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遥感概论论文范例(3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5-19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

一、学前准备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必修3教材第三章共有四部分内容,总体顺序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本节内容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又为下一节内容做好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遥感技术属于地理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也是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产物,其运作原理涉及多个学科知识,要能理解卫星工作的模式,除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外,还要有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和学习遥感技术有一定困难,是本节学习的最大难点。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RS的概念和类型。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②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解译。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了解遥感特点、分类、判读以及应用。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2.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制作课件时尽量考虑色彩和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可在百度视频里搜索遥感技术的相关视频,如新科技三分钟“科学千里眼――遥感”。同时,编写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3.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件内容录制,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ppt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平常上课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15分钟左右,过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4.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部分可以快进或跳过,对于较难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来记录笔记。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登录作业平台做相关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还可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中实施

1.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课堂上首先对各个小组自主学习及习题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交流,让大家共同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观看视频后做习题,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遥感的原理理解不透彻;遥感影像中的像元、分辨率与图像内容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遥感影像的判断把握不到位;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其它技术容易混淆等。针对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如突破遥感原理的难点时,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遥感可以打假!曾经有报道,北京中关村某高科技厂家在建设厂房时要求用一种高科技合成材料(具有质轻、防晒等功能)作为房顶,但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为获取更多利润,有些房顶只使用一般材料,由于从外观看不出差异,厂家被蒙在鼓里。一年后北京某遥感专业实习学生在判读中关村多种波段的遥感图像时,发现这家工厂的厂房屋顶材质不同,于是向厂方了解,厂方否认用了不同质材,经实习学生的进一步解释,厂方终于明白施工方用了劣质材料,因此,施工方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并加以赔偿。为什么肉眼难以分辨,遥感却具有“火眼金睛”。通过此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遥感原理的兴趣油然而生。

2.总结提炼,概括升华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后,学生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总结提升、概括升华,达到有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之目的。如总结遥感原理如下:不同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状态反射波普特征也不同。

除了把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之外,针对文科生的学习,还可把该内容上升到高考的高度。3S图像资料在高考命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每年都有涉及,主要考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及应用,其中遥感影像图片资料由于在考查其它地理知识时也常用到,故出现频率最高,进而对遥感影像图片的判读方法概括总结。

3.真题训练,强化能力

概括升华后,可选取这部分近三年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让学生感受命题思路和考点,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形成思维,提升能力。

三、深化反思

翻转课堂是在宽松环境下进行的学习,同时有实验视频和情境素材的融入,使学生的预习内容由单调、呆板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由于学习节奏和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或跳过已经听懂的部分,避免学习的时间和节奏被教师主宰的现象,真正实现“我选择、我做主、我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信息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平台获取大量课外延伸学习资源,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显著作用。

相对纸质资源而言,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有利于学生保存和利用学习资源。实验视频可以反复再现,避免教师演示完毕、学生看完热闹却什么也不知或遗忘的现象,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也对学生掌握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有重要帮助。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有序、互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

实验设计

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设计是培养学生扎实的遥感技能的立足点。实验要紧跟授课内容,实验与理论课程之间应环环相扣。针对授课内容,安排学生实验,将遥感的原理融入实验中,用遥感原理指导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概念。针对非GIS专业的学生,更要突出遥感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从遥感影像的下载、几何纠正,到图像的增强处理,最后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地物信息提取等,层层深入,并且与理论部分相吻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并能直接针对实际问题选择、下载、处理和分析影像,达到应用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会涉及遥感软件应用、GIS软件应用等课程知识点,因此,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设计

理论和实验部分结束后,应安排《遥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融合专业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侧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问题为导向有助于课程设计目的的实现。在《遥感》课程设计中,应针对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环节,制定良好的设计目标和完成方式是关键。设计目标应围绕资环方面的实际问题,利用遥感方法加以解决。难度应适中,过简不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过难又会打击学生信心。课程设计的实施以采取灵活自由的分组讨论形式为宜。在布置实习题目时,以小组为实习单位。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每3~4人为一组,设1个组长,负责小组成员间实习任务的分工、组织和协调,定期讨论实习内容、进度等。

最后每个人需编写个人实习报告。这种“小组制”实习模式,可以使每个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结语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篇3

笔者曾经读过世界上最短的诗,北岛的《生活》:生活――网;也曾读过海子用生命铸就的华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文学带给我们的感动何止诗歌?柏拉图曾给过我们谆谆教诲:“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除了享受物质生活外,文学显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是悬挂在苍穹的明月,它那皎洁的月光,不知为多少人驱走了黑暗与孤独,不知引来了多少人的浅吟低唱。文学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家国之变后吟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文学是孟郊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凛冽寒冬,守着暖炉,打开《安徒生童话集》,你将走进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炎炎夏日,挥汗如雨,吟诵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心情也就不再浮躁了。

文学的魅力怎一“感动”了得?

阅读前沿一

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山海夫

在世界文学中,俄罗斯文学可以说是最迷人的。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一份《苏联文学》大型文学翻译期刊,我便从那个时候接触和迷上了俄罗斯文学。尽管有世界文学这样一个巨大文学宝库,但俄罗斯文学的分量是无可替代的。一个人要了解世界文学,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俄罗斯文学最具代表性。

俄罗斯文学非常迷人,我想这主要取决于人种,就是一种民族的特性。民族的特性是有很大差别的,就像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差,或像飞翔空中与爬行地上之差。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域性、种族精神,都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文学。俄罗斯人好像是世界上最自由奔放的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民族的外表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受物欲之累的自由奔放的民族,它的精神境界和气质,超出“物欲”这个人类的共性,他们是一个激情民族和抒情民族。他们不像西方许多民族受宗教束缚太深,世界上的几大宗教没有一种是诞生在他们的国土上,他们的精神是人性的,不受拘束的。

从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文学与这个民族是一致的。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叶赛宁的诗,都是迷人的。中国的爱情诗里绝不会产生“血液中燃烧着欲望的情焰”(普希金)这样的诗句。叶赛宁沿着初雪漫步,想把自己炽热的身体紧贴白桦林袒露的胸脯,想在柳树的枝杈上也嫁接上自己的手臂(《无题》)。莱蒙托夫“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祖国》)……无不让人心动。他们的小说和诗一样迷人,同样是激情奔放的,高尔基的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切尔卡什》,那大海与草原,那优美的文字和意境,那澎湃的激情,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文学的魅力,太美了!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作品,让人感到的依然是美。

法国文学同样迷人,每一个热爱世界文学的读者,皆会迷上这两个民族的文学,它们都是世界文学的高峰。但相比而言,俄罗斯文学更迷人,而且绝对迷人。法国文学可称为都市文学,更注重社会与现实,而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在精神上如没有任何天敌的兽王。像《静静的顿河》,完全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哥萨克史就是自由奔放的历史,或战胜一切灾难争取自由的历史。英国人具有绅士的风度,可以出现萧伯纳那样的作家;法国文学被都市文明圈定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里;德国是一个哲学的国度,理性的东西多,他们太务实求真了,他们的文学注定不会像俄罗斯文学那样迷人。

(选自2009年7月3日《石狮日报》,有删改)

鉴赏评价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干净利索。接着由浅入深,从民族特性上――“俄罗斯人好像是世界上最自由奔放的民族”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学是迷人的,是“激情奔放的”。最后,通过与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突出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更注重精神自由的特点。

题型示例

1.认真阅读全文,作者是怎样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解题思路:在议论文三要素“论据、论证、论点”当中,最核心的应该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虽然考查的是论证方法,但首先要明确论点,因为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论证思路也比较清晰,认真阅读文章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1)因果论证法,文章第二自然段从民族特性的角度分析俄罗斯文学迷人的原因。(2)例证法,文章第三自然段通过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叶赛宁的诗,高尔基的小说等论证俄罗斯文学迷人的魅力。(3)对比论证法,文章最后一段通过与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

2.通读全文,分条概括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解题思路:遇到这类题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阅读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概括各段大概意思,从而对文章有了整体认识。然后结合问题,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区域信息,然后概述答案内容。

参考答案:(1)在文学作品中,俄罗斯民族的外表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受物欲之累的自由奔放的民族,它的精神境界和气质,超出“物欲”这个人类的共性,他们是一个激情民族和抒情民族。(2)俄罗斯的小说和诗一样迷人,同样是激情奔放的,那优美的文字和意境,那澎湃的激情,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文学的魅力。(3)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在精神上如没有任何天敌的兽王。

阅读前沿二

路遥的诗意

郭小聪

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源自于默默的阅读。奇怪的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我们还记得那个《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大家都印象非常深刻,那个开头写什么呢?就写两个极度贫困的高中生,太贫困了,为了避免被人耻笑,故意挨到最后才来打饭。孙少平拿了自己那两个高粱面馒头,看见旁边乙菜盆里还有点汤,想盛一点又怕别人看见,慌慌张张结果被溅了一脸。这样尴尬的场面,在生活中是谁都会畏惧的。这么寒酸这么尴尬,更别说敏感和要强的年轻人了,但奇怪的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寒酸的开头呢?

这么一个开头,这样一个细节,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细节读起来却是绵绵如诗,很快就打动了很多的读者。它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的,实际上是热烈兴奋的充满期待的一种属于年轻人的美感。

所以我认为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我们身边似乎处处不如意的那种平庸沉闷的生活,在艺术中却没有变成泥沼,而是神奇地变成了别样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作品主人公那种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那么你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你才能理解路遥的作品。

路遥这个作家,特别可贵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他虽然可能不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作家,但他绝对是一位极其少见的真诚的诗人。特别当他成名以后,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这种诗意过去顽强地支撑他生存,后来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所以他笔下的孙少平可以愤世嫉俗,却不会玩世不恭;可以绝望,却不会沉沦;可以被侮辱,被损害,却绝不会被扭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却不觉虚假和苍白。他从对苦难的描写中追求心灵的高贵,这种追求呢,正是少平既像保尔又像堂吉诃德之处。

(选自2004年第2期《小说评论》,有删改)

鉴赏评价

文章以拉家常的语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路遥及其作品的诗意解读。作者用一次调查引入话题,以路遥的作品作为平台,处处用事实说话,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平易近人又不缺乏气势。

题型示例

1.本文的题目为“路遥的诗意”,仔细阅读文章,说一说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本文主要是对路遥的文学观和路遥小说的解读。要回答本题,就要紧紧扣住“诗意”这个词语,在文中寻找作者对路遥的评价。

参考答案:路遥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的,实际上是一种热烈兴奋的充满期待的属于年轻人的美感。路遥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路遥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

2.读过本文后,我们能够感到从极度贫困中走出来的路遥活得是那么顽强,那么有尊严。这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