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135—03
[作者简介]历叶红(1979—),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在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学到一定的技术技能很重要,能锻炼他们的活动技巧,增加体质,产生良好的运动兴趣,体育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体质健康的人。然而,安全比这一目的更重要。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当一名同学在用头顶球的一刹那,对方同学的腿也想踢这个球,那么该同学应该立即停止顶球。在这件事中,不仅仅让欲踢球的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不良的后果,同时也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还要特别表扬这位意识到危险而及时停止头顶球的同学。通过一些事件及时教育和随时提醒,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形成高度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
例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这就要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
众所周知,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4.要保证场地、器械的安全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再进行组织教学。
三、教会学生如何避免运动损伤
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措施,最重要的是自我保护。现在许多学生是父母呵护有加的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较薄弱。体育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时要如何预防运动创伤的方法以及自护常识,如在运动前要确定体育设施的安全可靠、要遵守竞赛规则、注意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保护帮助、在一些球类运动中争抢动作不要过大。教育学生运动前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活动;教育学生在运动中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要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进行锻炼;教育学生运动后要做整理放松活动,以使疲劳的身体快速恢复。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注意安全、教会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跳跃时用正确的方式落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运动,减少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要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来规避危险。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运用实例教育学生如何避免运动损伤,并以身作则。运动损伤不仅给学生带来身心痛苦,还会打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信心,同时也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预防运动损伤教育,使学生了解自身特点或易出现哪些方面的损伤而提前进行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教会学生在发生运动损伤时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自我急救
安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而且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自救技巧。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趣味性强,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运动安全方面的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出现事故后的处理能力差。为有效预防和处置体育锻炼中的各种意外伤害,有力维护学校的正常体育教学秩序,体育教师应掌握常见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并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时发生运动创伤后正确的急救措施。体育教师除了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预见和预防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办法去减少事故发生,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的同时,也要利用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应急自救技巧、教会学生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以备在发生运动损伤时,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正确处理受伤部位,达到自救的目的。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对体育课的安全问题如果只采取消极回避的方式,比如降低难度和运动量、取消某些运动项目等。安全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往往会降低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并使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对安全问题的产生不应该是回避,而应是用强烈的安全防范意识促进不断增强体质的行动。所以,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应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安全快乐的上体育课。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并增加学生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我园中、大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小班幼儿具备一些安全常识,但运动经验仍然欠缺;新入园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安全常识。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安全,但是对幼儿园的安全措施及教师工作等方面不够了解。教师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顾虑重重,她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安全防护意识及救护知识,但是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安全救护知识了解得不够系统。幼儿缺乏运动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意识,教师专业知识和保护技能不足,加上幼儿园作息时间和场地分配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幼儿发生户外体育活动意外事故的原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园关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安全,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观察研究、经验总结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研究,探索户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策略,确保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策略
1.制定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安全检查制度。幼儿园设立园舍安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维修并做好记录。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前不仅要对场地、器械进行检查,还要认真检查幼儿的着装情况,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整理活动器械,清理地面杂物。
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场地。根据幼儿园班级数量、幼儿年龄特点及运动量的大小统一安排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采取分班、分区、分阶段交替活动的办法,确保户外体育活动在同量不同时的情况下全面开展,减少了因为场地人数过多导致的安全事故。
3.普及安全运动常识和安全保护技能。编写《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保健手册》,以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支撑户外体育活动的安全开展。定期组织安全保健培训,提高教师的运动专业知识和安全救护技能,掌握小损伤的简单处理技能及应对户外体育活动中意外事故的措施。
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安全指导策略
1.调整添置运动器械,创设安全的运动环境。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不同功能、安全好玩的体育器械,巧妙添置、调整户外体育活动的各种玩具器材。这些器材融合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与安全因素,形式多样,一物多用,充分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强化环境教育性,设计制作安全标志。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寻找户外场地上的危险地带,并设计了安全警示标志。随处可见的安全标志随时提醒着幼儿,强化了安全意识。
2.合理安排活动量和运动强度,选择科学适宜的活动内容。全面了解幼儿的年龄及身体发展特点,熟知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合理安排活动量和运动强度。注重动静交替,避免了由于运动量过大或超负荷等给幼儿带来运动损伤及心理负担。
3.尊重个体差异,循序渐进指导幼儿安全运动。教师充分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鼓励带动的同时给予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都能获得发展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指导活动时循序渐进,为幼儿讲解动作要领及体育器械的使用方法、自我保护的要领,做好示范动作,帮助幼儿掌握并熟悉动作。
三、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安全教育策略
1.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教师设计安全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如不要随意的推攘同伴,摔倒时手先撑地,不乱扔投掷物,跳跃或快速奔跑时不要说笑或伸舌头等等。同时,教师在户外体育活动中,要提醒幼儿注意运动安全,及时纠正幼儿的危险动作,随时清点人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增强自我防御能力。用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幼儿掌握运动的技能技巧。如跑、跳、投掷、跨障碍物等的正确动作,运动器械怎样操作、取放等。在具体练习中,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幼儿的体能,使幼儿在运动中强身健体,并从中获得处理危险的经验,增强幼儿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帮助幼儿掌握自我保护和处理的方法,发展自我保护能力。教师选择个别教育、同伴影响、随机教育、及时提醒等多种形式,教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和应变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哪些情况会引发危险,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使幼儿学会在运动中进行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