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肿瘤介入;危险因素;医院感染
近些年,肿瘤介入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逐渐增加,这也成为了很多肿瘤患者病死率的重要诱发原因之一,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因此,此时研究肿瘤介入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原因采取相关护理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广西医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肿瘤介入科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1200例住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参照卫生部编制的《医院感染诊断(试行)》进行病例的采集,并对85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完整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前瞻性监测和统计学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
2结果
2.1年龄因素在本次研究中,40岁以下患者180例,感染7例(3.9%),41~50岁患者310例,感染15例(4.8%),51~60岁患者300例,感染25例(8.3%),61~70岁患者280例,感染20例(7.1%),71岁以上患者130例,感染18例(13.8%)。
2.2住院时间因素85例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6d,最长125d,其中住院天数7d以下90例,感染2例(2.2%),住院天数8~15d共430例,感染13例(3%),住院天数16~30d共440例,感染32例(7.27%),住院天数31d以上240例,感染38例(15.8%)。
2.3原发性肿瘤因素1200例肿瘤患者中,肺部恶性肿瘤220例,感染20例(9.09%),肝脏恶性肿瘤630例,感染35例(5.55%),胃部恶性肿瘤150例,感染15例(10%),肠道恶性肿瘤105例,感染10例(9.52%),其他部位恶性肿瘤95例,感染5例(5.27%)。
2.4医院感染部位本院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共46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例(76.08%),下呼吸道感染11例(23.92%),其次为胃肠道感染10例(11.7%),其他真菌感染8例(9.4%),泌尿系统感染4例(5%),血液相关性感染6例(7%),腹腔感染5例(5.8%),胆道感染6例,感染率为7%。
3讨论
3.1肿瘤介入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3.1.1住院时间研究证实,肿瘤介入科的医院感染发生与患者住院时间呈正相关[1],这主要是由于肿瘤患者住院较长,加大了感染发生几率。
3.1.2年龄在本次试验中,51~60岁患者感染25例(8.3%),61~70岁患者感染20例(7.1%),71岁以上患者18例(13.8%),这说明年龄与医院感染发生存在一定关系。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进而容易引发感染。
3.1.3原发性肿瘤因素患者原发癌的部位不同,其感染几率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本组研究中,肺部恶性肿瘤出现的几率最大,其次为肝脏、胃部等。
3.1.4感染部位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以呼吸系统为主,占54%,这与当前国内众多文献资料报道一致。这既与老年人支气管黏膜的清除能力降低有关,也与其咳嗽发射减弱相关[2]。
3.1.5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过多也会造成医院感染几率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肿瘤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经常进行各种侵入性治疗操作,加深静脉置管、留置胆道引流管、导尿管等,都会造成患者的黏膜受损[3],最终使得病原菌入侵造成感染。
3.1.6抗菌药物的使用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使用一些的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很多致病菌得到繁殖和生长的机会,使患者真菌感染的几率增多。
3.1.7医源性因素除以上几点外,肿瘤出现医院感染还与各种医源性因素有关,如没有将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分开安置、病房通风不顺造成空气污浊等均会引发感染[4]。同时,在治疗性操作之时,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和隔离,没有按照流程洗手等,都是感染发生的因素。
3.2减少肿瘤介入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措施针对以上多种诱发感染的因素,肿瘤患者在入院之后要及时进行各项检查,积极配合治疗,尽量缩短住院时间;有条件的患者要尽量选择小病房,减少交叉感染几率。加强病房的管理,减少探视人员数量,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卫生、清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此外,医务工作者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洗手[5],最大程度减少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德猛,黄和平.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2(2):123-124.
[2]雷宇,潘文,李胜,等.肿瘤专科医院化疗科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广西医学,2011,9(17):208-209.
[3]薛菊兰,王靖,黄祥菊,等.住院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5):581-583.
【关键词】肿瘤患者化疗后;病源菌;免疫功能低下
化疗后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逐年增加,也是我院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采取把2005年12月1日至2006年12月1日,全院化疗后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及肿瘤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院内感染168例,按照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168例感染病例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而且168例感染病例中,108例感染患者接受化疗。
1.2方法用回顾性调查,逐份查阅病历原始记录,研究化疗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治疗、住院天数,病源菌及抗生素应用情况及感染时间及部位。
2结果
2.1化疗患者感染发病率2005-2006年均高于同年我院总感染率,我院是肿瘤专科医院,肿瘤患者多数以化疗为主,多数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化疗患者感染率高。168例感染病例中,恶性肿瘤接受化疗为108例,占总感染率的64.29%。
2.2感染部位特点本组168例感染病例中,呼吸道感染56例,占感染例次率为33.33%,泌尿系感染30例占感染例次率的17.85%,术后切口感染7例,占感染例次率的4.17%,肠道感染病例,占感染例次率3.00%,皮肤2例,占感染例次率1.20%,其它感染68例(包括、口腔炎、中耳炎、放射性炎症)占感染例次率的40.48%。
2.3感染与化疗时间的关系见表1。
2.4感染与化疗及抗生素的关系168例感染病例中,接受化疗者占90%以上,应用抗生素治疗占80%以上,可见化疗使用抗生素治疗与发生院内感染有关。
3讨论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住院时间长,长期接受化疗药物治疗,造成白细胞降低,免疫功能下降,患者的免疫细胞或体液免疫机能受损,各种致病菌易于定植而起感染[1]。恶性肿瘤化疗后,多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占首位,其次为泌尿系及术后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2]。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长,而且是慢性消耗性疾病;②患者免疫机制低下,加之长期大剂量接受化疗及抗生素治疗。致使菌群失调;③气管插管切口手术,致使气管与外界直接沟通;④术后患者正常吞噬功能和呼吸道清除机制不全;⑤细菌容易进入并留于呼吸道易引起感染;⑥患者口腔受到污染随飞沫污染环境,泌尿系感染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尿路感染的病源菌80%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以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占多数;⑦革兰氏阳性菌占20%,且葡萄球菌也很常见,长期化疗,并使用抗生素患者也发生尿路真菌感染,大多数尿路感染多由内源性肠道正常菌群引起。
术后切口感染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引起术后感染最低条件是细菌的来源,有传播的场所,以及细菌经切口进入人体的途径,还有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不同细菌和病毒可引起各种术后或伤口感染,另外,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室和环境及敷料等参与手术人员带菌(尤其手)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虽然对肿瘤患者化疗后引起院内感染认识很深入,也选定和实施某些控制手段,但是院内感染还会继续发生,同时又有新的感染出现,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慎重合理使用化疗药物及抗生素,把院内感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肿瘤科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27-0146-02
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控制成效与医疗质量和安全紧密相关。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更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导致严重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如何全面控制肿瘤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控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狠抓预防医院感染各项制度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2年肿瘤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肿瘤外科和肿瘤内科)2008-2012年全部住院患者10971例,病例均经临床、影像学、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均接受了放疗和/或化疗。
1.2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常规检验、细菌学培养、影像学诊断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医院感染以及对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使用抗生素情况、住院天数、感染与疾病临床分期的关系、疾病状态等进行总结分析,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医院感染状况
2008-2012年肿瘤科总住院10971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感染161例,其中男102例,女59例,年龄14~85岁,住院时间8~157d,平均住院45.2d,住院期间发生1次感染的为148例(1.35%),发生2次以上的13例(0.12%),发生一个部位感染的158例,2个或2个部位以上的3例。近几年由于逐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落实各项预控措施,肿瘤科的院感率也在逐步下降。各年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见表1。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与国内文献[2]相关报道相符,其次是胃肠道、泌尿道、口腔、皮肤软组织、术后切口等。
2.3医院感染患者原发病的构成情况
原发病的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肺癌(35.58%)、食管癌(19.65%)、肝癌(8.77%)、鼻咽癌(7.89%)、结肠癌(7.89%)、乳癌(7.02%)、直肠癌(4.39%)、前列腺癌(5.26%)、胃癌(4.39%)、淋巴癌(4.39%)、宫颈癌(3.51%)、喉癌(2.63%)、其他(2.63%)。
2.4医院感染与肿瘤分期的关系
Ⅰ、Ⅱ期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为0.55%(13/2356),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72%(148/8615)。
2.5医院感染的致病菌构成情况
在176例次感染中只有5例次是临床诊断,余都结合通过送检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真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与文献[3]报道相符。
2.6医院感染与使用抗生素的关系
未使用或使用1种抗生素者医院感染率为8%以上,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者为26.0%以上,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7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
16例次泌尿道感染患者,全都有留置导尿管史,留置时间>15d。胸腹腔感染者有6例次全部有胸腹腔穿刺引流,另有2例纤维支气管活检后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也与相关文献[4]报道相符。
3讨论
3.1肿瘤科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3.1.1恶性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易并发医院感染因患者多为体质差(恶液质),还伴有不同的慢性基础疾病,又多采用放疗或化疗,而放、化疗均极易导致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抵抗力明显降低,易并发感染,且越到疾病晚期越易感染。
3.1.2医院感染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本调查显示,恶性肿瘤患者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大的老年患者感染率高。
3.1.3医院感染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并发真菌感染和菌群失调。
3.1.4医院感染患者与侵入性操作有关治疗过程中,各种插管、手术是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治疗手段,难免为细菌进入机体或激活了定植菌致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3.1.5住院时间及环境患者住院时间长,完成治疗疗程需多次住院,与其他患者接触多;加之探视、陪护人员出入频繁,降低了病房的空气洁净度,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2肿瘤科患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策略
3.2.1建立完整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体系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即医院有感染管理委员会,下有感染控制管理科,科内有感染监控小组。结合科室的特点制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使科内院感控制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5]。
3.2.2加强工作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加强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培养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机理和诊治;细菌耐药机理和耐药性变迁、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消毒隔离制度、各项无菌操作以及正确洗手方法、危重感染患者的抢救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等知识,使医务人员高度认识其重要性。
3.2.3变被动监控为主动监控如果长期停留在日常监测管理上,缺乏参与控制及相应学术研究,只能重复着较低层次的表面上的被动工作。所以要使各级监控人员实现“要我监控”向“我要监控”转变,变被动监测、回顾性调查为前瞻性监控,主动融入临床相关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笔者所在医院从2009年起实行从回顾性调查变为前瞻性监控(目标性监测),使感染率逐年明显下降。
3.2.4减少侵袭性操作,遵从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其有很强的科学性。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龙其是透析术、动静脉插管、引流术、内窥镜检查、导尿、气管切开上呼吸机等极易引起医院感染发生。同时注意医疗器械的正确处理,确保灭菌质量。
3.2.5监督合理用药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与滥用是造成人体微生态失衡和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6]。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章制度,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考评,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分析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3.2.6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长期卧床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如预防口腔感染,定时翻身叩背,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发生。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教会患者及家属预防感染的一般常识和方法。同时加强环境管理如室内空气的消毒、通风换气,物表的消毒及探视陪护人员的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的程度、机体的免疫力、治疗的方式方法、年龄、侵入性操作、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的消毒无菌观念、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及预防控制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健全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落实医院感染的监控实施,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患者的支持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改良病区环境,全面提高医务人员预防为主的观念等,有效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2]常海燕.某肿瘤医院1995-2003年医院感染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100.
[3]林臻.肿瘤专科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探讨[J].吉林医学,2007,28(11):1266.
[4]唐铁钢.综合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3):267.
[5]赵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吉林医学,2008,29(24):2461.
北大肿瘤医院在2004年就开始尝试建立数据仓库,先后进行了两次升级,现已初步建立了医院运营管理平台。经过近8年的摸索,信息部门在实践中得出结论:数据仓库(DW)和临床智能(CI-ClinicIntelligence,即企业的BusinessIntelligence)技术,是现阶段满足医院数据利用需求的有利手段之一。
医院的信息化需求
数据的整合和利用,是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发现医院数据存在数据结构、标准化、数据质量、数据时效性、分析功能效率等多种问题。
医院发展信息化的动力,来源于医院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医院的需求有四点:临床业务精细化、运营决策数字化、科研数据采集自动化。
从院领导、科室主任到其他管理和临床人员,都对医疗信息有所需求,具体涉及查账、核算、科研、临床实验、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如今,管理决策、运营以及医疗改革测算都依赖于信息的整合、分析、计算和再利用。各业务科室的需求越来越强,对信息部门提出的数据分析需求甚至达到一天数次,这就要求信息部门数据整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并能够实现快速检索和分析。要满足医院各层面统一高效的信息需求,信息部分需提供以下几项内容:
灵活的分析平台:灵活可靠的工具和平台支持各部门对数据的“自助式”分析和利用。
数据统管和共享: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真正实现数据的全方位共享。
患者综合信息统一视图:将源自不同系统且标准不统一信息,整合在一个界面中进行综合处理,存在巨大的障碍,并有分析效率低下、界面风格不一致的问题。
运营分析平台:对医院管理者所关注的医院运营效率、质量、绩效等进行分析、监控和跟踪的系统。
临床科研分析平台:临床科研数据自动化采集、支持单病种数据整合、分析和查询便利的临床科研平台。
大数据应用实践
面对如此众多的数据问题和需求,依靠手工实现数据分析以及应用已经不再适合。那么,信息部门应该如何应对数据分散、处理效率低、一致性差等手工作坊时代的问题呢?北大肿瘤医院在2004年就开始尝试建立数据仓库,先后进行了两次升级,现已初步建立了医院运营管理平台。
数据中心是按照医院中长期业务需求,将医院的现存数据,按照统一数据字典进行清洗、集中整合到数据仓库中,并通过后台的运算和分析,以临床智能工具为客户端,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
北大肿瘤医院在建立数据中心平台的过程中,根据医院的需求紧迫程度、难易程度,逐步建立了不同的应用。临床是医院之本,尤其是全国三级医院评审和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管理的紧迫需求,医院首先建立了以临床管理为中心的医院运营管理系统,设计了一套运营监控指标体系(HospitalOperationKPIs),帮助解决北大肿瘤医院临床管控中的诸多挑战。通过对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利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视图和综合管理分析支撑环境,最终形成面向各个专题的医院运营管理的分析、监控。包括全院、科室、个人的三级运行指标(工作量、医疗质量、患者安全、运营效率),分析医院业务的增长点和滞后点,医院合作(分院建立、私营医院机构合作)等领域的运行预测和盈亏分析,重点问题的捕捉与跟踪,以及医院业务流程的监控与优化。
在实践中,北大肿瘤医院在全院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字典,统一的患者ID索引,统一的统计公式标准,为全院系统打造一个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解决了全院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问题,实现了数据标准化;将业务数据和分析数据分离,生产系统和查询系统分离,有效地解决了高效、稳定的前台业务与多变的综合展示业务之间运行效率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业务系统的维护性与稳定性;数据中心的数据是经过质量控制、清洗、转换后的结果,由此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准确性,能对使用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海量数据在数据仓库中长期保存,当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换代更换厂商时,不会影响数据分析的延续性,保护了历史数据。
数据中心建设经验及目标
北大肿瘤医院在近十年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中心的建设中,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既有难点,也有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强化医院管理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
医院管理性需求的收集与归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初很多时候业务部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数据,提不出自己的分析目标,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中,关注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等统计数据。如何准确定位项目实施策略是一个问题,而数据中心项目不是业务系统,项目实施范围不好界定,如何引导业务部门对需求进行思考,提出真正有意义的数据分析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议题。
数据质量问题:医院的基础应用系统(如HIS/LIS/PACS等)是为了满足医院日常业务运转的需要而设计的,因此往往会忽略从运营管理的角度对业务数据的真实与完整性提出要求,也会忽略很多面向管理决策支持时必需的原始数据。特别是针对北大肿瘤医院目前已有的基础应用较多的现状,这些基础应用未必能提供足够细化粒度、满足各类维度模型的原始数据,因此如何确立基础应用数据的抽取规则与质量控制策略,建立涵盖主要应用系统的数据抽取及整合规则,通过定义完整、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和完善标准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成为医院在数据中心建设长期的重点和难点。
合理的实施策略:数据中心的建设、医疗大数据的整合挖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短期难看到效益,而长期效益在项目初期也难以评估。但即使项目实施过程艰难,医院通过好的实施策略,使得这个项目得到了全院各个层面工作人员的支持。
基于以上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项目开始的阶段,北大肿瘤医院一直在思考,项目到底从哪里实施,这也是准确定位项目实施策略问题,目的是使系统顺利地使用起来,最后决定从业务统计开始,然后逐步做到管理需求分析。
因为数据分析项目实施的难点在于,该项目不是业务系统,不像业务系统那样,使用和需求都是刚性的;也不是流程系统,分析系统某种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需求零散、不明确、变化多。所以北大肿瘤医院采取的是以业务统计为切入点,让系统有一定的黏性;然后逐步启发和引导需求,把真正的项目主体――管理层拉入项目;最后,信息部门主动从前台退后到后台,让管理层走到前台。这是一个策略,目的无非是让项目成功,使多方共赢。总结北大肿瘤医院数据中心建设的心得,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由浅入深、以点带面、稳扎稳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始建于1976年,是集医、教、研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该院致力于乳腺癌、恶性淋巴瘤、妇科肿瘤、骨肿瘤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各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该院倡导多学科协作,整合各科室医疗资源,建立以单病种为主的9个多学科协作组,尤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及疼痛与症状控制专业方面,积累丰富的多学科协作诊疗经验,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门诊开诊时间:周一到周五8:00~11:30,13:30~17:00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52号
电话:010-88121122
名医介绍
杨跃主任医师、教授从事胸部外科20余年,擅长肺癌治疗的规范化手术、气管及支气管袖状成形手术、肺血管成形手术以及隆凸癌切除重建手术,食管癌根治及消化道重建手术,纵隔巨大肿瘤切除术及血管成形术。
杨勇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多年泌尿外科临床工作,在治疗泌尿外科肿瘤、前列腺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复杂肾癌和腔静脉瘤栓手术,膀胱尿流改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和腹腔镜手术方面已有长期的经验积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原第一军医大学)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医院创建于1941年,在消化病诊治、肾病的综合治疗、血液病治疗、心血管病诊治、肿瘤综合和生物治疗等方面形成明显的技术特色与优势。医院多次获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等重大课题资助。
门诊开诊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30;周六、周日8:00~12:00
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电话:020-61641888
名医介绍
关键词:肿瘤登记;医院管理;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它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期望寿命,造成人力和社会资源的损耗,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失。及时准确掌握癌情是制订癌症控制规划的基本依据,为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癌症控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医院肿瘤登记系统的建立与管理是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为医院的管理、决策层提供有效的信息,对降低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肿瘤生存率、评估治疗效果和肿瘤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医院肿瘤登记工作刻不容缓
恶性肿瘤是全球及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全球人口的第一位死因[1]。2007年全球有790万人死于癌症,约占全死因的13%,其中72%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恶性肿瘤造成的疾病负担(DALYS)占全部疾病的5%,预计到2015年将有900万人死于癌症,到2030年将有12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肺癌、胃癌、肝癌、大肠癌和乳腺癌是引起死亡的主要癌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的发病及死亡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2]。肿瘤不仅严重影响劳动人民身体健康,而且也成为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为中国人群经济负担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使许多百姓因癌致贫、因癌返贫,政府也在为此付出越来越多的医疗费用。
1988~1990年珠海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为61.71/10万,而1994~1996年上升到65.00/10万,增长了5.33%,1998年恶性肿瘤造成的人群寿命损失已跃居首位。2004~2005年珠海市户籍人群恶性肿瘤两年平均粗死亡率90.3/10万,年龄别标化死亡率97.2/10万;恶性肿瘤是珠海市户籍人群总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因的比例为21.8%,显示珠海市户籍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呈快速增长趋势[4],肿瘤登记及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事实证明[1],将近40%的癌症是可以通过减少烟草使用、提高饮食质量、增加体力活动、降低酒精摄入、消除工作场所致癌物、接种乙肝疫苗和人瘤病毒疫苗而预防的。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早诊早治而得到治愈的。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地区建立健全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系统[5],对于了解当地癌症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评价早诊早治工作的效果,了解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制定癌症控制规划和措施,全面开展癌症综合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医院肿瘤登记是人群肿瘤登记的基础
肿瘤登记是国际公认的有关肿瘤信息的收集方法,是系统收集所有有关肿瘤及肿瘤患者信息的一个连续的过程。我国的肿瘤登记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启动,至今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6]。尤其是近10年来,在卫生部疾控局的领导和重视下,经广大肿瘤登记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肿瘤登记处的数量不断增多,登记覆盖人群日益扩大,登记资料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登记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肿瘤登记资料的完整性较差、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等问题。
肿瘤登记是肿瘤防治的基础,其意义和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广泛重视。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7]中提出了关于"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癌症患者临床诊治与生存资料的登记及随访系统"要求,全国15个省(区、市)的16家肿瘤医院相继开展了肿瘤登记及随访工作。
3我国肿瘤登记发展
随着国家对肿瘤防治工作的投入逐渐加强,肿瘤登记工作在整体的肿瘤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我国卫生部门的重视,至2010年全国建立登记处达到193个,覆盖人群达1.4亿,占全国人口11%,总经费达到1195万[8]。珠海市2010年纳入国家肿瘤登记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工作。
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系统经常性的搜集、贮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资料的统计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有关肿瘤信息的收集方法。肿瘤登记报告分为以医院为基础的癌症登记(Hospitalbasedcancerregistry)和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登记(Populationbasedcancerregistry)。前者收集和保存本医疗单位诊治的肿瘤病例的有关资料,目的在于评价和改进对肿瘤患者的诊治工作。后者收集某一地区全人群中肿瘤病例的有关资料,目的是阐述整个人群中肿瘤发生的状况。
我国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系统仅收集肿瘤患者的最基本信息,有关诊断方面信息不够全面,缺乏肿瘤的治疗和随访信息。同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家医疗机构建立起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系统,缺乏在机构水平上对癌症临床诊治效果作出科学、理性评估的基础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肿瘤防治和癌症的临床研究工作。为此,建立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系统是我国癌症控制工作当前的任务之一[9]。
4肿瘤登记信息化和自动化是发展方向
目前,北京市、大连市、广州市、中山市等地正在积极研究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肿瘤病例进行报告和跟踪随访,使肿瘤资料的收集逐步走向信息化和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肿瘤资料的及时、完整和准确性[10-11]。
医院肿瘤登记系统的建立与管理是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为医院的管理、决策层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医院肿瘤登记及恶性肿瘤构成分析对降低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肿瘤生存率、评估治疗效果和肿瘤疾病负担,以及肿瘤专科的建设与发展、肿瘤病区的扩建与调整、医疗专业设置、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2-13]。
5结论
医院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以综合性医院为基础的、包括肿瘤发病、诊断治疗、生存随访和死亡的肿瘤登记信息系统;医院住院或门诊恶性肿瘤发病或患病、死亡构成、疾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探索肿瘤患者在医院-社区的全程跟踪随访的恶性肿瘤综合防治新模式。当前医院肿瘤登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肿瘤登记信息系统自动化、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影响因素研究和肿瘤随访登记3个方面。
5.1肿瘤登记信息系统自动化肿瘤资料收集自动化,就是在医院HIS系统上增加一个程序,当患者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时,该程序就会依照报告卡的内容和格式自动生成一个记录,并同时存储到指定的数据库中,既可免除临床工作人员的压力和烦恼,又可大大减少登记人员的工作量,从而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资料的整理、核对、统计分析和利用。
5.2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影响因素研究充分应用医院肿瘤登记报告信息数据,科学配置癌症控制资源,为综合评价癌症患者诊治水平、医疗负担、生存疗效及开展肿瘤临床研究提供信息和支持。开展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分析研究包括病理诊断比例(MV%)、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DCO%)、死亡/发病比(M/I)、诊断不明的百分比(UB%)、未指明部位及原发部位不明(继发)的恶性肿瘤病例所占的比例(O&U%)等完整性和有效性指标,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各个年度水平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分析比较及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进行数据审核与评价,选择有效指标。
5.3随访工作是肿瘤登记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肿瘤患者在医院-社区的全程跟踪随访的恶性肿瘤综合防治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代敏,李霓,李倩,等.全球肿瘤预防控制概况[J].中国肿瘤,2011,20(1):21-25.
[2]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8-30.
[3]赵平.中国癌症负担与防控策略[J].抗癌之窗,2011,30:5-6.
[4]李德云,陈琦,梁小冬,等.2004~2005年珠海市户籍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9):641-643.
[5]武鸣.开展肿瘤登记对我国癌症早诊早治的意义[J].中国肿瘤,2009,18(10):789-791.
[6]张思维,陈万青,王乐.中国肿瘤登记工作30年[J].中国肿瘤,2009,18(4):256-25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J].中国肿瘤,2004,14(2):65-68.
[8]陈万青.中国肿瘤登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肿瘤,2011,20(1):7-9.
[9]孙喜斌,陆建邦,全培良.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系统建立[J].中国肿瘤,2010,19(3):160-164.
[10]郭默宁,郑建鹏.以信息整合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系统建立与流程再造[J].中国肿瘤,2010,19(3):156-159.
[11]梁智恒,刘静,魏矿荣.对肿瘤登记工作的一些看法[J].中国肿瘤,2010,19(12):77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