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范例(3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8-09

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1-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本科的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为主要特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一直在改革,经历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三个阶段。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普遍被高职院校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为引导,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融合企业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理论与具体的应用紧密结合。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起全面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课程体系逐渐成熟,在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改革的成效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评价。

二、分析与评价的样本

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各类设备的操作及应用开发的高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具有本专业鲜明的特点,如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等。我们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作为统计与分析的样本,本院的电子信息专业从2007级到2010级,其教学理念及课程体系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变化的过程。该专业在2007级是一个新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专科院校,然后逐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进行改革。到了2010级,其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造。

电子信息专业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的工程数学知识,公文处理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着重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技术的原理、设计及仿真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多项,涉及电工操作及电子设备维修、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仿真及制图、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设计等。我们取其中的电子设备维修、电工操作这两项职业核心能力作为统计样本,分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这三个项目进行研究。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

(一)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操作技能、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但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的。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的定性和定量统计比较复杂,需要对理论知识考核的科学性进行研究,确保试题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有效度和区分度,需要组建高质量的试题库,才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成绩分布和学习效果作出有效判断,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我们随机选取了电子信息专业4个年级的彩电原理课程进行跟踪研究,因为彩电原理课程的重点在于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过多地涉及操作技能,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掌握度。我们在设计考核的题目时,对试题的题量、覆盖面、难易度、区分度等都作了比较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的选取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内容覆盖了电路基本理论、电子元器件及基本单元电路、彩电原理等内容,突出了基础和重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等,我们认为考核结果是科学、可信的,其成绩分布、平均分、及格率等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基本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2007级和2008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经过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有比较大幅度的提升,高分段的学生也出现了,同时低分段的学生大幅度减少,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比较稳定,并且略有提升。这表明经过改革,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度是有明显提升的。

(二)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

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是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岗前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就业时才能适应相应岗位的要求。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方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知道电子产品的制作流程,能比较熟练地装配、焊接和调试电子产品,能比较熟练地维修常用的电子设备。

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进行分析与评价,我们随机抽取一组2009级学生进行研究,这组学生共52人,参加了家电维修中级证的考核。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的内容很丰富,有仪表使用与测量、电路图测绘、故障排除等,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相关的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看出,在52个学生中,故障排除项目在36分以上的有48人,占92.3%;仪表使用与测量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51人,占98.1%;电路图测绘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49人,占94.2%。在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中,三个项目都及格才能获得证书,在这52个学生中,证书获取率在90%以上,特别在最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故障排除项目上,学生的分数普遍都比较高。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有成效的。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仪表使用与测量和电路图测绘属于难度不大的项目,其题型固定,内容单一,学生都受过长时间的训练,如果这两个项目不及格,这可能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或者学习方法的层面上去进行研究。

(三)创新与开发能力

创新是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再创造,大学生的创新涉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是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等内容,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电子设计与制作蔚然成风,很多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很实用,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每年学院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率超过了50%,从中都能挑选出一些很有潜力的创新人才。

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如,学生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从2007年和2008年的一无所获,到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年都获得广西赛区的一等奖,体现了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历年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成绩统计如表3所示。

四、展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学科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相互分裂的缺陷,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实现了学习过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融合,克服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良好的效果。从以上的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特别是低分段、厌学的学生大幅度减少,成绩优秀且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开始出现,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这些现象任课教师都有体会。

事实上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还需要更有效的工具及统计样本,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形成学生成绩的正偏态分布曲线、负偏态分布曲线图、低阔峰分布曲线图、高狭峰分布图、丁型分布图等,才能更精确地说明试题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观念问题和特色问题。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的观念,要考虑本校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要正视男女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女生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往往比较薄弱,对这些问题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动力、智力、个性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需要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改革,才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工作任务和典型产品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而实际上工作任务和产品的数量巨大并且具有差异性,要分析清楚每一项工作和产品的任务是困难的。其次,这种课程体系增加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需要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及高水平的教师。第三,在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作了初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提高,改革是有成效的。但是,由于课程体系改革成效分析内容与指标的多样性,本研究的成果有一定的局限,需要更多的统计样本和时间跨度,需要更有效的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更科学的评价,同时也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瑜,陈玲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宋宝瑜.高职生理论知识测试的科学性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9)

[3]曹剑辉,陈启买,周合兵等.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4]哈艳,何莉辉,薛澈等.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5)

[5]邱永渠,方银汇.提高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

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素质课程

作者简介:苏波(1980-),男,湖北公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设计系,讲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61-02

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电子信息行业对高质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也不断,对信息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优化,才能满足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新的需求。

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高科技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我国已经进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期,电子信息产业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广阔。发展重点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以及集成电路产业。

由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方向不同、速度不同,各地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有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渤海一带及南方的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内地省份需求要少些,南方的要比北方多些。

随着沿海地区人力成本的上升,原本在沿海地区的各大电子信息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内地,广西有良好的出海口,同时近年国家加大了对北部湾经济区的投资,因此,很多大型电子企业将内地投资地点选择在广西,如富士康在北部湾投资建厂,在北海免税区也有多家大型电子企业入驻。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及企业大力投资的情况下广西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这将需求大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

在这些电子企业中,由于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不断革新,先进自动化设备的逐步使用以及扁平化生产模式的普遍采用,以精益生产为突出代表的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从而在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故障检测及维护、设备和客户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

二、人才面向职业岗位、应具备素质及和知识能力结构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确定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生产、装配、调试、维修和现场管理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及知识能力要求如下:

1.职业岗位面向

本专业就业岗位(群)主要是在各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其相关岗位如下:

(1)主要就业岗位。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一线技术人员;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方面一线技术人员;电子产品的销售方面一线技术人员;生产电子产品的设备维修、维护高级技术人员。

(2)次要就业岗位。实用电子产品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及生产;对消费类电子产品(音响、PC/TV、DVD、HDTV)等社会化维修高级技术人员;通信产品及相关信息产品的维修和服务;自动化办公人员。

2.素质要求

第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第三,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和对应岗位群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电子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

3.知识与能力要求

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了解、熟悉国家有关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政策法规;掌握较强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技能,包括正确识图、计算、测量、合理布置现场及基本焊接工艺;掌握模拟与数字电路的设计与计算方法;熟悉掌握信息获取、传输、输出控制的流程及简单设计;较好地掌握电子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从事运行、管理、安装、维护、测量、调试、简单设计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趋势,获得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管理的能力,会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能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相关业务,具有调查研究、组织策划和协调能力。

三、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本专业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及知识能力要求,开设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种类型课程,课程设置突出电子产品设计能力教育这一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及电子产品维护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强调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注重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学习,全面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原则如下:

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习观;课堂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9-0075-06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内容,学生以学习方式作为实现学习结果的主要支撑。某种程度而言,学习方式决定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Marton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基于现象描述学(Phenomenography)理论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现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处理大体上可以分为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deep-levelandsurface-levelprocessing)。在1984年的研究成果中,为了突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加工方式不仅包括具体的加工策略与过程(process),而且还包括意图(inten-tion),Marton将“深层加工与浅层加工”的说法改为“学习方式”(approachestolearning)。自此,学习方式开始被用来描述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的特定形式。“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相应转变为深层学习方式(deeplearningapproach)和浅层学习方式(surfacelearningapproach)。深层学习方式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将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经历或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更注重找出文本、文字背后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更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注重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同一个学习内容;浅层学习方式则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功利性和现实性都比较强,如为了应付考试等,学习者更关注文本知识点的获取,并且不关注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内容,也不会刻意将相互关联的内容联系起来,只是关注零散的知识点或基本要点。

众多研究者围绕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分别探究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学习观以及课堂学习环境等因素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已有研究较少探究学生自身因素和环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共同影响。所以,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作为“内因”的学习观和作为最直接“外因”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大学本科生学习方式的共同影响。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操作性定义量化处理与数据来源

学习观是学习者对学习及其过程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关于学习活动的基本观念系统。本研究中,学习观分为两个因子:因子1为“应用知识”的学习观;因子2为“记忆知识”的学习观。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学习观量表的两个因子之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考察量表结构的模型拟合度,发现学习观量表的双因子模型和两个单因子模型都有较为理想的拟合程度和较高的信度。

Fraser提出,课堂环境(classroomenvironment)义叫班级环境、课堂气氛、班级气氛,是指学生或教师对所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任何一位希望提高学校质量的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的因素。本研究中,课堂学习环境量分为四个因子:因子1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因子2为师生缺乏交流:因子3为同伴关系;因子4为教学组织。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个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基于学生学习方式是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组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量表的子量表可以构成两个因子。其中内在学习动机和深层学习策略构成一个因子,我们称之为深层学习方式;外在学习动机和浅层学习策略构成一个因子,我们称之为浅层学习方式。整个学习方式量表结构模型的CFI=0.93,SRMK=0.081.RMSEA=0.066,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深层学习方式因子的信度为0.886,浅层学习方式的信度为0.797。这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量表就组成了一个双因子的学习方式量表。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本研究抽取数据库中本科生样本数据作为分析数据,样本总量为74687,其中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42%和58%,城乡大学生比例分别为40%和60%,各年级、各学科(不含军事学)学生均包括在内。

(二)模型使用

本研究一方面探讨在不考虑任何外部环境因素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探究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中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变化,使用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LinearModels,简称HLM)作为研究工具。

1.分层线性模型基本原理

分层线性模型是针对传统统计技术在处理具有多层嵌套结构数据时的局限所提出来的。传统的线性模型如方差分析或回归分析,只能对涉及一层数据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将涉及两层或多层数据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教育研究中,更为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正是关于学生一层的变量与班级或学校一层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在学生数据层,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班级或学校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学生层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班级或学校层的变量的函数。

2.研究设计

在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将学生作为第一层,学校作为第二层。将学习观作为学生层的变量,将课堂学习环境作为学校层的变量。将学生性别(女生为参照组)、学科类别(分为文理两类,文科为参照组)、父亲文化程度(分为未接受过和接受过高等教育两类,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为参照组)、城乡(农村学生为参照组)等变量作为第一层学生变量的控制变量。

根据分层线性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一般要对所有第一层自变量进行依组均值中心化转换,同时也要对第二层自变量进行整体均值中心化转换。使用HLM软件6,08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首先建立零模型,将深层学习方式总方差分解为学生个人和其所在学校两个层次,以检验各层方差(特别是层-2方差)的比例及其是否显著。

1.零模型

根据模型,得出表1的结论。

表1为方差成分分析的参数估计结果,随机效应的方差成分为6.1656,并且达到高显著性;根据运算,模型可靠性的估计比较高,达到了0.978,这就意味着把样本均值视为实际总体均值的可靠性比较高。根据跨级相关公式计算Y的总体变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第二层差异造成的。

p=Var(UO)/「Var(UO)+Var(R)

(1)

根据公式将数值代入计算得,p=4.54%,也就是说学生深层学习方式总的变异中有4.54%来自院校层面的因素。所以,不论是方差成分的显著性还是学生深层学习方式总的变异中院校层面因素所占的比例,都表明具有建立分层线性模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2.随机回归模型

在建立两层模型之前,首先要将第一层的预测变量输入模型中,得出第一层各自变量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标准系数,这是建立第二层模型的基础。因变量为学生深层学习方式,自变量为应用知识的学习观和记忆知识的学习观,性别、学科类别、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城乡)为控制变量。利用HLM6.08软件运算得出随机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回归系数来看,应用知识每增加1个单位,则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倾向将增加1.1579个单位: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方式的回归系数为0.4914,也就是说,记忆知识学习观每增加1个单位,则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倾向将增加0.4914个单位。

3.两层回归模型

在第一层模型的基础上,将学校层面的自变量“课堂学习环境”加入第二层模型中。利用HLM6.08软件运算得出学校变量对学生水平回归系数的预测结果,见表3。

在对应用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缺乏师生交流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缺乏师生交流每增加1个单位。则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减弱0.1842个单位。在记忆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学生为主体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学生为主体每增加1个单位,则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增加O.1169个单位。

(二)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采用与深层学习方式影响因素分析同样的方法探讨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首先,建立零模型,将浅层学习方式总方差分解为学生和学校两个层次,以检验各层方差(特别是层2方差)的比例及其是否显著。研究发现学生浅层学习方式总的变异中有3.51%来自院校层面的因素。所以,具有建立分层线性模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此基础上,在建立两层模型之前,将第一层的预测变量输入模型中,得出第一层各自变量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标准系数,见表4。

分析发现,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具有负向预测力,应用知识学习观每增加1个单位,浅层学习方式将减少0.2113个单位:记忆知识学习观每增加1个单位,则浅层学习方式将增加1.2189个单位。

在第一层模型的基础上,将学校层面的自变量“课堂学习环境”因素加入第二层模型中。利用HLM6.08软件运算得出学校变量对学生水平回归系数的预测结果,见表5。

分析发现,在对应用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缺乏师生交流和同伴互动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缺乏师生交流每增加1个单位,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将增强0.1001个单位;同伴互动每增加1个单位.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将增加0.3248个单位。

在对记忆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学生为主体和同伴互动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学生为主体每增加1个单位,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增加0.1052个单位。同伴互动每增加1个单位,记忆知识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减弱0.4514个单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的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不同。在不考虑任何环境因素的环境下,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具有很高的正向预测力;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具有负向预测力。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和浅层学习方式均具有正向预测力,相比而言,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回归系数为其对深层学习方式回归系数的3倍,所以记忆知识学习观更促使学生倾向于浅层学习方式。

第二,在不同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力的变化是不同的,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作用力”会受到不同程度地增强或减弱。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增强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同时,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增强了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良好同伴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增强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力。同时,良好同伴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弱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弱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同时,在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在教学组织较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中,知识记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会被减弱。

(二)建议

首先,转变学生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观。一方面,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转变学习观。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要方式;在课程内容上,也以系统的书本知识和理论为主;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以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察为主。基于此“惯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倾向于知识本身,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倾向于获取知识。所以,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来营造一种利于学生积极探索、自主探究的环境,为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观提供适宜的“场域”。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综观已有的高等质量保证措施与手段,更多立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少着眼于学生本身。从而使得学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而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等只是一种外在的人才培养平台,只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资源和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平台和资源,从而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

其次,构建注重交流互动、强调学生学习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一方面,构建有助于生生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同伴互动总是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深层学习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师生交流互动对学习方式的影响来看,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弱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从而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构建课堂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根据研究结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了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通过深入访谈发现,过分强调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放任”与“偷懒”的机会,而真正促使学生深层学习的核心因子是“参与其中”。所以,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是促使学生倾向于深层学习方式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Biggs,J.TheRoleofMetalearninginStudyProcesse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85,(55):185-212.

[2]Marton,F.,saljo,R.Approachestolearning[A].FMartonetal.(eds,).TheExperienceofLearning[c].Edinburgh:ScottishAcademicPress,1984.36-55.

[3]迈克尔・普罗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育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锵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9-111.

[4]陆根书,于德弘.学习风格与大学生自主学习[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26.

[5][7][8][9]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2):1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