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ason技术的总体结构和关键技术,当前ason的标准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并对ason的演进策略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ason总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应用演进策略
0引言
随着ip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由于ip业务流量和流向的不确定性,对网络带宽的动态分配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ip业务的特点,光传输网络开始向支持带宽动态灵活分配的智能光网络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应运而生。ason网络是由信令控制实现光传输网内链路的连接/拆线、交换、传送等一系列功能的新一代光网络。ason使得光网络具有了智能性,代表了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方向。wWW.133229.CoM
ason的主要优点有:动态地分配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快速的在光层直接提供用户需求的各种业务;降低了运营维护费用;高效的网络管理和保护技术;便于引入新业务。
1ason的总体结构及关键技术
在ason得分层体系结构中,ason由传送平面(tp)、控制平面(cp)、管理平面(mp)组成。三个平面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传送平面负责在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的作用下传送业务;控制平面根据业务层提出的带宽需求,控制传送平面提供动态自动的路由;管理平面负责对传送平面和控制平面进行管理。
ason的最大特色是引入了控制平面。控制平面是ason的核心,主要包括信令协议、路由协议和链路资源管理等。其中信令协议用于分布式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拆除等管理;路由协议为连接的建立提供选路服务;链路资源管理用于链路管理,包括控制信道和传送链路的验证和维护。
控制平面的核心功能是连接控制功能。在ason中,连接不再是全部由管理层控制实现的固定连接了。它有三种类型的连接:交换式连接(sc),永久连接(pc)和软永久性连接(spc)。控制平面的另一关键技术是网络拓扑和资源的自动发现。主要包括自动邻居发现(ndisc)和自动业务发现(sdisc)。自动邻居发现协议是要解决光网络中对新增节点的自动发现以及处理问题。而自动业务发现是要解决对新发现的节点的业务功能的确认问题,通过业务发现,相邻网元能够了解每个网元提供的业务和确定可选的接口。
信令、路由和资源发现是实现ason的三大关键技术,而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实现光网络智能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光网络智能化的进程将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
2ason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ason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实际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国际和国内的ason标准化方面有了显著进展,ason产品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了ason网络的试验和建设。
负责ason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国际标准组织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t)、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以及光互联论坛(oif)。itu-t是从整体结构的角度研究智能光网络。它提出了ason的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以及信令、路由、自动发现等系列建议,还对保护恢复、连接允许控制、管理平面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目前,itu-t的研究方向是继续加强g.8080,逐步解决多层的呼叫和处理问题,解决多层情况下的路由和信令问题;在信令方面,主要针对呼叫和连接分离情况下的信令流程,研究信令流程对控制平面的可靠性、业务优先级、重路由、保护和恢复等方面的支持;在路由方面,主要考虑控制平面对路由互联的策略、路由和保护恢复方面的问题以及多层的路由问题;在自动发现方面,对ecc发现消息格式进行扩展,提供层邻接发现的附加程序。ietf的主要工作是定义用于智能光网络的控制协议。它提出了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的一系列标准草案,包括信令协议(rsvp-te/cr-ldp)、路由协议(ospf)、链路管理协议(lmp)等。目前,ietf正在讨论有关链路管理(lmp)、基于gmpls的网络保护恢复以及域间路由等方面的标准草案。oif主要关注的是ip客户端,oif已经规范了智能光网络的用户接口(uni),用于各光网络节点互连的网络接口(nni)尚在进行当中,e-nni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目前,oif一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完善uni2.0,包括连接和控制的分离问题、多样性路由的双归属问题、无中断的连接调整操作、1:n的信令保护、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对g.709接口的支持以及uni接口的发现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oif还将进一步完善nni1.0,完善e-nni接口的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对ason技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和经济性分析,并着手ason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目前,ason组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接口规范不完善,无法实现多厂商设备的混合组网;域间保护恢复技术还不成熟;支持uni的客户设备较少等。这些问题有赖于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产品的不断成熟。
3智能光网络的演进策略
智能光网络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突出的优势,是构建新一代光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根据自身业务和网络发展需要,合理的引入和开展新业务新运营模式,逐步向智能光网络演进;要保证与原有网络设备的良好兼容和业务的平滑过渡。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巨资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sdh和wdm网络,它们承担着的骨干网络的信息传送任务,这些网络不具有智能。鉴于此种情况,在发展ason网络的策略方面,可以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在现有网络中引入智能光网络集中控制系统,向外提供标准的uni接口,实现流量工程和带宽按需自动配置。可以在现有光传输网的层面选择几个核心大节点配置大型交叉连接系统,这种方式可以首先屏蔽现有网络的多厂商环境,构建一个基于网格状网的灵活、强大的智能核心层,或者保持现有传输网不做变动。第二步:待智能光网络技术,特别是nni信令协议最终实现标准化,例如gmpls/g.ason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可以在网络中建立信令机制。对于传统网络的带宽配置仍可以继续由集中控制系统来实现。可以说未来两种方式将并存,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全网的端到端配置。如果最终全网实现了gmpls/g.ason,网管系统将演变成网络资源的管理监控系统和业务的政策服务器,提供诸如网络性能,故障处理和资源监控等功能,将继续在未来智能光网络中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4结束语
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ason技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光传输网的体系和功能,为光网络的发展带来一个质的飞跃。然而,ason从一个概念发展到成熟应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相关组织加快研究,尽快完善ason标准,需要设备厂商生产出成熟可靠的产品,需要运营商谨慎、积极地探索网络的应用。随着ason标准化进展的加快和ason设备的进一步成熟,ason即将步入实用化阶段。现有光传输网向ason网络演进是光网络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成熟,ason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健学,智能光网络及其研究进展..cn,2003.6.
[2]徐云斌.ason标准化研究进展.http://33tt.com/article/2005-11/358.htm,2005.11.
[3]王丽霞.2005年ason技术发展总结.http://33tt.com/article/2005-1
1/750.htm.2005.11.
[4]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http://telecom.chinabyte.com/270/1
921270.shtm1,2005.3.
【关键词】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专业教学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应用种类增多及普及程度上升,网络犯罪发案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具有显著区别。网际空间犯罪分子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性、隐蔽性并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没有明确法律条文规范等问题。我国不少公安院校将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学院着力发展的专业,并以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为依托,为公安机关输送一批批的网络警察。如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合格网络警察,是我们进行该专业建设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文中就该专业开设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阐述。
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意义及必要性
“网络安全与执法”是一新兴公安技术类专业,属公安技术学科,大类为工学,属国家控制与特色专业。其核心内容是:“研究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的理论、方法和规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轻薄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取证技术、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监察技术为核心技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理论,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事件不时发生,网络犯罪逐年攀升,对网络安全管理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公安干警掌握管控网络虚拟社会的技术体系,全面提升自身“网上防范控制、打击处置及技术对接能力,提高虚拟社会阵地控制、信息获取、情报分析整体水平。”所以,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出大批网络警察意义重大,具有明显的开设必要性。
二、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的重要意义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各地公安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或方向),培养该领域的专门人才。但前期调研发现,各地公安院校对该专业(或方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等理解各异。以四川警察学院、湖北警察学院、浙江警察学院等地方公安院校为例,其专业名称、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对比。
通过对多家公安院校的调研,笔者认为,公安院校对网络安全与执法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从计算机能力、法律知识、公安干警通识能力(格斗、战术、射击、体能等)、公安信息化知识等综合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于具备对涉及计算机、网络案件、异常事件侦办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研究方向可考虑以下几类。
一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的底层核心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为更好发展该专业,必须有教师投入精力扎实研究信息安全技术。即研究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知识体系。这包括对密码学知识的研究及用户口令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原理及数据库安全检测;网络协议分析;多媒体信息安全等内容。
二是信息安全管理。公安院校培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向公安机关输送合格警察。就是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对虚拟网络社会进行动态管理及涉网、涉机案件进行侦办的公安干警。所以,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研究;虚拟网络社会管理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信息安全产品管理、相关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学上的关键问题,都可作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三是公安信息化。公安信息化是公安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内容。是将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在公安系统中具体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更强调“执法”层面。在研究内容上涵盖了电子设备勘查取证、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网络安全监察等等。电子设备的侦查、取证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犯罪案件侦查技术和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技术等。从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分析、鉴定检验等方面研究涉网涉机犯罪案件中的电子数据证据侦查、取证技术及管理执法。“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大势所趋。对公安情报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研判及热点难点问题剖析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公安工作情报分析面临的海量信息无法快速甄别处理、情报信息挖掘关键技术、情报聚类分析存在的瓶颈等问题。在网络安全监察方面,对恶意代码进行分析检测、对常用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进行内核分析,对网络攻防技术进行研究、控制网络舆情信息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
四、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内容建设
(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科课程体系开设
笔者认为,专业教学内容的建设必须与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导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下述能力:首先,基本素质方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并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当然,作为理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通识知识:数学、英文、计算机等理论知识体系必须掌握。其次,业务能力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进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监察、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能够根据等级进行网络安全保护;对涉网、涉计算机案件能够进行快速侦办;能够面对海量互联网情报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搜集工作等等。其他素质方面,应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具备格斗、查技战术、警体、射击等方面的要求;具有独自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等等。
综上述,该专业课程内容应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监察、网络信息监控技术、电子证据分析与鉴定、网络对抗技术、网络情报信息获取与分析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与取证等内容。
(二)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是师资保障。鉴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难发现,该专业课程的教授涉及计算机、信息安全、法律、管理等交叉学科。为保障这些课程的顺利教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当然,各公安院校为了更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都积极推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质量工程,并鼓励教师到一线去锻炼,或到大学去丰富专业知识。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仍然存在“以教师定课程”的问题。即存在系部现有教师能上什么课、甚至上什么课省事就开什么课的问题。一些公安院校是近几年升入本科的院校,部分资历较老、学历偏低的教师往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及选择教授课程上具有优先权。但部分教师直接从专科学生的教授跨越到本科学生的教授,部分老资格专业教师十几年、几十年教授专科学生,专业知识深度不够,知识结构存在老化问题。而这些同志往往主导了专业学科建设。这无疑阻碍了专业课程建设,设置的专业课程内容也有所偏差。所以,公安院校需要理清管理机制和体制,选择职称、学历较高并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
二是实验室建设。显然,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内容的教授必须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不少公安院校在公安技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一些实验室建设定位不明,仅局限于机房,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特别是公安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据了解,这类实验室的建设因涉及学院与各省公安厅、地市公安局的共建,并没有成熟模式可借鉴。关键问题在于信息系统真实系统接入还是培训系统接入的选择(如各地市综合警综平台、大情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接入)、真实数据源获取数据的清洗、双方合作的费用等关键问题。所以,公安院校应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紧密关联,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对科研方向正确定位,将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基地;将研究成果不断地在教学中及服务一线中得以实践。
五、总结
总之,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是各地公安院校建设的重点与热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必要性。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可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业务能力上应具备计算机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等基础,并具备软件开发、网络监察、情报分析、电子证据侦查取证等方面业务素质和能力。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设定教授课程体系,并克服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公安系统培养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靳慧云.地方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探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年第10期.
[2]佟晖,齐莹素,刘长文,尤慧.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郭风海,贾春福.信息安全开放实验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成瘾倾向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18-04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又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问题性互联网使用(ProblematicInternetUse),是指个体由于过度地使用互联网进而导致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1-2]。“网络成瘾”一词最初由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1995)提出,Young(1996)参照DSM-IV(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IV)中成瘾的诊断模式来描述网络成瘾。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一直争议不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为避开这一争议,本研究使用“网络成瘾倾向”概念来代替“网络成瘾”概念。
Walther的研究发现,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报告自己的弱点,表露个人隐私[3]。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4]。社会支持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程度,而网络社会支持是指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MorahanMartin认为,网络成瘾者将网络视为建立人际关系或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渠道[6];Shaw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网络成瘾倾向高的人比网络成瘾倾向低的人较多使用网络获得情感支持、结识新朋友等[7]。
生活事件指引起个体心理应激反应并需要一定适应性努力和社会再调节才能有效应对的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具有正向的影响,Young(1996)认为网络成瘾者大多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而转向网络找寻朋友、获取快乐与放松心情[8]。当人面临生活压力时,个体很有可能转向网络,逃避生活压力的挫败感而沉迷于网络。马利艳的研究发现,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主观压力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9]。
我们认为,尽管以往的研究强调了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均存在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个体的应激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在影响人的网络成瘾行为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的。有研究表明,经受应激生活事件的人们通过在线交流,可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10]。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应激反应,极易导致个体情绪的不稳定或情感受到伤害等,如果个体自身无法调节,而网络空间为个体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平台,个体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获得现实环境中不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三个基本假设:(1)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倾向于直接作用;(2)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作用;(3)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网络成瘾倾向。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模型假设见图1,本研究旨在对该模型加以检验。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长沙3所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共696名大学生为被试参与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了有效被试614人,其中男生416人,女生198人,平均年龄20.4+2.13岁。
2.研究工具
(1)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编制[11],共有26道题,所有问题均采用4点尺度计分,所有题目的总得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总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反之越低。该量表由5个因素组成,即:1)强迫性上网行为;2)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3)网络成瘾耐受性;4)时间管理问题;5)人际及健康问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再测信度为0.83,各因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则介于0.78与0.90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等编制,用于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强度。该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包括6个维度,依次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3]。
(3)网络社会支持量表采用梁晓燕编制的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共23道题目,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友伴的支持等4个维度[5]。该量表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3、0.875、0.769、0.752、0.906,重测信度分别为0.702、0.723、0.714、0.698、0.876,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表明该量表比较稳定可靠。
3.数据统计与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和Amos16.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除健康适应因子外,生活事件各因子与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之间均显著相关(p
2.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网络成瘾倾向为效标变量,考察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对其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维度进入回归方程,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中的“情感支持”与“工具性支持”进入回归方程,说明这5个因素通过检验,可以作为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变量。其多元相关系数为0.522,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73,即部分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间的关系
结合前述假设,笔者以Amos16.0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探讨上述进入回归方程的5个变量之间以及它们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通过逐步删除饱和模型中的不显著路径和模型修正,得到如图2所示的关系模型,具体拟合指数见表3。
由图2和表3可知,验证模型对数据拟合良好。除部分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预测作用以外,人际关系、受惩罚、其他生活事件还可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其他生活事件等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82、0.24、0.48,以人际关系因子影响最大,其次为其他生活事件和受惩罚;网络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7和0.56。此外,人际关系因子还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可以通过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四、讨论
本研究证实了部分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倾向有明显的直接作用,这一结果与胡岚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当个体遇到应激性事件时,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解决问题:一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二是消极被动地逃避问题,企图回避应激性事件。在应激性的冲击下,当个体心理未成熟时极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而产生不良情绪,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需要独自处理,难免会遇到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受挫、受惩罚等负性生活事件,由此带来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心理调节不到位,则很可能会陷入消极状态。而大学生又是网络高频使用者,网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与情绪的场所。逃避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是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人际关系”、“受惩罚”及“其他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且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人际关系”包括情感伤害、家庭压力等问题,“其他生活事件”包括厌学、恋爱、与人打架等方面。这也证实了我们过去对网络成瘾原因的一般经验性的猜测,即厌学、人际关系等问题,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的正向作用。Young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将网络视为一种社会连结与建立人际关系的渠道,重视网络社交性的功能。Young依据自编的网页问卷实施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将网络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化与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而非成瘾者主要是从网络获取资讯和维持已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成瘾者倾向于透过网络认识新朋友,寻求情感支持等[8];ChienChou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在网络可以实现现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需求,通过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与寻求人际支持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在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的网络环境下,个体可以比较轻松的获得在现实社会中缺失的社会支持,陌生的成员之间可以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这种网络社会支持是对传统社会支持方式的重要补充[15]。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因子及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中的“情感支持”与“工具性支持”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这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应激使个体产生负性情绪,个体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来补偿现实社会支持的不足,缓解负性情绪带来的影响,在网络空间实现应激平衡,从而导致对网络的依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人际关系因子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应激源,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恋人关系等等,由于大学生各自背景、习惯不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常常会遇到诸多负性事件,如同学的鄙视、自卑、孤独、抑郁、抱怨、厌恶等等,这些负性影响在无法正确引导的情况下,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转移负性影响的客观基础。网络的匿名性、去抑制性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释放的空间,大学生可以从网络空间寻求到情感补偿、社会支持。网络情感支持是指在网络中的活动能够得到他人的正面回馈,获得一种“鼓励、个人温暖、爱或情感的支持”,网络工具性支持是指通过网络能够获得人、财、物的帮助。大学生为了逃避或转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失败而转向网络寻找朋友,获得鼓励和情感的支持,或者直接获得网友财物方面的帮助,这有可能导致其用网络的虚拟空间代替现实生活,产生对网络的严重依赖。
另外,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受惩罚因子和其他(包括厌学、恋爱、与人打架)因子也可以通过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这提示我们,网络情感支持可能是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
五、小结
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其一,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
其二,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主要是网络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参考文献:
[1]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1999,1(3):273-244.
[2]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5):554-560.
[3]Walther,J.B.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Hyperpersonal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Research,1996,23(1):3-43.
[4]Tichon,J.G.&Shapior,M.TheProcessofSharingSocialSupportinCyberspac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3,6(2):161-170.
[5]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6]Morahan-Martin,PSchumacher:IncidenceandCorrelates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0(16):13-29.
[7]Shaw,L.H.,Gant,L.M.IndefenseoftheIntemet: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netCommunicationandDepression,Loneliness,Self-esteemandPerceivedSocialSupport[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5(2):157-171.
[8]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Behavior,1996,1(3):237-244.
[9]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0-423.
[10]Monahan-MartinJ,SchumacherP.IncidenceandCorrelates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amongCollegeStudent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0(16):13-29.
[11]陈淑惠.中文网路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3):279-294.
[12]丁道群,肖宁.网络人际交往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4):116-119.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网络学习行为的概念界定
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内涵来源于心理学、行为学、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领域,其概念相似于远程学习(如果只学习者的贡献和努力的重点),远程教育(即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努力)等。网络学习被定义为行为的改变。然而,权利要求的变化发生需要知道基于学习理论在其上的行为反应进行评估的,以及被教或被学,需要的内容类型使理论的选择是有充分理由的。本研究将网络学习行为界定为,学习者为实现一定的学习预期目标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系列心理调节和外在操作的总和。
2.网络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
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对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持续的关注,产生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1)国内现状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行为的性质和内涵、网络学习行为建模、网络学习行为影响因素以及网络学习行为评价等方面。网络学习行为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调查与实证研究,其研究对象大多以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为主,研究工具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近几年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梁林梅等对南京四所高校的大一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网络商对娱乐、生活和社交的方面的应用要远远高于对学习的需求;孙海民研究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李玉斌等就如何提高网络学习质量问题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2)国外现状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工具软件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他们已将研究重点放在网络学习的操作上。开展全面的调查,甚至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是国外研究者最常用的方法。如何最有效的运用网络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运送给最需要的学生如何看待更多的理解和反应(Koohang和杜兰特,2003)。了解学生的意图和理解的因素影响,学生少对网络学习的信念能够帮助学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创造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采取这种学习环境(Grandon,Alshare,2005)。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学习者的态度、意图进行集中的研究和处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在网络学习行为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偏概全,点到为止。对于提出一种切实有效的网络学习者行为模型的构建,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很少见。
二、网络学习行为调控的研究
网络学习行为调控是当前网络学习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要内容,当前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对此进行论证。
(一)教育学或传统的学习原则
每当提到传统的学习,对其中的利弊表达的基本假设是,这涉及到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内容设计和交互的教学原则的就业机会。再仔细一看,这和现实相差不远。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表达自己的不满对于传统的学习方法?
(二)网络学习行为结构模型的研究
网络学习行为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多维度指的是网络学习行为的类型具有多种多样性。多层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不同文体时所采用的行为以及行为序列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三)网络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处理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网络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大体分为异步采集和同步采集两个向度。
1.异步采集向度。从研究方便性和易操作性出发,相当一部分研究采用基于学习平台的问卷调查方式采集网络学习行为数据,然后利用SPSS、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以及数学中值分析法来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探究有关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特征和需求。
2.同步采集向度。同步采集是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网络监控系统实时、自动地收集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信息,并存入记录学习行为信息的数据库。
(四)网络学习行为调控系统开发研究
基于功能流程的向度网络学习行为模式的建立与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最终都是为了完成学习者行为的调整和控制,使学习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网络学习活动中。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网络学习行为本质与特征方面
目前关于网络学习行为本质的理解存在三个向度,但向度之间缺少对话,基本没有争论,且大部分研究者把网络学习行为定位在远程自主学习行为上,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缺乏坚定的框架,以鼓励学生少学习。学生需要较高的自律水准。但学习过程是低效率的,相对于面对面的学习形式,电子学习要求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主题。
(二)面向对象方面本研究
在网络学习行为的自我调节问卷设计部分,针对“教师引导”的题目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回收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能并不能够更加全面的反应网络学习者在这方面的态度和需求。
四、结论
笔者从众多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中选取部分211或985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多所学校的网络安全方向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网络安全在某些高校是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开设,如吉林大学就是在网络工程专业下设网络安全方向,开设网络攻防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课程;而在有些院校网络工程中没有网络安全方向,而以单独的信息安全专业存在,如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都是单独设有信息安全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安全方向课程更全面,如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协议等;还有一些高校既没有信息安全专业,在网络工程专业中也没有安全方向,只是在课程中设置了少量的安全类课程,如大连理工大学开设网络安全、Matlab课程,中山大学开设了密码学与网络安全课程。
2扩展课程设置探讨
下面针对济南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安全方向开设的课程进行改革探讨。济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目前正在使用的培养方案中与安全相关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2。其中,一部分是计算机类学科基础课,一部分是网络工程专业基础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济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中设有网络安全方向。结合山东省名校工程的契机,笔者在调研多个名校的培养方案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网络安全方向课程的设置提出下面几个调整意见。
2.1增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和网络仿真课程
虽然原有培养方案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4门数学课程都占据了大量学时,但是对于网络安全方向的学生而言,后期用到的相关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是学生对网络安全真正用到的初等数论和群环域知识却一点都没有接触。因此,修改培养方案时应增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学时不用太多,可以为24学时,授课内容要涉及网络安全中用到的模运算、同余理论、数论函数和群环域等知识。目前,网络安全方向用到的数学知识均是在应用密码学课程中讲解的。大部分有关密码学的教材都会在讲解分组密码和公钥密码时,介绍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群环域),如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杨波编写的《现代密码学》(第二版)[3]中的“密码学中一些常用的数学知识”部分。这种做法一方面占了密码学课程的部分学时,势必会减少学生学到的密码学知识;另一方面,临时讲一些数学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因此,笔者非常赞成清华大学冯克勤教授提出的增设初等数论课程的想法[4]。虽然冯教授是针对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本科生提出的,但对于网络安全方向的学生而言,不学习初等数论和群环域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后续的与安全相关的课程内容,这点在应用密码学课程中尤其明显。例如,学习离散对数算法后,学生只知道在已知一些参数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指数进行加密解密,但不能理解如何选择参数,不知道什么是本原元,如何确定一个循环群的本原元以及如何利用模运算降低计算量,如何快速的编程实现。笔者采用不同于上述冯教授提出的在大学第1学期开设初等数论课程的方式,而是在第3学期开设。因为济南大学在第1、2学期,学生必修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课程,这已经使学生无暇顾及更多的数学知识。第3学期开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可以很好地和第4学期开设的应用密码学课程衔接。另外,在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学时,让学生在经过第1、2学期的程序设计课程之后,通过学过的编程语言实现数论和群环域中的一些算法,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为后续密码学算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2.2增加网络仿真课程
现代网络技术的研究离不开仿真软件,因为我们不可能实际搭建网络,如果不合适,再拆了重新搭建,这不仅费时而且费力。现在所有与网络相关的研究都在仿真基础上进行;而如果不开设仿真课程,学生仅学习理论知识,会与实际应用脱离。济南大学的信息安全教学团队由5位博士组成,其中3人是数学专业背景,主要研究网络安全,2人是计算机学科出身,主要研究无线网络,而且5人中有2人具有工程背景。信息安全教学团队负责网络工程专业的所有安全类课程的教学,包含无线网络和网络协议等课程,这些课程都需要仿真软件的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增加网络仿真课程是必须的。至于仿真课程的内容,可以选择NS2或NS3,也可以与大连理工大学相似,采用Matlab。
2.3合并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协议课程,调整其他相关课程的学分和学时
网络协议课程主要讲TCP/IP协议,内容与吉林大学的TCP/IP协议族相似,重点在网络的分层协议,如网络层协议、传输层协议等。涉及部分安全协议,如IPsec、SSL、SNMP等,这与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中再次对这些内容的讲解重复,而且安全协议本身也是网络协议的一种,因此可以考虑将安全协议和网络协议两个课程整合或一门全新的网络协议课程,去掉重复内容,增加部分学分和学时,从原有的2.5学分增加到3学分,同时学时从原有的48增加到64。网络工程专业修改培养方案后的安全方向课程设置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培养方案修正前后的总学分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在增加新课的同时,调整了部分课程所占学分和学时,如减少无线网络原理与技术的学分,从原有的4学分减到3.5学分。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新课,另一方面整合了重复内容的课程。
3结语
关键词:模拟公司制;网络;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92-04
中国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之迅猛令世界瞩目,但计算机教育却没有跟上。因此,在各个学校扩招的同时,IT培训机构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由此可见,网络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那么与网络息息相关的网络工程师也应有无比光明的就业前景。
一、基于模拟公司制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目的
绝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专业,为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培养人才,而使学生能成为网络工程师,正是诸多中职学校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如何成为网络工程师呢?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①利用模拟公司制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学习程度进行量化考核记录,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②改变网络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将以前的网络专业核心课程解构,使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进行重构,形成新的核心课程;③新的评价机制形成后,使用量化的方式持续性记录学生在每门专业课中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学生获得的积分总额确定等级,使学生离校时能获得量化评价。
二、模拟公司之教学模式设计
模拟公司制项目教学将“情景模拟”有机地结合到项目教学中,构成一种新的增强型教学模式,有望适合大多数工科类学科,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类专业的项目教学。
基于模拟公司竞争的项目教学模式,初步描述为:通过学生组建的若干模拟公司之间的准项目招投标竞争过程,在综合实训环境下实施项目,创设若干个虚拟的网络技术公司并参与虚拟经营,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融合其他以行动为导向的优秀教学法,采用项目成果货币化及学生综合素质积分制等考核激励方式,配合强化的德育教育于一体,在富有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下,将内在激励与外部压力机制有机配合,达到既让学生获得项目技术实施能力(即专业能力)的目标,又能让学生获得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即关键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接轨,最终实现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成就职教师生共同的幸福人生。
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构想简要描述:企业化的学习组织+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一体化的实训环境+面向行动的货币化考核体系+成功学激励。
我们的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实践层面,理论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总结还有待完善,实践验证范围还有待于拓宽,网络类课程的模拟公司制教学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组织模型设计
笔者通过研究,设计了如图1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型。
四、模拟公司制教学研究效果指标及考核、分析方法设计
进行模拟公司教学改革评价必须有比较统一的指标。网络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成果较多地体现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而与此相关的基本因素大致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评价方案等因素。
1.教学方法
模拟公司制下的网络类课程全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分解,以子任务的形式形成教学目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吸收模块课程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基础上,力图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这样,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内容将从“家庭网络建设”逐步提升到“园区网”,整个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较强,每门课程都将设置三个左右的网络工程项目,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都能锻炼工作能力。
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收集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网络骨干课程内容、教学指导方案、工作页、评价方案等教学资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所有教材都以项目导向的方式编写,配上相应的情景教学方案和教学工作页。
4.评价方案
模拟公司制项目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评价、主讲教师评价、专家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家长评价、相关技能考证评价等多主体结合的评价系统,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构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全面评价、发展性评价的科学评价体系。
五、模拟公司制教学模式研究策略
1.理论研究:博采众长,力求创新
2003年,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开始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当时主要是针对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2007年起,本课题成员陆续参加包括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在内的多个培训项目,开始有关工作过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法的学习与研究,并派出教师到德国学习教学法的相关课程。
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的学习,关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多种形式组织课程理论学习: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培训;外请市内专家,内选校内课改骨干等,举办系列讲座;承办市课程改革现场观摩活动;特别是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从各课题组、知名专家的讲座中汲取大量经验。多渠道的理论学习,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宽,保障了实践探索的质量。
2.现状研究:校企合作,立足实际工作过程,确保成果质量
课题组深刻领会模拟公司制教学模式,并把这个策略贯彻教材的开发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把能力本位作为目标、把职业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线索,在行业企业中广泛寻找同盟,支撑课程的开发探索。在课题研究与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学校的重视,还有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参与,国内知名的电子工业出版社也积极参与教材选题和体例设计。
课题组主要成员遵照先赴企业调研,后开发实施课程的行动准则,到企业蹲点进修,了解该企业的具体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并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业务流程融入课程。
3.行动研究:加快实践,及时总结,边研究边推广
2011年底,课题组确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方案,并按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要点、进度安排等文件规范项目课程建设行动,及时将理论研究向课改行动转化。我校从2012年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针对2012级网络班学生推出改革后的课程《soho网络建设》;2013年春推出《小型企业网络》等网络课程,针对2011级学生推出《中型网络建设》、《园区网络建设》。我们及时通过教师培训会和网络向师生介绍网络类课程的改革模式,并推荐使用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
4.团队构建:教学理论与专业培训并重,打造一流研究队伍
在课程实施中,课题组成员注重课程理论及开发实务、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有5位教师接受了部级骨干教师培训,2位教师被派驻到企业进修,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任务,进行体验式培训。由行业、企业代表及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也适时对专业教师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讲座。
5.课程升华:适时总结、系统积累,力求打造精品课程
从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课题向前推动的运行轨迹。从原来的课程设置的理念架构到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实践中项目教学深入人心,再到教材建设与教学法的相互融合。每个环节都有较多的过程性资料和相应成果,我们都能注重积累,不断总结。
六、研究效果
截至2013年春,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已进行一个半学期,分别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218名学生就学习情况进行专项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并进行统计分析。
1.您希望老师主要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教学
a.改革后的模式b.改革前的模式c.效果差不多d.无所谓
问卷统计结果中,选a的有157人,选b的有11人,12人觉得效果差不多,7人感觉无所谓。
从表1可以看出,84%以上的学生支持用改革后的课程模式学习,学生肯定教师讲解通俗易懂,课堂气氛活跃。说明该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2.针对已经和正在学习的课程,您对哪门课程的兴趣最大(可多选)
a.中型企业网络b.数学c.计算机维修d.平面设计e.美术绘画f.都有兴趣g.都没兴趣h.都一样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改革后的课程兴趣有较大提高,并且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评教对网络类课程的教师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改革之前,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共占总人数的61%;改革之后,二者之和为85%,提高了24个百分点。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人数比例下降了23个百分点。
4.针对计算机网络班的18位授课教师也进行专项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份。您希望使用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吗
a.希望b.不希望
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教师都希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并一致认为运用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既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又能让学生学得带劲。师生都得到解放,特别是学生能找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可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时,要采用活动表现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评学为先的考核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及学习兴趣、潜力的研究:通过在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调动潜能开发,培养、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通过一个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多亲身参与本课题的教师的认可和支持,这种创新也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律。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我校《网络防御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分析其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本科生《网络防御技术》课程在实践
>>面向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海洋遥感课程教改初探《中药生物技术》本科生课程教学研究初探本科生“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现行培养方案的分析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本科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分析及预防干预对策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上)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下)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模式高职本科生网络平台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创新思考浅析信息技术对本科生教学活动的影响教育技术本科生多媒体课件的ARCS评价研究提高材料成型专业本科生CAE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探索CFD技术应用于本科生“气体动力学”的探讨浅谈培养本科生实验技能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编号:省201227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编号:2012FFB00601);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RESTFULWeb服务环境下自主学习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编号:校2012015)
第一作者简介:徐慧,女,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课程;问题;策略
引言:高等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又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建设。网络工程专业是2001年新增设的一个新兴专业。现在,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还处于摸索和不断改进的初期,课程安排也是各有千秋。由此可见,建立网络工程专业系统是一项迫切而必需的任务,值得深思和探求。
一、网络工程专业的前景与教学现状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国内最多只有两届应届毕业生,相对于其他老牌专业而言,它稍显稚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未建立成熟严谨的课程体系;二是缺乏成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除此之外,教育部未及时设置相关委员会进行指导。所以,建立高效、完备、科学、可实施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高等院校要发展本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就必须制定十分严格而有效的教学计划,以适应课程要求。
在对网络工程专业进行长远的规划时,我们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教师心得,网罗国内各大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至此我们发现了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特色,如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选修内容;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狠抓基础教学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色;教学平台基础化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模块训练等。但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普遍而具有代表性的:
(1)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其他专业课程,缺乏竞争和比较,发展后劲不足;
(2)忽视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专业目标模糊,课程设置相对随意,方向性和目标性明显不强,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教学过程未灵活多变,执着于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形成;
(5)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相对过晚,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6)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科目繁多而冗杂,教学内容重复出现,教学网络庞大、不合理。
二、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核心
高校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专业目标的培养相一致。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凸显自身特色,不断发挥本校以及社会上的资源优势,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满足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时刻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标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以及运用网络工程技术的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深入学习网络管理、网络安全运用、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分析等相关运用技术。
网络的工程特征应该体现在课程计划中。学校应着力于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将课程设置分为前段、中段、后段,网络工程的每一阶段都要有相应的课程作为支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前景为参照,定期调整课程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网络开发、研究、维护等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强化应把握正确方向
网络工程专业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突出特征,但是与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调整和计划总是不断变化,但总是换汤不换药,实效不大。许多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或者教学软件时,总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他们主要采取任务教学和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能力和兴趣方面获得极大的提升和飞跃,但是毕竟还缺乏一定的力度。
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要符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计划以及体系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不断缩短学习课时,科学安排课程内容,使知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和合理。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要时刻坚持将四大专业作为基础课程不放松,将三大专业作为课程的主导方向。本科的课程涵盖面广、涉及面宽,网络工程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安全与开发等技术。
坚持自己的特色。据市场研究表明,网络工程专业应坚持三大主流方向,将网络信息的安全、技术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融为一体。网络工程专业要将网络的设计与规划作为基础课程,网络的维护管理与开发研究,重在特色软件与新兴技术的开发与实践;网络信息安全旨在为计算机运用创设安全的环境,不断提升计算机开发与运用的水平。网络工程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构时要尊重各专业的特点,广泛借鉴各专业的优势,同时坚持自己的专业立场和方向,凸显网络工程专业的固有特征,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课程体系目的在于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通信、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联系,网络工程专业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能力培养四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在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涉及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等一般课程。而英语教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许多技术和设备都来源于国外,我们要做好阅读和翻译的准备,以最好的姿态和能力迎接挑战;除此之外,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撰写科技以及学术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四大板块,有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电子科学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指实用性强、含金量高的技术型实用课程,涵盖了三大方向: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工程开发与研究、网络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培养是对先进知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基础测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要有步骤、分层次进行,要逐渐形成开放性实验、导师引导下的课程训练、验证性试验、课程设计实验四个环节相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明确教学理念和目标,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平台,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
五、总结
专业知识的结构影响着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又受专业培养目标的约束。课程体系的安排要坚持合理、科学的原则,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充分尊重人才的结构特征。本文笔者为网络工程专业提出了清晰的知识构成模式和专业培养方向,而且建构的课程体系符合专业需求和科学原则,能很好地指导各大高校的计划制定和执行,为高校的课程开展和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广军,羊四清,戴经国,龚德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2009(10).
[2]徐明,曹介南,姚丹霖,蔡开裕,蔡志平.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2009(10).
近年来,各类信息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线上社交网络上爆炸式的扩散和由此产生的轰动效应,一方面展示出微信营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价值:商家的一条信息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自行发酵”,造成产品的市场关注度远远超过巨额成本下的媒体广告效果。因此,微信营销所代表的(网络)口碑营销成为包括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信息传播等多学科共同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其折射出口碑营销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不是每条信息都能够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绝大多数的信息很快都被其它信息所“覆盖/淹没”。这表明对于社交网络上口碑传播的关键要素、传播过程和最终效果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初期阶段,其机理机制尚未探明,理论滞后于实践。
随着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领域专家逐渐明晰了线上社交网络的多层次特性。早期对社交网络的单层、孤立网络理解,过度简化了社交网络的特征和特性,理论分析难以得到实践检验。而多层网络上的口碑营销,引出了一个深层、核心问题:口碑/信息如何利用网络的多层次特点进行传播?网络的多层次特点对口碑传播有多大影响?本篇论文正是以此为研究问题,采用复杂系统理论中的多智能体建模研究方法,通过系统仿真来量化网络的多层次特性对口碑营销的影响。鉴于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时效性和先进性,本项研究工作的创新之处十分明显。
多层网络(multiplex/multilayernetwork)的概念源于复杂网络研究中对“超网络(super-network/networkofnetworks)”的研究,其侧重于刻画网络节点之间链接含义的多样化、权重的差异化特性[1,2]。2012年前后,多层网络的基础研究工作才逐步展开,其动机在于现实世界中众多网络都符合多层网络的定义。其中,网络用户的关系网络也是一类典型的多层网络: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社交应用APP分别建立“朋友圈”(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即建立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例如,网络用户既可以是微博平台下的“关注”与被“关注”关系,也可以同时是微信平台上的“朋友圈”关系。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上看,如果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完全隔离的,即信息的“网内”传播,那么信息在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可以单独刻画。而实际情况是,信息通常被用户从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转发”到另外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即信息的“网际”传播,传播过程因此超越了网络的边界。虽然,一个网络上正在传播的信息可以以近似“零”成本的代价转发到另外一个或多个网络,并同时在这些网络中继续扩散,但是,信息在不同网络中的传播机制和速度明显不同。更重要的是,由于网络节点的重叠性,信息传播的最终效果并不是多个网络中信息传播效果的简单相加。因此,应用领域对于多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过程和结果有着强烈的研究兴趣。
但是,目前多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研究工作与实际需求存在巨大差距。这具体表现在:1)多层网络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阶段,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多层网络的构造模型[3,4]和演化模型[5,6];网络之间的相关性/耦合特性对整个网络的特征影响[7];网络结构对演化博弈结果的影响[8];信息传播模型的构建[9,11]等。但是,对于多层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所特有的跨网络传播特点,研究工作尚不多见[1,2,12]。因此,本篇论文侧重分析多层网络信息传播中特有的“网际”传播特点,研究工作的理论前瞻性和创新性显著。
另外,当前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传播研究(“网内”转播),主要是借鉴病毒传播的SIR传播模型或其扩展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或平均场理论来分析网络结构对信息传播结果的影响。例如,[13]分析了小世界特性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14]分析了无标度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专家普遍认同无标度网络为代表的异质网络下,微观层面的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难以用平均场理论进行分析。而多个无标度网络构成的多层网络,其平均场理论下的分析更是难以进行。因此,更多的专家转向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多智能体建模分析方法[15,16],通过系统仿真来观察或解释信息传播的过程和结果。
本研究正是在此研究方法的趋势引导下,在前期工作积累基础上[17],采用多智能体建模与仿真分析方法分析多层网络中信息“网际”传播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较强。
三、多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
多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分析与实现:多层网络的构建和信息传播模型的构建。
(一)多层网络的构建算法
本文采用论文[5]给出的多层网络的构造算法,并根据[18]给出的无标度网络生成算法,用于生成两个相互关联的无标度网络,即双层网络。在这个双层网络中,每层网络中的节点和节点数量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链接是不同的,即网络整体结构不同。当在一层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如果由相同的节点通过另外一层网络上的链接传递给其它节点,这就是不同层次网络之间的信息“网际”传播。设定双层网络的节点数量为N,网络生成算法如下:
1)生成一个n0节点的双层网络(网络编号为G1和G2)。
2)向两个网络中增加一个相同节点,即nt+1=nt+1。该节点与每一层网络中其它现有节点相连的数量,即链接线的数量为m(m
从以上多层网络上信息传播过程分析,双层网络下的信息传播,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网络上的链接传递到相邻节点,即网际传播。同时,当节点之间存在多个网络上的链接关系,信息传播的概率将变大。
(三)多层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的量化指标
相比于平均场理论的分析,采用仿真方法不仅能够给出信息传播的最终结果R∞,还能给出更为丰富的评价指标。本篇论文总共采用了以下4个指标用于量化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最终结果。
在SIR模型中,信息传播节点/I节点数量将由于传播概率而逐步增加,而随后由于停播概率而减少,即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因此,本文采用1)I节点数量的峰值(指标1);和2)I节点数量峰值时刻(指标2)。
前人对于无标度网络上信息传播的平均场理论分析表明,SIR模型描述的信息传播,信息总能够传播到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即S∞=0,R∞=1[13,14]。因此,本文采用用于衡量信息传播最终结果的两个指标:3)R节点数量的终值(指标3);和4)R节点数量终值时刻(指标4)。其中,指标3通常被称为信息传播的广度或覆盖率。
四、信息传播的多智能体仿真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文实现多层网络下信息传播的多智能体仿真模型。模型中,主要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图6给出了传播概率λ2,1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对比图4给出的传播概率λ1,2的影响,可以发现传播概率λ2,1的增加同样使得信息传播的更广(指标1和指标3),且传播的更快(指标2和指标4)。此结果表明,当信息可以“转换”到传播速度更快的网络G1时,相比于信息在原网络(网络G2)单独传播而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有显著增加。
通过以上对于描述信息“网际”传播的参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信息“网际”传播能够显著改变信息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使得信息传播的数学分析和预测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2)如果增加从信息传播速度较快的网络向信息传播速度较慢的网络的信息传播程度,由于事实上增加了网络节点的度,网络传播的广度因此增加。并且,由于传播速度较慢的网络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双层网络的信息传播的持续过程更长。
3)如果增加从信息传播速度较慢的网络向信息传播速度较快的网络的信息反向传播程度,由于信息能够通过该网络传播得更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联网;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6-02
自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均处于发展中,各学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有关研究[1,2]。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长沙理工大学于2003年申请了此专业,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做了大量调研,也借鉴了不少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但是网络工程毕竟是一个开办时间不久的专业,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时间也不长,大家都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因此,在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难免会考虑不完善,在随后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实际发展来进行调整。
以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是一种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领跑者。物联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国内的物联网热推动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如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设置良好课程体系,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时刻把握时展的脉搏,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方向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4]。但以上研究从学科建设角度关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调研,提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室实践机会等新思路,探讨了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将网络工程专业改造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优势专业。
一、专业调研目的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受到新的挑战,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所想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需求,同时了解学生的就业预期,收集在校生对工作单位、岗位、薪资水平的实际想法,旨在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二、调研对象及内容
调研对象为长沙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2级在校学生,约230位。因为新生2012级学生刚入校,所以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所区分。在发给学生调查问卷的同时,通过当面交流了解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议。此外,通过和学校的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了解本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设计围绕调研目的进行,以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意愿为调研主体,为了后期分析统计的需要,调研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辅助当面调研了解。调研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学生急需了解的专业技能;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反馈;3.学生对就业的意愿和期待。
三、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对四个年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调研,与学校就业职能部门联系,学生对这次调研表现出极大的支持,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所学课程在应用程度方面进行填写调查表,同时将学生对专业技能各方面重视程度反馈给学校。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答复。而且,学生大都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学校和老师留言,对教学的肯定、建议,这些对老师启发很大。本次调研,我们发放调研表230份,收到有效调研反馈表共计217份,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1.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开设。针对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我校尚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情况以及希望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到了有关的反馈数据。反映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哪个方面的技能最重要的选项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物联网方向,而在最希望参加哪方面的培训的选题中43%的同学选择了物联网方向的知识,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说明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对物联网知识是比较期望学习的。
2.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在对课程设计如何完成的问题中,51%的同学是独立完成的,并且剩余的中有39%是自己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只有一成的同学没有自己去实现,说明同学对于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珍惜,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期望学校改善哪方面的条件时,有45%的同学选择了开放实验室和提高实验室条件,比奖学金(7%)、自主研究性课题(17%)、专家讲座(5%)、的比率都高表明学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就业岗位、地域及薪资分析。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和预想的就业薪资和就业区域问题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情况。在和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的帮助下,本文得到了近五年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近两年不断攀升,在今年更是达到了98.48%,相对其它专业,具有较明显的就业优势。而关于在校学生对就业后的薪资和地域分布,可以得到学生对就业后的刚开始薪资还是有比较理性的看待,将近70%的同学把起始薪资定位在4000元以下,而有近80%的同学讲就业地域定位在省会以上城市,可能和IT行业的发展机会有关。
四、调研结果应用
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在专业建设方向调整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网络工程培养人才方向由四个方向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工程与设计、物联网集中调整为两个方向,即网络安全与管理和物联网方向。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网络防护技术、数字认证技术、操作系统安全等课程,而在物联网方向上增加传感器网络、RFID、云计算等课程。更加明确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
加快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资金建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需求,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尽可能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开展远程实验等研究。
而关于学生的就业预期要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的满足学生就业愿望,实现更好的就业。
五、结语
在物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校2009级到2012级两百多名学生中开展了新技术条件下,学生对专业建设的需求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应用,论证了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增设相关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建设和开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解了学生的就业预期期望,将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更大地促进了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同时对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生文,邹海林,杨洪勇,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5):101-105.
[2]王春枝,李红,熊才权,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3):86-89.
[3]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政教育;质的研究方法;现状
一、研究起源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工作在变得网络化,人类在走向新的文明。网络的发展不只是用于研究和传递情报,现在更多的是服务于工作和生活。在这个网络将全世界联为一体的崭新的社会结构中,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网络促进了思想解放,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了人们的心理成熟。然而也正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全球信息化沟通交流与传播的媒介泛滥,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环境污染。而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期,网络开放性和全球性,势必对青少年群体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也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和失范。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有意义的能创造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现代大学生。这就要求,各高校应以培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大战略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的研究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与网络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而了解和掌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现状,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二、研究方法介绍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近年来,质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广大教育者也在逐渐掌握和应用。
1.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对象。在这个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某大学大学生及思政教育老师。两个研究对象的不同,也导致研究方式的区别。研究者个人身份的不同。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时,研究者本人作为局外人参与研究,在与研究对象的沟通交流中,解释自己的想法,与研究对象的看法相对照,产生多元化的理解,加深对研究的解释。在讨论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时,以局外人的身份交换自己对于网络现状的认识,目前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自己对思政教育的作用的认识,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为研究做结论时也比较容易坚持一种相对中立的立场。研究对象为思政教育老师时,研究者本人的身份为局内人。被研究者不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就能够心领神会。也比较容易考虑到被研究者看事情的视角,注意在尊重对方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2.初步确定研究方式
进入现场。在这个研究中,网络在学生中的使用极其广泛,娱乐充当了对大多数消磨时间的对象,如果直接说明自己的研究目的,那么就会使学生对于访谈或问卷产生厌恶或者不说真实看法,也就难以达到研究目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隐藏式的入场方式。从侧面说明自己对这一话题感兴趣,不让研究对象感到有压力。
在质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问题主要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获得研究结果。研究中,我们主要选择象征互动的方法,老师与学生,老师与老师相互之间不存在压力,不刻意去追随研究问题,在和谐舒畅的交流氛围中,研究者本人通过访谈的方式,与研究对象进些语言上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间理解信任。研究对象愿意把自己了解的倾诉,研究者则掌握追问技术,不断深化研究问题。同时,研究者本人要抓住研究情境中的人物情绪态度,察言观色,做好记录,并能对某一事物进行意义解释。
3.资料收集
在这个研究中,对于隐蔽式的进入方式,在本研究中,地点可以选择高校某专业大学生寝室,这样展开访谈效果更好,更容易收集一手资料。访谈,是一种质的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它注重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和意义建构,在访谈中,双方设定了一个社会情境,进行对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向另一方了解情况的过程,更是一个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1]。
问卷调查法中,研究者设计一些相关研究的题目,给研究对象。在这种方式中,研究问题被系统整理,直观清晰,问题也比较典型,有针对性,研究对象不用有很大压力,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收集实物,个人类和官方类的资料,并通过往返不断的、各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检验,使研究结果趋于一致。
4.资料整理分析与成文
在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现状资料分析中,主要采用情境型的分析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在自然情境中,确定研究现象,然后按照事件和人物的时间顺序进行分析的描述。主要是将研究中掌握的所有资料进些归类整理并简单描述分析,使之集中反映问题。
最后,要结合整理分析的研究结果确定成文方式。在这个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论文成文,将研究结果分编类别,归纳概况形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现状的认知。
5.研究的检测手段
在质的研究中,我们要讨论其效度问题,推论问题及伦理道德问题。,效度问题,就是检验这个研究是否真实。在这个研究中,所有的一手资料都是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与研究对象的访谈记录,问卷调查都是真实的,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讨论推论问题,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研究结果对其他的人和组织具有借鉴作用,因此需要考虑到推理问题。研究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现状,归纳问题类型,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调研基础。
讨论伦理道德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在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括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公平合理原则等,在这个研究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原则,都是在对方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对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保密,并说明了自己的成果供其借鉴。
三、归纳整理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与讨论,我们得出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缺乏专门的职能部门。诸多高校现在还没有完全开展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多是传统课堂教学,网络课程也多是计算机、媒体类课程。对于思政类较少涉及。缺少相应的职能部门的监管和责任制,必定导致纸上谈兵。访谈中,诸多学生提到不清楚网络上有相关的思政课程,不是很了解学习的网络思政教育部门,除了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的思政教育,在网络上实际上涉及的很少。
第二,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其整体呈现参差不齐现象。有的是非专业的兼职工作者,有的是非思政类专业或网络专业的工作者,导致指导思想相对落后,对网络的更新发展缺乏了解[2],同时,思政教师队伍往往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网络思政教育的专业学习及系统培训,对网络教育也缺乏重视度,对于网络的有关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只是了解皮毛[2]。这样就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也就不能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第三,网络思政教育方式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思政课程教育方式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就算是网络上开的思政类课程,也是简单地介绍课本知识,学生只是浏览,不能很好的发挥自我能动性,没有参与其中,也就缺乏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性。访谈中,学生多半认为已经厌烦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他们有时候了解的知识比老师还多,但是只能在下面听课,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更加死板,缺乏学习动力。
第四,网络思政教育缺乏内容的前瞻性。目前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个性[3]。有的只是引用党史,或照抄课本,内容枯燥,缺乏前瞻性,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让人眼花缭乱,再加上青少年追求快捷、时尚与独特的性格,如果思政类教育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会迅速转而去感兴趣受关注的网站浏览。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学生多数不会浏览思政类的帖子,因为多是喊口号,没有针对当下热门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反而只是一些学习的滚瓜烂熟的政策。内容缺乏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第五,网络思政教育缺乏管理。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匮乏,力度不够,责任不到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每一个环节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确保网络思政教育有效实现。首先,要结合目前我国网络思政教育发展形式,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本校网络思政教育行章程。确保在干净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其次,要形成,党政管理的合力。统一认识,组件领导协调机制,及时应对突况。各学院组织网络管理小组,对本学院学生定期开展网络使用文明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网络行为方式。再次,建立责任追究制。抓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各负其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责任到人。不让网络成为不法分子扰乱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温床。提升网络思政教育针对性有效性。
四、研究结论总结
用质的研究方法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我们从以上研究结果看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3],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缺乏网络思政教育管理,教育方式落后,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能力不齐,同时,有的高校缺少相应的职能部门。而有的高校大谈自己在努力做网络思政教育,但最后形成的就只是说重要性,只是提到问题,却没有实践支撑,说教味太浓。我们对思政教育新形态新方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要求更加清晰。网络给思政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网络思政教育将会是思政教育领域的一次飞跃。网络思政教育将是未来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要想让网络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让日渐离不开的网络真正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则必须切实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理念限制,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寻找新突破,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2]束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3)
[3]王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提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