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植物;苏州古典园林;自然生态;美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27-02
一、导论
初到苏州是听见悠扬的昆曲声,又因昆曲而进入苏州古典园林内做探访追寻前人的记忆。再进苏州古典园林之际,以探讨植物要素做为首开,经他人引荐使我有幸拜访李衍德先生,并由李老多次领我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点、文化内涵及相关园林史等,使之对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论文中我将透过探讨“园林与人的关系对内部植物配置、照护的影响”,来促使大众对目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思考,进而认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
二、园林与人的关系
“园林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园林乃是为了弥补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在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中,园林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两种类型和多层涵义,基本上可分为“造园者”和“观赏者”。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从这句俗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和后人之间所处环境是有差异的。两者时空的差异也说明了双方的行为和感受到的结果并非一致。前人所做的行为及动机未必能被后人感受到,除非有特定的引导模式带领进入。园林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功用和目的性。既然双方对园林的认知及观点是如此的迥然不同,我们更需要将这样的关系进行仔细的说明,其造园者为开创型的角色,辟建园林以解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观赏者面对园林,是去体会现成的物质“造园者所创造的美的氛围”以及“自身体会的审美感受”而这些审美意识都是在观赏者进入园林后,经过自己的体会而感悟的结果(第二次的艺术创造)。如果在这之间还有时空的差距来拉大两者的距离,观赏者必然无法全面的体会及认识到造园者当初的用心,在失去特定的欣赏引导后更容易以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需求来重新阅读园林。因此厘清园林与人的关系后,将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古典园林的逸趣。
三、园林与前人(造园者、设计者、园主人)的关系
每位创造者的行为和动机,不外乎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且以对自我的理想目标来提升身处的环境。后人可能被前人所遗留下的智慧产物所感动,但后人对前人所留下来的物质也可能会产生误解;就是同一件事物,因时空转换而带来不同的认知和结果。因此深度的认识造园者的造园思维,将有助于提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
(一)造园的目的
先秦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也提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循天之道》)”
从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对自然的定义上来看,皆不断的重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人期望和自然有一定的亲近的关系(一种亲密感),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能和谐也是一种主动性的愿望。
位于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何会建造的这么小而且又在这么隐密的空间里。苏州私家园林的特点还包含着文人的隐世思想,这是为何苏州私家园林要辟建在高墙黛瓦之间的原因。墙外的人看不见的里面,而这样的隐世文化,古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文人在告退官场后,希望能远离俗世的困扰。在官场上虽不得志但终可告老还乡,却可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辟建理想的养身天地;远离官场上的浮沉,理想中能像陶渊明一样回归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文人向往自然又希望能隐居山林享受山林野趣,却又不愿承受完全生活在深山野岭间的辛苦,辟建理想的乐土又离城市不远,便利的生活中也能享受山林野趣就是最佳途径了。文人在辟建园林时,以模仿自然为首要目标,藉由文人的理想再造自然来抚慰自己的心灵;透过植物山水来平衡自己的状态,借法自然,再造理想中的第二自然。
(二)环境的布局
“动物只按造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造型,但人类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而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创造力有别于动物,在于具备将产物放大缩小的能力,并能按照符合人所期望的尺度或“美的规律”来生产,这就是自由创造的能力,所以在“美的规律”这样的基础上,依造植物的特性和生长的规律来进行一种对活的生命的创作,称为“人造有生命的艺术”。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它应该做为心灵生活像心灵的内在世界显现出。从一方面来说,艺术要符合这种对象,就不能专为感性观照,就必须诉诸主体的内心生活,诉诸情绪和情感。”─(黑格尔着《美学》,朱光潜译)
隐居的文人将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的哲理融入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并且依托自然生态(植物、假山水)这样的材料来满足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使造园者的心灵得以受到自然生命的感动,在精神上受到完全的释放。造园者所创造的自然生态最终要解决的是官途上的抑郁不顺的情绪,虽依赖自然,但出发点却是原自于人自身的问题。而造园者依造美的规律和对道家的反朴归真以及佛教禅宗中的顿悟有所向往,用这样的理念和思维进行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对植物和山水进行经营与布局。
特别在植物的造景配置上强调其“运动感”(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构成在运动和结构方面的本质属性,没有空间和时间就无所谓运动。运动感(长、宽、高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的第四维空间)是构成的时空次序中很重要的因素。”─(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促使整体的山水空间里,彷佛回到真实的山林之中。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篇)而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者又特别的重视“模仿自然”,因此这样的特点就非常的具有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假山水不在依赖人为创造的线条,而是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为胜。而模仿自然的原因就在于造园者希望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真我生活。无法生活在全然的真山野林却可以透过对植物配置提出模仿自然的办法,穿插不同树种、季节开花的植物与搭配常绿性的植物,使坐落有高地不同来衬托就能使自身彷佛活在真山野岭之中。
四、园林与后人(观赏者、旅游观光、研究学者、政府单位)的关系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圃禽鸟养蓄,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环境。”─(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当代学者金学智提到:“中国古典园林已整体地显示出了他那独一无二的优奕性……中国园林美学不但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自然生态性,而且也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浓郁而y永的精神文化生态性。”其文章别重申金学者本人于20世纪,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栏”里,苏州园林的“生态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文中内容并强调“中国园林极富供人栖居的诗意,其精神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互补共生,相与融合在一起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学未来学价值─园林美的绿色启示之一》,2006年10月出版《苏州园林》
(一)观赏者对园林的认知
虽然现代人对园林的理解,更重视“生态价植”和“环境保护”,但对古代文人而言,在造园时以模仿自然是当时最重要的创造动机。造园者借由仿建自然来培养自身的修养,藉由园林之中的山水与嘉木名卉来修身养性。造园者更是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结合在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更加重视借由通过植物来解决人的情绪问题。至于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造园者当时并未在此观点上多加琢磨,但客观上来说,园林还是具备着生态的价值。
(二)观赏者对园林的保护
园林基于“人造有生命的艺术”及园林是符合“美的规律”被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天地。依据“美的规律”所创造出来的园林,使人生活在其中更接近自然,所以园林的植物更是需要受到特定的方式来管理的。
另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原则制定的《弗罗伦萨》指出“历史园林是─主要有植物组成的建筑构造,因此她是具有生命力的,及有死有生。因此,其面貌反映着季节循环,自然生死,与园林艺人,希望将其保持永恒不变的愿望,之间的永久平衡。又说:作为古迹,历史园林必须根据威尼斯的精神予以保存。然而,既然它是一个活的古迹,其保存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此乃本审章之议题。”故,当人们在确认“审美意识”和“美的规律”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后,保护古典园林更重要的是使园林(人造有生命的艺术)接近“美的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关系。
以此得论:园林中的植物应该有特定的经营布局方式,包含植物的生态习性研究、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植物的造型美学研究、植物的色彩配置、植物的历史文化意义探讨、植物的相互竞争关系等也须由人来依次管理。
五、案例分析
综观以上的论点来谈论园林与人的关系再加上自苏州古典园林中做实际的勘察,以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为代表案例。闻木樨香轩,匾额之意就是以闻木樨香为主,闻桂花香在佛教禅学里是重要的悟道经典,强调其闻桂花香而知生命的意义。闻木樨香(桂花)为当初造园者所订立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识(以匾额语意为凭),目前十余株的桂花树却有两株因为香樟树的树荫过浓密,因而影响桂花开花必须的光照量,使其树弱花稀,更别说观赏者至此体会其造园者最初由心灵所创造的艺术美(闻木樨香之趣)。而香樟树并非园林造园者起初之心意,如果闻木樨香与禅学相连的悟道之树,受到其它树种的影响而影响开花,将有损古树的文化意义和良好的植物生态性。建议香樟和榔榆进行适当的裁剪,桂花追肥。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0.
[5]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徐文涛.留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8]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增订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语文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二、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
比如王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前两句,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后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色欲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历史故事等。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懊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得抓住文本所透视出来的作者“情愫”及所给“注释”加以综合分析,变通运用,才能准确理解诗词,顺利解读。
参考文献:
苏州私家园林用假山、水池、建筑、植被等基本要素,模仿自然的山水,采用对景、障景、借景等等多种景观营造手法,在有限的占地空间上营造出“小空间、大景观”的效果。“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的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思想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此影响,许多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而专注于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创造。其中绘画大多写意为主,模仿自然山水而超凡于自然山水。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者也大多像这样的一些文人墨客一样,他们沉醉在山水画的意境里,将自家的园子也按照自然山水布局来建设,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以苏州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如此,它们大多建设于闹市,却有闹中取静、为园林的主人提供清静悠闲的去处。
二、等级分明的园林
园林建筑以轻巧别致见长,园林入口也大多朴实无华,仅有一个小小的门楼。入园后才发现别有洞天,低调却又不失奢华,仿佛在刻意的体现园主人的修养和文化。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要打上等级的烙印。园林设计是思想文化的一种集大成,自然也逃脱不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必然严格遵守相应的等级制度,体现出相应的礼制,而任何逾制的行为都是决不允许的。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必然遵守这种规定,不同地位的人所修建的园林是绝对有着某种差距的。比如门的大小,比如园林建筑的等级等,都是一种等级地位的体现,也是严格遵从礼制的要求。按服务对象,可将中国古典园林类型划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颐和园是现存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为清代帝王服务的,颐和园的建设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江南自然山水意境而建成。园内的园林建筑级别最高,是皇家建筑等级,黄色琉璃瓦屋顶、斗拱、彩绘、庑殿屋顶形式等建筑元素在园内的建筑中随处可见,处处体现着其皇权的尊贵和荣耀。相比之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则要朴素很多。
三、内涵丰富的园林
雕刻在古典园林中也极为常见,碑刻、石刻、砖雕、木雕等举不胜举。彩绘艺术因其较为奢华,多用于皇家园林及佛寺园林中。我们发现,园林就如有的艺术品一样,是众多艺术的集大成者。如一个碑刻,就融合了雕刻、文学、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古典园林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充分考虑到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不同的风景,竭尽所能的兼顾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建筑观赏与被观赏所能形成的不同的景色。空间虽小,却包罗万象,小环境却有大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从建造者修身养性的思想出发,必定会尽可能的做到尽善尽美,以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也就注定会形成诸多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典园林内涵非常丰富,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融会了众多技艺的艺术杰作。人们常见的艺术种类如建筑、雕塑、文学、雕刻、书法、彩绘等,均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找到其应用。建筑作为人居住生活发展起来的构筑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某一园林某一区域的至关重要的点睛之笔,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月到风来亭”。雕塑的运用也很广泛,在园林建筑的一些柱式上较为常见。中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数楹联,楹联往往是结合建筑,画龙点睛,别有意境。如苏州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亭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上,四面环水,周边的水池内满植荷花,池边柳树婆娑。亭为单檐六角亭,四面通透,轻盈秀气,亭中的抱柱联上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书法作品也借着文学而广为运用,或是出现在碑刻上,或是在匾额里,或是在楹联中。
四、隐士情怀的表达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园林;影响
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唐之后,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纵观其发展的历程,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一直是它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就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2.1儒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儒家主张“礼乐”、“仁义”和“中庸”之道,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刘彻接受,儒家便占据了思想界的正统地位。
儒家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
第二,“天人谐和”的思想对园林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天人谐和”思想是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天人谐和”是指人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西湖山水之自然景观,经过众多园林的点染,配以其他的亭、榭、桥梁等小品自由随宜地、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之中,显示人工意匠与自然之浑为一体,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
2.2道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在自然观上,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了万物,是万物的根源和存在的依据,老子认为道从自然为宗,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老庄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之旨影响于园林,表现为园林活动追求天然之趣。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二是,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宋代园林的天然之趣,更多的则是得之于突出园内的大量的植物配置,绝大部分都以花木种植为主,多运用成片栽植的树木,而构成不同的景域主题,如竹林、梅林、桃林等,也有混交林。
第二,道家强调的“清心寡欲”影响于园林,表现为朴素、简约的风格。造园的诸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之繁复,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个体多于群体,建筑布局着眼于疏,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
2.3佛教文化与中国园林
佛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禅僧倡导“梵我合一”之说,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在禅僧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意境的深入。禅宗的思维讲究悟性。南宗禅的“顿悟”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体验与直觉感受来把握一切,无需遵循一般认识事物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程序。这种通过内心观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渗入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便促成了园林活动更强调“意境”,也就是园林的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3中国古典园林应具有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征有四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3.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园林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而植被则以树木为主调,以花卉为辅。以其形、色、香,赋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3.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别就是,西方园林注重规则和对称,整齐划一为原则。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筑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物拥有充分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木框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
3.3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物讲究“动静结合”,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有静态的山石和流动的水,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的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获得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3.4意境的蕴涵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这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4总结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园林史[M].
[2]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J].
关键词:音乐;园林;融合
纵观园林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会发现两者之间有非常多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以时间轴和地域性分别划分园林艺术发展和音乐艺术的发展,便可以看出某一时期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所追求的美,也可以转换成为这一时期普遍的审美感受。研究园林与音乐的融合,不仅对历史的总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1中外园林与音乐的结合
古代中西方园林都属于园林艺术界的瑰宝,不管是东方古典园林中宏大气势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秀气的私家园林,或者是西方园林早期的与建筑主体功能相辅佐的园林雏形,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开创欧洲园林流派的意大利园林,再到后来法国对称式园林的发展,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由英国主导的自然田园式的园林景观,直到最后引入中国造园思想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流派,无一不对当今园林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园林发展的同一时期,中国古典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也经历着富有历史气息的更迭,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再到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其鲜明的历史痕迹。在园林与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研究园林与音乐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园林在设计时候对古典元素的把握,也有利于研究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1.1中国古代园林与音乐的结合
无论是中国古代音乐,还是古代园林,都受到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一是“虚、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即只有处于这种状态,才能免受外界干扰,从而认识世界。二是“中和之美”,即儒家思想“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依然演变出了不同园林和音乐体系,这就代表帝王统治阶级的皇家园林和宫廷音乐,以及代表古代士大夫阶级的私家园林与地方戏曲。
中国古代不同阶层对音乐以及园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权势较高的比较偏向于大型合奏音乐,以及规模宏大的大型景园,似乎非要以这种形式才能体现出泱泱大国的非凡气度,和对自己权势的一种阐释。想象大唐盛世,坐落于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占地3.2km2,北侧为大明宫皇家园林区域,由太液池、长廊、殿堂、假山、岛屿等组合而成,太液池水面开阔,水中心岛屿与周围假山相互对应,体现出了皇家园林应有的气度。而唐代因为稳定的政治和兴旺的经济,再加上统治者开明治国,广泛吸收世界各地文化,博众家所长,终于奠定了以歌舞乐音为基础的盛唐乐音。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虽然没有北方皇家园林那样的气魄,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山、水、石、奇花异草丰富,而且美轮美奂、工艺精湛。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昆山,是明清时代影响最大的剧种。现如今,当游客们去到苏州等地园林游赏的时候,不仅能看到精彩绝伦的园林景观艺术,更能欣赏到昆曲的美妙,如果有时间静下来坐于亭榭游廊之中,细细品味这江南特有的情怀,那一定会沉醉其中。游过园,赏过昆曲,会发现两者之间异曲同工之妙。
1.2西方古代园林与音乐的结合
纵观西方古典园林的变化以及古典音乐的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体时期分为2段,时间点定位18世纪中期。之前基本都是保守,恪守成规,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每一个园林的设计就像是作曲家一首乐曲的创作,长长的中轴线就好比是音乐的主旋律,贯穿园林和音乐的始末,严格的几何规律就像是音乐中严谨的和声、和弦,已经四平八稳的节奏。两侧棋布星罗的喷泉、花坛、雕像、池沼就像是乐曲乐句与乐句之间各种修饰手法的转变。到了18世纪中后期,西方古典园林和古典音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大师和作曲家纷纷摒弃了古老死板的设计规则,以追求更自然的花园或者曲式而努力。设计师和作曲家都更专注于个人感情的抒发,或者追求文学作品的戏剧性,或者追求风景如画的境界。总之,古典西方园林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同时进步,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园林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音乐思想发展的影响。
2总结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分析对比研究发现,古代中外园林在实景处虽然没有明显与音乐结合的痕迹,但是仔细观察古代园林的设计结构以及手法,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现,甚至两者都可以完美互通,在意境方面达到了完美地融合。不管是中国的“以乐抒情,以情造景”,还是西方用相同手法去造景或者去谱曲,都说明了古代园林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浸润和渗透无处不在。换言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物化现象,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易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名”。孔子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亲近宇宙万物的自然观。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体现在园林造园技法中,就是对自然的模拟。小到一事一物,大到一山一河都极尽模仿之能事。两晋、宋代以直观方式再现山川河流。元明以后,还借助意境联想,用园林将自然之美人工化,绝妙地写意概括,达到诗化的境界。在亲近摹拟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造福于人。这无疑是对人天合一观念的积极诠释。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城西的城市园林化建设便是一例。该时期西北郊水系得到彻底整治,引玉泉山水系汇入昆明湖,然后拓展疏浚西湖,在玉泉山南麓开凿水库,疏浚长河,使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北京西郊由此形成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可调控的供水系统。
1.2礼乐相成的伦理观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和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层层渗透到中国园林艺术之中。
1.2.1中国园林之礼
(1)内外之礼。墨子云:“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种内和外,渗透到园林景观中,不仅仅是自然性划分的室内外空间,而且还是基于人的社会性划分的公共与私密空间;
(2)尊卑有序。所谓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夫尊妻卑等。这种带有封建伦理烙印的观念体现在园林景观构筑中就成为了一种等级标示功能,其显著标志就是在园林建筑中外化出一系列尊卑有序的建筑符号。
1.2.2中国园林之乐
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不偏则胃中,不倚之谓庸。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这种中庸、中和的理念无疑被奉为至理宝典。中国古典诗、书、画正是这种理念的艺术再现。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园林的美与中国古典的诗、书、画等艺术门类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园林是诗书画的立体和空间再现,具有三维特点,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境界,使人乐而忘返。
1.2.3中国园林之礼乐相成
与西洋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往往兼居住与玩赏双重功能。其单纯游赏功能为乐,包括迭山、理水、植株穿插相成的充满情趣的空间。游赏功能之外的功能为礼,包括单体建筑,院落轴线,庄重的空间序列,两者不可分割。礼乐相成,使中国园林的形式美和功用美达到完美结合的境界。
1.3多元共生的处世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士人儒文化为中心的、儒释道共融的文化体系。士人是造园的主体,士人的社会理想和人格追求,在造园过程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中国园林美学的魅力
中国园林美体现在园林与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体现在模范自然山水,受文人的思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绘画等的影响非常的深远。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至今影响深远,与现在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的原则相一致,足以证明它的远见性。如今,国内外已经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巨大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造园手法值得世人的借鉴,它的造园理论可以应用到现代园林的营造。
3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及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3.1现代园林的特点
近百年来,现代园林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它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规划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的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郊野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
3.2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对国外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美学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
3.3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影响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现代园林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与古典园林的“天人和一”观点是一致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现代园林的营造,如古典园林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等观点,一直影响着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3.4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扬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思考:中国园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我们古典园林,都被列世界文化的遗产,这些都说明了园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因此我
们国家的园林应该具有我们国家自己的特色。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体系是应该的,但是保持园林教育当中的中国特色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否认传统,现代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引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造园可以尊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陈丛周《说园》)。在现代园林营造中,中国古典园林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借景、漏景、夹景、对景等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讲求与自然协调,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现今社会高呼保护大自然,追求和向往大自然,证明古人是有远见的。我们不但要保护古典园林,还学习和继承它的精髓,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先人,中国的造园艺术才不至于失传。有人批评中国的古典园林只不过是权贵们穷奢极欲的奢侈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造园技术,水平是最高的,是我国造园的精髓。正确认识和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保护维修古建筑与园林。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结语:我们对于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过程。“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陈丛周《说园》),懂得这样的道理,我们就懂得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佘爱春.浅谈古典园林欣赏.广东园林,2007(1).
[2]蔡友,柯欣.心旷神怡画中游:上,中国园林欣赏.2009(15).
[3]蔡友,柯欣.心旷神怡画中游:下,中国园林欣赏.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