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8-13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战略管理;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6-069-2

一、绪论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研究,相关教研理论和成果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通过详尽的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问题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空白,其中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就是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待解决问题之一。

笔者本人的研究方向是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中的主讲课程也是战略管理,因此对于战略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较为关注。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科组成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体系的综合性强,其教学内容基本上包括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的所有知识要点,因此本文拟选择战略管理课程作为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样本。

据此,本文将着眼于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首先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构造出一个用于衡量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工具,笔者将其命名为:“双语教学计分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双语教学模式甄选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层次集成的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得到不同教学情境下双语教学模式的模糊整体评价;从而确定各种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先顺序;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求解过程。

二、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两种语言在教学用语中的使用比例以及最终去向,目前得到我国双语教学实践者广泛认可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浸没式(Immersionprogrammer)、维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而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就成为了战略管理课程双语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问题,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我们首先必须构建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甄选指标体系。

为完成这一甄选指标体系的构建,笔者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概念,自主构造出了一个用于甄选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工具,并将其命名为:“双语教学计分卡”。该工具的具体内容以及与平衡计分卡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归纳如下表1所示:

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战略管理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理论模型

本文此处首先将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所供选择模式和甄选决策的评价准则权重和各备选模式对准则的集成评价结果分别用模糊数和模糊语言变量来表示,并采用模糊数与非模糊数相结合的方法以得到各甄选机制指标的相对权重和各备选模式的集成评价结果;然后运用模糊数运算法则和模糊数排序方法,计算得出各备选模式的模糊整体评价和模糊数总排序,以定量化确定备选模式的可行性高低。其运作步骤阐述如下:

第一、邀请相关专家依据特征向量方法得到上层准则的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通过Matlab求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从而得到教学管理者对于每个上层准则的重要性评价,按照模糊Delphi法的思路,将各个专家意见集成后的结果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

第二、下层准则的权重和下层准则对备选双语教学模式满意度分别模糊语言变量来表示,并用平均算子集成决策者的评价。在得到各备选双语教学模式对上层准则的满意度Ri和各上层准则的模糊权重值后,就可以对每个备选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模糊整体评价。

第三、将模糊评价值进行非模糊化,以便从中选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此处选择ChangJing-rong的双系数法与传统的重心法相结合来对模糊数进行排序,计算值越大则该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满意度越高。

四、战略管理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实例分析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曾经针对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时,从浸没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中选择了过渡式双语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方式,为简单起见,本文此处将浸没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分别标记为Z1,Z2,Z3。下面将讨论具体的甄选机制过程:

首先邀请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和战略管理学科的资深教师对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模式的上层准则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并计算得出各上层准则的模糊权重,接着应用模糊数分别评价下层准则的权重和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计算得出三种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模糊整体评价;计算得出三种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非模糊化值并进行排序如下表2所示:

根据模糊集合理论,重心法的值越大则该种方案的风险越小,故此,第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为最佳方案,即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为所选。

五、结论

在战略管理双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随时根据各种教学实际情况,从浸没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双语教学模式进行甄选,以切实提高战略管理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本文结合模糊集合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念,首先构造出一个用于衡量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工具――双语教学计分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双语教学模式甄选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模糊Delphi法对多个专家的意见进行集成,确定各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先顺序,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诠释了该甄选机制的求解过程。

该方法使用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意见对各层准则权重和备选双语教学模式评价的不确定性,同时将准则权重和备选双语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评价集成到模糊数中,这种数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各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反映到决策过程中,有效提高战略管理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欣然.双语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2]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3]卢丹华.双语教育的实质、有效性及不同的教学语言[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4]范钛,陈小凡.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5]ChangJR,ChengCH,KuoCY.Conceptualprocedureforrankingfuzzynumbersbasedonadaptivetwo-dimensionsdominance[J].SoftComputing,2005,(4).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篇2

一、《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国际商法》课程中运用双语教学,是指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其目的在于传授国际商法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等能力,从而为培养外向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财经类专业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国际商法》课程,根据有关调查,此时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总体英文水平尚未达到接受全英文授课的程度。如果硬性地让其听教师用英文讲授复杂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便会处于困惑状态,最终英语没多少长进,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全英文授课方式就只能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同时,采用全中文讲授《国际商法》课程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专业加外语”的要求。首先,《国际商法》课程具有鲜明的国际特色,其主要框架是以合同法为中心,涵盖贸易、经济、法律、地理、政治、历史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其目的在于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因此,采用英文教材、运用双语教学是《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在要求。其次,根据“输入假说“,教师在授课中适当采用外文,实际上是让学习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跳摘”的机会,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由此可见,《国际商法》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是全英语教学难以贯彻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而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

二、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

自2009年以来,笔者尝试开展《国际商法》课的

双语教学,至今已讲授四轮,现将主要做法和体会分述如下:

(一)教学大纲的调整和教材的选用考虑到双语教学与全中文授课的差异,笔者首先对《国际商法》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针对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较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在绪论中增加了国际商法的历史演变的内容,通过对整个演变阶段过程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在最初的几节课里便可以掌握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从而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做好专业词汇储备。双语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版教材。由于国内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英文版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几乎是空白,而通过进国外教材成本非常高,学生难以承受昂贵的书价,因此,笔者选择了几本国内知名高校编著出版的英文版教材,尽管内容上有些过时的地方,但其文字较浅显、通俗易懂,以此切入,易引发学生对英文教材及双语教学方式的兴趣,故使用效果比较理想。

(二)循序渐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授受双语训练,学生刚开始势必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每学期初,笔者采用较为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逐步适应后,再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英文教学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汉语、英语各自所占的比重,对于用英语解释太复杂而汉语解释简洁明了之处,则用中文讲解,案例讨论一般也采用中文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还结合使用讨论式、练习法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实在无法表达时,才用中文进行表述,然后由教师或是别的同学用英总结。此外,有选择地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部分作业;以训练其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重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避免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三)运用多媒体教案、增大课堂信息量我校《国际商法》课每周3学时,采用双语教学后并没有增加学时,由于中英文讲授、全英的书面材料和板书增加了一道语言关,教师的授课量和学生的理解力均受到影响,故学生普遍感到授课信息量较小。对此,本人借助于多媒体英文课件的制作,预先做好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使用,大大的节省了板书时间,并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上课节奏亦加快,从而保证了教学进度。

三、加强双语教学

(一)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

针对目前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首先应加快英文版教材的引进工作,并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旌,使学生能用上与国际同步的最新教材。其次,加强教学管理,营造学习氛围,创建校园英语环境,注重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如办英语板报、英语广播等。

(二)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授课教师英语水平一方面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外语学院进修,或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外语言专家进行师资口语训练,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英语授课水平,并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到国外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或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专家学者承担部分双语教学课程,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三)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双语教学也不例外。当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变化是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媒体化、主体化。作为双语教学的老师,应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比如采用自学一练习一讨论一辅导等方法的组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国际商法》课强调案例分析的特征,积极开展活动教学,由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

《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要达到使用英文教材、进行双语讲授、采取英文试题考试的教学指标。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学生的畏难心理、教材的使用障碍、讲授的双语选择、互动的尴尬局面、试题的英文比例,使教学过程陷入困境。解决这些困境可以采取的进路包括:对学生的适当鼓励、对教材的取舍增补、对讲授的精巧准备、对互动的细致设计、对试题的巧妙处理。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困境;进路

《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涉及多项国际条约、国际案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然而法学本科学生的英文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双语教学的过程常常困境重重。如何克服困难,保证《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效果,确保学生掌握《国际经济法》的核心理论,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司法考试以及工作实践,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结合作者五年来《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实践,试图对教学困境及其解决之道作出归纳。

一、《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指标与意义

(一)英文教材的使用

根据教育部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建设标准,双语教学课程应该使用英文教材。此类英文教材通常引入了大量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在知识结构框架、知识点阐述以及佐证知识点的案例等方面,都试图与英美教学接轨。英文教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完全侵入英文的语言环境,掌握专业术语和理论的英文表述,强化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为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二)双语讲授的过程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中,任课教师的授课语言50%以上应该为英文。英文讲解的过程,可以吸收英美法学教学的判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入英美判例,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适量的中文讲解又能弥补学生对英文理解不透彻之处。双语讲授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对法律英语的听说运用能力,为以后工作中处理国际经济法相关事务做好准备。

(三)英文试题的考核

双语教学课程最困难之处,莫过于考试试题中有英文试题并要求英文作答。英文试题的考核,是对法律英语读写应用的考验,也是对专业知识英文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英文试题的应对过程,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双语教学,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掌握双语教学的真实教学效果。

二、《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的畏难心理

《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的第一堂课,通常就会感受到学生们的畏难情绪。面对英文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英文的课堂讲授,大多数学生都会心生惆怅,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被告知期末考核也有英文试题时,很多学生已经心理崩溃,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放弃课程学习的想法。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原因有两点。第一,对自身英语水平的不自信。《国际经济法》在大三下期开设。即使毕业已经在望,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奋斗在备战大学英文四级考试的路途中。这部分英语水平本身较差的学生,自然会怀疑甚至肯定自己学不好双语课程。当然还有多数学生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但是平时缺乏英语应用的机会,更没有接触过法学领域的英文文献,所以对自己能否学好该课程,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第二,对《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多数学生了解到《国际经济法》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后,就会表示自己以前重未接触过这些领域,而且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也看似相去甚远。这些看起来生僻难懂的内容,还要用英文进行学习,会让学生们的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二)教材的使用障碍

截止2015年9月,现有可供选择的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教材有三本。在这有限的选择空间中,目前英文教材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障碍。首先,双语教学教材的详实程度与普通中文教材存在差别。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全英文或包含少量中英文双语对照,其受到篇幅的限制,和版本更新成本的限制,其内容详实程度弱于普通中文教材。对相关法律法规、案例的收取不如中文教材详尽。司法考试试题更不可能,也不方便,进行收录朗阔。其次,多数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普通中文教材存在差别。鉴于我国《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与英美国家《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差别,双语教学教材对英文原版书籍内容的引入,极为困难。比如,国际经济法的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国际经济法的特点等内容,就难以找到英文原版书籍中的表述;但这部分内容在中文教材中都是开篇就会详细介绍的内容。所以,有些双语教学教材直接去除了该部分内容;而有些教材通过编著者自行翻译进行弥补。无论如何,其内容取舍都会形成与中文教材的差别。

(三)讲授的双语选择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英语的使用不少于50%。这对讲授者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知识要点的讲授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而非单向的信息过程,要保证教师发出的信息能够被学生有效收取,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双语课程的讲授中,往往存在两个难题。第一,中英文的表述内容难以区分。如果用中文简单重复英文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很多学生会在教师用英文讲解时走神,而等待教师稍后奉上的中文翻译”。但如果对英文讲解的内容不加以说明,有些学生会不能理解其中之意,达不到学习效果。第二,英文表述的难度不好把握。如果教师的英文表述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肯定会有理解障碍。但如果讲解中使用的英文过于简单,又难以详细阐述知识点的内容。

(四)互动的尴尬局面

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借鉴英美法系法学教育中的判例教学法,增加课堂案例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这种案例讨论的互动,可能会导致学生拒绝参与讨论的尴尬局面发生。其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当堂即兴发表英文的长篇流利阐述,实在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具备这种英文水平和自信程度的学生,往往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学生在得知课堂讨论已经开始时,往往低头默默不语。其二,学生们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展开当堂即兴地相互观点反驳或观点支持。很多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都难以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能出现课堂讨论冷场的尴尬局面。

(五)试题的英文比例

双语课程的教学,要求期末考核采取英文试题英文作答的闭卷考试形式。以英文为语言的考核形式,是学生们认为最具挑战的部分。首先,一些学生应付中文教学的期末试卷都捉襟见肘,徘徊在及格线边缘,更不用说作答英文试卷。单是被告知《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就足以让很多学生心生忐忑。其次,英文试卷的命题对于任课教师也是一项挑战。如何既能完成知识点的考察,又能掌握好英文表达的难度,使学生们在《国际经济法》知识、英文的应用能力得到考察的同时,最低程度地受限于英文的语言障碍,实在让命题者头疼。

三、《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进路

(一)对学生的适当鼓励

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点就是破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在课程讲解中,特别是在前两节课的讲解中,多给学生列明参与双语课程的好处,以增强其学习欲望。在课程的前几节课,由易到难的进行英文讲解,给予学生一定的适应时间,也便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英文水平。按照作者从教双语课程以来的经验,英语水平在大学英语四级左右的学生,学习《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可基本无语言障碍。第二,消除对《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在第一堂课的绪言部分,可以通过引入假想情景,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作者在教学中借鉴了一本英文原版教材绪言部分的假想情景Apotentialclientwalksintoyouroffice,andasksthathowcouldChi-nesegrainendupbakedintoAmericanbread?”。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国际贸易法的相关知识,可以借助回答这一问题,将国际贸易法的内容进行介绍。

(二)对教材的取舍增补

鉴于《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教材的局限,在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增补取舍。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和中文试题,以供课前和课后进行阅读和练习。这样可以弥补双语教材内容不够详实的弊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难以完全利用课堂教学进行中文试题和材料的增补。为学生们的课后复习提供材料,为其提供新颖、难度适中的案例进行阅读,有助于其及时掌握知识点,为以后参加司法考试、考研复习和法律实践打好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如果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其可能会对英文教材敬而远之。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在课前注明要求其阅读的教材片段。对教材内容的精简,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压力,有利于其掌握核心知识要点。

(三)对讲授的精巧准备

课堂讲授过程的精心准备,可以化解教学过程中的难题。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表格、图形等,让知识结构一目了然。避免冗长单调的英文阐述,给学生造成的知识接收障碍。减轻了知识讲解过程对语言的依赖后,在用英文介绍知识要点的同时,用中文对重要部分进行再次强调,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借鉴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引入讨论案例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提问,自主地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对互动的细致设计

对于互动环节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可以借助两种办法进行化解。其一,提前设计好互动环节,提前告知学生,鼓励其积极准备。比如,引入案例讨论时,可以在这堂课详细介绍案情和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再鼓励学生课后多做准备,告知其甚至可以准备书面的发言稿”以便参与讨论。充分的前期准备,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以避免即兴发言的紧张感。根据作者的教学经历,在给予课前准备机会的案例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人数呈大幅上升。其二,提前介绍案例讨论中可能会用到的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在之前的授课中和介绍案例时,可以着重强调一些重要的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要求学生掌握。知晓这些英文表述的前提下,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观点的难度,就大为降低了。学生们参加讨论的积极性也会大为提高。互动环节的尴尬局面,可以化解。

(五)对试题的巧妙处理

既要完成英文试题考察的双语教学指标,又要适当照顾英文水平有限的学生,以达到考察知识点的目的,确实是一项难题。但这也有一些解决之法。首先,试题中会出现的专业术语英文表述,可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着重强调,要求学生提前掌握。如果学生在考前复习时,能够将《国际经济法》知识点和专业术语英文表述一并复习,在应对期末考试时,可以达到游刃有余的效果。其次,调整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加重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的比例,可以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而前两者可以采取课堂讨论、书面作业、开卷考查等多种方式。这样也能同样达到考查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效果。

作者:王黎黎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杜春梅.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

[2]张守波.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2).

[3]高飞.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4]刘衡.案例教学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