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3-15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拔出来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建议

一、大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

(一)傲慢失谦,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己卑人的思想倾向,对物质追求不切实际的希望和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比照让社会各界明显感觉出眼高手低的特点,在关键时刻则显得缺乏自信心,不能勤奋务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孝亲尊师思想。自我意识是指思想行事方面首先想到自己,其次再顾及到他人的生活意识形态。问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份收入准备如何使用时,准备给父母礼物或帮助家庭改善物质条件的学生仅仅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计划如何改善自己的条件和购买自己一直向往的某件时尚用品等等,缺乏中国古来人皆有之的报恩孝养思想。

(三)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价交换心理普遍存在。在校学生虽未完全步入社会,但在学校人事环境处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表露出比较强烈的功利思潮,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交换等心理思想倾向较为普遍。初次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等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等价交换心理,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失于团体、社会利益的综合考虑。

(四)缺乏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精神。于校园生活乃至初入社会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中,当代大学生在独自面临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重选择当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现实生活当中、报刊杂志报道当中、网络适时爆料的社会现象当中,有着大量的实例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医治当代大学生不良思想倾向的对症药

在国内一所普通大专院校举办《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之后所作相关内容的随机调查中显示,34.48%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了解,27.08%的学生表示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26.04%的人表示认识了“真实的孔子”,22.92%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礼”的认识,同样比例的人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近47.92%的学生准备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国学,10%的学生决定通过网络学习国学,其余近40%的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均有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学习国学的打算。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孝道的教育能使学生明白社会人的基本义务。孝亲尊师是孝道的基础,孝道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百善孝为先当中的孝,意指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这是孝道的根本和基础,将孝义理拓展并运用到兄弟姐妹、朋友、工作同事乃至社会等人事环境中时就成为孝道。学习孝道,可以唤起学生本有的对父母双亲的感恩之心,并使这种感恩之心能够拓展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社会工作的所有领域中去,自傲自私、高己卑人之习气自然慢慢远离。

(二)四维八德和伦理教育教给学生处世的基本原则。礼义廉耻,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以及人与社会等五伦关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等教育,是中国古来学人的必修科目,也是每个人自觉遵循的基本处世原则。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的学习,将对学生思想、言论、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起到不可替代的匡正作用。

(三)三纲八目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三纲八目是每个知识分子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就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大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开始趋于成熟,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就能慢慢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无疑将对其人生目标的正确树立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

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议

(一)组织编写系统的揽括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大学教育中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应系统地揽括从孝道开始,至四维、五伦、八德乃至三纲八目等主要内容。涉及面无须广泛,但内容一定要深入。使学生既能通过教材了解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为今后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终身学习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为终身学习的长远计划奠定坚实的学习根基。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而纵观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诸如不孝父母、损人利己、不讲诚信、依赖性强等等不良习惯。广州师范学院曾对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市30所中小学校3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超过60%的学生都有“品德发展不平衡”,“两面人格”的状况。可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成为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为他们一生成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呢?本人从初一年级新生入手,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弟子规,推进德行教育”活动。通过在学生中对“孝悌”文化的传承,以“孝”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善良心和正义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收效明显。

一、以人为鉴,内省“孝悌”文化

青少年学生对“孝悌”文化并不陌生,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虽有“孝悌”的观点却没有“孝悌”文化的灵魂,而初一年级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从众心理强,既容易被诱惑俘虏,也容易被正面教育熏染,要改变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以我独尊的思想,通过对“孝悌”人物的故事讲解和观看来强化洗脑,以达到内省目的,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1.观看中华德育故事,强化内省

经过第一阶段的思想灌输,“孝悌”文化会在一定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会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消殚于无形,所以,必须趁热打铁,在第一阶段结束后马上实施第二阶段的强化工作,采取更为直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加深对“孝悌”文化的灌输,利用每天的课后和活动课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或与之相关的影视资料,如《闵损芦衣》《蔡顺拾椹》等,并在观看后立即进行讨论,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从榜样中汲取无穷力量,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主人公行为为人处世。

2.与现实中的人物互动,巩固内省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教育,“孝悌”文化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日常行为的常态思维,但这种常态思维能否得以固化,成为伴随学生的终身习惯,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巩固。对此,我设计了一次专访,访问对象为一位能90%落实《弟子规》的普通下岗女工,通过她的话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现实中的人物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二、以己为鉴,践行“孝悌”文化

价值观念的认同,必然导致行为方式的趋同,行为方式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价值观念的认同,在推动“孝悌”文化观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内省的过程一定要伴随对内省成果的实践,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我们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有:(1)利用国庆八天的长假,要求学生按照《弟子规》的“入则孝”来对待父母,然后写一份自己的亲身感受;(2)利用春节――这个中国人特殊的欢庆节日,布置学生在家如何孝敬父母的家庭作业;(3)让学生亲自参与孝亲尊师的活动;(4)为父母洗脚、做家务等一系列活动,感受父母的辛劳与付出;(5)采访普通群众,从其他长辈中获取智慧,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等等。

设计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主要是希望通过学生个体的反复体验,矫正自己对“孝悌”文化的内省,并在不断调适过程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大到学校、社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懂道理、守规矩的人。

三、以事为鉴,升华“孝悌”文化

我们进行“孝悌”文化传播,目的并不局限于只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而是以此为界,让学生在内心中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课程的后期,我们开始有意引导学生以“孝悌”价值观为基础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培养学生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来扩展“孝悌”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