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中西方文化差异(6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1-27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1

关键词:沉默差异文化交际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总的说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一般使用两种方法: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人们经常注意到语言交际却很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然而一些调查显示,在我们的交际行为中,使用非语言交际的比例是65%,而语言交际只占35%。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发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沉默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东西方文化之间沉默的不同含义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首先讲述了非语言交际和沉默的重要性;然后谈到了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最后讨论了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1、非语言交际和沉默的重要性

在萨莫瓦尔所写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非语言交际包含了交际环境中由说话者以及他\她对环境的使用而产生的所有非语言刺激,且这些刺激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有潜在的信息价值。(萨莫瓦尔,2000:149)。人们进行交流时谈话者经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许多非语言行为,而这些行为对与话者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反映说话者的情感状态,从而促使对方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一个人做演讲时,如果有些观众打瞌睡或者坐在那儿玩手机,这时候演讲人就很可能会意识到,听众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尽管听众没有发出任何不满的声音。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演讲人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改变话题或者提高声音等等。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它有时可以包含许多言语交际所不具备的信息。

相应地,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沉默也可以表达许多信息,尽管沉默意味着“没有声音”。英语中有谚语提到:讲话是银,沉默是金,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格言: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等等。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知道,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沉默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这一点可以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关于“你愿意嫁给我吗?”的回复,在英语中沉默被理解为不确定,在日本和中国,沉默会被视为接受,而在伊阿古,如果女性沉默地呆在那里会被理解为拒绝,而如果她跑掉会被认为是接受。(克莱斯托,1987:172)

尽管不同文化对待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总的说来,东方文化强调沉默而西方文化侧重于说话和讨论。

在东方文化中,例如在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沉默起着主导作用且往往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高度赞扬沉默,并把它视为磨砺人格和美德的一种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人们认为沉默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在交际过程中总是把沉默理解为尊重,友好和接受。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沉默才能获得睿智和内心的平静。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之前常常深思,尤其是当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总是用沉默表示同意,接受,而不是直接拒绝。日本文化也非常重视沉默的重要影响。非常有趣的是,日本妇女愿意寻找沉默寡言的丈夫,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更可信,而那些健谈的人会被认为是缺乏诚意或很肤浅。

与东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沉默具有很多的负面意义。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强调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却很少使用沉默(萨莫瓦尔,2000:172)。犹太语中甚至有一个谚语说道,一个人即使上了天堂也不该沉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方文化中交际是多么重要。尽管英语里也有句老话“讲话是银,沉默是金”,但它往往适用于儿童面对成年人的态度,在成人世界里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成年人的交际中,一个人理解了问题之后必须做出回应,即便是很有可能给出错误的回答。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保持沉默的话会被别人理解为是一种蔑视。有时即使是回答:“我不愿意告诉你”也比保持沉默好(宋丽华,陈昭,2003)。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抓住每一秒钟谈论说话,以避免沉默可能造成的尴尬后果。因为在崇尚修辞和对话,赞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善于辩论的思想家的西方文化中,人们并不觉得沉思冥想有什么吸引力(萨莫瓦尔,2000:172)。

因此,在东西方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中,沉默的不同含义很容易引起交际障碍、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一方面,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反应速度太慢以至于难以抓住要领,或是缺乏自信。另一方面,东方人总是责怪西方人很容易争吵而且他们声音太大,这些让东方人觉得很不舒服,认为西方人有些粗鲁。比如在国际贸易中,西方人把沉默看作是对建议的否定。因此,东方商人总是保持沉默的举动经常会让他们的西方贸易同伴感到困惑。西方商人常常误解为东方商人缺乏信心或者是怀疑他们对正在洽谈的项目不感兴趣。与此相反,东方商人常常因为西方贸易者的大嗓门感到不舒服。有时,他们会误以为西方人在生气。事实上,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只是意味着他们正在花时间消化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的回应。然而,这些沉默行为却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他们不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是接受?是拒绝?还是犹豫?他们别无选择,只有长时间的等待,慢慢不自觉地就会生气。这种沉默的不同含义引起交际障碍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跨文化交际是多么重要。

3、差异产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呢?最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深受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东方文化强调孤独和沉思冥想的重要性,因为这三教都追求平静的生活,心与心的无声交流而并非语言沟通。因此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往往意味着谦虚和深刻的思想。

佛教教育人们要谨慎说话并且保持心灵的和平。正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突然了悟一样,佛教的信徒们认为只有通过久坐和深思才能理解佛教的真谛。其教义之一就是,真实的东西一旦说出来就不再真实了。中国伟大的学者孔子曾告诫人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告诫人们要谨慎说话,尽量少说话。同样地,道教对于沉默也有类似的看法。在道教的经典之作《老子》中,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这也显示出了沉默的重要性。

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那么看重沉默。他们的哲学和艺术强调口才的美感和智慧。沉思冥想对他们来讲没有多大吸引力。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学中很少有关于沉默的典故,而关于修辞和对话的典故却比比皆是。

在西方文化中,人类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会说话的动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语言的重要性。古希腊人把语言作为寻求真理、表达事实、影响他人的工具。当时,学者们一般都是通过交流,有时甚至是和别人辩论来获得新知识和新思想。著名的哲学家和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因他卓越的口才和智慧被后人铭记。因此,西方人重视口才,鼓励争论和辩论。他们很容易跟别人交谈以避免沉默带来的尴尬。

此外,霍夫斯泰德的四个价值维度之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在倾向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人们依赖于亲戚、朋友、组织等团体照顾自己,同时作为代价他们也会忠于组织。相比自身,他们更重视组织的观点,需求和目的(霍夫斯泰德,1980:81)。因此,这种文化里的人在和别人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选择沉默而不是直接说出来。显然东方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比如在中国,如果家长错误地责怪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不会违背他们,而是保持沉默以示尊敬和孝顺;如果老板不公平地责备了员工,员工们也会保持沉默来尊重老板的权威;如果朋友或同事错误地责怪他们,他们仍然会保持沉默给朋友留足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受欢迎。正如霍夫斯泰德指出的,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我”这种意识而不是“我们”盛行,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个体都是最重要的单位,个人的独特性是最受珍视的价值(霍夫斯泰德,1980:67)。因此,这种文化中的人们遇到上述同样的各种情况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们有时会尽全力捍卫自己的正确行为;员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往往会以报告或谈话的形式告诉老板;当朋友和同事误解他们时,他们经常会开诚布公地朋友和同事交谈来澄清事实。他们很少保持沉默,不会让事情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顾。

因此,东西方文化的人们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当这种不同应用到沉默的使用和功能时就会产生对沉默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知道在对方的文化中沉默的意义,那么他们在交流时就很容易误解彼此。因此,要消除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能造成的误解,谈话者应该预先了解沉默在他们的文化中不同的含义,这对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总的说来,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沉默在东西方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提供许多有声语言不能表达的信息。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沉默在不同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响且集体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沉默而非口才。他们坚信,沉默意味着谦虚、尊重和深入的思考。他们总是希望用沉默来达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这种文化中沉默拥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因其口才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个人主义极为盛行,因此人们强调口才和交谈。同时他们认为,沉默代表了许多负面意义,如缺乏自信,心不在焉等等。他们更愿意努力地通过交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东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异很容易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际障碍。因此,掌握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EducationPress,2006.

2.E.T.Hall,TheSilentLanguage[M].NewYork:Fawcett,1959.

3.E.T.Hall&M.R.Hall,UnderstandingCultureDifferences[M].Germans,French,andAmericansYarmouth,ME:InterculturalPress,1990.

4.Gree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M].BeverlyHills:Sage,1980.

5.J.K.Burgoon,D.B.Buller&W.G.Woodall,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UnspokenDialogue[M].NewYork:McGraw-Hill,1996.

6.SamovarLarryA.,PorterRichardE.&StefaniLisaA.,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老子(韦丽英译).Laozi[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4.

9.李君文.非言语焦急的跨文化差异―沉默的文化含义对比[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洁,吕巍.中国与西方文化简单比较及关于西方文化的教学[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18-19.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3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再见)!""seeyounexttime(下次见)!""good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共通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交通、通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大趋势。怎样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因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难乃至失误,是语言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要求语言工作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都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

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对文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并穿梭于他国文化,争取做到“双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语言差异

语言常常被认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差异;同一种语言在意思上和表达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本身可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在国际上语言使用不恰当,就会造成歧义,引起误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发音上,friendlies与friendless(没有朋友)发音雷同容易造成误解;其二,在单词读音上会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谎)会产生歧义。

2.思考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3.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方面。中国文化认为冬去舂来,周而复始,昼夜更迭,季节交替,是一种环形的运动状态,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历史。语言中许多都是慢字当头:慢走,慢用,慢慢欣赏,慢慢来等等。中国人总是与过去的老朋友保持长久的联系,认为老朋友是他过去的历史人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倾向,相信轮回,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认为这辈人可以为下辈人积德行善。

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种线性单项持续运动,根据犹太一基督教的传说,事件不是圆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有始有终的。线性使西方人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着眼于未来,他们的意识中多是展望未来,认为“如果我们做事就过去和现在进行争论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4.个人隐私差异

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从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Areyou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个人隐私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但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若西方人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5.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义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牛”在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须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难看”的意思,“calf”有“呆头呆脑的年轻人”意思。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战国起就发明了“牛犁”,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因此便有了“牛劲”、“牛气”、“牛性”等等。“牛”在中国人眼中象征着勤劳。“老黄牛”比喻勤勤恳恳,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人。“老黄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牺牲奉献的人的思想品质。“牛”也象征着固执倔犟。像歇后语“过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风俗习惯差异

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文化意义的不同。风俗习惯是某个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以中西方颜色习俗为例。“红”,它的理性义是“像鲜血一样的颜色”。在汉语中,它是“成功\顺利\喜庆”的颜色。而英语中的“红”则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险,愤怒,极端和犯罪”,如“redalert”红色警报,“redflag”危险的信号灯。四川牌的榨菜因为在包装上印有“红旗”,销售受到了阻滞,而中国的著名喜剧“红灯记”如直译为“TheRedLantern”,那么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国外的“red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引进的西方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了解到英文影片名和其汉译名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和特点,如英文片名不太涉及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而汉译片名却明显带有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等。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分析,又找出了其背后所反映的民族思维方式、社会习俗、民族信仰等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电影作为一种高收入的经济手段和广受欢迎的娱乐方式自然也在各国之间相互传播,无论是为了商业价值还是文学艺术,电影名的翻译都变得极其重要。虽然片名翻译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同一部电影用不同语言所表达的片名背后反映的文化特征却不一样。本文对我国引进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语翻译进行分析,透视出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文和汉语是两种差异颇大的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看出两种语言背后反映的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一个英文单词对应一个汉语词的直译,本文将不予分析,主要是分析两种语言里影片名的差异和特点,以找出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差异。

二、英文影片名和其汉译名的差异及存在的特点

为了体现影片的主题、提供美感吸引观众,译者需要在原片名的基础上缩小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距,是译名保持文化传播的意义和内涵[1]。通过比较已存在的英文电影英文名和汉译名也可以看出,英文影片名和其汉译名整体上是存在很多差异的。比如英文片名多比较抽象,而汉译名则比较具体;英文片名以静态为主,而中文片名却大部分为动态;英文片名喜欢提取部分,而汉译片名表达比较全面;另一个重要特点则是英文片名不太涉及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而汉译片名却带有诸多华夏民族文化特色。

1、英文片名多比较抽象,汉译名比较具体

英文片名比较抽象是指影片名甚少提供让观众直接了解的内容信息,甚至难以辨别影片类型是爱情、动作、惊悚还是推理。而中文译名却较易分辨,因其比较具体,至少可以让观众猜到影片的类型。如:2010年上映的RED,在仔细了解它的含义之前,几乎猜不出它的任何信息。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可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而在中国,人们更容易接纳自己有一定了解的失误,因此影片根据其内容被译为“赤焰战场”,就具体多了。又如LifeofPi译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ThePurge译为《人类清除计划》,AboutTime译为《时空恋旅人》,也是同理。

2、英文片名多为静态,而汉译名多为动态

英文片名多为静态,中文片名多为动态,体现在英文片名多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等静态词,而中文片名则多为动词或动词短语等。这和英、汉语的语言整体差异也是一致的。“英语借助抽象名词来表达行为或者动作,而汉语往往以动词来取代抽象名词……如果在汉语中用名词来表达,很难准确传达句意,因此只能用动词来表达”[2]。例:经典电影ThePursuitofHappiness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但是如果直译为“对幸福的追求”则毫无吸引力,译者将其译为《当幸福来敲门》便吸引力大增。又如ThreeIdiots被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也好评如潮,Bridegroom被译为《再见,我的新郎》,因为其动态又富有画面感的翻译吸引了很多观众。

3、英文片名喜欢提取部分,而汉译片名表达比较全面

英汉片名的另一个差异是英文片名常只从影片内容中提取部分,而汉译片名则更喜欢尽可能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更多的内容。如影片Thor译成《雷神索尔》,因为如果单独译成“索尔”会让观众觉得迷茫,不知所云。Rio译成《里约大冒险》,给观众提供了影片是与大冒险相关的信息,这比单独翻译成“里约”让人更容易接受。又如影片Fast翻译成《速度与激情》,让观众可以猜出大概是热血侠士飙车之类的内容。这良好地体现了西方人比较精炼,而中国人喜欢概括、主张统筹兼顾的综合性思维方式。

4、英文片名不太涉及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而汉译片名却明显带有图腾崇拜、成语偏好等华夏民族文化特色

每个民族都会有其独特的文化象征性特色,如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成语偏好,对忠肝义胆品质的看重和各种英雄的崇拜等。电影片名在进行汉译的时候,也良好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如:影片Flipped被译为《怦然心动》,EscapePlan被译成《金蝉脱壳》,Crank被译成《怒火攻心》等都说明了中国人对四字词的偏好。又如TwoGuns被译成《双龙出手》,guns没有译成“枪”,却译成了“龙”,因为在中国人眼里,龙比枪也更熟悉亲切,更威武厉害。再如系列电影SpiderMan的汉语片名为《蜘蛛侠》,man没有译成人、士或者其它多种和man可以对应的表达方式,却偏偏译成了“侠”。“侠”字在汉语里的意思多与忠肝义胆有关,如:侠义心肠、侠肝义胆。看过影片内容会知道,蜘蛛侠其实只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而已,他最开始做的一切只因自己觉得有趣,这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根本称不上一个“侠”,可是因为中国人对这种品质的看重,译名将其译为《蜘蛛侠》,从而在我国大卖。

三、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2.1可知,英文片名多比较抽象,而中文译名则比较具体,这体现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相对于西方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中国人比较喜欢和自己能掌控的东西打交道。汉语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综合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人、自然与社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也和英文片名喜欢提取部分,而汉译名则比较全面,形成了呼应。

2、民族习惯和社会习俗的差异

从2.2可以看出,英文电影的汉译片名多为动态,因为动态词更容易呈现出画面感,而有画面感的东西更容易吸引中国读者,就像“生机勃勃”的状态更易被观众接受。相反,静态词易给观众造成“死气沉沉”的感受。这反映出了英汉两种民族的民族习惯不一样,西方人爱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而华夏人民则倾向于“亲密无间”的交往。西方人民喜欢安静地和朋友一起喝咖啡,过着相对舒缓静态的生活。而中国人则偏好饭桌上聊天喝酒,氛围越活跃表示吃得越开心。动感活跃的生活状态与做事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动态的民族习惯。而从2.4也可以看出英汉译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西方人比较喜欢舒适悠闲的生活状态,所以影片名就只作为影片的名称而存在,但中国人比较喜欢崇拜、仰慕神圣的东西,所以影片名常利用成语、诗句等。

3、历史文化与民族信仰上的差异

英文电影的汉译名带有明显的华夏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另一方面还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上的差异。西方人信宗教的比较多,而西方信教的人中大部分又是信基督的,认为耶稣是救世救难的菩萨。可是在我国,人们对耶稣一词却并没有太多情感,也没有对应的神可以代替。所以这方面的影片很少能够以耶稣这个名称吸引观众。相反,如2.4所说的各种与侠肝义胆相关的英雄相关的影片却总是大受欢迎,这便是因为人们心中的信仰不同,所以片名的翻译引起的反响才会不同。

四、结语

英文影片的汉译名与其英文原名之间存在的各方面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民族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并正确对待有利于今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当然,中西方文化间还有其它的差异本文没能涉及,期待后面的研究者继续探索发现。(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6

关键词:酒文化差异

一、酒的诞生

在东方亚洲的中国与西方欧洲的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饮品。在中国历史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酒是由杜康率先开始酿造的,所以才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传世。在希腊,则非常浪漫的认为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教会了人们如何酿造葡萄酒。现存的历史记载中,出土于伊朗西部的扎格洛斯山脉的戈丁山丘一带,公元前3100-3500年的苏美尔人的作品就有提及啤酒。

二、酒的种类

中国幅员辽阔,丰富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因此,勤劳的中国人民多用粮食酿酒。中国本土的酒主要分为两种:白酒和黄酒。从酿造工艺角度看白酒:蒸馏酒;黄酒:发酵酒;从酿造原料白酒原料:几乎各种粮食都可以,比如中国著名的五粮液就是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为原料;黄酒原料:一般糯米、大米、粳米。从酒精浓度看白酒酒度:一般28-68度;黄酒:一般25度以下。从色泽看白酒色泽:无色;黄酒:微黄、黄色、红色都有。营养价值:白酒较小;黄酒较高。

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其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更利于葡萄的种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为典型代表。现在法国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除了葡萄酒,啤酒也是西方国家对酒的一种创造发明。资料显示,啤酒由公元前3000年的日耳曼人及凯尔特人部落带到整个欧洲,当时主要是家庭作坊酿造;工业革命开始后,啤酒的生产开始从家庭手工酿造转至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在19世纪开始占主导地位,从20世纪初,啤酒传入中国,啤酒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辅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

三、酒具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上层阶级的酒器称为“尊”,是一种敞口,高颈,圈足,饰有动物图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层社会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体现了阶级社会的差异性和等级森严。在现代社会中,一般不会直接从酒瓶里往外倒酒,通常把一瓶白酒先分装在一个玻璃的或者陶瓷的小酒壶里,再盛在小的玻璃或陶瓷小口有足酒杯里(酒量不足一两),这样的分酒方式体现了一种雅。

在西方传统观点有握柄,上身较白酒杯更为圆胖宽大。主要用于盛载红葡萄酒和用其制作的鸡尾酒。窄口为葡萄酒选择正确的酒杯,能帮助更好的品味美酒。

红葡萄酒杯杯底部宽肚是红酒杯中的经典设计,窄口是为了使酒的香气聚集在杯口,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闻酒香和果香;宽肚是为了让红酒充分和空气接触

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较红酒杯修长,弧度较大,但整体高度比红酒杯矮。主要用于盛载白葡萄酒。

香槟杯为郁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长,高脚杯。

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质,因啤酒都是冷藏后饮用,饮酒者的手不应触及杯身,以免影响酒的品味,所以啤酒杯有的有高脚。因啤酒酒精度数低,所以饮用量大,杯身的容积大。啤酒杯亦有平脚杯,但平脚杯一般有把手。

目前主要使用的有4类:

小麦啤酒杯:平底、高腰流线型,杯口阔,容积500毫升。无把手皮尔森杯专门用来喝淡啤酒,器型小,容积在250毫升左右,无把手传统的德国式啤酒杯,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扎啤的杯子,有把手品特杯,这种啤酒杯容积为1英制品特,大约为568毫升。一般用于喝黑啤酒和英式涩啤酒

四、饮酒礼仪的不同

中国饮酒体现的是对饮酒人的尊重,是维系家庭成员亲情,维系朋友友情,是建立人脉的一种交际手段和剂。中国的酒文化受到中国尊卑长幼传统的伦理文化影响深刻,正式场合普遍饮用白酒,敬酒分主次,分顺序的。敬酒时要等主人先开始敬酒,主人敬酒完毕,其他客人才有资格敬酒;敬酒的对象一定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酒人一定要满杯,杯沿要低于客人的杯沿,表示谦虚和敬意;晚辈要主动对长辈,下级要主动对上级敬酒,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客人可以随意。同辈人之间讲究劝酒,行酒令,划拳等助兴的节目使喝酒的气氛浓烈而热闹,中国人喝酒讲究的就是一种气氛,体现了一种热情和好客,酒就是感情深厚的体现,喝醉了就说明喝高兴了。

西方社会饮用葡萄酒体现的是对酒的尊重,饮酒只是聚会的附属品,不会通过饮酒来建立人际交往关系。饮葡萄酒前期的品鉴也很考究。葡萄酒不会满杯的斟满,而是斟的很少量,以便在饮酒前晃动酒杯,用眼观其色,用鼻闻其香,用舌品其味,最后用耳听碰杯的清脆声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对应的酒具产生。西方国家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涉和强迫别人,所以他们饮酒不会出现互相敬酒,劝酒的场面,一般是各自品尝各自杯中酒。无论喝酒的对象时谁,喝酒与否,喝的多少,全由自己决定,不需要客气和客套,所以,一般很难得看到喝醉酒失礼于人前的场面。在正式的社交场合,碰杯也不会代表满饮杯中酒,而只是一种礼节性的,只会小饮一口。

啤酒在当今社会中广泛饮用,主要承载的是身心放松的一种休闲气氛下的人情交往。正式社交场合一般不饮用啤酒。啤酒的酒精度不高,一般是饮大口干满杯,体现一种豪爽和大气。

五:酒的精神内涵不同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酒是一种祭祀的珍品;酒是情感的寄托,以酒抒情,借酒抒意,有了酒就有了名垂千古的锦绣文章;酒是不得志的文人雅士避世的途径,借酒消愁;酒也是豪情壮志的一种寄托。

西方人认为葡萄酒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是特殊的艺术品,拥有美丽和生命。

综上,中国把酒当成一种交际的工具,更注重饮酒后的人际作用,这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相统一;而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的松散的社会结构,酒就只是一种艺术品,人们更享受饮酒的欢愉。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5

[2]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杜莉.中西酒文化比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