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然生命;价值生命;生命态度
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一、自然生命的结9束
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死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儒家认为人对死亡毋须过分悲叹。儒家一方面相信死亡与命运有关,另一方而相信死亡与使命有关。所谓使命,即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其价值生命。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攫获,生命向度遂豁然开朗。
这种对死亡采取主动的态度,会使儒家对死亡有那些看法呢?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种安息。《荀子・大略》记载子贡曾觉疲倦,想远离事君、事亲、养妻、耕种等责任,孔子否定他的看法。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逃避责任,子贡因而叹道:”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对君子来说,人一生拼命奋斗,到死终于可以安息了。曾子死前曾对他的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是否都安好?这一生,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这时候,才总算可以”免”了!这句话,充份足以表露出儒家信徒这一生为实践其使命所付上的种种心力,直到死亡,才算下”任重而道远”的重负。
二、价值生命的完成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藉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所以,当颜渊死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不幸”二字来形容,并为他痛哭。这不仅出自深刻的师生情谊,也出自对”道统”恐怕失传的忧念,颜渊的自然生命太短促,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生命,在孔子看来是极为可惜的一件事。
因此,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善自惜生。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就曾劝诫子路不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在〈宪问〉中,亦批评”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在他看来,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在《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从事不必要的冒险。所以,尽管管仲变节改事齐桓公,孔子仍对他赞誉有加,因为他对社会国家尽上了责任,完成了自我的价值生命。基于同一理由,儒家并不认为长命是一件好事。孔子就曾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他的朋友原壤”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活得很老,却无法完成自我人格与价值生命,则不如不活;自然生命绝非人一生的目的所在。
三、儒家极其重视死亡
第三,孔子虽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的话,但并不表示儒家就不谈死亡。曾向孔子问及死亡的弟子是子路,子路是个鲁莽好勇不善思考的人;孔子为了因材施教,便答以”未知生,焉知死”,不愿跟他多谈死亡。
同时,回答这句话也有另一个含义。孔子认为死乃生的否定,一个人唯有知道肯定,才能知道否定;知道开始,才能知道结束;所以,若不能弄清楚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可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若再探及更深一层意义,孔子所想表达的乃是: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也唯有知道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会知道死亡其实只是一个界限状况,这界限状况使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得以实现。
第四,儒家不仅谈死亡的意义,更极其重视死亡,因为儒家重视祭祀。中国到了春秋时代,对祭祀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对鬼神也有许多错误的了解。儒家出来以后,并非反对鬼神与祭祀,而是要引导民众对鬼神、祭祀有更正确的态度。譬如说,儒家讲孝道,他们对孝的解释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认为应当视已故的先人如同仍活着一般,并且,自己的身体乃祖先的遗体,既要小心谨慎不伤发肤,且要使自我人格不断长进以不辱先人。故人绝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更是包容在祖先血统脉络中的一部份。从这个观点来看,儒家重视祭祀,自有其社会教化的意义。
四、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篇下》云:”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这一生只能死一次,父母死,子女尽心竭力以送终,以后才不会有遗憾;若想省钱省时,而粗疏草率,将来是不可能再补办第二次的。孟子所谓的仁政,也就是要让众百姓”养生送死而无憾”,由此可见,儒家是多么的重视死亡,他们以为,父母故,子女仍能谨慎戒惧好好过日子,不放僻邪侈为所欲为,所依恃的也就是这种送葬、祭祀的观念,这既合乎人性人情,更会使民风归于淳厚。
儒家重视社会教化,故言人在世要”立德、立功、立言”,至于人死后要到那里去?儒家就不多谈了,他们并不谈灵魂在身死之后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儒家这种死亡观,以及他们对自然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如何互为因果,形成他们特殊的生活态度。
五、儒家特殊的生命态度
儒家认为,人活在世上,固然要从事一种工作以养家活口,也要作一些有意义的事以贡献社会,同时,人更要有休闲生活。譬如孔子就非常喜爱音乐,他曾经有过”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经验,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当孔子的弟子们聚在一起各言尔志,曾子的父亲曾点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孔子的回答:”吾与点也!”也可看出孔子非常喜爱展现活活泼泼的生活情调。这种生活内容是最丰富的。
谈话人:
谈话时间:谈话地点:
谈话对象
谈话内容
XXX
根据市委《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深入开展检视问题的通知》要求,按照州局党委工作部署,我作为部门分管领导,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同事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讲真话,道真情,出真招,做到平等交流诚心交心,和你面对面进行一次谈话,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一说。
XXX:此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XXX: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认识到此次开展的主题教育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此次开展的主题教育有助于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生动力。
XXX:再谈谈如何改进你个人的工作作风?
摘要: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与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遥相呼应。本文以两次文艺座谈会召开的背景为基础,从论述文艺的自身特点人民性、民族性出发,进而讨论文艺的服务路径。以此比较一下两次文艺座谈会的异同点,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艺座谈会;人民性;民族性;服务路径
1942年5月,在延安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发表了闻名中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时隔72年的文艺座谈会,与延安文艺座谈会遥相呼应,发表的讲话里所体现的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体现了对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航向。
一、不同的历史背景
1942年的文艺座谈会发生在全民抗日的大背景下,此时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这使根据地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回顾当时延安的文艺界,怀揣着革命理想从国统区投奔光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为延安的文学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为了肃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思想,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由此在根据地拉开序幕。明确指出整风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1]整顿文风直指文艺界所暴露的现实问题:一是文艺工作者脱离群众问题,二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立场问题。这些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后,党中央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
时隔72年,主席在北京召开文艺座谈会,更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就国际来看,西方某些国家的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给我国文艺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文化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就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文艺创作,坚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我国的文艺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艺术作品严重脱离群众生活,缺乏质量,只考虑点击率,上座率这些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某些影视剧为了提高收视率,靠大尺度吸引公众眼球,极尽低俗之手段,更有甚者崇洋,大搞,否定共产党的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意识形态的培育,国家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召开文艺座谈会,旨在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以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人民性的新扩展
1942年5月,针对延安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混乱的状况,突出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是基于全民抗战的革命实践提出的,具有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讲话发表后,在文艺工作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积极地深入群众,做整个革命机器中的“螺丝钉”,创造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对比的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则显示出非常鲜明的“阶级论”思想。
由于时代背景的历史转换,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取代了阶级矛盾,工农兵已经不能代表人民全体。由此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3]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站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继承发扬了邓小平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抓住机遇,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三、民族性的新特点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理解延安时期中共文艺政策的一把钥匙。突出强调把“民族的”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第一属性。在对待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上,创新性地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富含辩证方法论的思想,主张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组成文化统一战线,组成鲁总司令统领的文化军队,与枪杆子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在全民抗战的时代主题下,以民族解放为主线,顺应重塑民族精神的历史要求,突出强调如何借助文艺的力量构建现代民族独立的国家。
强调,文艺作品“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4]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很严峻,中国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来向世界正中国和平发展之名,让世界听到中国好声音,感受“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们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的文化,注重文化创新,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期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理论建设中的作用,杜绝用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剪裁我国的文艺作品,侧重于借助文艺的力量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
四、文艺服务路径的新侧重
认为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普及和提高”来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在一个农民群体为主,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我们的文艺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普及工作无疑是更为迫切的任务。然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的人民,其学历层次、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与抗日战争年代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提出了“要让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5]的工作任务,这是对普及和提高文艺思想的继承。在此阶段,文艺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应在于提高工作。重点在于提高,并不意味着普及工作就可以终止,文艺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文艺的发展不平衡,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在普及和提高的基础上,注重强调文艺的社会效益,即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主张“革命的政治内容尽可能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6]以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不仅强调文艺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注重文艺的经济效益。提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7]我们不能过于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文艺得以传播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更加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有社会效益的作品必定是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缺乏社会效益的必定是贻害无穷的作品。
的文艺理论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的全新阐发,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和意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新的成果。(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812页.
[3][4][5][7].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1).
一、学习研讨情况
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根据国网赤峰供电公司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安排,7月x日,电工公司机关党支部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开展专题研讨,党支部书记贾志军主持,全体党员参加了研讨会。
支部委员和党员紧紧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近期重点学习内容和工作实际,进行了专题研讨,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将艰苦奋斗、自我革新等优秀作风不断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全体党员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做到:一是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正确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在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中,勇于攻坚克难,拼搏奋斗,开拓思路,改革创新。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觉悟和党员意识,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工作中认真履职尽责,用理论指导实践,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谈心谈话情况
谈心谈话涉及人员范围广,对支部在岗党员18人进行全覆盖式谈心谈话,做到了应谈尽谈。支部书记与委员逐一谈心,委员与委员之间互相谈心,委员与党员之间谈心,党员与党员之间互相谈心,做到真谈、真抓,进一步增强凝聚力。重点在学党史、廉政、风险防控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职工谈心交流,谈工作、谈生活,人性化关心职工,及时了解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队伍团结和谐。谈心谈话内容层次深,角度广,做到了聚焦问题,真交谈、深交谈,此次谈心谈话收集意见建议共X条。
三、查摆突出问题
1.支部成员交流较少,没有归属感。
关键词:选修课教学;四步骤;朗读;理解;思考;联系
在选修课《论语》《孟子》教学中,如何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出四个步骤。下面以“子路问成人。……”(以下简称“第五则”)和“孟子见梁惠王。……”(以下简称“第一则”)为例来谈谈这一做法。
一、接触朗读法
朗读课文。要读准通假字、多音字和一些生僻字的发音,注意句子的节奏、语气。
第五则,“知”(zhì。通“智”,聪明,聪慧。)、“绰”(chuò)、“乐”(yuè)“要”(yuē。通“约”,贫困。)。
第一则,要求简略些,只须如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句间停顿即可,其他如“叟”(sǒu)、“乘”(shèng)、“弑”(shì)的念音就不难了。
二、互动理解法
结合课下注解对字词句进行掌握,理解文句表达的意思,领悟作者所阐明的思想观点。
第五则成人(完美无缺的人。古今异义词。今,人发育成熟;成年的人。),若(像,像……那样,副词),之(a助词,主谓间插之,无义。以下三个同。B代词,他、他们。C助词,的),文(修饰,动词。文之以礼乐,以礼乐文之,状语后置句),授(动词,付出。成语“临危授命”,意为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意为在危难时接受任命。)。
串译: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美无缺的人。孔子答:“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可就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献出生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却不忘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①
第一则见(谒见,拜见,敬辞,下对上的见面),远(遥远,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亦(a也b只是),曰(张口就说),以(a使,让,动词。也b用,凭靠,借此。何以利吾国,以何利吾国,宾语前置句)。
串译: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苦前来,会有使我国得利的手段吧?”孟子答道:“大王为什么张口就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假如)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上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不会怠慢君王之所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开口定要就到说利?”②
三、思考探究法
问:(1)第五则中,孔子认为,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成人”?
答:对“成人”,孔子提出最高标准,罗列四个人的事例,指出要做到聪明、清心寡欲、勇敢、多才多艺,外加礼乐方面的修养。不过,他又能与时俱进,提出“成人”的标准底线,即见利思义、临危授命,穷困中也能坚守信用。
(2)第一则中,孟子谒见梁惠王时,如何谈论“利”与“仁义”关系的?
答:针对梁惠王张口就说利,孟子提出多宣传仁义,不谈或少谈利益的观点,接着从宏观角度阐述举国上下“言利”的不良后果―危及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联系探究法
(一)纵向联系法:
设题:(比如针对第五则)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文中,孔子是怎么谈论“义”和“利”的?
答案:前文中,孔子谈及“今之成人”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即有道义前提下的利益);后文讲了君子懂得(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即懂得义或利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义和利不并存。
(二)横向联系法:
设题:(比如针对第五则、第一则)针对“利”,孔孟的论述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谈到利时,都涉及义(道义、仁义)。都以义约束个人的行为。不同:⑴观点。孔认为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即有道义前提下的利益),义利并存,且从人的行为上约束;孟则认为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只在“这边便是为义”③),且对人的言语、行为进行要求。⑵论述范围。孔只是小范围,泛谈个人;孟的范围大多了,针对国君、大夫、士和平民百姓,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突出强调义的重要性。⑶语言特点。孔的句子简短;孟的语句长短不一,也有排比句、反问句,气势磅礴,说服力极强。(只答对两点即可)
上述是选修课《论语》《孟子》教学的一些做法,是针对文言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设计的。当然,教无定法。这不过是一孔之见罢了。
注解:
根据县委主题教育办公室《关于全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关于在领导班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求,现对中心党组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要充分运用主题教育成果,紧扣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突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重要内容,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做表率的目标,按照关于“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的要求,盘点收获、检视问题、深刻剖析。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推动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领导班子履职尽责、团结奋进,不忘初心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推动中心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会议安排
时间:12月22日下午4:00-5:30
地点:中心会商室
参会人员:中心党组领导班子、巡回指导组工作人员
三、会前准备
1、继续做好理论学习。根据主题教育学习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采取自学、集中专题学习、专题研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方式,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视察山东、视察临沂以及对本领域本行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并在11月30日前完成研讨,认真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以及中央关于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标准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上来,打牢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2、深入开展谈心谈话。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负责同志、与党员群众,开展谈心谈话,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谈参加主题教育的收获体会;谈守初心、担使命方面的差距,谈对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既把问题谈开,把道理说透、把思想谈通,不搞商量式的提意见,不搞无原则性纷争。要防止泛泛而谈不聚焦,防止只谈工作不触及思想,防止把谈心谈话变成简单交流会上批评意见,要认真梳理整理谈心谈话内容,按照《专题民主生活会检视剖析材料参考格式》中关于批评意见的有关要求,形成批评意见。谈心谈话要在11月30日前完成。
3、认真梳理检视问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在学习硏讨中查摆的问题、对照党章党规找出的问题、调研发现的问题、“开门纳谏″群众反映的问题、座谈征求到的问题、谈心谈话指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对上级巡察、干部考察、工作考核中所反馈的问题和所指出的意见,对上年度民主生活会和上级巡视巡察提出需要整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制定整改措施要细要实。紧密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找准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此项工作要在12月1日前完成。
4、撰写检视剖析材料。查摆问题部分不少于70%,原因剖析部分掌握在20%左右,整改措施部分掌握在10%左右。
检视问题部分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思想政治方面(包括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等);落实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方面;担当作为,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方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遵守党的纪律,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方面(不局限于以上方面,如有其他方面问题可适当添加)。班子个人检视问题最后,要对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巡视反馈、组织约谈函询情况,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等问题作出说明或检讨,受到问责的要作出深刻检查;同时对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和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需要整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作出说明。党员领导干部要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剖析根源,特别是在主观上、思想上进行深刻检视、找准思想根子上的问题,整改措施要紧密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与查摆问题、剖析原因相呼应,要详实具体,防止简单笼统,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防止说归说、做归做,只出题、不答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要在12月2日完成,党组书记要亲自把关审核。
四、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中心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充分做好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抓好关键环节,规范民主生活会程序,并当好表率,带头认真学习,带头交心谈心,带头査找问題,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班子成员要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参加民主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