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新材料作文范例(3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8-12

新材料作文范文

关键词:新材料;共性层面;人事联系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备受宠爱。其让学生在写作时发挥的空间更大,展示的机会更多,尤其能呈现出立意的多样性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一、从新材料的共性层面来归类与解读

1.时代性

比如,江苏高考材料作文以“探险者与蝴蝶”为题,描绘了几只点燃的蜡烛影响了蝴蝶的习性,从而联想到人类不经意的举动对自然和生态的巨大影响,提醒我们要善待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另外,校园热点多受关注。如,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天津高考作文:“学方能知之”。考生看到这些材料后,他们的写作热情和灵感就会被瞬间激发,有话可说。

2.启发性

莫言被山东高考作文题选为素材,即“诺奖得主莫言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咬’后的反应”,不论是从作家角度谈名人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还是从读者角度谈杂志社要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这对于正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而言,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3.趣味性

广东高考材料作文“富翁与三个贫困家庭”则是以做公益献爱心为主题的。捐助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体现了温暖的人文情怀。可由于媒体舆论、各类组织和道德绑架等因素,使得好事变了味。三个贫困家庭对于“捐助”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一家感激地接受帮助;一家接受但会偿还;一家谢绝了好意。面对贫困,有人接受,有人拒绝,为什么好心赞助却选择了“愚蠢”的拒绝?就很有意思了,把做“慈善”受助方的“报恩”、“偿还”和“施舍”的不同反应,从正反两方面思辨,各有利弊,更能开掘出此次作文的深刻内涵。

二、从新材料的人事联系来追问与整合

新材料作文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性,一件事串起多个人物,这样立意点也就不止一个。下面是笔者课堂教学中的一次专项立意训练案例: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去卖。一位农民看了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训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及含意的内容。

通过批阅发现,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比如,生活中凡事不要都两手抓,要学会放弃一只手;做事不要优柔寡断,该断则断,否则自己将会置身于多余的绳索中;少一根绳子,少一点羁绊。

从作业的反馈看,究其原因,他们没有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旨,才会存在立意上的偏差,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对材料的一系列追问,可以有效地解决多角度立意问题。

1.审读与追问

通过对材料的反复研读,提出如下问题:

①上述材料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

②材料结尾写到:丰子恺叹服,这是为什么?

③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能让大师叹服?

④农民为什么知道只需画一条“牵头羊”的绳子就够了?

⑤“牵头羊”就能掌控整个羊群,这说明了什么?

⑥漫画大师却不比一位农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低级“失误”?

⑦农民说“牵头羊”就行了,头羊就一定能带好群羊吗?

⑧反过来想想,群羊是不是一定要跟头羊走呢?

⑨“头羊”与“牵头羊”概念上有什么区别?

⑩从身份地位角度看丰子恺和农民,他们的行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整合与立意

针对追问,一一作答:

①材料最后一句:“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

②和⑥丰子恺叹服是因为农民讲得精妙,他的失误是因为没有生活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创作要尊重客观事实和生活规律”“艺术源自生活”等立意。

③和④农民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实践经验,由此得出“智慧源于生活”“规律来自实践”等立意,再加以类比,即可引出“现实生活中的‘牵头羊’现象”。

⑤立意有:“善于抓住事情的关键因素”“‘牵好头羊’就会事半功倍”。

⑦和⑧从反面来问,正面作答:不一定。“事情要首先要解决好主要矛盾”即抓关键人物,便能较好掌控全局,利国利民,否则,适得其反。而且,“‘群羊’要有自己主见,不能盲从”。

⑨“头羊”就是“领头羊”;“牵头羊”是“牧羊人”对“头羊”实施的动作行为。“牵头羊”就好比是企业高层对中层干部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领头羊”作用。

⑩从两人身份地位角度来看,可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立意。

新材料作文范文篇2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这一新型的作文写作题材符合了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全方面发展。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其他作文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找到文章的写作主旨,自行进行命题,这一形式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前新材料作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是师生没有做到协调统一,教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没有真正的做到理解。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讲述时还沿用传统的讲课思路,主要讲解写作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写作的积累和内涵训练,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材料作文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立意,在审题时往往出现偏差。

二、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作文的立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确定写作的思路。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材料,并且要充分掌握材料中表达的重点思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材料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型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并且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路的扩展。例如,有这样一个寓言类材料。在黑暗中,石头对钻石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你,把你视作宝贝,在黑暗中你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呢?”钻石说:是的,在黑暗中我们都一样,不会发光,但是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露出了一丝星光,钻石立刻变得璨璨生辉,甚至比星光还要更加耀眼。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从而成就真正的自我,并且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在寓言类材料的写作过程中,只要能够抓住材料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正确的进行运用,并且快速的进行思路的构建。

(二)对命题角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时,写作的角度在作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角度的选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的难度相对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重视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选题思路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进行选题立意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讲述的重点放在立意上面。材料作文中多以文字性的材料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这些引导性内容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既涉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又涉及了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迷惑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并且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最佳角度的选取。有这样一段材料:林肯小的时候,父亲低价买了一处农场,但是由于山头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小山头和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干活,决定把石头搬走,我们开始挖那块石头,不久我们就把那块石头搬走了。这则材料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父亲的角度,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放大挫折或困难,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敢于去尝试,并且要怀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三)审题立意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能够提高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能够防止言论的空洞。所以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中应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且审题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例如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孔子有一个学生救了一个孩子,并且接受了孩子父亲的感谢,孔子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只要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接下,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立意,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和利益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段,并且教会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新材料作文范文

新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表现空间,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和广阔让一些考生难以把握自己写作的航向,以致出现挂一漏万、偏离中心、面面俱到、轻重倒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作文的质量,使作文得分偏低。下面,我就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就如何规避这类现象介绍几点措施。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主题

有不少的考生,或因时间所迫,或因心里紧张,不能对材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也不考虑材料的主旨,从材料中随意抽取一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话题,从而导致偏离题旨。

2013年江苏高考卷的作文材料是: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不少考生对这样一则内容浅近的材料都未能读透,一些考生看到材料中“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一句便以为是烛光让蝴蝶找到了更好的归宿,于是误将烛光理解成爱的象征,对其大加颂扬――结果酿成了“下笔伊始”便偏离主题的悲剧;另有一些考生不去检讨人对蝴蝶的侵扰,反而责备蝴蝶的“娇气”,将主题定为“要培养抗干扰能力”,这就跟不去批评守株待兔者不劳而获反责备兔子走路不看方向一样失之偏颇;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看到了“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句便将主题定为“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影响”与“成败”还是稍有差异的,这样的立意虽不能说完全走题,但至少不能说很准确。

2.完全抛开材料背景

有些考生虽然能够找出所供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地确定作文的立意,但却在随后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往往会“跟着灵感走”,从而不顾材料的背景,结果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作文所供材料的是: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深表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这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基本限定了文章的立意:干好一件事,经验、技术重要,勇气更重要,剔除功利之心尤其重要。考生要看出这一点是不难的。但在写作中,不少考生由“不去想价值的事”而“引申”到了无私奉献、安贫乐道、小人喻于利等等,这就完全抛开了材料的背景,自然也就偏离了主题。

3.忽视提示语的指向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材料只是泛泛而读,忽视了对相关提示语(这样的提示语多在段末出现)的研究,只重视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忽视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因而造成失误。

上文提到的2013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提示语便是“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可是很多考生就是没有从这句话中读出“小大之辨”这一立意。

再比如2013年北京卷所供材料是一组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已经很明显:“手机丰富的功能”对人们“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可是一些考生忽视了这样的提示语,而对材料中“穿越”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作文中精心编织各种离奇的情节,以显示爱迪生的落后;还有一些考生将目光落在“发明”一词上,作文详尽分析了创造发明的意义,论证了只有创新才能促使“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这也同样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二、新材料写作中误区的规避

要想规避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就必须坚持下面这三项原则:

一是抓材料关键要素的原则。我们写作时确定的话题和主题,一定是材料构成内容的要点,而不是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材料要多读几遍,做到通盘掌握,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不能穿凿附会,将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给材料。

二是文章结合材料背景的原则。新材料的话题,不能脱离一定的背景。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其话题就有“越轨”的危险。而这个背景,就是命题材料本身给考生提供的话题范围。作任何形式的“引申”和“宕开一笔”时都要回头看一看材料,看看有没有越轨。

三是严格遵循提示语的指向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大多写得清楚明白,没有明白写出的,也会有暗示性的提示。对于材料中的这些关键语,考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在写作中刻意求新、求深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新和深的前提是不偏离命题者的立意指向。

概括起来,写新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做到:读懂材料,抓住重点;准确立意,不离背景;严守提示,不闯红灯。其实,高考作文重点还是考查写作能力,在审题上一般不会过多地折磨考生,大家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平时注意多读,多思,多练,一般是不会进入误区的。

三、考场佳作欣赏

【2013年江苏卷考场佳作】

一叶知秋

江苏一考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搏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