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生物质的作用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5-01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篇1

[关键词]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抗bFGF抗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创伤、烧伤以及手术伤口愈合后出现的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同时还会伴有伤口局部的瘙痒。发生在功能部位还可出现瘢痕挛缩,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是困扰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关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研究一直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本实验通过用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及bFGF抗体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探讨辣椒素及bFGF抗体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以期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试剂:辣椒素、bFGF抗体及胰蛋白酶购自美国sigma公司。辣椒素纯度>95%,辣椒素用无水乙醇、生理盐水按1:9溶解并配成所需实验浓度。

1.2标本收集:取增生性瘢痕标本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在11~34岁,均取自烧、创伤后3~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标本。

1.3成纤维细胞培养:按组织块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将手术获取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去除表皮和皮下脂肪后,修剪成0.5~1.0mm大小的组织块,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漂洗,置于37℃、5%CO细胞培养箱培养传代。实验选用第5~6代细胞。

1.4辣椒素及bFGF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形态学观察:将培养好的成纤维细胞分成四组,对照组仅加入培养液DMEM,辣椒素组加入含辣椒素终浓度分别为:2.5,5,10,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bFGF抗体组加入抗bFGF抗体浓度分别为: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辣椒素及抗bFGF抗体组加入含不同浓度的辣椒素(2.5,5,10,20,40和80mg/L)及抗hFGF抗体(20mg/L);空白对照组仅加入DMEbl培养液,继续培养24h.显微镜下(日本OlympusCH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1.5MTT法检测辣椒素及bFGF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率:用胰酶将细胞消化制成细胞悬液,调整悬液中成纤维细胞的密度,以1×10/L,按2001μ1/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在细胞培养箱内孵育48h,吸出原培养液,辣椒素组加入含辣椒素终浓度分别为:2.5,5,10,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200μ1;bFGF抗体组加入抗bFGF抗体浓度分别为: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辣椒素及抗bFGF抗体组加入含不同浓度的辣椒素(2.5,5,10,20,40和80mg/L)及抗bFGF抗体(20mg/L);空白对照组加入培养液,继续培养(每组设置3个重复孔)20h,加入预先配好MTT溶液20μ1继续培养4h,酶标仪检测每孔吸光度值(OD值),并按下列公式计算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

抑制率%=(空白组OD值-实验组OD值)/宅白组OD值×100%

1.6统计方法:数值用(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照组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加入培养液继续培养,成纤维细胞生长良好,增殖情况良好,大部分细胞成梭形,聚集成堆,少数刚分裂细胞尚未伸展开,成小圆形。

2.2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应用辣椒素培养组,部分细胞皱缩成圆形,随着辣椒素浓度增加,细胞坏死增多,浓度至80mg/L时约有一半细胞坏死。

2.3bFGF抗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应用bFGF抗体培养组,见部分细胞皱缩成圆形,随着bFGF抗体浓度增加,细胞坏死增多,浓度至80mg/L时约有一半细胞坏死。

2.4联合使用P物质抑制剂和bFGF抗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各浓度的P物质抑制剂与20mg/L的BFGF抗体联合应用,细胞发生皱缩,体积变小,形状变圆,并堆积在一起,并可见许多漂浮的坏死细胞,随着P物质抑制剂浓度增加,坏死细胞增多,浓度为80mg/L时,大部分细胞已经坏死(抑制率92.97%±6.84%)。20mg/LbFGF或2.5mg/LP物质抑制剂并没有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但两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抑制率15.47%±4.44%,与20mg/LbFGF或2.5mg/LP物质抑制剂单独刺激组相比P<0.05)。

3讨论

增生性瘢痕是由于烧伤、创伤及其他原因导致皮肤真皮层损伤后局部瘢痕组织过度生长的结果。成纤维细胞是瘢痕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它的过度增殖则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细胞基础,探讨如何抑制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增殖问题一是抑制瘢痕增生研究的重点。

目前研究表明,P物质在正常皮肤组织中有分布,在成纤维细胞上也有表达,它是~种神经肽类物质,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比正常皮肤及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明显增多。而神经肽受体的表达具有可塑性,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时,P物质的受体也在随之增多,说明在组织修复及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P物质及受体起一定的作用。P物质及其受体增加可能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辣椒素是P物质抑制剂,是从红辣椒中提取的一种植物碱,具有局部抗炎、镇痛、止痒效果。研究表明,辣椒素可导致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显著抑制。本试验应用辣椒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也发现随着辣椒素浓度的增加,其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同时,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涵

(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拓展民族文化形式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抢救、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饱含民族学、民俗学、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知识,也饱含织造、制茶、酿酒等科技知识,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可以帮助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1],对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三)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主导思想与精华。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凝聚力以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良好的保证。[3]

2.完善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优秀民族,其民族精神深深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学生作在接触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能真切的感受到先人们的勤劳、智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增强大学生远大理想素养

应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食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素养

1.促进大学生高尚的情感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素养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精华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4]因此,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促使大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

2.促进大学生优秀的理智素养

大学生有较浓厚的学习意识,在接触先辈们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他们能真切的体会到先人们的勤劳、智慧和当时的生活场景,受到各种情感体验,促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从中得到启迪,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得到道德理智的升华。

3.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个性素养

加强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注重文化艺术对其的熏陶,重视加强大学生人格修养、道德升华,强调树立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对大学生个性发展、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并传承发展下来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财富可以使大学生获得除自己所学专业以外的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为大学生文化知识素质和文学理论方面修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

(一)将民风民俗、节庆礼仪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利用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具体的民风民俗、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要旨,摒弃封建糟粕,从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伦理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内涵,使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欣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可以通过在大学中开设传统戏曲赏析课等形式,选择宣扬具有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剧目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感染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就是通过让大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途径,深刻体会蕴含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丰厚文化内涵,通过竞技使大学生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时候,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作为本科专业,促进高校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转变。

其次,各高校要通力合作,组织各方面的学术力量编写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大纲、教材,大力开发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内课外结合,特别要在实践环节上下功夫。

(五)利用中医药文化加强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医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中医药知识的教学,更应加强对中医文化的教学,这是振兴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对保护中医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02,20.

[2]贾艳.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2).

[3]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三环出版社,1989.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新型农药的使用和开发提供思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方面[1,2]。由于大多数这类物质具有抗菌和杀虫生物活性,其可直接应用于病虫害的生物防治,而这些物质被称为植物源农药[3]。由此推断,本身具有生防作用的微生物其所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也具有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这些特性。

1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昆虫取食、机械损伤、化学因子、病原菌侵染均能造成植物某些挥发性组分的大量释放[4,5],它们可能是一种直接阻止病原扩展和昆虫取食的化学防御因子,也可能作为报警信号(warningsigna1)参与植物通讯,或作为捕食者的引导信号(guidingcue),还可以作为植食性昆虫或病原菌的拒食素(deterrent)。植物挥发性物质(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包括:碳氢化合物(如烃、萜烯)及其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酸、酯、内酯、醚、酚等)。大致分为脂肪酸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类,也包含一些含氮(吲哚)及含硫(大蒜素)的化合物。

2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进展

随着收集方法、检测手段、生物活性检测体系的完善和分析手段的提高,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不多。国内也只是最近2~3年内有个别浅显的报道,只是简单研究了挥发性物质对某一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成分的简单分析,但都未对其生物活性和成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陈华等[6](2008)对枯草芽孢杆菌JA研究中发现,该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孢子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吴艳等[7](2007)报道了1株组合Bacillussp.CL-8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揭示了菌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挥发性抑菌物质与抑菌粗蛋白协同抗病的机制,同时说明了挥发性抑菌物质也是参与其在田间发挥抗病作用的重要成分。但他们都未对其有效成分和结构做进一步研究。郭华等[8](2005)采用蒸馏-萃取装置提取环棱褐孔菌的挥发性物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刘高强等[9](2007)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灵芝发酵物中的挥发性物质的组分进行了研究。

2.2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比较早,Schlleretal.[10](200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26种放线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53种化合物归为萜类化合物,其中18种被鉴定。其中包括烷烃、烯烃、乙醇、酯类、丙酮、丁醇、乙酸、六化物和土味素等。先前,在温室和大田条件下,植物促生菌可诱发植物抗细菌、真菌和病毒病原菌的系统抗性的报道,但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诱导植物对植物病害的系统抗性的报道相对很少[11]。Ryuetal.[12](2003)报道了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2,3-丁二醇和乙酰甲基原醇能促进拟南芥的生长,表明挥发性物质可作为参与调节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信号分子。Ryuetal.[13](2005)首次报道了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诱导拟南芥产生对番茄软腐病的抗性,试验中用2,3-丁二醇缺陷突变菌株证明了挥发性物质的诱导抗病性作用,并且明确了挥发性物质所诱发的抗性的传导途径是依赖于乙烯的,而非依赖于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Faragetal.[14](2006)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并结合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芽孢杆菌株GB03和IN937a的挥发性物质2,3-丁二醇和乙酰甲基原醇对拟南芥的促生长作用,揭示了支链乙醇可以作为2,3-丁二醇的替代物,成为一种新型的有前景的诱导植物的系统抗性的诱导剂或激发子。

Bhaskaretal.(2005)报道了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挥发性物质,在平板对峙培养中对6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能引起菌丝和孢子结构方面的畸形,而且挥发性物质的拮抗作用比扩散性物质的作用要大。Fernandoetal.[15](2005)首次对细菌的挥发性物质的鉴定和生防作用进行了报道,从芥花和大豆中分离到1株细菌,体外和土壤试验发现,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抑制菌核和囊孢子的萌发及核盘菌菌丝的生长,其中对囊孢子的抑制率达到54%~90%。随后对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酮类和硫化物。在分离的23种物质中有6种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的生成,这6类物质为苯丙噻唑、环己醇、癸醛、二甲基三硫化物、2-乙基-1-己醇和壬醛。Kaietal.[16](2007)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细菌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菌能产生1~30种挥发性化合物,而且大多数化合物是特有的。

3结语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其中对细菌的报道占大多数,包括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等,这些细菌分离自土壤、植物体表以及灌木丛,而分离自植物体内的内生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内生菌由于与其宿主植物长期共同生活,获得了某些相关基因的直接传递,因而具备了相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能够产生宿主植物所产生的某些杀虫、抗菌以及促进植物生长活性成分,而这些有效成分可来自于内生菌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这样,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就可望利用它们的某些内生菌来工业化生产,从而有效解决植物源农药生产原料问题、规模化生产问题及制剂现代化等问题,为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做出实质性贡献。

4参考文献

[1]张薇,程政红,刘云国,等.植物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7,l6(3):1455-1459.

[2]GEIRKK,MARIEB,SVERREK,etal.DiscrepancyinlaboratoryandfieldattractionofapplefruitmothArgyresthiaconjugellatohostplantvolatiles[J].PhysiologicalEntomology,2008,33(1):1-6.

[3]何培青,柳春燕,郝林华,等.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1):105-110.

[4]DEMORAESCM,LEWISWJP,PAREW,eta1.Herbivore-infestedplantsselectivelyattactparasitoids[J].Nature,1998(393):570-573.

[5]OBARAN,HASEGAWAM,KODAMAO.Inducedvolatilesinelicitor-treatedandriceblastfungus-inoculatedriceleaves[J].BiosciBiotechnolBiochem,2002,66(12):2549-2559.

[6]陈华,郑之明,余增亮.枯草芽孢杆菌JA脂肽类及挥发性物质抑菌效应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11-14.

[7]吴艳,闫豫君,赵思峰.组合芽孢杆菌抑菌物质特性及其抑菌效果研究[J].西北农学报,2007,16(5):266-270.

[8]郭华,侯冬岩,回瑞华,等.环棱褐孔菌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6):49-51.

[9]刘高强,王晓玲.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灵芝发酵物中的挥发性物质[J].菌物学报,2007,26(3):389-395.

[10]BHASKARC,ANITAP.LOKMS.DiffusibleandvolatilecompoundsproducedbyanantagonisticBacillussubtilisstraincausestructuraldeformationsinpathogenicfungiinvitro[J].MycologicalResearch,2005(160):75-78.

[11]ZEHNDERGW,YAOC,MURPHYJF,etal.Inductionofresistanceintomatoagainstcucumbermosaicvirusbyplantgrowth-promotingrhizobacteria[J].BiolControl,2002(45):127-137.

[12]RYUCM,FARAGMA,HUCH.etal.BacterialvolatilespromotegrowthinArabidopsis[J].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14):4927-4932.

[13]RYUCM,FARAGMA,HUCH.etal.Bacterialvolatilesinducesyste-micresistanceinArabidopsis[J].PlantPhysiol,2005(134):1017-1026.

[14]FARAGMA,RYUCM,SUMNERLW.etal.GC-MSSPMEprofi-lingofrhizobacterialvolatilesrevealsprospectiveinducersofgrowthpromotionandinducedsystemicresistanceinplants[J].Phytochemistry,2006,67(20):2262-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