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进口贸易数据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18

进口贸易数据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贸易;经济增长;方差分解

基金项目:东北电力大学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资助计划项目(2013B10012)

作者简介:王爽(1979-),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贸易、国际贸易问题研究;霄(1954-),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经贸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4-0056-06收稿日期:2013-01-22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是关于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少。Bala等(2005)认为偏好的演变对于两个国家的贸易非常重要,如果贸易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大国,一个是小国,则大国的偏好能够控制并取代小国的偏好。这就解释了一些小国排斥特定文化产品,特别是来自大国文化产品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原因。Rauch等(2009)通过对一些文化产品消费特征的分析,得出任何一个国家新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其制造文化产品的灵感仍主要来源于该国之前的文化制造者。这样的文化产品在短期内会增加社会福利,从长期来看则会减少社会福利或降低社会福利的质量。Hanson(2009)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对美国电影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美国电影贸易取决于信息服务和贸易政策。Disdier等(2010)和Felbermayra等(2010)通过分析文化商品的双边贸易和其决定因素,得出国家间的文化相近和需求偏好相似会大量增加双边贸易流量,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文化相近和需求偏好相似对全球文化贸易起到积极、重大的影响。

国内学者虽然在可利用的数据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贸易做了开拓性研究,但研究文献十分有限。首先,国内关于文化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陈晓清等,2008)、文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朱文静等,2012)、文化贸易现状、文化贸易对需求相似理论的验证等分析、文化产品结构和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朱文静等,2010)等方面。周经等(2011)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世界范围内的工艺品、视听、设计、音乐、新媒体、出版和视觉艺术共7种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在世界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潜力巨大。方慧等(2012)利用“钻石模型”对中国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国文化的贸易竞争力较弱,且在此阶段,“动态钻石模型”中的短期要素对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大,长期因素效应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额、我国人均GDP、宽带普及率对现阶段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有显著影响。曲如晓等(2010;2012)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等方面总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现状和特点,认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虽然顺差,但存在贸易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度高等问题。蒙英华(2012a)认为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对象集中于综合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中国在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的贸易上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又以其他视觉艺术与其他印刷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强,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主要体现在古董、录音媒介、珠宝、照相器材、报纸等;外国对华FDI促进了古董、照相器材、书本等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货物出口与古董、照相器材、建筑和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替代效应,而与手工业品、珠宝、书本、报纸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互补效应。方英等(2012)基于文化贸易进出口数据,对中国文化贸易的出口结构、地理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太小。其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得出了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非常弱的结论。蒙英华(2012b)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进口主要集中于综合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文化产品进口受到出口国市场容量大小的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受进口国购买力水平影响较为明显;文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促进视觉艺术、珠宝、电影和录像、建筑和设计等文化产品的出口,但对中国文化进口的影响并不明显;除古董进口及其他视觉艺术的出口以外,中国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与距离变量呈负相关;自由贸易区可以促进中国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其次,国内学者对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文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蔡旺春(2010)主要分析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从非均衡市场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与路径入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关联程度与波及效应。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李增福等(2011)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且以同样的方法分析文化产业对三大产业的影响并作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相关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文化产业中投资、劳动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发现,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力,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文化产业中的相关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文化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重视文化产业中文化制造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廖敏华(2009)选取我国2002年~2006年的GDP总量和文化贸易总量为研究对象,对2002年~2006年间的文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构建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文化贸易的增长会大大带动我国GDP增长的结论。我国目前文化贸易量很小,所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文化贸易量的增大,文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随之加大,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这是推进我国GDP增长的长久之计。李薇等(2010)通过利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理论,运用1996年~2009年数据,分析了文化贸易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文化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文化贸易出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上述学者的研究从数据获得、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为笔者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但是关于文化贸易内涵界定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贸易统计口径不一、数据获得不同影响了大部分学术文献结论的可比性和参考性。本文在以上学者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样本容量,提高了检验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据此,本研究首先明确文化贸易的内涵,然后运用准确、可靠的数据对中国文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中国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分析(一)中国文化贸易变化趋势分析

1.文化贸易相关概念的界定

笔者对文化贸易的界定:文化贸易是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

2.数据来源

根据《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中文化产品的HS(2007)代码,查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由于使用HS(2007)代码只能查询到2007年~2011年的数据,因此本文使用HS(1992)代码进行文化产品贸易分类数据的查询。使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进行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的查询,然后加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数据得到中国文化贸易数据,再利用历年的平均汇率折算,得到以人民币标价的1992年~2011年中国文化贸易数据(见图1)。

图11992年~2011年中国文化贸易进、出口额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历年分类数据自行加总而得。

3.分析结果

由图1可知,中国文化贸易进、出口额的变化表现出两个特点:(1)中国文化贸易进口额、出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文化贸易进口额上升趋势缓慢,进口额由1992年的16.8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51.7亿元,20年间增长了8.0倍,年均增长14.5%。文化贸易出口额除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明显下滑外,其余年份波动不大,上升趋势明显,出口额由1992年的86.7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380.6亿元,20年间增长了27.5倍,年均增长22.0%。(2)中国文化贸易出口额始终大于文化贸易进口额,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化贸易顺差逐渐增大。1992年中国文化贸易顺差69.9亿元,到2011年顺差上升到2228.9亿元,20年间增长了31.8倍,年均增长23.8%。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贸易一直以来都存在大量顺差,且扩大之势愈发明显。

(二)中国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分析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版得到1992年~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见图2)。

从图2可知,1992年~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923.5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471564.0亿元,20年间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长16.5%。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2006年增加到21.5万亿元,2008年突破30万亿元,2010年突破40万亿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稳定、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图21992年~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版。

三、中国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一)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本文选取的变量包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文化贸易出口总额(CEX)、中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CIM),采用的数据是1992年~2011年的中国年度数据。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对数据的影响,本文对GDP数据运用GDP平减指数(1992=100)进行处理。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对文化贸易出口额、文化贸易进口额数据运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处理。为了降低序列中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对上述序列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作LGDP、LCEX、LCIM。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判断中国文化贸易出口、文化贸易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所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Eviews6.0。

(二)单位根检验

根据Granger和Newbold的研究,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应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进行回归分析。若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但均为同阶单整,则应进一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本文利用ADF检验对序列LGDP、LCEX、LCIM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1%显著性水平临界值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10%显著性水平临界值P值结论LCEX-3.231421-4.532598-3.673616-3.2773640.1080非平稳LCIM-2.429368-4.5322598-3.673616-3.2773640.3546非平稳LGDP-3.441901-4.571559-3.690814-3.2869090.0771非平稳DLCEX-5.101621-4.571559-3.690814-3.2869090.0037平稳DLCIM-4.985339-4.571559-3.690814-3.2869090.0046平稳DLGDP-1.772601-4.571559-3.690814-3.2869090.6752非平稳D(LCEX,2)-8.01024-4.616209-3.710482-3.2977990.0000平稳D(LCIM,2)-5.084806-4.667883-3.733200-3.3103490.0049平稳D(LGDP,2)-4.566537-4.616209-3.710482-3.2977990.0109平稳由表1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序列LGDP、LCEX、LCIM都非平稳,一阶差分后的LCEX、LCIM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是平稳的,但是序列LGDP仍非平稳。于是进行二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得到三个变量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三个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若变量之间单整阶数相同且具有协整关系,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利用Johansen检验来分别检验序列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间的协整关系。对于滞后阶数的选择,本文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在选择第四种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得到Johansen检验结果(见表2)。

表2Johansen检验结果

变量组原假设H0迹统计量检验迹统计量5%临界值最大特征值检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5%临界值LGDP

LCEX无协整向量

至多一个协整向量34.72964

11.1506225.87211

12.5179823.57902

11.1506219.38704

12.51798LGDP

LCIM无协整向量

至多一个协整向量37.20814

12.2671425.87211

12.5179824.94100

12.2671419.38704

12.51798

由表2可知,从迹统计量检验来看,在检验无协整向量的假设中,迹统计量大于5%临界值,因此,拒绝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在检验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中,迹统计量小于5%的临界值,因此,接受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间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也是如此。据此,可以认为LGDP和LCEX、LGDP和LCIM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其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

LGDP=0.124+0.046LCEX(1)

(0.14)

LGDP=0.140-0.040LCIM(2)

(0.09)

注:小括号内为标准差。

该协整关系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文化贸易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中国经济增长对文化贸易出口的弹性为0.046,即文化贸易出口规模每扩大1%,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0.046%;中国经济增长与文化贸易进口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中国经济增长对文化贸易进口的弹性为-0.040,即文化贸易进口规模每扩大1%,将导致中国经济减少0.040%。

(四)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脉冲响应

VAR模型是用所有的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期进行回归,常用于相关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基于变量选择:LGDP、LCEX及LCIM,我们构建3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为了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我们用模型滞后结构确定准则进行筛选,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向量自回归模型滞后期的确定标准

滞后期LogLLRFPEAICSCHQ027.70762NA1.10e-05-2.906778-2.759741-2.892163194.51464102.17541.25e-08-9.707605-9.119454-9.6491412111.852022.39688*5.35e-09*-10.68847*-9.659206*-10.58616*3120.40107.0403968.12e-09-10.63542-9.165040-10.48926注:*表示根据相应准则选择的滞后阶数。

根据表3的结果,5个评价指标认为应该选择的滞后期为2,即建立VAR(2)。模型方程如下:

LYt=1.000.10-0.04

-1.981.12-0.34

-2.621.08-0.23×LYt-1+-0.180.44-0.34

1.801.30-1.01

2.181.34-0.97×LYt-2+2.14

4.50

8.23

其中,LY=LGDP

LCEX

LCIM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是指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RF)加以刻画。第i个内生变量的一个冲击不仅直接影响到第i个变量,而且还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他的内生变量,脉冲响应函数试图刻画这些影响的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本身的过程。

在图3和图4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经济增长的响应(亿元),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经济增长对文化贸易出口和文化贸易进口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其中每个方程组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为20期。

图3文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图4文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文化贸易出口一个正冲击后,经市场传递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面的影响,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第20期影响达到最大值0.0668。从图4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文化贸易进口一个正冲击后,经市场传递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并且此负面影响也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第20期负影响达到最大值0.0165。总体表明文化贸易出口给经济增长带来同向的冲击,且这一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文化贸易进口给经济增长带来反向的冲击,且这一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但影响幅度较弱;文化贸易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绝对值显著大于文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绝对值。

2.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结果如图5所示:

图5LGDP方差分解

从图5可以看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因素的变化,虽然从第1期到第20期影响率逐渐下降,到第20期,影响率下降为57.5%,但其自身因素仍起主要作用。文化贸易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影响率总体来看呈递增趋势,到第20期,影响率达到最大值40.2%。而文化贸易进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始终都很小,到第20期,影响率达到最大值也仅为2.4%。总体表明文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文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四、中国文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本文分析文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强调的是文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特殊性,即需要与货物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的拉动作用相比较、特别是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比较,以此判断文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强还是弱。

(一)与货物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比较

选取的变量包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GEX),GEX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版。采用的数据仍然是1992年~2011年中国年度数据,对数据处理的方法与上文相同。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因篇幅有限,检验图、表、结果省略。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GDP、LGEX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通过Johansen检验表明:LGDP和LGEX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其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

LGDP=0.036+0.588LGEX(3)

(0.07)

注:小括号内为标准差。

该协整关系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货物贸易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中国经济增长对货物贸易出口的弹性为0.588,即货物贸易出口规模每扩大1%、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0.588%,这远远大于中国经济增长对文化贸易出口的弹性0.046。

(二)与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比较

选取的变量包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SEX),SEX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采用的数据仍然是1992年~2011年中国年度数据,对数据处理的方法与上文相同。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因篇幅有限,检验图、表、结果省略。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GDP、LSEX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通过Johansen检验表明:LGDP和LSEX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其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

LGDP=0.101+0.159LSEX(4)

(0.10)

注:小括号内为标准差。

该协整关系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中国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弹性为0.159,即服务贸易出口规模每扩大1%,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0.159%,这同样大于中国经济增长对文化贸易出口的弹性0.046。

通过与货物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特别是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比较,得出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弱,货物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其拉动作用的12.8倍;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其拉动作用的3.46倍。

五、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对1992年~2011年中国文化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变化趋势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变化趋势上看,中国文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都呈递增趋势,但是中国文化贸易一直都存在大量顺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呈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其次选取了1992年~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方差分解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中国文化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随着文化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其弹性值为0.046,即中国文化贸易出口增长1%,中国经济增长0.046%。经济增长随着文化贸易进口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其弹性为-0.040,即中国文化贸易进口增长1%,中国经济将减少0.040%。文化贸易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绝对值显著大于文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绝对值。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文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通过与货物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比较,特别是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比较,得出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弱,货物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其拉动作用的12.8倍;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其拉动作用的3.46倍。从目前来看,文化贸易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弱,这主要缘于我国的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出口的文化产品内容上仍过于局限在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上,缺乏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性文化企业也制约着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拳头产品。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所导致的文化折扣度较高也影响着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

从长期来看,文化贸易出口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而且文化贸易作为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性意义日益凸显。文化产品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特性,文化产品贸易能有效避免我国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问题。在我国大力发展高层次服务贸易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也会日益繁荣,从而最终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能优化贸易结构,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文化经济一体化时代已经到来,国际文化市场成为世界各国互相争夺的对象,也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战略领域。提高文化贸易的世界地位和国家地位既符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又顺应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因此,本文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文化贸易的对策建议:第一,加快建立文化贸易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从而指导文化贸易发展的实践。第二,鉴于文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应该着重鼓励文化贸易出口,积极培育国内文化出口产业,培植一批国际知名文化品牌,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第三,虽然文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但鉴于负作用较小,且我国文化贸易一直存在大量顺差,因此,要保持文化贸易平衡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放开文化产品进口市场,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可以带动国内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不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要创造条件鼓励文化服务的进口。

参考文献:

蔡旺春.2010.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5):49-55.

陈晓清,詹正茂.2008.国际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美国1996-2006年对外文化贸易双边数据样本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4):90-94.

方慧,尚雅楠.2012.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43-50.

方英,李怀亮,孙丽岩.2012.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分析[J].商业研究(1):23-28.

李薇,李兆青.文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96年~2009年时序数据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11):41-44.

李增福,刘万琪.2011.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5):5-13.

廖敏华.2009.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析[D].北京:外交学院.

蒙英华,黄宁.2012a.中国文化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分类文化产品的面板数据考察[J].财贸研究(3):40-48.

蒙英华.2012b.中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特征与影响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1):61-68.

曲如晓,韩丽丽.2010.中国文化商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11):19-31.

曲如晓,董程.2012.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特点及发展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10):20-26.

周经,刘厚俊.2011.世界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6):16-21.

朱文静,顾江.2010.我国文化贸易的结构与竞争力之研究[J].国际商务(4):75-83.

朱文静,顾江,朱婷.2012.我国文化出口贸易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影响[J].经济经纬(6):52-56.

BALAV,VANLONGN.2005.Internationaltradeandculturaldiversitywithpreferenceselection[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1(1):143-162.

DISDIERAC,TAISHT,FONTAGNIL,etal.2010.Bilateraltradeofculturalgoods[J].ReviewofWorldEconomics,145(4):575-595.

FELBERMAYRAGJ,TOUBALF.2010.Culturalproximityandtrade[J].EuropeanEconomicReview,54(2):279-293.

HANSONGH.2009.Internationaltradeinmotionpictureservices[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RAUCHJE,TRINDADEV.2009.Necktiesinthetropics:a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andculturaldiversity[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RevueCanadienneDéconomique,42(3):809-843.

(编校:薛平)

AnEmpiric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Cultural

TradeandEconomicGrowth

WANGShuang1,2,ZHANGShuxiao1

(1.SchoolofEconomics,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117,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eastDianliUniversity,Jilin132012,China)

Abstract:Inthetwentyfirstcentury,cultureandeconomyintegrateclosely.Asanewformofinternationaltrade,culturaltradehasbecomeanimportantcomponentofinternationaltrade.Basedontherelateddatafrom1992to2011,theessayanalyzesinfluenceoneconomicgrowthfromimportandexportofculturaltrade.Theresultsshowthatthereisacointegrationrelationshipbetweenexportofculturaltradeandeconomicgrowth,betweenimportofculturaltradeandeconomicgrowthseparately.Exportofculturaltradebringsthesyntropicshocktoeconomicgrowth,andimportofculturaltradebringsthereversedshocktoeconomicgrowth.Theinfluenceofexportofculturaltradeoneconomicgrowthisfargreaterthantheinfluenceofimportofculturaltrade.Bycomparisonandanalysisofinfluenceoneconomicgrowthfromexportofgoodstrade,servicetrade,culturaltrade.Thepaperdrawstheconclusion:pullingeffectfromexportofculturaltradeoneconomicgrowthisweak.

进口贸易数据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辽宁省;进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5205

一、引言

汇率与贸易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分析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作用的主要理论之一。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它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相关两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自从该理论提出以来,理论界对其检验就从未停止过。概括起来讲,对于马歇尔-勒纳条件检验的结论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汇率变动对对外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不会改善或恶化该国的国际收支,即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成立;其二,类观点则相反,即认为现实中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本币贬值(升值)可以增加(减少)出口、减少(增加)进口,从而改善(恶化)该国的国际收支。

第一类观点的代表研究主要有Houthakker和Magee[1]的弹性悲观主义论,他们认为,汇率变化会引起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导致贸易弹性变小。Rose和Yellen[2]以美国和G-7国家的1960—1988年双向贸易的年度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实际汇率对于它们的双向贸易没有显著影响。Rahman和Mustafa[3]以美国1973—1992年季度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与美国的贸易收支之间没有长期显著的关系。Wilson[4]通过对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多边贸易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实际汇率变动对韩美和韩日之间的贸易收支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类观点的代表研究主要见于Boyd等[5]对美、英、加、德和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的研究,认为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显著。Brahmasrene和Jiranyakul[6]研究了泰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关系,认为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显著。Singh[7]对印度1960—1995年3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汇率不同,只有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收入和贸易收支影响是显著的。这一观点得到了Thorbecke和Smith[8]的赞同。

我国对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以我国的年度数据检验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是否适用,从而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观点也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影响不显著,厉以宁和秦宛顺[9]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计算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仅为069和005,认为进出口需求弹性严重不足,也即马歇尔-勒纳条件不适用。陈彪如[10]对1980—1989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和贸易指数回归分析,计算出我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030和072,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效果很小。谢建国和陈漓高[11]根据我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1978—2000年双边贸易数据,计算出我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仅为009,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沈国兵和杨毅[12]利用1990—2004年的月度数据研究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之间没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短期内相互影响的程度很小。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改善有显著影响。如戴祖祥[13]根据我国1981—1995年的数据计算出我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013和-110,两者和的绝对值显著大于l,因此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适用。谢智勇和徐璋勇[14]等通过对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明显影响。卢向前和戴国强[15]运用VAR的分析方法对1994—2003年的汇率与贸易数据进行验证,认为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并且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采用的数据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早期国内外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最小二乘法以及以年度数据进行分析,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数据的充分,后续的研究在可信度上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均为其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从目前的研究看,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全国或跨国的数据,对局部地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借助已有的研究框架,采用经济计量方法,对辽宁省与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升值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是对省份与其他国家的分析,因此可以采用国际经济学所谓小国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进行研究,以期揭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自1994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后,于2005年再次进行汇率调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势必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额。而辽宁省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且总体上出口额上升幅度大于进口额上升幅度,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根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辽宁省进出口贸易总额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2%。与辽宁省贸易量最大的前5位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欧盟、韩国、美国、东盟国家与地区。2010年这五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约为73%。本文以辽宁省1999—2010年数据为基础,对辽宁省进出口贸易与人民币有效汇率关系进行检验,根据科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相关模型,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为了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辽宁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以科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建立辽宁省进出口贸易需求函数,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分别取对数,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如式(1)和式(2)所示。

四、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

1变量之间分国别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LN(e)、LN(EX)、LN(IM)和LN(GDP)序列本身都是不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出口方程中,只有对韩国的出口没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即汇率的变化不是影响出口额绝对值变化的基础,而在进口方程中只有对日本和新加坡的进口没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即汇率和GDP的变化不是影响进口额绝对值变化的基础。只有在对欧盟和新加坡出口,从香港进口时汇率变动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其它的汇率变动都不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回归方程结果分析

根据进出口模型的回归结果,汇率波动与进出口额变动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有悖一般原理的现象:根据国际经济学原理,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增加进口,降低出口。

但各国出口模型回归的结果却相反,原因可能在于数据的限制。在建立回归模型时,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国际经济学的假设,本文忽略了外国GDP对贸易额的影响,同时忽略了如经济政策变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此外,所采用的汇率为名义有效汇率,并没有考虑辽宁省以及其他贸易国的物价因素的影响。

对各国进口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对日本、欧盟、韩国和美国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强,解释变量区域生产总值以及名义有效汇率能较好地解释进口额,但新加坡和香港的拟合程度较弱。对日本、美国和新加坡贸易中,生产总值对辽宁省进口额的影响程度不大。而汇率的变动对美国影响显著,对其他5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均不明显。原因在于以GDP作为解释变量并不能代表购买力,因此GDP的增长,不一定直接导致进口增加。此外,如果进口的汇率需求弹性较低,本币升值后,进口总额反而降低。

3人民币升值对改善贸易顺差作用不显著

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辽宁省一直以来贸易顺差状况,贸易顺差甚至在人民币升值时仍会不断扩大。从贸易方式上看,辽宁省的顺差一半以上源自加工贸易。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占顺差总额的56%。辽宁省低劳动力成本和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政策,致使辽宁省的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利润率低。汇率对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来料加工贸易的影响表现在使其进口原材料的本币价格降低,出口外币价格上升,进口收益可能抵消出口损失,因此,人民币升值难以改变辽宁省贸易顺差状况。

参考文献:

[1]Houthakker,HS,Magee,SPIncomeandPriceElasticitiesinWorldTrade[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69,51(2):111-125

[2]Rose,AK,Yellen,JLIsthereaJ-Curv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9,(24):53-68

[3]Rahman,M,Mustafa,MTheDancingoftheRealExchangeRateofUSDollarandtheUSRealTradeBalance[J]AppliedEconomicsLetters,1996,3(12):807-808

[4]Wilson,PExchangeRatesandtheTradeBalance:KoreanExperience1970to1996[J]SeoulJournalofEconomic,2000,(13):135-163

[5]Boyd,D,Caporale,GM,Smith,RRealExchangeRateEffectsontheBalanceofTrade:CointegrationandtheMarshall-LernerCondi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2001,6(3):187-200

[6]Brahmasrene,T,Jiranyakul,KExploringRealExchangeRateEffectsonTradeBalancesinThailand[J]ManagerialFinance,2002,28(11):16-27

[7]Singh,TIndiasTradeBalance:TheRoleofIncomeandExchangeRates[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02,24(5):437-452

[8]Thorbecke,W,Smith,GHowwouldanAppreciationoftheRMBandOtherEastAsianCurrenciesAffectChina’sExports?[J]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0,18(1):95-108

[9]厉以宁,秦宛顺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1

[10]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1]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J]世界经济,2002,(9):27-34

[12]沈国兵,杨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关系——1990—2004年月度数据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5):11-16

[13]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95[J]经济研究,1997,(7):55-62

进口贸易数据范文

【关键词】上海市;服务贸易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2008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克难前行,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35.7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1.6%,与近年相比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大大高于同期本市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增长速度(见表1)。其中,上海服务贸易出口324.0亿美元,同比增长29.2%;上海服务贸易进口4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6%。

资料说明:上海服务贸易、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根据上海市商务委数据计算所得;上海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根据历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计算;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根据商务部数据计算所得。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8.6%;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与GDP的比率达到36.7%,服务贸易对上海经济贸易的贡献程度日益加强。2008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也大大高于全国增速,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4.2%,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对全国服务贸易的贡献程度进一步提升。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也大大高于香港、新加坡等亚太服务贸易中心城市,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与香港、新加坡的差距不断缩小。2000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2008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2.3倍,新加坡是上海的1.9倍。

资料说明:香港、新加坡数据根据WTO国际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所得。

二、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

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8年这两项服务贸易出口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上海“其它服务”在服务贸易占比略高于全国水平,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随着上海加快发展服务外包,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上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达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3%,已成为上海第四大服务出口项目。2008年上海服务贸易逆差较上年大幅下降,主要源于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出口项目竞争力的增强。2008年上海咨询服务项目实现顺差42亿美元,同比增长58%;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项目实现顺差17.2亿美元,同比增长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