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再次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况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早期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以进行性的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做为临床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心内科中一种最常见的综合征,对人类健康的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危害[1]。为了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提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最佳方案,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该类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况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临床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这四年时间内,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7岁,年龄最小者58岁,平均年龄71.6岁;患者中有49例男性患者和3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3岁;抽样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
1.3患者心理状态评价:采用SAS、SDS评分标准对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2]。
1.4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讨论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受到自身临床症状、活动力逐步下降以及慢性疾病所普遍具有的长期性的特点的因素影响,比较容易发生且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目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出现的具体机制尚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史、生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3]。接受住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而且上述因子得分明显较中国成人常模高出很多。临床心理护理具体指的是护理人员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举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其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得到显著改变的活动,对患者的全面的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患者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总而言之,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使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6(6):12-13.
[2]李杰,黎频,吴红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与心理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22-624.
【摘要】:目的是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危机状态的相关因素,增加对精神病患者危机状态发生的预见性。方法是将4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0例。观察组给予精神病护理常规;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MMPI测试。结果为对照组200例住院患者与同期给予护理常规护理的200例观察组的患者比较,观察组出现危机事件48例,发生率24%;对照组发生危机事件24例,发生率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护理;危机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精神病患者400例,男226例,年龄18~63岁。女174例,年龄16~65岁。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2、方法
①由专业人员采用邹义壮编制的MMPI计算机诊断系统(MMPI、2002)在患者住院10天左右进行测查。完成项目数566个条目。MMPI量表(T)正常分界值40~60,将所测量表中D(抑郁)、Pa(偏执)、Pd(精神病态)、Ma(轻躁狂)、Sc(精神分裂)因子分>60分结合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
②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即观察组200例患者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集中在一级病室,专人监护,按照“四防”护理措施(即防外走、防冲动、防自杀、伤人、防躯体疾病)。对照组在给予护理常规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危机状态原因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既往攻击行为、诊断、精神病症状(如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易激惹、延迟满足困难、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再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对比。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量(MMPI)给予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并与观察组的200例进行对照,对有关资料进行X2检验。
二、结果
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不同的危机事件发生率分布。
两组危机事件发生率比例。
三、护理
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评估,由疾病类型对比提示情感性精神障碍危机事件发生率最高(48.83%),酒依赖患者发生率次之(37.5%)。精神分裂症也是危机事件的高发人群,另外,年龄20~40岁的患者发生率也高。提示危机事件的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针对MMPI测试结果,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庭环境、个性特点及心理应对方式、因人而异,给予针对性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教会患者放松技术及学会延迟满足、疏泄不良情绪,改变不良的应对方法。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对可能导致的危险症状进行有效的治疗及监护,这是预防和减少危机事件的关键。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因情绪不稳定、对行为的控制力减弱、易发生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幻听、妄想的影响,易导致自杀、自伤的发生。护士应了解患者精神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增强预见和防护能力,认识患者危机状态发生前的先兆症状。如:怒视对方、高声说话、不配合治疗护理、易激惹等,应即使给予劝说、安慰、隔离、把先兆表现控制在萌芽之中。
新入院患者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及新的人际关系,使其感到陌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常常转移到病友及工作人员身上发泄,而发生冲突。护士要做好入院新病人的护理,对患者的行为给予评判,使用阳性强化法,对表现好的行为给以奖励。给患者目标激励,让患者有一种努力方向。
为患者创造安全、安静、舒适的环境,对易激惹、爱挑剔的患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避免激惹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化要求,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缺少自制力,不愿意接受治疗,特别是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将工作人员涉入精神症状中,因而对医护人员产生敌意,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与不同患者的接触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关心、尊重、体贴患者,使患者安心住院,患者出现冲动行为倾向时应与医生联系,便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四、讨论
危机状态是指突然发生的个体无法控制的可能危及自身、他人或物体的一种状态。国内多数资料表明精神病人发病与其个性特点、既往暴力行为和精神病态有关。MMPI提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与危机事件的发生有关系。有效预测分析和及时护理干预可预防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掌握MMPI的测查用途及方法,根据每例患者测评结果,结合临床资料确定高危人群,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维珍,MMPI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1:1-17.
[2]董荣.住院精神病人对医务人员伤害因素分析.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10,16(7):424-42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b)-0134-02
风湿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众多系统具有极大伤害,由于此种病症病发原因多样,因此根治的可能性很小,对患者心理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抑郁自评量表(SDS)是针对患者抑郁症状进行测量的评判标准,采用这种方法对风湿病患者展开调查,并分析器相关因此,进而找到合适的护理方式,提高患者心情,降低抑郁症病发率。为对风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展开调查,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现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患有风湿病患者共计50例为研究对象,对病患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抑郁症状进行统计,从而找到有效护理方法。
该院收治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14.11)岁,病程时长为1~20年左右,平均患病时长为(4.11±5.32)年。该院收治的患者中有21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有23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有2例患有痛风,有6例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该院诊断的标准严格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进行,均符合其标准[1]。该院患者在知情情况下接受检查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该院采用SDS量表对风湿病患者、非风湿病患者以及全国常模标准进行对比,并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提高调查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在进行调查过程中选择一名资深护师以及一名护师对量表进行发放,被调查的患者独立完成量表以及一般资料表的填写。
该院选用的SDS量表共设置了20个提问项目,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4个等级评分(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并将评分各分值相加,得到统计结果,将统计结果/1.25得到约数值便为总分[2-3]。
抑郁指数=SDS表各项分值和/80×100%
对患者抑郁程度予以评分,其中0.7分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从而分析调查结果[4-5]。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对风湿病抑郁症状展开SDS评分
该院收治的风湿病患者的病发率为46%,其中有18例病患存在轻度抑郁症状,占风湿病例数的36%,5例病患存在中度抑郁症状,占风湿病例数的10%。其与全国常模标准相对比,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风湿病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该院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经济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年龄、工作、病程、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与其抑郁症的产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护理干预,进而提高患者的心情指数,降低患者病发抑郁症的发生率。见表2,3。
3讨论
由于风湿病属于慢性疾病,其涉及患者身体的各个器官,具有较长的患病时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与问题。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由于对病症缺乏正确了解,加之病症反复性对其造成的困扰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感,进而诱发抑郁症。
经过该院调查可以发现,患者的年龄、工作、病程、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与其抑郁症的产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这些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会造成患者精神上的困扰与压力,进而引发抑郁症[6]。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针对患者病症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从临床资料可以看出,我院风湿病患者抑郁症病发率为46%,其与无抑郁症的患者的SDS评分存在很大差异性,与全国常模对比也存在很大差异性,而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病症的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保证患者持有乐观积极的情绪与态度。
腹膜透析是终末肾衰患者的一种成功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是把透析液通过硅胶管输入到腹膜腔,每次交换时,患者需吸出旧的液体并注入新液体,需约45min。目前主要有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和持续循环腹膜透析(IAPD)两种,由于肾衰患者对此疗法了解甚少,没有足够的信心,并产生很多顾虑,现就腹膜透析病人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心理护理
1.1对确定采用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针对其产生恐惧心理因素,护士应深入病房及时向病人讲解有关腹膜透析的原理及相关知识,同时告诫病人透析可使体内的毒素通过腹膜透析液及时清除体外,使症状得到改善,也能保护残存的肾功能。为了更好地接受腹膜透析,应用小秤称量透析液进体前和出体后的重量,保证进入腹腔的液体量与从体内的排除量基本一致,并做好记录。对于入多出少的患者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分析和精心护理及专业讲解,可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使病情得到改善[1]。
1.2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应采取多联系勤沟通的方法,深入家中进行随访,做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对于患者外出不方便的问题,可及时与药剂科联系,并根据患者出行地点的远近将药品送达患者手中,不耽误治疗,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1.4治疗过程中引起的感染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因此,应在手术置管过程中应选择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医生进行操作,减少人为感染。为了提高腹膜透析效果,建议置管两周后再进行透析,这样使得刀口处无渗漏也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术后有渗液、大量出汗时都应及时换药,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减少感染。
1.5患者在进行CAPD腹膜透析治疗后,应认真观察毒素蓄积的症状,如有无恶心、呕吐、失眠、高血压、浮肿、心力衰竭,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选择适当剂量的透析液[2]。
2动员家庭与社会力量给予帮助
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做了腹膜透析治疗后,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要很好的关心他们,让这些患者多一份高兴少一些烦恼,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饮食上,CAPD患者每天要从腹膜透析液当中丢失蛋白质5~10g,因此应让病人多食用高蛋白食品,保证每天1.2~1.5g的蛋白质,并以优质蛋白为佳,严格控制植物蛋白的食入,多食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病人有明显浮肿时,须限制病人的饮水量。实践证明,在医护人员及家庭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的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最长者已维持十年。
3小结
近年来,因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对老年腹膜透析的患者应进行认真分析,并配备专职护士进行跟踪护理,及时记录和观察腹透液的进出情况。老年患者并发症多,故应重视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腹膜透析患者身体健康状态较差,与严重的慢性病有关,治疗中需要防止营养不良等慢性并发症才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精神健康状况良好,主要依赖于患者对治疗的主动参与和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所以无论家人还是患者自己都应对此方法有足够的信心才能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34]。
参考文献
[1]吕美竹,张德琼.腹膜透析病人的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8):48.
[2]潘瑛.实施家庭腹膜透析病人的护理与指导[J].护士进修杂志,1998,(3):39.
关键词:综合医院,门诊;心理;护理
患者到门诊就医,要经历挂号、候诊、就诊、治疗、检查、取药等多道繁琐的程序,处于陌生的环境,心理上有明显的排外反应,加上本身疾病或者家属疾病的影响,心理上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我院门诊正在实施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为了了解门诊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对736例来我院门诊就医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调查资料
选自2012年4月~2013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医的患者736例,男458例,女278例,年龄18~75岁(35.7±2.3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47例,初中及中专学历188例,小学及以下101例。发放问卷736份,收回736份,回收率100%。同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912例,男580例,女332例,年龄20~79岁(37.1±1.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30例,初中及中专学历229例,小学及以下153例。发放问卷912份,收回912份,回收率100%。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对患者进行测评,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SCL-90包括90个项目,9个因子。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别评定因子分和总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心里健康水平越低。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xcel导入后整理,而后经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736例被调查的门诊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5个因子和SCL-90总评分方面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门诊患者由于陌生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自身疾病的担心及即将面对不熟悉诊疗过程的恐惧感,同时在就诊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态度、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可能面对的医疗经济问题,患者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可能产生心理上的障碍。马丽霞等[2]通过对678例门诊患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内科门诊患者大多数伴有心理障碍。李娟红[3]等采用SCL-90量表对门诊538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状况不容乐观。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门诊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的平均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陌生、恐惧,紧张、焦虑,烦躁、疑虑,依赖等方面[4],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结合工作体会,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完善导医工作,有效满足患者需求,缓解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焦虑情绪;②改善诊疗环境,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患者有效就诊时间;③正确对待患者择优心理,积极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给予患者更大的选择权;④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门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注度,满足其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光巧,李晓花,闫波.不同科室门诊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44-146
[2].马丽霞,邱亚锋.综合医院门诊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93-595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透析时间6个月以上且一直在我院规律透析能读懂问卷并且愿参加本活动的26例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自我管理教育,比较教育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状况均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并发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的薄弱环节,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自我管理教育;血液透析;生活质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05
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透析室
冯胜红:女,本科,护师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长期不断进行,患者在治疗同时既要承受机体和生活的不便,还要经受巨大精神创伤和经济负担的重压。血液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各项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1]。对MHD患者,不再局限于维持生命和缓解症状,还要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肾科医师决定MHD患者治疗方式及判断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2],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我们医护人员应该重视的课题。
自我管理教育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还包括教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对患者持续的指导,协助他们做到疾病的自我管理[3]。本文拟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本院26例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2011年3月透析时间6个月以上且一直在我院规律透析能读懂问卷并自愿参加本活动的26例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5~88岁,平均(60.96±16.92)岁。透龄2~10年,平均(4.85±2.46)年。其中原发病中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糖尿病肾病5例,狼疮性肾损害2例,其他4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专职血液透析护师在评估前使用统一指导语,问卷调查时,由专职责任护士充分讲解每个问题的具体内容,使患者能够完全理解,现场回答,护士代为填写。由调查者对患者进行评价。
1.2.2自我管理教育方法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
1.2.2.1自我管理教育的理论依据为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根据这一教育模式我们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症状特点及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和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制定自我管理行为目标并与患者一对一地解释、讨论,找出每个项目控制的难点,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为措施,整个过程中要求家属的参与,与患者共同制定计划,鼓励患者、家属互相讨论并交流经验。给患者发放食物营养效价及各种食物水分含量表,让患者了解食物营养转换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制订饮食方案。根据患者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结合患者个性特点、病情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指导、教育和帮助,尽可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让患者知道尿毒症虽然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政策的不断完善,只要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并能在生活中主动、有效地管理自己,很多症状和不良情绪是可以避免发生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1.2.2.2组织教育团队,包括资历较深的血液透析护师、医师以及有一定疾病管理经验的患者。团队成员要理解自我管理教育的内涵,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患者主动地参与到疾病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真诚友善的交谈,在给患者提供疾病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态度、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多使用倾听、解释、指导、建议等方法,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并引导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了解症状特点,提高他们自己控制症状的信心及促进患者自我解决问题的技能。对于年龄较轻或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通过以上认知教育基本可达到目的;对于老年及文化程度低者应反复利用透析时间进行床旁教育、口头直接交谈结合提问、书面材料加深其印象,鼓励其与有经验的患者要互相交流对疾病的认识和体验,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给予电话指导。
1.2.2.3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和处理问题技巧2个方面:(1)在疾病相关知识方面。我们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液透析的原理、尿毒症引起的原因及出现各种症状的相关知识,即尿毒症对全身各个脏器的影响并产生的相应症状。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患者我们应指导其每日检查内瘘的震颤、波动情况和日常护理,长期导管的患者如何预防感染、脱落、出血。监测体重和血压也是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与日常生活中水的控制、饮食中离子摄入水平有关,摄入过多均可危及生命。另外,指导患者定期抽血化验的意义,并告知化验结果与临床生理状况的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营养、饮食的指导,合理的运动也是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2)在解决问题技巧方面。针对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的程度及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设置合理目标和制定有效的行为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以应对疾病带来的负性情绪。指导患者遇到紧急情况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医疗资源。
1.2.3评价指标
1.2.3.1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主要评价通过系统的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改变,具体评价方法如下:采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4],内容涉及饮食及液体摄入行为、心理社会、身体活动和治疗行为4个方面共27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分4级,1表示从不这样,2表示偶尔这样,3表示有时这样,4表示总是这样,量表总分27~108分,总分越高,提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该量表有效性已得到验证。
1.2.3.2健康状况的评估通过国际上通用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来评定健康状况。SF-36为国际上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评估生活质量的普适性量表[5],其内容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这8个维度又分属于两大领域:生理健康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生理健康领域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和总体健康(GH),心理健康领域包括精力(VT)、社会职能(SF)、情感职能(RE)和情感状况(EW)。
1.2.4资料收集方法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由血透室专职护师分别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1.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26例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表1)
2.226例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状况的变化(表2)
3讨论
3.1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表1显示,通过系统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饮食及液体摄入和心理社会行为方面明显改善,说明患者很需要一种持续的支持和系统的干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并很愿意通过疾病的自我管理来减轻家属的负担和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调查中仍发现大部分患者不能依从控制液体摄入的要求,由于体内尿毒素潴留所致的严重口渴和液体摄入限制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使相当一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将控制液体摄入视为其生活中最艰难的部分,针对这一难点,选择透析时间长、依从性较好的血液透析患者介绍控制液体摄入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患者控制液体摄入的知识,并鼓励患者记生活日记,以便找出液体摄入中的可控部分和患者认识上的不足。鼓励患者坦诚面对疾病,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疾病所需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鉴于很多患者需要跟家属一起生活的现象,我们在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同时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让其明白患者生存状况的好坏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支持,让他们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还给予更多的感情支持,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表2显示,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掌握了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可重新认识和评价现状,患者的健康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文献报道[6]结果一致。焦虑和抑郁是透析患者常见的情绪障碍[7],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饮食和用药依从性,本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教育在增强患者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都是有效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社会支持好的患者能更好地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这可能与好的社会支持能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心身应激反应,从而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有关[6]。这也提示我们如何协助患者获得和利用良性的社会支持。
4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在理论上大部分是由心理医师来实施,对于MHD患者这个特殊的人群,笔者认为根据医院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日常护理,由护理人员实施是可行的,它丰富和完善了MHD患者心理护理的方法,也体现了现代护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思想。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自我管理教育增进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能找出患者行为和情绪上存在的问题,使患者活动有目标,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对治疗的主动性,使自己身心处于最佳治疗状态,自觉形成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良性管理行为,减少了患者因疾病造成的负罪感,更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由于本次活动样本量较少,而且大部分患者都自愿参加对疾病的自我管理活动的调查,患者的参与性较强,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同时也提示了我们患者自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患者对疾病及预后缺乏正确的认识,饮食和液体摄入依从行为难以坚持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也是我们护理干预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晓娟,赵庆华,刘丽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5):464-467.
[2]王颖,林可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0,9(2):106-108.
[3]杨依.慢性病自我管理概述及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10B):8-11.
[4]窦海川.自我管理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0:10.
[5]LacsonEJr,XuJ,LinSF,etal.ACompaisonofSF-36andSF-12compositescoresandsubsequenthospitalizationandmortalityrisksinlong-termdialysispatients[J].ClinJAmSocNephrol,2010,5(2):252-260.
[6]孙胜男,赵维纲,董颖越,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9-233.
[7]张香丽,尹心红,陈娟慧,等.授权理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