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科学的育儿观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12-02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篇1

关键词: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幼儿科学教育启示

陶行知在流亡日本时,对他触动最深的是日本发达的科学,想要国强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陶行知大力推行“科学下嫁”运动,目的是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懂科学的氛围。他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今天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总结多年的研究,概括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它包括: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从这些方面来引导我们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陶行知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科学的小孩子”不仅要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懂得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有一定探究科学的能力和创造力。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科学知识方法,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指科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儿童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单纯的让幼儿学习科学是枯燥乏味并且难以理解。因此陶行知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幼儿要从生活中体会,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取材科学内容,便于他们理解和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教育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做科学小实验”,即必须去“做”去行动。陶行知强调学习科学必须要亲身实践,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科学现象并理解科学原理。可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十分重视玩科学把戏和做科学实验,发掘幼儿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的教师。他从两方面提出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科学的头脑以解答幼儿的疑问;另一方面,教师要具有“三心”――童心、爱心和耐心。用童心来看待世界,用爱心来感染幼儿,用耐心来教导幼儿。以上两者结合起来,会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并增进师生关系。

今天,我们在研究其内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它,使之与现代要求相联系,开始了新的幼儿科学教育改革。未来,它将对我们有更大的启示意义,因为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二、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儿童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方式,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创设一个适合的、有趣的、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幼儿对大部分科学概念难以理解,要选择简单易懂的内容,并且贴近生活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每个环境每个角落,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找到了开展科学活动的线索和依据。

幼儿年龄小,任何科学内容都要有实物的支持。因此应该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和充满奥秘的大自然,启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小班的科学活动《摸一摸》,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哪些东西滑滑的、软软的、硬硬的。教师就可以准备幼儿见过的石头、毛巾、镜子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实物让幼儿用小手摸一摸,儿童自己便有了答案。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观察探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个教师都变成小孩子,加入小孩子队里玩把戏,在玩儿中接受科学教育。

(二)将幼儿带入自然界,使课程活动回归到自然和生活。陶行知强调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探索生活。

陶行知这一理念明确地告诉我们,幼儿的科学教育不能只在教室里进行的,而是要幼儿走进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让他们接触花草树木,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从颜色、声音等探索其中的奥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幼儿知道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幼儿园里都有植物种植区,让幼儿亲自从翻土、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甚至收获果实,使幼儿亲子感受、体会、了解科学。

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幼儿园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学教育任务。

(三)让儿童去观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在意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材料、方法上要生活化,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指出学科学应从“教幼儿学会观察”开始,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自己看,能观察周围环境的科学现象。幼儿对事物充满好奇,总想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天性。因此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大自然中,观察感知周围的世界,每个幼儿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更加丰富了他们的感知经验,为科学教育做好先前经验。比如教师带幼儿户外时可以让幼儿自己捡树叶观察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抓住时机给他们讲解春夏秋冬树叶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开阔了幼儿的视野,而且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总之,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的课改有相当的启示作用,不断引导科学教育向着多元方向发展,他的强大生命力在未来还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理论导航学前课程2007(8).

[2]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M].上海:上海二联书店,1998.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教育;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1]。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2]。

一、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促进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的内部动力,浓厚的科学兴趣能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提高主动建构的自觉程度和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目标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因此,激发和培养儿童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是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纲要》的科学领域的目标正体现了建构主义价值取向。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颁布了将近十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忽视科学兴趣的培养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教育形式单一,注重讲解。二是科学教育资源有限。三是内容过于书本化,难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教师要充分领会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第一,以“形式”激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形式必须丰富多样。在每个学期,教师要根据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观察、参观、科学小游戏、饲养、种植、科学实验、科学阅读等互相结合,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神奇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以“环境”激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一方面利用园所资源,在教室内设计科学角,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供幼儿探索;在园内开辟饲养角,动植物角等,让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变化,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亲近大自然。将社区大自然作为课堂。带领幼儿去社区的草坪采摘野菜,去蔬菜基地观察无土种植,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

第三,以“内容”激趣。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关心和爱护周围环境,这些积极的态度和精神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维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除了利用环境资源,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及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选择科学内容,着眼于幼儿身边的科学现象,为幼儿选择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的自然物和科学现象,便于幼儿从周围物质世界中获取直接经验或生动形象的具体知识,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第四,以“心理”激趣。建立一种平等的探究学习关系,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也是激发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出错,在他们出错时,不要急于批评和制止,而应该对他们进行真诚询问,耐心倾听,认真观察,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和做法,实行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平等的合作,评价,使幼儿获得继续探索和成功的自信。安全的心理环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也促进了幼儿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以亲历探究为核心的幼儿科学教育过程。

探究亦称为发现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的过程。科学本身具有探究性的特性,就决定了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而且“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对他们周围能接触到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幼儿亲历探究作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方式和手段,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也能够培养他们初步的创造力及批判思维,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相较于科学知识,“科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儿童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4]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应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主动建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素养的过程。那么,幼儿科学教育过程如何实现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

(一)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5]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不会提问、不敢提问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或针对幼儿身边及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来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后,教师还要通过暗示、示范、建议、设问等手段来引导幼儿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支持幼儿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积极支持幼儿亲历探究。

亲历探究就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是是幼儿亲历探究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亲历探究对幼儿学科学的重要意义,总是以自己的一家言抢占了幼儿的探索时间,或者以讲解代替探究,严重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以及科学教育的效果。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有了“做”的机会,才有自主学习的空间[6]。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孩子关注科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获得正确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少说,而让幼儿多做,支持幼儿亲历探究,为幼儿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引导幼儿多方面、全方位地探究问题,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法国的“动手做”

倡导“让儿童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行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充分体现。

(三)教师要积极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

真正的探究是幼儿积极、主动、充分地与客观事物或现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幼儿亲历探究,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必要的环节和要素: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操作,进而发现问题。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

2.猜想和假设。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它为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即主观原有认识与客观物体和事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3.形成问题的解释。儿童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学习推理、预测,找到事物的属性、现象的因果关系或其他的解释,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交流探究结果。幼儿通过图画、记录表等,与同伴或教师分享探究结果。交流是儿童探究后的自然流露。幼儿通过整理自己的记录,学会描述自己的发现结果。

教师只有支持幼儿经历这几个必要的环节,帮助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的幼儿科学教育。

三、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提倡的一种评价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最早是指对所确定的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的评价,为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7]。

教育领域中的过程性评价是指判断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顺利有效地进行,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它是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评价。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过程性评价既是评价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贯穿于幼儿学习的始终,其目的是诊断教学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的看待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而要将评价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尤其要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幼儿园广泛运用的成长档案袋法也是一种可以在科学教育中借鉴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成长档案袋,融过程与结果为一体,描绘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记录了幼儿的科学活动轨迹,展示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理解力、创新力的成就和进步,为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就幼儿的科学素养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依据。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幼儿主体性,鼓励幼儿运用有意义的方式,在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中,通过探究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新宁。从学习理论的现展谈建构主义在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4(7)。

[2]陈琦,刘德儒。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72.

[4]陈琴。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6)。

[5]罗兴凯,等。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25.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质量观;认识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39-01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质量观问题是需要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只有对幼儿教育质量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把握幼儿园教育的内涵,能够正确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幼儿教育中,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应该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什么样幼儿教育,无论是什么地区的幼儿教育,无论幼儿教育处于怎样的文化经济环境中,开展幼儿教育都要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够以幼儿发展为本建立正确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这样质量观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涵:

1、幼儿教育要能促进所有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为某些孩子开展的教育,要能够面向每一个学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要进行教育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创新选择,幼儿教育有兼顾幼儿全体需要,更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能够提供有针对新个体教育服务,要能因人施教开展教育工作,这是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内涵。

2、幼儿教育要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教育要能够围绕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设置,能够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基础开展教育,要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需要,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制定教育活动。能够开展情趣化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孩子探究未知欲望,发展孩子的良好品质,引导孩子的良好习惯培育和健康心理,只有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才是符合幼儿需要的现代化的科学幼儿教育质量观。幼儿教育要能够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应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使之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创新学习具有预期性和参与性两个显著特征。那么,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性学习。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人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尊重幼儿,使幼儿愿意参与到老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不能树立个人权威的教育思想,让所有幼儿都听从老师的话,应让幼儿感受到师幼之间的民主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发展。

二、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是以过程质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幼儿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幼儿园的硬件基础如何,幼儿园教师的的文凭如何,幼儿园所开展的年终活动质量如何等等,对幼儿教育教育质量进行评定,这种评定是不全面,不合理的。其实幼儿教育质量观要能够真正以过程质量为核心进构建,这种教育质量观才是合理而科学的。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过程质量,重视生成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能够积极构建起以“幼儿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教育体系,家长学校共同参与对幼儿的教育工作。能够关注教育过程,对教育过程进行积极研究,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动态化衡量,通过过程考核教育质量情况,这样的才能真正促进幼儿教育的有效发展。以过程质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质量观才是科学合理的质量观。

三、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是动态发展的多元化的发展质量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规格、类型、层次需要的标准是日渐多元化,对人才个性需求更为多样化,对学生需要的标准也在动态发展中有所变化,因此,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观也应该是动态的、多元化的。

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应该是具有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幼儿教育质量的衡量都不能用统一的不变的标准。幼儿教育质量观要能够与时代主题相适应,能够在不断变化中凸显出时代的需要。其实,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都是相对的,只有在特定时期,特殊地方,在特殊环境中,最适合社会需要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才是科学的最好的幼儿教育质量观。

四、动态多元背景下幼儿教育质量观所存在的认识偏差.

1、忽视幼儿教育质量不高的客观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教育质量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但是对于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同一档次的幼儿园教育,他们的教育质量应该处在相对统一的水平上,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则是幼儿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但有些人借口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动态化需要,忽视这种质量上的客观差异,是对幼儿教育质量观的认识上的偏差。

2、忽视幼儿教育质量标准。在幼儿教育中,有一种对教育质量标准考核的评价目标。这个目标是对教育质量考核的基本标准。然而,在幼儿教育中,如果过分强调幼儿教育质量的多元化需要,而忽视最基本对于幼儿教育目标,则会导致幼儿教育质量的滑坡,幼儿教育会处在盲目状态中,必将造成幼儿教育的失败。因此,忽视幼儿教育质量标准,盲目追求所谓的多元化的幼儿教育,这种认识是不可取的。幼儿教育一定要坚持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为基础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实现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之,要实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健康、和谐、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建立科学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能够以此为指导制定幼儿教育方针路线,设置幼儿教育活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这样,幼儿教育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才能在科学质量观引导下,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