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两种途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静脉滴注;雾化吸入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2]适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肺部疾病,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这两种给药方式各有优缺点,国内钟志远[3]吴宗跃[4]等报道认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比较好,而栾小英[5]等则认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为了探索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对两种不同给药途径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66例患儿,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6]的患儿。排除标准: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疾病者;资料不完整者;家属不合作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83例,男性46人,女性37人,年龄1~8岁,平均(3.7±1.6)岁,病程2~7天,平均(4.2±1.4)天,毛细支气管36例,支气管肺炎47例;对照组83例,男性44人,女性39人,年龄1~9岁,平均(3.6±1.5)岁,病程2~8天,平均(4.3±1.2)天,毛细支气管34例,支气管肺炎4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等因素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辅以退热、止咳、平喘等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4223,云南龙海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治疗,年龄>7岁用量为20mg/次,一天2次,3~6岁,用量为9mg/次,一天3次,年龄<3岁,用量为6mg/次,一天2次,连用1周;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同上)加1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年龄>7岁用量为20mg/次,一天2次,3~6岁,用量为10mg/次,一天3次,年龄<3岁,用量为5mg/次,一天2次,连用1周。治疗一周后观察两组疗效,一周后治疗效果不纳入本研究观察范围。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显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并且肺部干湿啰音等病症情况全部消失,经过X线检查患儿肺部情况良好,呼吸系统的病情恢复正常,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有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呼吸系统的病情有一定的恢复,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无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并未有好转,呼吸系统的病情无恢复,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有效率和显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3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9%;对照组显效55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1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771,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后两组患儿在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痛腹泻2例(2.41%)、恶心呕吐7例(8.43%)、食欲低下8例(9.64%);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痛腹泻3例(3.61%)、恶心呕吐9例(10.84%)、食欲低下11例(13.2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各条目无差异,均未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
3讨论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呼吸道[7]官腔相对狭窄,纤毛运动能力较差,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上小儿咳嗽反射和呼吸道平滑肌收缩功能较差,导致呼吸道阻塞。盐酸氨溴索[8-9]又名氨溴醇,为溴已新体内的代谢物,其不仅能直接与支气管黏膜腺体结合,促进释放黏膜溶酶体,降解痰液中的黏多糖,还能抑制黏液腺体和杯状细胞中的酸性糖蛋白的合成,降低痰液黏度;同时盐酸氨溴索具有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促进纤毛摆动频率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保持肺泡和气管通畅,是目前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应用最广泛的祛痰药物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安全,与国内研究一致[10];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给药方法明显优于雾化吸入的方法,且患者的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仿[3-4]。究其原因,可能为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药物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采用雾化吸入则是药物进入呼吸系统,药物同时通过皮肤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雾化吸入方式药物最终吸收进入体内的量相对静脉滴注要少一些。因此,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时,推荐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
参考文献
[1]江澜.何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迁延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54-255.
[2]石琳.老年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采用注射液盐酸氨溴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165-166.
[3]钟志远,丁蓉芳.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95-196.
[4]吴宗跃.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5):176-177.
[5]栾小英.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8):147-148.
[6]桂永浩.小儿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10-213.
[7]何兆红.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51-52.
[8]仲亮晓,陈廷雷.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132-133.
[9]李慧.盐酸氨溴索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0):172-173.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临床诊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78-01小儿由于免疫功能较低,发育尚未成熟,易遭受细菌或病毒侵袭,尤其是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在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占较高比例,对患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因素,需给予正确积极治疗。据研究,引起儿科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因中,病毒感染因素高达90%左右,因此即使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且长期大量抗生素应用,容易导致呼吸系统感染病原抗药性的产生,使呼吸系统感染难以得到彻底控制,反复发生感染,为治疗带来很大的难题。近年来,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并有大量文献报道,对小儿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呼吸系统反复感染[1]。笔者以60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匹多莫德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小儿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在2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6±1.44)岁;病程在6-24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3.57±4.22)个月;呼吸系统感染次数在3-10次之间,平均感染次数为(5.94±2.14)次;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喘息、气促、呼吸困难、咳嗽等,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点片状阴影及纹理增强表现;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感染次数、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未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器官或系统的并发症。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吸氧+雾化吸入治疗,抗感染药物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给予两组抗生素联合治疗,雾化吸入给予布地奈德悬液0.5mg加入2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雾化,直至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颗粒剂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400m/次,每天2次,2周后改为每天1次,连服60d。
1.3疗效判断标准[2]显效:肺部听诊哮鸣音或细湿音消失,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精神状态、食欲等转为正常,停药后6个月后未再发生感染;好转:肺部听诊哮鸣音或细湿音明显减轻,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食欲恢复,停药后6个月后感染次数明显减少;无效:肺部听证及喘息等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或加重,停药后6个月后感染次数以及每次感染的症状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停药后的感染次数、感染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率(%)表示,组间进行了表示,P
2.2两组感染次数及时间的差别停药后平均感染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感染持续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包括多项病因,需明确分析,行针对性的处理,除加强营养、实施对症支持治疗外,还需应用免疫调节剂,使患儿的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加快疾病康复进程。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两组或以上的抗生素联合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新的治疗手段。匹多莫德属于免疫刺激调节剂,是目前唯一的口服给药后能确知生物利用度的免疫调节剂,具有提高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其对病灶的趋化性;并且可以调节T细胞亚群的平衡;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具有激活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促进免疫反应不同阶段的进行;有资料显示[3],匹多莫德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将其应用于以病毒感染为主的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的治疗中,起到对症治疗作用,可显著改善疗效。与抗感染、吸氧、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措施联合应用,能够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其临床疗效显著高于未应用匹多莫德治疗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宗梅芳.免疫调节剂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0,31(18):2837-2838.
【关键词】反复感染;呼吸道;小儿;疗效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RRT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发热、咳嗽、气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迁延的特点。造成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原因复杂多样,以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为主[1]。在儿科门诊中呼吸道感染约占80%,而反复呼吸道感染约占呼吸道感染的30%,近年来仍有逐渐递增的趋势。反复呼吸道感染最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以冬春季节最好发。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对收治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抗炎、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增强免疫力的药物,起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4例患儿均选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对收治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患儿,其中男性25例,女性29例,年龄6个月-14龄岁。6个月-1岁14例,1-3岁27例,4-7岁9例,8-14岁4例。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18例、单纯性反复上呼吸道感染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支气管哮喘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鼻副窦炎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病毒性心肌炎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过伴胃溃疡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慢性胃炎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营养不良性贫血1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最新修订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2]中指出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随即将患儿分成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患儿在基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第1日按体重10mg/kg单次口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5g)第2-5日每日按体重5mg/kg单次口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25g),输注时间3-4h,连续5d。抗病毒药物:炎琥宁冻干粉针剂5-10mg/(kg·d)加入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日1-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锌硒宝片(0.25g/片蛋白锌40μg/g-80μg/g;蛋白硒1.0μg/g-2.0μg/g,蛋白碘)或斯奇康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1ml,1次/1-2w。1-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统计学分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基本不发或偶发上呼吸道感染,病程
2.2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下表:
3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3]。约占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30%,具有临床症状反复发作或久治难愈为基本特征。易导致患儿贫血、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肺功能降低等,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甚至增加成年后罹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复杂,主要是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导致发病,临床治疗需根据患儿病情及个体体质差异等给予大环内酯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同时注重增强患儿体质及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抗生素治疗只能用于急性感染的治疗即治疗性疗法,改善症状,但不会对感染的再次发生产生任何效果。本组给予锌硒宝,因其含锌、硒、碘等微量元素的活性蛋白质,可满足机体对多种微量元素的要求,锌硒宝具有明显提高RRI患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4]。斯奇康注射液为新一代双向免疫调节剂,是卡介菌提取物,含核酸多糖等10多种免疫活性物质,通过细胞免疫平衡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从而提高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炳照.实用临床儿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96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