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教好汉语拼音、笔划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教会用音序和部首查字,使学生掌握好识字工具,了解汉字规律,学好字的音、形、义。
统编教材单元分组性强,阅读目的明确。我按照每个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根据阅读的需要,围绕阅读的要求,来确定每次集中识字的数量和形式。我把每个小单元课文中的生字集中起来,加入适当新字,按同音字、会意字、形声字、基本字带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同类相聚,分类排比的归类组合,使每个小单元的教材成为由集中识字,阅读课文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在教法上采用识字、阅读分步走。识一批生字,读一组课文;再识一批生字,再读一组课文。集中识字为讲读课扫清了生字障碍,学生不会为课文中的生字而分散阅读课文的兴趣和精力,使讲读课变得集中、单纯而精练。
在集中汉字中,我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五步识学法”。一读(读准字音),二看(分析字形),三想(联想字义),四写(书空默写),五查(自查互检),从而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增强识字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两年识字量可达3000字以上。
二、早读早写,读写启蒙
由于集中识字,改变了阅读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以学为主的积极性。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1.以读议为特点,表情背诵为基本形式的阅读方法。低年级统编教材短小有趣,音韵优美,大多是儿童生活和童话故事。我给绝大部分课文都编排了背诵表演动作,学生对表情诵读很感兴趣。
2.采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集中识字中配合课文写了3000多张生字、生词卡片,画了30多幅挂图,近百张小图片、幻灯片,在课堂上交替使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改变了死读课文、死记生字的呆板学习方法。
3.采用同类型课文归类,讲练结合,进行集中式阅读教学。集中识字使阅读教学变得单一了,我根据一个单元课文的内容,采用同类型归类,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例如,我集中《我的爸爸》《音乐家聂耳》《小铁锤》三课课文,进行分析对比教学,只用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读,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写记人记事练习。我还用“讲一带一练一”的方法把讲练融为一体综合训练,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我讲《蜘蛛》一课,让学生自学同类型《小虾》一文,然后以《小猫》为题练笔。
由于集中识字,提早了写作训练。在集中识字中我不是单纯为识字而识字。在一年级时我主要进行字不离词,连词成句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从二年级起,就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小片断文字,大大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集中识字,扩大了阅读范围,丰富多彩的书籍、报纸吸引了他们。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已试读《西游记》、《三国演义》、《雷锋的故事》等长篇故事。学生在家一拿起《西安晚报》、《每周文摘》就能通顺地读出几段。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做到“三从三引”。
1.从字引文。我利用集中识字过的生字、生词与课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变单纯的识字为识读结合,而达到精读的效果。
2.从图引意。一组图、一幅画就是一幕生动直观的剧情。我特别利用幻灯和板书画片,将文中的画面变成活动的多色的情景。它会把学生引进真实的境界,思维的长河,激情的海洋,以触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领会课文的深切含意。
3.从读引练。低年级读写训练大多应在课堂完成。我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口、动手,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三、多阅读、重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学,是以讲读为主要特征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教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只要引导得法,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为此,我采用了“多阅读、重引导”的教学方法。多阅读是指学生学的方法,重引导是指教师教的方法。
多阅读,是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预习中初读。这是课文讲读,学生了解性的读。通过自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记号,利用字典,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课堂上精读。这是在教师引导下,有思路的读。使学生入文理意,获得较完整的知识。
3.在课后熟读。这是重复、巩固的过程,通过自己熟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重引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读议,掌握规律。我一般是从三个环节上进行引导的。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精讲课文内容。文章思路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就有头绪。我是从文章的题目中,故事的情节里,篇章的结构上来理清文章思路的。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文章思想内容。词句是文章的基本元件,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论点,领会含义,才能较好地挖掘文章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剖析课后作业,掌握重点难点。课后作业体现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领会教材的要求。在引导中要引导方法,引起兴趣、引练结合。
点评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如今,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课外阅读量方面,小学生面临着大量的课外阅读任务,但是就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来看,远未达到标准要求。要想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与综合阅读素质,不能将载体局限于传统课堂,一定要利用课外的广阔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指导、他们提升基本素养与认知基础能力。
一、开发课外阅读情境与资源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面对文章或书籍进行阅读,也是在恰当的环境中,教师教会其准确、高效的阅读策略进行知识汲取与精华涉猎,让其在恰当的情境与氛围中了解文章或书籍的魅力。但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投入精力较少,尤其在课外阅读情境与氛围的开发方面缺少实践与创新。因此,教师必须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号召下,不断进行情境与氛围开发,让课外阅读形式更具活力,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具创新性。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阅读训练二《春游记趣》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深化本节阅读课的主题,带领学生们在思维想象环节上向春游靠拢,继而带领学生们走向课外世界,在春天时鼓励他们去公园里或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是实物情境创设的重要代表措施,接着我给学生们组织了一项春季阅读活动,让他们在与春天记趣有关的文章中欣赏春天的美丽,以及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的变换。
二、深化课外阅读拓展策略
要想有效指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样才能方便以后课外阅读策略的实施与改进。根据当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分析得知,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偏爱于对漫画书、故事书的阅读,而对名著、散文、古诗等阅读兴趣低迷,因此教师要开拓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兴趣,贯彻持续性阅读与发散性阅读理念。
(一)巧设阅读角,多元发展
“阅读角”有利于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集中起来进行阅读指导,尤为重要的是阅读角能够将阅读的多元化性质有效整合和转化。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们在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我经常在阅读角中进行阅读感性的分享,与学生一起投入共享型交流阅读氛围。
(二)组织阅读演讲,互动生成
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随着课外阅读理念的逐步深化,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想表达出来,通过组织阅读演讲的形式,既能够进行阅读课堂导入,又能够加强阅读思想传播,实现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的双赢。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陈毅探母》与阅读主题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陈毅探母》文章体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贯穿式教学,将课外与其表达中心思想相近的文章推荐给学生们,在下节课前让学生们就观后感进行上台演讲,深化课外阅读,将学生们心中的阅读热情与感情充分激发出来。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举隅
(一)细节发现式阅读法
细节发现式阅读法是指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一字一句认真阅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从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充分把握。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阅读思维体系与科学阅读基本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细读法教会学生们正确而又高质量阅读。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骑牛比赛》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教材课文阅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初步对文章阅读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此文主要讲解了骑牛者为了获得成功而不懈努力,结合这项主题我向学生们渗透如下意识: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个阅读环节与步骤,发现细节思考细节,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
(二)圈点式阅读法
圈点式阅读法是指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的精美词句进行批注与摘抄,既能将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还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独立的见解与看法。在课外阅读材料中,作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写作意识,思维感性与逻辑性的结合较为严谨、巧妙,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们进行批注笔记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小语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基本环节。”正因为它具有多功能,能带动各项任务的完成,所以才定为“基本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以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也就无法形成听说读写能力。而语言积累的途径除了课内阅读以外,教师还要注重拓宽课外积累渠道,那就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因此,小学阅读教学举足轻重,它的改革格外引人注止,为了提高语言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努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在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释”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
二、整体阅读法
整体阅读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步骤教法。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大概内容,对课文所讲的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归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就可采再此法教学。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饶。其次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文章“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海面风景优美
海底更加美丽物产丰富海岛
更加富饶鸟的天下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根据出中心思想。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变序教学法
变序教学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继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键在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使学生会阅读,并形成能力。
1、打好阅读基础。语文课内教学要加强字、句、段、篇、标点的教学,按质按量完成大纲的要求,帮课外阅读扫除障碍,打下基础。通过课外阅读、巩固、加深、扩大课内所学的内容。
2、提高阅读技巧。阅读技巧这里是指朗读、默读、背诵三项技巧。对这“两读一诵”的基本功常抓不懈,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一定的速度,技能和理解水平。
3、提高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能力,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阅读习惯。在课外阅读中,精读是主要的,对一些短小精悍、文采优美的文章的可细致品味地读,读时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划记。
五、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其分为: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