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①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②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③检验科主动参与诊疗工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④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
2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因此,检验医师要积极主动到临床科室去交流、沟通,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临床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检验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特别要着重将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技术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等知识,与临床医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3取得合格的标本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有直接关系,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采集部位、时间及送检时间,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如: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变质,滋生大量细菌,所以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也是检验科的重要工作部分。
4与临床科室及时沟通有力于减少差错事故
对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讲,最不愿看到的是出现实验差错和导致误诊,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因粗心大意、不严格操作、违反操作规程或其他原因导致一些实验错误、笔误、或化验错误。在实验过程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往往注意的是仪器设备、试剂、质量控制、操作等一些表面可以见到的问题,但一些不可见的问题也可导致化验出现致命错误,这对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各级人员带来挑战,如不加强管理会使实验室工作处于不利地位。
5检验人员责任心的重要性
1检验专业妇产科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妇产科学并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同外科、儿科以及内科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许多学生认为其以后不会进入到妇产科中工作,尤其是男生认为妇产科只是女生的专业,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没有,上课时抵触情绪很大,经常迟到和缺习。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态度不端正、不够严肃,还有一些学生甚至缺乏医德,不够尊重患者[2]。
妇产科患者均为女性,隐私保护是患者的难言之隐,在检查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与束缚,患者几乎都不是特别愿意把生殖器官当做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刻意的去保护自己隐私,持有不配合的态度,甚至不愿意进行涉及到生殖器的检查,尤其是在男医生或者男实习生面前。
教师教育理念深受传统的教育模式、机械单调的教育思维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特点、规律、教育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缺乏了解,机械性套用经验进行教学而未创新。一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仅是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方法不够科学,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且师生缺乏足够的互动,倒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
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是每年进入到医院实习人数越来越多,增加了患者畏惧心理与抵触情绪,再加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使许多学生实习期不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无法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心理受到影响,对医生行业产生怀疑。再加上临床医生工作繁杂,在教学上时间就相对减少,所以,就不得不缩减计讲课、讨论病例时数,更没有时间取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淡化了教学工作。
2新时期检验专业的妇产科教学的体系
按照我国高校检验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培养基本理扎实和检验技术过关的检验医师,所以,医学检验专业妇产科的教学体系同其他临床医学授课体系要存在一定的差别[3]。我国目前全日制本科科教材为妇产专业统一编制成,其主要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同学,以围绕基础理论,需做出合理的调整,并注重新知识同医学检验的有机结合,包括由大数据检验数据来分析疾病的相关转归和预后,给临床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与咨询。妇产科学包括产科学、产科学和计划生育学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涉及到了妇女生理、疾病、防范、治疗等方面,也涵盖了预防保健以及预防疾病诊治。医学检验同生殖医学以及围生医学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成为了一个共生整体。所以,针对性教学工作应在课时有条件情况下根据不同内容来设置教学目标、重点以及难点,除了阐明疾病的病理和机制之外,还要充实同检验相关的内容,凸显如何选择检验方法和分析检验数据。
3教学方式的改良
医学教育基础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简单,大都为填鸭式的教学,注重理论而弱实践,限制了学生创新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妇产科学教学需思考的问题为如何将检验数据玉临床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将医学检验转转化检验医学[4]。妇产科学的教学关键为改变授课模式,把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转换成启发式、问题式、反转式以及开放式等学生为中心的方式。也可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精品教学,加强病例的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理论知识。
4实践中促进医学检验同妇产科学的结合
在??践中,可把需讨论的疾病情况问题提前告诉给参学者,让参学者按疾病种类进行设计、检验方法选定、鉴别诊断疾病的判断等分析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等。组织学生组成见习小组综合讨论资料,指导学生可以从数据中提炼出疾病的知晓度,对学生对立分析问题能力进行培育,确保学生深度全方位思维技巧,并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比如,在课堂上给出检测镁离子的浓度,让学生对有可能几种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临床工作的梳理,在使学生深刻认识通过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效性的同时,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风险控制以及不良反应。与之类似的检验医学同妇产科学知识的结合点还有:异位妊娠与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上皮性卵巢癌与CA125(糖链抗原125)等[5]。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习
临床检验实习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以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过程,是实习生由院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是获得全面发展,走向临床一线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在这一阶段,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实习生在较短的实习期间,最好最快地获得进入医疗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须的知识及个人技能,成为合格的检验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时间如白驹过隙,九个月的实习结束,使原本迷茫与无知,原本抱怨无奈,现如今学有所得满载而归。因而十分感谢医院给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这样好的实习环境和各种优越条件,感谢所有的带教老师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辛勤教导,让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踏上岗位之前拥有了如此良好的实践机会。
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每个科室的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加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刚进入检验科,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检验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学生就被分到各个科室,各个科室所做的事情学生都觉得很陌生。庆幸的是,有老师为同学介绍实验室结构以及要从事工作,指导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同学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各科科室检验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在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检验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未入临床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科室后,感触又更深了,每天都有很多标本要处理而且很多标本有脏又臭,很多时候还要向病人解释相关化验所需要注意的东西。这些工作看似琐碎,但有觉得很有意义,一是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二是为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因为有了检验的实习,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检验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进入检验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医学检验,知道医学检验是医疗活动中一门不可知缸少的技术,设及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疗效观察等方方面面,如没有责任心,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不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将会造成严重事故,给病人造成伤害,给医院造成损失。
到检验科实习,接触最多的是患者标本,较好地掌握是各项检验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检验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在临检室三大常规,急诊生化等;在微生物室要观察各种镜下各种细菌形态以及做细菌的鉴定与药敏等;在细胞室的骨髓片观察,凝血及血流变等等,这些实验老师多要求我们亲自动手体会,短短的几个月我掌握了实验的相关操作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我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更多的人请教,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我们所跟的多是主管检验师,跟随老师完成实验的同时,我们会加强对实验结果观察,增进对病人疾病的了解,同时还积极参加医疗安全培训,这样能锻炼我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整体上说,实习期间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大的收获:检验的操作技能提高了,疾病认识水平上升,各项检验工作逐渐熟练,在培养了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思考,举一反三等。
总之,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受益匪浅,收获还有很多很多,不甚列举。在此感谢医院检验科老师对我的关心的培养。我们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做出成绩,报答母校和医院老师们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