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当湖南长沙湘雅附一院对面开张的第一家“老百姓大药房”开启了中国平价药品超市的序幕,这种源于与医院药品药价竞争的药品平价概念迅速蔓延到药店与药店之间药价的竞争。回顾中国药店尤其是连锁药店发展的过去六年中,无论是开店年、加盟年、连锁年、还是利润年、模式年,以及今年的药店管理年,平价的概念始终贯穿药店发展的始终。平价已经称为了药店经营的一种常规模式,而与之相呼应的商业渠道快批模式,又使药品市场价格更加透明化、信息传达和反馈更加及时,反过来又加剧了这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药品零售市场的竞争。同时也让更多的药店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药价竞争的行列中,“平价药房”的标语几乎瞬间贴上了所有药房的外墙和门柱,平价的普及率几乎遍布大江南北。以平价的方式吸引商圈中的消费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前几年平价大药房开业时消费者排长龙购药的现象越来越少,难怪听见有的消费者常说究竟哪家药店的药便宜很难说清。
当然平价药房的模式在过去几年的确成就了不少连锁药店的发展,一些平价药品超市也逐步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信任度,连续几年百强连锁排名第一的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在过去连锁药店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平价经营模式、多元化经营模式、驻店促销模式、联盟采购模式、贴牌模式等各种各样的门店盈利模式给连锁药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造就了区域主流连锁的成功和发展。然而连锁药店发展到今天,零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这些曾经给连锁药店发展带来成功的各种盈利模式却逐渐变成了连锁药店继续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盈利模式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各有利弊,很难让连锁药店的发展清晰而明确的贯彻执行下去。尤其是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药店经营模式,因其壁垒少,容易模仿和复制,很难成为连锁药店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市场过度的价格竞争所导致的整个药品零售行业的利润急剧下降,药品零售行业陷入市场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泥潭之中,连锁药店的发展明显受阻而缺乏未来核心发展的动力。认清形式,审视度势,谁能真正在迷雾中看清局势,及时调整零售药店的经营战略和思路,冲出药品平价之争的泥潭,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药店发展时期的胜利者。
虽然药品平价现象已经成为符合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平价现象无法避免。但他绝非连锁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零售药店规模化和经营管理统一性化进程的加快平价经营模式将日趋淡化,取而代之的将是冲出药品价格平价竞争泥潭,苦练内功,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管理和运用机制,提升连锁药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门店各级人员零售经营的专业化技能和专业化知识,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药店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演变门店资源优势,真正树立以顾客服务为中心的药店发展观,加强药店医学和药学服务水平。中国药店正在从多元化经营模式向专业化经营模式演变,消费者的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
今年作为平价概念起家而取得重大成功的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在经营思路上也开始悄然转变,有计划有步骤地全员培训和门店零售设计等经营理念蔚然成风,在门店布局和销售氛围提升等零售设计方面有了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在品类管理和采购上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在消费者药学服务方面,更加注重店员的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水平的培训和提高,尤其在平价药房中销售占比较大的慢性疾病的知识普及和提高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在门店专业技巧方面更是注重所处商圈中客流资源的充分合理挖掘,科学合理地完善门店产品品类的组合;提高门店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扮演好各级人员在门店中的合理角色;提升门店店员素质与产品科学合理地推荐,以及产品组合营销,准确把握店员推荐高毛利产品的时机,提高店员推荐产品的成功率等等门店经营管理技巧。转变药店盈利模式和方向,其核心盈利思想是通过精心经营、创造和积累门店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转化门店资源优势,并通过上游供应厂商实现门店资源价值的现金转化,增加门店的盈利水平。
冲出药店平价之争,平稳转变药店经营模式其核心经营思想就是苦练内功,提升门店自身盈利能力,继而建设和打造自身门店的资源优势,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利用上游供应厂商的市场推广资源,获取连锁药店更多的经营利润和发展空间,其重点工作在于两个方面:一、提升药店经营管理水平,树立药店品牌形象,建立和完善门店的经营优势资源。二、善于利用和挖掘上游供应厂商的市场推广资源为我所用,并通过有效途径换取药店经营利润和发展机会。
关键词:资本结构因子分析受限因变量回归模型优化建议
一、房地产业资本结构的现状
(一)资产负债率较高
根据央行数据,我国土地熟化和房地产开发所需的大约80%资金来自于银行业。根据国资委公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3》显示,2012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平均资产负债比率为76.4%,而且最高值达到96.2%。
(二)资产流动性较差
根据《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3》数据,2012年我国房地产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3次,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4次,平均速动比率为69.1%。
(三)股权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房地产业中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有股占绝对控制地位,使股权结构严重失衡。
二、资本结构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适用性分析
资本结构分为负债结构和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决定融资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经营者的融资行为选择;二是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公司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到的资金只能是房地产项目的一小部分,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仍然是信用贷款。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巨额利润,房地产公司都通过采用尽可能高的财务杠杆经营,想尽办法圈地和开发项目等来获得最大化利润,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70年代初,卡格和巴克特等提出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理论,之后学者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该理论,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企业规模、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企业盈利能力和行业因素。80年代,国外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贡献较大的是Titman和Wes-sels,他们认为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是:获利能力、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非负债税盾和变异性。
(二)国内相关研究
陆正飞和辛宇(1996)认为: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规模、收益率负相关,而且与企业组织形式及所有制结构也存在关系。陈胜权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计算和对比,从筹资等方面对27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定性分析。他认为我国房地产业流动负债比例偏高;企业往来账款所占比例过高;长期负债比例偏低。严也舟和刘艳收(2013)以沪深两市房地产上市公司2010年-2012年期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定性方面,定量研究的部分在选取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方面比较片面,不具有足够说服力。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归纳影响上市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数据选取
因变量选取:Y=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自变量选取:X1=总资产,X2=总股本,X3=主营业务收入,X4=净利润,X5=总资产报酬率,X6=净资产收益率,X7=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年初资产)/年初资产,X8=净资产增长率=(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初净资产,X9=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X10=净利润增长率=(本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X11=(存货+固定资产)/总资产,X12=折旧/总资产,X13=主营业务收入变异=三年来主营业务收入标准差/三年来主营业务收入均值,X14=净利润变异=三年来净利润标准差/三年来净利润均值,X15=净资产收益率变异=三年来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差/三年来净资产收益率均值。
所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二)模型建立
由于自变量指标选取比较全面,这里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
1、自变量检验及提取主成分
从表1可以看出,KMO检验值为0.836(一般该值大于0.6就视为符合主成分分析条件),Bartlett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一般该值小于0.05就视为符合主成分分析条件),这说明自变量能够进行主成分分析。
由表2方差累计贡献率可知,这里选取六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0.103%(一般该值到达80%就包含了原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进行降维分析)。这说明提取六个主成分可以涵盖原有几个自变量的几乎全部信息。
由表3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担保价值、非负债税盾及盈利波动状况等六个方面。
2、受限因变量回归分析
由于因变量资产负债比率介于0与1之间,这里采用受限因变量回归方法,回归结果见下表:
由表4可以看出,各代表因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回归整体效果较好,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规模、成长能力、非负债税盾及盈利波动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正相关,盈利能力、资产担保价值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负相关。
五、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规模经济显著增强,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随之上升,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应通过规模的逐步扩大来优化资本结构。
成长能力与资本结构正相关,表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在高负债财务杠杆经营的情况下,应考虑内生增长,减低留存收益,减少外部负债,优化资本结构,减低经营风险。
非负债税盾、资产担保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均与国外相关研究相背离,一方面因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信用得不到严格控制,公司融资规模过于庞大。因此,我国应允许并逐步鼓励高效率的民间资本参与到房地产中去,并严格监督规范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优化资本结构。
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盈利波动与资本结构正相关,随着获利能力的增强,企业可以更多地留存利润,企业的外部负债逐渐减少,但是盈利波动性增加了留存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增强上市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减小盈利波动是减少负债比率,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严也舟.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13(12):67-77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6)-0104-06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公允价值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号(APBStatementNo.4)以来,公允价值计量一直都是国际会计界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到目前,公允价值已成为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得以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也一改以往尴尬和羞涩的处境而成为计量会计要素的基本属性之一,而且在5种计量属性之中,公允价值因其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使用次数仅次于历史成本而成为最活跃的计量属性之一。据统计,在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
收稿日期:2008-09-08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E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资助项目(07200701)。
作者简介:王建玲(1974-),女,山西省高平市人,管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监管;宋林(1969-),陕西省大荔县人,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司治理;张学良(1985-),河南省开封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准则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公允价值,约占具体准则数量的45%。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不仅关系到企业资产和负债等要素的计量,而且影响着公司各会计期间盈余计量的准确性,而公司盈余又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风向标”。由此可见,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高低不仅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重要参照,也是衡量准则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后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提出,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研究对象也由最初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优劣问题的争论转而研究公允价值在准则中的应用效果等问题。如Barth通过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1]。Nelson也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同时还发现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2]。然而,同样以美国上市银行1992和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Eccheretal却发现证券投资、贷款、长期债券及其他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只是相关性研究期间在呈现减弱趋势[3]。Venkatachalam进一步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的证据[4]。KhuranaandKim以美国银行1995~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和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5]。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其对象主要集中于金融行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发达的金融服务市场的存在使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金融资产及负债的可操作性较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使然。
在我国,公允价值基本尚属引入期,学者们主要对公允价值的内涵[6,8]、公允价值的性质[9]、公允价值的可靠性[10-11],以及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12]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实证研究方面,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其中,邓传洲通过对B股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后的股价反应进行检验,提供了B股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13]。然而由于B股公司的特殊性,上述结论并不能说明A股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后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得以提高。随着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全面实施,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将会逐渐增大,鉴此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第一个会计年度的盈余信息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公允价值对我国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相关性的影响,以期能够为准则制定机构及时了解准则制定质量、准确把握准则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对会计盈余的影响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中,信息观和计量观是财务呈报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信息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于其能向投资者传递影响其决策的信号,如果会计信息的披露导致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预期的调整,就说明会计信息是有信息含量的。因此,按照财务报告信息观的逻辑思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的途径就是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下,充分披露公司的信息,即公司披露的信息越充分,股价就越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毋庸置疑,在将历史成本作为唯一或者主要计量模式的传统会计发展阶段,信息观主张通过充分揭示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是符合当时需要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所提供的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者决策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公允价值因其更好的决策相关性特征成为一种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计量工具的时机日趋成熟,财务呈报的信息观逐渐被计量观所取代。
计量观主张通过引入新的计量手段,将以前由于计量手段限制不能进入公司财务报表的资产和负债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通过对表内项目更公允地计量和确认,向投资者提供更真实的盈余信息,降低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与信息观主张通过充分揭示和补充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不同,计量观主张通过改进计量技术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即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资产和负债,从而使企业能够提供更有利于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信息,进而影响投资者决策。依照计量观理论,新准则中较大范围地使用公允价值,将一方面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另一方面也使损益表中的盈余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1: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较调整前更强。
此外,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地位的明确,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调整额也在利润表中予以单独的列示,因此,该调整额在影响企业经营状况指标好坏的同时,也成为影响股票价值变动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价值相关性。
(二)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使用价格模型对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假设H1,本文采用相对关联研究的方法构建回归模型(1)如下,旨在通过对公允价值调整前后的会计盈余的线性回归拟合优度进行对比,判断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后的实施效果。
Pit=α0+α1×BVPSit+α2×EPSit+εit(1)
式中:Pit为公司i第t期期末的股票收盘价格;BVPSit为公司i第t期期末的每股账面价值;EPSit为公司i第t期的每股收益,并分别使用公允价值调整前的每股收益BEPSit和公允价值调整后的每股收益AEPSit进行替代。
其次,针对假设H2,本文采用增量关联研究的方法构建回归模型(2)如下:
Pit=β0+β1×BVPSit+β2×BEPSit+β3×FVAit+εit(2)
式中:FVAit表示每股公允价值调整额;其余变量含义同上式(1)。
通过观察式(2)中回归系数β3是否显著判断公允价值调整额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若β3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价值相关性。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样本选择标准有:(1)金融保险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两个行业①;(2)2007年12月31日之前在深沪两市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3)2007年年报和中期报告中公允价值变动额非0。最终的样本包括金融保险业(以下简称为“金融业”)25家公司和建筑及房地产业(下文简称为“房地产业”)33家公司。
在数据整理和处理方面,本文的会计盈余使用季度盈余指标,数据主要通过逐份查阅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及中期报告获取,股价信息通过查询大智慧软件获得,并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逐一核实,数据处理使用SPSS15.0完成。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各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说明:在样本公司中,金融行业和房地产业中分别有11家和1家公司在2007年上市,本文无法获取这些样本公司2007年全部的季度盈余信息,因此,两个行业的样本实际观测值分别为72和128个。
由上表1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调整之前,金融业的每股收益最小值为-0.237,表明公司每股亏损约0.23元,在公允价值调整之后,金融行业的每股收益最小值增加至0.01元,表明金融业内公司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一定的“扭亏”功能。在房地产业内,公允价值调整之前的每股收益最小值为-0.718,调整之后的每股收益最小值为-0.049,该行业内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呈现一定的“减亏”功能。
①本文选择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的原因是:第一,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资本市场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第二,公允价值在这两个行业应用比较集中。
对于公允价值调整额对每股收益的影响,表1显示,金融业每股收益公允价值调整额(FVA)的均值为0.047,占调整前每股收益(BEPS)的比例为14%。房地产业每股收益公允价值调整额(FVA)的均值为-0.005,约占调整前每股收益(BEPS)的5%,与金融保险业相比公允价值调整额相对较小。此外,金融业FVA指标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为3.66,而房地产业该指标为2.79,说明金融业FVA
指标波动性较大。
(二)实证检验结果
1.模型(1)的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对模型(1)分别采用公允价值调整前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调整后会计盈余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PanelA是对混合样本的检验,PanelB是分行业样本的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调整前和调整后对混合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均通过F检验,DW检验结果说明残差之间相互独立,并无明显相关性。变量BEPS与AEPS的t值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允价值调整前后的盈余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均具有统计显著性。调整后的R2在公允价值调整后较调整前有一定的增长,说明公允价值调整后的模型(1)的拟合优度AdjR2高于调整之前。
在金融行业内,公允价值调整前模型(1)的拟合优度(AdjR2)为0.691,在对公允价值调整后,模型拟合优度提高至0.702,EPS在调整之前与调整之后的t值分别为3.012和3.435,该结果支持金融保险行业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较调整前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更强的假设。
然而,在房地产业,模型(1)的AdjR2在公允价值调整前为0.359,在公允价值调整后为0.337,较调整前有所降低,说明公允价值的使用并没有提高房地产业会计盈余信息的解释能力,因此实证结果不支持房地产业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较调整前的相关性更强的假设。
对于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为什么会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公允价值的实践应用差异所致。在金融保险业,由于大多数金融工具存在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较易获得,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可操作性较强。但是对于建筑及房地产业而言,“同楼不同价”以及“一房一价”使房地产项目的公允价值较难取得。据调查,在33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中,除1家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外,其他公司均采用成本模式,因此其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并不会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33家房地产公司的损益表中所记录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而25家金融业公司除了3家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主要来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这样,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不是由于其主营业务类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从而导致房地产业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弱于金融行业。
2.模型(2)的实证检验结果
为进一步检验公允价值调整额是否具有相关性,本文分行业对模型(2)进行回归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由表3可以看出,金融业FVA显著性水平为0.125,建筑及房地产业FVA的显著性水平为0.950,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会计盈余中所包含的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与股价波动的价值相关性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至于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票价格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本文认为可能与两方面因素有关。其一由公允价值使用范围较小所致。截至2007年12月31日,深沪两市建筑及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共119家,其中有91家公司年报显示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但仅有2家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投资性房地产,其余均选择了成本模式。而在公允价值使用条件比较便捷的金融保险业,主要由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导致的公允价值调整额也仅占其调整前每股收益的14%,可见在上述两行业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仍然是比较保守的,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对公司盈余的影响程度并不大。其二与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计量易受管理层操纵有关。在新准则体系中,考虑到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没有形成活跃的市场,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被划分为活跃市场,无活跃市场,但相似资产有活跃市场以及运用估值技术三个层级,同时对后两者的使用条件作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定,然而上述举措不能完全消除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因此居于信息弱势一方的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并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相对关联和增量关联研究方法,通过对公允价值调整前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以及公允价值调整额的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对金融保险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两个行业2007年使用新会计准则后的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新准则实施之后季度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但是行业差异比较明显。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提高了金融保险业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融保险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较调整前的季度盈余对于股价的变动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是在建筑及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中却未找到类似的证据支持。
第二,针对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是房地产及建筑行业,其解释力均不显著,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股票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虽然关注金融保险公司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属性,但是并不会将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公允价值调整金额,信息使用者仅仅给予有限度的关注。
第三,针对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是房地产建筑业,其解释力并不显著,说明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已经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于会计计量舞台,虽然股票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关注公司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属性,但是并不会将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公允价值调整金额,信息使用者仅仅给予有限度的关注。
(二)政策建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然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75%的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运用了公允价值,为促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性趋同,推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更广泛地运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积极培育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公允价值的运用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建立,要素、资产的市场价格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积极培育和完善包括金融、证券以及评估等在内的各类市场体系,着力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同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提供道德和技术的支撑。
第二,建立专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使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估值、列报及披露等多个环节,而目前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问题分散见于多个具体准则之中,给使用者准确理解企业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保护包括投资者在内的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建立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估值、计量、列报和披露等问题作出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如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企业主体对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估值依据等信息予以披露和说明,对已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未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应当说明原因,并分析这一举措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等,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MaryE.Barth.fairvalueaccounting:evidencefromInvestmentsecuritiesandthemarketvaluationofbanks[J].TheAccountingReview,1994,69(1):1-25.
[2]KarenK.Nelson.FairvalueaccountingforcommercialBanks:anempiricalanalysisofSFASNo.107[J].AccountingReview,1996,71(2):161-182.
[3]Eccher,ElizabethA.,Ramesh,K.&Thiagarajan,S.Ramu.FairValueDisclosuresbyBankHoldingCompanies[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1996,22(1-3):79-117.
[4]Venkatachalam,Mohan.Value-relevanceofBanksDerivativesDisclosures[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1996,22(1-3):327-355.
[5]Khurana,InderK.,Myung-SunKim.RelativeValueRelevanceofHistoricalCostvs.FairValue:EvidencefromBankHoldingCompanies[J].JournalofAccounting&PublicPolicy,2003,22(1):19-42.
[6]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60-62.
[7]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7-14.
[8]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2):18-23.
[9]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43-44.
[10]陈朝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会计计量[J].当代财经,2000(9):53-58.
[11]谢诗芬.公允价值计量:中国引入绿色GDP理念和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1):72-76.
[12]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J].暨南学报,2001,23(4):54-61.
论文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盈余管理;会计政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为了更好的规范这类业务的核算,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转换作出了全面的规定,并将公允价值引入到后续计量之中。公允价值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许多商品难以获得公允的交易价格,并且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选择余地大,估值技术和估值模型仍有诸多欠缺,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1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由于准则规定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已出租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因此,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中。
1.1利用后续计量模式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并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计入当期损益。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企业所持有的房地产账面价值往往低于市场价值。对于坐落于大中型城市中心城区的房地产,通常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因此,这些房地产满足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条件。虽然准则规定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应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转换无法立即产生收益,但企业在以后各期却可能由于这种会计政策的选择获益。一方面转换可以增加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施并购重组。转换相当于因为资产的重估增值而调整账面价值,而这在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下一般是禁止的。另一方面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减少了企业每期的费用,同时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增加能在当期确认为收益,这都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并且,由于税法不将资产重估增值的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也一律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不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也不会使企业失去折旧的“税盾”作用。
1.2利用资产类别的转换进行盈余管理
准则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企业可以与关联方签订租赁合同,将闲置的房地产从原先的固定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同时,如果满足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便可以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企业可以将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转换时转回,从而规避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损失》中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准则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解除与关联方签订的租赁合同,重新计提折旧,并将转换时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样通过两次转换,企业在转换期间内减少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获得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同时增加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而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1.3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不同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该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这表明公允价值首先应该从公开市场报价中取得。当无法从公开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时,可以使用估值技术取得公允价值。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房地产市场尚不成熟,公开报价不易获得,并且由于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公开报价也未必是公允的价格。因此,上市公司目前更倾向于使用资产评估机构或房地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其次是通过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获取公允价值。现行准则中,没有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作出明确适当的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对经营业绩有利或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方法。估值模型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但准则对于估值模型的选择和关键参数的设定缺乏必要指导和规定。企业还可能选择关联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房地产评估,出具对自身有利的资产评估报告。这都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使企业可以通过操纵公允价值满足自身利益,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实例解析1世茂股份的盈余管理
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的上市公司。2009年6月30日,世茂股份临时股东大会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决议,公司根据准则规定进行了追溯调整,导致增加2009年度利润总额408万元,其中因不计提折旧增加2009年度利润总额102万元,因公允价值变动增加利润总额306万元,增加投资性房地产1317万元,增加留存收益987万元。当年下半年,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61亿元,约占当年利润总额的54.51%。2010年,世茂股份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4.26亿元,约占当年利润总额的31.14%。然而,该公司并未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世茂股份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导致该企业拥有大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且其商业地产主要坐落于北京、上海等地区,市场交易活跃,这给使用公允价值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2009年全国范围内房地产价格普遍高企,发达地区涨幅尤为明显。世茂股份在此时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公允价值的大幅变动直接导致了当年及此后一年的利润大幅增加,相对于其他采用成本模式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业绩更加“漂亮”。并且,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净利润暂不得用于利润分配,上市公司无需担心这部分并无实际现金流入的利润将增加企业利润分配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忧虑。2海南航空的盈余管理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航空运输的上市公司。2009年12月14日,海南航空董事会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决议,根据准则规定进行了追溯调整,导致2008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447万元,减少营业成本44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7万元,最终减少净亏损999万元。2009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投资性房地产6.8亿元,减少营业成本190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变更直接导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由-1.14亿元变为3.34亿元。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海南航空的累计亏损减少了4.52亿元。2010年,该公司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48亿元,约占当年利润总额的7.96%。2009年,海南的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文件,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式获批,此举更是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又一轮上涨。海南航空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位于北京,三亚以及博鳌,受益于这轮涨价,其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已经远远高出账面价值。海南航空此次的变更在当期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直接使公司扭亏为盈,并且在第二年给公司带来了近8%的利润总额,效果十分明显。
3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1重新规定后续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
现行准则以能否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为依据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并且企业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只能采用同一种后续计量模式。对于用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企业获得的是租金收入,与该项资产的市场价值并无太大的联系。通常在合同签订时已载明租赁期间承租方支付的费用,且出租房并无租赁到期时将其转让的意图。因此,对于这类资产使用成本模式即可。并且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企业只有营业收入,却没有营业成本,收入费用在逻辑上不配比,违背了基本的会计原则。而对于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士地使用权,由于企业持有的目的是待其增值后进行转让,需要及时了解资产的市场价值,掌握充分的信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外出售,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有必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准则可以规定企业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业务类型选择后续计量模式,且企业可以区别不同的投资性房地产同时使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2增加不同类别资产二次转换的限制条件
为了防止企业利用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操纵利润和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盈余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首先在金融工具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其准则制定相对较为完善。因此,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可以借鉴金融工具准则,规定企业将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且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因持有目的改变,转换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次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同时对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状况导致可以转换的例外条件作出规定。这样即截断了企业利用资产类别的转换进行盈余管理的道路,又可以保护企业必要而合法的利益。3加强投资性房地产的信息披露
Abstract:In2006,MinistryofFinancepromulgated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forBusinessEnterprises”.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isboundtobringahugeinfluencetoChina'slistedcompanies.With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listedcompanieschangethewayoftheearningsmanagement.Thepaperattemptstoanalyzetheinfluenceonthechangingway,andlooksforwardtograduallyunderstandsomecurrentproblemsabout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Bytheresearch,thepaperhopesthatregulatoryauthoritiescanpayattentiontothechangeoflistedcompanies,graduallyimprovethesestatutesandregulations,andachieveeffectivemanagementofcapitalmarkets.
关键词: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Keywords:accountingstandards;listedcompanies;earningsmanagement
作者简介:马疆华(1979-),男,硕士,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业财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82-02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1]企业管理当局基于某种动机的考虑,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从而破坏了财务会计报告应该持有的中立性原则。
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至今,新准则已经实施了两年有余,该准则的实施有利地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也应该正视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有无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极大的操作空间这一问题。本文就是基于准则变化的这一视角,来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诸多手段。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看,新准则中的某些规定并不是十分完善。正是由于新准则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备性,也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更需要对新准则中便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部分进行讨论,期望能够引起监管方的足够重视,从而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下面将就具体的准则条款展开分析。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新加入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章节,所谓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是将原属于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规范的企业部分资产,单独划分出来作为一类资产进行核算。依据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可以分为成本模式计量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且企业可以将实行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依据基本准则的阐述,可以知道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新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因为其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各种商品特别是房地产已存在一个较为稳定和活跃的市场。但我国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时间尚短,各项规章都不是十分健全。在目前的情形下,《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就为企业实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可能。虽然从理论上讲,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房地产的特征,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始终是一个难点。因此,上市公司就有可能想方设法通过提升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来操控公司利润。例如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在年末增加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手段,来增加该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最终影响公司的营业利润。
2.《无形资产》准则
旧《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因为根据这一规定一些科技研发力度较小的企业的报表数据往往要优于科技研发力度大的企业。从制度层面上来讲,旧准则的这一制度设计不利于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科研开发活动。较之旧准则,新《无形资产》准则在这方面做出了调整。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在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一切支出予以费用化,这与旧准则处理相一致;在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若符合一定的条件予以资本化即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规定对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实行区别对待,而不像以前一样实行“一刀切”,这无疑会加大企业的无形资产研发力度。但这一规定也存在其争议的一面,就是如何很好的界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情况也不是完全相同特别是在工序、系统、设备等方面,因此在研发费用的归属方面企业的决定权就更大了,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将原本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划归到开发阶段的支出,从而使企业的当期费用减少,利润和资产同时增加。鉴于此种情况,上市公司就有可能运用该准则规定中的漏洞实行盈余管理。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凡是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就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账面价值的计量模式。较之于旧准则中的账务处理特别是涉及收到补价方的十分复杂的会计处理,新准则无疑大大简化了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的规定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在新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会产生利润,特别是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差额较大时,就会对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利用这一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作为手段,来增加企业利润,最终实现其操纵盈余的目的。
4.《债务重组》准则
目前普遍认为,债务重组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财政部之所以在2001年修订1998年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就是因为当时有许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这一方式来实现公司的盈余操控。据统计,仅1999年至2000年,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近60起债务重组,涉及金额超过了80亿元人民币。[2]这充分说明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比较偏好于使用债务重组这一手段。2006年颁布的新《债务重组》准则与2001年修订的旧准则有了很大的不同。新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做出让步,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些债务,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而2001年的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新准则中使用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前文已经提到它的计量比较困难,并且将重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些变化是否会再次重蹈2000年的覆辙?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由于绩效较差极有可能被暂停交易的公司,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会不会利用债务重组来增加企业利润,从而达到扭亏或其它目的?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根据胡奕明等(2007)对2007年上市公司中报的研究发现,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了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利润135万元人民币,在115家上市公司中有43家ST公司。[3]根据深市的统计数据,2007年在深市主板上市的公司中有137家上市公司存在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债务重组涉及金额50.56亿元。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再次成为上市公司改善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
5.《借款费用》准则
在旧准则中严格规定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即只有固定资产构建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才能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新准则将这一资产范围进行了扩大,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旧准则中还严格限制了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即仅限于为构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新准则的借款范围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还包括一般借款。这些变化会导致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加,企业财务费用的减少和企业当期利润的提升。一些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进行成套设备建造且生产周期较长的加工制造业上市公司就有可能运用这一准则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前文我们已经说过每个企业的生产具有其特殊性,其产品种类可能千差万别,因此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利用准则中的这一改变,设法将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从而达到减少企业财务费用和增加企业当期收益的目的。
三、总结
依照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上市公司管理层必定会在新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对自己公司最为有利的决策。本文就在这个假设前提下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了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手段将会有所增加”。[4]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希望能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逐步完善这些法规,兴利除弊,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Schipper,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s,1989,3(4):91-102.
[2]邓跃辉.警惕债务重组留下的隐患[N].上海证券报,2001-04-02(12).
在2010年,这是一个很“敏感”的定位。当时,对房地产开发商设立私募基金,借投资之名,行输血之实,并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担忧,正席卷整个行业。
这一度迫使一些房地产私募基金以郑重声明的形式,保证基金和发起企业间不会产生任何合作关系。
但智盈投资是个例外。
智盈投资全称为上海智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09年8月正式成立,首期注册资金为5500万元。2009年11月,募集完成第一只人民币房地产基金---复地景业基金。
2010年4月和12月,智盈投资分别成立了景盈基金和复地景创基金;2011年4月,智盈投资又募集成立了“复星一家”系列3只基金。
目前,智盈投资管理的资金总量约为12个亿元,这些基金目前全部投资复地集团的房地产项目。智盈投资董事总经理董伟海说,这种模式是智盈投资能在2010年市场低迷时顺利完成融资的关键。
《望东方周刊》:智盈投资为何只投复地的项目?这影响到了资金的募资吗?
董伟海:中国的房地产私募基金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信任”。
中国现在大多数房地产私募基金还在存续期,没有过往的业绩拿给投资者看,形不成一个大品牌,就只能靠别的方式为投资人确立信心,例如,承诺不投资母公司的项目、设置固定收益回报、回购条款等。
智盈过往基金的成功募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复星、复地的内部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民营企业中的影响力较大,很多投资人的信任是基于对郭广昌的认可。我们也曾考虑过投资复地之外的项目,投资者却不同意。他们更愿意让复地成为基金的后台。与其说他们相信智盈,不如说他们相信郭广昌,相信复地。
这样的情况,只有在今后一两年,基金业绩公布,投资人的信心建立在对基金管理团队的认可上,才会有所改变。
《望东方周刊》:基金如何从复地众多项目中进行选择,存续期和回报率如何?
董伟海:复地景业基金为“3+1+1”的模式,即最短期限为3年,第一个“1”由GP根据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来判断;第二个“1”则由全体投资人投票来决策。基金到期将会进行清盘结算。利润分配方面,LP实际收益高于10%后,超出利润的20%作为对GP的激励。
董伟海:景业基金目前已经投资的项目,有一个已经达到基金退出条件,其年均收益率约30%。
《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不像别的基金那样设置保本和回购?
董伟海:我们过去的基金产品是纯股权类的,没有保本的概念,本质上说,市场上流行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大多是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进行回购,那就不是股权投资,而是债权投资了。
能做房地产股权基金的投资人,心态是成熟的,他们对风险和利益的认知,远超我们的预估。让他们感觉安全的做法,是基金发起人、管理者、项目合作方和他们的利益与风险共同捆绑。
目前,智盈管理的大部分基金中,GP都会跟投10%,从项目层面上说,基金持股的比例绝对不超过50%,在以往的项目中,一般在10%到30%左右,这其实也是一种安全设置。
大部分基金的自主退出条件之一,是约定项目销售达到80%以后,如果基金判断尾盘价格上升空间不大,复地将回购基金在项目公司的股权,但回购价格是第三方评估的市场公允价格。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修正的Jones模型
盈余管理不仅是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基础,它的实施给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以有力的反击,如: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规定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能转回、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等,但同时,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来选择其会计政策,这也就给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本文以2008年度和2009年度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
一、研究假设、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假设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准则也明确指出一些会计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资产换等等。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中的运用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中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同时也将影响当期的损益,可能使证券易投资较多的公司,其股票账面损益反映在当期业绩中。因此,企业可能会利用这一会计计量属性,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操控账面利润。
假设2: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新准则规定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一进行核算,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但一旦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则企业就不用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这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要根据市场公允价值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重新计量,其差额调整计入当期损益,并且企业公允价值的取得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
假设3: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以及重组收益可重新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可能会使部分公司利用重组的机会创造利润来源。用于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无论是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用市价法都存在大量的人为估计,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改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就为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假设4: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的账务处理中可以看出,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原来不予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被纳入到损益表中,对交易双方来讲就形成了一笔额外的收益,这就给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机。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的设计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网易股票》。
本文选取了截至2008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的部分财务数据,1.剔除了ST公司。近年来,大部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致力于亏损公司,并证明了亏损公司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且其盈余管理行为明显,由于本文的研究核心是我国上市公司有没有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亏损公司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在样本数据中剔除了亏损公司。2.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由于个别公司进行合并重组等原因,原公司发生变化,公司前后数据可比性差,所以本文剔除了这类公司。3.剔除了不足40个样本的公司。本文按行业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剔除了样本数不足40家的公司。4.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由于金融保险类公司业务特殊,因此本文剔除了此类公司。
经以上筛选,最后取得沪深两市426家上市公司两年的数据,共计4260个面板数据。列示如表1: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就是找一个能盈余管理的数量化指标。实证分析中运用最多的是修正的Jones模型。该模型中的可操控性利润通过总体应计利润减去不可操控性利润得到,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运用一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回归模型中的参数是通过总体应计利润回归模型得到,且把总体应计利润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作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自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NDAEij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j组的i公司在t期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REVij,t是j组的i公司在t期当期营业收入和上期营业收入的差额,RECij,t是j组的i公司在t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差额,PPEij,t是j组的i公司在t期的固定资产价值,Aij,t-1是j组的i公司在t-1期期末总资产,以上指标均可以直接取自样本公司的年度报表或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到。a1,a2,a3仅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方程(1),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其中,a1,a2,a3是j组的i公司在t期的估计值,TAij,t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j组的i公司在t期的总应计利润,ê为剩余项,DAij,t代表j组的i公司在t期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和方程(1)相同。
(3)式中的DAij,t表示j组的i公司在t期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它可以用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故对截面修正Jones模型进行改造,加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GJ)和虚拟变量(X)两个变量,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采用增量数据,以求与其余变量具有可比性,则经过改造的模型为:
(4)式中的GJ是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量,X是指虚拟变量,表示该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是否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发生债务重组行为、是否发生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如果有此类行为,则X为1,否则为0。其余表示同式子(2)。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行业的资产利润率最大,各个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差距并不大,但其公允价值变动增加额与资产的比值差距较大,特殊交易的次数非常少,同时在查阅公司报表附注时发现,使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非常少,在所有的行业中仅有7家,其余都使用成本模式计量,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仅有5家。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很少发生。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利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的结果见表3。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知道,本文提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这证明了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回归系数的观察,笔者发现,所有行业的公允价值变动增加额/资产和特殊交易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T检验。也就是说,文中所提的四个假设均不成立。这说明在2009年度本文所研究的七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并且都是正向盈余管理,即上述七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度都存在夸大经营成果的行为,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不明显。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运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得出,本文所研究的七个行业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现象,且全部是正向盈余管理。可以得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极为普遍,公司年度报表不能客观反映其经营成果,这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我国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并不明显。虽然新准则给了我国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自主性,但由于税收等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并没有大量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使用成本计量方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短期投资意识不强,金融资产的拥有数量只占公司资产的很小一部分。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不明显。
(二)研究局限性
在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时,只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交易影响因素,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可能同时使用其他的手段进行操纵利润。例如:应计收益、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回、关联方交易及政府补贴等手段。虽然在模型中加入一些控制变量,但是仍然难以达到完全消除这些盈余管理现象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Throughtheresearchand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amongprojectyield,costandprofit,theamountofprincipalandinterestanalysisgetsthebreakevenpointoftheprojecttoreflecttheriskofprojectinvestmentfromtheperspectiveofcapitalprotection.Thispapercombinesquantitycostprofitanalysiswithrealestatedevelopmenttousethemintheprophasedecisionstageoftherealestatedevelopmentprojects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costcontrol,projectriskprediction,enterprisemanagementstatusoftherealestatedevelopmentprojectsandprovidescientificandreasonablebasisfordecision-making.
关键词:量本利分析;房地产;项目开发
Keywords:principalandinterestanalysis;realestate;project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29-04
0引言
当今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前期决策及经济评价。量本利分析法在多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但在房地产开发中应用较少。本文将量本利分析法并结合Excel拟合的非线性模型运用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分析得到开发项目保本开发量,最佳开发量,经营安全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等,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决策及经济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房地产开发相关概念
1.1房地产的含义
房地产包括房产与地产,是指土地及其定着在土地之上的建筑物和其他附属物的总称[1]。进行房地产概念界定的原则:①房产和地产二者耦合不可分离。②一般情况下,房地产概念中的“地”是指承载用地。③一般情况下,房地产界定需从房屋建筑出发。④房地产的定义(内涵)具有层次性。
综合上述可将房地产定义为: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和其他附属物所衍生出的各种财产权利。
1.2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概念
房地产开发的概念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城市规划对国有建设用地进行房屋建设、基础设施的行为。
房地产开发首先要依据城市规划,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房地产开发具有综合性、长期性、时序性、地域性、风险性等特性。
2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一般模型
2.1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量”即为数量。在一般情r下,量为销售数量,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我们有时把销售数量等于生产数量。
“本”即为成本。我们把总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内,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3]。
“利”即为利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盈利,在数值上利润=销售收入减-销售税金及附加-总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2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量本利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及分析数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找出项目方案在盈利与亏损临界点时产量、单价、成本的临界值,盈亏临界点即为保本点。反映了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状态下项目方案的产量、利润与成本的平衡关系[4]。
2.3量本利分析法的一般模型
2.3.1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
从图2中可以看出,销售收入R与总成本C的交点,即为盈亏平衡点(BreakEvenPoint,BEP),BEP对应的横坐标Q0即为盈亏平衡时的产量,其对应的纵坐标R0即为盈亏平衡时的销售收入。当产量QC,即盈利。盈亏平衡点的Q0越小,企业保本点越低,盈利空间越大,生产经营风险越小。
2.3.2非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
由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情况比较复杂,可变因素众多,各种条件和负荷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产品成本变化并非是一条直线即并非简单呈线性变化。同时,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销售收入线也并非一条直线即并非呈线性变化[5]。故实际生产经营的量本利分析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看出,总成本线C与销售收入线R有两个交点B与D(即盈亏平衡点),其对应的横坐标分别是Q01,Q02。当产量QR,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当产量Q0Q02时,C>R,企业又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在盈利阶段产量Q介于Q01与Q02之时,企业处于盈利状态,此时的产量是合理经济产量即经济规模。
量本利分析法在房地产开发中运用不是很多的重要原因就是非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难以确定。本文依据企业技术水平及大量历史经验数据通过Excel进行成本和收益离散点回归拟合,得到非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3量本利分析法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基本模型及经济评价
数量、成本分析: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与一般的生产项目、工业投资项目不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终产品是具体的建筑物,具有独特性,一次性等属性。根据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含义及工程项目开发建设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属性,将工程项目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如下分类(图3)。
关于量的确定,由于建筑物有着独有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好以产品产量来衡量,可以使用工程量或者土地面积等其他指标来衡量[6]。因此,本文的量即建筑面积。
3.1制定合理开发量
①保本开发量。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交于一点BEP,其对应的横坐标Q0即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保本开发量。
式中F为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P为单位建筑面积的销售价,V为单位建筑面积的可变成本,Q0为保本开发量。
②利润最大时的开发量。
从图2中可看出,当开发量介于经济规模Q01与Q02之间时,建设项目处于盈利阶段。
设函数R(Q)为销售收入曲线,函数C(Q)为总成本曲线。根据盈亏平衡原理可得R(Q)=C(Q),求解得到两个解即两个保本点所对应的保本产量Q01及Q02,也就是济规模范围[7]。
盈利函数I(Q)为:I(Q)=R(Q)-C(Q),利用极值原理,对函数I(Q)求一阶导数并令I’(Q)=0,可求得盈利最大时所对应的产量Q。即
I’(Q)=R’(Q)-C’(Q)=0
即R’(Q)=C’(Q),解此方程求出Q,但如果要确定求得的Q是否就是最优开发量我们必须对I(Q)求二阶导数来进行检验,诺I’’(Q)
3.2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
设目标利润函数为I(Q),即:
I=R-C=Q(P-V)-F
式中I为目标利润,R为总销售收入,C为总成本,F为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P为单位建筑面积的销售价,V为单位建筑面积的可变成本,Q为开发量。
3.3企业经营状态分析
通过量本利分析法可计算得企业经营安全率,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式中Q0为实际或计划产销量,Q1为盈亏平衡点产销量。一般可根据表1数据进行判断。
通过安全经营率可反映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安全性高低等,使项目前期决策更加的科学、合理。
4案例分析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6363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0523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5840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成本如表2。住宅每平米售价23000元/m2,共10523平方米;车库售价12000元/个,共124个;地下储藏室售价5000元/m2,共1191.06平方米。
4.1保本开发量
由表2可知本项目固定成本为13976.86万元,总变动成本为7455.14万元,因为总建筑面积是16363平方米,可得单位可变成本为4556.10元/平方米。
再进行平均单价估算:
住宅收益即地上收益,23000Q10523=237215790.00元,平均价格23000元/m2;
地下收益,12000Q124+5000Q1191.06=20835300.00元;平均价格3567.69元/m2;
总收益=237215790.00+20835300.00=25805.11万元
地上建筑比例=10523/16363=0.643097;
地下建筑比例=5840/16363=0.356903;
本项目计划开发量(Q1)为16363m2>12144.86m2,及Q1>Q0,所以本项目可行。
4.2企业经营状态分析
由表1可知,26%∈[25%,30%],即本项目的经营状态为较安全。
4.3企业成本费用控制
本项目的目标利润I为4373.11万元,建筑面积Q为16363平方米。盈亏平衡点时固定成本为13976.86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4556.10元/平方米。得:
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的可变成本在盈亏平衡点V0即4556.10元/平方米的基础上涨幅不得超过2672.56元/平方米,否则企业将亏损;项目的固定成本在盈亏平衡点F0即13976.86万元的基础上,涨幅不得超过4373.11万元,否则企业将亏损。
4.4最佳开发量
诺要求得最佳开发量,就要知道销售收入曲线的函数式R(Q)和总成本曲C(Q)。根据本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大量经验数据估算出相应建筑面积下的开发成本和收益。本案例在根据本公司现有的开发技术水平和参考大量经验数据后,在前期估算出相应建筑面积下的开发成本和收益。通过Excel分别对大量的成本和收益离散点进行回归拟合,得到销售收入函数R(Q)和总成本函数C(Q)。如图4成本、收益、利润回归曲线图所示。虽然该图并没有从(0,0)点开始计算,但是我们所要求的是非线性量本利分析在两个保本点之间求最大盈利值,因此所选取的建筑面积范围(包含两个保本点)已满足计算要求。虽然个别点偏离回归曲线,但是整体回归函数不受个别点影响,所得回归函数正确可用。
由图4可得,通过计算机拟合的回归函数分别为:
成本C(Q)=0.0007Q2-21.251Q+190912
销售收入R(Q)=-0.0002Q2+9.5887Q-68471.08
则利润函数为:
I(Q)=R(Q)-C(Q)=-0.0002Q2+9.5887Q-68471.08-0.0007Q2+21.251Q-190912=-0.0009Q2+30.839Q-259383.1
即利润函数I(Q)=-0.0009Q2+30.839Q-259383.1
利用极值原理得I’(Q)=-0.0018Q+30.839,并令其等于0,得Qm=17132.78。
但诺要检验所求得的Q是否就是最大盈利时的最优开发量,还必须通过对I(Q)求二阶导数并进行z查。
I’’(Q)=-0.0018
5结语
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对项目进行准确的经济评价及前期决策,必须对项目的运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管控。这是当今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项目成功开发的关键。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应用量本利分析法,依据市场行情及企业以往项目开发历史数据进行项目经济评价,得到开发项目保本开发量,最佳开发量,企业经营安全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等,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平,熊志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新芳.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
[3]许婷华,曲成平,杨淑娟.建设工程经济[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黄有亮.工程经济学(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毛义华.工程经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孟君娜.建设工程经济[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7]宋宁.探讨量本利分析法在利润成本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3(11):15-16.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30-03
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实现各种各样的经营目的,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操控。这样的操控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理论上,这种操控行为被定义为“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就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公司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1)为满足上市筹资的资格;(2)为实现公司减少缴纳所得税;(3)为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例如逃避反垄断机构的指控);(4)为规避债务契约约束。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目前上市公司各种盈余管理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会计方法主要有: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管理、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和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非会计方法主要有: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和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一)采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进行了定义并将金融资产分为:(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其他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公司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公司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采用排除法来定义的,比较模糊。根据管理者的想法可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反向转换,然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处置时的损益是计入资本公积还是计入投资收益,这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从雅戈尔(600177)2008年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2008年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82万元,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为47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5700倍;而在2009年底时交易性金融资产9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12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倍数由5700倍缩减成12倍。很明显这其中存在主观划分的成分。这样使得雅戈尔的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增长30%,所有者权益较上年同期增长53%,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致使2009年底资本公积猛增24亿元。另外,2008年和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损益分别为21亿元和19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这部分损益计入损益表,分别占当年利润总额的89%和45%,盈余管理效果很明显。
2.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可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公司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公司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意味着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直接交易。(2)公司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公允价值评估,与账面余额的差额确认为损益计入利润表。在实务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公司不多,但不能排除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特别是在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势必会对公司业绩产生提升作用。
从昆百大A(000560)2007年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公司股本为1.344亿元,所有者权益2.07亿元,而资产负债率高达89%,未分配利润为亏损0.6亿元,其财务状态非常不好,并且经营风险较大,资本结构严重失衡。为改善经营情况,该公司从2008年6月开始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以公允价值模式计价,财务状况果然大大改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为3700万元,而当年的合并净利润才只有2500万元,所持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由1.57亿元增至7.03亿元,公司负债率也降低至76%,每股净资产由0.65元升至3.71元。
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在会计准则中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一直备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减值计提的比例和金额直接关系到公司当年的盈利状况,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转其趋势。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在当年经营业绩较差的时候少提减值准备,在当年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多提减值准备,为以后经营做好“业绩储备”。由于减值准备有这样的“优点”导致八项减值计提以其“灵活性”和“随意性”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随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盈余的企图。但还是存在可以转回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等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未探明矿区权益。还是可以通过调整减值准备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大唐电信(600198)在2007年4月份了一则公告称该公司2006年度其业绩报告将亏损。由于2004年度和2005年度业绩已经连续出现亏损,按照相关规定,大唐电信即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即*ST)。对此,大唐电信4月5日的公告如此解释“公司尽管2006年度主营业务规模和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鉴于无线、光通信等传统通信设备产业历年经营留存大量资产带来预期的收益能力有限,仍需对整合后的无线、光通信资产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将造成2006年度业绩亏损。”而大唐电信在2006年的三季度报告中显示盈利2700万元,这明显是盈余管理的结果,至于大唐电信的目的估计只有大唐公司自己清楚了。
(二)采用非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务人而言,发生债务重组时,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抵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公司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2)抵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3)抵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其中第二条可以实现通过债务重组事项达到调整公司损益的目的,尤其是对ST公司就更加需要了。
2007年ST浪莎(600137)利润总额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7倍,其盈利的“功臣”就是债务重组。据年报显示2007年1月至3月,浪莎与中国长城管理公司、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宜宾中元造纸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了债务重组,获得了2.85亿元的债务豁免。该2.85亿元的收益占浪莎2007年利润总额的81%。通过盈余管理,浪莎迅速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升了公司业绩,也避免了暂停上市的风险。
2.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指公司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公司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公司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公司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如果关联公司之间进行资产调配,就能够实现资产的转移,并且资产所承载的收益也就一同转移了;如果其中一个主体是上市公司,那就能够实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不好,那就给它输送一些质量好的资产,否则就输送一些不良资产。主要的手段有: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转让资产、对外收购兼并等。资产的转让和处置,包括转让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流动资产。
ST粤富华在1997年和1998年严重亏损,截至1998年末未弥补亏损1.8亿元。1999年上半年与母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将全资子公司和一土地使用权,与母公司持有的四项股权进行置换,实现置换收益2400万元,使得该公司在1999年年中实现利润1860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ST寰岛(000691)是通过与关联方的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实现“摘星”,在2007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资产剥离、资产出售和股权转让等各种资产重组方法优化资产、提高利润,在2007年中报上果然出现了净利润3700万元的大跨度扭亏,这也是资产重组的又一力作。
3.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和租赁等。会计制度虽然给出了判断关联方关系的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则他们之间也存在关联方关系”,但这个标准仍然较为抽象,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难以分辨的情况。至于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法规来予以规范,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使得这些制度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和问题,这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滋生的土壤。
其中较为普遍的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都是母公司中某一块优质资产通过改组而成,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方面存在天然的密切关系。一些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存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关系,仅仅通过原材料和产品就可以实现利益的输送。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或需要扭亏时,关联公司可以采取高价购买上市公司产品,或低价向其销售原材料,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湖北宜化(000422)主导产品为尿素,占其销售收入的80%。其尿素基本上都销售给湖北宜化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同属湖北宜化集团的子公司),这种情况在集团公司中也是很普遍的,但问题在于其平均售价比市场价格高出49%。以该公司1998年尿素产量15万吨计算,该公司因此获利7200万元,占其利润75%,这是典型的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实现上市筹资的资格,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为实现公司减少缴纳所得税;为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以及为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分别采用会计方法(利用金融工具分类、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和减值准备)和非会计方法(利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不仅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并且还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不利于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从各个方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会计人才素质)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杜绝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滥。
参考文献:
[1]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
[2]孙萍,张敏.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3]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3).
一是降低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可能。过去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均规定资产应建立减值准备(资产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升值转回)。但事实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这一核算规定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频度及深度均很大。如何有效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舍弃了过去与IASB趋同,即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的做法,转而向FASB靠拢,采取了在长期资产存续期间只计提不允许转回的做法,这样就使资产减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从而反制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另外,对流动资产计提的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新会计准则虽然允许计提和冲回,但对其计提和冲回也进行了严格限制,如应收账款作为一项金融工具,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如债务人发生严重灾害、财务困难、即将倒闭或财务重组等)”表明发生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也必须提出证明原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和资产价值于本期确实大幅回升的充分适当的证据,否则视为调节利润而建立的秘密准备,必须按“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
二是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进行了适当限制。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如在基本准则第43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10条明确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非货币换准则中规定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确定换人资产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价值损益的首要条件是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同时还明确指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此外,公允价值使用的限制性规定还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股份支付、套期保值等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
三是消除了死角。过去有不少经济业务,要么会计准则、制度未作规范,要么准则、制度虽作规范,但规范粗糙、模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成为企业进行盈余操控的最佳选择。新会计准则基本上消除这些会计规范的“盲区”,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如企业合并业务,过去各企业在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方面一直很混乱,影响了盈余的核算口径。新会计准则第20号对此作了专门规范,要求企业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大类,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进行处理。又如,对传统金融企业出现的创新金融业务和一般企业的套期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年金基金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进行了统一规范,减少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随意性。
四是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确认的损益金额;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双方的重组利得或损失的金额;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让的情况和理由、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等;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等;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在附注中将企业的损益按地区分部或业务分部进行分部披露等。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较好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币Ⅱ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决策科学性。
二、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二)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
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三)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
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四)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无形资产准则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五)预计负债计量的新规定
新或有事项准则对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增加了“……如果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同时还增加了后续计量的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作相应的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些新规定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余地。
(六)新债务重组的三大变化
一是债务重组利得的会计处理由“资本公积”科目回归到“营业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增加的利润只需在附注中披露,勿需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扣除;
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转让非现金资产损益,而且用以抵债的资产的转让损益应根据资产的性质确认为正常情形下的出售损益,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投资收益等;
三是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未来应收金额或应付金额由过去以协议中规定的未来的本利和确定,改为按未来现金流量的公允价值确定。新债务重组准则的这三大重要变化也给企业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空间。
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交易类别划分和不同类别相关损益的不同处理规定,存货准则有关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重分类的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合并准则中有关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界定及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等,都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差异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同
由于新会计准则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后设计的,而且出台后其实施范围又暂定于上市公司,所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必然大于非上市公司。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随时都可能扩大,因此其对非上市公司的影响在1—2年后也会逐渐显现。
(二)对境内公司和境外公司的影响不同
新会计准则对设立在我国境内的公司影响较大,而对设立在境外或设立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由于其必须遵守所在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新会计准则对其影响也小。但是,对于内地企业设立在境外或港、澳、台等地的子公司,因其财务会计报告要与大陆的母公司合并,其会计信息需要遵从新会计准则进行折算、调整和合并,所以新准则对其的影响也不亚于境内公司。
(三)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
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是不同的,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如经营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不再为单纯的成本计量模式,而可能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随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而调整,调整的金额要计人当期损益。这意味着过去市价大幅上升或下降带来的资产价值和潜在利润波动不予反映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总体上讲,新准则对石油、天然气、金融、保险、农业、房地产、特许经营服务等行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产生较大影响,其盈余管理的空间也随之变大。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这些影响,应采取正确态度和方略。
第一,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工具。实际上,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盈余管理即已存在。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Abstract:Basedon2012annualfinancialdataofthe150listedcompaniesofrealestateindustryinChina,thispapercarriesouttheempiricalresearch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arningsmanagementlevelofenterprisesandthetypesofauditopinionsissuedbyauditorstoexplorethecorrelationsofthetwoinrealestateindustry.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审计意见
Keywords:realestateindustry;earningsmanagement;auditopinion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09-03
0引言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往往能给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传递关于报告真实性的重要信息,帮助相关利益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审计意见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出具的影响更是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经历快速腾飞后也曾陷入一定程度的萎靡动荡。实行房地产调控第一阶段的2010-2011年时期,出现了交易量持续萎缩的低迷状态。2012年,调控进入了第二阶段,前期阶段调控成效的肯定与持续低迷带来的上涨压力,使得该年出现了较好的回稳状况。这种稳步回升的发展态势无疑为研究该行业相关经济问题提供了良好条件。
根据行业分类标准,本文选取房地产行业的15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样本公司2012年度报告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出具的影响。
1文献综述
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1.1关于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目前学界存在着多种盈余管理模型,包括Healy模型(1985)、DeAngelo模型(1986)、行业模型(DechowandSloan,1991)、较为盛行琼斯模型等。但随后又有研究显示,这些模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设定问题。总结回顾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尽管琼斯模型被公认为是比较优秀的盈余管理检验模型,但为取得更理想的检验效果,需要根据实际对象和目的特定选择合适的模型。
1.2关于研究结果
目前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问题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并没有一致结论。Bartov(2001)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大。Butler(2004)则认为,市场上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的应计利润为多出现数额巨大的负值,可能引起财务困境,审计师因为公司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出具非标意见,与盈余管理无关。Laura等(2008)利用西班牙的数据验证了Butler的结果,但他们认为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是因为自身的保守性而不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
大量学者也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验证,选取不同的样本和研究方法,结果也不一致:李东平等(2001)发现审计意见与核心的盈余管理指标没有显著关系。章永奎和刘峰(2002)则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越厉害,越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但同时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会体现更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
2研究设计
2.1研究概述
我国企业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盈余管理的结果往往可以反映在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中,而外部民间审计也将作为一种审核手段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等起到重要的监督保障作用本文将研究的是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基于研究目的,提出假设:公司当期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不相关。
2.2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样本初步选择为根据CSRC行业分类指导选择出的17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了保证所选样本公司之间能够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对初选样本进行筛选剔除,最终获得了150个有效样本。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GTA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对数据的处理使用的是EXCEL2010,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回归分析使用软件Eviews7.2。
进行变量的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2.3模型选择
本文以审计意见类型为被解释变量,以盈余管理程度为解释变量,并加入控制变量。因为被解释变量定义为虚拟变量故选择用Logistic模型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合行业的市场审计现状特点,参考各类文献中的模型建立后,最终为本次研究选用构建如下模型:
Audit=α0+α1EI+α2lnAsset+α3NARR+α4CR+α5DR
+α6+Big4+∈
模型变量解释:
①被解释变量:Audit为虚拟变量。如果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Audit取值为0,否则为1(非标意见)。
②解释变量:如前文所述,正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度量有多重方式,比如充分采用考虑风险的应记款项法;琼斯模型下较为复杂的应计利润法等。考虑到计量模型中对变量设置的尽量简单简明的要求,了解到房地产行业中重要的盈余管理手段为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操纵利润,再结合到公司规模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绝对值除以总资产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即:
EI为盈余管理程度,EI=年度非经常性损益绝对值/总资产
③控制变量:
LnAsset: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NARR:表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CR:表示流动比率,CR=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DR:表示资产负债率,DR=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Big4:虚拟变量,如果审计师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Big10为1,否则为0。
3统计与回归结果
如表2所示,运用Eviews先求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相关性检验下的t统计量和对应的概率P值。接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4结果分析
4.1相关系数结果分析
①通过观察图二不难发现,2012年我国房地行业上市公司所属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相关系数为正,大小为0.362593,初步判断可能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②相关检验下t统计量的值为4.685032,且概率P=0.0000,在α=5%,1%的显著性水平下P都很小,所以需要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显著。这表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标审计意见的之间有较弱的相关性而且是正的相关性。
③同时也可以发现该结果也表明控制变量之间与审计意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相关性,但可计算出方差膨胀因子VIF
4.2回归结果分析
①首先观察模型总体的你和程度调整后的判定系数McFaddenR-squared=0.535174,说明回归的结果方程相对较好的拟合和样本情况。总体的显著性检验P值:Prob(LRstatistic)0.000009也很小,可以通过显著性水平α=10%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说明方程总体显著。
②观察回归结果图,可以注意到解释变量EI:盈余管理程度的参数估计结果约为18.66,t统计量值2.012842,对应t检验的概率值P=0.0441在5%的置信水平系可以通过Z的显著性检验(概率P=0.0441
③同时可以关注一下其他的变量:审计意见与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置信水平上也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049
5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2012年我国150家房地产上市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作为样本,对企业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得到的最终结果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即以2012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提供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得到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具有正的相关性。之前的论文研究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得到这样的结果可能与2012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情况的有关。2012年,我而过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行业总体是较好的发展,行业全面回稳的状况动荡中回复的状态。这样的稳健行业状态下的审计工作更可能平稳高效的完成,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操纵损益的情况也更有可能被审计师发现与揭示。
参考文献:
[1]鲍金亮,朱琳.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研究――基于深沪市2009年年报数据[J].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2012(05):79-116.
[2]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6):77-96.
[3]张雁翎,刘昊.中国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4):73-78.
[4]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0(5):90-97.
[5]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90-97.
[6]王少飞,孙铮,张旭.审计意见、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9(12):63-72.
[7]陈丽蓉,潘芹.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0(9):68-70.
[8]曹琼,卜华,等.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3(6):76-83.
【关键词】综合网站;垂直网站;盈利模式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各类网站的应运而生。按照其提供信息服务特点的不同,门户网站主要分为两种大的类型:综合门户网站和垂直门户网站。前者在我国典型的有新浪、网易和搜狐等,主要提供新闻资讯、搜索引擎、网络邮箱、在线游戏、移动增值、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的服务,占有较高的人气与整合营销优势;后者则专注于某一领域(或地域)如IT、财经、娱乐、体育、房产、汽车,在内容与服务方面更加专业、灵活和有深度,用户的粘性、精准度较高,在细分人群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方面显现价值。两种类型的网站盈利模式不同,各有优势也各有软肋。在新的互联网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综合门户网站面临着垂直行业网站的严重挑战,靠专业领域广告投放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垂直门户网站的业务模式也亟需转型。笔者比较分析两种类型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以此为其下一步的盈利空间探索提供参考,也为整个网络企业创新盈利模式打开一种思路。
一、综合型门户网站与垂直门户网站盈利模式比较
门户网站作为商业型网站,盈利是其核心目标。盈利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业务流程创造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从客户获取收益的商业系统。简单的说,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渠道,通过怎样的模式和渠道来赚钱。其基本构成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利润点、利润对象、利润杠杆和利润屏障等。
(一)从利润点进行分析
利润点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产品或服务。我国综合门户网站发展至今已经从最初单纯的网络广告收入发展到多元化收入,如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如从2011年一季度三大综合门户网站与垂直门户网站搜房网的利润点比较(表1)中可以看出,网易、搜狐与新浪三大综合门户网站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网络广告、在线游戏和移动增值三大领域。当然,由于技术与品牌定位不同,其各自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如网易凭借其技术优势,一直走自主开发网络游戏之路,游戏业务在总营收中占较大比重;新浪网主打新闻牌赢得口碑,由此带来网络广告的提升,其广告比重占七成之多,移动增值业务也占有不小的份额。
相对而言,行业垂直门户网站的业务则比较专一。如1999年创立的搜房网,其最大的业务是网络营销服务,即网络广告,虽然2011年一季度相比之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搜房网总营收的60%以上;第二项业务是分类信息服务,这主要是二手房和家居集团的搜索广告和研究集团的线下排名服务;再次是研究集团的数据库服务和研究报告,这些营收不多的小业务统称增值服务,可见搜房网的基本利润点在于为整个房地产相关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与服务。
(二)从利润对象进行分析
利润对象指企业客户。不同类型的门户网站设置多种栏目、提供多种服务来吸纳不同类型的用户,以此作为获取利润的充分条件。网易、新浪等三大综合门户网站,利用巨大的人气,几乎延伸到所有行业,其在品牌知名度、用户数、跨行业等方面具有垂直类网站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后者则在用户精准度和行业服务深度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如上文提到的搜房网,其业务覆盖房地产新房、二手房、租房、别墅、写字楼、商铺、工业厂房、家居、装修装饰等各个行业,它依托门户网站及数据库处理中心,在为房地产交易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信息服务费及广告费,这是其盈利模式的关键所在。再如中国垂直汽车网站易车网,除了广告服务,其特色收费服务占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主要都是针对汽车消费者、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客户而设置的,包括:(1)“车易通”,是为汽车经销商提供的网络营销平台,经销商可以利用这个软件,管理汽车营销的全过程;(2)“优卡网”,为二手车买卖双方提供车辆出售、求购信息、网上议价交流、车源检查、车源对比、专家在线指导、市场资讯等服务内容;(3)专注于为汽车消费者提供汽车互联网咨询服务,为汽车厂商和经销商提供互联网营销解决方案。
(三)从利润杠杆进行分析
利润杠杆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以及吸引客户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反映的是企业的一部分投入。目前,不管是综合网站还是垂直网站,虽说广告依然是其重要的收入,但两者对新闻资讯、线下服务等其他业务都是较为重视的,以形成未来发展潜力的有利利润杠杆。如网易在主打产品之一“电子邮箱”方面一再加大投入力度,包括电子邮箱的安全技术研发投入,保证用户传输和接收文件的安全性,以及设计个性化友好的界面,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除此之外,网易还推出了即时通讯工具、搜索工具、电子贺卡等产品。与此同时,2011Q1新浪微博在研发和营销方面投入了较大的成本,但研究发现,“新浪微博”也为新浪网带来了流量的极大增长。
同样,垂直门户网站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发展逻辑,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如“搜房网”2008年在覆盖全国75个城市的基础上制定了“百城计划”,目前已经覆盖全国107个城市,其旨在通过地域及上下游的扩张,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此形成与综合门户网站相竞争的筹码。
(四)从利润屏障进行分析
利润屏障是指企业为了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利润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综合门户网站“大而全”,但分配到各个频道的资源以及专注程度却远比不上垂直网站。所以,如何将已有业务捆绑进行资源共享,并寻求新的利润屏障是前者不得不考虑的。如2010年搜狐投入2亿人民币用于正版高清长视频,原因就在于其更能吸引高端品牌广告主的关注和投放。之后的财报数据显示,相比前两季度,搜狐视频的业绩明显扭转,其高清视频频道的日均播放次数较上一季度增长约40%。另一方面,垂直门户网站也在以其定位属性与所拥有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功能性业务的开拓,以保护自己的“奶酪”不为他人所动。如搜房网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继续扩大份额,在二三线城市扩张和细化业务的同时,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收费模式。
二、综合门户网站与垂直门户网站新竞争格局与各自软肋分析
艾瑞咨询的《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在其调查的334个企业中,投放过网络广告的企业占58.4%,没有投放过网络广告的企业占41.6%。伴随网络营销知识的普及以及认知的推广,更多传统企业将会试水网络营销,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尚存较大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仍在蓬勃发展中,网络普及带来的细分需求的人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必将为各种类型网站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综合与垂直两个类型的门户网站必将凭借自身不同的优势拓展各自的业务和生存空间。但与此同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将愈演愈烈。
(一)垂直门户的存在、发展及快速蔓延对综合门户形成严重挑战
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进一步导致了对IT、房地产、旅游、金融理财等行业的资讯、产品报价、互动需求人数的细分,成为支撑行业垂直网站高速发展的动力。从行业层面来看,垂直门户网站以其深度内容建设优势、地区分站优势及其与相关行业厂商/经销商服务优势,赢得了众多客户的广泛认可,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也使得综合门户和垂直门户网站的市场竞争加剧。如艾瑞数据显示,2009年度IT产品网络广告的投放媒体分布明显偏重于垂直IT网站,其中综合门户网站的投放费用比例占31%,而在垂直IT类网站的投放比例则达53%。
(二)综合门户网站趋于在垂直领域做更多的尝试
垂直门户网站快速的蔓延、发展对新浪、搜狐等综合门户的挑战不容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门户就已丧失存在的必要和反击的力量。毕竟广大网民对网站的访问,对资讯、产品与服务等获取的习惯决定了两种类型网站的生存。当前大的综合门户网站正趋向利用其品牌、用户以及平台优势,向垂直门户过渡,开拓更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如新浪与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合资建立新浪乐居,其影响力目前已从一线城市扩张到二三线城市,同时也提高了新浪整个网站的知名度和用户威信度。新浪与CRIC合作对于房地产垂直门户的战略布局,充分展现了拆分融合大于整体的价值升华。
(三)两种类型网站的各自软肋分析
中国网络广告的市场目前已经开始初现多元与细分趋势,虽然综合门户网站具有核心的竞争力,垂直门户网站所采用的直营模式依然受到行业广告主的青睐,但两种类型的网站同样都存在软肋,制约着其发展。
综合门户网站占有着较高的人气与平台优势,对于针对比较大众市场的产品来说,综合性门户是不二之选,但这恰是综合网站的不足。相比而言,如果客户的产品针对专业市场群,在广告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则垂直门户比综合门户具有更大的广告价值优势。另外,各大综合门户网站盈利模式总体来看仍然较为单一,其虽然在产品多元化的对抗竞争中各有侧重,但服务方面大致相同,存在着同质化竞争。面对互联网内容与商务整合时期的到来,综合门户网站还需在多样化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才能在细分市场领域建立利润屏障,获得行业竞争优势。
而就垂直门户网站来说,其要走出地域门槛还需要解决面对面的服务问题。垂直网站客户大部分集中在本地和周边城市,在区域化业务拓展的情况下,如何赢得会员与客户的信任,在互联网上做到让大老远的一个用户给你外地的一家网站打钱,成为它的会员,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在垂直门户发展电子商务业务,交易过程中需要面对面沟通、验货,并且资金交易量比较大,一般企业需要银行作为第三方才会觉得比较安全,所以其物流和资金流的解决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垂直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比一般的大众搜索引擎更具有精确性、专业性,但是目前部分行业的垂直网站搜索引擎不但搜索不精确,而且功能单一,没有把搜索引擎与网站本身的功能互动起来,为用户更方便、更快速地寻找信息提供便利,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趋势与前景展望
互联网络的核心在于合作、共赢、跨界。对于新形势下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各自又都存在发展瓶颈的综合门户网站与垂直门户网站来说,关键是整合相互的资源优势、合纵连横。通过行业间联合或者上下游的扩张,形成尽量完整的产业链。谁先占得先机,且在这个领域整合得最完整,谁就有可能成为在互联网时代的领头羊。
(一)合纵连横成合动力
在这方面可以有多种类型:其一,“自有垂直网站+合作门户频道”。以易车网为例,其与TOP10网站中的腾讯、新浪、网易三大门户均开展了深度合作,建立起“自有垂直网站+合作门户频道”的核心优势,使其覆盖和影响了更广泛的人群。如此,更具有了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资源。其二,“通用搜索+垂直门户”。如前面提到的CRIC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合作后的乐居信息资讯全面占据百度最优势资源,达到覆盖中国99%购房人群。另对搜索引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业务突破:首先,为搜索引擎市场引入新的竞争元素,垂直门户的丰富资讯将为搜索商输送较为完备的信息资源;其次,搜索引擎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入口,与搜索引擎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直接支持垂直网站业务的顺利发展,也有利于用户体验的便捷性和完整性。其三,“垂直网站+电子商务”。目前,专业领域广告投放是大部分垂直网站的主要盈利来源,这种业务模式已面临严重挑战。未来的竞争,需要把来自于目标客户的需求与联盟成员共享,同时要挖掘那些潜在的需求,垂直网站加上电子商务的模式将有利于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
(二)创新策略获新生机
在基于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创新盈利模式与策略,这也是一种发展的新思路。如合作后的百度乐居利用新浪乐居房地产资料库的楼盘信息系统,不但整合了房产新闻,还创造了一种按效果付费的新型互联网营销模式,即百度乐居效果营销服务。该服务将房产信息搜索与400电话系统整合起来,每个楼盘都与专属的400电话分机号绑定,用户通过网页上的400电话即可直接与开发商沟通,这大幅降低了单个客户营销成本,使得旗下行业频道再获新机。再如,垂直行业网站淘宝推出的“按成交付费”的新模式,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导购信息和一键到位的便捷购物体验,短短几个月内吸引了上百万参与者,成为其除广告收入外的另一个盈利模式。
总之,互联网行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在这个不断更新、变化的空间,任何暂时的优势及其领先地位都有可能被随时超越,所以,无论是综合门户网站还是垂直门户网站,需要做的是在自身品牌和平台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创新,或强强联合追求协同发展,以此才能真正去开拓所说的多元化收入来源,在未来互联网信息服务方面取得绝对领先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高劲松,张自然.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洪涛.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