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1400)
【摘要】
目的:分析颈椎病中医中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颈椎病中医中药治疗的护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VDS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医中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中药;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58-02
颈椎病是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以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又称作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等。本研究24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01月至2014年08月收治的24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4例,女96例;年龄在34-67岁,平均年龄(52.3±0.3)岁;病程2-24年,平均(12.3±2.5)年。所有患者均经颈部X线检查及CT检查确诊。240例颈椎病患者中神经根型134例、脊髓型2例、椎动脉型101例、交感型3例。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病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疾病知识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情志护理:患者入院后要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最大程度上消除其紧张心理。由于颈椎病疗程长、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等特点,久而久之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在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疏导其不良情绪;向患者主动介绍各类治疗手段的作用及效果,并讲解清楚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疾病与心理情志的关系,鼓厉其怡情悦志,安心养病。
1.2.2生活护理:病室要保持良好通风,适宜的温湿度;日常工作、生活、休息时要注意纠正不良体位,保持颈部平直;选择正确睡姿,取低枕仰卧位,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偏高;注意颈部保暖,避免臣子风寒湿邪侵袭;增加营养,滋养筋骨;坚持锻炼,巩固疗效。
1.2.3防止二次伤害发生:颈部推拿时要根据证型选择对应的推拿手法;如多次推拿效果不好,需停止推拿。治疗过程要注意患者安全,防止意外受伤;下肢乏力行走困难者要加强陪护,患者入厕时要有陪护,防止摔伤。
1.2.4饮食护理:多食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及含钙高的食物,少食油腻及高胆固醇食物。
1.3疗效评价标准:头痛、颈痛、上肢麻痛等疼痛症状采用VDS评分法进行评价,无痛计0分,轻度疼痛计1分,中度疼痛计2分,重度疼痛计3分,剧烈疼痛计4分,疼痛难以忍受计5分,由患者准确描述疼痛,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疗效评价:
1.3.1头晕、颈僵、上肢麻木等症状消失,X线、CT复查病变有明显改善,颈部活动正常,无不适感视作显效;
1.3.2头晕、颈僵、上肢麻木等症状有明显改善,X线及CT复查病变部分有所好转,颈部活动基本正常,劳累后有轻微不适视作有效;
1.3.3头晕、颈僵、上肢麻木等症状未见缓解,X线检查及CT复查病变无改善,颈部活动有仍有不适视作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3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血不足、肾精衰少、骨髓生化乏源导致骨痿筋弱而引起的退变。颈椎病多是由于颈椎长期处于强迫姿势、不良的睡眠姿态、颈椎退变、失稳、头颈部外伤等因素所致。颈椎病具有病程长、疗程长、易反复等特点,且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病理改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临床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由本研究可知,针对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易于操作、效果显著等优势,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向龙,雷正科.自拟葛桂颈椎康治疗颈椎病78例[J].人民军医,2014,48(8):468-469.
[2]王霞.颈椎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2(21):2157.
【关键词】中医疗法;劲椎病;针灸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劲椎骨关节炎、增生性劲椎炎等的一种总称,是目前临床上中老年人所患的一种常见的病且多发的一种病状,轻微的患者颈部、肩部以及上肢会感觉到疼痛,主要是指这些部位会感到麻木,严重的人颈部在活动时受限,有眩晕、恶心、呕吐的症状出现,甚至还会出现肢体酸胀无力或瘫痪,本文作者从2003年8月以来,使用中药内服并加以局部外敷和使用针灸治疗劲椎病患者104例,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一些成功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在10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34岁一72岁,平均年龄48岁;治疗时间为4月-7年,所有患者都需要经过摄颈椎X线片或者颈椎CT片来证实患者已患有颈椎骨质增生,通过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项韧带钙化等。在临床上这些分类有:神经根型患者58例,椎动脉型患者36例,脊髓型患者10例。
2治疗方式
2.1采用内服一些基本药方,其中所含中草药是:桂枝109,当归159,丹参309,桃仁、红花、川芍各109,秦羌159,防风309,羌活109,葛根2飞,狗脊159,续断159,甘草1,鲍白芍159。配方中的中草药物可以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灵活增加或减少:例如酸痛明显且严重的加姜黄、细辛等药物,上肢麻木严重且明显的患者可以添加鸡血藤、桑枝、桑寄生等掺入使用。病久体虚明显的患者可以添加党参、黄茂、白术等,每天使用1剂,用水煎后服下,早、中、晚各服用一次。
2.2外敷使用当归15g、川穹30g、制乳设备15g、红花10g、元胡15g、川断3鲍、葛根30g、杜仲15g、附子10g、威灵仙15g、白芷1鲍、丹参30g、细辛1鲍、生透骨草12g。将以上中草药用棉布袋装入并且扎紧口后放人盆中添加水500ml后浸泡半小时,然后将盆放入锅内开火蒸20至30分钟,等药稍凉以后,将其热敷在颈部,倘若药变凉了,可以将其放入盆内用火重新加热下或者再用热水袋敷在药袋上面。每一次热敷的时间为30分钟,每一天使用热敷2次,每一剂的药可使用3天。内服和外敷是以10天为1个疗程,一般为1到2个疗程。
2.3针灸取穴的方法主穴的相对应于颈段部位夹脊穴或者颈部的阿是穴,交换的选择使用用。配穴:在神经根型部位配俞、大杆、外关曲池、、合谷(都是患在侧部);椎动脉型则以配太阳、足三里、风池、内关(都是患在侧部);脊髓型部位配肾俞大肠俞、、秩边、牌关(都是患在侧部)。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主穴配穴每一次选取的穴位为4到5个,交换着使用,另外还需要根据病人在临床上的表现来辨证取穴。使用30号1寸或者1.5寸的毫针,针感需向上、下或侧传,留针时间为20到30分钟时间,手法则采用平补平泻的方式,所需疗程则是每日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的评定方法则是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则是所患症状消失,肌力恢复到正常,颈和肢体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状况;好转则是颈肩疼痛感觉明显减轻,功能得以改善;无效则是所患症状没有丝毫改善,症状依然存在。
3.2疗效结果是治疗患者病历104例:痊愈患者为46例,占44.2%;好转的患者为54例,占51.9%;无效4例,占3.8%。总体成效率为96%,一般使用一个疗程后可以感觉的效果,最短用药时间为2到3天,最长用药时间为3个疗程,倘若使用超过3个疗程而没有效果,则需要停止使用该药治疗,半年以后则随访,痊愈的患者中除3例转变为好转的现状,其余患者均保持痊愈的疗效效果,这就说明远期疗效效果还是较为满意的。
结论:神经根型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且取得效果率为100%。
4体会
颈椎病是属于骨范围内,《内经》中有“肾病而肩背头项痛,多见于肾阳不足,肾中之寒气上逆所致。”《济生方》言痹证“皆因体虑膝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风寒湿痹则是由于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在关节中使气血闭阻,运行不畅而造成。颈椎病例中的颈、肩、背、臂等部位的酸痛及上肢麻木大多都是因为神经根受到压迫或激惹所导致引起,中国医学上则认为肾主骨、肝主筋、筋附属在骨头上,因为年老而气血逐渐变少。肝肾功能则逐渐变的减弱,肾则不能主导于骨、肝虚弱则不能主导筋,筋骨问丈得濡养,再加上外面风寒湿邪的侵袭或者机械性的压迫颈椎周围神经血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则导致气血失和,情况则会加重造成骨质病变等症状。所以以行气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以局部病所和循经取穴为主要选穴的原则,配合全身辨证取穴的方法使得经气流畅,脍理紧密,卫外得以加固,然而经络气血流注通畅,筋骨得以濡养,风寒湿邪无以稽留,这样痹痛才得到根除。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的疗法及合并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式总有效率高达96%,并且疗效得到了巩固,患者复发率很低,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治疗;针药并用;针刺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05-02
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呈低龄化的趋势。有学者提出,颈椎病是由炎症、劳损与创伤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对公众经济负担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中对于颈椎病多采用保守治疗,中医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手段。我院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1例施行中医治疗,取得满意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1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53.64±3.07)岁,平均病程(2.87±1.59)年;女性12例,平均年龄(54.29±3.36)岁,平均病程(2.97±1.28)年。对照组25例,男性13例,平均年龄(54.19±3.24)岁,平均病程(2.73±1.66)年;女性12例,平均年龄(53.67±3.15)岁,平均病程(2.85±1.39)年。临床症状:患者均有上肢疼痛或麻胀表现,伴有头昏,其中,10例手臂或手指麻木,19例颈肩背部酸痛不适或者疼痛,5例视物模糊,9例头昏耳鸣,4例恶心呕吐,4例心悸。诊断标准:①症状体征:上肢放射痛、麻木,头昏头沉,手握力差,头痛耳鸣,恶心呕吐,颈项部僵硬,剧烈疼痛。②颈椎CT、MRI或X片显示,颈椎的生理曲度发生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间孔狭小,间隙变窄,动脉血流明显减少。两组患者病程、年龄与临床症状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针刺疗法与牵引治疗,方法如下。主穴为颈夹脊穴,根据患者的病理分型合理确定辅穴,例如,后溪穴与养老穴配颈型;手三里、天柱、列缺、八邪、曲池、风池、外关配神经根型;完骨、天柱、太阳、风池、四神聪配椎动脉型;大肠俞、殷门、承山、气海俞、委中与关元俞配脊髓型;足三里、太冲、内关、三阴交、太溪配交感型。以提插捻转的方法针刺主穴,留针30min。针刺疗法实施后行牵引治疗,牵引重量以7~12kg为宜,持续牵引时间为20min,1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合理调整牵引时间与牵引重量,1个疗程15d。观察组接受针药并用疗法,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针刺治疗基础上,外敷颈复散治疗,方剂组成:骨碎补40g,淫羊藿24g,当归30g,全蝎30g,威灵仙30g,红花30g,姜黄24g,生川乌10g,巴戟天20g,元胡24g,生草乌20g,土鳖虫24g,杜仲36g,乳香24g,地龙20g,羌活30g,马钱子6g。研磨成细粉,诸药混合调成糊状,将其敷于患处,外敷时间6h,1天1次,1个疗程为15天[1]。
1.3疗效标准痊愈:患者疼痛感觉完全消失,肌力与反射恢复正常,可以从事正常工作与劳动;好转:患者疼痛感觉有所缓解,肌力与反射得到一定恢复,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与劳动;无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
2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与对照组(76.00%)相比明显较高,见表1。1年后随访表明,观察组3例复发,复发率11.53%;对照组7例复发,复发率28.00%,两组临床疗效与复发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颈椎病通常因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导致颈部筋脉牵掣,伤筋耗血,长此以往致使筋骨失养,气血不足;或者正气损耗过度,风湿寒邪侵袭,流窜于经络中,经络闭阻产生疼痛。中医治疗颈椎病讲究舒筋通络、散寒止痛与行气活血。常规的针刺疗法能够行气止痛,同时有疏通筋络的作用,配合中药外敷能够利用中药与热力的作用直接作用于患处,药效直达深处的病变组织,活血化瘀以及疏通肌理的效果更为明显,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应用针药疗法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与治愈率均明显高于仅接受常规针刺治疗的对照组,而且复发率低,说明针药结合治疗颈椎病效果明显,鲜少复发,安全有效,本结果也与孟祥兰[2]等结论基本一致。综上所述,颈椎病应用针药并用的中医疗法起效快,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