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国际贸易的本质(6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3-03

国际贸易的本质篇1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广度边际;CAFTA;“扭曲”的引力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接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073);南京审计学院人才引进项目(NSRC10009)资助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最新发展的异质性贸易理论指出,一国的出口增长是由其出口贸易的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增长共同实现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和深度边际实质上是对出口增长进行结构性分解,这种结构性分解方法对理解一国出口增长的质量、平稳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贸易自由化对国际贸易的二元边际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由于贸易自由化往往与一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深入探讨贸易自由化对出口广度边际和深度边际的影响,对于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评估和修正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贸易协定中双边关税的削减、制度协调安排等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双边贸易中的贸易成本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这些机制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国际贸易广度边际增长的主要原因。但由于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涵盖范围以及自由化程度上存在差异,所以区域贸易协定是否促进了成员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增长以及程度大小上的经验研究结论并不一致。Redding(2010)指出,单边、多边和优惠贸易协定等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方式对一国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别,原因在于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方式会对异质性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Dutt,MihovandZandt(2011)利用经典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以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对出口贸易的广度边际和深度边际的影响。其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WTO提高了成员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而区域贸易协定则在降低成员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同时提高了其出口贸易的深度边际,甚至区域贸易协定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负面影响的程度超过了其对出口贸易深度边际的积极影响。而Foster,PoschlandStehrer(2010)以经典引力模型为基础并运用配对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则显示,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双边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成员间双边贸易增长主要是通过广度边际实现的。BerthouandFontagne(2008)以法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欧元区的成立对法国出口广度边际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钱学锋等(2010)在Chaney(2008)建立的“扭曲”的引力模型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研究CAFTA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对今后我国新FTA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针对CAFTA对中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影响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无论是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还是采用引力模型方法,大多认为CAFTA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但都没有对中国向CAFTA伙伴国出口的总量增长进行结构性的分解。这就使得它们不能有效解释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出口增长影响的微观结构及其福利含义。本文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借鉴Chaney(2008)构造的“扭曲”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0~2009年HS-6位数产品出口贸易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实证分析CAFTA的建设对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

二、经验研究

(一)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测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得性,不同学者对出口广度边际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差别。PachecoandPierola(2008)综合地理因素与产品的视角,认为出口广度边际主要是指建立起一种新的贸易关系。具体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新产品老市场;二是老产品新市场;三是新产品新市场。Bernardetal.(2009)则根据企业层面的贸易数据,将出口广度边际定义为由于企业进入或退出而引致的贸易变化。鉴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2000~2009年HS-6位数的细分产品贸易数据,故采用产品种类的角度来定义出口广度边际。同时,考虑到我们研究的是双边层次上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因此将“新产品新市场”界定为出口广度边际。具体而言,若2000年没有产品j从中国出口到o国,但在2009年有产品j从中国出口到o国(N■■),那么出口广度边际N定义为:N=■N■■。

(二)计量模型。AndersonandvanWincoop(2003)指出,经典的引力模型假定同质性企业和消费者具有种类偏好,从而使所有产品都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因而,在经典引力模型中并不存在贸易的广度边际。尤其是现有引力模型所估计的国家样本往往只考虑了双边具有正的贸易流量,忽略了零贸易,从而使其估计结果存在偏差。Chaney(2008)构建了一个多边非对称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并推导出一个“扭曲”的引力模型:

X■■(?准)=

?滋h×■×■■×f■■■,0,otherwiseif?准≥■■(1)

其中,X■■代表i国的h部门向j国的出口量;Y、Yi、Yj分别代表世界、i国和j国的经济规模;w■代表工人生产率;?子■■、f■■分别代表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兹■■为多边阻力项;?滋、?酌、?滓为外生的参数,分别代表消费者对产品h的消费份额、企业异质性参数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当部门h内的企业生产率水平大于门槛生产率(■■)时,国家i的部门h向国家j的出口量为正,否则出口量为0。

钱学锋等(2010)把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用企业数量代替,根据式(1)推导出如下出口广度边际(Nij):

Nij=■■×■f■■×■■(2)

由式(2)可以看出,企业异质性参数?酌越大(企业间生产率差异质性程度越低),则贸易成本、工人的生产率及多边贸易阻力的效应越强,即行业内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程度越低,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因素的效应越明显。

我们在式(2)的基础上加入代表国家间是否达成区域贸易协定的虚拟变量(RTAij)构造如式(3)所示的计量方程:

Nij=?琢0+?琢1lnyi+?琢2lnyj+?琢3lnwi+?琢4ln?子ij+?琢5fij+?琢6ln?兹j+?琢7RTAij+?着(3)

式(3)中?着为残差项;其他变量与式(1)含义相同。

(三)变量与数据

1、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将2000年出口量为0而2009年出口到某个国家的量为正的某种产品作为参照,依次考察2000~2009年各年该产品是否由中国出口到该国,如果出口量为正,则该出口值作为出口的广度边际,如果没有出口,则该值为0。该值以水平值的形式进入回归方程。

2、经济规模。本文使用东盟5国GDP总量(GDPj)和中国的GDP总量(GDPc)来衡量其经济规模,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以对数形式进入回归方程。预期经济规模对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为正。

3、出口目的国生产率水平(lnPROj)。由于我们难以获得各国的工人工资率的具体数据,因此我们采用劳动生产率水平来替代工人工资率。以各国每工人的产出代表其劳动生产率水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根据式(2)其符号预期为负。

4、可变贸易成本(lnDISTij)与固定贸易成本(lnfreej)。参照通常的做法,将双边地理距离代表可变贸易成本。我们以中国与东盟5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可变贸易成本,数据来源于Winglobe2.1软件。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预期符号为负。固定贸易成本,参照钱学锋等(2010)的做法,使用TheHeritageFoundation出版的IndexofEconomicFreedom中提供的各国总体得分来衡量东盟5国的固定贸易成本,该得分越高,则该国的固定贸易成本越低。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预期符号为正。

5、多边阻力(lnmrj)。参考Kancs(2007)将多边阻力重新定义为?兹■■■■■(Y■/Y)?准■。假定两国间存在对称的贸易成本(?准■=?准■),并且一国的内部贸易成本为0(?准■=1)。参考HeadandMayer(2004)推导出的贸易自由度计算公式:

?准od=■(4)

式(4)中E■、E■分别为从o国向d国的总出口和从d国向o国的总出口;E■、E■分别表示o国和d国的国内销售,等于国内总产出减去其总出口。依据以上多边阻力的定义和贸易自由度计算公式(4),我们可以计算得到东盟5国的国际贸易多边阻力值。以对数形式进入方程,预期符号为正。

6、区域贸易协定(RTAij)。当中国与东盟5个国家间有区域贸易协定时,该变量值为1,否则为0。如前所述,区域贸易协定这一虚拟变量反映了以一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得分所代表的固定贸易成本和以地理距离所代表的可变贸易成本之外的如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制度协调、关税削减等制度安排所带来贸易成本降低的效应。因此,我们预期该变量的系数为正。

(四)估计方法与回归结果。为研究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对贸易成本下降所引致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OECD(2003)根据行业技术水平差异的分类方法,将制造业行业分为高技术行业、中高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等四个行业,同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所提供的企业层面的数据,以企业人均工业增加值代表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分别计算了以上四个大类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以行业内企业间人均工业增加值标准差在2000~2007年平均值的对数表示)。为避免使用引力模型进行贸易流量估计时损失零点贸易数据,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双边贸易流量以ln(1+Tij)形式进入方程,但正如Santos-SilvaandTenreyro(2006)所指出的,这种处理方式在存在异方差的情形下将产生不一致估计的缺陷,因此他们建议采用PPML估计方法以避免不一致估计的问题。我们参照他们的建议,采用PPML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表1报告了回归结果。(表1)

(五)稳健性检验。为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我们重新定义出口贸易广度边际为:2000年中国没有向国家o出口产品j,而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三年内连续有产品j向该国出口。然后,再依次考察2001~2009年各年该产品是否由中国出口到该国,如果出口量为正,则该出口值作为出口的广度边际,如果没有出口,则该值为0。该值以水平值的形式进入回归方程。按照重新定义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我们仍使用PPML方法对式(3)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

通过重新定义出口贸易广度边际,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回归后,我们发现所有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没有改变,表明表1中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六)回归结果分析

第一,与经典的引力模型相同,出口目的地的经济规模和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对出口广度边际有正的影响。其中,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出口广度边际受出口目的地经济规模的影响为正,但其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而中等技术水平行业(包括中高技术水平和中低技术水平)的出口广度边际受出口目的地经济规模影响为正,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一结果与Frankel,SteinandWei(1995,1996)所指出的“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会引致贸易品种数较大的扩张”的发现相一致。这意味着,我国在选择贸易伙伴国时,与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签订自由协定,对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增长更加有利。

第二,固定贸易成本(以出口目的地经济自由程度的得分代表)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具有负面影响,即出口目的地的经济自由程度越高,则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越大。这可以从以出口目的地的经济自由程度得分表示的固定贸易成本的回归系数为正反映出来。从这一点来看,通过具有约束性的贸易协定安排,降低我国出口企业在出口目的地所面临的固定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可变贸易成本(以地理距离代表)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与固定贸易成本相似,其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均具有负面影响。但是,从统计显著性上看,可变贸易成本对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高技术行业及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这反映了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由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从而可以部分吸收这部分成本有关。从这一结果看,随着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选择自由贸易协定伙伴时,可以突破地理临近的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来寻找理想的FTA伙伴国。

第四,多边阻力项对我国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为正,即出口目的地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阻力越大越可能促进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同样,中等技术水平行业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高技术水平行业和低技术水平行业的影响则不具有显著性。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现实,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建设自由贸易区时实现“深度一体化”以促进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的必要性。

第五,高技术水平行业和中高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目的地的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而中低技术水平行业和低技术水平行业的该项回归系数为负。这主要反映了出口目的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则其对高技术水平和中高技术水平产品的需求较多,而对低档产品需求较少的现实。我们认为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出口目的地生产率水平与出口广度边际负相关”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样本中除新加坡外,其他四个东盟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其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我国相差不大,其对我国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而与已有研究中发达国家与我国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而主要体现在供给方面存在差异。

第六,双边间是否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均为正,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反映了CAFTA在降低我国与其他成员国间双边贸易的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以及不确定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进而对促进我国向其他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第七,我们通过比较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以及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可以看出,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越大的行业,贸易成本降低对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增长的影响程度越弱。这与Chaney(2008)的理论模型的预测一致。

三、结论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利用一个“扭曲”的引力模型和PPML估计方法对CAFTA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特征又存在差异。

1、出口国和目的地的经济规模对出口贸易的广度边际有正的影响,这一正向影响在不同技术水平行业间是一致的。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积极影响则是显著的,因此,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对出口广度边际具有积极的影响。

2、固定贸易成本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具有负面作用。固定贸易成本对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的负面影响不显著,而对中低技术水平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具有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固定贸易成本可以被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出口厂商部分吸收消化,而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则由于其附加值较低,而对固定贸易成本反应敏感,其负面影响较为显著。

3、可变贸易成本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具有负面影响。与固定贸易成本相似,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受可变贸易成本的影响较为显著。

4、多边阻力对出口广度边际的影响在不同技术水平行业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出口目的地与其他贸易伙伴间的贸易阻力增大可以较为显著地促进我国中等技术水平行业产品出口广度边际的增长,而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则没有从这一变化中获得额外的恩惠。

5、出口目的地生产率水平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机制。出口目的地的生产率越高越有利于高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出口广度边际增长,而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则相反。

6、CAFTA无差别地提高了我国向东盟5国的出口贸易广度边际,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就此而言,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覆盖范围越广、合作程度越深,则越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越便利于商品、要素的跨国流动,从而越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增长。

最后,企业间生产率异质性程度越高,则贸易成本降低对出口贸易广度边际的影响越弱,这与已有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的结论相一致。

主要参考文献:

[1]Anderson,J.E.,andE.vanWincoop,2003,Gravitywithgravias:Asolutiontoborderpuzz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93.

[2]BerthouA.andL.Fontagne,2008.Theeuroandtheintensiveandextensivemarginsoftrade:evidencefromFrenchfirmleveldata[C].WorkingPapers2008-06,CEPIIresearchcenter.

[3]Bernard,A.B.,J.B.Jenson,S.J.ReddingandP.K.Schott,2009,TheMarginsofU.S.Trade[C].NBERWorkingPaperNo.14662.

[4]Chaney,T.,2008,“istortedGravity:Theinsentiveandextensivemarginsofinternationaltrade[J].AmericanEconomicReview,98.4.

[5]Dutt,P.andMihov,I.,andZant,T.V.,2011,DoWTOmatterfortheextensiveandtheintensivemarginsoftrade?[C].CEPRWorkingPaper,February,2011.

[6]Foster,N.,Poschl,J.andStehrer,R.,2010,Theimpactofpreferentialagreementsonthemarginsofinternationaltrade[C].WIIWWorkingPapersNo.70,December,2010.

[7]Frankel,J.,SteinE.andS-JWei,1995,TradingblocsandtheAmericas:Thenatural,theunnatural,andthesuper-natural.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47.

[8]Frankel,J.,SteinE.andS-JWei,1996,Regionaltradingarrangements:NaturalorSupernatural?[J].AmericanEconomicReviewPapersandProceedings,86,52-56.

[9]Kancs,d’A.,2007,Tradegrowthinaheterogeneousfirmmodel:EvidencefromSouthEasternEurope[J].WorldEconomy,30.

[10]Pacheco,A.A.,Pierola,M.D.,2008,Patternsofexportdiversific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IntensiveandExportMargins[C].WorldBankWorkingPaperNo.4473.

[11]Redding,S.J.,2010,Theoryofheterogeneousfirmsandtrade[C].NBERWorkingPaperNo.16562.

国际贸易的本质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和深化,我国的外贸人才在从事对外经贸交往工作中必然需要掌握和运用世界经贸地理知识。因此,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外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因此,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

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目前,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同时,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选择新颖适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甄别和选择过程中慎之又慎,坚决摒弃那些内容陈旧和过时的教材,选择适合授课对象适用的、紧跟国际贸易最新形势的教材。当然,再新颖的教材也难免会出现部分滞后的内容,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对这部分滞后内容进行更新或替换。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如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等都可能为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三)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调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授、地图展示、案例解析、小组任务、师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充实课程教学。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师生间的共同协作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四)注重增强师资力量。

针对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师资力量在水平和数量上有待增强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一方面,应注重对校内任课教师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有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其中,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选派教师到国际商事组织和机构中去学习和锻炼;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从校外国际经贸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中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这些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学生实践性指导。

四、结论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针对上述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如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地图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各高校应加强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学时和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熟知世界经贸地理格局的外贸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作者:杨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本质篇3

关键词:试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办自考,从1994年建校以来,已经做了很多年,2009年之前的自考,是社会助学性质。也就是说,学生招进来,学校开课,是完全按照省教育厅自考办公布的各自考专业课程体系来安排教学的,到了全省统一的自学考试时间,学生参加自学考试。

一、原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原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体现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校原有的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江西省教育厅自考办拟定的框架下,虽经多次修订,但并未真正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当今社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呈现多种变化趋势,表现为技能综合化、平台电商化、视野国际化、知识实践化。技能综合化,要求考生在通过自考全部科目的考试后,能具备国际贸易全部流程要求的多种技能。平台电商化,要求考生获得国际贸易自考毕业证后,能充分运用电商平台从事国际贸易。视野国际化,考生在通过专业学习后,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具备全球视野。知识实践化,要求考生通过全部课程考生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对于工作能够立即上手,而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程开课时间未注意先后顺序,未考虑到学生学习规律。比如原课程体系中,《金融理论与实务》放在第五学期开课,而《国际金融》却放在第三学期开课。这就造成学生尚未学习金融基础知识之前,就直接接触国际金融知识,学生只能学习吃力一知半解,自考通过率极低,成为整个自考国际贸易专业通过率的“瓶颈”课程,造成众多考生拿不到毕业证。还有《国际贸易实务(一)》,这门课程在第二学期就开课,而《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却在第三学期开课,学生还没有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就直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老师在讲解实务过程中,总是要不停的跟学生复习国际贸易理论,因为实务的理解离不开理论的掌握。

第三,课程设置内容交叉、几门课程存在一定重复。国际贸易类课程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比如《涉外经济法》与《国际商法》,一是两门课程通过率都较低,二是两门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程度重复。《涉外经济法》主要是阐述涉外投资方面的法律规范,而《国际商法》的主要内容为海商法及货物贸易及运输的相关法律规范,但两门课程在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存在重复。还有《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商务单证实训》中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结算工具、结算单证中有交叉。《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与《中国对外贸易》两门课程内容高度重复,直接可以拿掉一门课程。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在自考助学教学活动中,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因此,需要在充分研讨各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理顺相互间的关系,设置好课程的开课顺序,整合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四,教材相对老化,多年基本没有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试大纲制定的再好,也要以教材去落实和体现。但是我校自考助学教材基本上采用的是全国自考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材,这些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考轻应用,教材10几年不变,甚至有很多编写错误和排版错误。有部分教材版本有所更新,但基本换汤不换药,更有甚者只是重新印了一个出版时间和换了个封面,这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拓展,这严重地束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第五,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原有考试计划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一门课对应一个考试,评价该门课程合格的唯一方法是----考试,这未免太简单粗暴单一片面。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各种手段和技能,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胜任国际贸易岗位群所需综合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六,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高等教育考试有闭卷、开卷、口试、成果试(如设计成果、论文、制品等)、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和观察考核等七种基本方法。前三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认识领域考试;成果试、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适用于技能和能力考核;观察考核主要适用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而在自学考试中,许多专业考试计划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至今尚未形成。

二、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教学计划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自考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改革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原有教学内容和新设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继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可以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其他省份和其他学校自考国际贸易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成果。改革自考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原则。坚持教育部有关成人高等教育和全国考办、省自考办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自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要求和成人高等专科、自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双证”专科(双证即学生通过专业全部课程考试后,可以获得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与学院同层次同专业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水平相一致。

第二,成教专科与自考本科、自考专科与自考本科有机衔接的原则。我校自考本科各个专业均与外校成教专科对接,我校前期开设的专科部分课程与外校成教专科部分课程对应,课程一样的自动匹配。要充分了解和学习外校成教专科的课程体系,再制定我校自考试点本科各门课程的开设和考试。

第三,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在制定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保证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以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过硬的适应工作能力和上手能力,我们的毕业生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干”。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包括寻找客户、合同洽谈、开证审证、贸易术语、运输保险、制单审单、贸易结算、贸易纠纷等等各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对应国际贸易六大专业技能证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整个国际贸易流程的各项业务和各个环节。

第四,课程考核多样化及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原则。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考试命题中,国家统一命题课程比例控制在20%左右,省级统一命题考试课程比例控制在80%左右;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和实践考试。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1-2门笔试课程,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考试方式考试;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试行实践考试或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其中过程性实践考试成绩与终结性实践考试成绩比例一般为5:5,由省自考办监督执行,部分理论性强的课程采取“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其中“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占到30%。

三、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贸易专业所需的素质要求,我们把自考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界定为:“一德”,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证”,就是考生通过专业学习后,拿到本专业毕业证、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围绕一德二基三能四证的培养方向,结合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自考国际贸易课程体系设计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建议。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一)、基础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二是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金融理论与实务(一)、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商务英语口语、国际企业管理、公关礼仪。三是专业课。专业课的设置,应“重基础,宽口径”,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实践)、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四是实训实践教学。实训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协调应变能力、面对挫折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一)课程实习、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运输与保险课程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军事训练,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

第二,教材建设方面。一是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加快网络课件、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形式的教材建设;二是实行统编教材的“双轨制”,变单一的教材统编模式为统编与选用已有教材双轨并行,提高效率;三要加强自考特殊教材的建设,体现自学考试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

国际贸易的本质篇4

关键字:国际贸易专业;信息化;建设

本文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际贸易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信息素质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企事业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信息素质满意度的状况,同时为迎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我系对2007届165名、2008届175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邮寄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15份,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信息素质的满意度从这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我系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质基本上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也可以看出毕业生的信息素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具体的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

2、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信息素质的期望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下,全球贸易急剧下降,很多企业都采取了减员增效的方式应对困境。这更加大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的困难。因此,企业在招聘这类人才时,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调查对象普遍认为21世纪对国际贸易人才除了在WINDOWS/OFFICE这些初级方面有要求外,还期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够熟悉电子商务和熟练使用SQL、ACCESS等数据库软件。在"你是否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有必要掌握更高的计算机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调查中,95.3%的人认为有必要,只有4.7%的人认为不必要。

3、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信息知识体系的要求调查显示,伴随着国际贸易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2006年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启动后,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要求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以上考试。在二级考试中,包括VisualFoxPro数据库、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基础知识、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等。同时用人单位更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他们能够了解某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读懂或者编写一些小程序,以便更好的工作。

二、国际贸易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学校办学层次,我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根据上述我们所做的调查和参考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结果显示,目前相关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养出来的人才尚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出更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国际贸易专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具体思路见图2所示:

1、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贸易的运行模式和交易方式,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出既懂得信息技术和管理技巧,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更新教育观念,并指导教育实践。

2、修订培养计划

根据学院的有关精神,我系国际贸易专业09级培养计划正在进行修订工作。为了切实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的信息化建设,我认为很有必要在培养计划中不断充实信息化类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加入"VisibleBasic"、"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等信息化类课程,并在专业选修课中可以引入"网页编程技术"、"电子商务概论"和"网络营销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有利于牵动有关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全方位变动。另外,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务必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40%以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落实教学过程

(1)更新教学大纲。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把基础理论和最新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信息化国际贸易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然而,很多任课教师经常是一本教案讲几年,习惯于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不能及时根据最新情况更新教学内容,不能准确把握目前的社会需求。我们只有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加入当前最新的理论,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2)提高实践能力。目前,在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很多高校更多地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很少有相配套的实践项目。同时由于对口的实习单位较难联系,所以安排较多的是参观实习,所以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开展实验教学和模拟教学,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帮助学生掌握VisibleFoxPro、MicrosoftAccess等数据库软件。另外,学校还可以与外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质。

4、加强企业互动

为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信息素质不断提高的需要,学校应当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良性互动中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合作,借助其先进的模拟培训和考试平台,鼓励学生多考证,如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上零售应用专员证书。通过该公司网上平台考试合格后,加入该公司的人才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三方互动,为企业培养国际贸易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詹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信息化改造的思考【J】2006年10月,第10期

国际贸易的本质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

前言: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是货物与资金的流动。国际物流是国际间贸易商榷之后具体的跨关境之间的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要实现国际贸易,完成商品在国(地区)与国(地区)的转移,就必须实现国际物流。所以,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实现的保障。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同时国际物流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别从理论、课程开设两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1.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理论分析

1.1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成为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目前全球跨国的生产和贸易总值约占全球贸易量的50%,而保证全球贸易量实现的途径则是国际物流。我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现代物流业对提高产、供、销、运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现代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三方面的优势,即降低国际贸易的总体成本、提高其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力、降低在贸易活动方面的投资。

在大量跨越国境的贸易中,不可忽视的是货物跨国转移所带来的国际物流量的上升。这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转移的诸如运输、装卸、仓储、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便利。现代物流运用科技手段,使信息快速,准确反馈,采用货物流通的最优渠道,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刺激了消费需求,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供应链联结的各企业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快物流配送速度,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的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集成化,使物流服务扩大化和系列化,并通过规范化作业,使贸易过程中延迟交货、送货不及时或货物损坏灭失等不可控制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促进各国企业间贸易的达成。低效率的物流体系所产生的巨大的的流通费用将抵消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润,从而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的瓶颈问题。

1.2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其总目标就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商品从某国的供方运送到别的一个国家的需方。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国际物流实质上就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是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因此,国际物流得以产生的前提就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商品的国际间流动,因此也就不需要有国际物流

1.2.1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

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换,物流国际化成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又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利保障。

1.2.2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要求国际间加强合作与交流,这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将国内外客户所需要的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到,以满足国内外人民生活、生产建设、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课程开设分析

虽然说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实现的保证,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开设的主要的课程也不一样。国际贸易主要侧重于贸易,侧重于商务合同的达成。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管理的一个方面,主要侧重于国际间货物的流通,而且物流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不仅仅包括货物的流通,特殊时期的货物供给,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这些都是物流,但是如果只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物流,即国际物流,这些物流活动一般是由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的第三方专业物流负责。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方面最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涉及英语单据,但是物流主要是看贸易还要会说。而且物流报关需要的很多单据都需要贸易来提供,贸易还涉及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固定下来的信用证议付等。国际贸易主要的课程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一般要达到6级),英语口语、国际金融等。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的主要课程则是:现代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与报检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虽然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两者侧重点不一样,但两者所开设的课程有关联的,比如说两个专业都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报检实务等,可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所开设课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习哪个,都会涉及另一个,只是涉及的程度不同而已。

2结语

国际贸易的发生,主要牵涉到两点,一是跨地域,二是存在着贸易的发生,即物与信息的流动。而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的一个分支,则与国内物流相对应,是对国与国之间物的流通的管理。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保证,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两者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其中,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于物流对于贸易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本质篇6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正被全世界人们所使用和消费。而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特性,使得其对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也使得原来的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再适用,文章提出了新理论框架和相应的国际贸易策略。

关键词:信息产品数字产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A,B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国出口量等于B国进口量,A国进口量等于A国出口量。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A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B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