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6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9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1

【关键词】神经症;延迟就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89-02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1]。由于疾病常常有头疼、头晕、胸闷、气短、乏力等多种躯体不适,常到综合医院就诊,综合医院门诊神经症检出率达12.28%~12.53%[2]。我们自制问卷对467例住院神经症患者进行调查,探讨当前就医条件下导致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原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住我院心身科患者,均符合CCMD-3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共467例。其中男性154例,年龄15~78岁,平均(37.19±12.45)岁;女性313例,年龄17~76岁,平均(35.23±10.53);大专及以上98例,高中112例,初中174例,小学61例,文盲22例;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271例,躯体形式障碍87例,强迫性神经症36例,癔症49例,恐惧症24例。

1.2方法:由研究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付费方式、首诊地点、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顾虑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就诊的途径及方式、本次住院的原因及方式。

1.2.1评价标准:①就诊时期:早期初发症状到首次到精神科专科就诊3月。②认知水平:好,对神经症有较正确的全面认识;差,认识明显错误;中,介于二者之间。③教育程度:高,大专及以上;低,小学文化及文盲;中,介于二者之间。④医疗负担:轻,能报销40%以上或收入颇丰,能承担诊疗费用;重,经济情况差,承担医疗费用感到十分困难;中,介于二者之间。⑤顾虑程度:轻,不顾虑就诊精神科,能自己配合治疗;重,认为就诊精神科有羞耻感而拒绝治疗;中,介于二者之间。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用x2检验。

2结果

2.1不同性别神经症患者首诊求医途径及过程见表1。

表1显示:不同性别的患者在初发症状求诊精神科和求助宗教机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初发症状求诊综合科、非医疗机构和搞迷信活动方面,则女性患者多,有显著性差异(P

2.2467例神经症患者就诊途径见表2。

表2显示:神经症患者首次就诊精神科的途径中,由亲友介绍的患者(含由神经症痊愈者介绍),最多占56.1%。

2.3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见表3。

表3显示:影响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中,不同的认知水平、教育程度、医疗负担及对疾病的顾虑程度的患者,其早期就诊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37.33、77.32、9.52、32.57,均P

3讨论

3.1神经症患者就诊延误原因分析。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3],神经症患者罹患后多不首诊于精神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缺乏精神卫生知识,不知何处就诊恰当或将疾病视为躯体问题;二是部分病人怕别人知道自己患了精神病,因此最初多求治于非精神科[4]。本调查结果显示:①多数患者在出现精神症状或躯体症状后,由于认知水平普遍较差,(好者仅占16.9%),常因躯体不适而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或非正规医疗机构,调查中显示首诊于综合医院占48.4%,12.0%的患者则首先就诊于非正规医院,15.4%的患者迷信地认为躯体不适或情绪不稳是鬼神作怪,而求助于宗教迷信。②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好,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比较,早期就诊率高。③自费患者发病后,有较多的经济顾虑,昂贵的医疗费用使他们只有在症状难以忍受才会选择就医,从而导致求医延误。④有些患者认为自己是神经症,是精神病障碍的一种,担心人们对精神障碍的偏见、歧视,怕进精神医院就医,而盲目地四处求医问药,从而延误病情的治疗。⑤有些患者因发病后不知何处求医,经亲友介绍,特别是神经症痊愈者现身说法,患者才知自己也是得了神经症,然后转去精神科就诊。

3.2神经症患者求诊延误的对策。

3.2.1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神经症在人群的患病率约16%~25%,发病都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机制加剧,生活事件增多,必然导致精神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5]。但由于患者对精神医学常识的缺乏,以及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加之神经症有各种躯体或精神症状,大多数患者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首诊选择非精神科,此类病人约占综合医院门诊病人的40~60%[6]。因此,精神医疗机构应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和健康观念的宣传,并注重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可采用多媒体声像,发放宣传册,编写科普书籍或杂志等多种方法,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神经症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神经症也是常见病,它又是轻型精神障碍[7]。促使患者及早到精神科专科就诊,得到及时规范地治疗。同时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人们改变健康观念,纠正人们对神经症与精神疾病的偏见与歧视,讲究科学、破除迷信,从而减少神经症病人诊疗的延误。

3.2.2加强住院或门诊病人的健康宣教。本调查显示56.1%的患者经过亲友介绍来精神科专科就诊,特别是由神经症痊愈者现身说法,更能使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没有发现有器质性的躯体疾病,而是得了神经症,才会有多种躯体不适和精神烦恼,神经症痊愈者自己对神经症的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患者的说服力。

3.2.3提高综合医院的医生精神医学知识水平。对综合医院的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知识的培训,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综合医院机构,在综合医院与基层各保健单位开设精神卫生服务,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培训,显得十分重要[8]。对综合医院的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知识的培训,使综合医院的医生熟悉神经症的鉴别诊断、治疗,及时介绍神经症患者转到精神科。本调查中显示:48.4%的神经症患者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因此综合医院的医生需要熟悉神经症的鉴别诊断,提高神经症的检出率,减少患者在综合医院不必要的周折,也是减少神经患者就诊曲折的重要环节[9]。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

[2]胡建,许又新.综合医院内科门诊神经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1):2

[3]陈彦芳,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278

[4]郑成畴,姚在瑞,神经症患者就诊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90

[5]马鸿春,崔保刚,神经症患者就医情况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6,340

[6]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385

[7]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5

[8]徐英.惊恐障碍6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天津护理,2005,2,17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2

有一种疾病是最可怕的,它比癌症都要可怕,因为癌症损害的仅仅是我们生命中肉体层面的部分或全部,而这种疾病损害的是我们生命的最高层――精神。这种病就是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类型的严重的精神障碍。一个人得了癌症之后,他还可以通过与疾病做斗争来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而当一个人患上严重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之后,他则会远离真善美,他生命的意义就会全部或部分丧失。

我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0多年来一直在认真探究精神与心理疾病形成的复杂机制,尽管这类疾病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病因已被逐步揭示,但随着我经验的增多,体会的增多,有一条规律在我脑海中也逐渐地清晰起来,那就是“不能忠于真相是一切心理障碍与心灵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人越远离真相就越远离健康”。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到精神病院去接触了那些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之后,自然就会认同我的观点。在精神障碍当中,最为严重的障碍类型当属精神分裂症障碍,患有这类障碍的人,一个最为突出的症状就是否定自己有病,并极力拒抗治疗,他们大都是被强制接受治疗的。我在10年前曾见过一位我熟悉的精神科大夫为一个精神分裂症障碍患者治疗精神病,那位大夫用凶狠的目光盯着病人,并对他大吼,要病人服从治疗。我当时对那位精神科大夫的态度大为不满也大为不解。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对病人友好一点,民主一点。那位大夫笑着对我说,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上,我就可以完全理解他对病人态度的合理性。10年来,我就一直没有忘记这位精神科大夫的话,我一直在体味着他的话的具体含义。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没有病识感,他们坚决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并因此拒绝医生对他们提供治疗,对于这种人,医生采用强硬的态度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行为。而实际上,不仅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忠于真相的能力,在我们常见的人群当中,有太多太多的人都缺乏忠于真相的能力,或没有忠于真相的意识,他们已经习惯于以假面目来面对事实。不能忠于真相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认识,即“将事实讲出来或全盘接受事实,会使他们失去安全感”。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掩盖或掩饰事实,岂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更加不安全。远离事实会使人产生虚空感,就像植物离开泥土一样,离开事实只能使人失去生命的活力。

不能忠于真相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其最常见的表现也是最危险的表现就是学成内向的样子,回避外部世界,将自我的真实面目隐藏起来。我为什么说这样的做法最为危险呢?因为隐藏真我会使假我不断扩大,最后导致假我彻底压过真我,假我彻底迷惑了真我。假我迷惑真我之后,人往往会将错误的我当成正确的我,人的价值体系和分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出现混乱。可怕的是,当这些人的价值体系和分析辨别能力出现问题之后,他们往往没有觉识能力,往往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失去了向错误告别的机会。为回避问题而学会了回避外部世界不仅会使人失去真正的自我,同时也会使人失去真实的外在世界。真实可信的自我是感受真实可爱的世界的基础。不能忠于真相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拒绝一切批评,甚至是拒绝一切建议。拒绝批评与拒绝建议的动机是惧怕有“第三只眼睛”看到他们的问题。我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称为“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不长在你的脸上,而是长在别人的脸上,他往往会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你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拒绝它呢!拒绝“第三只眼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拒绝更高的智慧,因为只有比你心智水平更高的人才能看到你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你的问题常常会蒙骗你的眼睛。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3

【摘要】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现明显精神症状的急或亚急性疾病,由于受累神经所在脑功能区或分布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就出现了相应神经系统的病理体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及精神障碍的表现,精神症状可见于病程的各个时期。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部分病例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易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疾病及其他以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脑病。加强对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的治疗,能保障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减轻后遗症。下面为此报道了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进展。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护理

一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季节以冬季为多。秋季次之,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国内报道,约2/3病毒性脑炎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上的精神障碍,且精神症状见于病程各期,易与精神分裂症混淆,误诊率高达45%。病毒性脑炎所引起的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注意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内容改变、心境和人格改变,与功能性精神障碍不同的是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部分患者早期意识障碍轻往往不容易引起重视,加上突出的精神症状掩盖了病毒性脑炎其他症状,且很多精神科医生不重视神经系统查体。其在病期的各个时期可出现,甚至构成本病的主要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往往隐蔽或不表现。以青壮年多见,全身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大部分有感染史,精神症状多样而复杂,多为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常伴有幻听、幻视、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但精神症状无论是兴奋或抑制,均无自伤、自杀企图和行为。赵宏宇等对病毒性脑炎101例临床分析中发现有精神障碍者25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其发生发展有特殊性。就诊时最常见的躯体表现是发热。神经系统检查少数患者可能完全正常,但大多数患者有精神系统阳性体征,但不恒定、易变化,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患者甚至在发病后1~2周或2周后才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视损害部位不同差异很大。我们认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分类大体分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型,精神运动抑制型及兼有二者的未分型三种类型。所导致的冲动及伤往往不可预料,极易造成患者本人或其他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它与没伴有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二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

当前确诊主要通过病毒学和免疫学的检查,但是目前病毒类型尚难通过敏感及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而确定,故其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CT或脑MRI检查。病毒侵犯脑组织部位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额叶损害可引起幻嗅、情感障碍、智能损害;额、叶损害可引起癫痫;枕叶损害可引起幻视;中央旁小叶损害可引起大小便失禁等。另外,确诊病毒性脑炎时,还应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炎、细胞病毒性脑炎和其他虫媒介导的病毒性脑炎相鉴别,以便治疗时有的放,不延误治疗时机。总体来说,我们认为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诊断应结合如下方面进行:意识障碍。据文献报道,病毒性脑炎占90%,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发生在病毒性脑炎的各个时期,有明显波动性,因而有时难以判断,但它随着疾病的加重而加重、减轻而好转,是平行关系;而功能性疾病,是周围和自我意识障碍,错乱和朦胧状态,当病情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精神症状和起病形式。据资料记载,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出现率为81%。功能性疾病也可急性起病,因此容易混淆,此时应做脑电图检查,部分患者不合作,为了控制精神症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也可出现多汗、尿床、肌张力增高等症状,此时难以区别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在此阶段,要更加仔细检查每一症状。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赵焱等报道28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和脑脊液均有异常改变,脑电图在疾病早期平均1周即出现改变,在弥漫活动背景上周期性8波及局灶高波幅尖波、棘波放电。多数不对称,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有出血、坏死。头部CT示“马蹄形”局灶性低密度区,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为早期诊断提供条件。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白细胞增高、蛋白增高。

三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方面,如治疗恰当,一般2-3周症状好转,如果第一次治疗不彻底,可有潜在病毒存留,适宜时再度复发,后遗症状、精神症状以人格和智能障碍为主。岑伟提出此现象结合用安定类或苯巴比妥,不用抗精神病药能控制症状,是否可以作为脑部炎症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与功能性精神病的区别点,值得探讨。本组病例的神经系统体征大多在精神症状之后出现,且不一定恒定存在,体征的部位及性质亦改变,有的病例在整个病程中始终都以精神症状为主,不见有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体征,但部分病例还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多汗、意识障碍、抽搐、尿失禁、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强,其中发热、意识障碍最常见,因此,提醒临床医生遇有不明原因突发精神障碍而伴有上述表现者,不要轻易下功能性精神病的诊断。同时对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意识状态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护理记录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当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时,应考虑其精神症状的精神病理学因素。在生活护理方面,与功能性精神障碍也是有区别的,其护理难度明显增大。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往往伴有意识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其行为往往无目的性,易跌倒、会无目的的损坏病房设施。如果被保护性因素约束,患者不识时,往往不能或不表达,容易发生压疮,易继发肺部感染。因此,我们要保证患者饮食摄入量,按病情制定饮食计划,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毛细血管渗透压,保持体液平衡。精神症状较轻者设专人照顾,耐心协助饮食:激励家属供给病人爱吃的食物,使病人随时能吃到着急想吃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喂食;意识障碍或严重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统详细认真体格检查,尽早反复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等辅助检查,及时有效抗病毒性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是减少误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林庆,王艺,叶落梅,等.脑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2):713-714.

[2]张维伟,徐慧文.脑电图对单纯孢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3):175-176.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4

1、强化精神科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异常行为常被人误解,受人歧视,在社会和家庭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加之疾病折磨,患者精神痛苦,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常可导致自杀或伤人。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是很有必要的。

1.1掌握患者的病情与沟通是精神科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由于精神病是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其本身也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态体验是正确的,很少向工作人员吐露内心体验,造成沟通困难,故了解病情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就这要求护士掌握患者疾病原因,主要症状,病情程度,发展过程及治疗经过等。

1.2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是精神科心理护理的主要方式。语言沟通中诚恳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可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以利于心理护理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加强同患者感情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言语和非言语的。①言语交流是通过语词如说和写为媒介的,言语交流能精确有效的传达真实的信息,言语交流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影响。护士要成功地与患者交流,必须认识交流的局限性。②非语言交流包括除讲和写的其他一切方式,它运用了人的五个感官。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在言语交流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非语言交流就更为重要。护士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麻利的操作的动作,会使患者感到善意。

2、精神科开展心理护理的有效方法

2.1护士认真掌握精神病患者疾病的不同特点。某些重性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常拒绝住院和治疗。此时要耐心劝解患者暂住下来做系统检查,向患者讲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意义,使患者能接受治疗要求,安心住院。患有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症的患者,常纠缠工作人员,诉说内心忧伤和躯体不适,对自身疾病焦虑不安。要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解除思想负担,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矛盾个别交谈。语气要肯定,观点要明确,使患者有一定收获,争取再次谈话时达到预期目的,以使患者得到安慰,增进信心,缓解忧伤情绪。

2.2护士详细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要病史。对不同身份、职务的患者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尊重患者,为患者解除痛苦。对暴露出的各种心理矛盾,应给予足够重视,不得歧视。要综合分析,善始善终给予解决。护理人员的行为是无声的治疗。生硬或冷淡的护理态度,不仅使相关患者产生厌烦感,对周围患者心理也是一种恶性刺激,护理道德的败坏绝不会取得心理治疗的成功。

2.3关心新入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新入院患者心理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对病院的一切都陌生,显示出惊恐、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况,也有的患者因为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而终日吵闹,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应用恰当的说话技巧去解决患者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情形,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按照病情安置到合适的病室,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收集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必然要力争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使他们在院时能获得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4加强病态行为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精神科不同于其他的综合科室,精神科的患者都是受到病症支配的精神病类患者,所以应按照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患者在他们情绪稳定时给予劝解,同时要向患者宣讲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也要按照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给予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水平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冲动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分析拒食的原因,按照分析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护士必然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2.5强化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往往都对病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此时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可能受到的挫折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忧病情再次复发,怕回家后不能适应社会,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感觉往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发生自杀念头。前者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他们有战胜困难信念及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常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看待和处置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努力培养他们健康人的心理。

2.6注重出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前患者的心理活动复杂,应使用针对性强的个体化心理护理。例如,对未来过度自信、很少考虑不利因素的患者,应指出将会面临的困难,使其能及早考虑应对措施;对于把前途看得十分渺茫、担心出院后不能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被人讥笑、不能胜任以前的工作、失去以前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同事和朋友信任、害怕疾病复发、甚至极度悲观企图自杀的患者,应帮助其消除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心理,制订合理的休养计划,同时结合集体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信心,逐步回归社会和家庭;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请他们接纳患者,协助进行维持治疗,使患者在社会和家庭支持下,增强信心,达到预防复发,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5

家庭治疗或称家庭心理治疗,是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的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形式。顾名思义,家庭治疗就是不只对病人自身,而且对他(她)的整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进行治疗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对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家庭治疗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麦尔,他于本世纪40~50年现人的心理活动及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家庭教育或家庭影响密切相关,因而对病者所有家庭成员进行治疗来克服精神病人的心理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后来其他学者的实践也证实了调整家庭关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的事实,证实了上述麦尔观点的正确性。因而家庭治疗在欧美获得迅速发展,终于自成体系,形成一个独特的心理治疗学派。1962年创刊的《家庭进程》杂志,是第一家有关家庭治疗的国际性学术刊物。这是家庭治疗在理论和实践上趋于成熟、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自成一家的重要标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从家庭治疗的观点看来,每个人从小就一直受到家庭的巨大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家庭环境即幼年的家庭教育和成年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及整个家庭共同形成的特有的认识情感、行为模式密切相关。换言之,家庭成员问的认识活动、情感反应、行为模式等社会适应方式都彼此互相牵连、互相影响,并且形成每个家庭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家庭的认识、情感、行为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的特有模式。患者的精神症状不但与自身的躯体、遗传、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而且与其家庭内的情感结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将患者的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对象,对所有家庭成员都施加良好的精神影响,从而克服病态的认识、情感、行为模式,纠正共同的心理病态,重建健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模式,对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和防止复发都有良好的作用。

家庭治疗的对象,包括所有与家庭功能障碍有关的一切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与患者和家庭关系密切的其他社会成员,如有关的亲戚、朋友、同事、医师等。

家庭治疗的要领是:要使受治者都认识到家庭治行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打消一切顾虑,与医师密切配合,并在友善、和谐、融洽心平气和、畅所欲言、互相谅解的良好精神气氛下进行交谈。通过医师的启发诱导,使患者全家都能认识其家庭存在的病态情感结构及对外界环境认识和适应方面的障碍,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要互相抱怨或诿过于人,共同为维护家庭的根本利益,调整家庭关系,改善家庭功能,恢复家庭内的精神平衡而开诚布公地真诚合作,使家庭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5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精神科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护理要求精神科护士除了要掌握精神病学和一般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心理、社会、美学及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平日的护理工作中,在遇到病人激动、紧张或抑郁情绪时,护士需要镇定,对病人给予安抚,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本身要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大多数精神科护士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制约着护士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1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首先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失去内省力的精神病患者,目前大多数精神病医院都采取封闭式管理,密集的不锈钢窗网,紧锁的病房大门,密闭而狭小的空间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压抑感。还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知识普及有限,大多数的人会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不给予肯定和认同,有时甚至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有些刚入职的新护士都不敢将自己的职业明确向亲人和朋友告知,害怕自己及家人也遭受他人的非议。这样在很大限度上会使精神科护士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还有就是精神障碍病人受症状支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病人日常生活护理成为了精神科护士临床护理中一项重要内容,久而久之很容易让护士产生一种无用感。甚至灰心丧气,弃业改行。

1.2无形压力产生

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常常发生一些令人防不胜防的应急事件。如工作人员言行稍不慎,即被涉及妄想怀疑对象,遭受病人打骂;又如经常会因为对急性期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时遭遇病人反抗而被伤;又如精神科封闭的住院环境,令患者对自由非常渴望,稍有安抚不到位,病人就会萌生出逃念头,护士会时刻担心工作中不经意的疏忽引发病人出走并因此造成一些严重后果;又如有些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受病态所致还常发生一些诸如自缢、自伤等事件。这些应急事件的发生,成为了护士工作中无形的压力。还有,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缺编,护理工作量大、琐碎,职称晋升机会少,工作的满意感低,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这些不争的事实也成为了护士无形的压力。

1.3轮流工作制产生的心理反应及角色冲突

“三班倒”的护理工作制度,扰乱了护士正常的生活规律。无论白天黑夜的工作都要精心细致,精神高度紧张。此外绝大多数护士是女性,她们下班回到家还要担负妻子、女儿、母亲的社会角色,令自己身心疲惫。久而久之,焦虑失眠接踵而来并形成恶性循环。

1.4人际关系的复杂造成心理压抑

职业竞争带来的同事间的冷漠、猜疑,导致工作中合作性、协调性的不一致。与医、护、患之间的矛盾均会使精神科护士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导致抑郁,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容易使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障碍更加严重。

2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2.1树立爱岗敬业的信念

首先对自己的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精神科一样可以体现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既然选择了在精神科工作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要为自己是精神科的一员感到自豪。树立起了这种信念,才会获得心理自我平衡,内心不再漂浮不定。只有这样,心情才会愉悦,才能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

2.2创造良好职业形象

我们要尊重关爱病人及家属。不嘲讽、打骂病人;待人接物有礼貌,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我们很专业、有素养。我们自强、自信、自尊。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甚至可以在与周围人闲谈中向人们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我们的职业有个正确的认识。对逐步消除社会对我们的偏见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有通过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沟通,使他们理解、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减少因言行不慎、缺乏表达技巧、服务态度不够热情、解决问题缺乏耐心而引发患者及其家属不满引起的护患纠纷。

2.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平时我们要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了解各疾病的临床特点,对各类精神科应急事件的发生应有充分的预知,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我们在工作中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注意病人的一言一行,哪怕是细微的动作也不放过,未雨绸缪。还要多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内心真实想法,将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再就是工作中注意技巧与方法,可以多参加一些诸如脱身术等暴力防范讲座,以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处事不惊,遇事不乱,减少紧张、焦虑的产生。

2.4学会自我减压

要懂得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找家人及朋友倾诉,找同事聊天,畅所欲言,放松自己,把自己从烦闷中解脱出来。此外工作之余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写毛笔字、画画、唱歌、弹琴、打球、爬山等等,不仅提高自身修养,改善心理状态,还可以增加自信心。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渗透到病人的康复中来。既放松了自己又使病人获益,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

2.5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要学会宽容他人,不要斤斤计较,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的热情。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首先遇事不急躁,具备同理心,常作换位思考。其次理性看待同事之间的竞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确的处理好了家庭与工作、上下级、医护间、医患间的关系,矛盾也就少了,心理困扰也减轻了,心情自然就好了。护士有了宽容的胸怀,才能在受到患者无故攻击时做到真正的理解患者,而在内心又不会产生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另一方面,护士可以应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需要,减少或避免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心理情绪而引发的不良行为。

抱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压力,荣辱不惊,才会解脱自己,保持快乐。每天努力工作,不断积累能量充实自己。一味地抱怨无济于事,只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坏,身心俱疲。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的确太大,我们更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不因拥有而沾沾自喜,不因失去而耿耿于怀。我们更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