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煤质分析;煤田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P641.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煤田地质勘查中做好煤质分析检测工作,得出正确的煤质检测结果,达到最优化的应用,对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极为重要。煤质检测工作直接关系到钻探工程的质量和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不仅要求煤质检测工作人员除必须对来样检测数据负责,还要帮助地质人员分析勘查现场结果,协助解决好采样、送样和样品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1煤样的代表性问题
在煤田地质勘查中,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煤样,是正确评价勘查区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关键。采集煤芯煤样时,煤芯采取率越高,煤样的代表性就越强,一般采取率在80%-92%以上为宜。如果采取率过低(炼焦煤的采取率低于70%,动力煤的采取率低于60%),煤样代表性就会变差,其煤质检验结果与矿井开采以后的煤层煤样的检测结果会有较大差异。例如煤的真相对密度、视相对密度对样品采取率较为敏感,当样品采取率较低时,代表性可能会很差,将会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计算资源储量时产生较大偏差。另外,在煤层钻进过程中,煤层煤样会受到钻头的摩擦而发热氧化或部分燃烧,这样煤样的代表性会更差。例如,焦煤在采样过程中如发生部分燃烧氧化,检测后得出的牌号可能变为瘦煤甚至贫煤。此外,在钻取煤芯煤样时混入了泥浆等杂质时,煤样灰分就会增高。反之,为了消除泥浆的影响,而把煤样用水反复清洗时,可能把溶于水的钾、钠等碱性矿物质冲洗掉而使煤样的灰分偏低,或把煤粉冲走而影响其它煤质指标的准确性。所以遇到此种情况时,尽量不要用水去漂洗,可用毛刷轻轻地刷去煤芯表面的泥皮。如果煤芯完全破碎,可设法刮去明显的泥浆,即使如此处理,也难免会损失少量样品。
2煤质分析检测项目的合理选定问题
2.1预查找煤、煤田普查、矿区详查或勘探阶段应测定的项目:
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煤灰成分、有害元素、微量元素等。如地质报告中需要提出推断资源量以上的储量,应测定煤芯煤样的原煤真相对密度和视相对密度。对某些高灰分煤或特殊地区的煤还应测定煤中碳酸盐CO2含量。
2.2褐煤、长焰煤、弱黏煤、不黏煤、贫煤和无烟煤对非炼焦用煤,应测定的项目:
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元素分析等。
2.3炼焦用煤:
除测定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以外,还需测定浮煤(或Ad不大于10%的原煤)的工业分析和黏结性、结焦性等项目。对于全硫含量大于1%的炼焦用煤,应适当地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原煤来检测各种硫的组成,硫分越高,检测各种硫的煤样比例也应适当增加。
2.4用于确定煤牌号:
无论是无烟煤还是烟煤或褐煤(用重液分选容易“泥化”的某些特别年轻的褐煤除外),都需要检测浮煤挥发分(Vdaf)。烟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选定在1.4g/cm3,某些高灰难选煤选后灰分仍大于10%时,分选密度则应降至1.35g/cm3,以浮煤灰分降至10%以下为准。一般以Ad在5%~10%为最好。无烟煤分选密度,应根据其纯煤的真相对密度而确定,一般在1.4~1.8g/cm3。褐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也按纯煤的真相对密度来确定。但需注意的是褐煤的纯煤真相对密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1~1.4g/cm3以上。在测定浮煤挥发分的同时,应检测浮煤分析水分、灰分、全硫以及根据煤种的不同而分别测定黏结指数、胶质层,透光率、最高内在水分和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对褐煤还应适当地测定腐植酸和褐煤蜡。
2.5动力煤:
对动力用煤,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煤芯煤样测定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在勘探阶段,检测样品比例数可适当增加,最终普查报告检测样品的比例数也不宜过少。
3地质报告中煤质分析部分的编写问题
3.1煤质分析数据的审定:
在对煤质分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过程中,首先对煤样的代表性和正确性进行审定,合理取舍,避免作出人为的不正确结论。比如发现灰分结果偏高,应首先了解是否由于混入钻探泥浆,或者是否由于钻孔的位置刚好布置在断层带或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段,或者是否由于钻孔处于煤层变薄或接近边缘地带,致使煤的灰分增高。在排除了以上因素之后,就可进一步质疑是否在送样、制样和检测过程把煤样搞错;再检查送样单是否有抄错样号等情况。即使煤样已选定,并进行了化学分析,检测室还需要复查该样的检测结果,以确定煤样确实具有代表性。比如,发现硫分反常,也应该从钻孔的代表性等因素考虑。再如发现挥发分和黏结指数偏低时,应考虑钻孔过程中是否有烧焦煤样,钻孔是否位于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带或在断层上,致使煤样挥发分降低,黏结性下降,甚至无黏结性。
总之,煤样检测结果发生异常时,第一步是寻找勘查过程有无问题,然后考虑制样和检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如果确认是煤样代表性不强后,应把有异常的煤样检测结果舍去,不参加平均值的计算。如果认为检测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应采用复查后的正确结果进行计算。发现某煤样的某项检测结果反常时,可根据煤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煤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进行审查。
3.2各井田(或矿)煤质变化规律:
根据钻孔分布位置,将一些重要的煤质检测项目,如灰分(Ad)、硫分(St.d)、浮煤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R.I)、胶质层厚度(Y值)等指标,在分煤层的各钻孔旁标出,然后按走向和倾向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构造复杂的井田,如受断层和火成岩等影响而煤质变化较大时,也应该找出其影响的规律并用文字详细论述。此外,对于上、下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如牌号的变化和灰分、硫分、发热量等指标的变化)也应同时进行探求其变化规律。对不同成煤时期煤层之间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也应探求并在文字上加以阐述。对硫分低、灰分高、可选性差或硫分高、灰分低,可选性稍好的煤,均应一一加以论述。对于厚煤层和薄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特点,也应在文字中有所叙述。另外,还应对硫分(St.d)、灰分(Ad)和挥发分(Vdaf)等指标作出等值线图,为今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风化带、氧化带煤层,作为腐植酸的矿产资源,有关煤质指标也应单独汇总计算,并与单独圈定的储量范围相一致。
4结束语
煤质分析检测工作是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煤田地质勘查中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同时也是煤田地质报告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勘查区的地质报告中缺少煤的灰分、硫分、发热量、煤质牌号等主要煤质指标资料,那么就无法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对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煤质分析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艳霞.地质勘探在新形势下的工作任务[J].煤炭技术,2011(07).
[2]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4]陈晓雷.浅谈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及其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15).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黄绿灯”
1.实践现状。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的是通过对煤炭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提前发出警报,使煤炭领域的管理部门和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解除警患,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确保煤炭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种机制。
2007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政府管理部门针对能源尤其是煤炭,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比如:2007年初,《中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警应急体系;2010年4月重申了要加强针对能源经济运行的预警。在此基础上,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全面启动。相关机构纷纷设立独立的预警部门,开始为实践做准备,其中包括从流程设计到方法选择等一系列过程,并邀请煤炭领域的专家进行预警方案的论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预警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2年6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开始着手研究和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并从7月起定期向全社会。至此,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实践开始走向了高峰。
目前,通过预警实践,中国煤炭经济领域主要形成了如下几个报告或指数: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国家发改委对每个月煤炭行业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发表比较简短的行业运行报告。该报告把当期数字逐项列举出来,并没有进行主观分析。
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按月,其核心是煤炭市场供求。
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预警指数。该指数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0年1月下旬共同研究编制并联合。其中,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是以行业先行指数为核心的预警指数。
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自2011年6月开始,着手研究、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论证,自2012年7月起开始在国家煤炭工业网和中国煤炭市场网定期向全社会。截至目前,该指数已5期。
2.预警结果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由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国外同行业可借鉴的经验也相对缺乏,导致目前预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里仅列出预警结果方面的问题。
(1)预警结果不客观。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实践中,有一些明显与事实不符。例如中国煤炭经济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一些运行过热的势头,煤炭价格不断上涨,趋势明显。尤其是从10月25日到11月25日这一个月,秦皇岛山西混优(>6000卡)价格从745元/吨直线上升到815元/吨,每吨上涨70元,涨幅接近10%。针对这一态势,发改委实施了相应的规制措施,明确提出:年度重点电煤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因此,保守地说,四季度中国煤炭经济较热,应在“黄灯区”内运行。然而,在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中,却有着如下结论:预计四季度煤炭产业景气度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会放缓,中国煤炭经济仍将处于“绿灯区”内运行。再如,2011年第四季度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发生骤变,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强经济周期,煤炭需求放缓、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煤炭产业风光不在,但三季度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却认为:第四季度仍有望继续保持缓慢上行。此外,2012年9月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预计10月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将沉潜于-40以下的深度寒冷区内,但事实上10月份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景气指数达到36.3。可见,预警实践与客观实际仍存在着一定出入。
(2)预警结果滞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提前明确即将发生的警情,并依据警报程度做出事先的调控。这就要求预警结果必须足够及时。然而,当前的预警结果不仅缺乏及时性,甚至有些滞后。比如,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在2008年第三季度末和2011年第四季度末才分别提出煤炭经济运行“偏热”或“偏冷”的警报,实际上,这种“偏热”局面在当年7、8月份、“偏冷”局面在当年11月份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并可根据期间的煤炭价格走势准确地予以判断。这样,预警结果至少滞后了1个月的时间,并没有起到“预”的效果。此外,在2012年12月份中旬时,11月份的全国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仍没有,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于12月的调控。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也普遍存在已进入下一季度很长时间,但上季度指数仍未的情况。
(3)预警结果权威性不够。权威且具公信力的预警结果是开展煤炭经济预警工作的最终目的。然而,当前中国并未真正形成对煤炭行业以及社会各界具有实质影响力的权威性指数或报告。其中,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和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只涉及了中国煤炭经济运行的某些方面,研究深度和广度尚显不够,媒体合作与平台也存在缺失;中经煤炭产业指数由国家统计局与经济日报合作编制,尽管具有一定权威性,但煤炭行业似乎对其关注度并不够;而同样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煤炭运销协会编制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尽管有一些行业基础,但运行时间不长,社会各界又对其知之甚少,这些都影响了其权威性的形成。
存在问题的四大成因
1.预警理论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国关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难以为预警实践提供坚实、完善的理论支撑。纵观煤炭领域的预警实践,绝大多数都是以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当然,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实践上有其现实需求:当今煤炭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频繁、无序、剧烈的新特点,亟需将预警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但若一味地注重应用而忽略了对经济预警理论的总结与升华,恒久不变的理论将很难解释煤炭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也就很难对具体实践做出正确指导,最终影响实践结果。这样不仅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还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2.预警主体间缺少协调性。一方面,目前有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了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协会等等。这种现状不仅造成了财力、人力的浪费,还降低了预警工作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煤炭经济预警体系,一般来说,煤炭企业提供诸如煤炭产量等数据,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并展开研究分析。其中,煤炭企业的经营情况,是预警数据的直接来源,可是一方面出于核心数据保密(如净利率)的考虑,其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预警结果还需要通过某些层面上的审核,最终使预警缺乏时效性。
3.预警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中国的煤炭经济运行预警虽已进入正轨,但仍然存在着预警手段与方法落后的现象,致使中国煤炭预警的准确度和及时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只从定性角度进行的预警,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预警实际。很难判断多种影响因素产生“合力”的方向及程度。此外,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虽然对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不同重要程度的指标被等权重合成,严重影响了预警结果的正确度。
4.预警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使影响因素完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反映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而反映煤炭经济运行的整体变化。尽管中国目前存在若干个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指标不全面,二是指标间相关性过强,三是已失效的指标仍被使用。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四建议
1.强化预警理论研究。科学夯实的理论指导是预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中国薄弱的预警理论和研究力量投入,难以为预警实践做出正确指导,这势必影响预警结果,进而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最终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在设立能源经济或煤炭经济学科的高校建立专门的预警理论研究机构,利用专家学者在能源经济理论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的基于经济周期的预警理论进行升华,以得到更具指导意义的预警理论。
2.明确预警领导主体。鉴于煤炭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的重要作用,建议以国家能源局作为领导主体对整个预警过程所涉及的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并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分配工作,分别承担数据收集、研究分析、宣传等具体职能,以提高预警工作的效率,使预警结果更加及时准确。同时,加强同权威媒体如报社、网站、杂志等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同时积极邀请经济学家或行业专家对指数进行解读并同步,以增强预警结果的权威性。
3.创新预警方法。预警方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预警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使其在保证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任何新的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方法的创新也只能是基于之前方法的创新,这里要注意突破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国别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预警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其研发的预警方法往往比较先进,比如扩散指数法、合成指数法等经济预警领域的主流方法都是由美国等国家率先提出的。因此,建议要不断学习国际上最新最有效的预警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从而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预警方法。第二,行业的限制。当前经济预警已经在诸多行业中展开,如粮食、房地产、银行业等等。建议要充分借鉴其他产业经济中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预警方法,再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特点加以改进,以得出适用于中国煤炭经济的预警方法。
目的了解广西职业病的发病情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2~2005年广西职业病诊治资料,对广西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共发生职业病新病例1475例,其中尘肺占总数的74.6%,职业中毒占17.4%;工人占62.5%,农民工占34.3%。职业病发生的行业前3位为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结论广西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防治的重点是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关键词】职业病;发病率;防治
analysisofincidenceofoccupationaldiseasesinguangxifrom1992~2005.
huanghai-bo,wuchuan-ren,lihe-lin
1.liuzhoumunicipalhealthinspection,liuzhou454001,guangxi,p.r.china;
2.liuzhoumunicipal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liuzhou545001,guangxi,p.r.ch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incidenceofoccupationaldiseasesin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andprovideabasis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occupationaldisease.methodsthedataconcerning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cupationaldiseasesinguangxifrom1992to2005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there1475newoccupationaldiseasescaseswerereportedinthelast14years,theproportionofpneumoconiosisandoccupationalpoisoningoccupied74.6%and17.4%ofthetotalpatientsreported.there62.5%ofthepatientswereworkersand34.3%ofthemwerepeasantworkers.threeoccupationsofnon-ferrousmetal,coal,chemicalindustrieswereonthetopofthelist.conclusiontheworkofpreventionandtreatmentofoccupationaldiseasesinguangxibestengthened,especiallyintheoccupationsofnon-ferrousmetal,coalandchemicalindustries.inaddition,attentionbepaidtotheprotectionofhealthofpeasantworkers.
keywords:occupationaldisease;incidence;preventionandtreatment
为全面了解广西职业病发病情况,掌握其发病特点,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对广西1992~2005年报告的职业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以1992~2005年广西各医疗机构确诊后填报的广西辖区内《职业中毒和职业报告卡》、《尘肺病例报告卡》为依据,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对报告病例进行核对、分类,职业病名称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分类。
2结果
2.1职业病构成
1994~2005年广西共报告职业病1475例,工人922例62.5%,农民506例,占34.3%,其他47例,占3.2%。报告的职业病中,主要为尘肺,共1100例,占74.6%;其次为职业中毒,为256例,占17.4%,见表1。表11992~2005年广西诊断报告职业病构成职业病工人例数(略)
2.2行业分布
1992~2005年广西报告职业病卡,除水利、航空航天、邮电、石化工业、回收加工等5个行业外,其他23个行业均为职业病报告,其中前3个主要行业为有色金属747例占50.6%、煤炭214例为14.5%、化工98例占6.6%;另有冶金67例、轻工62例、建设62例、建材59例、机械35例、商业21例、邮电13例、铁道13例、其他行业98例,共占29.1%。
2.3年龄分布
1992~2005年广西报告职业病,≥50岁637例,占43.2%;40~年龄段372例,占25.2%;30~年龄段253例,占23.9%;20~年龄段96例,占6.5%;≤20岁18例,占1.2%。
2.4尘肺病构成及发病工龄
1992~2005年广西报告的职业病,尘肺1100例,其中,矽肺911例,占82.8%;煤工尘肺155例,占14.1%;其他34例,占3.1%。所报告的职业病平均发病年龄49.9岁,发病工龄为13.7年。其中,矽肺发病工龄为:1992~1996年报告的职业病为9年,1997~2000年的为16.7年,2001~2005年的为12.5年;煤工尘肺发病工龄:1992~1996年报告的职业病发病工龄为19.6年,1997~2000年的为25.5年,2001~2005年的为21.5年。
2.5职业中毒构成
1992~2005年广西报告职业病中职业中毒256例。急性职业中毒120例。慢性职业中毒136例。
铅、砷、汞、锰、苯、硫化氢等传统职业中毒依然威胁着职业人群,近年来三氯乙烯、正己烷及萘中毒新型职业中毒时有发生。其中,1998~2005年共报告急性职业64起,发病120人,死亡46人,病死率38.3%,见表2~3。表21992~2005年广西报告的急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种类例数构成比(略)表31992~2005年广西报告的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种类例数构成比(略)
3讨论
3.11992~2005年广西诊断报告职业病中以尘肺为主,占74.6%,高于陶春芳所道的21.53%[1],其次为职业中毒,占17.4%。在职业病患者中,农民占34.3%,因此,加强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是职业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3.2广西14年间职业病的发生行业以有色金属、煤炭和化工为主,因此,发生的职业病中以尘肺占多数,其次是职业中毒。近年来尘肺发病工龄有缩短的趋势,揭示职业病个人防护工作越来越不理想。因此,完善防护设施,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职业病防护意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3.3随着工业企业不断发展,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断涌现,出现了不少新的职业病。因此,加强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申报工作,做好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验收工作,防范于未然;同时要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健康教育工作,督促做好职业病防护。
3.4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98~2005年共报告急性职业64起,发病120人,死亡46人,病死率高到3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和一些省市[3,4]的报道。因此在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完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同时,还应加强急性职业中毒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成功地抢救中毒患者,把劳动者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陶春芳.上海市虹口区1994~2003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2):80~81.
[2]林英.尘肺病: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病[j].安全与健康,2006,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