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6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1-28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1

关键词:饮食;营养;健康;概况;对策

在汉字里,“营”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身或养生的意思。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应当是“谋求养生”的意思。我国营养学家周启源教授对“营养”一词作了定义:生物或使生物从外界吸取适量有益的物质以谋求养生,这种行为或作用称为营养。而这里的有益物质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六大营养素。中职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和大学生,中职生除理论学习外,还有生产实习任务,故他们的活动量较大,加之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是一生当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但是中职生对于食物分类及营养素的来源了解很少,更不懂如何平衡营养,在营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中职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健康”的现代科学定义

“健康”的现代科学定义是身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甚为密切,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而营养失调则会引起疾病,由营养不足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营养缺乏病,比如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眼干燥症、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会引起神经炎、脚气病等。由营养过剩或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中职生也不例外,由某些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引起的疾病,和营养过剩或不平衡引起的肥胖症比较普遍。因此,使中职生能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尤为重要。

二、中职生营养与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

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杜玉侠指出,我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营养知识,饮食习惯不科学。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比高,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普遍存在。三是体力活动不足,不吃早餐,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日益突出。中职生在这几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缺乏营养知识

在我们的饮食中首先要求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大营养素,其次食物还必须要有利于消化、吸收、利用,还要新鲜无污染,制作加工合理,能够增进食欲并实现多样化。此外,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各餐的热量比要恰当,早餐30%,午餐40%,晚餐30%。据了解,在中职生中普遍缺乏营养知识,由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导致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不同专业的学生表现得也不一样,食品、烹饪等专业的学生营养知识优于其他专业。总的来看,女生要优于男生。

2.饮食结构不合理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16~19岁青少年每天营养素的平均供给量:热能3000千卡、蛋白质90克、钙1000毫克、铁15毫克、维生素A2200毫克、胡萝卜素4毫克、维生素B11.8毫克、维生素B21.5毫克、维生素C90毫克、尼克酸18毫克。男女生略有差别,男生比女生指标略高。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学习、实习任务繁重,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营养素的供给量必须与这一变化过程相适应。这个时期的男孩子,由于肌肉和骨骼生长的需要,每天蛋白质供应量应不少于55克,矿物质中的铁与钙以及B族维生素需要量大。而女孩子由于月经来潮致使铁大量丢失,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将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中职生每日应吃大米或白面550克、豆制品400克、肉类100克、各种蔬菜500克、食用油25克。此外,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应吃2个鸡蛋,500克牛奶或酸奶和100克水果。另外还应该经常吃一些水产品和动物内脏。

据调查,目前中职生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其次为蔬菜、肉类、豆类及制品。水果、鱼类、乳类、蛋类等的摄入量均未达到要求,饮食构成不够合理。

3.饮食习惯不科学

中职生大多为学校住宿生,远离父母和家庭,日常饮食由自己掌握,很多学生的生活习惯极不科学,主要表现在:(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或从不吃早餐,三餐分配不合理,各餐热量分配不均衡。(2)许多学生沉迷网吧,常在校外包夜上网,使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上课时精神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饮食习惯的不科学。(3)挑食、偏食、吃零食现象严重。女生中蛋白质摄取量偏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食用量低,糖摄入量普遍超标。(4)吸烟、饮酒的学生逐渐增多,甚至一些女生也沾染了这些恶习。他们仗着年轻,忽视身体健康,大量的抽烟喝酒损害了肺脏、肝脏和生殖功能,还妨碍了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三、提高中职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1.加强营养卫生知识的教育

应该把食堂管理也纳入到学生管理中来。食堂应配备具有一定营养知识的厨师,并加大对炊事人员食品营养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饮食营养水平,以保证学生的饮食健康。同时可以考虑对学生增加饮食营养方面的讲座,或直接在体育课中加入营养与健康的知识,并在体育课考试中占一定比例。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获得饮食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三餐热量分配要科学合理。但是,中职生中有相当多的同学不吃早餐,或对早餐重视不够,在食物选择上比较随意。因此,学校应大力推广营养早餐,要根据学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科学合理搭配,使学生吃到热量和各种营养素都达标的早餐。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纠正因偏食、挑食造成的营养不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吸烟、饮酒、沉迷网吧等不良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他们自觉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3.完善饮食结构

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是全面的、均衡的,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就应当广泛食用多种食物。中职生活动量大,对能量的需求量也大,谷类食物基本能满足,因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现在中职生饮食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产品、奶类及水果蔬菜等摄入量较少。建议应适当增加豆及豆制品、乳及乳制品、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禽蛋、深色蔬菜及海产品的供应,以丰富食物品种,均衡营养、促进健康。

4.社会共同关注,努力维护学校的饮食环境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周边出现了许多网吧、饭店、快餐店,还有街边商贩、烧烤摊,这些路边摊出售的食品,多为自己加工制作,食品原料质量没有保障,使用的用具多为不合格产品,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健康证明。部分学生长期食用这些不卫生食品,以及快餐店里营养价值极低的快餐,导致学生身体健康和体质急速下滑。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尽早整治学校周边的不卫生摊贩,定期检查饭店、快餐店等餐饮机构的卫生条件,切实维护好学校周边的饮食环境,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旺盛,心理变化复杂,正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好时光,脑力和体力活动量大,消耗的能量多。因此,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膳食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自己本身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本钱。

参考文献:

[1]李殿鑫.饮食营养与健康[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2]陆建邦,孙喜斌,单新国.饮食营养与健康[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4).

[3]赵法.今日营养与健康[M].金盾出版社,1985(6).

[4]王大江.对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3).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2

在各种养生方法中,药膳养生一直为人所乐道,并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人们把加用中药的膳食称之为“药膳”,始于西周时期。当时,宫中官职人员掌管帝王的膳食保健工作。后来涉及药膳养生的书籍有《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养老奉亲书》、《饮膳正要》等。因为“民以食为天”,医家把药膳保健的方法通过一日三餐给特定的人服食,容易为食用者所接受。药膳虽不是普通的膳食,但它也不仅仅是药,真正做到了药、食相融相合,所谓“以食促药,以养于生”。膳食的形式涉及各种菜肴、羹汤、粥饭、糕点、米面食品、酒类、饮料等,食品类型十分广泛。

药膳不仅具有可食性,更具有保健性。因其顺应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特别是用药性动植物保健的要求,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药膳通常按药学原理将中药和食物合理配伍,通过烹调加工制成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功效的独特膳食,属于中医里的最高层膳食概念。制作药膳,必须遵循药材本身的性质,尊崇中医理论,对药物和食物事先净选、软化、切制,再做炒、煮、蒸、煅等热处理。在烹调药膳时,把先行处理的药物和食物加水炖、焖、煨或蒸食最佳,以上方法可使药性释放于“汤”内,彰显药效。为使人体能充分消化、吸收药膳,发挥药物功效,药膳宜在饭前半小时即空腹时食用;而心脏病患者因具特殊性,某些药膳可饭后食用。必须注意,药膳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过度食用反而对身体无益,所以食用者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选食,不要盲目暴饮暴食。

科学养生方法:饮药酒

带有药膳性质、以酒作溶剂的补益饮品,被人们称作“药酒”。药酒之妙在于其中药的药性能借助酒的力量作用于身体的相关部位,通过养血、补血、和血、散寒,从而达到养生强身的作用。药酒,因易于保存、配浸,随取随用,比药膳更方便、更易推广。

药酒在中华民族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可谓源远流长。从酒到药酒,再到饮食文化已经上升到便捷的保健手段,折射出辉古耀今的智慧之光。在代表先秦时期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取醪醴(即酒)祛病邪的记载,可视为药酒治病之源头。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药酒3方,为栝莲薤白白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红蓝花酒,分别用于胸痹、黄汗和妇人血气腹痛。自此以后,药酒应用日趋广泛,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赵佶《圣济总录》、明・朱棣,《普济方》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中,有药酒应用的记载。《本草纲目》中列入的药酒有79种之多,每种都有它的针对性。清代特别盛行饮酒养生,宫廷御酿的补益药酒空前发达。不但如此,清代御医还对药酒的服用方法、原理和疗效均有详细的研究记载。

时至今日,药酒特别是保健药酒、养生酒不断推陈出新,更主动迎合人们追求品味、注重医疗和保健多重功效的要求,在酒类市场上愈来愈受欢迎。中药保健酒、养生酒侧重于防病养生。总体来说,此类酒具有补益气血、补益脾胃、滋补肝肾、温肾壮阳、强筋壮骨、养心安神、补虚扶赢、健脑益智、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平补阴阳等功能。如八珍酒、人参酒、仙灵固精酒、万寿药酒等,特别是遵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原清官秘方酿制而成的乾隆御酒,是中国养生酒的首选,无病时服用可以养生,调理脏腑、气血、阴阳之偏,有病用之亦可祛疾,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所以,现代人把药酒保健酒、养生酒视作养命圣品,在医药科学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饮用养生酒:健康长寿的需要

“酒大伤身”已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难言之隐”,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难题。今天,文明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凤靡全球,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代表之一的白酒,已不能满足人们这一消费要求。不少人视喝白酒为畏途,于是以健康为主要诉求的药酒、保健酒、养生酒开始在市场上风生水起。但人们往往对其酒体、色泽、药性不甚了解,它们究竟对人体有无好处呢?据专家研究,嗜酒对人体有害,但适量饮用精制的养生药酒,对人的健康长寿好处多多。

1养生药酒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剂,酿制香醇,少饮无害。而酒药结合,对身体更是有益无害。

2饮养生药酒可促进消化。步入中年以后,人体消化系统功能就开始降低,如果饭前饮用养生酒,可以促进胰液分泌,增强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养生药酒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年以后,血压变化与酒呈现以下关系:酗酒者血压最高,其次是不饮酒的人,血压最低者是少量饮酒者。因为适量饮养生药酒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增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阻止血液在冠状动脉内凝固,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3

中医学是“天人合一”和“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人的生命与外界环境诸因素是协调统一的,同时机体内部各种因素也是协调统一的。如果内外两类协调出现失衡,将导致机体偏离健康状态。体质对于人机体的健康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中医学的观点来看,健康遭到破坏是人与外界因素之间的适应失调和人体内部诸因素相互失调的结果,因此在病因学上认为有内因外因两大方面原因。无论是“六淫”之风、寒、暑、湿、燥、火也好,“七情”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也罢,再扩大到外伤、疫疠之气、暴饮暴食、房室不节、禽兽所伤等等,其实皆外因是也,内因只有一个-就是体质。用五行体质论对个体的体质进行归属,从外来说,是个体在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应性,从内来说,是个体机体结构与功能上的特点使然,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是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就是各种致病因子。正气与邪气相互较量的过程与结果,确定人能否保持健康;只要有足够的正气,各类致病因子就不能够破坏人体的健康状态。决定人体正气强与弱的主要因素就是体质。保健就是调养体质以顾护正气,养生就是养护人的生命的原动力。

五、各型体质的保健养生要点及饮食调养原则

在前面五行体质理论基本观点第一条中已经明确,“人的体质在其一生中极少发生转变,基本是恒定的。个体的体质无论属于哪一类型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说,都是正常的”,那么还有进行体质调养的必要吗?其实如果能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考虑,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体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表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界总的来看是阴阳平衡的,即使局部不完全平衡,总体也是平衡的,而且这种平衡是动态的。个体的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有其自己的属性是天然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属性也是天然的事。按照五行体质类型对个体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一是不同型质的个体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当中,会有许多因素比如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因素,会导致其机体依据其自身体质的倾向性而发生向背离健康的方向转化,比如水型体质的个体本身就偏寒,如果再进食较多的寒性食物,就会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在了解到个体的体质后,适量进食适宜的热性食物,则有利于纠正体质的偏寒,从而有利于健康,这可以概述为“趋利避害”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进行保健和养生,可以使机体的“阴阳微偏”状态向着“纠偏”而不是“促偏”方向不断发展,而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向着健康方向进取的过程,所谓“永无止境”是因为健康状态的完善本身就是永无止境的;二是不同质型的个体调养原则是有所区别的,即所谓“个性化”原则,这正是个性化保健养生方案的理论依据。

养生保健的总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通过一协调阴阳,二护阳葆精,三顺应自然,四调摄精神,五饮食有节,六起居有常,七劳逸适度,进而达到形与神俱、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精神调摄修“仁德”;饮食药物调“体质”;运动健身养“身形”;适应环境扶“正气”。本文重点谈饮食药物调体质。中医学认为“药有四气五味”而且“药食同源”,这是药与食物能调整体质的根据。饮食调体质所必须遵从的根本原则是“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要选用四气五味与人体的阴阳寒热相合的食物经常食用,才能生精益气,调和阴阳,使机体健康状况不断提高。

1、木型体质人调养原则及饮食忌宜:

有热者滋阴清热,滋水涵木,滋养肝肾,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宜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鱼类等清淡食物,并着意食用沙参粥、百合粥、枸杞粥、桑椹粥、山药粥、玉竹粥等。条件许可者,可食用燕窝、银耳、海参、淡菜、龟肉、蟹肉、冬虫夏草、老雄鸭等。对于葱、姜、蒜、韭、辣椒、肉桂等辛辣燥烈之品则应少吃。

兼郁者宜疏肝理气,畅其条达。可适量多食一些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茴香菜、高粱、刀豆、香橼等。

兼瘀者益气活血,养血柔肝。可选用养血之品,如地黄、当归、山楂等。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适量多吃些醋,中医有酸入肝之说。红糖山楂粥、花生粥、黑芝麻糊亦适宜常食。

2、火型体质人调养原则及饮食忌宜:

以泻火下气、滋阴润燥为原则。因为中医学讲“壮火食气”,更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说法。

可多食些寒性的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等。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戒酗酒。

3、土型体质人调养原则及饮食忌宜:

以健脾、醒脾、利湿、行气为原则。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需要注意调理。

具有健脾利湿的食物,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食勿过饱。

4、金型体质人调养原则及饮食忌宜:

以补气、益气、健脾、生血为原则。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肺、肾皆当温补。

可常食温性或平和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党参、当归、熟地、枸杞、山药、玉竹、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等。有血虚征象者,可常食桑椹、荔枝、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有一定的补血养血的作用。

5、水型体质人调养原则及饮食忌宜: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4

【关键词】产后饮食指导;母乳喂养;泌乳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6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76-0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新生儿在出生后4-6个月应给予纯母乳喂养。自我国开展促进母乳喂养的新模式,提倡爱婴活动以来相继实施了母婴同室、早开奶、早吸允以及按需哺乳等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但至今我国各地区出现的普遍现象:4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仍低于60%,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低于30%,导致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无法控制在最低范围内[1],关于促进母乳喂养的报道文献很多,系统的分析家庭和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程度、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等对持续继续呢母乳喂养的影响,但对于产妇是否保证足够的摄入量没有得到相关的重视。为了再次探讨母乳喂养成功率的问题,我们采取临床对照的方法,进行标准的时间、规定的方法及次数对产妇产后实施有效的饮食指导,分析饮食指导对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我科分娩的68例产妇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在21-31岁,平均年龄25.9岁。均为足月单胎正常孕周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产妇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产妇实施有效的饮食指导为观察组,两组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质、产后情况以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饮食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产妇未给予饮食指导只给与常规的护理措施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产后早开奶,母婴皮肤接触,吸允,并对产妇的喂哺姿势进行指导。

1.2.2饮食指导的方法观察组的产妇在实施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外,又实施饮食指导,对于产妇及其家属有专门的护士发放关于饮食指导的资料,并对于产妇进行产后饮食的相关知识讲解,此活动在医院在产妇住院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在产妇入院后,对于入院的孕妇及其家属发放饮食指导的资料并向孕妇及家属讲解产后合理的食物种类与正确的进食方法,第一次对孕妇进行指导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定。住院期间第二次饮食指导是在产后第2天进行,有责任护士密切观察产妇产后第1天的食欲情况、进食情况以及食物的种类,并与产妇及家属密切沟通,回答所提出的各项问题,并真确的给予饮食指导。这次饮食指导有针对性,相对比较灵活。

1.2.3资料收集的方法为确保收集的资料标准和统一,并对收集资料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对于参与收集资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关于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讲座式分析。主要是对两组产妇在产后的泌乳始动时间;并记录产后1-4天的泌乳量。

1.2.4判断乳汁充足的指标是指哺乳时能够听到婴儿吞咽声;婴儿每天拍软质大便1次以及6-10次的排尿(总尿量大概湿透块6块尿布);新生儿一般生理体重下降低于10%,婴儿睡眠好,反应灵敏,母亲哺乳时有下奶感,有胀满感。每次哺乳后不需添加任何代乳品,产妇具有以上条件表明母乳充足;每次哺乳后需添加代乳品则表明母乳不充足[3]。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乳动时间比较见表1。

2.2两组产妇母乳量比较见表2。

3讨论

此组研究证明,良好的饮食指导能够使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提前,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产后拥有足够的乳汁是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保证,产后母乳喂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产后的乳量不足[4]。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是促进母乳喂养的主要措施,对于健康指导中饮食指导是最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产妇的摄入量产妇充足,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前提条件。产妇在产褥期的合理营养对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足够的食物需要,有助于产妇保持健壮,并能有足够的精力及体力坚持进行母乳喂养。产妇在哺乳期每日膳食的标准为:主粮450g,牛奶250-500mI;动物脂类产品400g,豆制品50-l00g,蛋类l50g,水果l00g,蔬菜450g,使用的植物油20-30g。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多次强化的饮食方面的指导,使产妇在哺乳期能够合理地营养进食,产后的乳汁分泌充足明显的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母乳喂养宣教后的产妇泌乳l0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l1):61.

[2]刘筱娴.孕产妇的营养与合理膳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l):2l.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5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误区;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经验与养生知识。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针对人体进行养生,成为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所广为关注的医疗保健方法,对于人体促进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功能,但由于个人认识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人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确选择,以致于出现中医养生方法的误区,导致养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中医养生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中医养生的内涵特征

相对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用身心养护方法,保持或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活动。简单地说,养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养生命。所谓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方式对人体机能进行合理调养来增强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保持生命机体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行为活动。

养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对人体生命认知的角度不同,中医养生在个体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品德修养、饮食起居、医术药物等调理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中医养生,讲究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以及综合施养,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民俗、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2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经常会形成误解而出现如下误区:

中医理论强调无病预防,讲究调理,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养生在于调和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脉,提高机体调适能力,保证人体健康。

受西医理论影响,很多人对于中医理论认识仅限于疾病的康复医治上,而忽视中医养生的预防调理功能,简单的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物治疗疾病,还有些人具有过于依赖中药治病的心理,一旦身体不适,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药治疗,轻视“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降低。

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特点,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每个人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养生保健方法就会不同,进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很多人在进补时虚实不分,盲目进补,过于注重食补疗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补药利于健康的不科学观念。

3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需要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以及持之以恒综合调养等原则基础上,进行科学养生。中医养生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体现了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形体养护,重视身心协调,主张“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中医养生包括情志、食补、药物、气功、运动、针灸、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养生时应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时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3.1精神养生: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应注重个体精神方面的保养,注重情感疏导,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波动影响,在中医“形神一体”观念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静心寡欲、愉悦情志、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精神调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3.2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调整睡眠节律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增进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按照生物钟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保精固肾,调息养气,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时的寒、热、温、凉变化来调节生活规律,做到养生与天时气候同步。

3.3饮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合理调整人体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科学营养成分的摄取搭配,日常生活中应定时定量适度饮食,加强饮食卫生和安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

3.4运动养生: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运动来调节精力、强身健体,促进消化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运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和锻炼,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以达到筋骨舒活,强身健体之功效。

3.5药物养生:人体在各种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往往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针对不同病状采用药物服食也是中医养生的内容。在医治养生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适当把握药物服用剂量和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合理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健身强身。

结束语:总之,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健康肌体的重要养生手段,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及多样化特征,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有效养生方法,避免曲解养生之道而导致养生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79G478.5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9-1116-02

【关键词】健康教育;课程;学生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最基本的保证。虽然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1],但这只是客观上的法理保障。提高大学生爱惜生命和保护健康的主观意识,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是作者多次为某校大学生开设《饮食与健康》这一全校性通识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报道如下。

1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所得结果令人深思。孙建华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的饮食处于自发行为,缺乏科学指导,体格状况不容乐观;主食量不够,种类单调,缺乏身体健康发育所必须的粗粮;不重视早餐的情况严重,挑食、偏食等现象也令人担忧。

谢佩娜[3]通过对浙江省98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在30d内有4.6%的男生和0.4%的女生报告有10次或10以上重度饮酒;在最近6个月内饮酒后曾有过恶心、头痛等感觉情况的有216人次,酒后曾呕吐过的有170人次,酒后曾伤害过自己或他人有22人次,酒后曾有过损害物品、谎报火警或类似行为的有15人次,暴饮的大学生还面临着无防护的等其他危险。

张有平等[4]对我国西南地区的28个少数民族的13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且存在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和按自己嗜好饮食;31.7%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58.1%的女生经期不正常,43.2%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科学饮食教育,增强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水平;提高学生的饮食、营养及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探索

近年来对在中小学中开设《饮食与健康》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陆续有所报道[5-7],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专著或科普读物也有出版,对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也有呼吁。

饮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饮食不只是生存的自然需求,也不单纯是一个与营养学相关的单一科学问题。从人本身来看,饮食涉及年龄、性别、民族、工作岗位与居住生活环境等;从物质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种类、成分、原料产地、搭配加工,使用方式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饮食涉及民俗、习惯、经济、道德等。因此,在大学生中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播和生活习惯的教育,而且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珍爱生命、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笔者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营养物质的性质与功能,营养常识、烹调常识、饮食疗法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将食养理论与当代的营养学知识结合起来,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饮食与营养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与保健习惯。

3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将《饮食与健康》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时,每年选课的学生都在300人以上,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渴求。如何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任课教师的压力和鼓励。在研究了大学生饮食与健康状况和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多备精讲,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包罗万象。实施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既要考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要考虑大学生的适用性和趣味性;既要考虑传统的观念又要考虑发展趋势;既要使学生的听觉悦耳,又要使学生获得视觉冲击,从而提高课堂吸引力和课堂效率。为此,本课程主要介绍的内容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1)人的消化吸收系统;(2)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及其对人体的主要作用;(3)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以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第二板块是药食同源问题,介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强壮体魄。在前2个板块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当前非常权威的健康讲座录像,让学生聆听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对健康的阐释,并指导如何从饮食、运动和心情等多方面结合,以建立和维持身心健康。这也是前面2部分内容的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概括和实践经验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双方面都对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学会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和身体保养,促进他们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第三板块介绍我国的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尤其是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介绍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并通过特色菜肴的制作视频进行实践演示和视觉冲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动手烹饪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往往对这一部分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男学生,教学效果非常好。

3.2网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从课程教学一开始,笔者就建立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根据自身及周围人群的健康情况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质疑或饮食健康方面的疑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内向,不习惯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会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诸如运动后的饮食问题、如何通过科学节食减肥、如何通过饮食改善神经衰弱等等。因为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没有顾虑,往往容易收集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并且问题表达得比较清楚,对了解学生的内心和实际情况帮助很大,所以每开一次课,教学内容尤其是食疗那一部分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和补充。

3.3考核报告,促进学生总结与探索在学期末,笔者要求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紧密结合,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生命与健康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通过1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饮食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再处于无视无知的状态,意识到生命需要呵护,健康需要保健,所以对这次作业都非常认真,很多甚至是一个非常深刻全面的自省,并从饮食、生活习惯、日常锻炼和心态调整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解决方案和详细的行动计划。

总之,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础,对正值生命力旺盛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连续几次在全校范围开设《饮食与健康》课程的实践表明,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许许多多不自觉、不理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十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对他们开展饮食营养、健康和保健知识的教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4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主席令第45号.1995-3-18.

[2]孙建华,陈晓,鲍茵茵.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8-91.

[3]谢佩娜.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四川体育科学,2002,3:46-47.

[4]张有平,刘学哲,吴献华,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营养及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30-331.

[5]陆少明.论学校开设饮食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20-22.

[6]陆少明.中小学“健康饮食”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