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专题式教学论文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8-12

专题式教学论文范文篇1

一、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与基础理论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4篇,主要涉及音乐审美、音乐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在音乐研究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等问题。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一文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情感解放的根本途径,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寻求人的审美发展、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任恺《基于“相册”的动力学习范式与艺术学习中元认知的形成》探求了艺术学习中“学习主体――‘相册’――学习客体”的新学习范式。该专题的论文还有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学科”》、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Reimer与David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张媛《浅谈音乐教育与青少年EQ的培养――从青少年心理问题看音乐教学》、郑斌《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宋蓓《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黄丽《试论我国推进创造性主题音乐教育的几个维度》等。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与历史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主要涉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文化传承及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研究等问题。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一文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与“后现代传媒”三个概念,透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文中指出要解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唯有将文化与教育两方面统一于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红《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一文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蕴含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这一专题的论文还有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林琳《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张斐《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音乐教育》、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赵昕《在国际交流中直面中国大陆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教育研究问题的国际论坛交锋》等。

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涉及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等问题。金亚文《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回顾》一文通过回顾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得出启示:在纵向上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革新;从横向上梳理,是对国外经验的参考和借鉴。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从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探求导向有效生成的种种途径。本专题论文还有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孙梅《网络音乐资源的缺陷与教育对策》、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钮小静《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陈栋《国乐飘香飘香国乐――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许冰《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等。

四、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2篇,是所有参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始终是最受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郁正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目标教学实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依据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立足国内众多的实践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体现目标教学本质特征的、具有多种应变能力的结构因素和结构方式,组成最一般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音乐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形式。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文通过对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考查,使音乐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依赖的是哪一些心理学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本专题论文还有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陈玉丹《在〈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乐教师教育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主要针对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比较等展开探讨。周世斌《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之虞――从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一文以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为借鉴,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意味着精英教育从教育舞台的退出。两种教育模式必将是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国家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所需之坚实金字塔”的观点。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对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三种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门音乐教师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理论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方式与方法。本专题论文还有蔡世贤《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构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迎《苏格拉底“助产术”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启示》、尹爱青、金顺爱《“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王昌奎《试论高校〈钢琴文献与教法〉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模式设计》、孙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文化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吕志芳《对音乐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张小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参加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有感》等。

六、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9篇。其中,涉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3篇,涉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论文6篇。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述了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实施步骤,并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必须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专题的论文还有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冯洁《马来西亚第27届ISME大会的创造性教学教育观――对创造性教育论文及实践的评述》、吴珍《从〈2022视野〉展望美国音乐教育价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王丽莉《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教育――印度音乐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三场重要的学术报告,这三场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乐教育的全球展望与评价》,美国纽约大学音乐表演艺术系主任、著名的实践哲学的倡导者DavidJ.Elliott教授的《实践的音乐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体艺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术与本土化教学: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趋势》。三位国际音乐教育界专家的到来使会议具有了国际性的对话色彩。

在大会专门设置的workshop的教学实践研究会场中,许卓娅、李妲娜、杨立梅、郑莉、余丹红等分别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综合艺术课堂教学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课题作了精彩的现场教学示范。

音乐教育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年轻的新学科,199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乐教育学者的带领下,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为团体会员,同年8月两个学会第一次在大连联合举办全国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本次长春会议是两个学会第二次的合作。从本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前几届研讨会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宽了研究领域,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文化、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近年举办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动态,本次会议邀请国外音乐教育专家介绍当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使与会者获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来自全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共7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会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召开了研究生座谈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导师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师生就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大会还评选出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相信此次长春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专题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理论课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9-02

[作者简介]李文杰,北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吉林吉林132013)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基础造型课程,一部分是专业课程,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理论课程。这三部分课程主要是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出发设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扎实的造型能力,离不开设计专业知识构架,更离不开艺术史论知识的文化内涵。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艺术专业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史为鉴,了解、借鉴并会应用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设计之路。同时艺术理论课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多所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够学分才学习该课程的,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与理论课缺少互动与衔接

艺术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与专业课程互动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传统的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是各自分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这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互动与衔接。例如,目前艺术院校理论课已纳入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基本上是专任专教,有的专业任课教师从没教过理论课,也不知如何建构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更不知学生该掌握哪些基本知识,结果使艺术理论课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作品的生命取决于自身的文化积淀,而史论课程的教学是构建学生设计作品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有关设计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设计创造的文化底蕴及文化创意思维能力。艺术类专业史论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中外设计鉴赏与艺术比较研究等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还包括相关学科的导人,例如文学、电影、音乐等。然而,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史论课程多数是为了学分与考试,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失去了理论课指导实践、导引实践的重要意义。

2.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全国有近800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20世纪90年代,艺术史论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陆续在全国各大学及艺术类院校开设。从专业发展逻辑看,这些课程本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差较远。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觉得史论课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将所学史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当中以实现史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整合,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来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仍以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难以产生共鸣;此外,就课程性质本身来说,理论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如不同时期的设计流派和风格以及相关的代表性设计师及作品等,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讲出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破解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问题的主要思路

虽然高校艺术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已引起艺术院校有关教师的重视,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但目前很少有人从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效能互动并整体构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当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是摆在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加强新生专业课导入教育

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以专题讲座形式,在新生进入正式专业学习之前向其介绍未来四年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明了设计专业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门课程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未来四年的专业学习计划及每年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做好具体安排,使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以引用一些成功的专业设计案例加以说明。例如,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列设计,包括会徽、火炬、奖牌、颁奖礼服乃至开幕式设计等等,通过对这些案例在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以及各自风格及其与整体风格的呼应等内涵的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自然会明了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重大意义所在,从而激发其学习专业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调整专业课与理论课开课顺序

打破以往艺术理论课和专业课并行授课模式,使艺术史论课开课安排在设计专业课程之前。艺术史论课程就像素描、色彩课程一样,是为正式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果素描、色彩课程是为了强化学生造型和色彩感知整合能力,那么艺术史论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及相关艺术理论的认知。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之前开设艺术史论课程,不但符合学生学习的渐进规律,还能为学生以后的更有文化内涵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打破已往“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

为了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打破专业教学实践以往“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艺术理论课教学可由专业课教师承担,在教学内容上增设经典案例分析等环节。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从事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问津艺术理论课程,而从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大多专攻自己授课领域的研究。这种“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及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此,只有将这种模式打破,专业课程教师才能真正地将艺术史论知识融入到自己及学生的设计实践当中,真正做到所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

专题式教学论文范文

HuKaishun

(GuangdongVocationalCollegeofScienceandTrade,Guangzhou510000,China)

摘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矛盾、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而具有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的专题式教学法有助于缓解这三大矛盾,成为高职院校“概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专题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要求专题设置遵循关键性、宗旨性和协调性的原则。

Abstract:TherearethreemajorconflictsinthecourseofIntroductiontoMaoZedongThoughtand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vocationalschools:contradictionsbetweenpoliticalapathyandculturalindifferentofvocationalstudents,contradictionsbetweentheoreticalpropertyandpracticaloperationofvocationalstudentsandthecontradictionsbetweenuniversalityandteacher'sprofessionalproperty.Andtheproject-basedteachingmethodwithtarget,investigationandflexibilitycanhelpalleviatethreemajorconflicts,andbecomesanimportantdevelopmentdirectionofreformofIntroductiontoMaoZedongThoughtand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vocationalcolleges.Theproject-basedteachingmethodrequirestheprojectsettingtothefollowkeyfeature,aimandcoordinationprinciples.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概论思政课高职院校

Keywords:project-basedteachingmethod;Introduc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vocational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80-02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真正喜爱思政课、并能从中终身受益是当前每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学,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可能性路径,在高职院校中,就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05方案”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冲突、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冲突,而具有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的专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克服这三大冲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从而成为“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应然选择。

1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的三大矛盾

“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特征与学生特性存在很多冲突面,使得这门课程教学与学习都面临很大困难。

1.1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概论”鲜明的政治性表明了其对于推进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巨大的社会使命也使该门课程的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加强,工具理性成为现实选择。英语、计算机等立竿见影、能安身立命的工具性学科更受大学生的喜爱,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社科倍受大学生的冷落,在高职院校中尤为如此。

1.2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冲突高职“概论”课使用普通高校的“概论”教材,该教材涉及时代跨度大、内容宏大,最重要的,概括性、结论性的语言多,是一本典型的理论性教材。

然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意味必然将“授以求生手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普遍认同,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思政课多少显得有点“不适时宜”,它不受高职学生欢迎就一点都不奇怪。

1.3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概论”课内容主要是现行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但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对于政治理论必须首先信仰它并且能够解读它,“照本宣科”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中外的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表明,对于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而且要以学术性统领政治性,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

但是,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何况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深入地掌握“概论”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因而,让一个授课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并进行深入的学术解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即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三大冲突成为制约“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克服三大矛盾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2专题教学法是“概论”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如上所述,政治性、理论性、广泛性是“概论”课程的特征,这是基于课程自身的要求而存在的,意味着这三方面不可能成为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相应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当在矛盾的另一面,即努力化解大学生的人文冷漠情绪;适时、补充、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着力弱化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整合师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和特点。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法大胆打破教材体系,有助于解决或缓解上述三大矛盾。“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一般情况下在90分钟教学时间内完成。”

一般说来,专题教学法具有三大特征: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三大特征有助于解决“概论”课的三大矛盾。

2.1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讲授不是遵循教材面面俱到,而是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专题教学法中,时政热点、难点问题是专题设置的主旋律,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热点与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及时关注。而这种与时俱进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概论”课的兴趣。

调查发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内容上的高度性较高,大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的很多内容都似曾相识,已经形成了“审美疲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缺乏层次递进性。中学教育重在要求学生“知其然”,往往要求死记硬背,大学教育必须在教学层次上有所递进,更加强调思想的开放性、理论的深刻性、问题的学术性,在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比较中甄别真理、发现真理,以帮助大学生真正形成价值认同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并外化为行为实践。大学思政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对问题进行专题设计并加以系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这种内容重复的假相。

2.2教学具有研究性和探究性“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具探索性。一个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实践检验过程,有着十分厚实的理论底蕴。因而,对某一创新理论的教学不能像其它课程一样,停留于概念灌输、“填鸭式”等传统模式,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深入探索中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索。”

“概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其他渠道所很难了解到的东西,如果“概论”课仅仅是简单重复其他渠道不断出现的内容,那“概论”课实质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概论”课就应该“更深一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缓解他们对政治的冷漠情绪。

2.3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专题式教学是以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为依托,通过选取某个或某组相关的典型事件,同时配套相关思考问题,从而在教师的讲故事之中、影像教学之中,达到政治宣传、思想规训的目的,又能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另一方面,专题式教学能解决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矛盾问题。知识性即尊重理论,对于理论的解读可以有个人的理解,但理论的原则性必须坚持,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要做到严谨、精确。趣味性即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在教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可以灵活一些,配合一些典型的案例、故事甚至是游戏的方式来使学生更易掌握。

3专题应用设计原则

为了有效发挥专题教学法在思政课尤其在“概论”课中的作用,教师在进行专题设置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1关键性原则“概论”的专题设置主要围绕重要理论和时政热点两个内容。在重要理论方面,围绕重大理论和重要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以及重大方针政策进行选题在时政热点方面,专题研究内容的重点应当在于解读热点、分析难点、解答惑点,要为学生整清热点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社会现象放在中国系统环境下去分析,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和深入看问题的分析,而不致于人云亦云。

3.2宗旨性原则宗旨性原则要求专题设置要符合课程自身的根本目标。专题选择与设置必须反映“概论”课程宗旨,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和理想信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时期,选题应当具有积极向上的导向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明成果,也不回避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回避问题恰恰是对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信心的表现,关键是要在专题研究中以中国基本国情为据,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大学生建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信心。

3.3协调性原则专题的相对独立性要符合课程的整体性要求。专题式教学既要求打破、超越教材体系,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专题设计围绕课程主题进行,贯穿“概论”课始终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选择与设置必须围绕这一条主线展开。既要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能离开思想主线,这对我们的授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的时序性和更深刻的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教与学的新纽带。”

4结论

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共同目标。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三大矛盾使其实现面临重重困难,克服三大矛盾,既需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也需要寻找和实验合适的教学模式来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研究性与灵活性特征的专题教学法因有助于缓解这三大矛盾而成为“概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概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只有学院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朝勇,贾阳果.专题式教学法[J].教学研究,2006,(5).

[2]丛建波,翟庆海.运用专题式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3).

[3]喻刚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