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例(12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9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1篇1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教学;管理

临床实习是护理学生从学校走向护理岗位之前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在此阶段护理学生将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是护理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病房、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1]。

我院于2009年以来,对护理实习生进行了规范化的带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3年11月,入我科实习的护理实习生,共248例,为全国高考统招的大专生和中专生。学制3年,男生2例,女生246例,年龄17~22岁。

2方法

2.1成立护理带教小组科室成立临床带教小组,主要成员包括护士长、带教组长、副组长、带教老师。其中护士长为总负责人。下设1名带教组长,1名副组长。

2.2严格评估选择带教老师2015年5月,关于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医学类教育相关文件中指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即双重身份的带教老师,同时肩负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融合的使命[2],因此关于带教老师的任职条件有着严格的把关,要求:护师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至少有5年临床经验,本科生必须有至少2年临床工作经验,而且要求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规范的操作技能,较高的教育知识水平,较强的沟通能力等,另外还要有责任心,热爱护理教学工作等。

2.3实施责任制带教从实际出发,依据评估的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合理安排合适的带教老师教习学生,因材施教,实施新型的带教政策,废除过去传统的笼统教育的带教方式,实行责任带教制度,即一对一的带教[3]。

2.4带教流程及方法当带教老师教习过程中,要严厉禁止之前一些老师未尽到应有的职责,不好好教授学生护理理论实践知识,反而将学生党帮手使用,让其跑腿做些事务性工作。致使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收效甚微[4]的现象发生。

2.4.1制定科室实习带教计划各科根据护理实习生的实纲的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生带教计划,包括带教的目标、周安排、理论讲课、护理查房、操作培训与训练等内容,并责任到人。

2.4.2入科教育对新来的实习生全院首先进行岗前培训3d,然后再分配到各个科室。入科的第一天,由带教组长讲解着装仪表语言规范的要求,遵守院规科规,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准假制度,介绍本科室的专业特性,工作特性,按实纲需要掌握的内容。介绍病区环境,病房布局,病室床号,治疗室、抢救室、处置间、洗手间、开水房、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的位置及要求,各种常用物品的位置,使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介绍各位老师及自我介绍。熟悉各班实习流程。

2.4.3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消防知识、职业防护、个人安全教育培养严谨慎独务实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培养护生热爱护理工作。加强消防知识、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让护生们从最初的实习开始,着重加强法律安全知识培训,带领学生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熟知《护理应急预案》,让学生切身感受自身与法律的相关联系,深刻体会在法律中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5]。明确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入科第一天完成。

2.4.4心内科常见操作示范演示包括护理部制定出科考试的操作。科室挑选操作技能好沟通好的护士护师对我科常用操作进行演示示范讲解: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输液,各种注射法,动静脉抽血,口腔护理,无菌技术操作,吸痰,中心供氧,做心电图,心电监护,中央监护(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辨认),电击除颤,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动脉硬化检测仪使用,血糖监测,血气生化分析仪的使用等。让他们在实习的2个月中反复练习,逐渐熟悉。入科1~2w完成。

2.4.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①轮流挑选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本科护士或护师对护生讲课。内容:我科常见疾病,多发病危重患者的抢救,常见护理问题效果及评价。②规定学生3~5d熟悉某一个疾病,然后结合临床提问:如该患者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存在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带教老师还在工作中随机抽问:如在加液体时,怎样核对患者姓名?药物作用副作用?为何有这样的副作用?应交代的注意事项?怎样观察它的作用与副作用?在发口服药时,怎样与患者交流,指导患者怎样服药,为什么?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的,要求看书后第2d再回答。③每周二参加护士长夜班白班床旁交接,晨会提问,以及护生对自己所管病员(3个患者)9知道情况。参加护理业务查房和护理业务学习。④老师在工作中做到放手不放眼。

2.4.6及时反馈信息每周由带教组长收集学生对带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带教能力、带教方法有何意见、建议以及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流程是护生把意见建议反映给组长-带教组长-护士长,然后在改进措施,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实习动态。

2.4.7实习生小讲座、护理业务查房和业务学习在第7w进行,出科前完成小讲座、护理业务查房和业务学习。

2.4.8出科理论操作考试在第8w进行,考试不合格者重考,直到考试合格,并根据平时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实事求是填写实习鉴定出科。

3结果

通过对护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总结,加强对带教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临床带教中,培养实习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尽快适应角色,调动实习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她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她们顺利走向临床一线,提高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质量,确保护生圆满完成实习计划,从而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素霞.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7):32-34.

[2]任国兴.对实习护生临床带教的经验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0,6(3):159.

[3]吴菊红.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工作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17):2764.

[4]时军辉,喻韬涛,王艳云,等.护理实习生带教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65.

[5]马培娥,刘春英.临床护理带教的做法[J].实用医学杂志,2007,1:634.

[6]王菊香.护理实习生带教体会[J].中华临床医护月刊,2011:62-63.

[7]张灵雅,左续燕.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素质要求[J].护理研究,2008(11):255.

[8]陈开霞,朱敏.护理临床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05):187.

[9]钱静月.对护生临床实习管理的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3).

[10]陈鲁玉,刘捷凌,曹莹.临床护生带教管理工作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0(13).

[11]万世艳,李微.护理实习生安全管理体会[J].西南军医,2009(04).

[12]凌红.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9(01).

[13]李小荣,朱本淑.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5).

[14]胡东玫,张胜素.对护生临床实习的管理与带教[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01).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临床路径,子宫切除,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时的指导、接诊时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表。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提高质量[1]。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地开展工作,使患者明确护理目标,自觉参与疾病护理过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我院应用临床路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37.1土8.2)岁,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在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行子宫全切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传统的健康教育从入院到出院共4次,即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宣教,由责任护士进行,宣教后没有相应的评估护理论文,每次宣教的内容较多,针对性不强。

1.2.2实验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包括:(1)收集资料:由护士长组织部分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开会,分配任务,并查阅文献、调查病历、收集资料,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并结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2)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对小组成员开展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制定职责,使他们掌握临床路径的要求和工作模式;(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小组成员在接诊时,按照标准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表,进入临床路径,并与医生、医技科室合作取得他们的配合。护士根据路径表的指示及患者需求对其进行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

1.3效果评价

1.3.1健康教育知识测试: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检测包括入院指导,术前化验、心电图、胸透等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术前阴道准备和肠道准备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手术后的卧位,缓解疼痛、预防尿潴留、促进肠蠕动的方法,术后的饮食,切口护理,术后活动计划及注意事项,出院指导等。责任护士就健康教育各项指标对患者(家属)进行提问,以百分计,80分以上为合格。

1.3.2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以百分计,90分以上为合格。

1.3.3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两组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结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满意度例数(%)

实验组3029(96.67)29(96.67)

对照组3022(73.33)24(80.00)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1篇3

1.1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关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不同国家和地区说法不一,但基本有4个方面:(1)直接提供临床护理的能力;(2)领导与决策能力;(3)教育与指导能力;(4)科研能力。其中直接提供临床护理是核心能力的核心[8]。护士核心能力于21世纪被引入我国护理领域,逐渐引起护理研究者、管理者的重视[9]。

1.1.1直接提供临床护理的能力专科护士利用其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尤其是在指导、管理、咨询、协调、教育和专科评估方面的实践相对稳定和成熟,并通过各方协调保证各项治疗和护理方案的落实[10]。

1.1.2领导与决策能力专科护士作为管理者,应具备领导和变革能力,改革不合理的护理方式,参与护理人员配备等,并能提出人才使用的合理化建议,参与护理效果等的考核评价,参与监测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1.1.3教育与指导能力专科护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同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指导和帮助其提高护理质量。例如,为临床护理人员、护生、社区护理人员等提供适当的教育,指导和教育病人、家属及其他看护者。

1.1.4科研能力护理研究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基础。专科护士能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的知识,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丰富自己的理论。专科护士的研究也应注重对边缘学科的探索,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专业领域。

1.2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

1.2.1根据专业进行培养专科护士的工作领域很多,如老年科专科护理、伤口及造口专科护理、糖尿病专科护理、肾病专科护理、心脏病专科护理、神经科专科护理、ICU专科护理、骨科专科护理、妇产科专科护理、儿科专科护理、精神科专科护理、肿瘤及临终关怀专科护理等[1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12]中明确提出,2005—2010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开展专科护士培训。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13]于2008年全面启动ICU、手术室、急诊、血液透析和助产5个领域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计划,制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细则,围绕核心能力,即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专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培训能力、管理与应急能力5个模块,确定相应课程。

1.2.2根据护士资质进行培养护士按工作年限可以分为低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士、护士长。针对低年资护士着重加强职业探索阶段和职业建立阶段的教育与培养,重点培养其临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专科理论技能等。针对护士长,主要进行管理能力培养。总之,对初级护士应侧重管理与应急能力训练。

1.3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以ICU为例

1.3.1制订培训方案由医院ICU专科护理管理小组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和《ICU专科护士临床实习手册》《ICU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量化考核标准》《ICU护理质控检查标准》等相关培训方案,编写ICU护士培训讲义,设置理论教学课程。培训内容[14]:(1)重症监护学相关理论;(2)各种基本监护技术与病情评估;(3)各系统的监护要点与技能;(4)ICU感染控制;(5)ICU心理护理。

1.3.2理论授课带教教师采用集中授课示教的方式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讲解,应用多媒体课件,辅以提问、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积极性。利用跟班实践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且根据学员层次不同安排相应的跟班教师,因材施教。比如高年资的学员或已经从事过ICU工作的学员,对于新知识、新信息的需求更多,应安排经验丰富、查新能力强的跟班教师带教。

1.3.3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培训时间为6个月,学员挑选适合自己的两个ICU分别进行3个月的临床实践,可采取1个月脱产学习,2个月临床学习,但要以临床学习为主。临床实践培训内容包括临床监护技术与临床技能操作两方面。临床监测技术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及动态观察,临床技能操作包括各种监护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及专科技能操作[15]。

2专科护士的认定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专科护士的培养定位于硕士及以上水平的教育。专科护士课程内容包括护理硕士课程基本的核心知识、高级临床护理实践的核心知识、特殊专业施行高级护理行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3部分,学制一般为1~2年[16]。其教育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专科疑难问题能力、科研能力、护理结果评价能力及临床教学能力,以发挥专科护士的多种职能。然而,美国专科护士的培训是由有关专业机构/团体评审认定的专科证书课程逐渐发展到硕士学位课程的,学员一般先完成专科证书课程,取得执业资格,再攻读硕士学位。现阶段,我国同时满足高学历和具有丰富专科临床工作经验要求的护士数量不多,且要求我国专科护士都具有硕士学位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学者提出:对我国专科护士课程层次的要求应逐步提高,对于专科护士的学历要求应放宽,允许其先完成专科证书课程,取得专科护士执业资格,再在3~4年内完成高层次的学习。2007年卫生部组织专家针对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器官移植、肿瘤5个专科护理领域,研究制定了专科护士培训大纲,就培训对象、目标、时间、内容、考核要点等进行规范,以指导各地开展专科护理领域的培训工作。从培养目标和培训内容上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培训项目都属于专科证书课程,只有少数培训项目属于硕士水平教育,这种培训层次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然而,专科层次的培训缺乏护理教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属于专业护士(SCN)培训。我国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才刚刚起步,尽管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发展、评教评学制度建设以及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17]。在大力开展专科护士培训的同时,应逐步扩大专科护士硕士学位课程培训的试点及规模,对培训项目充分论证,逐步完善,以保证专科护士培训质量。

3我国专科护士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育模式;传染病医院

[中图分类号]R8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58-01

伴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医疗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患者自我维权意识增强,这种形势下如何为患者提供有具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当前医院临床护理研究的焦点。经调查资料研究发现,在以往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的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使实习护士护理技能得到提高,但是在护患沟通以及风险防控方面依存在着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研究笔者选取到院实习的23名护士作为研究组,采用了创新性护理教育模式,现将应用情况和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所选对象为2011年3月-2014年7月到我院进行护理实习的46名女护士,采取随机法把其分为病例数各23名的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4±1.2岁,学历:大专14名,本科及以上9名;对照组护士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1±1.7岁,学历:大专15名,本科及以上8名。两组护士基本对比无显著差异,即P>0.05,较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用传统护理教育模式,即强化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职责以及范围,选择资深护士带教学结经验和实施考核。研究组护士施予创新行护理教育模式,即事先选择资深护士构成教学小组,基于护士自身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采取集中培训教育,就传染病医院临床日常工作内容和护士所具自我防护意识进行讲解,同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讲解并指导实习,讲解医院各区域岗位分布情况以及制度规范等,由医院不同区域负责人实施分区教育。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实习护士实施考核,由之前所建立的教学小组予以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和结果对教育计划进行改进,从而保证教育模式满足实习护士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1.3评价指标

两组实习护士均予以一个月的护理教育实施考核,分别从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进行教育效果的评价。百分制评分即>85分优秀,分数在60-85分之间良,低于60分差,统计分析两组实习护士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用t进行对比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则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经护理教育,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研究组优12名,良10名,差1名,优良率为95.7%;对照组优10名,良8名,差5名,优良率为78.3%。在操作技能上,研究组优11名,良10名,差2名,优良率为91.3%;对照组优9名,良8名,差6名,优良率为73.9%,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可知,研究组专业理论知识优良率和操作技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5

[关键词]护生;临床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59-05

临床能力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获取相关技能的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能力。因此,培养护生的临床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护理教育者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

1.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社会,护理教育要以现代护理教育观为主线,注重护生多元文化的培养,使其获得专业护士所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因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临床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

2.1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

临床处置能力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技术向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是护生应该具备的首要能力。然而我国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却是各项能力中最薄弱的方面。为此,护理教育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教学改革。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整合,如开设《护理实务临床处置》课程,具体包括课堂模拟训练、开放式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小组演练结合录像反馈法、模拟教学法、AIDA教学法(即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和促成行动四个教学步骤)等;此外,教育者在临床带教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如目标反馈带教模式和操作分级模式等,都可以提高护生临床处置能力。

2.2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沟通交流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沟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能力,是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护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护患关系、护理质量及专业承诺等方面。因此,护理教育者非常重视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具体体现在:(1)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增设沟通交流课程、人际沟通技巧讲座等方式培养护生沟通能力。(2)在理论教学方面,教育者针对各专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如高保真模拟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式学习法、角色扮演、同行评审、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结合规范化用语培训、网络虚拟临床模拟教学法等;(3)在护理技能教学方面,研究者主要侧重沟通交流与技能的融合,如“模板式”操作用语与技能流程相结合、标准化病人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将沟通交流内容纳入护生技能考核标准之中等,使该能力与技能有机结合。(4)在临床教学方面,主要包括经验学习圈理论带教法、反思性学习法、护患冲突案例培训、参加临床服务活动和人际沟通培训等。

2.3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能力。其目的是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然而研究显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水平不容乐观,而对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却有很大的需求。目前,对于该能力培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护理教育者通过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和拓展护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如参与式教学模式、阶段式目标教育法、经验学习法、情景模拟演示、标准化病人、实际承担健康教育项目以及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健康教育讲座等方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可能与临床带教老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意识不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目前,这方面的培养方法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路径模拟教学法、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等。

2.4临床管理能力的培养

临床管理能力是指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必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目前我国护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教学方面,将护理管理学的实践内容贯穿到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如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举办技能竞赛活动、设立小值日制度和仿真模拟教学等,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运用纽曼系统模式、高保真模拟教学、护士长一对一带教模式和“层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管理水平。

2.5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或本领。研究显示护生的科研水平较差,具体表现为科研意识欠缺、文献检索和统计知识薄弱、科研设计能力低下等。为此,护理教育者主要从两方面对护理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巩固、理解和强化护生科研理论知识。如在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同时,将护理科研设计嵌入所有课程当中,并选用资深教师任教,同时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写作、统计分析和循证思维等培训和讲座,为护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其理解理论和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与此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护理研究》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利用博客作为科研知识的传授工具,能够增加护生学习的便利性。其次,科研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鼓励护生亲自参与护理研究,采用“最佳实践”合作模式(CMBP)、矩阵式临床综合素质团队(MCQ)教育模式、SCI论文讨论、PBL与导师制教学、开展护生研究助理项目(NS-RAP)以及将毕业论文设计植入临床实践中、进行科研实习等,能够促进护生保持积极的科研态度,深刻理解科研知识和研究过程。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外科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理论进行带教,比较两组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使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及患者满意程度得到提高,值得医疗机构大力推广。

关键词:临床路径;外科健康教育;实践教学

外科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是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关键。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又称关键性途径(CriticalPathways)、照顾图(CareMap)、合作照顾(CollaborativeCare)、协调照顾(CoordinateCare)、整合照顾(IntegratedCare)、预期康复计划(AnticipatedRecoveryPlans)等,是医疗健康机构为减少医疗成本和保障服务质量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和管理方法[1]。作为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高效工作模式,临床路径理论在国外的医疗机构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2]。2008年9月,我院将这一工作模式探索性地应用于外科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我院外科实习的86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人数各半。护生年龄21.6±2.5岁,均已完成本科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两组护生年龄、文化水平及带教老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按传统带教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护生入科后,各带教老师按实习大纲完成教学内容。对患者给予传统的随机健康教育方式,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及常规的医学疾病知识。观察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制定临床路径,具体方法如下: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在实习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外科临床路径表,并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的要求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教学。

1.2.2临床路径表临床路径表具体安排: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向患者介绍相关规章制度、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各种检查目的和意义;讲解麻醉、手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做好术后体位指导、饮食营养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在科室统一制定的健康教育基础上,根据患者的需求有所侧重地修改并制定该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以严格的时间框架为横轴,护理流程为纵轴,并标出护理目标,带教老师随机进行检查评价[3]。

1.2.3教学效果评价在实习期末对两组护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力考核。在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护生所服务的1098名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比较,见表1。

组别掌握健康教育能力正确进行健康评估正确实施健康教育具有良好沟通能力

对照(n=43)35(81.39)33(76.74)32(74.41)36(83.72)

观察(n=43)41(95.35)*40(93.02)*39(90.70)*41(95.35)*

2.2两组护生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见表2。

组别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

对照组(n=553)433(78.30)63(11.39)57(10.31)496(89.69)

观察组(n=545)512(93.94)29(5.32)4(0.74)541(99.26)

3讨论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临床路径的制定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完成[4]。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异时,路径小组对其进行收集、记录和分析,改良和优化不合理的诊疗护理措施,有利于临床路径的完善与实施[5]。

在外科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临床路径理论明确了教与学双方的目标,清晰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效率。表1显示,使用临床路径教学后,观察组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明显高于采用对照组护生,证明临床路径理论可以提升外科护理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护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优势、弥补缺陷,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应用临床路径理论进行外科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有助于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避免护生因年资浅、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应注意针对患者的特点及其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宣教技巧,力求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保证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而健康教育的好坏又能影响护患关系的和谐。表2显示,在对出院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护生的患者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护生。

在外科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应用临床路径使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及患者满意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值得医疗机构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

[2]张蕾,杨霓芝,刘旭生,等.国内外临床路径应用特点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0,27(1):1-4.

[3]李杏娣,周玲英.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1):67.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临床发展;适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4(a)-0173-03

Theadaptionandcountermeasuresofvocationalnursingeducationandclinicalcaresituation

FANGZhaoSUNHuiSHAOHongyingXINGLin

MedicalBranchofBaoj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ShaanxiProvince,Baoji72101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adaptionofvocationalnursingeducationandclinicalcare,andtoexplorethedevelopmentofreformmeasures.MethodsAquestionnairesurveywasusedto59casesclinicalteachingand102casestrainingstudents.Results60.0%ofclinicalteachingand57.0%ofthestudentsthoughtthatthedevelopmentofteachingandclinicalcarehadunsuitedproblems,thedifferenc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84.5%ofrespondentsbelievedthatteachersshouldregularlyparticipateinclinicalcarework,82.6%ofrespondentsbelievedthatcareshouldbebasedoninstructionaldesignprocess.ConclusionStudentscanearlyexposuretoclinicwithlifecareinternshipsonthebasisof"theconceptofqualitycare";designtheteachingofnursingprocess,fillnewteachingcontentinatimelymanner;increasetheopportunityoffull-timeteacherscontacttheclinic;strengthenthecooperationbetweenschoolsandhospitals,foundertheinstitutionsmodel;increasesimulationeffortsofthetrainingroomstomakethenursingeducationadapttotherealteachingofclinicalnursingcare,andculturethehigh-qualityskillednursingpersonnel.

[Keywords]Vocationalnursingeducation;Clinicaldevelopment;Adapt;Countermeasure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护理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21世纪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高职护理教育积极推进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仍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对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为贯彻落实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精神,使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临床护理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护理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笔者对宝鸡市七所教学医院关于护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开展调查,为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设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宝鸡市七所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护士长和护士共59人,全部为女性,其中护理部主任和总护士长3人,护士长8人,护士48人;年龄25~55岁,平均(35.7±7.5)岁;初级20人,中级35人,高级4人。调查上述七所医院同期工作的实习护士102名,均为女生,年龄(20.36±0.73)岁。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调查和开放式访谈。共发放问卷161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有效回收率100%。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在征求护理专家及教师的意见后反复修改而成,主要内容包括目前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是否适应、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不适应的因素及对策等3个方面15个条目。调查工作于2011年8月由护理教师实施。将调查问卷分发给临床教师和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当场收回。教师问卷发放59份,收回59分,收回率为100%;实习学生问卷发放102份,收回102份,收回率为100%,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发展的适合程度调查

临床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对高职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的适合程度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7.3%的临床带教和42.2%的实习学生认为护理教学基本适应临床发展;62.7%的临床带教和55.9%的实习学生认为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存在不适应;1.9%的实习学生认为护理教学完全不适应临床发展。见表1。

表1对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之间适应程度的认识[n(%)]

2.2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不适应的因素调查

临床教师、实习学生对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不适应的因素调查结果分布基本一致(P>0.05)。见表2。

表2护理教学与临床发展不适应的因素[n(%)]

2.3促进护理教学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对策调查

临床教师、实习学生对促进护理教学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对策的调查结果分布基本一致(P>0.05)。见表3。

表3促进护理教学适应临床发展的对策[n(%)]

3讨论

3.1以护理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教学内容及时补新

77.0%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内容陈旧,80.7%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设计不能体现护理工作过程,78.9%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内容应及时补新,教学内容补新就是把临床护理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护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发展同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护理理念、护理模式、护理理论和技术都在发生着改变,如真空采血器、静脉留置针、输液泵、注射泵、膀胱冲洗装置、一次性灌肠袋,吸痰管、外科手术手的消毒方法等都在临床广泛应用,而教材中的内容明显落后于临床。要培养适应临床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如果护理教师仍然按照现有的教材“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学生将来适应临床工作。要做到教学内容及时补新,就需要护理专职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经常深入临床一线,了解疾病在症状和体征上的改变,医学上有哪些新的治疗措施;护理方面又出现了哪些新方法、新技术及其临床效果,还可借助护理期刊、网络等途径了解护理新进展,将这些新动向加以整理,及时补充到护理教学中。而关于教材中过时的知识、操作方法,在向学生讲解清楚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新知识、新技术与传统知识技术之间的差异,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护理专职教师还应经常与实习生交谈,与一线带教交流,与患者沟通,邀请一线护理专家从事教学工作,指导实训室建设,真正做到院校融通。

3.2以“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为依托,强化生活护理技能锻炼

为贯彻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及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的重点任务,各医院自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通过责任护士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效果[1]。然而,在护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生活护理相关内容时,缺乏学习兴趣,对模型人进行的生活护理训练操作感到厌倦,影响将来“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质量。本次调查,74.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生去医院见习时间少,72.7%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生可以借助基本技能早期接触临床,如果能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为患者进行的晨间护理、入院护理宣教、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服务内容,将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3.3增加专职教师与临床接触的机会,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

72.7%的调查对象认为专职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目前,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要求教师考取护士资格证书,为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创造条件。然而,由于护理招生人数较多,护理师资缺乏,护理教师授课任务繁重,使得多数护理教师是护理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真正接触临床只是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双师素质”建设,但很多护理院校仅要求专职教师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距双师素质的内含还有很大差距。84.5%的调查对象认为护理教师定期参与临床工作。68.9%的调查对象认为护理教师加强与带教老师及实习生的联系。相关调查显示,77.9%的教师认为专职教师应参与临床实践,他们认为参与临床实践的益处主要是积累典型教学病例和及时了解临床新进展[2]。护理院校应与附属医院形成有效的合作体质,使教师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或参与临床开展护理科研项目的台作,真正体验护理工作的特点与新进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教师真正成为“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病房”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在护理教师的职称晋升方面,也希望人事部门和有关专家根据护理教师的临床专业能力,授予教师临床中、高级职称,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3]。教师只有真正的“双师”了,才能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到实处,不是教师只要考了教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就能实现“双师”。

3.4以学生为桥梁,加强学校与医院合作,创办院校合作模式

2008年5月12日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对护士执业考试、注册做出了新的规定,实现了学生在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与护理行业准入的对接[4]。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出现了学校管理与临床实习管理脱节问题,护理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在医院的实习管理存在疏漏。对于目前出现的这一问题,护理教学应积极创办院校合作模式,学生与临床的接触应尽早开始,贯穿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学生在医院的见习、实习情况,应建立有效监管机制,以学生为桥梁,加强护理教师与临床带教的联系,真正做到院校融通[5-8]。

3.5建立标准化护理实训基地,加大实训室的仿真力度

65.2%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73.9%的调查对象认为某些操作在临床已被淘汰。目前,高职护理实训教学不足之处在于实训课只重视操作,学生感受不到临床的真实情境,学生对枯燥的重复性操作练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83.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建立标准化仿真实训教学基地。如以病区为单元建立实训中心,建立护士站,配备治疗室,将临床真实的情境展现在课堂上,充实病例库,为每个模拟人起名,建立床头卡、健康教育卡、病历档案,将临床典型案例嫁接到模型人身上,体现教学的真实性。要建立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必须从设备到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均按医院要求加大仿真力度,促使学生进入实训基地时有置身于医院的感觉,满足上岗前技能培训的需要[9-11]。

高职护理教学要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护理教学必须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需要教学及医院各方面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培养新型实用型护理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朗双婷.“优质护理服务”的管理与控制[J].全科护理,2011,9(5):1293.

[2]代秀红,赵秋利,李敏.黑龙江省本科护理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4A):883-884.

[3]马如娅.加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教学与临床的联系[J].中华护理教育,2005,2(1):40-41.

[4]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16.

[5]李翠萍,刘晓红.《妇产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10,32(3):91-93.

[6]杨新月.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15(5):299-301.

[7]王蓉.临床护理路径式健康教育在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0):111-112.

[8]杨碧玉.临床护理带教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14,158.

[9]王学英,王丽华.多维评价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34-135,138.

[10]滕艳玲,黄业娟,黄海清,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针式内镜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9,31(9):1381-1382.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8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9-02收稿日期:2016-10-13

作者简介:熊琼(1983―),女,苗族,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

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为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又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更高的就业岗位适用性。护理服务的领域由医院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的范围由协助疾病治疗扩大到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针对现在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用人单位招聘的趋势,专科学历层次的护士更多的是走向社区,走向基层医院。

一、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护士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护理质量。随着护理服务领域的延伸,需要护理教育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临床能力。而各层次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明确,且与实际护理岗位需求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如何培养有岗位胜任力的护士,改革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临床,更新幅度低

现代医学及科技发展非常迅速,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及设备更新日新月异,而纵观现今各种版本的护理学基础教材,绝大多数的内容依旧维持原状,更新幅度低,导致学校和临床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进入医院时感到很茫然,感觉学校所学知识没有很大作用。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导致护生在理论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在临床实习时又不能有效将理论联合实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2.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单一

现代高等护理教育的实践模式绝大多数是“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模式,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比较单一。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以护理实训室仿真模型为依托进行各项操作的训练,然后在医院实习阶段进行熟练和掌握,而平时的临床见习和社区实践机会却很少。在校学习阶段,依靠仿真实训室的实践模式脱离了临床环境,只注重技术的掌握,忽略了作为真正的人的服务及个体差异性,不利于整体护理的开展。有研究表明护生通过临床实践联系卡每周末到医院见习,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定势。通过早期实践中与患者的交往,认识到只有在临床勤学多练才能娴熟地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进入临床实习时才能更快适应。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护理将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而现阶段,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作为未来更多地走向社区的高职护士,对社区护理实践知之甚少,跟岗位设置还相距甚远。

3.忽视专业价值和情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相当一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报考的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到学校学习后对护理专业谈不上热爱,所以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到医院实习亦对工作缺乏热情,这将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护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应用学科。如今护理工作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护士改变服务理念,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过程中;需要护士除了有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人文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护士的重要职业能力,而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也是现代护理教育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课程教学内容紧跟临床

护理教学应与临床相结合,改革传统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紧跟临床实际,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缩小和临床的差距,力求与临床护理实践和社区护理实践接轨,培养适应岗位的无缝隙对接的护士。对于其中不能随著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符合临床实际工作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增删是相当必要的。

2.充分依托社区进行临床见习实践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资源优势,加强校院合作。一方面要拓展社区医院护理实践实训场所,将教育培训与社区护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实践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共育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实践体系突破了我国现有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对于加快护理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高等护理教育“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实践模式缺陷,使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以此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临床护理,而且能较快地成为适应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的临床实用型人才。

3.重视护理人文教育和专业价值观的形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今后的职业观。因此,始终将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不仅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还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感,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有研究表明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建立一种“以关怀为价值观,以关爱为先导”的理念。有助于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端正其专业态度,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章雅青.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

唐红梅,岑金.我国护理教育的研究趋势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1):89.

李守国,许娟娟,王瑞.护理本科生与临床带教教师对早期接触临床的认可比较.护理学杂志,2008,23(10):62―64.

田玉凤,李茶香,陈彩娥.院校联合培养实用护理专业人才探索.护理学杂志,2013,28(19):69―72.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优势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15-02

护理学是一个通过实践、教育、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的专业[1],是我国在技能型不足的人力培训施工中的4个项目之一,决定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进入职业专门接受教育的。随着国家助学金政策促进了中职扩招[2],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护理专业毕业生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提高护理人才的质量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护理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培训目标是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强调实践教学过程;运行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教师的业务需求[3]。护理双教师简单地来说,不仅是老师和临床护士,它要求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有效的护理理论和临床技能教学手段来教学生,还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她是一个很好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在临床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这种双重角色可以使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教学与实践平衡和充分体现完整性的原则,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高水平实践护理人才[4]。

我校背靠贵州省人民医院、立足全省、辐射全国,采用前院后校的管理模式,师资力量雄厚,我校现有教师43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75%。我校教师学历均达到本科及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者52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24人,专业课教师均是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及学科带头人,省医的各种先进医疗设备能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协调下对学生开放,这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学质量与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以外,我校拥有西南地区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专业课教师,使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有了品质的保证。本人在我省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护理及临床护理教育9年时间,后又在学校教授两年《护理学基础》,参与了这一教学过程,愿与各位同行共同探究中职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和体会。

一、方法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隶属于贵州省人民医院,是唯一一个省级卫生护理人才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坚持“质量兴学校路”,近年来对建设“双型”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学校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充分利用背靠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有利条件,发挥省医强大的人才优势,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定标准,建立各种形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对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构成、年龄梯次、人才类型等方面提出具体标准和要求,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5]。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生培训目标专业背景,改革课程内容和设计,拥有具有多年相关专业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的经验的教师,主持本单元课程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确保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优化课程分配,充分发挥我校背靠贵州省人民医院这个强大的临床护理教学基地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由护理教研室调研后统筹安排,做到最合理的课堂授课课时及实践操作课时比例。课堂授课教师及临床见习教师均由一位老师承担,以便课堂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内容的协调统一。为了提高教师的授课技巧,我校教务科还定期举办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操作比赛等。

二、效果

通过双师型教师教授的学生普遍认为,她们进入实习期间时不需要过多的磨合期,基础的生活护理可以独立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操作,临床实习指导老师可以做到“放手不放眼”。而临床实习指导老师也觉得,通过双师型教师教授的学生操作能力强、比较灵活。参与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感触颇深,不仅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在教学任务的促进下,自己的临床专科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讨论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将护理教学过程中的“学”与“做”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突出专科护理特点。对于中职护理学生而言,双师型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需将常见病的护理措施讲解后,加入一些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业务,使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实习后更快更迅速地融入实习工作中。如脑梗塞并压疮Ⅱ期的病人,我们双师型教师除了讲授课本里面关于脑梗塞疾病的知识及褥疮的护理常规外,应加入教材上没有的,但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知识,如临床上会采用美宝湿润烫伤膏或美皮康贴等由专业的伤口处理师对褥疮进行护理,并进行实践训练,再根据脑梗塞病人的疾病特点制订相应的防褥措施。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护理措施的制订是需要科学化、个性化及人性化的,而且,补充这些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使学生进入临床陌生感缓解,临床适应周期缩短,让学生感觉丰富内涵的专业护理。双师型教师对自己领域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方法演示中,为学生设置的职业形象,突出护理专业和独立操作。

2.合理安排课时。因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同样是双师型教师讲授,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学脑梗死患者和压疮Ⅱ期护理,例如:4小时课程理论知识,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困难在课堂教学安排;4小时用于临床实践,注重脑梗塞和Ⅱ期压疮患者的护理,该类病人护理的关键和褥疮的治疗过程。充分利用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的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补充。例如,我们将脑梗塞的原因、病理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压疮的概念,阶段的压力溃疡和每个时期的护理在课堂上教授。在实践课上,教师进行简要回顾,重点针对治疗压疮和学生一起操作研究。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告诉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学生,一起创建一个开放和活泼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实践中在病人的意识和学习评价方面,我们选择“角色扮演法”,由一个学生扮演护士,一个学生扮演病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沟通技巧,同时有助于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6]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好课,它只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临床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型”教育发展的重要方法。双师型教师通过参与临床研究工作,教师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建立学校职业发展的人才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应加强双重指导教师建设。中等护理学校可以雇佣一个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和技术人员及管理骨干教师在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下,定期地进行人员培训,学习课程主干和计划的沟通及讨论职业指导,为培养就业、培训、企业精神等创造良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引进临床服务的新技术、新信息,特别是专业和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促进学校教师和学校教育改革进程。此外,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模式,适当地提高教学策略,可以大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应主动提高临床实践教学和学习能力,主动开发专业领域,并丰富学生的能力、专业护理理论与实践。利用多年工作积累的临床典型案例,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利用生动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症状和体征,并配上文字。通过临床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四、小结

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专业学生的条件,是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护理教育经验,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需要。双师型教师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而且对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护士有很重要的帮助,是护理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双赢”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陈胜祥,胡小平.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职扩招中的作用――以江西省为例的问卷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07)

[3]胡野.浅析高等检验医学专业培养目标[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3,(2):18.

[4]陈立红,张海燕.双师型师资在护理高职教学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5,5(1).

[5]李俊华,李业明,陈婷.护理类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02).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10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子宫全切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指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护理图式[1],由每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的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疾病护理,主动配合护士的工作,增加了依从性,并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子宫切除术是妇产科常见手术,为了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切除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我院妇产科自2008年3月开展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尝试,探索适宜子宫切除患者护理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子宫切除的住院患者130例,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合并重度贫血者,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37.2±8.3)岁,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2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应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护理人员应用各种治疗护理机会进行随机教育。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教育。健康教育路径表包括教育时间、内容、方法、效果评价。教育对象为患者及家属,将各期健康教育贯穿到整个住院过程中,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具体实施,施教后由护士长定期抽查患者,检查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评价,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具体方法:(1)入院时,介绍医院及病区的环境及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安全知识、各种设施的使用,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同室病友,同时签订住院患者告知书。(2)检查前,讲解各种术前检查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检验标本的留取等,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取得配合。(3)术前第2天讲解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消除各种顾虑。(4)术前第1天讲解各种术前准备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如备皮、导尿、清洁灌肠、阴道准备、术前用药、禁饮食等。讲解情绪稳定及保证充足睡眠的重要性。(5)手术日,术前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法、术中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术后讲解禁饮食,去枕平卧6小时的目的、意义,说明心电监护的目的、意义,指导翻身的技巧,说明翻身的意义,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6)术后1~3天讲解伤口护理的方法、会阴护理的意义,讲解早期下床活动的好处及注意事项。(7)术后4~7天做好术后康复指导,讲解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促进健康的意义。(8)出院日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劳动、饮食、睡眠、个人卫生、性生活等。讲明门诊复查的时间,嘱病人及时复诊。

1.3评价标准(1)健康教育达标率:从健康教育质量考核评分标准而得,该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情况和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两部分,共计20项,每项均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分值,总分为100分。护士长根据评分标准进行阶段性和终末考核,分达标(≥85分)和不达标两种情况。(2)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①对健康教育过程是否满意;②对健康教育效果是否满意;③对护理服务过程是否满意;④对护士讲授能力是否满意等。调查分为满意、不满意[2]。

2结果

在对子宫全切患者利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后发现,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对照组(p<0.01)。见表1、表2。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是为了满足住院患者的需求,并用以指导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

3.1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患者顺利进行手术手术前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让患者知道子宫切除手术后不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同时,使患者对疾病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配合治疗的意义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

3.2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教育效果传统的健康教育没有一个标准的流程,很多护理人员缺乏意识,加之施教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存在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不系统、不全面等现象。

临床护理路径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已制订的计划实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教育,宣教内容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不易遗漏。同时充分调动家属参与意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使各项治疗措施保证到位。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长不断进行效果评价,及时督促指导,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3]。临床护理路径实际也是健康教育的计划表和时间表,所有的宣教工作必须沿着内容进行,并由责任护士具体落实,保证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连续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子宫切除后不会影响夫妻生活及患者的体形,消除其疑虑。

3.3增强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与患者缺乏交流是引起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4],由于护士工作忙,缺乏与患者沟通,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些内容需要反复向患者讲解或亲自示范,可密切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护理人员除每天按照路径的内容进行宣教外,需评价每天的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对预测差异进行干预,这样护士就有更多的时间在患者身边,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机会,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3.4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临床护理路径要求健康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将对以后的教育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保障健康教育的连续性,护士必须具备严谨、慎独的精神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面对不同年龄、背景、文化和需求的患者及家属,为保障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护士必须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在不断适应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5提高了护理质量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护理行为,使护士明确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减少了护理行为的随意性、盲目性,尤其对低年资、经验不足的护士。临床护理路径是行动的指南,杜绝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的护理定时、定人,使环节质量得到控制,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及时有效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它由患者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地工作。同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来,以减少住院天数,是一种旨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工具量表[5]。可以相信,随着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医院增加,必将有更多病种进入临床护理路径[6],使临床护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罗薇,樊倩红,黄丽萍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腺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11(6):12-14.

[2]耿静,张关莲,栗香军等.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a):58-59.

[3]邓利平,杨柳青.分阶段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52-53.

[4]磨琨,黄茜.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170-172.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11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毛细支气管炎;健康教育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细支气管炎症,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音为主要临床特点。临床上由于家属的知识缺乏及特殊的角色心理,导致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较低。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医院管理创新的一种医疗护理模式,是指在开展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引进临床路径,围绕患者的入院诊断、相关项目的检查、住院护理、健康教育直至痊愈出院制定的一个科学的医护计划,它能有效地将临床路径和整体护理进行优势互补、整合实施。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儿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实施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0例,均为首次患病,男52例,女48例,年龄小于6个月78例,6个月-1岁14例,1岁-2岁8例,合并心衰2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家属100人,男30人,女70人,年龄23-50岁,文化程度(文盲2人、小学20人、初中36人、高中以上42人),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喂养方式、病程、治疗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家属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接受教育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教育方法。即在患者入院时由护士对其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等。实验组采用科室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表1),临床护士按护理路径的指示,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

1.3评价方法:①评估家属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知晓程度:两组患儿家属均在出院当天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测试,问卷表由家属填写,由调查者评分,得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②评估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2结果

实验组家属毛细支气管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程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个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主题。临床护理路径是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表,保证临床护士知道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1],具有针对性,弥补了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的许多不规范之处,传统的健康教育是以护理目标作为教育目标,局限于形式,教育进程缺乏阶段性和动态连续性,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要求管床护士每天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并适时评价、反复进行,因而对患儿及家属的教育更系统、全面,提高了家属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认识,丰富了家属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护理效果[2],从而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护理质量。见表2。

把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健康教育中,能系统地对家属进行引导,使家属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整个护理流程,减轻了患儿及家属的恐惧、焦虑心理,充分调动了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平台,构建了“护患共同参与-协作或是指导-合作”的新型护患模式,增加了护患交流的机会,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见表2。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减少了护士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使其工作绩效得以提高,还可以使护士有目的、有预见性地主动护理患儿,增强服务意识,更大程度上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护士的责任感,也促使护士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激励护士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多方面、全方位地对患儿根据病情进行指导[3],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黎伟燕,杨柳枝.应用临床路径培养骨科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现代医院,2010,10(9):112-113.

临床护理教育的作用范文篇12

[目的]探讨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将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肝胆外科实习的37名护生作为观察组,运用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进行带教,将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肝胆外科的39名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生出科前的考核结果和教学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护生出科知识技能、操作技能、健康教育能力、病情汇报能力考核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临床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实现了对临床护理教学全程持续的控制和管理,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临床路径教学;便携式手册;肝胆外科;临床教学

临床实习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学习时期,临床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临床实习效果。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其本质是书写好的标准化工作流程[1],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到临床教学中即临床路径教学法[2],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我科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引入到临床护理教学中,并制定能置于工作服口袋内的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肝胆外科实习的37名大专护生作为观察组,将2013年4月—2014年3月传统教学法下实习的大专护生39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实习周期均为6周,两组护生年龄、在校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跟班式教学法,入科当天总带教老师进行入科教育后,分配给具有带教资格的护士进行跟班式的教学,每周由总带教老师进行专科集中培训半个工作日,出科前1天进行各项技能的考核及满意度测评。观察组采用便携式临床路径手册教学。入科当天,由总带教老师进行入科教育后,发放路径教学手册,一人一本,详细讲解路径手册的内容及使用方法,要求护生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随身携带。对所有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后,由带教老师按照临床路径教学手册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护生按时完成实习内容及要求,以1周为1个控制阶段,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并在手册上记录,对薄弱环节及时指出。每周由总带教老师进行专科集中培训半个工作日,并查看每位护生的路径手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带教老师。出科前1d进行各项技能的考核,并进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补漏,回收路径带教手册,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及改进。

1.2.2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的设计及应用

根据临床路径理念,结合护生教学计划和专科特点,由护士长、总带教老师及有5年以上带教经验的老师共同设计出《肝胆外科实习护生临床路径带教手册》,大小为长15cm,宽10cm,能放置于工作服口袋内随身携带。教学手册内详细地列出了入科当日和每周学习的内容,内容包括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各班职责、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文书的书写、应急预案和单病种护理要点,以1周为1个控制阶段。考虑到护生个体差异问题,入科第1周每名护生需自我制定在本科室实习的学习目标,书写在路径手册上,于第2周交带教老师审阅,以便带教老师对护生有一个全面评估和了解。手册的附录附有外科围术期护理常规,肝胆疾病的护理常规,单病种病情观察要点,肝胆科常用的药物及学习笔记,以便护生随时学习及记录学习收获及发现的问题。

1.2.3评价指标

两组出科前1d均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理论技能、操作技能、病情汇报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考核,并由护生填写教学满意度测评表评价教师的带教能力。比较两组护生出科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成绩,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比较掌握健康宣教和汇报病情的能力,以口试的方式采用百分制评分。教学满意度测评表为自行设计,2013年和2014年度均采用同一份调查表,调查表包括教学态度、专科技能、教学技能3个条目,每个条目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最高分为9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越高。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临床路径教学法能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护理临床实习教学多采用带教老师结合本班工作情况进行一对一”教学,由于教学目标笼统缺乏具体化,教学过程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评价指标不明确[3],导致实习护生不能全面系统化地学习专科技能,所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方法是临床教学迫切需要的。临床路径教学法是一种目的明确、流程规范的教学方法,其本质为护生提供一个高效详细的实习计划,使护生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4],从而强化护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中我们以一周为一个控制阶段对护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便对路径实施过程中变异的情况进行及时补救。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路径手册组护生的知识技能、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病情汇报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能够提高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这与王晶晶等[5-6]研究的结果一致,值得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

3.2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良好工具之一

考虑到外科护士工作量大,存在工作时间分配问题[7],带教老师难以保证临床路径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制定了可以随身携带的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要求带教老师和护生随身携带,从而做到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持续性的控制和自我监督。手册的附录设立反思和周记板块,注重培养护生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在翻阅回收的手册时发现,护生给予手册一致的高度认可,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带教老师根据路径手册规范教学流程,每天有针对性地对护生实施教学,避免了自身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采用便携式临床路径教学手册实现了临床护理教学的程序化与标准化,提高了护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携带方便,便于带教老师全程持续的规范化带教,但由于护生的学历、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层次差异,而我们本次的研究只针对大专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临床教学中还需改进完善。

作者:杨彦芳滕艳娟钟丽周丹杨显红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45):59-61.

[2]临床路径编委会.临床路径管理汇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11.

[3]郑冬云,王道富.引入临床路径理念提高护生实习质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7):109-110.

[4]于波,宁景志,鲁申,等.浅析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23-224.

[5]王晶晶,孟红艳.临床路径带教在胃肠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