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舌尖上的家乡范例(3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8-10

舌尖上的家乡范文

“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第一集后,微博、社区上就有不少网友表示想要买片中出现的美食的意愿,随后这种呼声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因此淘宝为满足众多美食客的要求顺势推出了‘舌尖上的淘宝’这一专题页面”,淘宝公关部负责人胡冠中这样解释“舌尖上的淘宝”的由来。淘宝数据显示,自5月14日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5天,584万多人上淘宝找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余万件;而食品类的购买高峰,也逐渐从此前的中午11点和下午16~17点,向每晚22~24点转移了。为什么购买高峰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间22:40播出,不少人在看完节目后就立刻在淘宝上进行了“寻食”行动。

《舌尖上的中国》首播是在5月14日,“舌尖上的淘宝”主题页面于5月24日零点上线,从最初有想法到正式上线总共不到一周时间。这一想法刚一提出,它首先赢得了绝大数淘宝人的认可。于是前期准备工作得以迅速地开展,具体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舌尖上的中国》片中提到的食材、成品、配料、烹饪工具等做了数据监测,这主要通过消费者在淘宝上的搜索记录监测进行;二是走访卖家,进行市场调研,了解销售趋势及买家的需求,了解消费者的关注点是什么;三是整合淘宝各条业务线资源。胡冠中介绍,整个“舌尖上的淘宝”的专题页面是由5位设计师加班加点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做出来的。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体现这种丰富性和《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韵味,“舌尖上的淘宝”专题页面主体以中国风来呈现,目的是让用户访问时在视觉方面能感受到与《舌尖上的中国》的联系。商品选择则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主。首先,根据搜索和购买的数据来确定买家的需求,反馈会集中在特定的商品上,从海量的美食里提取了这批商品;其次,找到有质保认证的卖家,匹配准确的原产地,确保商品有令人放心的品质和馋涎欲滴的观感。同时,淘宝网还鼓励消费者上传介绍更多的美食,如自己家乡的美食或者喜爱的美食主题,网友反馈非常踊跃,专题页面整个商品数量也持续上升。

舌尖上的家乡范文

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被奉为“超级吃货指南”的纪录片迅速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舌尖“风暴”。

淘宝的食品销量直线上升,手机美食应用一时间下载成风,众多“舌尖旅行”线路一一推出,就连A股都为之而“春心荡漾”了……

“隔着屏幕也能闻到香气”,这是网友对这部“20年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最直接的感受。

舌尖效应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吃货,《舌尖上的中国》则是打开封印的咒语。

不要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让温暖舒适的大床再等会儿,每个夜晚的十点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打开电视机,窝在沙发上,在一方屏幕构筑的二维世界里,开始一场天南海北的美食之旅。从云南的松茸、鲜笋到东北的秘制泡菜,从江南水乡的臭鳜鱼到西北草原的奶豆腐,精致的画面将一场场美食盛宴带到了眼前,食物的香气几乎从液晶屏里飘了出来……

吃货被,后果很严重。

淘宝是享受完视觉盛宴后付诸实际行动的最好去处,一边瞟着电视,一边在淘宝上按图索骥寻找食物成了众多“舌尖吃货”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淘宝食品销量的直线飙升,食品交易高峰也转移至每晚的22点至24点。

其中云南“诺邓火腿”的表现尤为突出。数据显示,淘宝上“诺邓火腿”的成交量在片子播出后的5天内翻了4.5番,环比增长17倍。淘宝上某诺邓火腿店表示,一个月里共有45笔交易,其中44笔订单都是节目播出后产生的。

与此同时,手机应用中的美食应用下载也一时成风。据360手机助手最新数据显示,其平台中美食类应用近一周下载量呈现爆发式增长,360手机助手随即推出了“舌尖”美食专题,以一款在360手机助手中评分最高的“美食天下”应用为例,截至5月24日上午,美食天下共收录了44970种菜品,目前在360手机助手上输入“美食”、“厨房”等关键词就能搜索出529款不同类型的美食类手机应用。

实际上,在家动动手的标准在吃货中还只能算是入门级,真正的骨灰级吃货早已背上行囊,走出家门,网上淘来的经过数道加工程序的包装货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决定亲人实地去享受最原始的美食,一场“舌尖之旅”由此开始。

各大旅行商早已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淘宝旅行调查数据显示,近期淘宝旅行自由行中,有超过60%的驴友都有“特产游”的需求。携程旅游网为此专门推出了“舌尖上的旅行专辑”: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火锅,陕西的肉夹馍,的酥油茶……

吃货们集群反应的后果影响深远,连A股也为之而“春心荡漾”了。纪录片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以中国传统腌制食品为主线,而当新闻报道当中证明纪录片中的金华火腿片段的拍摄地就是浙江金字火腿有限公司以后,金字火腿(002515)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周涨幅达到了9.96%;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的古越龙山(600059),一度连涨6个交易日,创下了2011年以来的新高,第七集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特有植物青稞,青青稞酒(002646)的股价最高冲到33.44元。

事实上,“舌尖效应”远不止这些,现在,打开网页搜索“舌尖上的中国”,每天都会有数条的内容更新,这场风暴还在继续着……

才下舌头却上心头

一部纪录片,何以能如此火爆?

精美的画面和巧妙的拍摄是它捕获眼球的第一步。无论食物的颜色、光泽,甚至是那袅袅升腾的热气,都极其完美地将一道道美食呈现出来,仿佛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网友甚至戏称“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食物的香气”。

然而,它成功的理由绝不会如此简单。

纪录片中说道:“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最后这句“人情的味道”或许能给这场全民风暴一个合理的解释。

烹饪大赛+大师评点,这是多数美食类节目共同的套路,《舌尖上的中国》则完完全全摈弃了这条路,而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打,将寻常百姓家最普通的菜肴搬上了屏幕。

正因如此,《舌尖上的中国》被网友亲切地评价为“接地气”,片中热气腾腾的黄馍馍,浓稠新鲜的奶豆腐,花样繁多的面制主食以及腌得红彤彤的泡菜,每一样都是最普通的家常菜,真正牵动所有人的决不止是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更是这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冷暖。

在,藏族姑娘卓玛与母亲凌晨三点便起身上山了,2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里,藏在松针下的一颗颗松茸是大自然赠与他们最大的财富,小心翼翼地挖出松茸后,卓玛立刻用松针把菌坑掩埋好,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他们对大自然的这份馈赠无比珍视。卓玛和母亲走了11个小时的山路,换回的钱却很少,一颗一级菌在当地的收购价是80元,而6个小时之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

舌尖上的家乡范文篇3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1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追逐美食的浪潮也席卷到了地产界。近日,万科府前一号就搭上了“舌尖”这趟快车,表示将以“舌尖上的南沙”为名义,举办一场海鲜美食节。其实,广州人一贯好吃,哪怕畸角旮旯,只要有够出名的佳肴存在,也能吸引一众吃货前往。所以,以美食为“诱饵”也的确能让部分潜在客户愿意专程到楼盘一游。

用美食、购物、旅游景点等作为楼盘的推广手法,已被不少开发商所采用。比如中国铁建·荔湾国际城,就专门制作了一本生活鉴赏手册,将项目周围交通、美食、旅游和购物场所一一列出,图文并茂,指引明确。美食篇中,不仅将周围5~20分钟车程内的特色餐馆点出,连推荐菜式、电话和地址都详细标明,让人食指大动,马上会对楼盘产生几分亲切之感。同样,位于萝岗区的万科东荟城也将项目附近的广州植树公园、国际网球中心、翡翠皇冠假日酒店以及各种食肆一一罗列,甚至还制作了一张漫画形式的乐活地图,让客户对楼盘周边吃喝玩乐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有直观认识。

记者认为,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推广方式,远比生硬在楼书中标榜自己地段多好、在哪个新城核心、未来前景如何光明更能打动买家。对于刚需客户来说,买楼其实也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体验。如果能够让他在脑海中描绘出以后生活场景,也等于让客户离成交又靠近了几步。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搭乘时下流行话题的推广方式,未必适合每个项目。这种搭便车的营销更像快餐文化,看起来色彩丰富,芳香四溢,短时间内能吸引到不少市民到场,却不一定能让人家长期惦记。楼盘推广仍要注意凸显自己的个性,并将这种特质延续到每一次活动中。这样才能让项目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真正属于该项目的客户群。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2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习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更要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3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它呢?因为它是一部记录中国传统美食的纪录片,而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对美食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部从头到尾都讲述着美食的纪录片当然能够吸引到我啦。

《舌尖上的中国2》分为六小集,第一集是《脚步》,第二集是《心传》,第三集是《时节》……一集都有一个专题,每一集都有许多制作美食的故事。播种,采收,制作……这都是一道道美食的身世,看似简单,实际却十分复杂,小小一道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故事啊!

《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讲述了制作食物的过程,更体现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特有的文明、文化、风俗、习惯。古代的祖先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计的美食制作方法,大自然也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食材。虽然时间冲淡了古代的文明记忆,也拉开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但还有人坚持着,即使有时间的破坏,这些古老的美食制作方法还是被生生不息的传了下来。

深山幽谷中的少数民族们,也有独特的食物。奇妙的食材与奇妙的制作方法,造就了只有在深山里才得以品味的奇妙食品。

质朴勤劳的农民们,也有自己家常的独特美味,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获取美味的食材,学习高超的制作方法,虽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这些家常小菜总有独特的味道。

舌尖上的美食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味道,它更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艺术精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舌尖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4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来源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几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为的只是把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事物发挥到最极致的状态;为的只是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薪火相传,留给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乐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孙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麦稻谷,连绵不绝。

今年过年我回家祭祖,当把将饺子和酒倒进祖先墓前燃尽的纸灰时,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祭祀祖先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们所谓的阴灵庇佑,而是他们将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5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我曾因自己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么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