共同参与真实的社会工作,解决真实的工作问题。认知学徒制融合教主导和学主导的两类独立体质于一体,是两类体质运作成熟后的理性提炼与完善。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者意识的主观能动;强调高阶认知技能(元认知技能)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徒行动方面的研究;强调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强调脑行动能力大于手行动能力;强调真实、复杂教学情境中的学习研究。

2认知学徒制主要观点解析

2.1认知学徒制强调认知技能和思维能力的高阶化学生将教师的演示、指导、技术支持等信息进行可视认知,将深度理解的领域知识穿插于任务处理过程中,用高阶思维学习如何学习认知,结合复杂的推理思维,完成一次真实技能实践任务,并展开清晰表达、反思和探究等延续性任务。其有效认知、任务运作、应用方法、思维方式等延展至若干相似复杂任务。有意识的高阶认知和思维的提出旨在告别学校教育的零碎概念性知识和零散物理性技能,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知识重组的应用技能,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要求提升为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强调怎样有效学习,获取策略性知识的能力;强调高级技能的培养;强调认知和思维过程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达到对认知技能、思维能力的高阶化要求。

2.2认知学徒制提倡教学情境的真实性、社会性传统学校教育被认为是说教无力的知识海洋,重言传而乏身教的讲台与课桌的授课状态,与社会工作情节严重脱节。认知学徒制本着实感教学体验,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利用社会合作,将知识应用在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重点是可以延伸应用在多种情境中。介于真实、复杂情境中的产业化教学,认知的优势显而易见。若干知识在真实应用情境中转变为社会工作技能,培养了学习者“高级认知、元认知技能、问题解决、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

2.3认知学徒制强调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递增原则教学任务建立在真实任务的基础上,设法设计逐步复杂、多样的教学任务是为了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常用的基本技能,应用更多的概念和实作技能。任务复杂化是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由浅入深,由易渐难,因此复杂性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任务过于简单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相反过于复杂一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知识的多样广泛理解,便于复杂学习任务中的不断变化应用,锻炼学习者将知识向学习情境中的迁移能力,知识的组织与其植入教学任务的能力。

3、认知学徒制与高职语文课教学改革的触合点

带有功利性的认知学徒制教育理念存在合理性不仅是它的有用性,更是对学术性课程的一种补充,也是保持现代教育平衡的必要手段。课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力求保存实力,且在新局面的高职教育改革竞争中崭露头角,扩大竞争优势,拓展竞争层面,需要的是一种创新型的适宜机制。认知学徒制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谋而合,且存在进一步融合上升的空间。

3.1认知学徒制为高职语文课教学改革打开新思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决于改革层的清晰思路和决策层的正确抉择;取信于优质毕业生的数量和他们工作中的高效实绩;依赖于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与摸索;取悦于变化的现代职业市场竞争形势。基于新型认知学徒制观点提出采用真实情境和应用情境开发高职语文课课程,将理论实践化,将认知技术化,改进高职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改善理论与实践的独立关系,用技术知识指导真实职业环节的有机应用,用新思路诠释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新层面。高职语文课教育可以在学术教育主流文化中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3.2认知学徒制为高职语文课教学改革展开新思考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教育不断发生着变化,在人为的变化中,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善的,哪些是需要颠覆的,始终缺乏足够的理由。在人类行业竞争发展的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新体制的提出是基于旧教育的短板而产生的,基于教育产品的现代需求而产生的,随着认知学徒制的深入研究开展,高职课教学的改革有了新的方向。比方说语文课课上某一项设计任务,先从简单的局部或细节设计入手,再到复杂的整体设计,指导设计的设计方法也是从容易掌握的具象仿生法到抽象联想法。认知学徒制对高职语文课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深刻和广泛的,加强高职语文课教学改革的优化思考和行动。

3.3认知学徒制为高职语文课教学改革完善新改革一些高职课教学为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形势,为改革而改革,仍保留传统科目授课课堂,增设设计工作室,两位一体的做法尴尬难融,孰轻孰重,谁主谁次,难以取舍,无法真正实现颠覆旧体制的新改革。高职语文课应大刀阔斧摈弃传统教学课堂,按该课技能课程设置工作室,配备完整的教学软硬件,组建工作室教师团队,用认知学徒制体系指导工作室的教学设计,教学任务是在对应工作室或相关企业完成。

4、结束语

认知学徒制的研究已成为支撑高职语文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对现代学术教育、高职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但认知学徒制的研究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还需逐步系统深入。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