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临床中药学;功效分类;药性系统;规律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先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吸收了与其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式,并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表达出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尤其是药物产生的临床效应,不断地加以提炼、升华,进而总结出来的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随着历史发展,用药经验不断积累,新的药性理论也在不断产生。功效理论的诞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类《中药学》教材均采用功效分类方式对药物进行相对划分。本文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1]教材,对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其规律。
1基于《临床中药学》对“功效-药性”内在规律探索的依据
《临床中药学》是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的主办下,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主编,全国11所中医药大学参与,共同完成的供七年制使用的部级“十五”规划教材。其在以下两方面具有代表性。
1.1功效的系统研究《临床中药学》首次将中药功效作为中药理论专列成章加以论述。不仅探讨了功效的含义、分类,并从中药功效认识的发展概况、记述中的不完整性、局限性、记述上应遵循的几点原则等进行了研讨。尤其对功效分类,重点强调“对证功效与证之间具有相互统一和明显的对应关系”。
1.2功效与药性间的关联性初步探索该教材在讨论中药分类时明确指出,中药的性能分类,是与功效分类同时产生,而且并行发展。唐代《本草拾遗》的分类属于性能分类范畴,金元以后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立足于四性,将药物分为寒性、温性、热性、平性四类。《医学启源》则以升降沉浮为主体,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又以归经为纲进行药物分类。实际上,功效分类术语,多数是以药性作用特点加以表达,故明清以后的医药学家,大多继承其思想,采用综合方式进行多层次分类。笔者曾在“审视中药药性在功效分类中的表达”一文中已予以了分析和阐释。可见,该教材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家之长,在中药分类及对各药功效和性能的认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进行了相对规范。
中药按功效分类,即反映该类药在主要功效与主治方面具有共性。故本文以《临床中药学》为蓝本,研究功效分类与药性整体间的相关性,探索其间的规律。
2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关联性归纳
本文以该教材为依据,分析、探索326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规律性。所谓规律,指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广泛存在具有共同性的性质)和稳定性[2]。每味药物均标注有性味归经及毒性,意味着各性能并非独立存在,也可将所有性能即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视为一个药性整体系统。
2.1数据采集方法除统计每章节药物总数外,再统计各药寒热平药性、五味、归经、毒性出现的次数。将出现频率较高者纳入统计表。又因一味药物具有多种功效,在五味与归经标注上并非单一,常呈现多种表达,故原则上将占章节药味总数的50%以上者纳入统计表。升降浮沉则依据章节的共有主体功效予以反映,并非指单味药物。另外,本研究系主要因素关联分析,故重点按照寒、热、平三性进行统计,不再进行层次区分,即将大热、微温出现的次数计入温热性;大寒、微寒、凉则计入寒凉性项。若某个性能仅占章节药味总数的30%以下者,则视为个性,不纳入统计表。如13味发散风寒药中,唯防风1味标甘味,仅占1/13,则不纳入表中;在归经方面,归膀胱、心、脾、大肠等经,均未超过30%,也未纳入表中。
2.2归纳结果对每章节药的药性系统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对比。
3讨论
综合各表可见,大多数类别药物的功效与药性系统“四气-五味-归经-作用趋势”构架组合(3种以上)间,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和规律。
3.1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系统特征表达解表类药物具有“辛-肺-升浮”药性系统基本规律,又因其影响的寒热病证不同,“辛-温-肺-升浮”构架为发散风寒药的药性系统特征;“辛苦-寒凉-肺-浮”则属于发散风热药的特征。清热药具有“苦-寒-沉降”药性系统构架,又因清泻里热作用部位不同其归经各异,清热泻火药多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药多归心肝经。泻下药中的攻下和峻下药有“苦-寒-大肠-降”规律,峻下药几乎有毒。祛风湿止痛、通经络药有“辛/苦-肝肾-浮”特征;化湿药有“辛-温-脾胃”规律;利尿消肿、通淋药有“甘淡-寒-膀胱-降”构架;温里药多具“辛-热/温-浮”规律,归脾胃肾经;行气药有“辛苦-温-降”基本构架,主归脾胃肝,少数药物药性偏寒。消食药有“甘-脾胃-降”共性,药性有温,有平。止血药中,收敛止血、凉血止血药多具有“苦涩-肝-沉降”构架。化痰药中温肺化痰药“辛-温-肺-浮-毒”,而清肺化痰药则有“苦-寒-肺-沉”特征。止咳平喘药有“苦/辛-肺-降”规律。安神药“甘-平-心肝-沉”,平肝潜阳药有“咸-寒-肝-降”,开窍药有“辛-温-心-浮”规律。补虚药中补气、补阳药、补血大多具有“甘-温-肾肝”共性。收涩药“酸涩-温/平-沉”。涌吐药有“苦-寒-胃-升”规律。
驱虫药(胃小肠-沉)、熄风止痉药(肝-沉)在归经与作用趋势少数药性有共性;活血化淤药(辛苦-肝/心)在药味与归经方面有共性。而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的功效与药性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3.2特定药性系统组合规律在药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同功效的药物,具有其特定构架的药性系统组合特征。在任何一种构架中,几乎含有药味,可见五味是药性系统中的基础。在“性-味”构架中,“辛-温”与“苦-寒”类别的药物最常见、最普遍。其次是“辛/苦-温”“甘淡-寒”“甘-温”基本构架。而“辛-寒”“苦-温”结构类药物相对偏少。可推测,以上“性-味”组合在表达效应方面存在着潜在关联,其产生的生物效应或许有交叉。五味是前人认识最早的药性理论之一,最初主要依据药材实际滋味加以概括。尽管人类味觉差异大,但若被明显感知的某“味”,理应反映其所含有的主要大类物质。不同的药味,也应当产生其相应的生物效应。如甘温之补气、补阳药,有可能是由其所含甘味物质产生促进脏腑功能活动,进而表达温性效应的。苦味之泻热、泻下作用与寒性改善热证也存在着交叉。那么相同药味为何在改善寒热效应方面又有差异呢?推测:一方面五味所含物质与寒热之性呈现的生物效应特征上存在交叉重叠;另一方面五味所含物质与寒热之性呈现的生物效应上可能有层次上的差异。故开展药性理论基础研究,可将其作为一个综合因素考虑,有目的地考察其差异性,不可忽视二者的关联性。
即使“性-味”构架相同,为何各类效应又存在差异呢?由表可见,不同类别药物因归经不同,与性味及作用趋向结合所共同表达的功效各异。如同有“辛-温-浮”药性系统基本构架的药物,归肺经则表达发散风寒效应,性热归脾胃肾则表达温里祛寒效应,归心经(辛-温-浮-心)则表达开窍醒神效应。“辛-温-归脾胃”为化湿功效特征;而“辛-温-肺-有毒”药性系统则为温肺化痰药特征。同有“苦-寒-沉降”基本构架的药物,归肺经为清肺化痰效应特征,归大肠经的则表达攻下、峻下效应;若主归肺胃则多表达清热泻火效应,归心肝经多为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药的特征。同为“甘-温”之品的补气、补血、补阳药,也因归经不同,其作用各异。可见,归经在药性系统构架中占有核心地位。因而开展药性研究,除关注性与味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分层效应外,则很有必要与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与范围)相结合共同探讨,关注相同或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部位,其呈现的效应特点。若单纯探讨归经,而忽略研究载体自身存在的“性-味”特点,亦难全面阐释药性的科学内涵与用药规律。
此外,药性系统中,作用趋向与其他性能之间也有关联、交叉。一般具有辛甘之味与温热药性药物,多表现为升浮;具有酸涩苦咸之味与寒凉药性之品,多数表现为沉降之性。反映出多数药物的性味与升降浮沉具有的共性和关联性。毒性在药性系统中不具有普遍性,少数类别如化痰药、攻毒杀虫去腐生肌药多数具有毒性,而峻下药全部有毒。
关键词中医药;药学;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专业实践必修课程之一,药物化学为西药药物研究发展来的学科,实验教学中需要综合利用经典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化学合成技术等药学理论知识,开展化学药物的设计、合成,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结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特色,更好地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从培养中医药人才出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而药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综合环节[1]。当前,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药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2]。如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使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尽快适应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药物化学实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化学课题组进行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医药理论渗入,扩展药学专业学生科研思路,增进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西药和中药在同一门实验教学中融合,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可以使药学专业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避免自身陷入中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不中不西”的定位陷阱,真正实现“西学中用”,增进学生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完善,进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3]。
1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多采用西医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的经典药物合成实验案例,其专业培养及实验课程内容上缺少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融合,未能体现中医药教育培养的特色,在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和运用药物化学知识进行中药研究的教学目标上出现断层,不利于体现现代中药研究的新进展。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及科学研究在实践性方面具有一致性。现阶段,本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定位在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模式,以药物化学实验教程改革为切入点,选取经典药物化学实验,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知识及技能。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中医药配伍理论和药物设计方法相结合,将经典化学药物的全合成、中药活性成分全合成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融于一课,兼具当代药物化学合成培养要求,又能够体现现代中医药特色。笔者论述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及指导思路,旨在通过药学和中药学的相互融合,满足本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要求,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思路,为其他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2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阶段
2.1阶段一: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
通过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巩固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锻炼药物合成基本技能,加深药学生对药物化学的理解。例如,缩合、还原、重氮化、偶合、成盐、重排等单元反应机理的认识,熟悉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条件的选择,掌握药物合成的设计思路及制备过程。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发掘相关化学分子研究的文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献,了解涉及的反应原料、反应方法、反应中间体及溶剂性质等,熟悉反应及分离、纯化原理,并运用结构表征手段将实验得到的产物与文献数据进行比对,将药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随后进行中医药相关研究的专业素养,并为对此类领域具有兴趣及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目前,药物化学实验教材涉及多的案例有苯妥英钠(抗癫痫药)、巴柳氮钠(抗溃疡)、硝苯地平(降压药)、盐酸普鲁卡因()、贝诺酯(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化学药物的全合成;尤其是贝诺酯的合成(图1)不仅包括了酰氯结构的制备、分子缩合等常规单元反应,更体现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药物经典设计方法———拼合原理[4]。“拼合原理”主要指选取两种及两种以上生物活性化合物,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将所选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选取药物的药效基团组合为新的分子,以达到联合二者药效,改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使拼合结构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贝诺酯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以酯键结合的中性化合物,在降低了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的同时,疗效上得到了提高。因此,药物“拼合原理”与中医药通过“配伍法则”使单味中药经联用达到减毒、增效的临床用药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何借鉴“拼合原理”和“配伍法则”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这是值得药物化学工作者引起注意的思路。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阶段二和阶段三的教学实验设计。
2.2阶段二: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
中药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等也已被现代科学解析,并且许多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全合成亦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阶段二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小分子相关知识。在中药创新药物的定义中,无论是有效部位新药,还是有效成分新药,最终落脚点都归结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但目前中药里发现的明星分子或活性成分一般含量较低,仅靠提取、分离不能解决其成药性问题,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代表性中药里活性成分的全合成工作,例如川芎中川芎嗪的合成、秦皮中秦皮乙素的合成、蜂胶中咖啡酸苯乙酯的合成(图2)等。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成分的合成实训,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中药学基本知识,锻炼了药物合成基本技能,更能够加深药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特征、构效关系,回答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具备开展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及探索性研究的科研素养。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现正是在充分认识中药基础上,借助现代药学分离、合成技术,获得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是我国现代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有必要、有责任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设计、合成技能,为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打下基础。2.3阶段三: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通过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培养学生将所学药物化学知识运用到中药新药科研研究中的思维及科研素养。前两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而本阶段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将中医药理论思想与药物化学设计理论结合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培养。中医临床用药讲究配伍法则,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将单味中药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以期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通过贝诺酯的设计、合成理念,使学生充分领悟化学药物结构拼合原理和中药配伍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均是将不同的药物单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治疗疾病的最佳效应。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基于中药经典方药开展系列设计性实验。例如,基于蛇胆川贝散开展胆酸———浙贝乙素衍生物的合成[5]、基于丹参冰片药对开展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6]、基于川芎丹参药对其中的活性成分开展川芎嗪———酚酸衍生物的合成[7]及其他中药复方中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发现等过程[8],力求药学专业学生能将传统中医配伍理念和现代药物化学拼合设计理论融会贯通。此外,利用“中医配伍法则”和“化药拼合原理”为指导,设计、合成、筛选得到的先导化合物,不仅成药性良好且具有一定靶向性,与21世纪精准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获得国内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据悉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雷海民教授的“精准I类抗肿瘤药物”已成功完成市场转化,推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的进程,再次彰显了中医药源头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案例能够激发药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并树立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
3小结
[关键词]藏药;药性理论;五源学说
藏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上以三因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通过长期不断的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诊疗体系;在药学方面,结合独特的自然药用资源及饮食文化习惯,以五源学说为基础,派生出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独特的藏药理论,这些理论即是本文要探析的藏药性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那么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什么呢?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同样,藏药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以及用药规律等特点,这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于此,藏药的药性理论核心主要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三大要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就基于上述三大要素核心的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基本架构体系作一梳理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至臻完善。
1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
五源学说有点类似于中医的五行学说,但又独具特色:藏医的五源学说中的“五源”主要指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万物生机之源[1]。《四部医典》记载:“万物之生机来源于五源(即水、土、火、风、空),药物的生长亦来于五源。即水为药物生长之汁液;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源;气(风)为药物生长之动力;空为药物生长之空间。五源缺一,特别是空缺了,药物则无生机。”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也为构筑藏药的八性、六味、和十七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藏药的这一论断与中药药性的形成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药药性的形成,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亦受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气(也称四性)、五味形成之理与藏药相类似。中医药理论认为,天为阳,气生于天,具有升发之性,故亦为阳,随着节气变化,药物形成寒凉温热之性;地为阴,味源于地,故亦为阴,随地气五行及方位的变化,药物也有了酸苦甘辛咸之别。可以说,藏医药的五源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存在某种联系,也从侧面反映了藏医药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部分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并结合藏民族独有的医药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理论体系。
基于此,藏药的药性理论可以定义为:藏药药性理论是以五源学说为基础,以三因学说为指导,主要研究藏药的性质、功效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核心主要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这就是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
1.1五源学说与药性特征、病种之间的关系
藏医认为万物之生机来源于五源,药物的生长亦来源于五源,从而使得五源之“土、水、火、风、空”各自衍生出了不同的药性特征,不同的药性特征又对应治疗不同的病种,这些并种主要按照三因学说进行划分,主要包括“龙病、赤巴、培根”三大类。具体的对应关系见表1。从表中可知,土性强的药物具有重、稳、柔、钝、润、干之效,可强筋骨,治“龙”病;水性强的药物具有稀、寒、重、钝、润、软、温、柔之效,可使七大物质基础聚集,亦治“赤巴”病。火性强的药物具有热、锐、燥、轻、润、动之效,可生热促使七大物质基础的成熟,能治“培根”病。十七效亦源于药物的药味,如药味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威、涩、甘者属于钝性效能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酸、咸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药物的药味和“三化味”相同,在临床上疗效最佳[2]。
1.2五源学说与药味(六味)之间的关系
前面提到了藏医药的五源学说中的“五源”,主要指“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万物生机之源。藏药的六味则指药物在人味蕾中的感觉,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这六味。药物的六味可以用五源学说中的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要素之间的相关作用和关系进行解释:土与水偏胜,则药甘;土与火偏胜,则药酸;水与火偏胜,则药咸;水与风偏胜,则药苦;火与风偏胜,则药涩[2]。因此,这就是药物六味的五源学说衍生理论,五源相互作用及与药物六味的衍生关系详见图1。
藏药的药味学说除了多了一味“涩”味以外,与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颇有类似之处,但需指明的是,中药的五味不只是药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表征药物在味蕾中真实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不同药味的药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了不同的效应,获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中药“五味”理论,可以说中药五味超出了味觉的范围,是建立在功效基础上的对机体的综合效应,这与藏药的“六味”又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2藏药之八性
藏药的药性分为八性,基于五源学说而形成的药物属性主要包括重、润、凉、钝、轻、涩、热、锐八性。其中土性药能坚实机体,具重、润两性,能医治龙病;水性药能滋润机体,具凉、钝两性,能医治赤巴病;火性药,其性辛、锐、糙,动,能生火热,能治“培根”症。风性药,其性轻、动、寒、干,燥,能通精血,使身体坚实,用于“培根”、“赤巴”病的治疗。空性药,统帅诸药,通行全身,主要用于综合性疾病的治疗[2]。此外,轻涩凉三性能诱发隆病;热锐闰三性能诱发赤巴病;重润凉钝能诱发培根病,这是藏药在临床配伍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3],从上面可以看出,药性与功效关系极其密切。
需要解释的是,藏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三大要素”,即“龙、赤巴、培根”作用失调所致,而三大要素失调又是由药物临床使用不当,饮食不和,起居不适等诱因所致。所谓“龙”,藏医认为禀受于父精母血的媾合,后天饮血与大自然之空气并合而成,是具有粗、轻、冷、细、硬、动等6种属性的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呼吸、运动、排泄、循环、感觉、机体免疫等机能关系的综合体。所谓“赤巴”,是细腻、锐、热、轻、臭、泄、潮等7种属性的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体温、消化等机能关系上的综合体。所谓“培根”,是、寒凉、重、纯、软、黏、糊7种基本属性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骨骼的连接关节腔的、强身等机能关系的综合体[1-3]。
由此可见,藏药的功效与药性关系密切,相互对应,并受五源相生和作用的重要影响。
3藏药之六味
藏药的六味,即指酸、苦、甘、辛、咸、涩。在藏药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具有酸、甘、咸、辛味的药物,主要用于“龙”病的治疗;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主要用于“赤巴”病的治疗;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也能用于“培根”病的治疗。在“六味”中,其中的“甘”味药物能增长元气,具有补益作用,这也与中药药性理论“五味”中的“甘”味常常作为补益药用具有类似之处,六味与功效的关系详见表2。
藏药药性理论独具特色的是,藏药药性除六味以外,尚有“三化味”之说,即药物服用消化后会出现“药味”转化作用。药物服用后,与胃火相遇,这是“培根”,“赤巴”被“龙”依次消化。这时甘味和咸味被消化后均变为甘味;酸味消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味消化后,转化为苦味。即经服用消化后的药物只有甘、酸、苦三味,故称之为“三化味”[4],可以说“三化味”是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有较为科学之处,这是藏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可以深入探析地方。
4藏药之十七效
藏药五源学说衍生了藏药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这就构成了独特藏药药性理论基础。藏药的十七功效是指藏药对疾病具有17种功效,这十七功效中,包含了有趣的“八对”对立属性,即“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及软”[4],藏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效与五行有较强的渊源关系,即土性强的药物具有重、稳、柔、钝、润、干之效,可强筋骨,治“龙”病;水性强的药物具有稀、寒、重、钝、润、软、温、柔之效,可使七大物质基础聚集,亦治“赤巴”病。火性强的药物具有热、锐、燥、轻、润、动之效,可生热促使七大物质基础的成熟,能治“培根”病。十七效亦源于药物的药味,如药味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威、涩、甘者属于钝性效能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酸、咸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药物的药味和“三化味”相同,在临床上疗效最佳[2]。
从藏药十七功效理论中可以看出,藏药药性理论中的八性、六味、十七功效之间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并受藏医药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彼此间体现了系统的辩证关系,这与中医药理论思想和宏观辩证理论颇有有相似之处。
5结语
藏药药性理论的八性、六味、十七功效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都是由五源学说衍生而来,体现了彼此之很好的网络、对应的辩证关系,这当中,味具主导,性、效则形成异性对治的关系。药有其性,病亦有其性,但须异性对治(即热性药治疗寒性病),否则同性相治(热性病用热性药)犹如如火上加薪,适得其反,同理温-凉、钝-锐、润-燥、稳-动、轻-重等均体现了异性对治关系,也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5]。这也与医药理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要求藏医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对药性理论有充分的认识。
藏医药味的形成及转化是一大特色,很好的体现唯物观的辩证思想。本文设计了五源学说药物六味衍生图,见图1,以便更加直观的阐明了“土与水偏胜,则药甘;土与火偏胜,则药酸;水与火偏胜,则药咸;水与风偏胜,则药苦;火与风偏胜,则药涩。”的五源对藏药六味的衍生关系,更好的解释“五源”作为“万物之生机之源”的内涵。另外,五源学说关于“五源(即水、土、火、风、空)对药物属性的衍生关系”,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的精辟论断,与现代“中药资源学”研究领域关于“药材属性(道地性)与生态环境互作”关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体现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
藏药药性理论认为,药物六味属性经服用消化后会出现“药味”转化,最终形成“甘、酸、苦”三味,称为“三化味”,具有很好的科学意义。这一理论与中药有效成分经体内代谢后,化学结构出现了变化(按照藏医药性理论,药味变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的体内代谢、代谢组学等的研究,正好实现对藏医“三化味”的部分证实,本课题组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试图系统而深入的揭示藏药药性理论之“三化味”的科学本质。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传统药物特别是民族药物研究的重视,古老独特的藏医药理论,特别是药性理论等的研究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崔箭,唐丽.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4.
[2]罗达尚.藏药理论初探[J].中国药房,1992,3(1):9.
[3]土旦次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2.
[4]崔箭,唐丽.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
[5]罗尚达.浅解藏药的六味、八性、十七效[J].中成药研究,1985(10):39.
ExplorationofpropertytheoryofTibetanmedicine
WANGXue-yong1,Wubuli·TUERDI2,ZHAOBao-sheng1,SHAOAi-juan3,
Ilham·ABDULLAMEGIDDO2,Kaisaier·ABDUKEREMU2*,LIUChun-sheng1*
(1.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2.XingjiangCollegeofUighurMedicine,Hetian848000,China;
3.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TibetanHerbalmedicinehasitsowncompletetheorybasedonfivesourcesdoctrine.Andthetheoriesof"Liuwei","Baxing"and"ShiqiGongxiao"formedthebasiccorecomponentsofthepropertytheoryofTibetanmedicine.However,booksandliteratureofTibetanmedicinehaveneverbeensystematicallyexpoundedanddiscussedaboutitspeciallywhichthuswilllimitthefurtherdevelopmentofTibetanmedicinetheory.Inthisthesis,wefirstlyintroducedthreebasiccorecomponentsofthepropertytheory-the"LiuWei","Baxing",and"ShiqiGongxiao"andtheirinteractionsaswell.Atthesametime,thelinksandsimilaritiesbetweenthetheoryofTibetanmedicineandChinesemedicinetheorywerecompared.ThejobofthethesisdoneaboveistolaythefoundationforfurthersystematicrevealanddevelopmentofTibetanmedicine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