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3-15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范文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实际是数千年的文化史,积淀着社会伦理、风俗习惯、宗教精神、审美意识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周时期建筑的左祖右社平面布局表现了当时的礼法制度;明清时期祭祀天地的天坛地坛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凡此种种,文化通过建筑形式展示给人们看,试想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其建筑设计如果缺乏文化思想,尤其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那么我们生活的建筑空间将是何等的苍凉,何等的浅薄。

连接历史的传承过去,讲述传统的古建筑符号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传统建筑符号消费的需求的终结,相反随着古建筑的日益稀缺,人们的注意力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回归到精神层次的满足时,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及其背后的文化所指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历史和现实之间构筑了一条沟通的桥梁。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仿古建筑形式的兴起,有其原因。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便走向了二元化。一方面强调建筑形式要顺从社会文化的图解和发挥建筑师的个性;另一方面强调体现历史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对二元化的选择,在历史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深感创造力贫乏的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样传统建筑本身的文化因子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因子,便成为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

仿古建筑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美学上,建筑总体造型和部件所示的各种美感上如动态美、对称美、装饰美以及韵律美等等,这些美感实际是人们经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形式感,是经验性和总结性的。中国的古建筑从“构木为巢,初始,人们也仅仅是为了“便于生”而“不能为观乐也,因此没有建筑形式的审美意识,实用功能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思想。

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条件的发展,以及审美对象的扩大,使得功能的愉悦性成为建筑形式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建筑美感形式的确立取决于上述主观方面审美价值的评价和客观方面符合木构建筑“内在尺度”的艺术创造,比如正脊两端的鸥吻,最初是起着固定作用的砖构件,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具有社会活动的重复性,它将形式美感信息“遗传”给后人,世代沿袭,千古不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式建筑不是“石头的历史”而是“木头的历史”的原因。

形式美感并不是仿古建筑兴盛的惟一本源,古建筑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间接地表现它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比如汉代建筑屋顶尚未形成曲面,低日平直表现出简约古拙的建筑风格,多少显现当时经济文化在战事频发后的整合与发展;唐宋时期产生的模数制是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建筑体量较大,顶举折逐渐升起.建筑风格恢宏凝重,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凡屋有二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尽管古建筑形式是一贯制的,但是,正脊与垂脊构架的屋顶形式的差异,构件细部的明显特征.自然成为表现建筑风格的重要内容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一定时期的建筑风格,没有个性化的建筑风格,就无法表现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仿古建筑的文化因素的第二个层面,是其作为一种建筑符号,一种信息的载体,所传达给观察者的内容。翁贝尔托・埃科在《符号学与语言哲学》中认为符号是“有意义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东西”,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的内涵。有些建筑学家认为传统符号的应用只会造就对建筑的复古现象。认为仿古建筑其实也只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复制与重复。而事实上仿古建筑采用并非一味的模仿与拷贝,是采用现代材质与建筑手段的基础上的柔和传统建筑符号,美学观念,文化传承,并予以提炼概括的新建筑样式。这种建筑中的传统符号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才是仿古建筑生存与发展之重要因素。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韵,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在建筑中予以恰当的体现。

同时在现今的社会语境下,建筑的形式包括仿古建筑的形式,正是人们消费的对象。无论建筑师是否想创造自己的纪念碑,他们都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和通常建筑形式不同的信息,足以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如同现在出现的一些古镇热一样,它们都是为了构筑消费的“丰盛”之物。在被大量的广告和炒作之后,异化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信息突显出来,激进的形式成为时尚、怀旧也成为时尚,都被划进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中。

作为符号被消费的建筑,其深度也被消解,人们无需追问它的意义。仿古建筑的兴起,反映着消费社会中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内心中需要的身份识别,个性识别,用差异来体现区别,寻找古典的手段来对抗现代空间观念,用传统的本土化符号来对抗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侵袭。仿古建筑在这里异化为对抗与自我认同的符号。各地的古镇热,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天堂杭州的清河坊,作为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因子,在文化传承与符号传播上都起到了不错的示范作用。城市的改造者,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就充分认识到了仿古建筑的文化特性,仿古并非只是形式,形神兼备才是关键。早在南宋时期,清河坊就作为南宋皇城中“前朝后市”城市布局中的“后市”,成为歌馆,酒肆,商店云集的最大的娱乐消费区,自南宋元明清延续到民国初年,几乎杭州所有有史可查的历史名店的“前店后坊”的传统商业形态也都源自于此。于是,对与清河坊的恢复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建筑或者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点、线、面”综合性系统。在杭州清河坊系统中的“核心点”自然是极具文化价值的诸如胡庆余堂、鼓楼湾、方回春堂、叶种德堂、密大昌烟行等百年名店与标志建筑。恢复其传统的建筑店面形式与保持其传统的商业模式并重。而串起这些符号化的点的线,则是清河坊中的“四带”,大井巷、河坊街、打铜巷与中山路。大井巷旧时为店铺、作坊云集之所,其特点为晚清家族型商业的典型形态,店铺形态多表现为前店后坊,并带有居住院落。河坊街两侧,较之大井巷,则多是上居下店,不带作坊的特色街面店铺,一般经营的都是写特色产品,诸如字画古玩,土特产之类。中山路曾于1929年遇大火重建,正逢当时西洋风袭入中国,故当时有实力之商家就按照西洋风格建造店铺,这些建筑有一特点,外表西式,内部均为中式之院落。当时刚好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故街道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特征。打铜巷,当时的手工作坊小巷,巷边云集了众多的响器作坊,多是店坊合一的商业格局。在“面”上,杭州清河坊紧贴吴山,鼓楼湾,综合考量街坊,吴山与鼓楼在区块的关系。街坊与吴山、鼓楼原本是紧密相融的,但由于后人在山体上不断建设,相邻的吴山与街坊的关系变得奇怪而疏离。于是,强调吴山与清河坊的在空间感觉上的联系,使之相融合,是山景融入街景,制造与恢复“不出成果有山水,身居闹市有林泉”的别致与快意。“点、线、面”方法,在各个层次上把握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形态与内容的联系。恢复建样式与建筑本身所具有内涵与信息并重。

清河坊历时8年,完成了规划中的三区四带中的一区一带,并着重的人文内涵的挖掘与渐进式的商业文化的导入与解读,注重传承与保护并重。时至今日也成为杭州具有历史厚度,人文深度与人气的仿古商业街。

仿古建筑中的社会因素在于旅游业的发展,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提高了旅游者的欣赏品位和情趣,访古猎奇、返朴归真的观赏心理影响,景区旅游建筑的价值取向,仿古建筑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随之保持景区“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就成了旅游环境建设的理论问题。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文物建筑区域,为了协调风格,一些旅游配套设施以仿古建筑形式出现;二是新辟区域或历史文化城市,为了统一风格,一批新建和改建的仿古建筑形式出现。

至于某些特定的文化建筑,比如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城,其传统的建筑形式无疑是建筑师们创作的源泉,也是仿古建筑兴盛与发展的直接导因冲天的高楼,直线的造型,光的污染,导致人们想要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古建筑以其生动的造型,柔美的曲线,徐徐展开的平面,成为抵消紧张情绪的“归宿”,为人们找回了失落的“家园感”,人们可以站在同一个“地平线”,面对面交谈,精神得以充分缓释。

另一方面,建筑回归传统,而实际上,大家都在回归符号,仿古建筑也成了回归符号的代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古建筑形式,靠几个建筑符号的拼贴与罗列,而是要从传统形式的文化内涵,符号传播,社会需求去把握建筑造型。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任何建筑始终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主宰它的应当是“形而上”的精神――失去精神的回归。朴素、内敛与节俭,是古人修养的高境界。在盲目追求奢华的现代建筑潮流中,需要回归的正是这个传统精神。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对于过度的建筑形式的关注,这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的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必须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高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素养,增加辨证思维,正确处理“仿古”与“复古”的关系,惟其如此,仿古建筑形式才得以真正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传统建筑风格改善我们的建筑环境,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才能在世界建筑文化领域占有更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2000年建筑学报,朱涛

3.《艺术与视知觉》199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

4.《梦溪笔谈》沈括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范文篇2

【关键词】仿古建筑;檐口;泛碱;预防

中途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仿古建筑以其优美的造型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多的成为众多业主的选择,其中不仅有寺庙、文物修复或原址复(重)建,还有众多商场、公园、酒店、车站、别墅、办公楼等大批建筑采用仿古形式。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和人们对大体量、大空间建筑的需求,仿古建筑结构形式也从木结构、砖木结构或砖结构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发展,甚至部分采用钢结构等。新材料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例如仿古建筑的檐口泛碱问题。仿古建筑檐口泛碱现象几乎不同程度的出现在每座仿古建筑上,新建成仿古建筑最为严重,一旦发生很难根治,严重影响仿古建筑的美观。我公司承建的东花园改造工程进场伊始,因其前期仿古会所檐口泛碱严重,造成连檐板油漆脱落,严重影响美观和其运营管理,建设单位要求在本工程中解决檐口泛碱问题。

二、工程概况

东花园改造工程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兵谏路5#,为原址改扩建工程。西临华清池旅游区,南依骊山森林公园,由观风楼、重明阁、宜春楼三个单体组成,总建筑面积:34473.35m2,总用地面积:5.43463hm2,容积率:0.45,建筑密度:23.39%,绿地率:60.41%,整个工程处在骊山山脚坡地上,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南北高差14.1m,东西高差10.62m,星罗棋布点缀在山坡上,形成高低错落的园林式仿唐建筑群。为西安市为提升临潼区旅游服务层次而进行的升级改造工程,且工程地处旅游区,影响十分广泛,业主要求达到国家优质工程荣获“鲁班奖”。

三、产生的原因

为此公司将仿古建筑檐口泛碱预防列为研究课题进行攻关,以配和施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檐口泛碱的原因为琉璃瓦粘结层及囊势找坡层砂浆遇水后析出碱从琉璃瓦底流出,污染、腐蚀连檐板油漆,造成油漆脱落。檐口常规做法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雨水透过琉璃瓦渗入粘结层及囊势找坡层,与其化学成分反应形成含碱液体,无法穿透防水层,只能在粘结层及囊势找坡层中聚集后顺屋面坡度向下渗流,最后从琉璃瓦和防水层之间渗出,是其产生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通过两个方面可预防泛碱现象发生,一是预防琉璃瓦渗水;二是粘结层及囊势找坡层材料含碱。由此可见琉璃瓦防渗或采用无碱粘结材料可解决泛碱问题。

四、解决方法及应用实例

通过与琉璃瓦生产厂家及经验丰富的琉璃瓦挂瓦施工师傅沟通交流、查找相关资料,琉璃瓦原料有碱土,但经过800℃~1000℃高温烧制而成,施釉的琉璃瓦不与水反应,也不渗水,吸水率<3%,渗水应是琉璃瓦破损或施工处理不当造成,经分析总结,造成琉璃瓦渗水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使用了人眼无法发现的有裂缝琉璃瓦;筒瓦、扣脊瓦、脊板瓦、瓦当等接缝处理不到位渗漏及瓦沟清理不干净造成雨水从板瓦搭接缝隙倒灌;屋面完工后清理、安装避雷、景观灯等人员踩踏造成琉璃瓦接缝开裂、破损;琉璃瓦在使用中遇温度急剧变化造成裂缝等。

第一种情况可进一步采用轻敲击听音挑选,但这种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人,且工作量巨大(一个屋有成千上万片琉璃瓦),一些细小裂缝仍有可能无法全部发现;第二种情况可同过施工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可收到较好效果,但也不能100%保证每条接缝均不渗漏;第三种情况虽然可减少人次数及进行二次修补,但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并不能全部发现更换或修补;最后一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夏季屋面在阳光下暴晒温度很高,遇阵雨后温度骤降引起琉璃瓦开裂,具体开裂数量及时间很难可靠统计(理论上可能发生,无相关统计数据,也有可能第一、三情况未被发现或在温度骤变下发生的更明显)。由此可见前三种情况通过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并不能完全避免,第四种情况则发生几率不确定,而且第二种情况中还有部分是发生在工程交工使用后,业主后期加装景观灯或广告牌踩踏造成破损,可见并不能杜绝琉璃瓦渗漏。

古建筑中粘结层及囊势找坡层是采用粘土、白灰膏、麦草或麻刀按一定比例加水的拌合物,由于粘结强度较低及环保等原因改为水泥砂浆(90年代前后有用混合砂浆,由于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混合砂浆中的白灰被水泥砂浆添加剂替代,参加水泥砂浆添加剂后同样可获得较好的和易性,且强度高、成本低,还环保),水泥砂浆由砂子、水泥、水三种材料组成,水和砂子可通过检测筛选采用无碱原料,水泥含碱,通过查阅资料,我国水泥按碱含量分为低碱水泥和普通水泥,低碱水泥指碱含量按Na2O+0.658K2O计算不大于0.60%,其中碱主要是氧化钠、氧化钾,只能通过选用低碱原材料或生产过程中采用技术措施降低水泥成品中的碱含量,整个水泥生产行业还没有无碱水泥品种,而低碱水泥生产成本较普通水泥高,因此售价也较高。目前尚无可替代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的产品,市场上所宣称的替代品,大多作为添加剂与水泥一起使用,只能减少不能替代或特殊环境、部位进行替代,如用瓷砖胶替代瓷砖粘结剂等。另外北京某公司有泛碱预控粉体专利材料EL1280、EL1281,除价格较高外,无大规模应用经验及资料,使用前要通过试验确定掺量,若施工过程掺量不正确或搅拌不充分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风险。由此可见粘结层及囊势找坡层采用无碱材料这条路走不通,采用低碱或控碱材料除成本高外,也不能100%保证不发生泛碱现象。

既然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泛碱的发成,有没有其它方法可能解决?经过走访设计单位、兄弟单位及挂瓦施工工人等相关人士,了解到有两种,且均为疏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第一种为南方某些建筑在檐口设置导排管,第二种为西安南郊某寺庙采用导流铁皮。经过实地考察交流,以上两种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导排管法是在檐口结构内安装竖向导排管,在含碱液体从连檐板渗出前,向下引导排出建筑物檐口实体,但其安装数量多(每隔两根椽子安装一根,间距200~400),与防水接口多,且导排管施工固定成线较困难,台明尺寸相较常规必须内缩(不然导流的含碱液体会滴到台明上),初期效果明显,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会发生导排管勾水或个别管口与防水接口开裂顺外壁渗漏污染、腐蚀望板油漆及导排管堵塞,局部连檐板油漆被污染、腐蚀。导流铁皮法是在檐口安装一定宽度向下弯折的铁皮,铁皮深入防水层下面与防水层搭接,引导含碱液体经防水层留到导流铁皮上,从铁皮上排出建筑物实体,从而保护连檐板,该方法缺点是檐下抬头可见铁皮上明显的白色污染,虽然铁皮宽度仅为2cm~3cm,铁皮有搭接头,长期被含碱液体浸泡会被腐蚀掉失去作用。

经过研究、分析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后,决定仍然采用疏导的方法,不同的是直接由防水层导流到屋面瓦上排出建筑物实体,即檐口局部防水层倒置法。如下图所示:

这种方法是改变传统挂瓦顺序,先一次性安装檐口滴水瓦,滴水瓦采用防水砂浆黏贴,并填实滴水瓦间缝隙,再将防水层黏贴至滴水瓦上,即滴水瓦在下,防水层在上,搭接长度比上一块板瓦短2cm为宜,板瓦及其粘结层作为防水保护层,其后施工方法和次序不变。

这种方法有以下优点:没有引入新材料,避免出现新问题;含碱液体排至琉璃瓦釉面上随雨水滴落,琉璃瓦不会被腐蚀,即使雨后渗出碱液污染滴水瓦屋面,在屋檐下不可见,在远处可见但随着时间推移色差会越来越小(随着尘土积聚,自然气候等作用,琉璃瓦屋面会有一定的颜色褪变),且雨水不断冲刷可防止其积聚;仅檐口滴水瓦和猫头瓦需要严格挑选和施工监督,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和管理难度;檐口滴水瓦与猫头瓦因其处在檐口边缘,不管是人的自然反应,还是安全需要,被人踩踏破坏的几率较小,且容易发现和维修;相比传统做法,仅增加了挂瓦与防水施工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滴水瓦粘砂浆的防水粉成本,对成本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五、结束

仿古建筑檐口防水层倒置法施工成功的关键在于屋面防水层有效防水;檐口滴水瓦和猫头瓦采用防水砂浆黏贴。只要以上两个方面做到有效控制,就能有效预防檐口泛碱现象的发生。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范文

1汉阙美学特征

1.1汉阙

阙是汉代的纪念性建筑,溯源于门。《释名》载“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阙”与“缺”二字相通,文中第二个阙字便是缺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阙,就是围墙周围两侧的建筑,在门的两旁,中间的缺口就是进出的道路”。这便是城阙。《释名•释宫室》曰:“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这条文献既说明了阙的前身是观,也说明了周代观的形制。即观是树在宫门两边,它既可居住,又可望远的门旁建筑。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建有东阙和北阙,建章宫东、北二门之外也都有阙,名“凤阙”和“圆阙”。唐大明宫含元殿建有左右双阁,名为栖凤与鸾翔,它们实际上就是《含元殿赋》中所云:“翘两阙以为翼”的阙门建筑。墓阙是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初期只是作为建筑物入口的标志,后来被逐渐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汉代流行黄老思想,神仙思想,盛行厚葬,东汉时期,阙走向了平民化,世俗化。各级官员按照严格的礼制修筑墓阙。现在仅存的汉阙有37处,大多数为墓阙,有25处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四川多汉阙并非偶然,他指出:“两汉时期,四川工业发展,屠(奢)侈之风由来已久”。

1.2汉阙的建筑特点

1)建筑形制。汉阙作为一种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对于后世研究汉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现存的汉阙主要是墓阙,西汉时为天子帝王所有,至东汉,建阙的风气兴起,月俸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和有成就的商贾也可在墓前建阙。汉阙主要分为夯土阙,木结构阙,仿木雕石阙。从现存的墓阙中可以看出,大多为仿木雕石阙,虽是石建筑,确有仿木结构的特点,阙上雕有柱、檐等各种木结构建筑的构件。木质的汉代建筑无以留存,只能从石质的建筑中去窥探汉代的建筑风格。所谓“汉阙唐碑”,墓碑是人人可立的,但是同样作为丧葬文化的墓阙,却不是人人可立。阙作为一种礼制建筑,起到了别尊卑,明贵贱的作用。按照生前的官爵地位,阙的高度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四川渠县的沈府君阙比冯焕阙高了0.46m,渠县赵家村东无铭阙比赵家村西无铭阙高了0.21m。汉代只有天子才能用三出阙,诸侯用一对二出阙,一般官员只能用单阙。汉景帝阳陵的东阙门是三出阙的最高形制。而汉代霍光墓阙建成了三出阙,被看作是僭越逾礼的罪证。地位较低的人骑马路过地位较高的人的阙前,还需下马致敬。

2)雕刻雕塑图案。汉阙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深浮雕,浅浮雕,凹面线刻,凸面线刻,阴刻等。汉阙的雕刻题材十分丰富,有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玉兔,神仙等祥瑞之物;有历史故事中的荆轲刺秦王,畿(季)札挂剑,张骞归汉,董永侍父等典故,还有表现日常生活场景的蹴鞠图,狩猎图,车马出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阙主生前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的题材体现出了汉代神仙思想的流行,人们渴望死后羽化而升仙,阙就成了通往天梯的媒介。历史故事使得阙更加生动,如山东嘉祥的武氏阙雕刻的“荆轲刺秦王”,荆轲手持匕首,怒发冲冠,秦王大惊失色,落荒而逃。把二人的神态动作雕刻得精细准确,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却依然不失魅力;四川雅安的高颐阙雕刻的“师旷鼓琴”,一人抚琴,一人掩面哭泣,四周的鸟兽也都流露出悲伤的神情,整个画面更显哀怨悲凉。

1.3文学艺术特征

1)文学特征。汉阙通过浮雕的形式讲述了很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河南登封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m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重庆忠县无铭阙上雕刻有女娲捧月,白虎衔璧的神话故事;四川芦山樊敏阙上现存浮雕反映了云南古哀牢夷“龙生九子”的神话故事,图中人物造型生动,展现了古代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以神话故事的方式表现了东汉时期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

2)艺术特征。汉阙上面的书法是研究汉代书法艺术的最好范本。汉隶是汉代隶书的总称,因其体量为秦书的1/8,故又称“八分书”。其特征是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汉阙自然洒脱的汉隶有别于规整严谨的唐隶,成为独立的书法门类。渠县的冯焕阙,沈府君阙为代表的诸阙均为“八分书”的代表。冯焕阙铭文,字大四、五寸,共二十字,分两行竖排,右行九字,左行十一字,字数不等,间距不一,但首尾相齐,总体上还是给人以匀称、整饬之感。

1.4历史价值

从现存的墓阙中可以看出,大多为仿木雕石阙,虽是石建筑,确有仿木结构的特点,阙上雕有柱、檐等各种木结构建筑的构件。木质的汉代建筑无以留存,只能从石质的建筑中去窥探汉代的建筑风格。汉阙对于今天研究汉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装饰以及建筑组群之间的布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汉阙案例美学特征: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汉碑村,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建造,为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的墓阙,被称作国内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汉阙。高颐阙的阙主为高颐,是今天四川雅安市雨城区人。高颐,字贯光,东汉末年与其弟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益州太守。据史料记载,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讲求法制,深得百姓爱戴。高颐卒于公元209年,出殡当日当地百姓伤心地为他送行,足见他深得民心。高颐墓阙分东西二阙,两阙相距13.6m,阙为双阙,均为子母阙。母阙13层,子阙7层。由基,身,楼,顶四部分组成,用多块红色长条石英砂岩堆砌而成。现东阙的主阙斗拱层以上部分和子阙被毁,西阙的主阙和子阙保存完整。西阙主阙高约6m,子阙高3.39m,为重檐五脊式仿木结构建筑,阙顶仿照汉代木结构建筑,雕刻成四阿房重檐形式,上下之间相距紧密,顶部形如瓦当。南北两面各雕大栌斗3个,共6个,其中转角栌斗巧妙地分置东西两面,布局合理匀称。南北两面栌斗正中上各雕一饕餮,一个口衔鱼,一个口衔蛇。四转角处各雕一负重角神,蹲于栌斗之上,手肩托付纵横相叠枋木。由于用力托举,角神露出了门牙,显得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从而更加印证了雕刻之精美。这些角神身体的姿势,用力的角度,都经得起现代力学理论的推敲。西阙母阙阙身背面凹槽阴刻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这24个字出自刘盛之手,被康有为称赞极似颜真卿的真迹。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高颐阙的书法赞不绝口,如宋代的赵明诚,王象之;明代的杨圣庵等。鲁迅先生也收藏了高颐阙拓本三十余张,爱不释手,并在《鲁迅日记》中收录了亲绘的高颐阙手绘图。高颐阙顶层四周刻花卉、仙童、贵胄出游、车盖弛马、宴饮行乐等生活场景及张良椎秦王、高祖斩蛇、畿(季)札挂剑、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中层刻九尾狐、三足乌、龙虎、朱雀等,惟妙惟肖,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丧葬文化、建筑、书法、雕塑、美术的珍贵文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著名文物鉴赏家赵明诚,国画大师张大千等,都曾在雅安高颐阙留下足迹。据统计,高颐阙上雕刻了63个人物,38种禽兽。画面反映的历史故事和涉猎的社会风俗都十分广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座高颐阙几乎就是一座完整的汉代建筑,更是今日研究汉代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最好范本。可见,一座汉阙包含了汉代的建筑,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社会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是研究汉代建筑与文化最直观准确的资料。

2汉阙艺术特点传承研究

2.1汉阙历代传承意义与价值

阙作为礼制性的建筑,象征着汉代的神仙思想和道教思想。阙是人们向往着从阳间通往阴间的载体,是人神交流的物质空间。汉阙中多出现西王母升天,玉兔捣药等仙界元素;同时也有阙主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娱乐活动;此外,阙身铭文记录了阙主的身份和一生担任的所有职务。由此可见,阙也是阙主的一张“名片”和通往神界的简历。

2.2传承与保护案例

汉阙的传承不应只是简单地在那些东汉遗存的汉阙前立碑修亭,而是应该将这种建筑形式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之成为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馆主楼是双塔式重檐汉阙的式样,屋顶是改良式平直的汉阙屋顶,孔雀蓝琉璃瓦片整齐地排列,到了屋檐末梢,则微微上翘。瓦片颜色的选择是取“用水慎火”之意。蓝色与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搭配,颇有现代版“粉墙黛瓦”的感觉,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和建筑,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这就是对汉阙建筑形式最好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应该是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并且不断地改良和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谈复古,谈梦回汉唐。

2.3传承方法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建筑技术的代代传承,更要依靠全民族去欣赏,保护传统建筑。不再盲目追随西方建筑,从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的层面去引导公众有更多了解,接触传统建筑的机会。激发公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古老的汉阙建筑传承下去。可以通过拍大型纪录片,创办公益文化宣传讲座,在学校教科书中增加汉阙建筑的内容等方式,让汉阙建筑融入生活,让普通大众有机会去了解,接触,从而得以继承与发扬光大。

3汉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状

3.1汉阙艺术特点在现代仿古建筑中的运用价值

1)汉阙建筑艺术风靡。由于汉代距离现在历史久远,除了汉阙之外,没有其余的建筑遗存。因此,现代仿汉建筑都是通过汉画像砖和汉阙来复原汉代建筑。自然汉阙在很多仿汉建筑中都有出现。在汉代,重要的建筑入口前均设阙。从现存的汉代画像石和明器中可以看到,从宫殿到普通的院落,都能看到阙的身影。或是重檐附耳连接双阙,或是重檐附耳独立双阙,亦或是独立子母阙。因此,汉阙在现代仿汉建筑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入口处通常会有一对门阙。

2)现代仿古建筑现状重外在,轻内涵。

3.2运用形式、提取元素

现代仿汉建筑大多在入口处采用重檐附耳连接双阙或者重檐附耳独立双阙,这一点符合汉朝的建筑体制。但是仿汉建筑中的阙只是结构外形上和汉阙相似,细看却并不合理。首先,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但是斗拱承担了承重的作用。而现代仿汉建筑中的斗拱则是用砖石堆砌出了斗拱的形状,很少用木头做斗拱。仿汉建筑中的斗拱已经退化成了装饰作用,仅仅是起着美化建筑的作用,并没有承担力学功能。其次,瓦的运用在仿汉建筑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秦砖汉瓦”,汉代的瓦当装饰纹样丰富,做工精致考究。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豹纹、玉兔纹、花叶纹等祥瑞纹样。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千秋万岁等,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匀称和谐,具有很强的构图与形式美。但是仿汉建筑中的瓦却只有简单的花草纹样甚至没有花纹,只是简单地做旧,模仿汉瓦当古朴苍劲风格。

3.3运用方法

现在的仿汉建筑大多都还停留在对汉代建筑简单的模仿阶段,而没有将提取出来的汉代建筑的特征进行加工再创造,与现代的实用功能与施工技术相结合。仿古建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修筑古建筑,另一种是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通过查阅古籍,尽量还原古建筑的原貌。前者由于年代久远,原材料与工匠,技术的缺失,几乎无法实现。现存的仿古建筑大多是后者。而后者有一个很大的争议:仿古建筑应该是单纯地模仿,还是应该加入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建筑。

3.4现代仿汉建筑缺失研究

据史书载,汉阙按材质分为三类,石阙,砖阙和夯土阙。这三种阙都有明显的仿木结构建筑的痕迹。而现代仿汉建筑却都是用砖堆砌,再用涂料上色以区分不同的“建筑构件”。多雨的南方斑驳的墙面脱落了墙皮之后,所谓的建筑构件也就模糊了。斗拱,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其功能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斗拱既承担了力学功能,又承担了装饰效果。汉代“以大为美”,画像砖和汉代石兽都是雄壮浑厚的风格。汉未央宫的面积也是7个故宫面积的大小。而现代仿汉建筑只是在建筑外形上模仿汉代建筑,但在体量上“取其神而瘦其形”,写意地表现“骨感化”的汉代建筑美。这也是仿汉建筑看起来没有震撼人心,雄伟壮丽之势的主要原因。

4汉阙美学特征运用方法与建议

4.1运用方法

现代仿汉建筑过于追求外形上的相似度,而忽视了建筑的内涵。没有细细钻研过木结构建筑的榫卯结构,也没有精心设计和制作瓦当和铺地的砖石,更没有研究过木雕的门窗及柱础的文化内涵和汉代建筑中的彩绘。从仿汉建筑中可以看出,建筑只是外形上模仿汉代建筑,完全没有运用木结构的建筑构件,简单的木构件,例如栌斗和椽子都只是起了装饰性的作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师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学习不够深入和专业,所以仿汉建筑的整体建筑水平呈现出“假古董”的面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技艺的失传,传统建筑技艺多是师徒口授,经过数千年的岁月,加上战乱等因素,许多传统建造技艺早已失传。

1)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汉代距离现在历史久远,大众普遍对汉代建筑形制和文化礼仪了解甚少。因此,仿汉建筑应该修筑在市中心或是人流密集的休闲娱乐地带,增加市民与之亲密接触的机会,提高汉代文化的普及程度。现存的中国园林主要分为以北方为代表的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和小巧精致的江南园林,以及四季常绿的岭南园林。这些几乎都是明清时期遗留的园林。汉代奠定了我国古典人工园林“一池三山”的格局,汉上林苑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现代仿汉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却很少有仿汉园林。我认为,“十二五”提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这不仅是建筑业发展方式面临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自身利益。一些大肆修筑仿汉建筑的城市在今后的城市公园建设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汉代元素,修筑汉文化主题公园,让汉文化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这样的建筑比漏洞百出的假古董更有价值。

2)文化价值体现方面。虽说现代的仿古建筑是“假古董”,但是假古董的质量决定了整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很多古建筑早已被毁,营造仿古建筑就是为了传递古代文明,修筑各具特色的城市。因此,仿古建筑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随着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意识的提高,现代的仿古建筑将来会呈现在下一代人面前。仿古建筑应该在建造技艺和营造手法上尽量使用传统手法修筑传统的建筑,再现木结构建筑巧夺天工的精妙技艺,而不是修筑披着古建筑皮囊的现代建筑。

4.2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