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康复医学(6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4-11

康复医学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康复医学教学;引导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2-01

一、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对某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共计人数121人,其中男生有71人女生为50人,他们的年龄范围在21.45±4岁,将男生、女生按照成绩进行排序之后进行分组,按照差值排序,这样“引导式教学组”有男生36人,女生25人,“一般教学组”男士为35人,女生为25人。

2、试验方法:

内容涵盖: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多样性。

“一般教学组”方法:教师按照之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采用先进行理论再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后进行实施测评。

“引导式教学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对理论进行一定的引导,例如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演绎、分析其中的关系、同时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知识脉络进行学习。

“引导式教学组”案例:以痉挛为例,老师首先之处缓解和降低痉挛的手法,接着对每个手法对应的那个部位,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手法,从原理上对这个手法进行深入的讲解,同时提醒学生造成这样的原因[2],第一:主要是由患者曲张肌张力异常造成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缓解这样的问题;第二:你认为采用什么方式可以缓解曲张肌张力异常加大的问题,或者采用什么姿势,对于学生的回答切勿给出定论,然后引导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切记利用引导式,一步一步的进行引导;第三:巩固操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之后,然后给出相应的受力幻灯片,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这个问题,之后再对之前的问题作出解答;第四,对为啥选用这种方式进行推理,然后给出其他治疗方式;第五,老师根据同学进行的演示,进行评价,评价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姿势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指出错误之处,为什么这样会错误,以及错误造成的危害,这样层层深入的方式不仅仅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能够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地方;最后,再一次对整个课程进行归纳,不仅仅包含有整个流程,其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老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提问时间,防治仍有学生不懂,同时能够起到调节气氛的功效。

注意事项:首先,若想是引导式教学达到既定的效果就要老师有足够的备课时间,对知识点的前因后果都有较深的理解,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得以信服,同时不至于误导学生,同时给出的相关知识越多就越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探索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其次,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于引导的过程要给与不同的条件和方式,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基于课程的发展提出自身的需求,这样才方便对整个课程进行实时的规划,不会舍本逐末,不着边际的进行,例如对痉挛中间色异常张力增长的方法,可以进行Bobath技术[1],然后加之被动的手法进行异常张力的降低,或者采用其他的形式进行张力的降低,最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手法演练,从而实现深入的了解;再者,对于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切勿实时的指出错误,要尝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对错,而不是一味的指出对错;最后,及时的总结,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串通起来,进一步的加深了解。

评价指标:从兴趣、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理论知识、自主性、分析、思维、基本技能这九个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每个部门相应的权值,然后利用SPSS进行分析。

二、结论

对于知识的掌握如下表所示:

可以发现引导式学习能够从兴趣、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自主性、分析、思维七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使得康复式教学能够更加的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不仅仅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具有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自主性能力的康复医学学生,不仅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回馈了社会,这样才能达到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康复医学篇2

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

师与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更新学生对临床教学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观念和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康复评估和康复方法时,在讲解中穿插操作示范,强调正确的操作步骤与要领,留给学生自我提高、自行训练的空间和时间,让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讲授临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时,以实际临床病例为启端,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讨论,明确功能障碍的原因、评估方法和康复措施,使学生对每一个病种的康复都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应该了解、熟悉哪些内容,并明确哪些内容是重点掌握的;同时,分析比较病种之间康复评估、治疗的相同与不同,从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康复医学临床工作的内容。还有重要的一点,给学生推荐一些康复医学参考书,鼓励学生自学、并勤于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康复医学课程后期临床实验室,设在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依托科室的物理治疗室、运动疗法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疗法室等康复治疗、训练用仪器、设备,以及患者、病种充足的有利条件。通过硬件建设,使临床教学带有实验的气氛,以消除学生毕业后从事住院医师早期阶段对康复医学的生疏感,使他们在从事医疗工作早期就有康复医学意识,增加他们对专业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每一件仪器、设备的名称、作用原理、治疗作用、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强化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摸拟学习使用、进行潜移默化的规范操作训练。

4重视知识更新

由于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心理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康复功能检查和康复治疗器械和方法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多门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康复工作的开展。作为临床教师,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紧跟现代医学、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前沿,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前景,对未来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充满信心。

康复医学篇3

1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的教育现状

1.1康复医学是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增广了,人们对于医学的要求提高了,尤其是康复医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康复医学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样,一个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可以反映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1]。因此来说,一个合格医学院校的全面发展的优劣也和该院校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医疗条件水平的进步和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随之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病者的生存状态,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其健康,正是康复医学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方。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学科设置,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在发挥本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给予康复医学更大的空间和条件,发展和改进传统的康复医学教学和实践观念与模式。

1.2康复医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大都开设有中医学(康复方向)专业,培养着所谓的康复专业人才,就笔者单位的该专业而言,在其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实践条件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差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康复医学课程仅限于上述极少数专业,就该课程而言,所涉及到的概论,残疾医学,康复理论基础,康复治疗方法、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学等等如此专业而复杂的知识仅用一门课程的时间上完,不论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理解和吸收,都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无论是专业教师队伍数量,还是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亦或是教师队伍本身的业务素质上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上仍主要以口授的传统方式,即使配上“多媒体”,也只是形式上的幻灯片,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专业的教学实验室,其后果势必导致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一方面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另一方面则时无法满足实际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另外,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康复理念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就综合性中医药大学今后专业学科发展的必要性而言,康复医学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医药院校目前仍未将康复医学作为中医药大学发展的一个支点,专业设置避“轻”就“重”,康复医学仍处于中医药大学整体医学中的“边缘学科”,其后果是医学生普遍缺乏康复意识,医学生的头脑无法建立和形成全面医学的意识和康复理念。

2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2.1广泛开展康复医学教育既然康复医学的学科地位和对临床实践的要求和范围越来越高,越来越广,一个医学专业工作者,尤其是中医类的人才,更应当从思想上、从实际应用上注重康复意识的培养,注重康复临床实践的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康复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加以实施,当然可以针对专业方向区别授课内容及学时多少,通过课程的学习,首先应当在医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牢固树立康复理念,正确认识到全面医学的真正含义。笔者在现有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机会以及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随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传达康复意识和理念,灌输全面医学的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学生课后的反馈和交流,确实从一定程度认识到了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当然仅靠这样个别零星的教育方式还远不能达到全面覆盖和牢固树立的目的,只能靠真正意义上的改进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2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康复医学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针对一门高年级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专业教师应该在不断丰富和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和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康复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由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转变,由知识的单向灌输向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转变[2]。笔者研究发现,通过一定程度地改变教学方法(视频、案例教学)和教师的教学思维理念,真正把学生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说明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地改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应目前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争取最大程度地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2.3积极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康复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社会学、环境改造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由于学科内容涉及广泛,专有名词和特定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记忆、理解困难,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课时少、内容多、概念和方法太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要求[3]。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讨和研究康复医学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特别是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实践教学结合康复医学课程进行了摸索和尝试,通过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的课程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根据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氛围等以及课后的调查反馈意见来看,两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出勤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反馈认为多媒体及实践的教学模式能使他们更有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够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说明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能够使课堂形式生动、增加学生趣味性和积极性等[4]。其实就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譬如运用引导式、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依赖于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和现有条件下康复医学教育和合格中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康复医学篇4

改善焦虑情绪对苯那普利降压疗效的影响叶志荣,叶毅敏,杨菊贤,黄震华

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吴青平,邓水泉,李雯,杨政坚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与探讨傅素贞,刘雪虹,刘剑立,季瑞芬

蟾蜍中毒引起心律失常1例报告吕鹏波,韦丽娜,张晓辉

非糖尿病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血糖升高与多脏器功能衰竭关系的探讨林绍彬,林敏瑜,陈桦

植入自动夺获型起搏器的初步临床观察李卫华,黄见亭,吴荣,严秀珍

导管射频消融对36例心动过速的治疗林荣,郭南鸥,洪美满,曾碧英

光气中毒10例报告杜桄,高繁彪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陈敏,胡文扬,吴笃初

异搏定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叶惠生,黄勇跃

头针加体外反搏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曾隽,周正荣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9例临床分析曹冰,陈宇,李雅静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的影响李晓东,孙亚清,马淑梅,孙照群

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郭志军,陈轶杰

压宁定在高血压病患者全麻前后应用的意义陈景明,林晶

434例副高技术职称以上在职干部体检分析王秋芬,王宝霞,王景福

104例慢性肺心病死亡时间分析王志刚,金海珠,孙玉霞

黄芪注射液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杨向林,郑干才

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邱洪祺

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疗效观察李要真,靳茂松,李健,靳燕辉

504例老年人病死诊断及死因分析张利芳,李健伟,刘芳

普拉固与去脂舒降脂疗效的临床评估蔡军

米力农间歇给药治疗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侯万学,钟东塔

第七届全国心血管病康复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安学兴,安福望,张景玲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缺血型ST段的康复作用曾子健,余伟

苦参总碱治疗心律失常50例疗效分析赵敏,金玄俊,邢武军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的治疗--附40例观察陈玉荣,刘连(),钟红

氨酰心安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黄秀惠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寇正杰,刘炳珊

134例小儿异常心电图临床分析郑琳琴,苏惠兰,廖荣圭

亚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致心源性休克1例报道吴智勇,李娥卿,陈娟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杨海燕,曾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苯那普利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许菁菁,吴梅芳

α-羟丁酸脱氢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意义林敏瑜,林绍彬,张发钦

心肌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意义郑伯仁,陈桦,马国斌

年青人急性心肌梗塞冠脉造影分析石蕴琦,张明,李占全,邓重信,吴波

108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及护理刘玉英,赵玉敏

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伴ST-T"正常化"1例郑元琦,王瑞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2例临床观察王英勤,李景晟

慢性心房颤动22例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王灿堂,林长兴

中风失语症的辩证施治--附72例疗效分析杨杰,尹佳鑫

冠心病中医防治体会蔡福文,蔡鸿

大剂量麻黄附子治疗窦房结综合征2例报告崔爱国,师原明,聂明

重用细辛治疗心血管病罗少锋,蔡学熙,林敏

参麦注射液治疗30例胸痹临床观察张宪宏,王崇生

补肾为主治疗冠心病48例疗效观察吴雅丽,李凯,刘宝才

自拟宣阳通痹汤治疗冠心病48例师元明,崔爱国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8例护理体会高振华,阚心宇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林菁,郑凌,江美金

慢性肺心病的康复指导陈茜倩

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周晓彬,林晶

心肌梗塞后焦虑症对康复的影响与护理吴军红,徐伯凤,张金凤

住院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李诚君,陈志灵,张秀梅

呼吸衰竭患者气管切开的观察与护理杨艳,孙玉霞,李成群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脑血管疾病孙桂芝,洪飞,郑长虹

国产注射用5-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欣康)的应用戴若竹

急性Q波与非Q波心肌梗死心室重塑的比较张增堂,张永慧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王春娥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杨慧琴,赵斌

妊娠合并心脏病38例临床分析林玲

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谢助坤

血液透析在难治性心衰中的治疗作用马利平,王美玲,卓凤巧,刘玉捷

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易春涛,幸志强,王征,丁春平,丁丹

开搏通与可乐定对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素影响的对比研究林周,徐伟

糖尿病患者多脏器功能的损害陈启华

老年高血压病的心理障碍及其康复的探讨吴建民

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侯玉萍

腹蛇抗栓酶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吴多智

辅酶Q10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自由基的作用马建芳,刘小朋,李党生,罗芳,王晓华,邱凤英,陈宏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抑郁症的观察及治疗章文莉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张春芳,李静芝

降纤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观察张冬凤

前列腺素E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6例临床观察郝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分析张晓梅,孙风强,邱丽

潘南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侯玉萍

硝酸甘油联用美心力治疗心力衰竭35例陈海强,高少鹏

急诊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发作的特发性室速刘明,谢秀成,黄仕洲,冯新武,邓斌,李挺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体会彭学军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姜红,李莉,王立波,陆春风

心理与行为应激对心血管病发作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赵鸿雁,林朝胜,李学书,王艳红,鲍卫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预后的研究曲淑珍,刘奉朝,吕国良

慢型克山病心力衰竭血浆内皮素-1水平变化的意义刘文和

98例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孙宇,王文英,曹广智

测定凝血、纤溶等指标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王梅平,朱迎建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钟丽

Holter短暂ST段下移假阳性之鉴别赵思勤,周世炳,聂晓莉,李秋,刘小蓉,吴涛

宽QRS波心过速鉴别诊断再探讨石翔,蒋勇

80例脑卒中急性期的心电图分析陈凌芳

119例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唐金莲,赵美玲

心痛汤并消心痛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孙浩,杨文明,王英勤,陈文学,金玄俊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李奕宏,李莉,王桂珍,范蕾,王立波,陆春风

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及启示姜小鹰

糖尿病性足部病变的观察与护理姜艳,邵宇飞,姜珊

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观察苏红颜,余同珍

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及有关教育姚倩,林锡静,夏丽娜

心血管病人介入治疗动脉鞘管拔除时晕厥的护理体会崔岩,朱秀兰

36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金红霞

低分子肝素不同应用途径的临床观察庄芳

白细胞介素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侯振江,张宗英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冠心病研究现状刘清华

降压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赵丽

血栓通注射液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侯宏伟,赵晶

谷维素治疗病理性早搏和功能性早搏的疗效比较田晓平,慈书平,王福军

酚妥拉明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分析叶惠生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0例疗效观察侯玉萍

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刘玉驰,张华,穆懿,郝克倩

蕲蛇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50例观察林进,林庆志,林建富,陈东明,王月碧

围绝经期妇女血脂代谢的临床分析周黎华

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黄秀惠,廖文婕,唐勤

二磷酸果糖与呼吸机对有机磷中毒循环呼吸衰竭的急救许丽华,李德崇,栾卫红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30例分析曲德军

部队疗养员老年心脏病患者的自测健康调查分析万萍,古伟英,许军

多巴酚丁胺联合洛丁新治疗肺心病并心衰68例分析陆鸿雁

克栓酶并光量子血液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观察董海玮,刘艳

扩张型心肌病左室肥大心电图诊断指标的探讨冯宏玲,郭磊,王盛明

健康体检心电图TV2>TV5(V6)综合征的观察(附280例分析)傅金香,范华昌,陈开红,林雪梅,黄志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变化临床意义探讨张友

黄芪注射液伍用钾镁液治疗心衰疗效观察陈启华

主动脉置换术后并发主动脉根部迟发性出血1例陈连带,宋蕾

射频消融术标准护理计划的制定宋继红,姜小鹰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侯振江,张宗英,郭金英

β-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吴昌元

多巴酚丁胺同位素心肌断层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任澎,涂良珍

运动试验评价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运动耐量的影响刘健,李佐才,汤亚明

高血压病患者QTcd延长预测心脏事件的临床研究陈晓瑞,金伟,朱晓东

冠心病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相关性临床研究刘楠,范林,林朝贵,郑安,陈良龙

23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P波离散度的测定卢薇,汪晓云

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的临床研究杨月榕,虹,胡兴键,邱峰

多普勒超声对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评估王玉芝

血浆内皮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李健,商菲菲

老年高血压运动医疗前、后的左心功能变化娄彩云,黄成经,杨天伦

原发性高血压心率变异性测定的意义郑茵,李伟,吴智勇,符秀娂,李娥卿

脉压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张勇,张艳,钟书辉,曾洪文

缺血性中风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林锦祥,沈敏海

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浆内皮素、心钠素的关系闾莉娜,冯小坚,邬洪粱

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人预后的评价赵琦,郑华光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黄继良,武芳,张欣然,王东华,张国清

以牙痛为主要表现的心绞痛1例张丽娟,黄鑫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康晟,吕吉元,王陆建,闫晓梅,李茹香,吴慧英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吴政,张晓春,林凡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PAI-1及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杨月榕,罗助荣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对比研究沈敏海,任志红,林棋

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80例报告龚鸿裕,方胜先

康复医学篇5

【关键词】疗养康复医学;疗养医学;康复医学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ovementoftherecuperationrehabilitationmedicineandperformscientificproof.MethodsTheevidenceswereprovidedinaspectofcombinationoftherecuperationmedicineandtherehabilitationmedicine.ResultsTherecuperationrehabilitationmedicinehadbroadmarketanddevelopmentprospective.Conclusion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therecuperationandrehabilitationmedicineneedsaverylongtime.

【Keywords】Recuperationrehabilitationmedicine;Recuperationmedicine;Rehabilitationmedicine

疗养康复医学是由疗养医学、康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型综合性医学分支学科[1]。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兴旺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沉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随之而来的医学理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疗养康复医学有了重新振兴的势头。

从多种数据库中对“疗养康复医学”的动态和进展进行检索都难有所获。但实际上,与疗养康复相关的医学活动十分丰富多彩,疗养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散见于疗养医学或康复医学的许多文献报告当中,之所以难以检索到,是由于疗养康复医学学科新,且目前还没有进入主流学科,没有被医学权威机构和数据库确认为专有名词。因此,只能就有限的文献资料和有限的阅读能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和展开对疗养康复医学动态和进展的认识和理解。

1疗养康复医学的新理念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一种新的理念出现,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的新理念应当从三方面探索:一是探寻疗养与康复医学的概念与区别,二是探查疗养与康复医学的交叉与渗透,三是探索疗养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与发展。

1.1疗养与康复医学的概念与区别

1.1.1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概念疗养医学:疗养医学是一门为人们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从而研究自然疗养因子的性质、作用机理、作用效果、应用方法,并科学地利用各种疗养措施的专门科学[2]。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一门为伤病残者恢复功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从而应用医学技术以诊断和处理任何原因造成的、影响身体的任何系统的能力障碍或能力丧失的疾病的专门科学[3]。

1.1.2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区别二者在医疗对象、方法、目的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医疗对象上:疗养医学主要针对的是健康、亚健康及疾病恢复期群体(以治未病为主);康复医学主要针对的是因损伤、疾病而导致残疾和障碍的群体(以治末病为主);在医疗方法上:疗养医学的核心技术是自然因子疗法、体疗和理疗;康复医学的主要手段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工程技术和工艺疗法;在医疗目的上:疗养医学的目的是增进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恢复体力精力,焕发工作能力;康复医学的目的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1.2疗养与康复的交叉与渗透疗养康复医学交叉与渗透应当从三方面理解:一是疗养医学的战略扩展与康复医学的战略前移,使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相互交叉;二是疗养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康复医学的技术特长,使二者在治疗方法上相互渗透;三是疗养医学的终极目的与康复医学的长远目标,使二者在医疗方向上相互趋同。

1.2.1疗养医学的战略扩展与康复医学的战略前移,使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相互交叉疗养医学的治疗方法由于简单天然,由于分科不细,由于高科技的技术含量不高,曾经主要是以针对健康与亚健康人群的、以治“未病”为主的预防医学与保健医学分支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疗养医学的整体医疗理念和非药物治疗手段因其科学、合理、绿色、环保而出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局面,其治疗疾病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未病”,而且向治“已病”、“末病”实施了战略扩展;相反,康复医学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理念及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工程技术等工程化治疗手段,越来越早地进入疾病的早期干预,有效地促进了人体机能恢复,使康复医学出现了战略前移,进入治“未病”和治“已病”的一、二级预防医学领域。疗养医学的战略扩展与康复医学的战略前移,使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相互交叉,共同覆盖了预防、保健、临床、康复四大领域[4],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化成疗养康复医学新学科。

1.2.2疗养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康复医学的技术特长,使二者在治疗方法上相互渗透疗养医学的学科优势,在于它的自然、天然、欣然、畅然。疗养医学运用空气、气候、阳光、海水、森林、洞穴、温泉、泥沙等纯天然疗法,以及运动、物理、心理等非药物疗法,解决了许多现代西医学甚至高科技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具有更深厚的底蕴[5];康复医学的技术特长在于其更多地借鉴了工程、物理、工艺、计算机等医学领域之外的科学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疗养医学的纯天然优势和康复医学的高科技特长相互渗透,避免了化学、生物、基因等治疗方法的弊端和不足,共同在治疗医学领域中占据了半壁山河,合练成疗养康复医学新学科。

1.2.3疗养医学的终极目的与康复医学的长远目标,使二者在医疗方向上相互趋同疗养医学的目的是增进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恢复体力精力,焕发工作能力;康复医学的目的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小目标看似不同,实则终极目的和长远目标都是“人人享有健康”,“人人都有高生存质量”。疗养医学使健康者更健康,使亚健康者恢复健康的目的和康复医学使残疾者回归社会,使残障者回归家庭的目标,共同面向人类的医学科学宗旨,凝聚成疗养康复医学新学科。

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交叉与渗透使疗养与康复医学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受益人群最多、适应范围最广、治疗方法最灵活、社会效应最好、最有潜力、最具希望、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医学边缘学科之一。

1.3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与发展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与发展应当从三方面感悟:一是在疗养院引进康复技术,疗养技术与康复技术结合发展;二是在疗养院建立康复科室,疗养科室与康复科室结合发展;三是在疗养院建立康复医院,疗养院与康复医院结合发展。

1.3.1在疗养院引进康复技术,疗养技术与康复技术结合发展临潼疗养院徐莉等[6]指出:“要改变疗养院在医院―宾馆模式中徘徊的态势,改善疗养院业务建设现状,加快疗养院发展前景,就应在疗养院中引进康复理念和技术和方法。”临潼疗养院与四医大康复医学系紧密联系,在疗养院引进了康复技术,这是一种对疗养医学发展的“醒悟”层次,产生了1+1=2的效应。

1.3.2在疗养院建立康复科室,疗养科室与康复科室结合发展武汉疗养院刘朝华等[7]提出:“要以疗养康复为龙头,实现疗养院的跨越式发展;康复医学可以在疗养院成为重点科室。”武汉疗养院在疗养院建立了康复科室,这是一种对疗养医学发展的“觉悟”层次,产生了1+1≥2的效应。

1.3.3在疗养院建立康复医院,疗养院与康复医院结合发展大连疗养院尹宝玉等[8]指出:“由于疗养院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在业务发展上不能与综合性医院争锋,而要发挥优势,以康复科室为龙头,以理、体疗和中医、心理科室为两翼,全院共同参与,在疗养院建立大康复医学。”大连疗养院不但建立了全军康复中心,还建立了康复医院,形成了疗养康复医学临床和研究实验基地。这是一种对疗养医学发展的“彻悟”层次,产生了1+1>2的效应。

2疗养康复医学的新视野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带来一种新的视野,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的新视野应当从三方面开阔:一是用温故知新的眼光看疗养医学的动态与进展,二是用器旧图新的眼光看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三是用博采创新的眼光看疗养康复医学动态与进展。在疗养康复众多的动态与进展中,应着重于其重点、亮点与热点。

2.1用温故知新的眼光看疗养医学的动态与进展故中有新,温故而知新,知故能创新,疗养医学动态与进展的重点、亮点、热点如下。

2.1.1疗养医学的重点――环境养生医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陈等[9]在《中国环境养生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指出:环境养生在康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疗养上,并重点从“自然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室内环境与健康”三方面探讨宏观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新兴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微观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土地中不同比例的微量元素及某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的病理生理作用,地磁场对人脑电磁场及细胞有序化作用等,揭示了疗养医学中环境养生学的新进展。

2.1.2疗养医学的亮点――医疗气象医学烟台疗养院刘世宝[10]在《浅谈医疗气象信息分析在疗养康复工作中的作用》中指出:医疗气象学就是顺应现代医学涵盖与人类疾病健康相关的全部因素的要求,寻找和消除破坏人体与环境之间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维护和修复被破坏的健康平衡,增加健康潜能,预防疾病发生。阐述了医疗气象学的意义、程序、内容、特征、与三大疗养因子(自然、人工、社会心理)的关系及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展示了疗养医学中医疗气象学的新动态。

2.1.3疗养医学的热点――社会心理医学这是疗养医学领域最热的动态,不但包括心理行为的保健治疗,还包括健康有益的外环境影响,大家都很熟悉,而且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也设立了疗养心理分会,在此就不详叙了。

2.2用器旧图新的眼光看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旧中有新,既要器重旧的,又要开创新的,是为器旧图新。康复医学动态与进展的重点、亮点、热点如下。

2.2.1康复医学的重点――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在康复医学中占重要地位。它能同时作用于机体多个系统,对其最重要的被加重负荷的系统产生定向作用,改善许多调节系统,动员储备能力达到抗应激效应。大连疗养院康复科张福金等[11]在《物理疗法在国外的临床应用》中,介绍了电、磁、超声波、光、冷五大类20种物理疗法新技术、新进展,令人耳目一新。如电疗法中的深部脑刺激(DBS)将电极置入丘脑不同神经核,采用频率为60Hz,脉宽ms,脉冲高度2.05~0.45mV的电流,进行双侧丘脑神经核点刺激,治疗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磁疗法中的经颅磁刺激(TMS)将不同形状的磁盘放于头部不同部位,将磁场作用于不同部位脑组织,治疗脑血栓、脑栓塞、癫痫等疾病,取得显著效果。还有磁处理自体血液回输疗法,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脑卒中等,取得显著疗效。揭示了康复医学中物理疗法的进展。

2.2.2康复医学的亮点――康复工程康复工程是研究运用工程技术提高残障人士生存质量的生物医学工程分支科学,是现代科技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光平等[12]在《现代康复工程的发展概述》中,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进展,包括假肢技术、康复机器人、功能电刺激与神经康复、虚拟现实技术(VR)。其中虚拟现实互动技术是康复医学崭新的技术动态方向。VR的人机界面可以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将VR技术引入到康复治疗中来,可以实现三个结合的显著疗效:一是游戏和治疗结合,二是心理引导和生理治疗结合,三是使康复器材产生被动牵引和主动训练相结合所产生的显著疗效。VR的出现,促进了计算机和认知科学更高层次的结合,在认知障碍康复评定和训练方面,表现出了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提示了康复医学中康复工程的新动向。

2.2.3康复医学的热点――运动创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俞晓杰等[13]在《运动创伤的康复治疗进展中》指出运动医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运动创伤的治疗康复。它不只是为运动员服务,而是逐渐扩大到正常人群。俞晓杰从运动伤康复程序、RICE常规(局部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rion)、膝关节开链和闭链训练、支具和支持带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运动创伤康复治疗的进展。显示了康复医学中运动创伤的新视角。

2.3用博采创新的眼光看疗养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博采众长,方能迸发创新理念,疗养康复医学动态与进展的重点、亮点、热点如下。

2.3.1疗养康复医学的重点――综合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在治疗手段方面共同的方法。疗养医学偏重于接近自然的太极、气功、拳剑等传统的运动疗法,康复医学偏重于使用评估、检测、处方等手段的现代运动疗法。疗养康复医学兼蓄并用,综合了这两种方法的优势,成为综合运动疗法。这是其一大进展。

2.3.2疗养康复医学的亮点――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养生康复在我国有深厚的底蕴,也是中国特色疗养康复医学的亮点。中医养生康复的优势和亮点是: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统一,人体健康与社会环境统一,形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统一的“整体康复观”和辨证与辩病相结合指导康复的“辨证康复观”。中西医结合的疗养康复,更是亮点中的亮点。上海中医药大学姚成增等[14]在《中医康复》中指出:中西结合心血管诊治研究,是近年医学研究的亮点之一。并提出从改善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入手,从中医时辰学入手,从中医防治PCI术后再狭窄入手,从现代医学尚不能解决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入手,从建立中西结合康复医学模式和评估体系入手,把握中医养生康复动态。

2.3.3疗养康复医学的热点――心脑肺疗养康复疗养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一样,都以心脑肺等重要脏器为研究热点。

在心脏疾病的疗养康复上,除了心梗康复程序和运动康复的深入研究外,许多学者结合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将改善动脉硬度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新靶点[15]。在心血管危险和血管弹性评估上即提倡用体重指数、腰身指数、腰臀指数、踝臂指数等简易方法,又建议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多排螺旋CT一站式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狭窄及心功能的评价。指出颈动脉IMT是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在肺部疾病的疗养康复上,国际主题为肺部炎症的“肺水清除”和新药开发,提出血液净化与体外膜氧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病”的新技术挽救了3000多尘肺患者的残肺[16]。

在脑卒中的疗养康复上,“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研究”模式能明显提高卒中康复的治疗效果;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丰富环境刺激疗法、减重步行训练、运动再学习方案都是疗养康复的国际前沿课题和最新研究成果[17]。

3疗养康复医学的新尝试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定伴随着一些新的尝试,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尤其是我军疗养康复医学的新尝试应当从四方面感受:一是联勤疗治、双向转诊;二是专病疗养、专科康复;三是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四是着眼军事、着重软伤。

3.1联勤疗治、双向转诊(大连模式)大连疗养院杨伟光等[18]报告:2003年起接受总部联勤疗治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军队干部在治疗医院急重疾病基本稳定后,即转入疗养院进行康复工作。4年来收治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200余例,经早期采取综合疗养康复方法有效防止关节脱位、挛缩、肌力低下、骨质疏松等废用综合征,提高患者坐、立、走等行动能力。

3.2专病疗养、专科康复(北戴河模式)北戴河疗养院邓湛芦等[19]总结:该院以总后卫生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探索专科化疗养模式,实施按疗养类型、疾病系统分科收容”的任务指导为要求,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科专病疗养。利用良好的环境,把疗养与康复结合起来,把健康教育、药物调整、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学会自测这“五驾马车”运用到每个疗养员中,形成了专病疗养、专科康复特色,大大提高了整体疗养效益。3.3健康管理、健康体检(杭州模式)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区利用多年积累和形成的为空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优势,面向长三角地区开展对外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打响了具有优美环境和优质服务的疗养院式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品牌。

3.4着眼军事、着重软伤(兴城模式)兴城疗养院着眼军事,探索用中西结合的办法治疗软组织伤,为解决部队训练作战中出现的损伤提供了一系列成功办法。并率先成立了全军软伤治疗中心,成为我军疗养康复医学的一大特色。

4疗养康复医学的新成果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定带来一批新的成果,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的新成果应当从四方面收获:一是建立新模式,二是创出新学科,三是踏入新领域,四是走出新路子。

4.1建立新模式――中西结合疗养康复模式疗养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自然疗法的模式,康复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工程科技疗法的模式,而疗养康复医学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模式――中西结合疗养康复模式,用传统医学的方法康复,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检测、评估,或用现代高科技的方法深化对传统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所有有作为、有影响、出成果的疗养院中最常采用的模式。

4.2创出新学科――军事题材疗养康复学科多年来,由于总部对军队疗养开发事业的关注与重视,经常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加大投入,军队的疗养康复临床和基础研究比其他地方更活跃,最先叫响了“疗养康复”专业术语,成立了疗养康复学会,规范了疗养康复病例,编写了疗养康复技术常规,并在“把疗养院建成我军战斗力的再生基地”的理念指导下,逐渐改变了疗养康复群体,由以离退休干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在职指挥员为主,组织了一批又一批戍边指挥员、航天员、抢险救灾英模等进行疗养康复,既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又为疗养院积累了丰富的疗养康复实践经验,开创了军事题材的疗养康复医学专门学科。

4.3踏入新领域――健康管理生存质量领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重视健康管理和提高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被重新审视的“医学目的”说关注,人们不仅期望“寿”,更加渴望“康”。疗养康复医学比临床医学更快更早地踏入了健康管理和提高生存质量的领域,先尝试了治疗医院想做而有无暇去做的事,并且比治疗医院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4.4走出新路子――军地结合疗治结合路子军队疗养院在总后卫生部战略决策的指导下,结合部队的联勤实际,已先行一步地走出了疗治结合,双向转诊的路子,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部队疗养院还结合工作实际,与驻地的地方医院、院校结合,争取教、科、研的技术支撑,走出了军地结合、疗治结合的路子。

疗养医学学科的建立,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而疗养康复医学这个新生的重要“亚学科”的发展,更是需要几代人的付出,面对充满生机和前景的疗养康复医学事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其发展,为我军的疗养康复医学事业作出自己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曦光,杜玉奎,主编.疗养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2

2高显恩,主编.现代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1-2

3陈景藻,主编.疗养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10

4王强,郭全民.中国康复医学模式的思考.继续医学教育,2003,20(33):21-33

5曹国英,主编.疗养技术操作常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8-23

6徐莉,杨增惠,等.探讨部队疗养康复的发展.中国疗养医学,2007,16(4):195-197

7刘朝华,张善纲,等,以康复医学为龙头,实现疗养院的跨越.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1-3

8尹宝玉,顾春红.军队疗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对策.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75-277

9陈(吉力),赖新生,等.中国环境养生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现代康复,2001,5(11):22-23

10刘世宝,张等.浅谈医疗气象信息分析在疗养康复工作中的作用.中国疗养医学,2006,15(5):347-348

11张福金,由广旭.物理疗法在国外的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83-184

12林平光,叶宁国,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康复领域的国际研究综述.医疗保健器具,2007,14(5):13-14

13喻晓杰,吴毅.运动创伤的康复治疗进展.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2):71-74

14姚成增,石见喜,等.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切入点初探.中医杂志,2005,46(11):803-805

15马志敏.第一届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亚太地区会议纪要.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9):708-709

16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0):1

17张琳瑛.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768-7769

18杨伟光,吴奎华,等.综合康复对双向转诊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07,35(5):740-741

康复医学篇6

岚皋县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岚皋县唯一一个以现代医学康复与传统中医理疗技术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多功能学科。该科成立于2012年,它担任着全县因各种急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及意外伤害导致有功能障碍人士的康复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在这里,你总能见到一群充满朝气、笑颜如花的天使们忙前忙后--------她们就是这里的康复治疗师,她们的病人都亲切地称她们为“老师”。科里康复治疗师一共7人,其中5人都是女生,占总人数71%,平均年龄31岁。她们每天忙碌于康复治疗室与病床之间,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用她们的无私奉献、用她们的青春谱写了一幅幅动人画面……

瞧,张奶奶正在吃力的练习翻身,歇息时还“呵呵呵”地笑出了声,尽管很累、很艰难,一点也看不出她的疲惫。那是她的小袁老师一边耐心地引导她做动作,一边讲笑话逗她开心,以消除训练的疲乏与枯燥。

哟!那边陈大伯这是怎么了?沮丧的坐在角落里直抹眼泪,她的小徐老师紧挨着大伯坐着,一边小声地说着什么,一边为他擦去眼泪。哦,原来一直要强的陈大伯自生病以来,接受不了自己“瘫痪”这沉重的打击,情绪出现了问题,小徐老师正在耐心地给他做心理辅导。

咦?言语治疗室传来悦耳的歌声?那是小周老师在给王大叔做言语训练,一直发不了音的大叔现在也能有模有样地跟着唱歌了!看他从愁眉不展到现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大家都跟着高兴。

办公室门口,李大伯自己小心地慢步走过来,双手紧紧握住了他的小卢老师的手,鞠着躬哽噎到“谢谢、谢谢你们……”看到这一幕,在场的所有人眼眶都湿了。原来,李大伯因脑出血致右侧肢体偏瘫,坐都坐不起来,当初想着后半辈子可能要在床上度过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现在他恢复的比较理想。今天出院,来和大家告别了。

康复治疗工作非常繁杂,随着近些年心脑血管发病率日益增高,科室患者也大幅增多,因其特点为突然发病,致残率高,偏瘫、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导致患者不仅仅是肢体的功能障碍,随之而来的情绪变化和防卫机制组成了形形色色的异常心理反应,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急躁易怒,这就给康复训练增加了极大难度。所以治疗师们不仅要给他们制定合适的肢体康复计划,还要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给于适宜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战胜病魔,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