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住宅设计中的风格化现象
风格化一词源于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原指与写实主义相对的模仿、夸张、借用、变形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后被各个领域所借用,指通过对原型的构成要素的提炼、归纳、分解和整合,重新组织,构成新的具有原型样貌特征的新形态的过程。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风格化,就是指对构成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物质、行为和形式要素进行提炼、归纳、分解和整合的过程,在现代住宅设计中,依据现代设计原则与方法进行应用,使现代住宅设计在外在的造型和内在的精神上具有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独特风格住宅形态。近年来,民族风、地域风备受设计师的青睐以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的接受,可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现代住宅设计风格,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和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住宅设计风格。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风格化的具体含义体现在形式和精神两个层面,形式层面上就是指在进行现代住宅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对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住宅建筑形式的符号化和去功能化,采用解构的方法,在设计中进行应用。精神层面则是注重对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自然主义及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使之与现代城乡住宅建设的实际充分结合,同时对濒危的少数民族居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住宅作为人类最重要的造物活动,已经有数万年的发展和演变,与人类的思想观念融为一体,现在的住宅设计再也不是简单的栖身之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体现。居住文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的居住观。因此,现代住宅设计要求在文化上与使用者的居住观相吻合。嫩江流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受地域文化的自然影响,在居住形式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居住文化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经大大提高了,再也不是只能遮风挡雨的居所,而是具有了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现代住宅设计中的文化,综合体现在住宅的各个方面。如住宅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室内空间的布置、门窗形式与装饰、陈设与软装饰、植物与景观、装饰材料的选择、饰品字画、家具等等,每个细节都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
在住宅设计中体现文化并非要求把住宅设计做得像古董一样古香古色,而是将住宅设计的现代性和时代性与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结合起来。现代住宅设计首先要做到现代行,也就是具有时代精神。没有时代精神的建筑是不能够被现代人所接受的。然而一味地追求现代感和时代性,而忽略了地域性,也同样不能存在下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住宅设计,做到地域性是其存在的基础,进而通过文化的体现来提高住宅设计的文化品位、审美价值和亲和力。在现代住宅设计中,体现文化最基本的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挖掘,二是对地域文化的概括与提炼。在继承与挖掘方面,针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构成内容,包括传统建筑的外观造型和物质要素,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延续和继承。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的建筑文化以及一些具有较强文化价值的东西,现在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失去了其原有的实用功能而被人们忽略,而作为文化遗产有的已经濒临消失,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现代住宅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作为设计师,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日常各种生活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对各种文化素养的吸收和兼容,对少数民族各种风土人情的感受和领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倾注于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从空间的尺度到色彩的协调与对比,从线条的疏密与软硬到材料的选择与变化,都蕴含和表达着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在概括与提炼方面,要求在收集、分类、系统化等基础工作完成的前提下,对嫩江流域的地域文化进行高度的提炼,形成符号系统。将这些承载文化的符号以物质和视觉的形式呈现在现代住宅设计的建筑实体与装饰两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现代住宅设计中就有了比较充分的文化体现,不仅从建筑样式和空间布局上,而且从装饰设计与材料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不失现代感和时代精神,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风格化过程。
二、嫩江流域现代住宅设计风格化现状及问题
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一些民族村屯,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的个别村屯以及嫩江县、爱辉县等地;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和嘉荫县;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讷河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方。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雅尔塞镇、卧牛吐镇和莽格吐镇的农村,达斡尔族居民的介字型泥草房住宅保存较为完整,但是大多比较破旧,有的甚至成为危房。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住宅正在向砖瓦结构住宅转化,在此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设计,因此在新的住宅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保留达斡尔民族的住宅特点,使得达斡尔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和居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雅尔塞镇的哈拉村被洪水冲毁,之后兴建了新村,哈拉新村的居民住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但并没有在传承与保护达斡尔族居住文化方面进行更多的考虑,村中通过建设民族展览馆与民族风情园的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把保护民族居住文化与发展地方经济较好地结合起来,在腾克镇统一规划了一个以达斡尔族传统居住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村,该村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同时由于其较好地保留了达斡尔族传统民居样式,不断地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参观考察和旅游,带动了地方的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问题在于这些达斡尔族民居是用写实手法建设的,虽然较好地复原了达斡尔族民居建筑、格局和居住文化,但是这种民居的可持续性较差,需要维护的成本也较高,不利于长期保存。鄂伦春族的居住形式有着较为明显的演变过程,最初为适应狩猎生活方式的需求而产生的斜仁柱(撮罗子)、地窨子、靠劳堡等是最能够代表鄂伦春族居住文化的建筑形式。随着鄂伦春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建筑形式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成为鄂伦春族居住文化的符号,取而代之的是为适应定居生活和农耕生活而建造的木刻楞房屋,这种房屋建筑形式在鄂伦春族定居之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房屋也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因为鄂伦春族大多与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生活在一起,因此,汉族、满族、达斡尔族建造的介字房为鄂伦春族所接受,并长期使用至今。大多数鄂伦春聚居的村屯,今天都难得在住宅建筑形式上分辨出鄂伦春族的元素,甚至生活方式上都和其他民族非常接近。鄂伦春族建筑形式、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亟待保护和挖掘。以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为例,这里正在进行特色民族乡的建设和改造。由政府统一组织规划设计,建造了一批具有鄂伦春风格的住宅建筑,将斜仁柱的造型与现代砖混结构房屋相结合,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满足了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而且特色村屯的建设为农村带来了丰厚的文化旅游收益。
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使鹿三个分支。其中,索伦部是农耕部落,现在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乡的索伦村和百路村;通古斯部是游牧部落,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过着与蒙古族接近的游牧与定居生活;使鹿部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狩猎生活的唯一的鄂温克族分支,聚居在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20世纪50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斜仁柱,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使终保留着。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而使鹿部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保留了最传统的居住文化形式。为了传承鄂温克居住文化,当地政府建设了供鄂温克居民居住的新式房屋,无论从建筑造型还是从室内装饰上都反映了鄂温克族生活文化的各种元素,不仅对建筑文化是一种传承,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能够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居住在讷河市兴旺乡索伦、百路两个鄂温克村的居民属于索伦部,由于较早的定居农耕生活以及与达斡尔族、满族、汉族的杂居生活,使得这里的鄂温克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住宅建筑形式与生活方式没有明显的区别了。如今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及深化内涵,嫩江流域有许多大中城市,如齐齐哈尔市、黑河市、呼伦贝尔市等,在这些城市的发展建设中,除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外,多民族文化共生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嫩江流域各大中城市纷纷将民族文化展现作为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以齐齐哈尔市为例,城市名称即是达斡尔语“边疆”的意思,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在城市一些餐饮行业的建筑及室内设计上均有所体现。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在城市住宅建筑、小区规划等方面还没有体现出来,或体现得不够丰富和适当。一些城市为了体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在原有的建筑外立面上强行附加一些民族文化符号,显得比较生硬,文化符号与建筑造型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
城市居民小区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气候环境。近些年来由于商业住宅的迅猛发展,一些开发商不顾当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甚至不顾当地气候条件,受国际样式的影响,城市住宅小区以某某豪庭、某某名苑、某某国际为名来抬高身价,往往忽略了地域特色,把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生硬地移植到北方城市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缺乏地域民族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住宅小区比比皆是。对一些现有的旧建筑进行改造方面,一般都会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特色文化等,这是积极的方面,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忽略原有建筑与附加装饰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给人不和谐的感觉。根据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并对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缜密的对比分析,结合对嫩江流域住宅设计现状的研究,将嫩江流域城乡住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如下几条:(一)农村住宅建设中绝大多数地方缺乏统一规划,居民建设住宅随意性较大;(二)一些农村虽然对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住宅统一进行规划和改造,但忽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别墅化、洋楼化的倾向;(三)一些地方为了传承民族文化,采取复原式住宅建设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将居住文化的原始面貌加以展现,但是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群众不愿意接受;(四)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忽视对地域特色的挖掘和表现,该区域一些城市住宅风格比较混乱,而且一些来自南方的房地产企业将徽派、岭南建筑风格等引入该地区,这对嫩江流域打造特色居住文化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五)某些城市为了突出城市民族文化元素,将少数民族的各种符号不加选择和改造,直接粘贴在原有建筑的外表面,缺乏统一性,与原建筑造型极不协调。
三、风格化的意义与价值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为新农村重要象征的住宅建筑设计需要经过统一规划,不仅要让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过上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生活和物质保障,同时,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来说,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于少数民族村屯来说,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居住文化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农村相对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所以,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民族村屯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农村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村,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农村体会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
从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乡村环境必定受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得到相应的发展,使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统一起来,协调发展,也必定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适、经济更加富裕殷实、行为更加文明进步。从文化建设方面,风格化不仅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切实体会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少数民族群众增强自强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对来到这里的外地游客来说,能够对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元素有全面的了解,在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传统体育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能够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在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中风格化,可以成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策略,有效地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使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全面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个地方政府的重视,城市越来越成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容器和舞台。嫩江流域各个大中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要依靠这些城市作为媒介发扬光大。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来体现,更重要的是依靠城市的建设。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风格化,首先有助于树立文化城市的理念。一个没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建设,就会呈现出面貌趋同、精神衰落、记忆消失等一系列后果。其次,有助于逐渐培育城市文化的个性,使城市面貌与众不同,更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第三,有助于不断地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第四,有助于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住宅在城市建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住宅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以及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都会影响城市的形象和面貌。风格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城市建筑样式和住宅小区的趋同性,丰富城市形象上的形式感和节奏感,使城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避免城市精神和记忆的衰落和消失。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嫩江流域的一些城市近年来的住宅小区,有些是采用江南园林风格或徽派建筑风格设计建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形象,使人感到焕然一新。然而从长远看来,却不利于嫩江流域城市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城市精神的打造,长期发展就有可能会使城市失去自己的历史和记忆,也失去城市的个性,对于嫩江流域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文化品质的提升也没有什么好处。如今,城市居民对住宅的室内设计上有了足够的重视,人们对于住宅室内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加重视文化品位的打造。从当今城市住宅设计发展趋势上分析,首先,室内设计越来越重视回归自然的乡土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住宅设计中有了更多的体现。同时,民族化和现代化成为现代城市居民对住宅设计的双重要求,既追求现代化又追求传统文化。其次,是对艺术化的追求。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住宅设计中人们更多地开始追求室内风格和装饰、陈设等的艺术化。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其中,不乏艺术性极高的形式,通过风格化,为现代住宅的装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使现代住宅设计更加符合审美需求和个性需求。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嫩江流域的各个少数民族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渔猎文化、桦树皮文化、萨满文化。这些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经验、传统手工业以及语言文学艺术的积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将这些传统文化作为现代住宅设计元素在现代住宅设计中风格化,是传承和保护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消亡的建筑形式和居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住宅建筑是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最有效载体,它不仅具有现实的功能性,同时对文化具有极强的承载能力,可以体现大量包括居住文化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从建筑形式、格局、到室内外装饰、陈设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这些文化元素。首先,风格化不是完全恢复或复原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样式或生活方式。这就有利于风格化之后的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风格住宅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使其不仅能被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能被其他民族的居民接受,甚至这种风格被其他地区接受,从而使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被全社会认识和接受,达到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次,风格化是现代住宅设计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现代设计的主要特征为重视形式与风格、抽象化、注重表现和创造,风格化的过程正是希望以简捷、含蓄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尝试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在现代生活中加以表现和创造,使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风格住宅设计在追求高度风格化和个性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实用功能。第三,风格化是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住宅设计的目的是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设计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现在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再也不是以狩猎捕鱼、游牧采集为主,而是包括畜牧、农耕、个体经营以及工商业等融为一体的多元化生活方式。新的住宅设计不仅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也不断满足多元化生活方式及精神生活的需求。传统的居住文化只有通过风格化的过程,才能被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所接受。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保护,不仅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实践,需要多种思路和策略,风格化便是其中最为重要、最为现实的一种策略。
四、风格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风格化的基本原则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风格化,是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策略,是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必要途径,是城乡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建设的精神动力,在风格化的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从而使风格化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在住宅设计中,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功能性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谓功能性原则就是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风格化的过程中,将保障少数民族风格住宅的实用功能放在首位,不可为了风格而设计。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屯、乡镇的居民住宅设计过程中,应以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使之过上方便、安全、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为首要任务。例如在农村民房的建设或改造的过程中,在住宅设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应首先考虑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城市住宅的设计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另外,住宅功能的多元化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农村住宅建设中,以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住宅也应同时具备方便仓储、手工业、文化产业以及其他个体经营互动的功能,使住宅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创造经济收益的其他功能。在风格化的住宅设计上,应以装饰性来体现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主要元素,将构成居住文化的各种要素进行符号层面上的解构和提炼,以及形式化和去功能化。例如对于一些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形、图案进行分解和重构,或者适当的改变,使之形式化,去除其中的特定功能,并将其作为住宅建筑上的装饰形式,发挥提高审美价值的作用。
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中大量的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进行形式化,有助于承载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符号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广泛传播和接受,起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风格化归根结底是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一种策略,是对文化的风格化。因此,文化性在风格化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文化性原则就是在风格化的过程中,使住宅设计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装饰构建和装饰图案充分承载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让使用者或欣赏者从中体会到它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使之呈现出不同于其他风格建筑的独特文化特征。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风格化过程中遵循文化性原则,还有助于树立城市或乡村的独特文化品质,丰富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使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大提高,并且可以避免因文化的贫乏而导致的个性缺失。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主要是指思想领域的自由、民主、科学,经济发展领域的工业化、社会生活领域的城市化以及文化领域的个性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风格化的过程中,也应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即遵循现代性原则。风格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弘扬,促进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与进步,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和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现代生活方式。在风格化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的弊端进行改造,使之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鲜明个性的同时与其他文化的充分融合,结合嫩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风格住宅被社会所接受,并持续发展。在风格化过程中遵循集约性原则,就是充分利用一切传统文化资源,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地域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以最直接和简明的设计方法和建设策略追求最合理、最大化的效益和效率。风格化策略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集中新建少数民族村屯住宅、集中改造原有少数民族村屯住宅、新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改造城市原有的旧居民小区等。不仅包括住宅的整体规划、空间布局,也包括住宅室内设计方面。无论是哪个领域,都应充分考虑其效益,特别是针对农村住宅建设问题,应充分保障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风格化的基本方法针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在现代住宅设计中风格化的问题,首先应采用系统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剖析。系统方法就是把风格化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风格化的过程中避免主观臆测和武断固执的弊端。系统方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提出问题:针对风格化的复杂过程,首先应通过全面调研和详尽分析,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如风格化的目的意义、实际价值、原则策略以及资金、效益等实际问题。分解问题:对风格化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解剖析,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客观的认识问题,避免主观盲目和随心所欲地开展行动。排列问题:按照问题的大小主次、轻重缓急进行客观排列,依次拟定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相互联系的前提下,依据先小后大、先轻后重、先急后缓的顺序依次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解决问题:有了前面的工作基础,就可以解决风格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应随时调整策略,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城乡建设和住宅设计中存在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尊重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问题的解决。综合问题: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检验,查漏补缺,采用“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思维方法,即在综合问题的基础上反复通过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使风格化的过程不断完善。在现代设计中,解构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其本质上是对已经存在的问题或形式进行分解和重构的过程。对于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进行解构,是风格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配备经费,提供场地,为民族节日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每个民族的节日都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要在特定的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各民族以这种方式来纪念祖先带领族人开创的历史。民族的历史承载着民族的荣辱与辉煌,延续着民族的血脉与精神。社会的进步,使得历史的烙印在各族民众中慢慢变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歌舞、习俗都在民众的脑海中淡忘,离开家乡离开特别的环境,各民族的服饰、歌舞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而失去光彩。所以,在校园内就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表演;生动活泼的民族习俗展示;热烈奔放的民族联欢呈现;独具匠心的民族工艺演示;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制作;精彩纷呈的民族体育竞赛等形式,构成一系列庆典活动的内容。只有让打上民族特色标签的活动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业余生活,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熟悉少数民族文化,身临其境地感受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合力,树立民族同胞的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打破地域的局限,整合资源,才能增强民族同胞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以素质课程为媒介,学分为激励,营造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通过开设少数民族内容的课程,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授课,使各族学生在了解自己民族的同时,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民族文化不仅是要传承,更要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原汁原味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只有在保持自身的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结合社会需求发扬自身的文化,推进自身文化的发展进程。费孝通先生的《论文化与文化自觉》中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2]。换言之,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授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松散的状态,提升到有一定规范和制约的状态。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一定基础,这种常态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师生中产生构建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共鸣。民族文化的生长需要根植的土壤,更需要在合适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对本民族的文化漠不关心的人,是没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只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在情感上、心理上关心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在现有状况下将本民族文化加以延续和创新,让本民族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立于中华文化之林。下面以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声乐队为例,我校艺术团通过聘请苗族歌唱家王阿依、苗族歌师田景丰、苗族青年歌手潘兴周、布依族演奏家韦礼熙授课,教授苗族飞歌、多声部情歌以及布依族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授课的对象有苗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和汉族学生。学生们通过学习有机地把声乐演唱中的民族唱法和少数民族歌曲唱腔结合起来,在保持少数民族语言和唱法特点的同时演唱出的声音更加圆润。其他几个民族的学生学会了苗族、布依族的典型唱法和不同类型的歌曲后,自觉把本民族的歌曲与苗歌、布依歌进行比较,由此触及到很多以前没有涉及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增强了同学们对我国各民族音乐的了解,鼓励学生们对其他民族音乐的研究兴趣。能够跳出本民族音乐的局限,达到博众家之所长的目的,延伸音乐文化传播途径。在这种氛围下,作为活动组织者认为这种以授课方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目标突出、效果显著,非常受少数民族歌唱家和学生欢迎。
三、成立以学生为主,专职教师指导为辅的相关社团
社团就是某些有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通过社团的组建,为校内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提供思想交流、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供固定模式。我校2006年成立了民族文化保护协会”,2012年成立了手工DIY”协会,这两个协会的成立宗旨就是为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校园里形成有制度、有规模的组织。目前,这两个社团通过活动的有序组织,广泛动员,印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坚定了我们对传承民族技艺的信心和决心。在面对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和技术淡化出人们视野的境况下,社团的同学通过自身对民族技艺的演绎,把苗绣、蜡染、剪纸、泥塑的作品展示给广大师生,通过展示生动的作品吸引了各民族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刻板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方式。通过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为宣传民族文化做了积极的工作,在校园内掀起了爱民族艺术,学民族艺术”的风潮。
四、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为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民族认同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Phinney(1989)提出民族认同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进程:未经检验的民族认同、对自己民族的探索、民族认同的获得内化,这些进程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有所下降,在20岁有回升。[3]以上情况的分析,表明大学时期正是恢复并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良好时期。这时期的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趋向成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所上升,同时也是吸收各种文化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加强对民族文化信息的传输是非常必要的。以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假期到贞丰县纳孔村社会实践,为更好地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做好社会调研工作,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参加干农活等方式,为布依族村寨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完整的调研报告。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热情高涨,深深地被布依族的民族风俗、民族美食吸引,活动收效良好。另一种方式,我院正在尝试着和省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合作并达成协议,一年中根据学生时间和展览内容,排出学生到馆参观的时间。要求每个学生每年的参观次数必须达到四次。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可以让学生有体系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为培养他们为民族的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五、结论
【关键词】北川羌族文化重振文化自觉和谐民族关系
一、羌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羌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但是它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的甲骨文中很早就有关于羌族的记载,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记录了“羌”字,这也是中国史料中关于“族称”的最早记载。羌,属于他称,是当时中原的部落对于西部,如陕西、甘肃、四川等地游牧部落的泛称。羌族有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习惯,古书《说文·羊部》有过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这些说明了羌人从古时就有了游牧的习惯。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羌人陆续内迁,从秦汉时一直到宋元时代,就已经陆陆续续地融入了汉人文化圈。其中只有生活在岷江、涪江上游等地区的羌族,他们顽强地保留了自己的纯粹的民族个性、并不断延续、不断发展成为当代的羌族。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其他地方和贵州等省也有少量分布。
羌族作为中华文化的祖根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羌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在语言、服饰、建筑、饮食、民间手工艺、节庆民俗、宗教仪式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可以称其为“舌尖上传承的民族”。羌族人民服饰朴素,男子的头巾、头帕多为黑白两种颜色;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了丝织品,特别是头巾上还绣了很多色彩明艳的各色图案,更能衬托出羌族妇女的灵秀和美丽。羌族较为隆重的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瓦尔俄足节。羌族既过春节,还过本民族的年节——羌历年,也称为小年。祭山会,是羌族祭祀山神、保佑六畜兴旺、人丁兴盛的大型典礼。瓦尔俄足节则是羌族妇女的节日,这个时间,妇女不用干活,可以尽情跳舞、高歌,享受节日的快乐。就目前来看,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以羌语言、萨朗文化、释比文化、宗教文化、工艺文化、习俗文化等主要表现形式呈现于世。羌族文化从形成开始,就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并且互相融合的产物,在其与汉、藏、彝、回等民族文化长时期的交汇、碰撞过程中,不仅陈显出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和今天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
二、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地震灾害中受到重创
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除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之外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文化资源丰富,有很多具有羌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比如羌笛的制作和演奏技艺,瓦尔俄足节,羌历年,大禹传说等。2006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北川“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的称号。那里的羌族人民至今仍有喝咂酒、跳锅庄、敲皮鼓、舞龙灯等传统古老的羌族习俗。也有很多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技艺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羌历年、羌笛、羌族民歌等民间文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北川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物垮塌,县城周边也有大面积山体滑坡,受灾形势十分严峻。北川县的羌族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大禹纪念馆等文化场馆都在地震中倒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些大量文物和羌族文化档案资料、大禹文化的研究资料,还有很多凝聚了羌族文化精髓的文化器物或者被掩埋或者被严重损坏。这座“永远伤痛的家园”几乎全部保留,建成了北川大地震遗址博物馆。但是这座老县城的命运依旧坎坷,在汶川大地震后山体滑坡,接二连三的灾难使得最终县城被封锁。鉴于此,新县城重新选址,最后定在安县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新县城由山东省对口援建,已于2010年底完工。北川新县城是这次地震中唯一一座异址重建的县城。新环境的改变对当地政府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当地原汁原味的羌族传统文化来说,亦是一种挑战。羌族文化的保护问题,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的一个本职工作。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根。如果缺少了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自治县政府”的失职,而且这样的政府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重振北川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汶川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指示,“殷切地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另外,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即使县城迁建到新的地址,也要做好这种保护工作。”基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首先,北川羌族文化的价值存在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北川羌族在文化上,既有不同于阿坝州境内羌族文化的“味道”(从“原生性”上来说,是比不上阿坝州地区羌族同胞的),但是它又有类似于川西汉族文化的“味道”。比较浅显和简单地看,北川羌族的历史,就是排斥汉化、保持本我和吸收汉文化的历史。这种夹在本我和汉化之间的状态也是包括羌族在内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挑战。其次,经过这次地震灾害,我们需要客观认识自然灾害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作用。一方面,它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民族信仰及相关遗址受到严重毁坏,民间文化传承人中的“释比”也有一定的伤亡。这些物质或非物质的破坏使得羌族文化受到致命性的打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地震灾害打破文化的“真空”状态,震前羌族传统文化处于一种低层次的文化延续状态,缺乏有效地保护和开发。之前的一些非遗旅游产品,比如大禹故里、寻龙山等,大多由企业家自主经营,过于市场化和物质化。文化的价值更在于它的活态性和延续性,地震及灾后重建工作为羌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环境,这个环境更加考验文化的适应性和发展前景。最后,鉴于此,应该充分利用灾后重建体制、资金、智力等优势,以生态发展为核心理念来论证及探索北川的羌族文化的发展道路,要明确,一切文化都要接受社会大环境的洗礼。
四、重振北川羌族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
在明确以上几点后,我们才能切实可行的提出措施来对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地震灾害前当地政府致力于打造大禹故里文化品牌和禹羌文化走廊,联手开发禹羌文化资源,重点打好三张牌,分别是大禹牌、民族牌和生态牌,以求带动北川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这种开发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一些旅游产品多半是由企业家自营,过于市场化和物质化。地震后,北川羌族文化受到世界重新瞩目,这也给了这个古老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的机会。
(一)动静结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分为两种,静态保护即依托博物馆、保护区等相对静态载体来实现其传承与发展的目的。地震后,灾后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国羌族博物馆通过不同观察视角的设置将北川、茂县的羌族历史、社会、民俗等文化进行了立体和系统的展示。这是直观性、静态化的文化保护方式。也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动态性是指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要适应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挑战,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求转变求发展,但同时也要弘扬和发展本族独特的传统文化。
(二)借鉴进化
进化,是一切生物体适应新环境,继续存活发展的必要选择。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也是使其文化形态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的现象,这种进化同时也在探索中,需要借鉴和移用的。这种借鉴和转变以羌笛为例,羌笛作为羌族特色乐器,是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民族乐器,其产生和发展与羌族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紧密相关,具有选材特殊、制作工艺复杂、音域宽广且隐忍等特点。但是羌笛传授技巧很难,学习途径也有限。建议可以适当地调整羌笛的一些局限内容以适应主流文化对羌笛审美的要求,让羌笛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样做的话,也可以逐步唤起年青一代的羌族文化传承者的学习兴趣,主动加入到遗产保护人和传承人的队伍中。
(三)凝聚升华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体现和传播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要重视人的作用。这个“人”是泛指,既是能够充分听取、归纳各方意见的“人”,又是联结专家学者(本地的、外地的),并以专家学者为支撑的“人”。这个“人”,既包括保护工作机构的领导者,又包括若干能够建言的专家学者。同时,也要有一批热心、且对北川的羌族文化有一定研究和熟悉的人,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社区精英。所以需要建立羌族民众自觉的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机制。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升华到一个新高度,唤起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他们是有意识地对每天生活细节的整理和反思,然后对自己生活状态进行回顾和反省,并且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状态进行识别,从而形成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这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及发展趋向。目的是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自主地位。
在我国,国家利益与各民族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既没有离开各民族根本利益而存在的国家利益,也没有离开国家根本利益而存在的各民族利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达到最大化实现的时候也就是形成最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时候。切实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华民族56族儿女是一家,大灾面前有大爱,灾后互助更团结,民族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兴旺昌盛。
参考文献:
[1]贾银忠.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民族出版社,2010.
[2]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李大舟,张世均.“汶川大地震”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影响—以地震中的羌族文化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4]王俊鸿.文化展演视角下少数民族移民节日文化变迁研究
—以汶川地震异地安置羌族搬迁前后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03).
[5]韩云洁.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6]张海洋,张曦,黄成龙,蓝广胜.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7]郭凤鸣.断裂与链接—灾后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9,(04).
[8]葛惠超,晋煦.五年重返北川[J].明日风尚,2013.
[9]龚珍旭.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上)[J].艺术评论,2012,(01).
[10]秦美玉,李钊.羌族文化生态、形态及演化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
[11]龚珍旭.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下)[J].艺术评论,2012,(01).
[12]张玉萍,李世国.羌笛的造型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J].四川戏剧,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