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例(3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12-18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造性;课程改革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而研究表明,现代我国的青少年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刻不容缓。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人的创造能力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没有发散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就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作为教科书改革的重点。在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教给学生思路和训练科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情景,很有利于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验探究是教师或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进行观察和思维,最后依据实验现象,结合理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这类实验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因而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契机。如在选修四盐类的水解这节的教学中,引课时提出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盐溶液是不是就呈中性呢?通过课文中的实验探究测出一些常见盐溶液的pH值,得出盐溶液并不都呈中性,有些呈酸性,有些呈碱性。接着问学生:盐溶液中只有水电离产生H+和OH-,面由水电离产生的H+和OH-浓度是相等的,为什么盐溶液中这两种离子浓度不相等呢?最后通过几个个问题分析原因。如NH4Cl溶于水后怎样电离?溶液中有哪些微粒?有没有哪些微粒可以结合成弱最解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如何?这些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但学生的好奇心大起,此时老师可加以引导,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后,得出答案,最后问题得到解决,也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该课推上了高潮。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中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快乐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1.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个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平时训练能否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即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扩散的因素,寻找发散点,进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而一题多变正符合发散思维训练的要求。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不拘泥于常规,积极寻求变异和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而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之一。应积极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推广“一题多解”的好方法。

3.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也说明了新知识的获得往往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对比,加工,提练而得的,通过知识的迁移,通过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通过知识迁移,学生不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也较容易理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教学中应通过此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进行发散思维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上完课后归纳知识点,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答一些题目就完事,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思维也没有得到训练。而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这些部分可由学生进行思考并交流,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最后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最佳答案或多个答案。如在氯这节的教学中,做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后,课本中安排一个思考与交流: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通过思考并交流后得出:燃烧不一定要有O2参加,凡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这些在教学过程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为我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发散思维虽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但发散思维也不是独立的,它离不开多种思维的支持,尤其是集中思维。很多有价值的创造思维成果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加工收敛,做出正确的判断,得也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多途径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发散点,进行长期培养,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化学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很多,采取什么方法,因人而异,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方法。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论坛,2004,(3)

[2]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学发散思维问题求异思维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37-01

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快速增长,社会应用逐渐广泛,数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人类的科学与社会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培养学生严谨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基础学科,新课改下,高等数学教育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高职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作为学生成才必备的素质,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整个人生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发散性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其中的一种,发散性思维又有辐射思维、扩散思维等多种称呼,这种思维方法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大胆的假设,找到不同的答案,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的方法。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发散思维又被叫做求异思维,数学发散思维中的主要形式就是一题多解。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有众多好处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联想、观察与创新能力,在高等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包含发散思维的内容,因此,高职数学教师一定要结合数学的特点与规律,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积极策划和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就目前看来,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没有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对逻辑推理十分重视,而忽略了发散求异。学生走出学校后,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势在必行。

2培养高职学生发散思维的作用和意义

2.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的学生学习效率很高,有的学生学起来却很吃力,这其中有先天的天赋因素存在,可更多的,却是后期的因素所造成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他们善于探索、善于联想和疑问,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2.2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想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首先得对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加以了解,平时要多看书和学习,提升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学水平,使教学过程变得游刃有余,这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使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3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

3.1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与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严肃,这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使课堂归于民主和平等,让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融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可以提出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各抒己见,从而创设起发散思维的情境与氛围,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必要环境和前提。

3.2采用问题求异的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具备一种乐于求异的心理,对于单一的答案并不满足,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采用问题求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意识就会转化为潜默的习惯。

例如:求过三点N1(2,-1,4),N2(-13,-2)与N3(0,2,3)的平面方程,先讲解教材上的解题方式,求出它们的向量积,就可以利用平面方程的点法式方程得出最终的结果。然后,让同学们以另一种方式解题,一般学生在思考过后,并没有找出其他解题方法,于是,可以提示同学们:在所求的平面上随意取一点N(x,y,z),取出所需要的三个向量,在根据相应的定理来求得结果,这样同学们会发现,求出的结果和之前教材中的答案一样。因此,利用这种求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培养自身发散思维。

3.3培养高职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的意识

第一,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习惯,当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去看待一个问题时,所感受到的印象往往有所不同,会得到新的启发。有时候,解决一个问题需要调动多个领域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之间产生了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有效拓展,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一题多变,使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得以促成,无论是数学习题还是其他事物,所有事物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一个事物可以和多个不同的事物产生联系,同理,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运用在数学解题上,使用同一种习题,进行不同方式的解题练习,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对知识的认识也得以升华,因此,利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就目前看来,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中还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灵活的思维方式作为培养方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数学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枚,王爱云.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81-83.

[2]阎溯.从一道试题谈一题多解与多变[J].高等教育研究,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学发散思维意义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62-01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又称扩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同一源头出发,但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它可以使人们的思路变得开阔、不落入俗套,从而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开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发散性思维,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在遇到难解问题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把握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如果学生长期接受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有质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是思维开阔、发散性思维运用最为熟练的学生。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1)从解题方法上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老师就要引导他们摒弃这种方法,而选用另外的方法和途径。当一道题目已经解决,老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数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对于同一道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去解决从而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就是一题多解;老师也可以从一道题变换某些内容而引出多道题,这就是一题多变;老师也可以从几种看似不同的题目而是用相同的解法解答,这就是一法多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方法都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当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开阔,富有联想力,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重视素质教育对发散性思维养成的促进作用。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素质教育使学生们养成喜欢思考、热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并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途径,以便制定出更加适合他们养成思维习惯的教学计划。素质教育引入,必然会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功底。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老师在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他们的基础不过关,不熟悉基本的概念、公式和定理,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将数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讲透彻,让学生们清楚概念和定理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不能仅仅将公式和定理作为解题的工具,而应该帮助学生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只有让他们先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否则培养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根。

(4)鼓励学生的“异端”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思维方式也各式各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有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出了教师的安排或者是持有某些“异端”想法,教师不能终止或抑制他们的想法,相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思考,表扬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如果学生的意见有错误之处,老师不应批评,而要耐心地给予讲解和鼓励。学生在受到表扬之后,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升,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就会更加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5)创设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场景。

教师在备课时,要创设一些新颖的问题,能设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场景,引入学生们愿意参与的话题。在这些场景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问题,并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3发散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如果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发散性思维,那么他们就很容易会将这种思维应用到其课程的学习之中,甚至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中,由此,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需要综合性人才的时代,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学习,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无任何发散性思维或者创新性思维能力,那么当其走上社会后,必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对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教学方式不当,学生就会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也没有固定的经验可供参考,很多事情都是在自己的摸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果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发散性加工,兼顾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然后在这些方案中探索,综合考虑,最终选出合理的方案。因此,在工作中,在遇到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要固执地坚持原有的想法,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根据事情的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思维不断改进和完善,使自己思考更全面、更富有创造性,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成绩有质的提高。

4结论

数学的能力与思维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场景,去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并应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其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大胆地尝试锻炼发散思维。此外,发散思维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大胆地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怀彬,高而安,贾洪志.新教学方法[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2]刘大椿.发现与创新之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