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8-09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原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对数学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为此,教师要做到:①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2.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创新意志精神教育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能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意志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意志教育是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意志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

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平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对创新是不是有热情和兴趣,能否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意志教育入手。就是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的事迹和英勇顽强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如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史实),以真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去行动,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增强创新能力的目的。

2.这也是由意志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按照目的的支配调节、控制自己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意志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也提供了意志教育的好教材。从古代大禹治水,张骞通西域,唐玄奘取经,鉴真东渡,到近代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无一不是体现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的历史素材。这些具体的、鲜明的史实和人物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历史教学中的意志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与已知,乐于且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创造精神及其对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理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理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造福的创新精神。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人生的总目标,需要数十年的奋斗,长期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拼搏,必须有意志的坚韧性。鲁迅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特别强调要坚持“韧性的战斗”。韧性的战斗要求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许多卓有成就的革命家、科学家、文艺家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他们的才能之外,无一不是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品质,即意志的高度坚韧性。正是这种坚韧性,使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向前搏击。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于坚持贯彻既定的决定,而且也表现在必要时善于当机立断地改变旧的决定,采取新的决定,即创新精神。所以说意志的教育,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热情是随着创新者对创新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精神体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从意志教育入手。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才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从而急中生智,思考对策,才能化险为夷。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甚至不惜生命的危险。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匠精神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效应

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带来新理念和新思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转型升级、优质发展。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可缺少工匠精神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还需具备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心理品质高度契合。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能促其养成专注、严谨、执着的职业态度,戒除浮躁心理,更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的细节和风险,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竞争力。工匠精神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二)引导高职院校走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误区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因此不少高校也习惯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性为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现实中,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双创大赛、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关注学生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成果的短期效益,缺乏支持学生持续成长、生涯发展的长期规划。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有效矫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运动式”的政策和行为,引导高校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技能、轻素养,重成果、轻规划”的误区,进而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的现状。

(三)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是理念及精神教育,这也是由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功能定位、学制年限等决定的。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赋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了人文性和思想性。同时,工匠精神又可通过价值引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由重技能训练向重精神培养转型,形成“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推动学校围绕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良甚至重构。经实践探索后,学校应统一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改革过程有利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素质要求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评价,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执着专注等职业素养。其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创业企业家来校任教。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支持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鼓励教师结合擅长的方向和领域普及创新创业文化、倡导工匠精神,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内容,使学生零距离感受匠心匠气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二)创新创业项目践行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方可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实质。首先,构建体现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将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细分成若干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训练模块,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企业环境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其次,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可依托学校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场地、政策及资源优势,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制作、创意设计和项目实践;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实践过程中提升调查研究、团队协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鼓励二级学院成立教师创新工作室,激励有科研专长同时有热情的专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同时探索院企合作整合资源、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方式;最终形成“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第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及比赛提升职业素养。以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主要抓手,与校外优秀双创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有效提升项目可行性和项目质量;支持和鼓励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做好赛前训练和赛后跟踪,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打磨项目、锻炼技能、提高素养。

(三)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