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气象;干部培训;有效发生
一、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的内涵分析
学习有效发生是相对于低效发生和无效发生而言的。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是指基层气象干部在授课领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认知加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并体验到积极的学习情感、产生继续学习愿望的过程,并以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方法与策略的掌握、情意与态度的养成以及学员的发展作为衡量学习有效发生的最终目标。
二、影响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的原因分析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学习准备充分是有效学习产生的前提条件,它从事新的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情感意志和习惯、技能;学习过程主动积极是有效学习的关键特征。它具体表现在认知、学习过程主动积极、行为参与;授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是促进学员有效发生的核心要素,也是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水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及授课领导、教师的人格特征等都是影响学员学习有效发生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认真分析影响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的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一)影响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的内在因素
作为参加培训的基层气象干部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应该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应该设置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期望,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应该对学习内容要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实践活动。在这一方面,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是根本,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期望是导向,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实践活动是促进学习有效发生的保障。
(二)影响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的外在因素
1.培训承担机构的教育观。这一点对成人教育而言尤其重要,培训承担机构要有明确而崇高的教育观念和目的,要认真分析培训对象和需求,要开展基于群体需求的教学设计。
2.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优质教学资源和合理的教学活动涉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场景的搭建、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多个方面。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相当于一场吸引玩家的游戏,它通过内容、界面、工具等各方面因素让基层气象干部沉浸在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中。
3.授课领导、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基层气象干部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提供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授课领导、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进行创新。
4.应有一个积极、和谐、奋进、向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促进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的一些具体做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培训承担机构,更为现实地还是应该从外部因素着手,加强外部驱动,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合理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积极、和谐、奋进、向上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基层气象干部学习有效发生。以下是我们在承担培训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加强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具体说就是要有正确的干部教育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培训承担机构要以人为主体,要把基层气象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基层气象干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要有明确而崇高的教育观念和目的。从事教学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研发、课程开发和学习活动的设计等都应有明确的促进基层气象干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整合区域内优质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保障教学效果
在承担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整个教学流程中我们安排了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示范县“德清模式”《气象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案例教学,让学员了解了“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新理念,并开展了关于“德清模式”学得到和学不到的大辩论。安排了被专家称作是农村信息化值得推介的“安徽模式”《安徽农网的兴办与发展》,让学员了解到安徽省近年来以安徽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简称安徽农网)为载体,建立起政府省心、农民开心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千家万户农户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与纽带。安徽省萧县气象局局长给学员做《依托农网助推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非常激动人心的共鸣和碰撞,安徽省萧县气象局坐落的区域安徽省萧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的安徽省萧县气象局的气象事业却一枝独秀,这让来自很多区域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基层气象局长感受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气象事业一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具体工作实际解读中国气象局领导要求,大量案例研讨、区域特色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教学,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热情,营造了热烈的学习氛围,多角度拓展了学员的思维空间。
(三)把握体验式教学“三个要素”,认真做好“四个环节”,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内涵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把握体验式教学的三个关键要素: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和互动研讨。努力认真做好体验式教学的四个环节:有针对的设计、有个性的教材、有互动的授课、有启发的点评。
在整体设计“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选取了气象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领导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气象文化建设等体验式教学内容,并围绕此内容选取了相关的体验式教学点。这也是基层气象局长所密切关注和希望解决的热点问题。在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基层气象局长学习中的踊跃性和主动性,很多学员在参加体验式教学之后撰写了学习心得和体会。例如对小岗村的学习和考察,学员体会颇深,对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发展路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途径,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想(有专题观后感)。从小岗村的发展学员感悟到,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和课题。过去解放思想不等于现在解放思想,现在解放思想不等于未来也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能仅靠生存本能适应调整地解放思想,更要不断的认识社会和事物,加强学习与知识积累,以此产生认识(或认知)的突破或突变,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同时围绕小岗体验式教学形成了“永远的小岗村精神,永远的沈浩书记,永远的气象为农服务”的教学理念。
(四)积极应用集体式、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提升培训效果
按照现代培训理念的要求,学员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更好。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学员论坛、研讨与交流等集体式、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成为最具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气象预报预测》课程中,授课教师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针对性地编写了典型案例资料,并精心设置了“案例问题情景编写”、“组织研讨”、“点评总结”三个有序链接,围绕着四个研讨题目,以研讨案例作为引发新问题的起点,立足于如何做好一名县气象局长,通过案例问题情景再设、身份模拟、案例分析,围绕着如何做好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以及针对重大气象服务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和研讨交流,激发了学员参与研讨的热情,搭建了授课者与学员的多维沟通平台,营造了气氛热烈的研讨氛围,多角度拓展了学员的思维空间。在《基层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与学员开展了“关于县(市、区)气象局党风廉政建设几个具体问题”(“公务社交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车使用问题”、“财务监管问题”、“民主作风问题”、“纪委领导问题”等六个方面)的讨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构建积极、和谐、奋进、向上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协作学习
学员在总结发言中说“二十多天的培训学习,学员们互相学习启发,互相研讨交流,互相借鉴释疑,共同进步成长。每位县局长都将自己的工作亮点、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同时,也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困惑、教训讲出来,大家共同探讨破解。二十多天的培训生活,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学员与授课领导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留下了联系方式,建立了QQ群,虽然我们来自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但“全国气象是一家”,我们气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愿望是一致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长期联络和交流。可以说,是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联系的纽带。安徽培训点,不仅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我们今后互相交流经验和联络感情的起点。”这一点在整个培训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班委建立了自己的QQ群,学员组织了联欢会,开展了联谊活动,并编写了班委自己的《班级风采》。通过各种途径的有机整合,积极开展协作学习,使学习者获取学习支助,解除学习的孤独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健明,陈元志.领导干部培训的现场体验式教学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气候变化;蒸发皿蒸发量;Penpan模型;敏感性分析;额济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3-0001-05
在水循环过程中,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一个环节是蒸发,而实际蒸发量的测定却非常困难[1]。利用蒸发皿测定的蒸发量虽然不能直接代表实际蒸发量,但两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相关关系[25],因此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是认识实际蒸发量变化方向的重要线索[3]。蒸发皿蒸发量是包括太阳辐射、气温、风速、空气湿度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识别这些因素变化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揭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原因,而且在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深入理解水热转换及农业灌溉管理有重要意义[5]。
在我国,由于20蒸发皿应用广泛且其观测资料累积序列长,因此20蒸发皿蒸发量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影响的重要基础数据。一些学者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20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68]。不过,统计分析方法只能够定性地说明蒸发皿蒸发量变化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密不可分[9],而不能定量分析气象要素变化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基于物理机制的蒸发皿蒸发量估算模型,如Thom模型[10]、Pereira模型[11]、Rotstayn的Penpan模型[1213],但这些模型只适用于A级蒸发器(classApan)。20蒸发皿的结构不同于A级蒸发器,所以Rotstayn的Penpan模型不能直接用来估算20蒸发皿的蒸发量。为此,Yang等人[14]将Rotstayn的Penpan模型进行了改进,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由此可见,基于物理机制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是定量研究气象要素变化对蒸发皿蒸发量影响的有效方式[15]。常用的敏感性分析方法是假定其他参数不变来确定蒸发皿蒸发量对单个参数的敏感系数,并据此分析单个参数的变化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但是,由于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不仅受其气候敏感性影响,同时还与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程度有关[16],所以此时得出的敏感系数只能反映某气象要素发生变化时蒸发皿蒸发量的相应变化程度,只有将敏感性分析与该要素的实际变化情况结合起来,得出该要素发生变化所带来的蒸发皿蒸发量的实际变化量[17]。
额济纳三角洲位于我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冬季干冷,夏季酷热,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5mm(1961年-2011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本文选择额济纳三角洲作为研究区,利用20蒸发皿蒸发量数据率定Penpan模型参数,并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极端干旱区水循环的影响,并能够为额济纳三角洲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灌溉管理提供基础参考。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额济纳旗气象站1961年-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月日照时数、距地面10m处月平均风速、月平均相对湿度。由于额济纳旗气象站从2002年开始在4月-10月份使用E601型蒸发皿进行观测,因此本文采用1961年-2001年20蒸发皿蒸发量的实测数据,2002年-2011年的蒸发皿蒸发量数据是通过相关气象要素估算而获得的。另外,额济纳旗气象站从1993年开始进行太阳辐射观测,因此,本文在率定Penpan模型时采用1993年-2011年间的月总辐射及月直接辐射。
1.2方法
1.2.1PenPan模型
Rotstayn等人[12]提出的Penpan模型是用来估算A级蒸发器的蒸发量的,但经过修改后该模型同样可以用来估算20蒸发皿的蒸发量。PenPan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EPan=Δ1Δ+aγRn1λ+aγ1Δ+aλfq(U)D1λ(1)
式中:EPan为蒸发皿蒸发量(mm);Δ为饱和水汽压斜率(kPa/℃);γ为干湿表常数(kPa/℃);λ为汽化潜热(MJ/kg);D为水汽压差(kPa);a为热量传输与水汽传输的有效面积之比,根据Yang等人[14]取5。
Rn为蒸发皿净辐射(MJ/d),根据下式求得:
Rn=(1-aP)Rsp-F(2)
式中:F为蒸发皿有效辐射(MJ/d),因为与蒸发皿总辐射相比,其值较小,本文采用估算水面有效辐射的邓根云式[18]求得;aP为蒸发皿反射率,根据Yang等人[14]取014;Rsp为蒸发皿总辐射(MJ/d),根据下式求得:
Rsp=[Pradfdir+2(1-fdir)+2α]Rs(3)
式中:Rs为地表总辐射,根据童宏良式[19]求得;Prad为蒸发皿辐射系数,根据Yang等人[14]式求得;fdir为直接辐射占总辐射的比;α为气象站地面发射率,根据Yang等人[14]取023。
fq(U)为风速函数,其形式如下:
fq(U)=a+bU(4)
式中:U为距地面15m处风速(m/s),由距地面10m处风速转换得到,a、b为常数。
1.2.2敏感系数与贡献度
本文的敏感系数为EPan相对变化量与单个气象要素相对变化量之比,见下式:
SVi=lim1ΔVi0ΔEPan/EPan1ΔVi/Vi=EPan1Vi·Vi1EPan(5)
式中:SVi为EPan关于气象要素Vi的敏感系数,无量纲,为正表示EPan随Vi的增加而增加,为负表示EPan随Vi的减少而减少;其绝对值的大小表明EPan的变化对Vi变化的敏感程度,值越大敏感程度越高。
贡献度指气象要素实际变化所引起的EPan的实际变化,为正表明引起EPan增加,为负表明引起EPan减少。将单个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与该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相乘可得到该要素对EPan的贡献度[16],如下:
ConVi=SVi·RCVi(6)
RCVi=51·Trend1|av|·100%(7)
式中:ConVi为气象要素Vi对EPan变化的贡献度(%);RCVi为Vi的多年相对变化(%);av为Vi51年的平均值;Trend为Vi的逐年变化率(%)。
2结果分析
2.1Penpan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在应用Penpan模型之前,需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考虑到直接辐射比率fdir的时间变异性,采用额济纳旗气象站1993年-2011年的月总辐射及月直接辐射数据,求得各月月总辐射及月直接辐射的多年平均值,进而得到fdir在各月的值,见表1。
为验证参数率定后模型的合理性,采用1991年-2001年间的气象要素实测数据,计算月蒸发皿蒸发量,并与实测蒸发皿蒸发量进行对比。结果(见图2)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很好(决定系数R2=09637,均方根误差RMSE=109mm/月),表明率定后的Penpan模型能有效地表达额济纳三角洲蒸发皿蒸发量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
2.2蒸发皿蒸发量及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
由于缺少2002年-2011年的20蒸发皿蒸发量实测数据,本文根据公式(1)估算该时段的蒸发皿蒸发量,以形成1961年-2011年的蒸发皿蒸发量序列,见图3,可以看出1961年-2011年,额济纳三角洲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通过了α=005的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其气候倾向率为-2155mm/10a。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并不是单调的,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急剧下降,后期缓慢上升,70年代前期较平稳,7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至2002年达最低值后抬升并趋于稳定。
图3额济纳三角洲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
Fig.3VariationofpanevaporationintheEjinaDelta
研究时段内,额济纳三角洲地区风速、平均气温、总辐射、相对湿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见图4。可以看出,1961年-2011年,风速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2m/(s·10a)。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48℃/10a。总辐射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5MJ/(m2·d·10a)。相
图4额济纳三角洲风速、平均气温、总辐射、相对湿度的变化
Fig.4Variationsofwindspeed,meanairtemperature,total
radiation,andrelativehumidityintheEjinaDelta
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23%/10a。除总辐射外,风速、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均通过了α=005的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
通过图4还可以发现风速、平均气温、总辐射、相对湿度在1961年-2011年间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风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较大幅度增加,此后持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小幅增加后保持平稳。平均气温在60年代后期有较大幅度下降后迅速回升,从70年代至今持续上升。总辐射在60年代呈下降趋势,70年代及80年代呈上升趋势,9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降,此后有小幅增加并保持平稳。相对湿度在60年代有小幅增加,此后持续下降但趋势不明显。
2.3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2.3.1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
根据式(5)及率定后的Penpan模型,计算得出额济纳三角洲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结果见图5。
从各月的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图5(a))可以看出:蒸发皿蒸发量对风速和总辐射的敏感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蒸发皿蒸发量随风速和总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对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均为负值,表明蒸发皿蒸发量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对平均气温的敏感系数在3月-10月为正值,在11月-2月为负值,表明气温大于零时蒸发皿蒸发量随气温的增加而增加,气温小于零时,气温越低对蒸发皿蒸发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从蒸发皿蒸发量对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以看出:总体上,蒸发皿蒸发量对风速最敏感,其次是相对湿度、总辐射,对平均温度最不敏感;在较冷季节(12月-1月)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在2月-10月对风速最敏感;在1月对风速最不敏感,在2月、3月及10月-12月份对平均气温最不敏感,在4月-6月份对相对湿度最不敏感,7月-8月对总辐射最不敏感。
从蒸发皿蒸发量对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的季节差异(见图5(b))可以看出,一年四季中蒸发皿蒸发量均对风速最敏感,而不同季节其最不敏感的气象要素却不相同:在春季和冬季对平均气温最不敏感,在夏季对相对湿度最不敏感,在秋季对总辐射最不敏感。
2.3.2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关气象要素敏感性的变
化趋势
从1961年-2011年额济纳三角洲蒸发皿蒸发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的年际变化情况(见图6)来看:蒸发皿蒸发量对风速的敏感系数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2/10a,表明蒸发皿蒸发量对风速的敏感性在下降;蒸发皿蒸发量对平均气温的敏感系数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08/10a。表明蒸发皿蒸发量对平均气温的敏感性在上升;蒸发皿蒸发量对总辐射的敏感系数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09/10a,表明蒸发皿蒸发量对总辐射的敏感性在上升;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2/10a,表明蒸发皿蒸发量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在下降。以上变化趋势均通过了α=005的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
图6额济纳三角洲蒸发皿蒸发量对气象要
素敏感系数的年际变化
Fig.6Interannualvariationsofsensitivitiesofpanevaporation
toclimaticvariablesintheEjinaDelta
2.3.3相关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贡献度
从表2可以看出,51年间,风速437%的减小量导致了蒸发皿蒸发量219%的减少量;平均气温272%的增加量导致了蒸发皿蒸发量49%的增加量;总辐射45%的增加导致了蒸发皿蒸发量17%的增加;相对湿度275%的增加量导致了蒸发皿蒸发量107%的减少量。可见,四项气象要素中风速是蒸发皿蒸发量变化最敏感的因素,其多年相对变化最大,因此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贡献度最大;平均气温是蒸发皿蒸发量变化最不敏感的因素,但其多年相对变化较大,使得其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贡献度也较大;蒸发皿蒸发量对总辐射的敏感性比对平均气温的敏感性高,但其多年相对变化小,使得其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实际贡献很小;四项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的多年相对变化、蒸发皿蒸发对其的敏感性及其对蒸发皿蒸发的贡献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3结论
本文根据额济纳旗气象站1961年-1990年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率定了Penpan模型中的参数,采用1991年-2001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从而建立了额济纳三角洲蒸发皿蒸发量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模型。据此,通过利用额济纳三角洲2002年-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估算,形成了1961年-2011年完整时间序列的蒸发皿蒸发量。最后按照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相关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1961年-2011年,额济纳三角洲20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2155mm/10a。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风速、总辐射、相对湿度均呈下降趋势。
(2)总体上,蒸发皿蒸发量对风速变化最敏感,对相对湿度、总辐射变化较敏感,而对平均气温最不敏感。1961年-2011年,蒸发皿蒸发量对风速、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对总辐射、平均气温的敏感性呈上升趋势。
(3)1961年-2011年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贡献度最大的是风速变化,其次是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总辐射的变化对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贡献度最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untingtonT.G.EvidenceforIntensificationoftheGlobalWaterCycle:ReviewandSynthesis[J].JournalofHydrology,2006,319(14):8395.
[2]BrutsaertW.,ParlangeM.B.HydrologicCycleExplainstheEvaporationParadox[J].Nature,1998,396(6706):3030.
[3]OhmuraA.,WildM.IstheHydrologicalCycleAccelerating[J].Science,2002,298(5597):13451346.
[4]曾燕,邱新法,刘昌明,等.1960-200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J].水科学进展,2007,18(03):311318.(ZENGYan,QIUXinfa,LIUChangming,etal.ChangesofPanEvaporationinChinain19602000[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07,18(03):311318.(inChinese))
[5]刘昌明,张丹.中国地表潜在蒸散发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05):579588.(LIUChangming,ZHANGDan.TemporalandSpatialChangeAnalysisoftheSensitivityof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toMeteorologicalInfluencingFactorsin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1,66(05):579588.(inChinese))
[6]LIUB.,XUM.,HendersonM.,etal.ASpatialAnalysisofPanEvaporationTrendsinChina,19552000[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2004,109(D15):D5102.
[7]SHENY.,LIUC.,LIUM.,etal.ChangeinPanEvaporationoverthePast50yearsintheAridRegionofChina[J].HydrologicalProcesses,2010,24(2):225231.
[8]ZHENGH.,LIUX.,LIUC.,etal.AssessingContributionstoPanevaporationTrendsinHaiheRiverBasin,China[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2009,114(D24):D24105.
[9]侯兰功,肖洪浪,邹松兵,等.额济纳绿洲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发敏感性分析[J].中国沙漠,2011,31(05):12551259.(HOULangong,XIAOHonglang,ZOUSongbing,etal.SensitivityofReferenceEvapotranspirationDuringGrowingSeasontoMajorClimaticVariablesintheEjinaOasis[J].JournalofDesertResearch,2011,31(05):12551259.(inChinese))
[10]ThomA.S.,ThonyJ.L.,VauclinM.OntheProperEmploymentofEvaporationPansandAtmometersinEstimatingPotentialTranspiration[J].QuarterlyJournaloftheRoyalMeteorologicalSociety,1981,107(453):711736.
[11]PereiraA.R.,VillaNovaN.A.,PereiraA.S.,etal.AModelFortheClassAPanCoefficient[J].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1995.76(2):7582.
[12]LeonD.Rotstayn,MichaelL.Roderick,FarquharG.D.ASimplePanevaporationModelforAnalysisofClimateSimulations:EvaluationoverAustralia[J].Geogra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06,33(17):5.
[13]LinacreE.T.EstimatingU.S.ClassAPanEvaporationfromFewClimateData[J].WaterInternational,1994,19(1):514.
[14]YANGH.,YANGD.ClimaticFactorsInfluencingChangingPanEvaporationAcrossChinafrom1961to2001[J].JournalofHydrology,2012,414–415(0):184193.
[15]RoderickM.L.,RotstaynL.D.,FarquharG.D.,etal.OntheAttributionofChangingPanEvaporation[J].Geogra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07,34(17):L17403.
[16]曹雯,申双和,段春锋.西北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变化成因的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03):407415.(CAOWen,SHENShuanghe,DUANChunfeng.QuantificationoftheCausesforReferenceCropEapotranspirationChangesinGrowingSeasoninNorthwest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1,66(03):407415.(inChinese))
[17]YINY.,WUS.,CHENG.,etal.AttributionAnalysesof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ChangesinChinaSincethe1960s[J].TheoreticalandAppliedClimatology,2010,101(1):1928.
摘要:
全站仪利用调制电磁波进行测距,受电磁波折射率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测距精度。本文首先推导了影响全站仪电磁波折射率的气象改正公式,利用该公式计算了全站仪测距时的气象改正数,接着进一步推导出全站仪气象改正公式在参考气象条件下的偏导数,依据误差传播定律,分析了不同观测误差情形时的气象改正中误差。结果表明:实际气象情形越偏离参考气象条件时,相应的气象改正数越大,在实际的全站仪测距中,由于气压测量的误差相对较大,气象改正误差更多的取决于气压测量的精度。
关键词:
全站仪;气象气压;测距
1引言
工程施工中,全站仪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测量方式,它不但能同时进行角度和距离的测量,并能进行测量数据计算改正、记录、显示和传输,配合电子记录手簿,可以自动记录、存储、输出测量结果,使测量工作大为简化,还能够减小甚至克服光学测量仪器所无法避免的部分误差,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但是,随着高精度全站仪的日趋平民化,多数施工测量采用的全站仪为I级仪器(测距中误差≤5mm),这往往会使得技术人员忽略《工程测量规范》中规定的看似无足轻重、实际却严重影响测距精度的因素,如气象气压条件改正误差、仪器的系统误差改正(如加乘常数改正)、归算改正等[1]。全站仪电磁波测距是在地球的自然表面上、实际的大气条件下进行的,测得的只是距离的初步值,需要加上这些改正项才可得到较为精确的距离测量结果。对于一般的工程测量,即使忽视一些影响因素也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但是在高山地区或进行高精密、变形监测测量时,依然忽视这些影响因素,将会大大降低测量成果的精度,以至于不符合测量规范的要求,本文将主要研究气象气压对全站仪测距精度的影响。在董钦伟的《气象条件对全站仪测距精度的影响》中,主要分析影响全站仪测距时气象气压元素的求解公式。在王岩、刘茂华等的《气象条件对全站仪距离测量的影响分析》中,主要论述了大气改正数的计算及气象条件对全站仪有无棱镜测距的影响对比。在姚辉、陈夙颖的《全站仪气象改正公式及气象元素测量精度对距离的影响》中,简要分析了气象气压对全站仪测距中误差的影响,但其缺少结合实际气象气压测量设备测试精度对全站仪测距精度的讨论。该文将从全站仪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入手,由于电磁波测距精度受所使用仪器测距时大气折射率的影响,而影响电磁波折射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干、湿温及气压值,文章首先推导出影响全站仪精密测距的气象改正公式,并给出了徕卡TPS1000系列全站仪的气象改正相对值公式,接着以实际测距时测量的气象气压条件,利用该公式求解出该类型全站仪相应的气象改正数的大小,进一步论证了气象改正对全站仪精密测距的重要性,由于全站仪气象气压的测定精度受所使用测量设备的限制,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并结合测量中全站仪气象气压的实际测定情况,分析了气象气压测量精度对全站仪精密测距的影响,这将有助于大家对气象气压对全站仪精密测距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有利用指导工程实践。
2气象气压对全站仪测距精度的影响
为了清晰说明气象气压对全站仪测距的影响,在这里抽选几次作者曾参与的大地测量任务,从表1不难看出气象改正对全站仪测距精度的重要性,当实际气象气压接近其参考条件时,测距的气象改正数较小,当实际气象气压越偏离全站仪参考条件时,测距的气象改正数越大,甚至能够达到几十ppm,所以在实际测量中,特别是精度要求较高时,必须对测距结果进行气象改正。然而当前,在实际的测绘作业中,常使用DYM3型空盒气压表、DHM2型通风干湿表测定测站点和目标点上的气压与干、湿温值,将两点之间的气象气压取平均,得到整个测线的气象气压值。由于技术人员操作的不规范、读数偏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引起气象气压的测量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对全站仪测距精度的影响如何。通过对比气象改正数对气压、干温、湿温的偏导数结果可知,干温对气象改正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压,影响最小的为湿温。由于所使用的DHM2型通风干湿表温度分辨率为0.2℃,DYM3型空盒气压表分辨率为10hPa,通常情况下,温度的测量误差相对较小,气压的观测误差比较大。依据误差传播定律[7],利用干、湿温及气压的观测值求得气象气压的测距改正数,下面按照不同的气象条件观测中误差,分析在参考气象条件下的气象改正数中误差,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气象观测较为理想时,如1、2情形,气象改正中误差不大于1ppm;在正常观测情形时,如3、4情形,气象改正中误差不大于1.5ppm;在观测较为不利时,如5、6、7情形时,气象改正中误差可达几个ppm,对于精密测距时,此项误差不可小觑,否则将导致无法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由于气压测量的分辨率相对较大,通过对比3、4和5、6可知,气象改正中误差更多的是由于气压测量误差引起的。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理论上讲,载波的真实折射率应该通过整个测线折射率积分取平均来求解,不过此真实折射率无法求解,在实际作业中,以测线两端气象元素均值求解折射率,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差值,这就产生了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8],导致测距误差的持续存在。
3总结
通过以上公式推导及分析可知,全站仪测距时气象气压条件对其测距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实测气象气压条件偏离参考气象气压条件越大时,相应的气象改正数越大。通过对比气象改正数对气压、干温、湿温的偏导数结果可知,干温对气象改正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压,影响最小的为湿温。受气象气压测量设备的影响,由于DYM3型空盒气压表分辨率远远大于DHM2型通风干湿表温度分辨率,温度的测量误差相对较小,气压的观测误差比较大,所以气象改正中误差更多的是由于气压测量误差引起的。在进行控制网布测等高精密测量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测量实测时的气象气压条件,并对测距结果进行修正,以期得到较为精准的距离测量结果。
参考文献:
[1]董钦伟.气象条件对全站仪测距精度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2,28(12):40-41.
[2]王岩,刘茂华,顾悦婷.气象条件对全站仪距离测量的影响分析[J].测绘通报,2010年增刊:125-126.
[3]徐忠阳.全站仪的气象改正及其公式推导[J].2002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吉林长春.
[4]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测量规程(CHB5.8-2010).总参谋部测绘局,2011-08-01:10-11.
[5]姚辉,陈夙颖.全站仪气象改正公式及气象元素测量精度对距离的影响[J].2008年第四期,测通通报:14-16.
[6]孔祥元,郭标明,刘宗泉.大地测量学基础(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7,313-314.
[7]王侬,过静珺.现代普通测量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111-114.
基金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资助项目(2011-3-100)
作者单位: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崔甍甍、王晓燕);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于鲁明);北京急救中心(张进军);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张德山)
通信作者:于鲁明,Email:
【摘要】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2010年北京120急救出诊的心血管疾病数据,以及北京市专业气象台提供的同期气象资料,运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四季日均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分别为5.61、4.55、5.05、6.03例。气温在春、秋季与疾病发病呈非线性变化;气压在冬季与疾病发病呈负相关;相对湿度在春、夏、秋季与疾病发病呈正相关;风速在春、夏季与疾病发病呈正相关,秋、冬季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冬春季高于夏秋季,不同季节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相关性存在差异,气象因素对疾病发病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
【关键词】气象因素;院前急救;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例交叉研究;季节;北京
AssociationbetweenmeteorologicalfactorsandtheincidenceofacutecardiovasculardiseaseCuiMengmeng,YuLuming,ZhangJinjun,ZhangDeshan,WangXiaoyan.EducationCollegeof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YuLuming,Email: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orrelationbetweenmeteorologicalfactorsandtheincidenceofacutecardiovasculardisease.MethodsThenumberofcallsforambulanceincaseofcardiovasculardiseasebetween2006to2010wasobtainedfromBeijing120emergencycenterandthedataofmeteorologicalfactorduringforthesameperiodfromBeijingMeteorologicalprofessionalwerecollected,andthentheimpactoftheweatherfactorsofdifferentseasonsofweatherfactorsontheincidenceofcardiovasculardiseasewasereanalyzedbytime-stratifiedcase-crossoverdesign.ResultsTheaveragedailyincidencecasesofcardiovasculardiseaseinfourseasonsaveragedailywere5.61,4.55,5.05and6.03respectively.TheassociationbetweentemperatureTemperatureandtheincidenceofacutecardiovasculardiseasewaswerenon-linearrelationshipchangesinspringandautumnseasons.AtmosphereAirpressureandtheincidencewerenegativelycorrelatedinthewinter.Therelativehumidityofairandtheincidencewererelatedinthespring,summer,autumn.Windandtheincidencewererelatedinthespring,summer,butnegativecorrelationintheautumn,winter.ConclusionsTheincidencesofacutecardiovasculardiseasearehighermoreinwinterandspringthaninsummerandautumn.Theincidencesofcardiovasculardiseasearerelatedwithtemperature,relativehumidity,windspeedandothermeteorologicalfactors.,Theinfluenceofmeteorologicalfactorsontheincidenceofthediseasedelaystooccurafterchangesinweather.
【Keywords】Meteorologicalfactors;Pre-hospital;Acutecardiovasculardisease;Case-crossoverstudy;Season;Beijing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与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行为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气象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1-2]。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气温对疾病发病的影响[3-4],以疾病住院率和病死率为健康效应终点居多[5-6],而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拟以北京120院前抢救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为健康效应终点,选取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12个气象因子,采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初步探讨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间的关系,为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疾病资料疾病资料来源于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病例记录,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诊断为心血管疾病病例,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9686例,以急性发病例数作为健康效应终点。病历资料由专人录入管理,所用数据经奇异值校检和重复值处理等方法进行严格质量控制。
1.1.2气象资料气象资料来源于北京市观象台的观测数据库,包括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海平面气压(hPa)、日相对湿度(%)、日极大风速(m/s)、日平均风速(m/s)、日较差(℃)、低温日变化(℃)、高温日变化(℃)、平均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变化(℃)。数据资料完整,没有缺测。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季节分层分析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影响。按照国家气象局气候统计学上的划分,以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本研究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选择与疾病发作当日处于同一年、同一月和同一星期几的气象因素作为对照,1个病例前后匹配多个对照进行比较,探讨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气象因素对疾病发病存在的滞后效应,分析气象因素滞后0~3d及平均累积滞后0~3d对疾病发病的影响,平均累积滞后0~3d是指疾病急性发作当日至滞后3d气象因素的平均值。
本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方法,以每日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作为权重,应用SPSS17.0软件包中的COX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将当日及滞后期的气象因素共同选入回归模型,分析每日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在病例期与对照期气象因素暴露的效应值(OR值),进而探讨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发病性别、年龄变化趋势
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男性6025例,女性3661例,年龄为20~103岁,其中,男性发病年龄(65.16±13.79)岁,小于女性发病年龄(71.72±11.20)岁(P
2.2心血管疾病发病季月变化趋势
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为2582、2091、2293、2720例,冬春季发病多,夏秋季发病少。发病例数月分布表明,疾病发病高发期和低发期均呈双峰单月型,1月为最高月,3月次之,平均192例/月。6月为最低月,9月次之,平均131例/月,高发月发病例数为低发月的1.46倍(见图2)。
2.3气象因素和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的频率分布
研究期间,北京市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较差的平均值在不同季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气象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以每日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作为权重,将滞后0~3d及平均累积滞后0~3d的气象因素引入COX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每日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在病例期与对照期气象因素暴露的效应值(OR值),表2看出,春季发病例数与最高气温、低温日变化、相对湿度、极大风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48、1.030、1.003、1.002。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OR值为0.922,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例数随年龄呈双峰型,而女性呈单峰型,女性在65岁以后发病例数高于男性。
北京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具有春季气温多变,夏季湿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心血管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差异,春冬季高发,夏秋季低发。这与文献[3-4]研究结果一致。
北京市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都有一定的关系,气温因素对疾病发病的影响大于其他因素。春季随气温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病减少,但当最高气温高于一定范围时,随气温升高发病增多。秋季随气温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减少,但当最低气温低于一定范围时,随气温降低发病增多。在气温变化不定、日较差变化大时,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也将增多。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气温和心血管疾病发病之间存在着“U”、“V”或“J”型关系,即当温度高于或低于某一临界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8]。影响机制普遍认为气温升高,人体血流由重要脏器向皮肤表面转移,使心脏和肺部负担加重,还可增加血液黏度,使胆固醇水平升高,进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发作[3]。气温降低,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使心脏做功增加,心输出量增加[9]。寒冷刺激还可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脱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致供血不足甚至心肌梗死[10]。也进一步说明,气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存在一个最适合温度范围,若超出此范围效值,对疾病发病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冬季日平均气压与疾病发病呈负相关,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随气压下降,心血管疾病发病增多。这与郭冬娜等[11]研究结果一致,Danet等[4]研究认为两者呈V型相关;春、夏、秋季相对湿度与疾病发病呈正相关,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随着湿度增大,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增多。这与乔梁和冯德勋[12]研究结果一致,Diaz等[13]研究认为两者呈负相关或没有明显相关性[14];风速与疾病发病在春、夏季呈正相关,秋、冬季呈负相关,随着风速增大,心血管疾病发病在春夏季增多,在秋冬季有所减少;这与冯巧爱等[16]研究结果一致。李湘猛和黄科[15]研究认为两者没有明显相关性。各地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因素、人种遗传、疾病类型等多方面的差异,也与研究内容、样本代表性、统计方法选择有一定关系。
研究表明,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王祖承和陈正洪[16]研究冷空气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影响,认为存在1~4d的滞后期。Braga等[17]对美国12个城市气象因素引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研究表明,高温对心肌梗死存在4~6d的滞后期。本研究选取滞后0~3d及平均累积滞后0~3d的气象因素,根据其最大效应值(OR值)推断,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对心血管疾病发病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效应,不同气象因素的滞后时间不同,对疾病急性发病影响也不同。
本研究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其基本原理是将时间进行分层,病例期和对照期处于同一个时间层内,不仅能有效控制气象因素和疾病发作的时间趋势、季节性和“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还可以确保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时的无偏估计[18],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合理;由于逐日气象因素平均值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P
采用院前急救心血管疾病发病例数作为健康效应终点,优点是心血管疾病起病急、发病重,呼叫救护车前往医院往往是患者的首选方式,120急救网络站点全面覆盖北京市区[19],心脑血管疾病占救治总量的30%[20],急救出诊病例具有较好的时间、空间代表性。同时,气象因素最直接的影响是促成或导致疾病急性发作,因此,院前急救病例能够较好地反映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短期健康效应。局限是院前急救病例的人口学信息不够完善,初步诊断不够明确,样本代表性不够全面,对研究效能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深入探讨:一是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影响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应充分考虑各气象要素之间、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等存在的交叉和联合作用;二是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一个最适范围,可进一步研究独立气象因素在不同分布范围对疾病发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KaragiannisA,TziomalosK,MikhailidisDP,etal.SeasonalvariationintheoccurrenceofstrokeinNorthernGreece:a10yearstudyin8204patients[J].NeurolRes,2010,32(3):326-331.
[2]TurinTC,KitaY,MurakamiY,etal.Higherstrokeincidenceinthespringseasonregardlessofconventionalriskfactors:TakashimaStrokeRegistry,Japan,1988-2001[J].Stroke,2008,39(3):745-752.
[3]BasuR,OstroBD.AmulticountyanalysisidentifyingthepopulationsvulnerabletomortalityassociatedwithhighambienttemperatureinCalifornia[J].AmJEpidemiol,2008,168:632-637.
[4]DanetS,RichardF,MontayeM,etal.Unhealthyeffectsofatmospherictemperatureandpressureontheoccurrenceofmyocardialinfarctionandcoronarydeaths.A10-yearsurvey:theLille-WorldHealthOrganizationMONICAproject[J].Circ,1999,100(1):E1-E7.
[5]BarnettAG,deLooperM,FraserJF.Theseasonatityinheartfailuredeathsandtotalcardiovasculardeaths[J].AustNZJPublicHealth,2008,32(5):408-413.
[6]冯巧爱,张水旺,陈洁,等.气象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932-934.
[7]RumanaN,KitaY,TurinTC,eta1.Seasonalpatternofinei.denceandcasefatality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aJapanesepopulationfromtheTakashimaAMIRegistry,1988to2003[J].AmJCardiol,2008,102(10):1307-1311.
[8]路凤,金银龙,程义斌.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2):83-87.
[9]TveitaT,SieckGC.Thephysiologicresponsestoepinephrineduringcoolingandafterrewarminginvivo[J].CritCare,2011,15:R225.
[10]KumarA,KarS,FayWP.Thrombosis,physicalactivity,andacutecoronarysyndromes[J].JApplPhysiol,2011,1l1(2):599-605.
[11]郭冬娜,王晓卉,王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2):1423-1424.
[12]乔梁,冯德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季节气候及昼夜变化的关系[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1):24-25.
[13]DiazJ,GarciaR,VelazquezF,etal.Effectsofextremelyhotdaysonpeopleolderthan65yearsinSeville(Spain)from1986to1997[J].IntJBiometeorol,2002,46(3):145-149.
[14]KolbS,RadonK,ValoisMF,etal.Theshortterminfluenceofweatherondailymortalityincongestiveheartfailure[J].ArcEnvironOccupHealth,2007,62(4):169-176.
[15]李相猛,黄科.脑卒中疾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对发患者数的预测[J].广东气象,2002,44(2):44-46.
[16]王祖承,陈正洪.冷空气对武汉市人群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湖北预防医学志,2001,12(1):15-16.
[17]BragaALF,ZanobettiA,SchwartzJ.Theeffectofweatheronrespiratoryandcardiovasculardeathsin12U.S.cities[J].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2002,110(9):859-863.
[18]JaneH,SheppardL,LumleyT.Case-crossoveranalysesofairpollutionexposuredata:referentselectionstrategi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bias[J].Epidemiology,2005,16(6):717-726.
[19]陈辉,李航,张进军,等.北京市120急救网络呼叫反应时间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11-1114.
[20]ZhangJJ,WangLD,ChenZ.MedicalcaredeliveryattheBeijing2008OlympicGames[J].WorldJEmergMed,2011,2(4):267-271.
1我国地面观测系统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截至2010年底,我国气象部门共建有部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8个。另外,各省还建成区域加密气象观测站30347个,实现基本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未来数年内天空状况、能见度、部分天气现象、冻雨、闪电定位也将进行自动观测。地面观测技术总体上朝遥感遥测、自动化、高准确度、高时空分辨率方向发展。目前,在岗观测人员逾1.2万人,观测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较低,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提高观测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天气预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天气预报不仅要更加准确,还要更加精细。提高天气预报质量,离不开气象观测这一基础性工作,这对地面观测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报工作不仅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也是气象业务的最前沿阵地和气象金字塔的最底层,在气象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测报工作具有原则性强、基础地位高、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环境艰苦等特点,是培养、锻炼、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气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人员大多从事过测报工作。观测员在气象队伍中占有较大数量,是气象队伍的生力军,提高观测员的素质,对提升整个气象部门的人员素质和部门形象意义重大。为了保证观测质量,全面提高观测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关键,由此才能提高观测质量[3]。
3新时期观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1观测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条件下的反映,是人们从事社会职业、履行职责时思想和行为应遵守的道德。观测职业道德是观测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气象数据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也是观测人员从事观测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测报工作的专业性、实时性强,通融性少,规定多、制度严。如果没有较高的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难以干好测报工作。对观测人员道德的要求,本身就是控制观测质量的一个前提内容。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观测人员要遵纪守法,依规依章办事;不弄虚作假,求真务实;胸怀全局,开拓创新;有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爱岗,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
3.2观测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
业务素质是地面观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时期下,一名合格的观测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能从实质上理解和领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地面气象电码手册》各项技术规定,要熟练掌握人工站等常规观测方法,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还要能进行熟练地手工编发报,保证工作不受影响[4]。同时还要努力掌握自动站设备的工作原理,懂得常规一般性故障的判断和维修,技术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3.3观测人员应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气象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发送时效性非常强,且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气象数据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更加隐秘,观测人员要充分利用技术装备运行状态的现场监控和故障报告,及时查找和处理问题,由此要求观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知识水平。
3.4观测人员应勤思考,善总结
在观测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复杂的天气现象,编报时会出现漏码、错码、设备故障等问题。遇到问题后,观测员要善于思考,要想办法及时处理,妥善处理后还要多思考,设法弄清产生异常问题的原因,总结工作经验和感受,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勤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有利于提高观测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
3.5观测人员要多互相交流学习
对于刚从事气象观测工作的年轻观测人员,要多请教有经验的人员,虚心学习;年轻的观测人员对新知识的接受相对较快,各人员之间要做到互帮互学,勤于交流,有利于提高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参考文献
[1]杨睿敏.加强观测员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地面测报质量[J].陕西气象,1998(5):13.
[2]中国气象局.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EB/OL].(2003-07-01)[2012-02-20]..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地域辽阔,旗与旗之间路途比较远,根据生态环境可分为林区、农区和牧区。旗市级的执法队伍是直接面对相对人的,是最基层的执法人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象部门对社会管理事项越来越多,违反《气象法》的事项也越来越多,执法任务也日趋繁重,责任日益增大,有限的执法人员与监管任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是制约基层气象行政执法开展的最主要原因。主要表现:气象主管机构编制中没有执法人员的编制,执法工作只能由参公和事业单位人员承担,一人有几摊工作,处于应付的局面;执法人员大部为兼职,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严重匮乏;经费普遍紧张,没有专用执法车辆、执法设备极其简单,办公条件相对较差。由于这些问题及各种因素的存在,不能实现履行《气象法》赋予气象部门管理社会的职能。怎样才能解决基层执法人员不足的问题,能够承担起《气象法》赋予的职责,解决好旗市级执法队伍的建设问题才能有效管理社会,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维护气象法制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应有贡献,这已成为基层气象部门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2应对措施
2.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执法队伍是气象部门面对社会的重要窗口[1],是树立气象人形象的门面,应该将一些充满活力且懂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执法队伍当中。执法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人,必须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将那些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的人员调配到执法队伍中,使他们成为执法队伍的坚实力量,将不适应执法队伍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影响执法队伍的工作效率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化执法队伍。
2.2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执法人员要承担起气象行政执法的神圣职责,强化法制教育和舆论宣传,办好普法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2]。引导执法人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形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健全学法用法制度,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水平[3]。鼓励和引导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开展法制宣传,促进依法行政。在做好选人用人的同时,还要抓好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以工代培、集中培训、参加各种学习班和自学等形式,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一手抓理论学习,一手抓执法能力建设,坚持不懈地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提高理论水平,只有加强理论培训,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气象部门管理社会的职能越来越多,这就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4]。气象部门依法行政起步较晚,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有待于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行政执法要提倡“说理式执法”,说理式执法是与违法者讲事实,摆道理,以宣传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讲解气象法律法规,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让违法者认识到违法的害处。推进说理式执法是文明执法的提升,可以减少违法者的抵触情绪,化解双方矛盾,提高执法效率,避免生冷硬的工作方法,在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的前提下,既要刚柔相济,又要通情达理;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二是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学先进、学英模精神,提高一线执法人员执政为民的自觉性[5];加强作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不折不扣履行依法行政的职责,把工作抓实抓细;在行政执法队伍中,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杜绝执法人员吃拿卡要现象,自觉抵制、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牢记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规范执法人员自身行为,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要通过严格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执法技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努力建立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勇于担当的高素质的气象执法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气象部门对社会监管的需要。
2.3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基层执法人员是最前线的人员,直接面对管理相对人,实践证明,只有将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打开气象依法行政的新局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2名工作人员作为主要执法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和目标任务,建立个人绩效考评档案,制定考核细则和考核程序,将工作中的表现与绩效、职务升降和奖励挂钩,推行奖勤罚懒、惩劣治散的监督机制,遏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引导执法人员把思想放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工作中,激励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智慧和潜能,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6]。一是要大力奖励和重视那些综合素质高干实事的人,使他们有舞台、有作为、有地位、有公正评价,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二是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爱护一线执法人员,用实际行动关心他们。三是要重视硬件建设,努力搞好执法队伍的后勤保障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满足一线执法人员正常履行职责的工作条件,配备执法车辆和执法技术装备,将执法经费纳入事业经费预算,解决好办案经费不足、执法装备落后的问题,以促进执法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建立联合执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