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3-25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范文

【关键词】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实施与管理

新入职护士轮转培训是新护士培训的主要形式,其培训效果直接能影响新入职护士能否尽快胜任岗位工作需要。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3年开展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定新人职护士培训管理计划,并每年对新入职护士培训计划和方案进行修改,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培训方法

1.1护理部岗前培训

1.1.1岗前专业思想教育培训岗前培训是使新入职护士熟悉组织,适应环境和岗位的过程。护理部协同医院人力部门及相关科室安排岗前教育,首先进行为期一周的人职培训,内容包括介绍医院概况,专业思想及医德医风教育,医院各护理单元部门的情况介绍,护士的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和工作制度,基本操作要求,护理质量标准,医嘱执行、医院感染控制以及护理工作取得荣誉和成绩介绍等等。能使新护理人员树立爱岗敬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护士行为规范,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新入职护士的主人翁责任感[1]。

1.2.1护理安全教育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四防安全等,以增强法制观念,掌握遵照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学习护理病历书写,了解知晓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法律程序中举证的重要性。

1.1.3礼仪服务教育进行礼仪服务和沟通能力教育,如:日常礼仪、电话礼仪、上岗礼仪、沟通礼仪等,发放护理人员礼仪服务手册,指导教师进行训练。

1.1.4全院计划轮训培训将新护士科室轮转培训定出计划,护理部有计划的安排护士到到妇、产、儿、外科科系各轮训3个月,在儿科轮训期间要完成儿科门诊静点室为期一周的静脉穿刺300针的工作量,提高儿童静脉穿刺的技能。

1.1.5严格考核护理部每季度考核一次,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及护理教学查房一次,根据学习内容检查学习结果;轮转科室进行出科前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记入护士技术档案。

1.2轮转科室培训

1.2.1新护士到科室后指定老师带教,护理部通过公开竞聘考试考核选拔有一定教学管理能力、业务知识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护理人员为教学组长,担任带教老师,负责本科室及轮转护士的带教学习。

1.2.2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培训新护士分配到具体科室后,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了解科室规章制度,各班次岗位职责,专科护理技能,护理质量标准等,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其循序渐进的适应护士角色转换。

1.2.3护理技术操作及沟通能力陪训科室护士长根据工作情况,亲自指导带教或安排带教老师培训基础操作和专科技术操作,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能。指派带教老师通过入院评估、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前后告知、出院指导等,以提高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能力。

2结果

通过实施规范化培训管理,对新人职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意义深远,效果显著;培养和提高了新入职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明确工作发展方向,更有利于护理部对护士的人才培养和管理。

3讨论

3.1使新护士能尽快适应角色,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服务意识,对护理人员个人、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的护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3.2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过程,提高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目标。实行人性化的科学培训,针对新护士存在角色适应不良、工作经验缺乏、责任心不强、护理安全意识差、不严格遵行规章制度、专业观不稳定等特点,实施人性化、规范化的培训,提高新护士的应用技能和理论知识[2]。

3.3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采用示教室和实际科室相结合,以现场点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在培训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相关多媒体及影像法,使新护士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术。

综上所述,本院在新人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使新护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3]。规范了各科室的临床带教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护理部对护士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应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以护士的职业生涯为基础,实现护理人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纬,郭放,江浩,等.新入职护士培训探讨.全国儿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国会议,2012,6(9):876-877.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范文篇2

【关键词】小儿单纯性阑尾炎;腹腔镜切除术;临床路径;护理

临床路径(CP)又称临床程序,是由相关部门或科室的医务人员共同制定的医疗服务程序,该程序针对特定的疾病或手术制定出有顺序、有时间性和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加速患者的康复,减少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持续改进的服务品质,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费用的管理新路径[1]。腹腔镜下阑尾切除(LA)是我院自2007年以来开展的一项微创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疤痕小、外观美等特点,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通过应用临床路径对LA患儿实施健康教育,可促进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患儿及家属参与意识及遵医行为,提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缩短住院天数,节省医疗费用,明显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8月单纯性阑尾炎患儿共62例,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6~13岁,体重7~49kg。入组标准:①阑尾炎诊断明确,并排除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②患儿及家属能共同完成健康教育;③了解所患疾病,同意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式,由负责护士对患儿及家属在入院后、手术前、手术后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从入院开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见表1)。由科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全体护士、营养师、麻醉师及医技人员共同参与,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和需求予以完成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并及时记录,护士长随时检查治疗进展等措施落实情况,不断了解患儿、家属感受,并不断修改与完善。表1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表(略)

3.评价指标

①平均住院天数;②平均住院费用;③并发症发生率;④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比较,经统计,实验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613,P<0.05)。见表3。表2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略)表3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

1.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应用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供有效护理协调,有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参与讨论,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激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各项服务均按程序进行,减少护理工作盲目性及模糊性,每一项护理工作均有参照标准和判断指标,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的护理缺陷,及时有效地沟通,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2],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2.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现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大多数小儿为留守儿童,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管理,由于文化欠缺,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阑尾炎切除术虽是小手术,但家长过于担心也会影响整个治疗过程。实行护理路径后,患儿从入院到出院每一步都由护士利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在身边,详细讲解各项检查目的、用药的作用、注意事项,大大增加治疗的透明度,提高了遵医依从性。护士热情服务与精心护理,患儿受到多方面的照顾与关心,家长也参与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增加了对护士的信任,减少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满意度。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有效护理,可以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必要的检查,得到及时地治疗和护理,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增加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增加床位使用率[3],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体现出人文关怀,也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CP作为一种全新医疗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改善了医院在社会中的形象,增加医务人员责任感,工作有章可循,使病人在医疗过程中更加放心,医患互动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更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王虹.临床路径[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2:1-36.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范文

宁夏青铝股份职工医院外科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75160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急诊接诊的多种外伤至儿童多发创伤患者45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39例(86.67%),死亡6例,其中2例为严重创伤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例,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结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多发伤;急诊救治;护理要点

多发伤是指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造成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至少1处损伤可危及到生命的创伤[1,5]。多发伤的儿童大多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

做为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分诊,科学、有序、规范化的紧急处理是从事急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5月急诊接诊的45例多发伤的儿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2岁。致伤类型:交通事故57例,高空坠落伤16例,生产安全事故8例,其他6例;受伤部位:腹部损伤中2个以上脏器损伤24例,合并颅脑损伤9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11例,四肢、骨盆骨折及胸腰椎骨折或脊髓损伤10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在0.5-3小时。

1.2急救护理

1.2.1快速准确进行伤情评估

护士简要向相关人员了解有关患儿致伤工具、致伤方式、受伤着力点等情况,并迅速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进展程度,记录准确时间,协助医师检查等。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创伤患儿大多伴有呼吸道梗阻,尤其是有头面部及胸部损伤的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呕吐物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层至窒息[3]。因此,需要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或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必要时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1.2.3稳定循环,控制外在出血

快速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有无创口及严重出血。对于有严重外伤出血的患者应及时予加压包扎止血,准确记录出血量,立即建立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穿刺困难者需进行深静脉置管或静脉切开。遵医嘱抽取血标本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备血或配血等。

1.2.4密切观察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通过瞳孔的改变可以快速判断创伤后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病形成意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有9例患儿出现意识障碍,予紧急行头颅CT,并请外科医师会诊后有6例紧急转诊至有条件急诊开颅手术的医院治疗。

1.2.5心肺脑复苏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次/分。

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胸外按压比例30:2,氧流量10升/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生理盐水30-60滴/分钟输入[4],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间断推入。

1.2.6详细记录患儿的病情、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护理措施

按时间顺序进行动态、客观、详细记录以上情况。本组45例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措施都详细记录在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记录单上,住院或手术患儿接受继续治疗和护理,急诊抢救患者记录单也一同送往相应科室,归入病历保存。

2结果

本组治愈39例(86.67%),死亡6例,其中4例为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36例创伤患儿经急诊积极救治后送手术室或住院前生命体征平稳。

3讨论

多发伤的患者抢救关键在于伤后10mni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伤后lh内(黄金时间)给予准确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尤其在多发伤患儿大多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急诊科护士要求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技术的技能。

3.1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多发伤患儿的评估方法

创伤患儿的急救评估按4步进行:

(1)快速初次评估;主要是判断意识、呼吸、大动脉搏动。如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

(3)再次详细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在一定水平,做交叉配血,完善B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

(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5]。

3.2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流程及急救专科技能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要熟练掌握婴幼儿的CPR技术、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科室应加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急救技能训练,如科室组织培训新版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学习“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练习儿科穿刺技术训练等。

3.3急诊科护士要熟知常用药物药理学知识

在抢救严重创伤患儿时,常用到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护士要对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副作用,疗效观察等熟知。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急诊科抢救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

3.4做好物品管理,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

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备好儿童用的抢救器械,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保证依据不同年龄患儿选择不同的器械;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不同的就诊人群。因此,在一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危重患者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总结对儿童严重创伤的救治经验,制定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许峰.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3]林小玲.严重创伤的急救进展[J].全科护理,2009,7(10):2602-2603.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8(8),129-134.

[5]牟宝华,叶志弘,马卫星等.严重多发伤160例整体化急救策略的护理配合[J].护理与健康,2013,12(9):84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