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饮食文化理论(6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2-01

饮食文化理论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因而食疗被广为提倡,食疗理论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食疗不仅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烹饪事业中不可偏废的一个重要部分。

“食疗”,即饮食疗法,是指根据食物的性、味、进入人体后归经不同,予以合理调配,用以收到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效果。“食疗”源于人类饮食活动。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食同源”,人类通过摄取食物,既可补充营养素,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又可预防疾病、益寿抗衰,更可治疗疾病。

中国传统烹饪的中心观念即“养生”、“调和”,食疗更是如此。

一、食疗强调预防

1、无病防病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有最重要的预防价值。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饮食又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根据人体阴阳的盛衰,补充营养物质,调整阴阳平衡,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如: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水果、蔬菜预防坏血病等等,均属此类。此外,还可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于一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豆豉、芫荽等预防伤风;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等等。近年来,人们还主张用生山楂、红茶等食品降低血脂;用玉米粥预防心血管病。

2、有病防变

人体在患病之后,更需要注意营养卫生,并以饮食作为调治疾病、防止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这就是要人们注意不要一味用药物攻伐病症,而应该用药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防止中医所谓的“食复”、“病遗”。

3、抗老防衰

中医认为,饮食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补精益气、滋肾强身而产生的。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肾气充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为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此益寿、抗衰之关键。因此,进食宜选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达到抗老防衰的作用。

二、“食疗”的实施需综合分析多种因素

1、因人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要保障充足营养供应。但营养过剩、零食过多、过杂,鱼、肉、鸡、鸭等油腻厚味太多,易使孩子消化系统难以吸收,胃肠负担过重,损伤脾胃,正如古人言“欲速则不达”。

青壮年机体旺盛,体质坚实,精力充沛,最忌饥饱无常、暴饮暴食或寒热无度、饮酒过量。

年老之人,身体日趋衰弱,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在饮食调养上提倡:清淡、温热、熟饮,而禁忌油腻厚味,粘硬、生冷之品。

妇女在经期、妊娠、产后、哺乳等特殊生理情况下,血液易亏损,身体虚弱,此时饮食上宜注意益气养血,应多食一些补气养血的食品,诸如小米、大枣、鸡蛋、鸡、红糖、鱼、肉之类。

2、因时

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养生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且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如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旺盛,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荽、枣、花生等皆宜,但不宜大热、大辛之食,如参茸、附子等。

3、因地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物产情况不一样,因而人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如北方气候寒冷,人欲增强御寒能力,必须肾气旺盛以化生阳气,中医认为咸味可助肾气。据现代御寒理论,适当地多食咸味食物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南方气候潮湿,宜多食甘甜之味以补中焦脾胃。如我国四川一带地处崇山峻岭,人易感之,故宜以辛辣、辛香之发散作用,辟秽化浊。再如山西一带,地处高原,气候干燥,故宜以酸之收敛特性,敛养人体津液。

三、“调和”是食疗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原则

健康人摄取食物时,五味比例协调则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某几味,则可由于五味所偏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乘虚而入,是为诸病之源。

饮食文化理论篇2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政策思考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探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研究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设计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初探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管理与对策研究略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析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西部民族地区培育和扶持新型农民的途径与政策研究刍议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产业背景及政策意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探索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探索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探讨关于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创建的思考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运行机制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2-07-11.

[8]徐柯健,殷继成.海螺沟冰川公园的开发与保护[J].四川地质学报,2001,(4).

《饮食人类学》专题导言

彭文斌哈佛大学已故著名人类学者、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在研究商周青铜器时说过,要研究青铜器的原始使用场景,离不开器皿之内容,即食物基本元素的思考,他认为“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并且以中国饮食为检验性个案,对华夏饮食文化的食材环境、制作观念、饮食习惯的适应性、观念与信仰及其在文化中的定位作了探讨。张光直先生以人类学的专业眼光,以食物生产与消费空间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元素与精髓,其物质文化为导向的文明观对于学界产生了不少启发式的影响。

以食品讨论权力和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如西敏司),以华人世界(港台与客家)的餐饮认识全球化的流动性(如吴燕和、张展鸿、陈志明、蒋斌等),以应用人类学或人类学通论的形式来探讨饮食人类学(如李德宽、田广、彭兆荣),在海内外学界也不乏先例。不过,饮食传统虽然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也定位中国文化,近世社会平均主义的创世理性大行其道,食品消费与认识论途径受到阻隔,成了禁忌,就如禁忌本身,也是饮食习惯与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人类学因时代的变迁,缺乏对饮食人类学的积淀和研究的前驱动力,前些年滞后港台,也是情有可缘,不过此现象近年来在东南一带的沿海高校也有所改观,饮食人类学在国内人类学界的发展也逐渐引人瞩目,有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趋势,且多民族边疆区域的食品、仪轨与族群认同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

饮食人类学,就其学术概念而言,分享了人类学的基本宗旨,被u为人类学考察社会与文化要素的“实验场域”。在跨族群文化的饮食实践中,也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相对观与伦理道德问题,也以感官的形式最考验文化的包容性。跨文化饮食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实践与过程观察角度,对于认识社会组织、生产与消费、等级或阶级、文化分类与信仰体系、象征等,都有不少实证与社会文化象征的意义。

立足于西南地区的学术刊物《民族学刊》,多年来致力于前卫学术的研究,不断探讨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前瞻性问题。而中国的西南地区,素以生态多元、族群多元和饮食文化多元著称,是跨族群文化研究(包括饮食文化)的天然宝地,不仅具有物质文化与民俗学层面的意义,也是象征与“实验民族志“探索的广阔天地。《饮食人类学》专栏在《民族学刊》的开辟,也正值人类学的知识“大众化”与“实验”趋势方兴未艾之时,公共性、趣味性、多元性、地方性与个体主观性的认知角度在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知识层面,减少“学院精英主义”,强调公共性、叙事性与接地气,讨论社会的常识与应用问题,关乎民生与民意,推崇叙事语言的直白与简朴,则人类学可堪普及,也会深入人心。张光直先生所说之“肠胃”,既非温饱,也非物质品尝的单一内涵,而是具认知的本体与情感人类学的原初意义。

饮食文化理论篇3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今天,以饮食为题材的中西影视剧充满了电视荧屏,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影视剧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饮食文化内容,并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在西方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后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中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则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信仰上的差异,进而使得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礼仪。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普遍进行共餐制,并且比较讲究餐桌用餐礼仪,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通常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饭的时候,大家按照年龄辈份围着圆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宾或长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别落坐。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它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坏食物本来的风貌,显得文雅温和,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取向。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物的深层功能。通过这种饮食方式,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礼貌、共趣的餐桌氛围。餐桌上长幼有序的饮食礼仪,更可以使人们重视家庭、家族的团结,以及加深血缘、亲戚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方人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尊重个人权利的饮食意识,也绝不随便干预他人的隐私。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西方人在餐桌上个人吃个人的,个人喝个人的。但西方人也极其重视餐桌礼仪。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贵,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两侧,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侧。无主宾时,女士且年长者优先。若是男女一同进餐,男士应为女士拉开椅子。两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留给年长者。[3](P28)“女性优先”以及“尊重长者”在餐桌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静,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让食的习惯。就餐期间交谈也是小声低语,付账多采用AA制,不会造成不便。相比中国,刀和叉则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这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情怀。

三、中西饮食在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关于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往往和各民族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当然,各自的饮食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各自的饮食内容,这种差异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扼要举例说明之。

中国的饮食内容风味多样、独具特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闻名于世了。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就当地物产和习俗而言,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就各地气候而言形成了多种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就中国饮食的内容而言,“选料”则是其核心所在。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等,都有很多讲究。这里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饮食更讲究养身,食医结合,饮食要四季有别,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这种饮食方式和内容也是中国人延年益寿、享受生活的一种情结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节日岁时的饮食各有不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除夕、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当然,饮食当中的饮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国饮食内容的精髓,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的始终,人们品茶论道、饮酒作乐,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与中国复杂的饮食内容相比,西方的饮食则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则多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同时注重的是科学营养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已然风靡全球,西方的饮食内容给人的印象自然是汉堡、鸡翅、牛排、薯条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热量的食物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样被西方人所适应,并且是人们心目中的美食。这种简单明了的饮食,正是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人们不会再吃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是在享受这种饮食的自由感觉,但是又不乏对饮食科学营养的考虑。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宗教情结,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节日饮食上是遵守一些礼俗的。圣诞节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还有狂欢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们每次进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美好的食物。这种具有简单宗教仪式的进餐内容,与中国的饮食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红茶等西方人最爱的饮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西饮食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国家之间的偏见与攻击,往往是由很多差异引起的。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是值得我们用来反思自我的良药。任何一种行为,比如信仰、习俗(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等,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中国拥有的饮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饮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蛮,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内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性格等等。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饮食文化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各种饮食几乎没有了地域界限,中国饮食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理性和科学的特点,西方饮食现在也开始研究美味和烹饪技术。从文化上讲,中西方揭开了饮食差异表面的面纱,看到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知识,中西的这种学习和交流,从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交际共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王剑晖.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新西部,2008(24).

饮食文化理论篇4

航空兵部队军营饮食文化,是指在以航空兵部队空勤人员集体膳食保障为主体的过程中,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和供应理论、服务理念、行为习惯、管理规范,以及保障手段创新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在航空兵部队的具体体现。深入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现代化战略空军建设,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意义重大。

普及全新饮食理念。积极宣传航空兵军营饮食文化不断融入的“人文、健康、作战”的全新科学理念,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官兵认识到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概念、重要意义及深邃内涵,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要编写下发通俗易懂、易学易用的宣传资料,加强饮食文化建设和营养知识普及,使科学饮食成为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倡导并确立健康饮食、文明饮食、安全饮食和舒适饮食等全新的保障理念,使广大官兵认识到科学膳食的重要作用,培养官兵科学就餐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搞好航空兵部队饮食文化建设,应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理念,做到每一道工序都坚持标准化,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细化,并且要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要建立硬件建设标准和规范,编制空勤灶标准化工作手册,确立空勤灶基础设施、结构布局、环境布置等建设标准,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广《空勤伙食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群众性。要确保饮食安全,严控食品的采购、运输、储藏、加工、供应等环节,杜绝食源性疾病发生。

打造空勤之家品牌。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依靠炊管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服务技术和服务艺术,喊响“服务空勤就是保战斗力”这一口号,做强做实“空勤之家”这块服务品牌。要编制服务标准手册,使炊管人员通过系统学习,明确每个岗位的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注意事项,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建立沟通机制,积极听取空勤人员对饮食保障的意见和建议,让空勤人员热爱和信赖炊事人员,尊重和理解保障人员。要拓展服务内容,从彰显人性和人文角度出发,以提升生活品质为核心,把餐厅转化为集能量补给站、文化培育站、身心休整站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全面打造空勤饮食文化的品牌形象。

培育优秀保障团队。炊管人员是饮食文化的主要诠释者,应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和思想来加强炊管队伍建设。要加强宣传引导,使炊管人员认识炊事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工作热情,树立为空勤服务光荣、甘于奉献的思想,提高饮食服务保障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要加大培训力度,结合饮食文化建设,就炊管人员开展针对性训练,普及管理员持证上岗,提高综合素质。要建立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在空勤人员中对炊管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并依据测评成绩进行奖惩,对优秀炊事技术骨干在入党、立功、士官套改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饮食文化理论篇5

道家的养生学和养生术,乃是中国历史上古老养生术的主要源流,也是世界文明史中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瑰宝。养生学以饮膳为本,善饮食者,则可悦神爽志,得饮食之益者,则获滋补气血之利。故,“养生当论食补”,善饮善食,则必有益于寿。

道家饮膳之道乃求饮膳之所宜,饮膳之所忌。所宜,则益于养生,利于身体之健康。所忌,则损于养生,弊于身体之康健。

饮:宜缓咽,缓咽则气顺,气和则生津。

饮:微渴而饮,微渴,为津液化生之需,饮之则益。

饮:温饮和谐气血,热饮化生精微,温热之饮,饮得所宜。

食:食入口而细嚼,乃食和津液,养益于脏腑。

食:微饥而食,微饥,乃精微化生之需,食之则利。

食:食不偏食,偏食,脏腑、筋骨、肌肤、脉髓、气血失养,损及身体。

饮食文化理论篇6

“吃”原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对人类而言,“吃”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一味谈“吃”未免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人的“吃”却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对“吃”研究得很深、很透,很讲艺术,不仅谈出了文化,而且谈出了哲理,使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众所周知,中国的美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令“吃”过的人大饱口福,赞不绝口,难以忘怀。有人甚至把中国文化称为“吃的文化”。无论是褒是贬,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这里我们只想对“吃”涉及的饮食文化做一番讨论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人与“吃”联系得是如何紧密,是如何由“吃”及“理”,进而把“吃出来”的道理凝聚到饮食文化中,与“吃”相关的饮食文化又如何拓展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并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这也许才真正是中国人重视“吃”的深层原因。

毋庸置疑,饮食伴随着人的生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人们的举止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形成人们某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方面中国饮食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与“吃”相关的饮食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些饮食文化中比喻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这也是汉民族文化注重形象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以形象比喻代替抽象说理。由于饮食文化的运用,使得所要说明的道理更含蓄,更凝练,更富哲理性,更具说服力。

汉民族的价值判断、是非判断、审美判断等很多都凝聚在饮食文化中,而其中很多是与饮食相关的饮食文化。有赞扬的、歌颂的、肯定的、有否定的、反对的、批判的。它彰显着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和文明古国对“吃”的重视、研究及其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我们不难发现,古人从“吃”中悟出的道理在数量上是非常可观的。随着人们对事物客观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相关饮食文化运用得更加广泛,更加恰当和贴切。

民以食为天。“吃”是生存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获得这一保障的过程中,人们领悟到了许多真谛,并将其记录在有关饮食文化中,以此表达人们的饮食观和饮食规律。有对诸多相关事物的类比联想,因而语言更生动,想象更丰富,使人们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更深更远的哲学,回味深长。

中国人的“吃”是意味深长的。我们的文化选择了用关涉“吃”的饮食文化来表达人生的重大问题和平常事。饮食文化中有我们的传统,许多仍与现实十分酷似。有些饮食文化单从字面很难断定它的含义,必须深入其中才能通过一个个故事真切了解。历史总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相关的饮食文化会令我们深思和借鉴。

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部分都以其独特的功能发生着作用。注意饮食文化事项中的功能作用,对饮食文化的完整理解很有好处。譬如过小年的时候,上海及江南一带流行吃“粽子糖”。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灶王爷要奉旨上天汇报人间善恶,若是想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健康平安,就得好好招待灶王爷。粽子糖实际上是招待灶王爷的供品。粽子形似元宝,粽子糖甜甜蜜蜜,希望灶王爷享用后会向玉皇大帝“甜言蜜语”。虽然人们不再相信这种传说,但吃粽子糖的民俗却流传了下来。粽子糖在这里的功能就是“娱神”、“媚神”,从而使自己和家人趋利避害,其根本属于一种天地崇拜。通常人们认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是因为“元”通“圆”,象征家人“团团圆圆”,实际上这种解释并不能反应其本来的功能。元宵光滑圆润,象征明月可以说恰如其分。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用元宵祭祀月神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因而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典型的日月崇拜。用“吃”来解释饮食文化中的要素,很容易抓住文化的本质内容,还原饮食文化的本来面目。

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饮食的关注使得人们从中悟出诸多哲理,而这些抽象的道理又都包含在多姿多彩的饮食现象之中,有具体的形象可依,是人们熟知的,令人倍感亲切自然。这是一种形象的解读和哲理的启迪,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有些经过时代的淘洗,使用的频率更高,更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人们也许已经不清楚一些饮食文化的本义了,但他们对其比喻义却是十分熟悉,频繁使用的。

人们对各种各样的人和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并用形象生动的与饮食有关的饮食文化表达出来。所以当我们看到与饮食相关的这些饮食文化的时候,如果只是理解了它的表层含义将是肤浅的。我们必须看到深层的内蕴,看到它所饱含的深层哲理和人生追求。

意象和哲理的紧密结合,达到了意味无穷的审美效应,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从现象上看,似乎这些饮食文化就是谈论“吃”以及与“吃”相关的话题。但从实质上看,它更多的是谈“吃”以外的东西,甚至看起来是谈“吃”的,实际上一点儿也没有说“吃”本身。所以是言在“吃”而“意”在彼。

饮食文化特有的寓意产生了更精致更含蓄的作用,而由于这些涉及到饮食的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使得语言运用的效果更生动更鲜明,更具亲和力,给人印象更深,难以忘怀。因为它是从一个个具体的饮食的事情中发现和总结一个个道理,并逐步将这一道理拓展推广到其他范围和领域,它所要阐明的一个个道理也更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从推理过程来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但最终要表达的抽象的一般的道理却仍是运用了最初的那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事理,即是运用具体的来表达一般的。所以用来表达抽象事理的仍是生动的。

中国人讲究“吃”,追求“吃”,在“吃”出味道的同时,“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哲理。“酒足饭饱”并不是人人羡慕的,“丰衣足食”也不是我们唯一的至高追求。令我们志得意满的未必只是“吃”的享受,虽然我们的语言中尤其是饮食文化中涉及的“吃”如此之多。因为“吃”已经和我们的精神生活水融,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饮食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程度、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关注重点。当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发展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不会像从前那样把保证自己的物质需要作为首要着眼点了,因而人们就不会以吃饭问题作为自己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的生活目标。而当已满足了这一基本要求后,他才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古人认识到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故而与此相关的饮食文化不只是简单地说明了某一个“吃”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它昭示着人们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肯定、对美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