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例(3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1-14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C9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11-02

当代经济活动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愈显重要。但由于各项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证券市场却出现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盈余管理的滥用就是引发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则又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难以抑制的直接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内部控制的披露两个方面,国内外部分学者正是据此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就内部控制的实施而言,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之上的。股东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而人是资产的管理者,直接控制公司的运营和盈余管理,又以其自身薪酬、福利及权利最大化为目标,因而造成了与前者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实施理论上即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防范,内部控制成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重要影响。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能有效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均程度,限制人的盈余管理操纵空间,消解人对委托人利益的潜在侵害。

1.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外诸多学者已就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Li和Goh等在研究后证实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将可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Ashbaugh-Skaife等学者则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有较大缺陷的比没有内部控制明显缺陷的会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更多的应计项噪音,若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较大改善,那么应计项质量亦会有所改善。Lee,Chan和Farrell等则按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正负号将样本分门别类进行了研究,结果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正向操纵性应计利润值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比其他公司的都大,这足以证明内部控制能有效减少会计舞弊,提高盈余空间。

Ke,Yu和Gong在比较了跨国上市公司和美国本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后,发现了跨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则存在较清楚的正相关性关系。Guthrie和Epps对Lee,Chan和Farrell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延伸,比较了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与没有缺陷的企业的应计利润,表明具有较大缺陷的企业更易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展开盈余操纵。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者们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相较而言虽尚处探索阶段,但是也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杨文国在《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就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加以客观全面地分析,基此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许多的措施和建议。许波则侧重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模式关系的理论分析,发现公司可以通过董事会、经理层、股东会、监事会和资本市场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张国清则以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提供出积极的自我评估报告并能否获得保荐人或第三方审计人员的审核意见对其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此外其研究还表明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非一定会随之产生高质量的盈余,改善的内部控制质量也并非会伴随提升盈余质量。方春生在研究了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后发现在公司实施了内部控制后,其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会得到明显提升。

张军和王军只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年的数据研究企业第一次内部控制审核对于操纵性应计项的影响后表明,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核后,其操纵性应计项得到显著降低。同时,王军只在对比了内部控制审核前和审核后的盈余质量,结果表明第一次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前后可操控性应计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差异,在内部控制评价后,会计盈余质量比审核前有显著提升,会计盈余质量会出现显著的改善。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经济行为之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信号传递理论的建立则有效解决了该问题。信号传递理论表明,优异质量的公司为了区别开较劣质的公司,可能选择对其内部信息进行比较充分的披露,积极向市场传递企业的信号,从而引导优质资源流向自己的公司,继而会引发其公司股票的上涨,反之不披露信息的公司会被认为存在负面消息进而会引起股价的下跌。基此,为获取市场较为良性的反应,公司就会主动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控制信息;同时,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自然会选择内部控制信息较为完整披露的公司成为投资的选择。然而,如果把盈余管理引入此信息链时,信息在传递过程就可能会发生扭曲,上述的两个结论也就会有所不同。

1.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Doyle等学者从2001年到2004年间内部控制弱点被披露的200余家公司为对象,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弱点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也更低。Beneish的统计结果则显示内部控制比较弱的公司能够增大可能的计量误差,这样上市公司所披露出的内部控制弱点就会释放出财务报告质量不佳的信息。Bedard则侧重研究了公司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并未表现出更低水准,但与内部控制管理方向相同的是,披露后公司的盈余质量却会有明显的改善。

Chan等学者则选择了以主动自曝其公司内部控制不足为对象的122家公司,针对这些公司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加以评估,发现那些具有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数据远远高于别的公司。Doyle等学者还集中研究了应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问题,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不足是和应计质量较差紧密联系的。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更晚,但是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学界足够多的重视。方红星、杨有红和汪薇等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加以研究,发现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硬性规范没有被充分落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够自愿、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评价没有统一标尺度。于忠泊、田高良等人结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可操控应计利润和资源配置效率等三要素研究了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效用,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开对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可操控应计利润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推进不够明显。赖文海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一文,详细阐释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二者间的相关关系:首先是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公司盈余质量紧密相关,其次是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提升盈余质量的直接和有效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展望

就研究过程来看,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其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质量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涉及时间较短,目前主要聚焦于对国外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的介绍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阐述式探讨。就盈余管理质量和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而言,无论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内部,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了较为一直的见解,诚然,必须承认的是国内对此方向的研讨还不尽深入,研究的成果亦未为相近。方春生、张军和王军等学者较为认同盈余管理质量能够通过内部控制来加以改善,但是张国清、于忠泊和田高良等学者则一致认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效用。

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已较为成型,但是受限于公司内部控制真实数据的采集,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尚处起步程度,一些实证研究性的学者,汪薇、杨有红、王军只等人只是运用了阐述性统计的方式,所获结论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撑。

就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估,国外学者侧重于通过如何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对内部控制质量加以评估。国内学者则因经济环境的不同,在研究中较为注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经济环境。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试图运用书面调查方式来对内部控制质量作出衡量,一些学者则精心构建出指标系统,运用取得分值的方式对内部控制作出定量化的统计。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从效果来看都难免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不能做到客观如实反映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由最初的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计量方法的研究逐渐转变到盈余管理与新旧准则之间的影响、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层面上。因此,将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应更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与税收的关系;二是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三是确定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Doyle,J.,W.Ge,S.McVay.AccrualsQualityand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J].theaccountingreview,2007,82(5):1141-1170.

[2]Epps,R.W.,Guthrie,CP.Sarbanes-oxley404materialweaknessesanddiscretionaryaccruals[J].AccountingForum,2010,forthcoming.

[3]Chan,K.C.,B.Farrell,P.Lee.Earningsmanagementandreturn-earningsassociationoffirmsreportingmaterialinternalcontrolweaknessesundersection404ofthesarbanes-oxleyact[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8,27(2)

[4]方春生,王立彦,林小驰,林景艺,冯博.SOX法案、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J].审计研究,2008,(1).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萨班斯法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初,安然事件的丑闻轰动世界,随后美国又爆发了如世通、施乐等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在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海啸之后,美国政府为重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提振市场的信心。其中最为著名且饱受争议的是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缩写为SOX,以下简称萨班斯法案),条款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体系及控制程序的有效性进行年度评估并编写报告,独立审计师应当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由此萨班斯法案强化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近十年来,萨班斯法案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深远萨班斯法案旨在纠正政策失灵,增强公众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监督,建立市场的自我修正机制以防止类似安然事件的会计丑闻再次发生。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萌芽期

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源头可以追溯到3600年前巴比伦和埃及区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和中国西周,当时的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已开始应用内部牵制,通过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和人员轮换形成了内部牵制制度。此时内部牵制实践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前身)在其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首次正式界定了内部控制:“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阎达五、杨有红,2001);并指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越好,财务报表需要测试的范围则越小”(李凤鸣、韩晓梅2001)。由此可见,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始终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

(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成长期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要性》的专题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孙永2007)。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其的“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中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大类。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资产和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及准确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与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有关的控制。

(三)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成熟期

1992年美国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其属下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起成立的机构委员会(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报告中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该内部控制结构扩展了内部控制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要素的扩展有助于企业内部间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传递,并有助于内部控制的执行。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展望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披状况分析

刘秋明(2002)、李若山等(2002)、李明辉等(2003)均发现,在《指引》颁布实施前,上市公司内控信披大多流于形式,披露信息不充分,不及时且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随着沪、深交易所《指引》的颁布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开始向强制性披露转变。但秦冬梅(2007)、方红星和孙鬻(2007)发现,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内控信披存在披露不全面、不详细等问题。杨有红和汪薇(2008)发现内控信披的强制规定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公司内控自我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缺少统一标准。贾茜和李超(2010)的研究表明在实施《基本规范》以前,我国绝大数企业没有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分别与2009和2010年颁布实施。目前基于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信息披露资料不全,对这期间内控信披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文献很少。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披水平的影响因素

学界分别从公司的盈利能力状况、公司规模、财务经营状况以及股权结构等方面分析其对内控信披水平的影响。蔡吉甫(2005)、方红星、孙鬻(2007)等人的研究没有发现公司规模与内控信披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林斌、饶静(2009)、林钟高等(2009)的研究却发现自愿披露内控信息与公司规模正相关。林钟高等(2009)发现内控信披与公司财务杠杆正相关。但宋绍清、张侠(2009)发现上市公司负债比例与内控信披程度相关性不显著。蔡吉普(2005)发现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不足。林钟高等(2009)实证表明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控信披水平正相关,但是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披露信息不相关。钟伟强、张天西认为自愿披露水平随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上市公司内控信披水平的影响因素很复杂,我们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相关年报报告,并且研究方法简单,研究不够深入。

四、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目前还没有大量数据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因此今后学界今后可以结合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此外,还可以研究基于我国内部控制披露制度下的特殊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第一,调查和分析上市公司在实施《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下披露内控信息的披露状况,并与之前的披露状况进行对比。第二,结合《指引》、《配套指引》和《基本规范》设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可操作的内控评价体系。第三,《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内部控制信息的市场反应。第四,探索内控信披以及内部控制的评价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及如何通过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完善公司的治理水平。

五、总结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依据上市公司事实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与本文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了以下两点政策性的建议。

(一)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的监管

2010年4月26日,中国证监会纪委书记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会上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正确处理内控资讯与内控审计关系,确保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对于有些上市公司还陌生,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聘请会计事务所提供咨询。事务所应把握内控咨询与内控审计关系,避免以牺牲独立性为代价从事内控咨询和审计业务。”

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体系,避免出现会计事务所与上市公司联合舞弊的情况出现,建议监管机构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具体的监管办法,并要求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披露聘请的会计事务所和咨询机构是否(下转第46页)(上接第42页)存在关联关系,以此确保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可行度与有效性。

(二)建议出台法律法规监督上市公司事实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美国的404条款的明确规定和906条款的严厉处罚迫使美国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实地向社会公众披露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高达13.8%与美国相比,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比例低于1%,然而在99%认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上市公司中,多家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重大缺陷,其内部控制体系实际上倾于失效,如双汇发展、紫金矿业和江苏三友等公司。针对此种现象,建议我国借鉴美国906条款,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隐瞒内部控制缺陷、虚假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上市公司进行严厉处罚,以此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70-02

引言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一家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及其披露制度。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综述

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通过对1000家上市公司内控披露状况分析得出:中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在程度上简单化、形式上模式化、评价上随便化、规范上混乱化,且简单披露仍是中国上市公司内控披露的主要形式。

陈丽娜主要是从分析内控信息披露的主体方面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现状,从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措施。

梁宁从内控法规实施、披露主体上分析内控信息披露的状况得出:上市公司未按规定贯彻内控法且内控披露制度规定执行及实施不到位,此外披露的位置主要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

秦冬梅通过选取2007—2008年沪深两市1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其内控信息披露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深市上市公司在内控法规制定、执行方面严于沪市,因而其内控信息披露程度好于沪市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此外,两市在披露规范、评价标准不统一,造成相关内控披露的随意性。

黄秋敏对上市银行2003—2009年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研究发现,监管部门对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过于模式化,缺乏具体详细的规定。上市银行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中很少有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执行中存在的缺陷及相应的改进意见等信息的描述。此外,有些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核报告未指明审核依据和审核范围。

从上面学者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存在简单披露以及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应该在内控法中对内控信息披露进行详细的规定。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刘秋明通过对2005年34家沪市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诸多因素影响内控信息披露程度,且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如,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机构特征等。

李明辉通过对中国2007年沪市A股200家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董事会披露的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研究得出:董事会会议及独立董事的比例影响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其存在正的相关性。

方红星、孙翯对上交所2008年80家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分析得出:上市地点、股权结构严重影响着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程度,且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马志娟通过研究深市300家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基本特征的关系得出:公司基本特征影响内控信息披露的程度,如,公司规模及类别、经营状况等与内控披露存在相关性。

李少轩通过对2009年沪深两市167家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内控信息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股权结构、内部公司治理、经营质量,其制约着上市内控信息披露的程度并存在线性关系。同时提出了从加强股权结构改革、完善内外部公司治理及提高公司质量等方面来改进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

钟伟强通过对内控披露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公司规模越大则自愿披露程度越高;事务所声誉、净资产收益率与披露程度不显著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股权结构与披露程度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披露水平不显著相关;审计委员会显著正相关。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诸多因素影响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董事会会议及独立董事的比例、上市地点、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及类别、经营状况、内部公司治理、事务所声誉、审计委员会等因素影响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当然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需要继续研究,供管理者参考,从而提高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研究综述

李明辉、何海、马夕奎、唐予华以2001年沪深上市5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状况,并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内控信息披露水平与各因素间的关联性。

张立民为分析ST公司与内控信息披露之间的关联性,随机选取50家被处理的上市公司,并对其实证分析得出:ST公司与内控信息披露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即ST公司不倾向披露过多的内部控制信息。

林峰为了研究分析披露内控评估报告与审核鉴定报告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其相关性,得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业绩、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和执行情况存在正相关性,即企业内控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管理业绩和经营质量。所以董事会必须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且审计机构对该报告发表审核意见。

蔡吉甫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经营质量影响内控信息披露的程度且具有正相关性,即企业经营质量越好其内控信息披露的越详细。

以上学者主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构建,定量的分析各因素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

总结

综上,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的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相关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及内部控制报告评价等方面,但是相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涉及的因素分析很少。虽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已有文献,但是还没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然而国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作实证分析,找出因素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能较好的规范企业内控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王娟.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2]赵兴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朱莉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4]刘星.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5]奖丽霞.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蔡文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贾茜,李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研究[J].西安交大学报,2010,(23):25-18.

[8]何学松.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与审计,2009,(9):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