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接收者;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28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知识管理及高效的组织学习逐渐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个体作为组织学习以及知识共享的基本层次,是组织内部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对如何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这一研究问题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以知识分享者为主,研究影响知识分享者意愿的因素,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做好接收知识的准备,忽略了知识接收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人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接收者意愿的若干建议与措施。组织可以根据本文研究成果针对性地通过员工培训、塑造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接收意愿,帮助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文所得成果不仅丰富了知识接收者视角下知识共享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背景
1.1知识共享过程研究
研究者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知识的转化,个体的知识通过共享上升到组织层面,通过传播和利用进而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观点强调了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忽视了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个体交互过程。第二种观点关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忽略了知识共享双方的个体特征。还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共享就是分享者分享知识以及接收者获取、利用知识的过程。
现有知识共享研究多关注于如何提升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接收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但现实中接收者可能不能够有效地接收知识,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第三种观点,并结合沟通模型作出如下定义:知识共享是知识接收者和分享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分享者拥有知识和分享交流的动机;(2)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交流沟通的渠道;(3)接收者拥有接收知识的动机和意图。
1.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接收者视角研究
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如何促进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以及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以及分享者的个体特征对知识交流共享过程的影响,缺乏系统地对知识接收者接收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知识拥有者作为交流过程的重要驱动者,研究其分享动机固然重要,但是知识接收方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其是否具备参与共享过程的意愿及能力对共享行为的平稳高效进行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阐述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以及意愿之间的关系,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决定意愿,进而意愿决定行为,为研究个体行为提供了模型。对于共享过程,接收者对待共享行为的态度、进行交流共享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以及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和资源对进行共享交流难易程度的感知等都会对接收者的接收意愿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以期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提供建议。
2研究模型
为了建立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沟通渠道数量、知识基础和组织氛围作为主要因素纳入到理论模型中,这些要素分别用来描述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组织内部知识沟通交流渠道的数量、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组织内部对知识交流、创新等行为的支持,并以此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模型涵盖了影响接收者意愿的主要因素,描述了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对接收者意愿的影响;可以看出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其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其知识接收意愿;沟通渠道数量、接收者知识基础等通过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对接收者意愿产生影响;组织氛围通过作用于组织规范影响接收者知识意愿;下一章节中本文将会对模型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3知R接收者接收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文对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知识基础、沟通渠道数量以及组织氛围这四个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主观规范这三个方面,进而间接影响到其知识接收意愿。为了达到提升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目的,本小节将针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3.1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
知识接收者对共享行为所持的立场将会对知识共享的进行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接收者对共享过程持否定态度,知识共享行为就无法顺利进行。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保证。
Szulanski指出如果知识接收者与分享者存在信任风险,分享者提出的知识很有可能不被接收者信任或者拒绝接收。与分享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风险,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接收者对知识共享行为积极态度的形成。
3.2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表示个体对自己进行该行为具备的资本、机会或能力的评估,较强的控制认知将会对执行该活动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接受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接收者信任分享者所分享知识的完整性与专业性,进而更好地接收、学习知识。Holste和Fields指出当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时,分享者会更加愿意分享个人的、隐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备较高的价值,能够帮助知识接收者更有效地获取及学习知识。
3.3沟通渠道数量对接收者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识共享作为分享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过程,沟通渠道是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越丰富,分享者传递知识、接收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丰富,接收者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也就更全面。接收者接触到的沟通渠道数量越多,在组织中的中心度越高,Reagans和Mcevily认为这可以帮助接收者锻炼从不同渠道接收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组织内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培养和提升接收者从不同沟通渠道获取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帮助接收方更全面地获取和学习专业所需的知识。
因此,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接受者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评价,提高接收者的知觉行为控制。
3.4知识基础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接收者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知R基础,专业相关知识基础的高低会对接收者接收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Grant指出成功的知识共享是以知识共享双方对所沟通知识拥有共有理解的基础上,专业知识的不足会造成知识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较高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高效地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接收者对共享交流行为的知觉控制,促进其接收意愿。此外,如果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少,不仅会对接收者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接收者主动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接收者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接收者高效地获取并学习知识,进而帮助消除由知识专业性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
3.5组织氛围对主观规范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氛围会对组织内个体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会对接收者的主观规范产生影响。创新型组织氛围强调组织学习和内部信息的流动能,使员工认识到改变和创新在组织内部是被鼓励和奖励的。
因此,在创新型组织氛围中员工会更倾向于和同事分享新观点和想法,加速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团结的沟通氛围能够帮助员工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利于提高分享者主动分享知识和接收者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
4提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模型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为了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能够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组织非正式交流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基础,组织可以通过多举行一些员工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为员工提供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组织内部营造相互关心、彼此关爱的关系氛围,帮助员工间建立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亲密关系。
4.2构建组织内部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能够帮助员工获取更加全面的专业所需的知识,同时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还能够锻炼员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锻炼员工的沟通技巧,促进知识共享过程平稳、高效地进行。
4.3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知识基础
接收者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是决定知识分享行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员工工作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知识,提升员工接收和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进而为知识共享行为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4.4塑造组织内部团结、创新的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员工的相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内部文化建设,在内部建立起知识共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开放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氛围。其次,完善相应的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最后,积极倡导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互帮互助,引导员工之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5结论
本文从知识接收者角度出发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展开研究,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改进意见。本文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对于知识接收者领域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把该理论模型用于工作之中,使之与实际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密切地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闫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3):3944.
[2]Takeuchi,Hirotaka.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3]喻秋兰,夏湘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1):9598.
[4]AjzenI.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ResearchinNursing&Health,1991,14(2):137144.
[5]SzulanskiG,WorkingPaper//SM,INSEAD,etal.Unpackingstickines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barrierstotransferbestpracticeinsidethefirm[Z].1995.
[6]HolsteJS,FieldsD.Trustandtacitknowledgesharinganduse[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0,14(1):128140.
论文摘要:通过阐述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的意义,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现状,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开拓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形式,二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利用工程自身特.级和优势更好的开展多元化服务,实现图书馆工作的多元化。
1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的意义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是智力资源的宝库,它蕴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它是人们接受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所吮吸不尽的科学知识营养源泉。这种独特的物质优势是任何其他场所无法替代的。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图书馆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来图书馆借阅文献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传统的图书馆阵地服务方式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图书馆函待在工作手段、工作内容等方面做出重大转变。同时,与图书馆硬件条件的改善相比,图书馆工作的内涵建设相对滞后,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急待增强,开展多元化的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影响了图书馆既定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和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近年来,为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各级图书馆积极开展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延伸服务,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国家陆续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和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等重大文化举措,也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笔者将结合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探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中凸显的优势作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图书馆工作紧密结合
2007年5月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联网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他还指出文化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各级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共享工程的推进,抓紧开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为平台,以基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以及基层党员教育的网络为依托,实行统一的服务,分级管理,逐步建立遍及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3推进多元化服务的进程、全面实现多元化服务
笔者认为多元化服务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提供服务的文献载体多元化
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可以向读者和用户提供印刷型文献,也能够提供数字化文献,包括数字化全文文献和知识数据库等。这样,读者既可以获取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自己特殊需要的知识单元,以满足一般阅读和科学研究的各种需求;也可以适应读者阅读、查阅各种载体文献的习惯。
从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来分析,人们从印刷型文献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在我们可以预计的将来将广泛地保留。但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和先进的传播手段的出现,给传统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带来很大的冲击,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来利用数字化文献。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各种载体文献和传播手段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改进,以适应这种环境,创造一种综合性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以最大程度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
文献信息的载体和形式内容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发展的、在现代图书馆中,数字化文献、影像制品、缩微制品,电子期刊的人藏量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利用率越来越高。对此,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标准,比如根据ub3469规定,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强调的是数字化资源的制作和合理利用,形式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弥补了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足,除了文献资源数字化,还包括动态文化资源信息,各种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制作,针对不同服务群体可以组织和调整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有更为宽广的资源攫盖面,更具灵活的制作方式。
笔者认为将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对基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将是极大的补充。
到2005年底,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0万字的电子图书25万册或920多个小时视频节目)。到2007年,河北省分中心资源建设已整合、自建、购买资源l0tb,并建成了燕赵文化名人、河北杂技、河北梆子、红色旅游等一批独具河北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
3.2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
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是指要坚持图书馆传统的阵地服手段和形式,同时利用网络传播手段进行知识传播。
3.2.1弥补传统服务手段和形式的局限性
图书馆传统的阵地服务手段和形式很难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获取文献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这种局限会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决定因素。
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化文献就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
3.2.2缓解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短缺
由于没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县、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存在困难,形成了很大一部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图书室设备落后、资源匾乏,没有能力开展有效的文献服务活动。
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为基层文化传播搭建了一条高速公路。文化共享工程通过网络向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图书室输送各种类型的数字化文献,大大地缓解了基层文化设置资金短缺的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为主要传输渠道,光盘/移动硬盘为辅助传输手段的网络传输体系,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在终端服务上,提供了国家中心网站/省分中心网站、省分中心镜像站、卫星终端服务系统、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系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光盘、移动硬盘等手段,方便广大群众以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大众,这与图书馆“任人借阅,不取分文”的“公益性”原则性质是一致的。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年来开展的特色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快车”驶进社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农民工”活动,参加跨系统的大型国际信息化展会“河北省国际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博览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我的数字生活”网上系列活动等。其他各市县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也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优秀资源开展了多种惠民活动。
3.3服务内洒多元化: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有关多元文化服务的3个指导性文献:《澳大利亚规则》、《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1987年版和1998年版。这3个文献是作为一种标准发行的,提出如何公正、公平地为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背景的少数读者群体服务是衡量图书馆现行服务是否充分的基础,应该落实在图书馆制定计划、公平地采购文献和提供服务方面,确保促进多元文化的少数读者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3.3.1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
在我国充分尊重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平等权利也应体现在文化教育和传播。文化部有关负责人曾在2008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上表示,文化部将抓紧规划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中重点是贫困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将在提高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角。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增进团结,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3.3.2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
城市建设中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意义,上海图书馆馆一长吴建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开展多元文化服务,不仅能让所有外籍和外来人员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工作,而且能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吸引优秀外籍人才。在服务方面,除了借阅服务外,图书馆还要为少数群体提供其他服务,如介绍当地情况,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当地语言,上门服务等。
针对群体文化服务方面,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未成年人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尚属空白。如何能将文化关怀的触角延伸更广,更深人,更人性化需要图书馆人在未来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中考虑。
4结论
通过以上对文化共享工程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分析,可见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引人文化领域,提高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了文化传播和保存载体的转变。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推进,在工程的实施中,大大提升了各级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及服务能力,为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是完全可以结合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平台、技术支持、特色资源优势来开展活动。如果将工程的实施成为推动图书馆工作的有力抓手,则能够促进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提升各级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树立现代图书馆形象,这必产生很好的杜会效益。
5思考
5.1积极开展网上服务,内容和方式勇于创新
5.1.1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服务的创新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展的资源数字化项目:它正将数以百万计的书籍、手稿、相片等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赶上、internet的发展步伐。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拓宽了数字化资源的范围,不仅保存馆藏的印本资源,还保存一些网页内容,如美国大选、卡特里娜咫风、奥运会、伊朗人的博客等。这些内容分布在广阔的internet上,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因此也被它视为一种应该被数字化长期保存的重要的资源。绝大多数经数字化处理的资源被放在网络上其中两个特色栏目是“americanmemor广和“globaluateway0o
资源,无论是印刷型文献资源还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和文化共享工程的立足之本。对于如何整合、加工和利用资源,我们应该加强统一的组织和指导,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的工作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5.1.2开展网上咨询和知识导航服务
依托互联网提供远程服务,为读者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网站知识导航,已成为各级图书馆特别是大中型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形式。除提供互联网服务外,随着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开展服务也已成为各地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形式。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本文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发挥共享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相对落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农业生产需要信息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2007年,称得上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人快车道的标志年。在这一年里,中央各部委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国家的信息化宏观政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的建设、科技创新步伐、国际、国内it企业对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关注,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等都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止2007年10月,全国约70万个行政村,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经达到了99%,农村网民数量突破3700万人。农村信息化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深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1共享工程助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它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通过覆盖城乡的网络体系,将丰富的舞台艺术、影视节目、农业知识、电子书刊、戏曲电影等输送到农村,丰富了农村地区的文化供给,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人建设资金24.76亿元,预计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村村通”。同时,国务院还批准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在抓紧进行,借助于共享工程的平台,每个村都将共享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成果。
(2)资源内容丰富。信息资源丰富是共享工程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几年来,共享工程重点加工整合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单位、艺术表演团体、电影厂、农业科技资源制作单位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逐步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资源内容既有舞台艺术精品、农村新戏、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又有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专题资源库,包括适应农村需要的电子图书、知识讲座、戏曲、电影、科普和实用技术专题资源库等,到2010年,资源总量将达到100tb。国家中心网站还采取深度链接的方式,将博物馆、美术馆等部级文化单位适合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互联网数字资源,纳入共享工程网站的整体服务框架中。同时,各省分中心、部分市支中心根据各自特色开发整合的包括电子书刊、电影、名家讲座、优秀地方戏剧等资源不断更新,相互链接,通过延伸到乡村各个基层点的共享工程设备均可免费使用。
(3)基层网点建设全面铺开,服务网络便捷。为使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尽早在城乡全面覆盖,实现村村通,2007年,文化部与各地文化厅(局)签订了2007^-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在各级部门和政府的支持下,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文化共享工程创造的四级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已初具规模。建成了一个国家中心,依托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了省、市、县分、支中心,在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发展基层服务点。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合作,乡村的基层点已经达到了42万个。2007年全国共享工程试点建设,100个试点县(市)都接人了光纤,建成了一个拥有中心机房、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演示厅的县级一级支中心。2008年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县级支中心、村基层点和数字资源建设的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已基本到位。县级支中心全面建成后,通过光纤和卫星,利用服务器、扫描仪、摄像等设备,不但可以将国家中心、省分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输送到乡镇、村基层点,而且可以将当地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
(4)传输方式不断拓展,百姓受惠。考虑农村不同的信息网络建设情况,共享工程采取不同方式传输资源。在具备网络条件的地方,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在开通城域网、局域网的地区,采用镜像方式传输;在网络不发达的地方,通过卫星传送方式传输;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主要通过光盘、移动存储开展服务。一些地方还通过数字电视或有线电视,传输资源。随着服务方式的拓展,全国各地亿万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可以通过家中的电视机、村基层点的电脑收看文艺节目,学习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并通过网络进行销售;集会、庆典,基层点的工作人员可以带上共享工程设备,到村民家上门播放电影、戏曲。大量的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资源有效弥补了农村图书资源的不足,文化共享工程已经成为引领农民健康向上生活的宽阔舞台,村、社区基层点成了农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铺就农村致富的康庄大道。
2共享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共享工程开辟了一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施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1)认识有偏差,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虽然建立了共享工程部际联系会议制度,但在基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许多领导还未真正了解共享工程的作用和意义,共享工程的实施基本仍停留于文化部门。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资金的投入。据调查,维持一个村级基层点正常运行一年至少要5000元,现在都是由村、社区自筹,没有财政保障,直接造成以下问题:①管理员兼职,没有固定工资,不能全身心投入。②宽带通讯费每年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没有财政投入,一旦费用难以为继,基层点只能关闭。③一些社区服务点与办公网络共用一条网线,网速慢,影响群众使用兴趣。④没有维护经费,设备老化无法维修、更新、升级。
(2)缺少懂管理、热心服务、懂技术的专(兼)职人员。由于共享工程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专业性和技术要求,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往往难以找到既通晓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又具备共享工程和农业技术、能够热心为农民服务的基层点管理人员。尽管省、市、县分(支)中心对每批新服务点管理员进行过专门培训,但时间短,内容多,消化不良。支中心技术人员不足,也难以到基层点进行手把手指导,基层点设备常常是小故障变成大故障,设备损耗率很高。另外基层点管理员更换频繁,也是市县支中心培训任务重的原因之一。
(3)现有适用资源和特色资源不足,缺少吸引力。①在对信息的利用上,面对着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除了浏览新闻外,城市网民‘最常用’的3种功能都与娱乐有关:经常玩游戏的网民占62.2%,经常下载音乐的网民占56.%,经常浏览娱乐信息的网民占53.5%。而农民更看重实用的致富信息,除了农业政策外,最关注农业生产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劳务用工信息,每一项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国家中心的数字资源虽然丰富,但真正适应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急需的资源还应大力加强。②版权制约等原因使得影视资料、名家讲座等群众喜爱的文化资源更新慢,新片、大片少。③目前共享资源主要由国家中心、省分中心采集制作,力量有限,加工制作时间较长,无法保证各地特色资源采集及时而完整。
3突出重点,抓住特色,共同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3.1争取各级重视,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认识,关键要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共享工程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政府是农村信息化的主导力量,政府部门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承担的是主导性的作用,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的步伐,强化政府在共享工程建设中的主导、协调、组织以及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要将共享工程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紧密结合,使其为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深人了解,取得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必要时可纳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区县评选必备指标。文化部可确定某一时间为共享工程宣传日或宣传周,集中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各省分中心应统一制作一批文字和视频宣传材料,发到各地文化部门和基层服务点宣讲、张贴、播放;在地方报纸和电视台刊登文化共享工程公益广告;各服务点要举办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推介会;还可要求所有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基层服务点的电脑将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设为首页,等等,使共享工程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3.2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特别是适用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
信息内容全面、客观、真实,收集及时有效,信息深层次开发,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全面实施,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整理、利用是一个重要环节。国家中心和各省分中心、市支中心应及时、准确开发整合涉农实用信息和农民喜爱的戏曲、图书、电影等文化信息资源,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电子出版物,有效解决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农业科学方面资源短缺的问题。广东省分中心与省科技厅、团省委联合开展的“信息直通车”,信息服务站和信息服务员可以注册、登陆和免费使用共享工程海量的文献资源,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各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要针对不同地区、城市和乡镇不同服务类型推出不同的实用信息,对农村还要按农时季节以及汛期、疫情等特殊时期及时推出相关实用信息。各县(市)支中心要切实担负起资源采集、整合与传输的职能,基层点要把当地信息需求情况及时反馈给上级支中心。总之,通过花钱购买商业性资源(影视片、全文数据库、系列光盘等)、文化系统内部整合资源、各级分支中心采取自建资源等多种途径,尽快充实共享工程资源并合理配置送到基层,使之对不同类型的基层点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国家中心和省级分中心应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购买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协调解决好影视作品的版权问题。
3乃建立共享工程长效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和措施。加强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政府部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共享工程”建设经费投人,逐步建立长效投人机制,切实保证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基础设施、人员培训、日常运行、人员经费和资源建设经费,其年度运行经费应纳人各级年度财政预算。社区、村服务点如有固定经费,就可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专职管理。几个单位联合扶建一个服务点的做法也值得考虑。在目前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基层点应当允许适当收费,微利经营,以维持正常运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巩固和发展基层服务点的问题。
3.4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农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队伍
基层点作用发挥的关键是管理与服务。各级支中心要落实共享工程工作人员,招聘专业人员,培养技术骨干,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授课、网络教学、上门服务等方式对基层点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各基层点应精选有文化、懂技术、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民,利用共享工程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现有设施设备,重点做好服务基层群众工作,引导农民了解文化共享工程知识,学会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农民们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县、乡两级图书馆、文化站、农技推广机构要联合组织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管理员培训。基层经费困难,各市、县(市)支中心应当免费培训基层点管理员,对村级服务点管理员还应给予误工补贴,这样才能让其无后顾之忧,保证培训效果。同时可以考虑设立文化协管员,协管员费用由地方财政补贴,其补贴应与综治员、计生员、农技员持平,这样社区、村也就能对其提出服务点开放时间、服务项目、活动次数、活动人次等具体指标,实行年度考核和奖惩,定员定岗出实效。
3.5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促进农民致富为服务重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是共享工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通过共享工程基层点提供的设施、设备(led显示屏、触摸屏、电脑、液晶电视)和农民网络图书馆等应用系统,为农民朋友及时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和看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有效通道和保证。共享工程遍布城乡的电子阅览室和基层点,要积极为青少年提供绿色上网空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建立面向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切实为农民解决产前(种什么)、产中(怎么种)、产后(怎么销)的信息服务问题,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拓宽市场渠道,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增产增收;要加强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增加农民收人;要在引领农民健康文化生活上大做文章,不断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空间,培育文明乡风。要充分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强化面向农民的农业技能及就业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途径。
3.6健全机制,创造环境,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