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例(12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1-28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过度焦虑。而对于考试焦虑的治疗通常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本研究尝试运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与单一治疗方法进行疗效比较,以期找到更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来访者为对象。入组标准:以考试焦虑为主诉,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关于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主动求治并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患有严重精神或躯体疾病者。共75例来访者符合上述标准,接受并完成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随机分组将研究对象按来访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A组),单纯心理治疗组(B组),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C组)。

1.2.2治疗经过A组来访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帕罗西汀10~20mg/d,每日晨服,疗程为入组时开始至下学期末考试结束,视情况决定终止时点)。B组来访者予以心理治疗(1-2次/周)。C组来访者给予心理治疗(1-2次/月)合并药物治疗(帕罗西汀10~20mg/d,疗程同上)。

心理治疗运用认知治疗的方法,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认知矫正:和来访者一起检查他的恐惧程度,要求他把自己有关考试的担心、恐惧按其轻重程度排列等级;对其内容进行合理性分析,引导来访者发现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模式及其与过度焦虑的关系。对过度的担心、恐惧进行“危害分析”,并进行自我质辩,获得合理性认知。(2)自信心训练:通过自我质辩,引导来访者客观评价自我,完成自我再认识,设定合理目标,增强自信,逐步克服考试焦虑情绪。(3)考试焦虑的正向自我语言训练:来访者可以在平时、考试前、考试中以及考试后运用正向语言进行自我积极暗示和自我放松。

1.3疗效评定三组来访者分别在入组时、当学期末考试前1天及下学期末考试前1天,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进行评定。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在α=0.05水平上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

2.1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A、B、C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

2.2疗效评估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后分别在当学期末及下学期末考试前1天对实验对象进行HAMA及TAS量表评定。

2.2.1治疗前HAMA、TAS评分比较,三组无显著差异(P>0.05)。

2.2.2当学期末考前1天及下学期末考前1天三组HAMA、TAS与同组治疗前HAMA、TA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3当学期末考前1天A、B两组间HAMA、T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HAMA、TAS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

2.2.4下学期末考前1天A、B两组间HAMA、T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HAMA、TAS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考试焦虑是一种特殊群体在特定条件下的适应障碍,它不同于一般的广泛性焦虑,药物治疗要选择镇静作用小,副反应轻的药物。帕罗西汀为高度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其抗焦虑作用明显,副反应轻,服药依从性好。其抗焦虑作用多在第2周起效。

本研究表明,单纯药物治疗组同单纯心理治疗组均有明显的抗焦虑效果,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三组病例均进行了下学期末考试前同治疗前的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单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的焦虑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国内的袁晓兰等研究只进行了为期2周的治疗,结果提示我们考试焦虑的学生也需要系统的治疗。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无论是本学期末还是下学期末,考前焦虑水平均明显好于单纯一种方法治疗组。说明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考试焦虑的远期效果值得期待。这与郭克锋等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学生考试焦虑,应首选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药学

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药学领域,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从而探讨临床各科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与症状消长演变的关系,并做出心理诊断、治疗、咨询等,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保证身心健康的学科[1]。同时,有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心因性致病因素,因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心理治疗。笔者就此介绍心理学在临床药学应用的依据和方法。

1心理学应用于临床药学的依据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如情感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同时,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更以大量证据证明了心理因素或称情绪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亦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依赖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亦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

2心理学在临床药学中应用的方法

2.1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中的应用患病时患者心理应激可引起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会反复咨询。临床药师不但要耐心、正确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并在了解应激源和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基础上,积极给患者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负担,使心理逐渐达到平衡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辅助药物治疗,而且在详细解答患者对药物的咨询过程中,亦坚定了患者对该药物治疗疾病的信心。这种方法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对器质性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实践中笔者曾经将患者分为依赖确定型、疑虑半确定型、主观情绪不稳定型几种心理类型进行药学服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

2.2心理学在药物治疗的实践有报道放松训练方法为心理干预手段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3],心理干预可降低高血压患者临床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并可能减轻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周亮[4]认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停止药物治疗,这在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尤为明显。笔者认为,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时,应灵活掌握心理学的技巧,采用心理干预策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将药物治疗作用尽量增至最为理想的强度,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其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效益。

3心理学在纠正用药决策偏倚的运用

由于急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看许多患者,医生们常常不得不快速做出决定。而对于临床医生,利用心理学理论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能减少偏倚妨害医疗决策的发生率[5]。而对于临床药师而言,参与合理用药是其工作任务之一,因此在熟练掌握药理学及药剂学的技能和临床心理学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医生用药意图,如发现用药决策偏倚,则应立即跟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说服临床医生纠正其错误的用药决策。同时,临床药师应定期与医生们进行药物治疗方面的信息交流,逐步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持的工作伙伴关系,并且通过相互沟通,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及技术进步。

有学者[5]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同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6],并且临床药学任务要求研究干扰某些药物体外或体内作用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也有文献报道,药物与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6]。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应该灵活应用临床心理学技巧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药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药学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并把其应用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周肖龙,丁长玲.合理用药呼唤临床药师.中国药事,2002,16(2):95.

2庞晓军.医院药师进行药学服务的心理学技巧的探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70.

3潘晓春,汪小林.临床药师专科化探讨.中国药房,2000,11(6):256.

4周亮.焦虑中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89-91.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1篇3

关键词:表现艺术治疗;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

表现艺术治疗学(ExpressiveArtTherapy),这一学科成熟于20世纪末的欧美,它主要是基于音乐治疗学、舞蹈治疗学、戏剧治疗学和美术治疗学(又称艺术治疗学或视觉艺术治疗学)的发展与成熟而产生。在中国大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周显宝教授首创了该学科,意在将表演性、展示性的艺术手段与媒介运用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维护和恢复之中。表现艺术治疗学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展较为完善的表现艺术治疗形式,主要有音乐治疗、视觉艺术治疗、舞蹈治疗和戏剧治疗等。

艺术治疗在精神医院、特殊教育系统,在教师培训、企业员工训练、潜能开发等领域,以及在社会监管系统、养老院和身心康复机构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来访者群体通常还包括一些特殊来访者群体,如儿童、青少年、家庭、老年人以及学习障碍个体等。与表现艺术治疗在国外的蓬勃发展比起来,中国的表现艺术治疗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国的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在苏州举行过三次,有关这门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全面。但是,表现艺术治疗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却是十分广泛的,如在2008年“5・12”大地震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很多心理咨询师运用表达性心理治疗的手段替代常规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灾区的人们走出困境。艺术所蕴涵的大量的创造力可以带来灵感和改变,这些元素对于健康以及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其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的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客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了诸多心理压力,面对学习、生活、择业等问题出现了种种不良反应。其中,一部分人还产生了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这种现象,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艺术直达人心,是包含想象力、创造力等人类潜能的综合性语言。在心灵滋养方面,我们须考虑关心艺术手段的重要作用。

表现艺术治疗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对乐音的刺激有特别的情感反应,他们不仅对于音乐有着优越的记忆能力,而且能在音乐领域中进行变通和创造,这证明音乐疗法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是舞蹈治疗。正因为很多心理症结无法用语言所表达,治疗师运用身体动作的表现来代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与一部分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沟通,将其紧张、不愉快及侵犯性情绪通过舞动发泄出去。

表现艺术治疗中的戏剧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导手段。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以象征性的形式表现,通过表达内心的敬畏而达到疗愈和教育的目的。戏剧治疗通过戏剧性的艺术形式,将个人、角色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以概念化,通过情感转移、投射、认同和模仿等手段,来促进个案的改变和转化。戏剧治疗试图以面具为切入点,对戏剧治疗的理论和实操模式进行梳理和反思。近年,在高校内开展戏剧治疗、心理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推崇,并取得优异成效。

视觉艺术治疗也是表现艺术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使用绘画、雕刻、拼贴、装饰或其他形式的视觉或造型艺术媒介和形式进行治疗工作,借此达到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的目的。其独特的治疗特性主要体现在:(1)为当事人构建了安全的心理物理环境,使其得以通过游戏性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来探究并理解自己。(2)将意象与创造过程纳入治疗的核心位置。(3)以“创作需要欣赏”这一艺术创作机制为前提,促使当事人、治疗师以及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在观看和理解作品、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相互信任、支持的关系,并逐渐将这种建立关系的能力泛化至现实的人际交往。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视觉艺术治疗实践已将书法、国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

针对大学生具体而又复杂的情况,采用整合性的表现艺术治疗手段,不同于采纳单一的音乐治疗或其他门类艺术治疗,它以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治疗和维护方式,缓和或解决来访者的身心疾苦。其特色及创新处在于:①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团体艺术治疗的活动中来,改善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②通过艺术治疗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使情绪趋于稳定化。③艺术治疗以一种非语言形式将大学生内心无法表达或潜意识里排斥的内容表现出来,使其较好的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使治疗师可以更深人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为下一步制定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表现艺术治疗对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需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进一步扩展表现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完善表现艺术治疗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芹.倾听身体之歌――舞蹈治疗的发展与内涵[M].台北:心灵工坊文化,2001.52.

[2]高颖.李明.李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5.

[3]梁翠梅.艺术治疗――身心灵合一之道[M].台北:花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45.

[4]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65-166.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胺碘酮;恶性心律失常;效果;给药方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65

心律失常指患者的心脏活动频率和节律紊乱,恶性心律失常指短时间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如果不能及时就诊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目前的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治疗,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为胺碘酮,但是不同给药方式起到的临床效果仍存在诸多争议[1-3]。鉴于此,本次实验为探讨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疗效,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依据给药方式的差异性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1;年龄最大72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62.1±4.6)岁;其中10例患者为激动传导失常,15例患者为激动起源失常,6例患者为传导途径异常。参照组患者中男女16∶15;年龄最大75岁,最小51岁,平均年龄(63.6±4.2)岁;其中15例患者为激动传导失常,11例患者为激动起源失常,5例患者为传导途径异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胺碘酮治疗,研究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与口服联合,胺碘酮使用剂量为3~5mg/kg,将其与20ml氯化钠溶液稀释,静脉推注给药,在此期间,必须确保在15min内完成,而后予以患者口服胺碘酮,使用剂量为600mg,1次/d,最后依据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参照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方法与研究组相同,而后再次进行微量泵入注射,剂量为1~2ml/min,最后依据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并发症症状为恶心及震颤等。

1.4效果评价标准[2,3]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心律经检查后恢复正常参数,评价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心律经检查后接近正常参数,评价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治疗标准,评价治疗效果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y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18例,占58.1%,有效12例,占38.7%,无效1例,占3.2%,治疗总有效率为96.8%;参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9例,占61.3%,有效10例,占32.3%,无效2例,占6.5%,治疗总有效率为93.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3,P>0.05)。

2.2两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患者复发1例,占3.2%;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症状为恶心,并发症发生率为6.5%。参照组患者复发7例,占22.6%;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恶心5例、震颤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0%;研究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7,5.4153,P

3讨论

心律失常的引发因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4,5]。生理性因素为情绪波动、吸烟以及运动等,而病理性因素为疾病、药物以及物理等,心律失常中最严重的为恶性心律失常,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6-9]。从目前的治疗方法来看,药物治疗是临床首选,且应用较广泛的药物为胺碘酮。胺碘酮属于复合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同时阻滞L型钙通道和钾通道[10-12]。该药物的主要原理为将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进行延长,将折返激动予以消除,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13-15]。但是临床对该药物的给药方式有诸多争议,给药方式的不同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静脉给药可以充分发挥药理,尤其对室颤和持续性室速方面具有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将动作电位进行延长,阻断整合电流[16,17]。结合本次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联合口服,参照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与参照组患者的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3,P>0.05);研究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6.5%,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2.6%、2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7,5.4153,P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口服联合静脉注射可以使并发症和复发率得以降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生.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3):122,124.

[2]徐向钊,张冬梅,刘明舟,等.胺碘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9):905-907.

[3]段晨初,谷疆蓉,甄丽娜,等.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5):79-82.

[4]罗兴文,史海燕.盐酸胺碘酮片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4):4042-4043.

[5]王金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4-15.

[6]陈顺平.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48-49.

[7]杨春霓.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11):22-24.

[8]万会诗.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169-170.

[9]王玲.胺碘酮静脉给药在急诊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当代医学,2012,18(34):135-136.

[10]葛振忠,华智强,王晓兵,等.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用胺碘酮治疗的用药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2):54-56.

[11]王君芳,胡玉萍.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5例应用分析.当代医学,2013,19(22):140.

[12]孟天宇.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4,9(7):172-173.

[13]陈裕洁,黄丽,林育平.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治疗效果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3):3070-3071.

[14]王晓佳.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中国医药导刊,2014(3):467-468.

[15]刘飞.急诊科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8):153-154.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团体音乐治疗高职学生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高校学生日益出现自毁与攻击,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与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高职教育是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应用型与操作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人才培养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符合质量要求,而心理健康则是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的关键问题。我国高校中出现了许多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管理方面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不健全或是不健康,情绪稳定性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学生自控力的中心内容,高校中的很多恶性事件都是由于学生情绪失控导致的。一些心理学家强调,情绪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也会给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对高校学生来讲,他们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分析、研究其情感情绪,探索控制其情绪状况的有效方法,对改善其健康的心理状况至关重要。下面在对音乐治疗涵义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团体音乐治疗对高职学生情绪的影响,以期为促进高职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提供参考。

1音乐治疗的涵义

音乐治疗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在日本、美国等心理学研究较为成熟的国家应用普遍,它集心理学、医学与音乐为一体,是将音乐的作用扩展到传统的审美与艺术欣赏领域以外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各个国家、各个研究组织在音乐治疗的涵义上尚未达成统一,张鸿爵教授在其编写的《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对音乐治疗的涵义做了这样的界定:“音乐治疗是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它以心理学治疗的原理与方法作基础,利用音乐对人体生理与心理上的影响,在音乐治疗师与求治者的参与下,运用各项音乐上经过专门设计的行为,使被治疗者亲身感受音乐,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以达到恢复或是提升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这一学科在创立及其发展过程中,在有效结合各个国家的古老医学与传统文化的情况下,产生了地区特色鲜明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张鸿爵教授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参照了许多国家的十多种对音乐治疗涵义的定义,可以说是相对综合、全面的界定。

2团体音乐治疗对高职学生情绪的影响

2.1团体音乐治疗有助于减压放松

学过瑜伽的人都知道,每当瑜伽锻炼结束之后,都有伴随音乐朗诵聆听式的放松,这种放松形式不仅仅是针对运动后产生的肌肉拉伸与紧张进行的,还有利于人在精神方面的放松。通过优美的音乐和柔声的讲解,可以让人浮想联翩,在人脑中形成色彩缤纷的画面,让人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与释放。所以说,这种治疗方法在促进人的减压放松上有很大的作用,是调控高职学生情绪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治疗师在进行讲解、指导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话语的节奏,做到与音乐节拍的完美融合,语速既不能很快也不能很慢,否则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治疗过程中的提问方式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治疗师需要有明确的治疗方向。实践证明,许多求治者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放松与减压,音乐是一项投入情绪与情感的艺术,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各种情绪与情感的体验中,而体验音乐的过程,就是把个人情绪情感融入音乐影响下的一种状态。所以说,音乐能够在治疗过程中与心理暗示有机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放松与减轻高职学生压力的方法。

2.2团体音乐治疗和其他疗法有机结合、(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4页)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团体音乐治疗时,除了要按照求治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音乐之外,还要给求治者创造可以更好地放松与减压的外部环境,例如柔和的光线、清新的空气等。同时,可以采用芳香治疗法,以促进团体音乐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对那些忧伤、沮丧的求治者,可以通过使他们感受带有森林气息、水果气息自然气息与花草气息味道的精油,放松身心。

当求治者在音乐与精油的共同作用下,想象自己在森林里、夕阳下、大海边、花园中舒适地或跑、或走、或舞蹈、或席地而坐,在倾听悠扬悦耳音乐的同时,嗅闻各个芳香植物发出的幽香,能够促进求治者感受轻松与沉静,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系统调节人体的各项机能,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是提升身心健康状况。另外,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减轻求治者的心理压力,同朋友交流、旅游等方法也有助于求治者恢复或是提升心理健康状况,在综合使用这些方法的同时融入团体音乐疗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3因地制宜地选择乐疗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求治者的心理状况,看是抑郁、焦虑还是躁狂等等,同时也要考虑求治者的职业、爱好、性格与年龄,通过对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求治者选择适当的音乐治疗方法。不同的音乐对人感觉器官的作用不同,这是因为音乐的不同旋律、音调与速度,会分别产生镇静、安定、轻松、兴奋、活跃、愉快等不同的效用,以帮助求治者调节情绪,实现降压、镇痛、催眠等的效果,这样有区别地进行音乐治疗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治疗方法中有一种即兴音乐疗法,不同的人在聆听即兴音乐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性与行为,原因是音乐即兴表现出的内容与涵义是不受个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就像老年人爱好戏曲与京剧、年轻人爱好摇滚与流行音乐、城市人爱好流行音乐,而农村人则爱好山歌与民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治疗师才能运用即兴音乐形式进行评估,快速捕捉到求治者的个性与特点,及时发现可以运用的治疗资源,并制定治疗的最终方案与目标。另外,还应该重视的是不同音乐疗法的使用时间不同,通常情况下,镇静类型的音乐适合在临睡前聆听,可以帮助休息与睡眠,兴奋类型的音乐适合在早上或是上午聆听,有助于使人意气风发、精力充沛,解郁类型的音乐则限制较少,适合在任何时间聆听。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绪与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团体音乐治疗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高职学生消除在学习、生活、恋爱、交往、挫折应对以及人格成长等各方面的情绪问题,提升高职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促使其在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心理,这是高职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糖尿病;社康治疗;康复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treatmentandrehabilitationfordiabetes.MethodshospitalinMarch2012toMarch2013weretreated132casesofdiabeticpatientsstudiedwererandomlydividedintostudygroupandthecontrolgroupof66cases,thestudygroupusingcommunityhealthnursinginterventionandcontrolgroupwithconventionalcare.ResultsAftertreatment,bloodglucoselevelsweredecreasedinbothgroupsofpatients,relativetountreatedcontrolgroup,thestudygrouphavehigherefficiency,bloodsugarlevels,complicationsandsecondarylawhospitalizationratesthanthecontrolgroup,withCompa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communityhealthnursinginterventionscanimprovethequalityofcarefordiabeteswithclinicalvalue.

Keywords:Diabetes;communitynursing;rehabilitation

社区康复治疗是近年来应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模式,通过构建疾病档案,采用心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等方式,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能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治疗的治疗方式[1,2]。本文对本社区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详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社区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的13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5.7岁,病程3-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3]。随机将1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研究组(n=66例)与对照组(n=6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取的对象排除了急性肾功能衰竭、脏器严重受损、不愿意配合调查、三个月内服用调血酸药物以及肿瘤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社康治疗,帮助患者自我管理、自我监测,具体的社康治疗措施如下。

1.2.1建立病人档案

社康治疗是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一些列活动,采用医患合作的方式,构建三级管理网络,构建糖尿病患者档案,对于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记录,定期为患者进行检查与指导,建立联系电话,保证患者的复诊与个体指导。

1.2.2药物治疗

降血糖药物需要按照个体化、逐步增加剂量、推荐选用长效降血糖药、有效小剂量联合用药等原则,合理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治疗等药物进行治疗,选择药物计量与用药方法需要遵医嘱。药物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医嘱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并且需要掌握用药的不良反应,做好定期血糖监测工作。在社康治疗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呼吸不畅、嗜睡、心绞痛、衰竭、肺部感染、泌尿系统疾病等,及时采用对症治疗[4]。

1.2.3运动疗法与饮食疗法

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机体代谢,并且能够降低血糖,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应该改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个人喜好建立运动治疗方案,以餐后1-3h开始运动,避免高强度运动、空腹运动,主要以慢性运动、有氧运动为主,相关研究表明,太极拳与步行运动均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因此坚持每周运动3-4次,每次持续45-60min,均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运动疗法的同时,配合饮食疗法,根据患者的情况,控制患者饮食,构建有规律的饮食习惯,戒烟酒,控制患者血糖、血脂,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1.2.4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是在健康教育基础上的治疗方式,通过与患者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对患者进行指导,从而稳定患者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社康治疗的心理治疗方式有:(1)定期健康知识讲座,采用健康知识讲座的方式,能够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状况,并且了解对于口服药物以及胰岛素的应用方法[6];(2)心理咨询与疏导,通过心理交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音乐疗法,选择适宜的乐曲,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

1.3疗效标准

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每个月复查时检查空腹以及餐后血糖,疗效的标准为:以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h血糖<8.3mmol/L,尿糖(+)为显效;以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尿糖(++)为有效;治疗后血糖未达到上述标准,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经过六个月治疗后,对患者的症状以及血糖浓度进行检测,所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89.39%)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8.78%),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2血糖水平

治疗前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水平如表2所示,数据显示,经过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含量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空腹血糖含量与餐后血糖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mmol/L)

2.3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如表3所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恶心、呕吐、周围神经炎、感染等。研究显示,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7%小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糖尿病社康现状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障碍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随着老年化的加快,如何进行老年糖尿病康复治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是当前治疗的新课题。采用社康治疗的模式,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7]。通过构建社区、患者与家庭的社康治疗网络,构建患者档案,做好健康教育、健康指导与治疗,从而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3.2糖尿病社康康复治疗优点

因为糖尿病的慢性病特征,社康治疗模式是应对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社康治疗模式,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而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常规治疗更低[8]。本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社康治疗模式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相关行为、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一般指标、糖代谢、血糖控制、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采用心理疗法提升患者治疗信心,运动疗法提升患者新陈代谢,药物疗法控制患者血糖,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疾病。

综上,社康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StrongK,MathersC,BonitaR.Preventingstroke:savinglivesaroundtheworld[J].TheLancetNeurology,2007,6(2):182―187.

[2]李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治疗杂志,2011,27(27):72―73.

[3]GavinLA.StessRM.GoldstoneJ.Preventionandtreatmentoffootproblemsindiabetesmellitus:acomprehensiveprogram.WestJMed,1993,158(1):47-55

[4]郜丽霞.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研究新进展[J].全科治疗,2013,11(9):851―852.

[5]林萍.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健康教育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70―173.

[6]于景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治疗与健康教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2):283―284.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孤独症;治疗技术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autistic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PDD)的代表性疾病[1]。孤独症进入医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视野只有六十多年的时间,治疗技术仍在发展中尚不完善,孤独症成因复杂,国内外还无完全治愈的孤独症患者病例。目前对自闭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应用行为分析训练等的一些教育训练方法,以及一些正在尝试和发展中的音乐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法。

1教育训练方法

1.1应用行为分析训练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人们在尝试理解、解释、描述和预测行为的基础上,运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过程。自闭症是属于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有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障碍。应用行为分析是行为干预的一种,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刺激―反应―强化。ABA训练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ABA―应用行为分析,即将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应用,它强调对行为功能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消除或建立行为;功能分析法通过分析发现隐藏于行为背后的功能和目的,从而为干预提供依据[2]。

1.2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疗法是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孤独症及相关残障儿童治疗教育中心的斯寇布勒等人于1971年创立。结构化教育充分强调个别化教育,始终以孤独症儿童自身特征为主体.注重发挥优势技能和整合家庭资源,能综合评估其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实现训练的准确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结构化主要是为了避免孤独症儿童因对感觉输入的高敏感性,而产生的对环境或所接触事物变化的不适应,把物理环境、作息时间、工作学习组织等方面结构化,使环境和事件具有可预测性。

1.3感觉统合训练

1969年,Ayres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3]。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感觉输入似乎无法印记脑中,因此常对周遭默然不注意,有时却又反应过度;前庭和触觉虽有作用,调节上则相当不良,大多有重力不安和触觉防御过度现象;对新的或不同的事物,大脑的掌握特别困难,对有目的或需积极处理的事不感兴趣。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利用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听觉、视觉、基础感觉、平衡、空间知觉等方面的训练,刺激大脑功能,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并能做出适应性反应。

2游戏疗法

游戏治疗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Klein(1919)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儿童,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后由各心理学派不断发展形成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儿童中心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格式塔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以及集体游戏治疗等方法[4]。20世纪80年代,日本萌山英顺教授将人本主义理念与精神分析融合于游戏中,创立精神统合疗法,该方法强调治疗师应充分尊重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经验,并能融入其中。治疗师通过与患儿游戏,分享愉悦体验,谨慎地促进患儿与他人的交流意愿,拓展患儿人际关系的范围。

箱庭疗法是一种游戏治疗方法。来访者在咨询者的陪伴下,选择自己需要的玩具模型在沙箱中摆放、表演,从而再现其多维的现实生活,充分展现自己的内在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身心灵的知性理解和情感关怀,使来访者的无意识整合到意识中。这是一种高度形象生动的超越言语、文化障碍的心理咨询方式,特别适合于聋哑或听力、言语困难的儿童[5]。

3音乐疗法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反应对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利用各种音乐形式,设计、策划和选择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帮助和干预,包括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等方式的综合性过程,是一门音乐与人本精神和生命利学相融合的新型医疗技术[6]。音乐也可以与行为训练、结构化教育相结合作为各种治疗方法中的导入部分,稳定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另外其带来的满足感也可作为他们学习活动中的强化物。

4应用其他方法对孤独症治疗的尝试

4.1针灸疗法

张全明、袁青等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的“靳三针”疗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通过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对其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其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刻板行为与统一性保持及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有显著效果。他们认为“针刺治疗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影响是整体水平的。”因此在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运用传统的中医针刺治疗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7]。

4.2医学治疗

到目前为止,人类虽然还没有研发出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但是存在一些能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说盐酸氟苯丙胺(降低自闭症孩子血中血清素的浓度)、羟吗啡酮(对攻击、自伤行为有效)、B-障碍药物(减轻精神压力和恐惧)、荷尔蒙分泌素(能改变不说话的现象)、氟哌啶醇(减轻过于兴奋、攻击、刻板和多动等症状)、抗癫痫药(应对抽痉、意识丧失和失神等)等。

4.3同伴作用策略

同伴作用策略的同伴是指一些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年龄相当的儿童,把他们和孤独症儿童安排在一个班上一起接受教育。这种治疗方法是美国弗吉尼亚Common-wealth大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DonaldP.Oswald博士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施教育时安排一个环境以刺激同伴乐观向上的情绪和不断的努力,教同伴一些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互作用并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方法,改变同伴对孤独症儿童的期望以及通过教给其一些社会技能来促进人际交流。对孤独症儿童的不适当的期望会影响同伴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够增加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那么同伴就会改变对他们的期望并更加愿意和他们做游戏。

4.4海豚辅助治疗

海豚辅助治疗孤独症,主要在于海豚能够发出2000赫兹至20万赫兹多种波长的超声波。现在普遍认为,超声波治疗的机理在于,当超声波作用于人体后会产生机械温热效应,致局部温度升高,血液循环改善,代谢旺盛,组织软化,化学反应过程加速,酶系统功能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当海豚靠近孤独症患儿发出叫声时,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产生较强烈的冲击,激活患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从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

[3]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1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刘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

[5]陈顺森.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原理和操作[J].中国特殊教育,2001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

一、阅读疗法:读祛心病

阅读疗法就是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治疗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其经济、简便及时、不泄露隐私、不伤自尊、弥补心理医生不足等突出的优点,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通过阅读来获得安抚与慰藉,得到开悟与启迪,最终达到自我疗伤的目的。因此,阅读疗法是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增强抵御心理“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创建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基地,进行阅读疗法的立体化研究。泰山医学院成立了阅读疗法研究室,配备了专职的阅读治疗师,将阅读治疗引向深人。承担了省教育厅“阅读疗法研究基地的创建与运作模式的探究”课题;开通了阅疗咨询热线电话;开辟了书疗吧、书方推荐栏等。这项研究为大学生逐病列出对症配伍书方,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开办书疗小屋一大学生健心房,拓展网络阅读治疗服务。针对大学生用于网络文献阅读时间远远大于纸质文献阅读时间的新变化,阅读治疗师及时开设了“书疗小屋一大学生健心房”,动态阅读疗法书目和对症书方,阅读疗法成功案例。“书疗小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索网络阅读治疗,对解决高校大学生日渐增多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再次,成立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协会,研制和搜集对症配伍“书方”。泰山医学院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协会,是我国高校首家创建的学生社团,每班一个阅读疗法自助协会会员,分别由心理委员担任,由他们组成班级阅读疗法兴趣小组。他们实践阅读疗法,宣传推广阅读疗法,并将书带给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推荐给他人共同分享。通过书方推荐交流会、心声倾诉会、演讲比赛等,服务于全校学生。

二、音乐疗法:听怯心病

音乐疗法,就是通过听专门设计的音乐来治疗身体和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音乐疗法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身心疾病,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疗法是大学生心理自助的理想方法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用音乐排遣烦恼,学校于2006年开设音乐治疗与欣赏公共课,2008年9月成立音乐治疗室。音乐疗法师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用心聆听国内外音乐治疗专家推荐的放松减压音乐光盘,通过想象体验,总结感受。针对大学生心灵空虚、抑郁、孤独、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提供减压乐方,深受学生欢迎。另外,组织舞蹈队、音乐疗法自助协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唱歌、跳舞、演奏,来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心理咨询——谈祛心病

高校心理咨询,一般是由专职心理咨询师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与训练,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疏导,帮助走出抑郁,战胜自卑,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咨询和治疗,包括运用各种工具的治疗方法;这里单指面对面地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信件咨询。通过交谈沟通,掌握问题学生心理病因,加以引导和干预,达到发泄郁愤、缓解焦虑、减轻压力、提升心智的目的。

心理咨询结束后可以推荐书方和乐方,以及朋辈辅导和运动进行巩固治疗。

四、朋辈辅导——诉祛心病

成立了大学生心理自助协会、阅读疗法研究会、音乐疗法协会,每个班一个心理委员,一个宿舍一名心理监护员,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朋辈心护员上岗前,都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的培训、阅读疗法和音乐疗法的培训,大多数获得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保证持证上岗。朋辈心护员主要任务是了解同学的日常心理压力、尽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或用同学间的友情和关怀来帮助他们宣泄苦恼,或让他们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对问题严重的同学及时上报,协助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和救治。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班级、寝室,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困扰问题,一般找一位知心朋友或同学丨頭诉一下,或得到帮助排解,或得到朋友推荐的相关书、网站和音乐。同伴彼此之间富有同感的了解,无所顾及的交流,真诚的帮助,对于大学生解除焦虑、走出孤独、克服自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很大。实践证明,朋辈心理辅导与阅读疗法的结合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互助手段,在排解同伴苦闷、控制心理问题恶化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

五、中医疗法医祛心病

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例如文挚用“激怒疗法”治疗战国时代齐闵王的忧郁症。结合泰山医学院的中医学优势,基础医学院配有一名中医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咨询同时,辅助中医疗法,诸如推拿按摩、针灸中药,对治疗失眠、抑郁和神经衰弱效果明显。医者以言行、事物为手段,激起患者某种情绪变化,以达到控制另一种病态情绪为目的的一种疗法。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药学心理学;药学保健;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38-0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保健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药学心理学在医学保健中的应用,便是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满足人们对医学服务质量提高期望的一种体现。

1.1一般资料:统计我院自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62例通过药学心理学进行药学保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8例,女性64例,总体年龄16岁-58岁不等,体重在40-70kg之间,从文化水平来看,大学毕业生共有62例,高中及初中毕业生共57例,小学毕业的有26例,文盲17例。经过我院进行的心理学药效治疗,患者已经基本痊愈,心情指数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1.2方法:通过不同的患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药学心理学在医学保健中的不同应用情况。

1.2.1概念:药学心理学的概念出现的较晚,1979年才有专家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卫生服务体系的配药过程中去。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药学心理学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医学保健中的重要服务项目。

药学心理学是将药学与心理学进行完美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借助外在力量的刺激达到与药效相同效果的一种医学保健手段,这种手段被应用于医学保健事业中,抵消了人们对药物的抗拒心态,从患者的心理上调动起抵抗疾病的顽强情绪,从而在不需要强效药物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医治,这种治疗不会产生药物的副作用,取得了最好的药物治疗成果。

我院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治疗,发现药学心理学中心理学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医治有很好的疗效,而药学心理学中的药学有利于医治得冠心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等患者。药学心理学同时还可以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解除其心理负担压力。

1.2.2应用:药学心理学分为心理药学以及心理药效学两大分支,因此在应用时应该略加注意。

1.2.2.1心理药学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心理药学一般应用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我院收治的162例病例中有26例属于这种情况,因此不仅需要药物的控制,还需要通过精通心理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师对其进行精神方面的舒缓与开导,帮助其缓解精神压力,助其恢复。

在进行这方面患者治疗的同时,我院根据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以及患者的临床数据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药理医师参考精神病学、药学以及医学的相关文献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药物控制,积极运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治医师通过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对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向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提供最新的咨询、教育资料,提高心理药学对患者的治疗质量。

1.2.2.2心理药效学在医学保健中的应用:心理药效学是一种进行临床试验的新概念,是将心理学、药理学以及医学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型学科。在治疗过程中,主治医师对患者的心理把握是关键,如果主治医师能够通过心理因素使同一种药物出现不同的药效,那么对于患者的治疗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显著的例子,以前并没有药学心理学这门学科,人们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过度压抑,约翰?纳什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不同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有很大的帮助。

从我院临床试验来看,运用心理药效学的患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求医型的,一类是被动求医型的。主动求医型的患者主要应用心理药效学进行治疗,这些病患相对而言比较好诊治,他们的心理负担虽重但是病情并不是十分的严重。对于被动求医型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医疗程度要难一些,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患者,心理药效学往往应用于其恢复期。

1.2.3方法:针对不同的患者,应用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药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在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以及肿瘤科皆有应用。

1.2.3.1暗示疗法:这种疗法主要应用于精神科的重症患者,由于某些患者癔症性失明、瘫痪或者感觉缺乏,因此便可以在其信任的情况下对其施以安慰剂进行治疗。

1.2.3.2沟通交流法:这是药效心理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医师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是了解患者病情最主要的途径,医师能够运用语言的技巧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抚慰,与其产生感情共鸣,有利于对其病情加深了解,制定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并取得更好的治疗成效。

1.2.3.3明确告知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病患家属,在医师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辅以家属的配合治疗,有利于心理药效的发挥。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干预前后、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我院进行药学心理学保健的患者进行观察统计,发现在其治疗前后,其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讨论

由于患者的心理因素、身体机能与常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需要药学相关工作者进行识别与确认。药学保健事业的发展范围广泛,涉及到各个应用领域,根据我院一年以来医治的162例患者的病情研究,药学心理学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爱东,江军,张晓添等.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4):312-314

[2]卢春颜.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探讨[J].北方药学,2012,09(1):94-94

[3]邹爱东,江军,张晓添等.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的应用[C].//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24-126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1篇11

【关键词】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依据(某种)心理学的理论,运用(某种)心理学的方法,致力于化解心理症结,促进当事人生活适应和人格健全的专业的(professional)人际帮助活动[1]。

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三大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占据着重大的地位,并对当时的心理治疗有着深刻的影响。

1.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s.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2]。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经典精神分析过程在正式治疗前需经过试验性分析以确定治疗对象是否适合精神分析;然后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开放阶段,其目的在于建立治疗的同盟关系,病人必须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保持对治疗的基本信任。第二阶段是移情的出现及其解释阶段。随着移情的发展,治疗者要及时进行解释,使病人对他将过去经历和体验投射至治疗者身上的情况有充分认识。第三阶段是解释、修通阶段,这一阶段要使病人能区别医患治疗同盟和被移情歪曲了的现实,能区别医生的实体和他出自幼时情感歪曲的医生形象。并帮助病人对移情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着力克服治疗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即其症状所隐藏的潜在的动机有更为清醒的认识。第四阶段是治疗的结束阶段,这一阶段中要解决病人对治疗者的依赖问题和拒绝结束治疗的企图,彻底解决病人对治疗者的移情。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少则半年,多则2年到4年。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和技术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刺激-反应被认为是解释行为的普遍公式。它还认定人的头脑只能看作是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进入“黑箱”的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不可测量的东西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唯一可以了解和把握的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按照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化原理,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3]。假如以往没有常常受到“强化”,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现。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在精神疾病领域里,强迫症的许多行为表现以及疑病症和癔病的许多异常的补偿性症状都是通过想象(即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来获得强化的例子。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为发生的根源。相反,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这样的理论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清晰明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行为治疗是基于行为实验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习、操作学习、和观察学习。行为治疗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

1、人们的非适应性的行为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那些习得的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有:系统脱敏技术、自我管理技术、行为契约技术、角色扮演技术、自信心训练技术、厌恶疗法、饱和技术和代币治疗技术。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七个步骤:

1、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特别注意经常发生和很少发生这一问题的情境。

2、问题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

3、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

4、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

5、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6、结束阶段。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7、检验阶段。如有问题行为复发,可给以辅助性处理。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人本主义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治疗的方法是由这些具有相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在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来访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

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开创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该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4]。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所以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很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其基本条件。罗杰斯认为,当这种关系存在时,个人对自我的治疗就会发生作用,而其在行为和人格上的积极变化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该与来询者建立相互乎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样即可使来询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学会独立决策。

4.对三种流派方法的评价

精神分析治疗的原理是:发掘患者或求诊者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或致病的情结,把它们带到意识域,使就诊者对其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到纠正或消除,并建立正确与健康的心理结构,从而使病情获得痊愈。

弗洛伊德最初主要采用催眠术与精神疏泄方法来治疗癔症或神经症患者。后来,他认为催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往往不能根本解决病人潜意识中的症结,容易复发,以后他就放弃了催眠治疗而使用“自由联想”与“梦的解析”作为他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两种主要技术方法。之后的分析心理学,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虽然都改进了弗洛伊德的方法,但都有不够客观的缺陷,受咨询师的影响比较大,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困境。然而精神分析的方法在探究人的潜意识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往往简单而有效,然而却过于机械,对于过程却缺乏深入研究,不过在日常的治疗实践中,行为治疗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尽管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努力去评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有效性,但他还是过分依赖自己的直觉。与此同时,马斯洛也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选择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说的大部分内容都被看作一种信念、而非科学事实。相应地,一些心理学者和普通人们之所以接受人本主义理论,是因为它和他们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相一致,而不是因为被证据说服。

每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笔者认为,心理治疗应该从行为治疗开始,纠正其不良或者不合适的行为,通过行为来改变习惯,态度;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精神分析学派的思辨思想,不断尝试分析,挖掘;而无论何时,都要有一颗人本主义的态度,相信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咨询师要做的根本目标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广学.心理治疗体系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心理学治疗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艺术;心理健康;审美;情感;艺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2-0014-04

生活中,人们常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达到愉悦精神的目的。音乐、影视剧、摄影、舞蹈、书法等诸多艺术形式均为人们提供了陶冶心灵的途径。艺术对于心理健康的有益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但艺术究竟是作用于人的何种心理过程及如何发生作用以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的,多数人却知之甚少。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使人们在通过艺术探索内心世界、增进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进行艺术与心理健康深层次关联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现代兴起的艺术治疗为我们探索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比较典型的范例,本研究将以艺术治疗为例对艺术与心理健康的互动方式作出分析和阐释。

一、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

艺术通过审美体验融入人的情感过程,继而与心理健康产生密切关联,而艺术治疗是这一关联的具体理论与实践的展现。当今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为艺术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艺术治疗中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正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当事人通过艺术创作赋予艺术作品难以言表的情感,即通过审美体验让治疗师或其他人了解和发现自己,艺术治疗师也通过审美体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分享来访者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情。共情的发生是达到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广义的艺术治疗是指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人们精神慰藉和情感宣泄的工具,人们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吟唱、作画、欣赏影视作品等形式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情感体验,得到精神解脱。这里的艺术治疗主要是个体应对环境的自发行为。狭义的艺术治疗是艺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借助艺术创作的手段或以艺术产品为媒介,在专业艺术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审美体验的过程探索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对当事人的疾病、创伤和情绪障碍等进行干预,促进当事人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改善情绪、认知等社会功能,达到心理康复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艺术疗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对诸如精神分裂症、边缘人格、强迫症、酒精中毒、抑郁症、神经症等心理障碍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在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艺术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艺术疗法可应用于对生理疾病的辅助治疗,如缓解癌症患者的焦虑情绪。艺术疗法对创伤性事件的当事人和酒瘾病人也有一定作用;艺术疗法还被用于监狱关押犯人的自我认识和人格完善工作,有效降低再犯罪几率。

二、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

对于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诠释。早期的艺术治疗师多采用传统的心理治疗理论来解释艺术治疗的方法和因素,随着艺术治疗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丰富,逐渐出现了艺术治疗理论脱离传统心理治疗理论的现象,形成了从艺术治疗或艺术创作本身来解释艺术治疗的视角。

(一)心理动力取向的艺术治疗

在心理动力学理论视角下,艺术治疗师关注艺术素材和艺术创作的潜意识或者想象的意义,使艺术创作成为表现内在冲突的过程,而艺术作品则是过去心理创伤的呈现。通过升华、象征化和宣泄的机制,协同当事人对其创作解释和联想,使情绪得到净化并获得对生命和自我心理的洞察力,达到意识和潜意识的整合。

(二)行为—认知取向的艺术治疗

认知—行为取向的艺术治疗将行为矫正技术运用于艺术治疗,因而多采用指导的方式。在治疗模式上,采用系统化的行为改变策略和结构化的艺术表达来逐步实现治疗的目标。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行为评估,设定治疗的计划和目标并应用客观的测量工具。该取向更关注当事人的认知内容,通过艺术了解、评定和改变当事人的非情感过程。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创作能力提供较简单的媒介材料,使用较简洁清楚的指导语。

(三)人本主义取向的艺术治疗

人本主义取向的艺术治疗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构架,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不仅仅只是适应环境。强调个体有先天的成长冲动和自我指导能力。人本主义治疗师尊重当事人的价值和尊严,接纳当事人的思想,主张帮助当事人接受而不是改变其痛苦和脆弱的状态。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相信当事人的创造潜力,努力提供有利于当事人实现自我成长的环境,通过艺术创作过程帮助当事人认识和接纳自我,成功地完成人格的整合和身心成长。

三、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

艺术疗法是针对有疾病、困扰、创伤的人和寻求自我成长的人的治疗性运用,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或艺术性的表达沟通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促进个体内在冲突的解决和内心情感的升华,在自我探索、自我觉察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

根据艺术治疗中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艺术疗法分为音乐疗法、视觉艺术疗法、舞蹈疗法、戏剧疗法等。音乐疗法以音乐为媒介实现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视觉艺术疗法通过视觉艺术作品实现来访者潜意识内容的表达;舞蹈疗法以舞蹈动作为情感载体实现个体的人格整合和身心成长;戏剧疗法通过角色扮演化解内在冲突。

1.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通过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即音乐创作、音乐演奏或音乐欣赏的方式在治疗师和来访者间进行互动,以达到解除来访者心理困扰的目的。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自古以来,人们就使用音乐来安抚情绪、激发灵感、抒怀。在生理治疗中,音乐疗法是一种辅疗法。心理治疗认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治疗法,不会受到语言的限制,因此,其治疗程序比一般心理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的《心理治疗指南》中指出,音乐治疗以更宽广的视野包括了音乐欣赏、音乐色光疗法、音乐气息疗法和音乐电流疗法,跨越了心理治疗、生理治疗和德育、智育几个方面。仅就其治疗效果来说,创作、演奏、表演和欣赏音乐不仅能够“培养健全的自我概念和成功的体验,得到身心的补偿和精神寄托,而且还可以促使身心不健全的人表达情感,增加社会交往,增添生活兴趣,改变其人格特征”。

德国音乐家KarlOrff创造的奥尔夫教学法,以简易的乐器,强调即兴的演唱、演奏,突出节奏声势的练习,结合形体律动的形式,极为生动丰富的教学方法,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在应用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同时,广泛进入治疗领域。欧美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中普遍使用这一方法,目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儿科专家联合,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对儿童学习障碍和孤独症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国内儿童音乐治疗比较有影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弱智儿童研究组,他们从1991年开始在上海、广州的一些启智学校进行试验,现已取得成效。他们为智力低下儿童设计了五个方面的训练:听觉辨别训练、节奏记忆训练、旋律记忆训练、配乐朗诵训练和音乐形体训练。一年半后的测查结果显示,儿童在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活跃程度、人际交往能力、感情表达能力、完成训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音乐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种类的音乐治疗技术,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聆听式治疗,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即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人们的身心,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这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主动式治疗,又称参与式音乐治疗,即引导病人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得到行为改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选择简单的打击乐器,包括能演奏音乐旋律的乐器,治疗师引导病人随心所欲地演奏,以对一些病患进行治疗。

2.视觉艺术疗法

视觉艺术疗法是指以绘画、拼贴、雕刻或其他形式的视觉创作和作品欣赏作为媒介的艺术治疗形式,最常见的是绘画治疗。视觉艺术治疗在精神病院、特殊教育系统、企业员工训练及潜能开发、社会监管系统、养老院和身心康复机构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米尔纳在20世纪中叶指出,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非常渴望进行艺术活动,她在治疗中发现,与外部现实接触较多的病人创作欲望相对较弱,越是沉溺于幻想世界的病人越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冲动,随着病情的减弱,这种冲动也会减弱。米尔纳由此推论,病人们的艺术活动可能是他们接触外界现实的重要方式,这是精神整体追求平衡的自然反应。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折射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将潜意识内容视觉化。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不知不觉就会将内心深处的情绪、动机、冲突、价值观和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有时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隐藏和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对过去进行重建。在绘画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为治疗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在信息以进行治疗。

已有的研究证明绘画治疗在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1996年,Reese报告了绘画心理治疗在情绪冲突的表达方面所做的研究。他对16名年龄在5~12岁的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绘画心理治疗,探讨了绘画治疗作为情绪表达方式的特点与机制。在这之前,Carolan研究了5名有情绪困扰的青春期少年使用绘画表达自我形象,结果发现绘画有利于揭示青少年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绘画疗法的操作方式灵活,主要是治疗师以患者创作的绘画为中介,对患者进行分析和治疗。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投射潜意识的绘画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自由绘画,第二类是规定了内容的绘画,第三类是对未完成的绘画进行添补。对绘画作品的解释应首先由专业人员进行,其次,患者本人的解释也很重要。

治疗形式上,既可采取个人治疗也可采取集体治疗。研究发现,集体绘画治疗有利于成员更多地接触他人与反观自身,对治疗十分有利。

3.舞蹈疗法

舞蹈治疗是指运用有节律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通过身心融合的艺术形式达到心理康复效果的治疗方法。舞蹈以身体动作、姿态、节律等表现出内心感受,舞蹈心理治疗是以人体表情和动作的心理治疗功能来平衡统一身、心、智和社交功能的现代康复专业与健康学科。这门专业综合了人体表现性艺术、心理治疗学、身心治疗学和动作分析学,系统地调动人性中本有的健康本能,来治疗心理、情绪、行为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创伤或障碍,进而提高自我意识,改善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潜力的发挥。

1940年美国MarianChance把舞蹈和疾病联系起来,1966年美国创立舞蹈疗法协会,1992年日本创立舞蹈疗法协会。舞蹈治疗通过自我沟通,与他人沟通,达到自我控制、发泄、调整情绪的目的,以身体动作来表现、交流感情体验,从非言语的角度,达到心身统一而治愈疾病,可以用于集体治疗和个人治疗。对照研究表明,舞蹈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并有社会康复功能。

4.戏剧治疗

戏剧治疗是指用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的艺术心理治疗。“戏剧”的核心内涵是表演,因此必须有实质的动作。戏剧能够集中表现生命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再现这种关系的作用方式和影响,使当事人有机会从做中学,经历并认识生活中的种种事件。在这种个人与团体的互动关系中,当事人可以自发地尝试并探讨生命经验,达到缓解情绪、促进社会学习、化解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等效果,从而促进当事人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健康,帮助当事人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发挥其潜能。

戏剧能净化心灵、释放情绪,并具有矫正和治疗的功效,对戏剧最早的记载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戏剧治疗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治疗实践,则要归功于英国现代教育学先驱彼得·史莱德(PeterSlade),他在20世纪30年代将儿童戏剧作为一种宣泄方法,帮助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剧创始人莫雷诺的开拓性工作对于戏剧治疗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戏剧治疗首先要创造一个表演的环境,治疗师作为导演或演员,要帮助来访者保持这个活动的表演性,即帮助来访者记住他们是在表演中,而不是在现实生活里。把每个人反映出来的问题、困扰完全当作剧中的情节、台词来处理。在这样一个完全的表演氛围中,治疗小组的每个成员,包括治疗师在内都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预先知道,因为这种表演具有无限的多样性、丰富性。然而,由于表演改变了原来的生活形式,从而也改变了与之相应的情绪状态。

表演的各方建立的是一种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表演是一个共同创造、无限展开的过程。表演训练帮助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成长和发展的机遇,指导人们用自己与生俱来的表演才能创造出新的生活形式,创造性地表演自己的生活。

四、总结与讨论

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因审美体验而产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个体将自身情感倾注于艺术作品实现内在体验的表达;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个体通过对艺术作品所表达情感的再体验实现自身的情绪流动和情感宣泄。对艺术的体验和同艺术的融合都能使个体获得对自身感受的尊重,从而实现内在困扰的释放和升华。因此,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以艺术治疗作为艺术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典型范例,从艺术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作用途径为切入点,阐述了艺术影响心理健康、升华心理困扰、促进人格整合和心灵成长的原因所在。艺术治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丰富从微观角度证实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

在未来的研究中,无论是广义上的艺术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是关于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都应突出审美体验对心灵的升华和疗愈效果,而不是过多地从技术层面进行艺术表达方式的练习。这对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启示,即艺术课程应为“审美”课,而非单纯的传授艺术理论或片面要求掌握艺术手段,这样才能发挥艺术对个体心灵的净化作用,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颖,李明,杨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9,41-105.

[2]周小佩.艺术心理治疗:历史与现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1):119.

[3]杨雪龙,童辉杰.艺术疗法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3(4):130.

[4]杨晓光.艺术治疗的概念、发展与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5(3):57-58.

[5]闫俊,崔玉华.艺术疗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142-145.

[6]王祖承.艺术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06(2):104.

[7]顾黎明,赵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心理治疗述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61-91.

[8]陆雅青.艺术治疗[M].第3版.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3-21.

[9]费明.传统文化工具与艺术心理治疗[J].现代康复,2001(5):24-25.

[10]龚秫.艺术心理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4):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