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例(12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3-23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干预;协同治疗;冠心病;抑郁;焦虑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2(a)-0025-03

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往往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而持续严重的抑郁情绪是引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2]。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后常常会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临床上多表现为抑郁焦虑症。而抑郁焦虑症也可以导致冠心病症状加重或复杂化,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3-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临床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本文选择2010年6月~2012年2月治疗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60例,探讨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在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治疗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2月因冠心病在保定二五二医院干部病房住院,且经过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depressionscale,G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调查,诊断患有抑郁和(或)焦虑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60例,其中男58例,女2例,年龄平均(78.5±3.5)岁。患者被随机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排除以下情况:①脑血管性痴呆;②老年性精神病;③近期家庭变故;④恶性肿瘤患者。冠心病的诊断采用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抑郁、焦虑的诊断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中国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于2007年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给予药物治疗,具体用量如下:①单硝酸异山梨酸注射液(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862),规格10mL:20mg注射剂,20mg/次,配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2次/d,连用2周。②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广西梧州制药,国药准字:Z20025652),250mg/支,500mg/d,静滴,连用2周。③拜阿司匹林(Bayer,国药准字:J20080078),100mg/片,口服,1片/d,连用2周。④酒石酸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99)25mg/片,口服,1片/次,2次/d,连用2周。⑤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20mg/片,口服,1片/d。⑥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66],规格5000AXaIU,注射剂,1/d,连用7d。

1.2.2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干预组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认知干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对患者及其家属指导急救自救的基本常识。从疾病的诱因、预防、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明确告知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以及当前国内国外的治疗研究进展,减少患者的焦虑、猜疑和恐惧情绪,让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以便配合治疗。②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与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临床上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③行为干预: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运动量及锻炼时间,及时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及下一步治疗方案,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脏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水平(BNP),两组的住院天数;②患者治疗前后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自评得分。

1.4评价标准

1.4.1SAS评分标准正向评题15项,单项分值1.29~0.98分;反向评题5项,单项分值2.08~1.71分,20项总分值平均(29.78+0.46)分,可作为常模总分均值上限。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4.2GDS的评判标准0~6分为正常,7~9分为轻度抑郁,10~12分为中度抑郁,13~15分为重度抑郁。

1.4.3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评判标准就诊前48h内反复发作心绞痛,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min,缓解标准: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

1.4.4总有效率计算①治愈:心绞痛每日发作≤1次,LVEF%较治疗前增加百分值≥8,脑钠肽(BNP)≤300pg/mL;SAS评分≤50,GDS评分≤6,具备以上5项中3项以上者为临床治愈。②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日≤1次,LVEF%较治疗前增加百分值≥5,BNP≤500pg/mL,SAS评分≤60;GDS评分≤10,具备以上5项中3项以上者为显效。③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日≤2次,LVEF%较治疗前增加百分值≥3,BNP≤1500pg/mL,SAS评分≤60,GDS评分≤10,具备以上5项中3项以上者为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4.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口统计学基本资料比较

在进行治疗干预前,对两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心功能分级、病程以及住院时间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SAS、GDS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SAS得分分别为(56.66±2.86)分和(56.41±2.91)分,均处于轻度焦虑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G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抑郁、焦虑程度方面是同质的。而在进行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SAS和GAS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心理干预使得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了缓解。见表2。

2.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干预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LVEF%、BN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干预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见表3。

2.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干预组痊愈0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多发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既有机体导致的心理失衡,也有心理变化引起的机体病变。除了疾病本身给患者造成了躯体的不适症状以外,还使患者产生恐怖的情绪,对疾病过度担心,而不良情绪会降低机体抗病能力,影响疾病的转归。这种心理上的恐慌,更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延缓了康复的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易被忽视,造成漏诊,由此导致冠心病症状加重或复杂化。以往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采取药物和饮食疗法,而忽略了新模式中的心理干预疗法。

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教育性和心理治疗性的途径,来影响患者应对疾病行为的新型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医生治疗,以便尽早地恢复健康。心理干预的治疗方式包括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健康指导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本次研究发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已成为临床治疗过程中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

Davidson等[5]对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进行评估及相应的认知行为治疗后发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Cowan等[6]研究进一步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然而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的远期预后尚有待研究进一步证实。李冬梅[7]发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进行全程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对焦虑、抑郁的调节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彭军等[8]对心理治疗组冠心病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负面情绪的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该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随访1年后,心脏总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

本文通过对6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干预组患者SAS和G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我国的SAS量表正常人常模(1158例),20项总分均值为(29.78+0.46)分[9],在本研究中,干预组的焦虑量表得分在干预后由原来的(56.66±2.86)分下降到(30.13±3.75)分,与常模相近,可以认为干预治疗对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有显著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LVEF%以及BNP较治疗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干预组总有效率为63.3%,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重视冠心病合并心理异常的诊断及治疗,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不仅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精神负担,改善其抑郁、焦虑症状,更能进一步改善预后,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占丰,李宏宇,邢凤玲.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3-34.

[2]田甜,王丽莉,王从辉,等.抑郁症和冠心病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4):263-264.

[3]宋慧敏.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45-246.

[4]李秀荣.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10):33-34.

[5]DavidsonKW,KupferDJ,BiggerJT,etal.Assessmentandtreatmentofdepressioninpatient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NationalHeart,Lung,andBloodInstituteWorkingGroupReport[J].AmBehavMed,2006,68(5):645-650.

[6]CowanMJ,FreedlandKE,BurgMM,etal.Predictorsoftreatmentresponsefordepressionandinadequatesocialsupport-theENRICHDrandomizedclinicaltrial[J].Psychotherapyandpsychosomatics,2007,77(1):27-37.

[7]李冬梅.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283-1284.

[8]彭军,蒋柳结.负面情绪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相关事件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39.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干预;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是其主要的并发症。本文主要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诊断为高血压患者122例的护理干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诊断为高血压患者122例,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21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62±10.86)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为(59±9.8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的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的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均为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相关的文件。排除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肾等方面疾病的患者,排除不能积极配合护理干预的患者[1]。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发放相关的宣传手册等方式,加强对高血压的宣传。医护人员可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包括其姓名、年龄、相关病史等[2]。②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的血压情况设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口服的降压药物,并对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③行为干预指导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其多吃水果和蔬菜,进行合理饮食。④心理干预高血压患者容易产生悲观、恐惧、失望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减轻患者的不安焦虑的情绪,使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1.4服药的依从性评定标准

完全遵医:患者完全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部分依从:患者偶尔遵照医嘱服药;不依从:患者完全不遵从医嘱服药[3]。总依从率为完全依从率与部分依从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在个体化护理干预后的血压情况,研究组干预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后服药的依从性

两组患者干预后服药的依从性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75.41%,明显高于对照组39.34%,总依从率90.16%,明显高于对照组47.5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是能够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通过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疾病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4]。

护理人员通过深入患者的家庭,通过了解患者的日常作息,行为习惯等生活资料,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利于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让患者了解到肥胖、吸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建议患者多食用蔬菜,增加含钾、钙丰富的食物。在日常护理当中,护理人员通过组织患者及家属参与健康教育讲座,并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以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高血压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是目前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些病人的耐心较差,因自觉病情有所好转,便不遵从医嘱停止用药,导致血压水平控制不稳定,甚至出现病情恶化。同时,由于服药时间不连续,使得长期的药物治疗无效。卫生院护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让患者了解服药的重要性,使患者持续用药,对病情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锻炼习惯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比较两组患者在个体化护理干预后的血压情况,研究组干预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患者,能有效地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并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黎玉冰.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01):272-273.

[2]黄金玲.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3(08):1320-1321.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sofpostpartumnursinginterventiononthesituationonthemilksecretion.Methods:inourhospital90casesofpregnantwome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routinepost-natalcare,theinterventiongroupstrengthencomfortcar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breastcareonthebasisoftheformer.Theinterventiongrouppostpartumbreastmilksecretiontime,wholemilkfeedingrate57.8%inthecontrolgrouppostpartumbreastmilksecretiontime,fullbreastfeedingratewas33.3%,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

Keywords:post-natalcareintervention;milksecretion;promote

母乳喂养是婴儿从依赖于母亲体内营养物质到离开母体后摄取外部营养的重要过渡阶段,其对于婴儿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1]。但是由于产后母亲会出现劳累及因分娩时出血疼痛等状况,从而导致产后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并不高,所以此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有助于母乳的分泌,本次研究过程中,以探究产后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对其母乳分泌的影响情况为目的进行实验,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3.14±1.75)岁;观察组45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2.56±1.97)岁。其中包括初产37例,经产53例;剖宫产35例,顺产55例。参与研究的产妇中无患有乳腺疾病及乳房发育不良的产妇,两组在孕产史及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本组进行常规的产后护理,主要包括告知产妇产后应注意的事项,与产妇家属进行交流告知其产后催乳及护理相关事项,普及母乳喂养的优点。

1.2.2干预组护理方法:在前者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促进母乳分泌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措施:①心理干预:孕妇产后有时会担心母乳喂养造成乳房下垂从而影响体型,另外由于身份的突然改变,心理压力及身体疲惫的状况均会导致产妇不愿意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医护人员应当对此与产妇进行亲切的交流,耐心地向产妇介绍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好处及母乳喂养有利于子宫的恢复等优点,应对产妇不同的年龄以及职业制定对应的心理疏导方案,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2]。②饮食指导护理:在分娩期间产妇身体经过了大量的能量消耗,分娩结束后产妇会出现疲劳的感觉,这都会影响产妇母乳的分泌,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对产妇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于母乳分泌不正常的产妇,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提供乌鸡汤等催乳食材,特殊情况下可以给予催乳药物进行催乳[3]。③乳房护理:产后的第一天起,每天两次对产妇乳房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护理人员用产妇感觉适宜温度的热毛巾敷于两侧乳房上,进行15-20min即可,热敷结束后,护理人员用右手分别对产妇乳房进行按摩,从乳房根部起按照旋转式,力度适中地按摩至乳头,然后用手力度适中的从乳头开始依次挤压乳窦,最后用热毛巾进行清洗并适度的牵拉乳头。

1.3疗效评测:对两组产妇的母乳分泌时间以及母乳喂养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测评两组疗效。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产妇的母乳分泌时间对比:在母乳分泌时间方面,两组接受相应护理后,观察组在较短时间内便能分泌母乳,与干预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的全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及人工喂养率对比:表2显示,干预组的全乳喂养率(57.8%)优于对照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乳是最佳的食物,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及抗体,能够有效的增加婴儿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通过母乳喂养还能培养产妇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对母婴两者都有积极地意义[4]。但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的剧烈疼痛以及在生活中角色的突然改变,给产妇带来了极大地心理压力,除此之外的种种原因均有可能导致母乳分泌的减少。有报道称近年来的母乳喂养成功率有下滑的现象[5]。所以切实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同性恋倾向;大学生;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效果

同性恋者是指个体对同性的人具有倾向,而对异性反而毫无倾向。同性恋者在没有开始谈情说爱之前,往往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是同性恋,仅仅表现出同性恋倾向。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同性恋倾向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水平[1-2]。本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同性恋倾向者进行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异常性心理筛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筛查,筛查表包含七类常见的异常性心理问题[1],并结合性心理讲座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异常性心理知识的讲解,引导具有异常性心理倾向者前来心理咨询。凡经筛查表筛查出七类异常性心理中符合同性恋倾向且自愿接受心理干预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共收集23例符合上述条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1.34±2.46岁。

1.2心理干预方法

1.2.1厌恶行为疗法的干预

1)治疗方法:①与干预对象共同确定“靶症状”,即干预对象对自己倾慕的同性最想做出的亲密、暧昧的行为,如牵手、拥抱、亲吻、性接触等;②与干预对象共同确定厌恶刺激物,即干预对象最不愿见到的场景或事物,并制作成画板;③阳性强化,引导干预对象分析异性的性别优势与魅力,欣赏异性的性征美感,当干预对象出现对异性的关注、倾慕、爱恋的意念或行为时,给予干预对象肯定、赞扬,以及被亲朋好友接纳的阳性强化。

2)实施步骤:①让干预对象在心理治疗室内安静舒适地躺在治疗椅子上,治疗师坐在其头部的侧后方;②治疗师引导干预对象想象与自己倾慕、爱恋的同性对象在一起表现出“靶症状”行为;③当干预对象表情中洋溢出喜悦、幸福的情景时,呈现厌恶刺激物画板;④当干预对象对异性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倾慕、爱恋的意念或行为时,实施阳性强化。⑤引导干预对象观摩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加强与异往的技巧训练,并尝试与异性尤其是跟自己欣赏、爱慕的异往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的阳性强化。

1.2.2认知疗法的干预

1)治疗方法:①纠正无法与异往和爱恋的预期,这里涉及效能预期和结果预期的干预,效能预期如干预对象认为虽然知道自己愿意异性恋,却没有能力去与异往、恋爱;结果预期即干预对象认为自己不可能爱上异性;②纠正认知歪曲,如异性的性器官是丑陋、肮脏、不洁的,异性间的是下流的流氓行为,跟异性结婚会带给自己痛苦、不幸等错误认知;

2)治疗措施:①对干预对象开展健康的性心理知识教育,领会异性恋的意义与现实性;②与干预对象共同回顾产生厌恶异性或者爱恋上同性的生活事件,探究其认知上的歪曲信念,并进行原因剖析;③引导干预对象重新建立对异性恋的正确认识,构建正确的性恋观;

以上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每周1次,8次为一个疗程,重复2-3个疗程。

1.3观察项目及疗效判断

1.3.1观察项目:①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等10个因子得分,因子得分越高反映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②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本研究采用前18项问题,包括对健康的担心(GWB1)、精力(GWB2)、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GWB3)、忧郁或愉快的心境(GWB4)、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GWB5)以及松弛与紧张(GWB6)6个因子,因子得分越高反映幸福感越高[3]。

1.3.2疗效判断:采用临床四级疗效标准,即同性恋倾向完全消除,建立了异性恋为痊愈;放弃了同性恋倾向,对异性表现出好感与渴望交往为显效;对同性恋倾向明显动摇,但对异性也缺乏好感为进步;仍然保持同性恋倾向,厌恶异性恋为无效。

1.4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心理干预对同性恋倾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见表1。

表1心理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结果(±s)

注:*为干预2月后与干预前的比较,为干预6个月后与干预前的比较.*/表示P

2.2心理干预对同性恋倾向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见表2

表2心理干预前后同性恋倾向学生总体幸福感结果(±s)

2.3心理干预对同性恋倾向的治疗效果,见表3

在治疗8周后对研究对象同性恋倾向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痊愈3例(13.04%),显效5例(21.74%),进步8例(34.78%),无效7例(30.44%),总有效率为69.56%。

3讨论

目前,无论是社会舆论还学术上对同性恋都表现出更多的包容,最有代表意义的事情是精神医学已经将同性恋从性变态或者叫性心理障碍的诊断中剔除出去。然而,同性之间的性取向相对于整个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行为规范而言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同性恋者往往需要抵御来自家庭、社会以及个体自身心理方面的多重压力,更易出现孤独、压抑、低自尊、情绪紊乱、药物滥用甚或自杀行为等严重心理问题。对同性恋行为是否需要干预矫治问题上,学界也表现出较大的分歧。对同性恋的成因持遗传观点的学者认为[4-5],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因而更多持不可矫正或无需矫正同性恋行为观点。而持心理社会因素观点者则更倾向于尽早实施心理干预。其实,对同性恋者而言,其同性恋角色被自己接受之前和自己认可为同性恋的初期的一段时期内,个体因此带来的严重心理问题才是首要的干预目标,而矫正同性恋行为则只能是可选择的干预目标,这往往取决于个体的自愿与决心[6]。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阶段,是个体性心理发展到向倾慕对象表达爱意与需要的一个敏感时期。同性恋倾向将向同性恋过渡。因此,其将面临着家庭、社会、以及自我对同性恋角色认同的巨大压力,严重地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以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为干预对象,在自愿同意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干预2月后干预对象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显著改善(P

总之,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同性恋倾向者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对同性恋倾向的矫正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受到收集研究对象的现实困难,致使样本数量偏小,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的实验对组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志兵,彭清宁,万志莉,等.大学生异常性心理倾向的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5:434-435.

[2]钟志兵,万志莉,彭清宁,等.江西省异常性心理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761.

[3]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L17-27.

[4]刘华清,陈彦芳.同性恋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8,8:38-40.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心理疏导疗法;大学生;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疏导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干预方法,它能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在大学生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贯穿使用。疏导疗法在诸多心理干预手段中独具特色,十分适合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且这种干预也往往十分必要。

一、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采用心理疏导疗法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不仅年轻、聪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更善于学习,对于新事物或新观念都比较容易接受,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往往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1]而且大学生需要长期接受比较正式的训练以提升其言语表达及理解能力,因而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主要依靠语言分析的心理疏导疗法更有利且获益良多。[2]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作为校园中的学习对象经常要接受各种知识,很容易接受并学习新的思维模式及观念等,能较为容易地将搜集资料和信息的任务完成并进行交流,使“疏”与“导”的工作可以十分顺利地开展。在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下,大学生能够迅速地了解相关心理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并能够明白其发展的过程和该类疾病的特点及本质,接受并开展领悟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工作,认清相关心理疾病的主要运动规律,改造自身的个性缺陷,从而提高对心理应激反应的主动应付能力,并巩固其疗效。

二、心理疏导疗法对干预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的具体应用

1.疏通阶段应用

“疏通”指的是打开医患之间交流信息的通道,根据收集和反馈的信息,从而将患者心理上的阻塞症结以及心灵深处难以告人的隐情等都很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疏通阶段其实也是收集信息何处不辅导心理的阶段。根据一般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辅导员进行辅导或干预时,可以向大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大学生对症状进行陈述并接受投射测验,也可以利用通常心理危机的一些评估测验方法去尽量搜集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信息,使心理辅导以及干预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2.引导阶段应用

所谓引导,就是以系统获取信息作为基础,抓住问题的主线,对大学生循循善诱,改造大学生不健康的认知结构,将其各种错误认识或者病态心理能够有效地向科学而又健康的轨道上引导,其实这也是将病理心理转化为生理心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主观原因通常都是该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现实,过高地估计自身价值,而认知评价系统构建不正确,且缺乏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3.巩固阶段应用

大学生由于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还不足,“三观”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形成阶段,因此面对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公共环境及个体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时很容易受到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大。因此辅导员进行心理干预时,必须应用必要的手段对其辅导成效进行有效巩固。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也可以使辅导成效得到强化,让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更加坚定,建构其对事物进行认知评价时的正确标准,使大学生可以将辅导成效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及价值观念,进而缓解乃至消除危机状态,并且以防在日后再次发生心理危机事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性以及个性特点,这种方法的应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因此辅导员在应用心理辅导疗法时,必须根据疏通、引导以及巩固这三个主要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具体需求,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从而解除其危机状态,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团体辅导;干预效果;对照试验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2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07

Effectsofinterpersonalgroupcounselingoncollegestudentswithcomputergamingaddiction

HUANGZheng1,2,QIANMing-Yi2,ZHUSong3,SHENDong-Yu,ZHANGZhi-Feng2

1PsychologyInstitute,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2Psychology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3ChinaYouthandChildrenResearchCenter,Beijing10008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QIANMing-Yi,E-mail:qmy@pk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sofgroupcounselingwhichbasedoninterpersonalactivitiesandaimedatthecollegestudentswithcomputergamingaddictioninChina.Methods:Seventeencollegestudentswithcomputergameaddictionwerechosenastheexperimentalgroup,and10collegestudentsfromanothercollegewerechosenasthecontrolgroup.ThetwogroupshadnodifferenceinthescoresofComputerGamingAddictionInvention(CGAI)andseveralotherscalesbeforegroupcounseling.Therewereapre-testandapost-testseparatelysetwhenthegroupcounselingwasstartedandfinished,focusedonCGAIandnegativeemotionsandcognitions.Results:Inpost-test,thescoreofCGAIinexperimental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controlgroup[(92.6±16.7)vs.(105.9±13.0)]andlowerthanthatinpre-test(98.9±16.4)byanalysisofcovariance(Ps

【Keywords】collegestudent;computergamingaddiction;groupcounseling;interventioneffect;controlexperiment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是近年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1-2]。国内外研究者均致力于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对网络成瘾个体进行干预,其中,团体心理干预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3-5]。

然而,以往关于网络成瘾的团体干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从干预对象角度来说,以往研究通常针对所有“上网成瘾”者进行干预。而网络成瘾分为多种不同亚型[6],并在人格特质、动机、负性情绪及认知等多方面均有所不同[7]。将不同类型的成瘾个体组成异质性团体进行干预,不利于对特定干预模式和有效因素的探索。因此本研究拟以电脑游戏成瘾(computergamingaddiction,CGA)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CGA是网络成瘾常见的亚型之一[6]。在我国,CGA是青少年(中学生)及大学生中发生率最高的网络成瘾亚型,也是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的最主要原因[8]。CGA大学生相比于其他网络成瘾亚型来说具有独特特点,如攻击性、成就动机和感觉寻求特质较高等[7]。此外,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是CGA大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9]。

其次,从干预方案角度来说,部分研究采用多套方案结合的干预方式,如讲座、团体活动、个别辅导及家长教育等[5],虽产生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时程较长,干预因素复杂,不利于评估其产生疗效的特定成分,对进一步探索高效的干预方案有所局限。CGA大学生有着很高但隐蔽的人际关系需求,同时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又存在不足,这是造成个体内心冲突的主要因素,也是个体转而从虚拟世界中寻求满足的原因之一[7,9]。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时程较短、主题相对单一的人际团体辅导,以检验人际方面的改善是否对降低个体对游戏的依赖有所帮助。

最后,从疗效的评价指标上来看,多数研究以时间为最重要指标。然而,上网时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复杂,并非是简单的正相关[3]。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间为2小时,从时间上来讲并不是很长,但其却表现出无法停止使用、耐受性增加、出现戒断反应、损害现实功能等成瘾症状[3]。一些成瘾大学生在访谈中也谈到,他们上网和打游戏的时间虽然看似不多,但在上课、自习等很多时间里都会幻想上网和游戏内容,也即出现贯注性(preoccupation)症状[9]。因此,用实际上网或游戏时间来评估疗效并不可靠。本研究拟主要采用评估CGA程度的量表工具进行疗效检验。另外,由于很多研究业已发现,包括CGA在内的网络成瘾与个体的很多心理问题有关,如低自尊、抑郁、焦虑、人际问题等[7,10],本研究也拟对相关的情绪与认知问题进行考察,评估团体干预是否使其相关心理健康问题获得改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干预组来自于北京大学,通过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推荐,符合如下条件:(1)班主任及其他同学经日常观察,认为该同学是“游戏成瘾者”;(2)该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列(其中有几位同学因多门考试不及格而被迫留级一年);(3)电脑游戏成瘾量表(ComputerGamingAddictionInvention,CGAI)[8]总分在80以上(常模90百分点以上)者。经推荐符合上述标准的学生共29名,均为男生。研究者通过一对一面谈排除不适合进行团体干预者,并根据其意愿另行安排个别咨询和治疗。排除条件为满足下述任意一项:(1)具有精神病性问题;(2)具有严重人格障碍;(3)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4)在了解团体的目的和形式之后,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最终,有20名成员符合入组条件,并填写知情同意。共有17人参与了全部团体活动并完成了前测与后测,资料完整。全部为男性;年龄19~22岁,平均(21±1)岁;干预前1周内平均每天游戏时间为(2.1±1.5)h;CGAI前测得分为(98.9±16.4)。

对照组:共10人,均来自于北京邮电大学,与干预组入组条件等同,且在性别、年龄(21±1岁)、CGAI得分(108.6±15.9)以及前测时平均每天游戏时间[(2.3±1.1)h]方面与干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工具

1.2.1电脑游戏成瘾量表(ComputerGamingAddictionInvention,CGAI)[8]

共25个项目,内容涉及电脑游戏耐受性的增加、不能游戏时的戒断反应、无法控制打游戏的冲动、对现实生活和功能有损害等与成瘾行为有关的项目。每个项目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CGA的倾向越严重,常模的90百分点为79分。

1.2.2负性情绪测量工具

贝克抑郁量表(theBeckDepressionInventory,BDI)[11]:总分愈高,说明抑郁程度愈严重;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12]:总分越高,表明受试者的主观焦虑水平越高。

1.2.3认知评价测量工具

Rosenberg自尊量表(theRosenbergSelf-EsteemScale,SES)[13],共10个项目,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越高。认知问卷(CognitionQuestionnaire,CQ)[7],共17个项目,每个项目5点计分,分为3个维度:(1)人际自我负性认知维度,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对自我的人际能力评价越低;(2)人际环境负性认知维度,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对人际环境评价越低;(3)自我才智正性认知,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对自我的智力能力评价越高。

1.2.4人格特质测量工具

成就动机问卷(AchievementMotivationScale)[14],总分越高,表明受试者的成就动机越高。感觉寻求问卷[15],总分越高,表明受试者的感觉寻求程度越高。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theRevised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ShortScaleforChinese,EPQ-RSC)[16],分为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和L(测谎分量表)4个维度。由于以往研究表明CGA与上述人格特质相关[7],因此本研究用此部分量表作为控制变量,确保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

1.3干预方法

1.3.1程序

团体辅导总共包括6次活动,每次活动2h,分3周进行。根据小组成员的可用时间将其分为2个小组,分别为12人和8人。在团体辅导开始前1周和全部活动结束后对干预组实施前测与后测。对照组未实施任何干预,并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前测工具为所有量表,后测使用除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外的所有量表。

1.3.2团体辅导设计

本团体名称为“游戏爱好者自我成长小组”,其性质属于成长与治疗结合的团体,以人际互动为主,结构化程度较高。所有成员都是大学男生,且具有高度CGA倾向,属同质性团体。团体干预由一男一女两位组长共同带领。担任组长的研究者均具有5年以上的个体治疗经验,并接受过团体治疗的培训,具有多次带领团体的经验。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主要结合了已有研究[4,7,17]。主要以增加人际信任、人际交流和互动为目的,辅以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等主题。如在制定辅导方案的过程中,研究者在网上招募自认为有CGA问题的大学生5名,进行为期3周的预实验研究。经评估以及与督导、合作者的讨论,确定最终方案。

在正式实验中,每次活动分热身(20min)、主体活动(70min)和结束(30min)3部分(见表1)。其中热身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小组气氛,增加小组成员的身体接触,使彼此感觉更加接近,创造小组的凝聚力,使成员更投入小组活动。主体部分是当次团体活动的主题,分别为初次相识、人际信任、人生规划、时间管理、自我管理、临别留念。结束部分中,团体成员首先完成一张与当次活动主题相匹配的活动单(如第2次活动以“人际信任”为主题,活动单的题目就是“信任伴我行”,其内容是让组员填写生活中他最信赖的5个人以及5个最信赖他的人,并填写原因),在每个组员都完成活动单之后(大约需10min左右),全体组员在小组内共同分享所填写的内容。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结果进行t检验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2.1基线水平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前测问卷得分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各项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疗效检验

采用协方差分析,以基线得分作为协变量进行均数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的CGAI、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后测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后测得分(F=62.56,13.46,37.54;均P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内部在各指标上前后测的均数进行了差异检验,发现干预组在多项指标的前后测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各指标的前后测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3讨论

本研究的团体干预方案设计以增强人际交流和信任为主,采用多种主题活动形式,鼓励和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动。研究结果表明,为期3周共6次的团体辅导对CGA的大学生有明显干预效果,干预组在CGA程度、抑郁、焦虑、自尊水平以及对人际自我的认知评价方面都有改善,而对照组则未出现上述变化。

以往研究业已证实,团体咨询与治疗对于成瘾问题的改善具有一定优势[18]。对于CGA大学生来说,缺乏社会支持是其产生过度依赖行为的危险因素[19]。本研究也证实,团体辅导的形式适用于CGA大学生改善其成瘾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

以往的干预研究大多针对成瘾行为本身予以干预[4,6,20]。本研究针对CGA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特点,主要以增加人际交流和互动为主,对成瘾行为采用的是间接干预方式,同样也使个体成瘾倾向下降,与已有研究结果[7,9]及本研究假设一致,即CGA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和实际的困难,二者的冲突是其转而走向虚拟世界获得满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际方面的改善将间接影响其成瘾倾向。其他研究者也曾提出相似的观点,如Griffiths认为,网络在成瘾行为中仅扮演了一个媒介的角色,而成瘾的真正原因是个体心理方面的问题[21];Wormer和Davis指出,成年早期(18~24岁)如果不能完成建立亲密关系的发展性任务,则会面临强烈的孤独感,并有很高风险出现成瘾行为[22]。国内研究者也发现,电脑游戏成瘾者在现实生活的人际和亲密关系体验方面较为匮乏,电脑游戏为此提供了病理性补偿[23]。本研究的干预方案设计与上述假设和研究结果相一致;团体结束后成员的反馈也表明,团体的支持和人际交流互动是他们感到最有帮助的方面,这些均验证了人际关系因素在CGA干预方面是有效的疗效因子。

此外,在与CGA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人际团体辅导亦在短期之内产生了积极作用。干预组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有所降低,而自尊和人际自我的认知评价都有所提升。以往研究已证实上述情绪与认知问题常与网络及CGA行为伴发[2-3,7],并指出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提升个体自尊水平的重要性[3],但以往的干预研究较少对这些相关心理健康指标的变化进行检验。本研究增加了对上述指标的评估,其结果显示了人际团体辅导对CGA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提升。

本研究有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中后测数据是在团体干预结束之后立即收集的。虽然立即收集的数据显示了干预组在CGA程度和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改善,但本研究未能追踪干预效果,因此无法评估人际团体辅导对参与者所产生的短期效果能否持续。其次,在最初院系老师推荐的29位学生中,有8位拒绝参加团体干预,另有3位脱落。不愿意参加成长小组的学生,其主要原因包括“没有时间”、认为自己“打游戏也不多”、反感被当成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或“不愿进入‘差生集中营’”等。以往对于成瘾的研究亦表明,成瘾者往往动机较差。本研究保留了动机强的成员,可能是辅导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原因之一。对于动机弱者,应如何增强其动机,是日后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本研究的样本较小,特别是对照组仅有10名被试。尽管采用了协方差分析以减少小样本可能带来的误差,但未来研究仍需在更广泛的被试群体中进一步检验人际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

致谢:感谢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樊富珉教授对本研究团体辅导方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CooperA.SexualityandtheInternet:Surfingintothemillennium[J].CyberPsycholBehav,1998,1:181-187.

[2]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Behav,1998,3:237-244.

[3]KimJU.TheeffectofaR/Tgroupcounselingprogramontheinternetaddictionlevelandself-esteemofinternetaddictionuniversitystudents[J].IntJRealTher,2008,27(2):4-12.

[4]白羽,樊富珉.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47-250.

[5]杨放如,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43-345.

[6]YoungKS.Internet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andTreatment[M]∥VandeCreekL,JacksonT,Eds.InnovationsinClinicalPractice:ASourceBook.1999,17:19-31.

[7]黄峥,钱铭怡,易春丽,等.电脑游戏成瘾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相关因素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44-247.

[8]聂晶,钱铭怡,黄峥,等.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量表的编制合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750-753.

[9]黄峥.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的成因、干预及人际模型[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北京大学,2007.

[10]WidyantoL,McMurranM.Thepsychometricpropertiesoftheinternetaddictiontest[J].CyberPsycholBehav,2004,7:443-450.

[11]张雨新,王燕,钱铭怡.Beck抑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4):164-168.

[12]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8.

[13]季益富,于欣.Rosenberg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14]钱铭怡,陈仲庚.成就动机量表的初步修订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1997,(3):1-11.

[1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24-525.

[16]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71-323.

[17]邓晶,易春丽,钱铭怡,等.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性干预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9(15):841-842.

[18]FisherG,HarrisonTC.Substanceabuse:Informationforschoolcounselors,socialworkers,therapists,andcounselors[M].Boston:Ally&Bacon,1997.

[19]陈新,李凤华,龙理良,等.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的队列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40-243.

[20]HallAS,ParsonsJ.Internetaddiction:CollegestudentcasestudyusingbestPracticesincognitivebehaviortherapy[J].JMentHealthCounsel,2001,23(4):312-327.

[21]GriffithsMD.Internetaddiction-Timetobetakenseriously?[J]AddictRes,2000,8:413-418.

[22]WormerKV,DavisDR.Addictiontreatment:Astrengthsperspective[M].PacificGrove,CA:Brooks/Cole,2003:17-25.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癌症患者

我国的癌症发病人数随着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的加剧而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医疗技术水平、癌症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各种治疗药物的开发,先进技术的应用,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也随之延长,长时间生存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已发展成为一个特定的人群[1],随着生存期的延长,大多数癌症患者选择在家中和社区进行治疗后康复,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社区将成为大部分癌症患者康复或治疗的主要场所[2]。笔者通过本社区二组患者的护理情况,对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社区2010年1月~2010年12月自愿参与调查及研究的社区癌症患者及其家庭56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户;所有患者KPS评分≥60分,预计存活6个月以上;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21例,女7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2.5岁;采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0.5岁;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等方面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社区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方法

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即个体、家庭、群体多方面进行干预,首先由经培训的社区护士进行个体护理干预,每2周上门1次。主要干预内容为心理护理、营养、饮食、疼痛控制、功能锻炼、临终关怀等;其次为家庭干预,护士上门除对患者进行个体护理干预外,同时对家属进行癌症相关知识、照料技巧的培训和指导,鼓励家庭成员间彼此支持、加强沟通,协助改善患者与家属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体系,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第三,群体干预,成立癌症康复小组,每月举办1次体育锻炼、旅游、娱乐等活动,同时病友间进行经验交流,开展医学保健讲座、推选抗癌明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患者战胜癌症的信心。

1.2.2对照组方法

采用传统的社区随访及康复指导。

1.3效果评判

干预前后分别发放调查问卷“癌症患者生存质量表”和“患者及家属遵医行为调查表”,对前后社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进行质量评分。

2结果

表1二组患者及家属遵医行为调查情况[例,%]

从表1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二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例,%]

从表2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示,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二组患者评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例,%]

从表3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本研究对社区二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措施达到的结果显示,符合文献报道,观察组28例患者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其生活行为进行多方面综合干预6个月后,其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提示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从中体会到首先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中,患者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与护理,可大幅度的减少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定期入户进行健康教育可以调动患者健康保健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可纠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习惯,对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其次,使社区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护士定期入户进行护理干预,现场指导护理知识,对提高家属的护理水平和对疾病的认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科护理;干预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微血管病变,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失明,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比较缓慢,在其整个治疗过程中,由于受到血糖控制差、胃肠功能失调、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的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就主要对眼科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予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在31岁到74岁;观察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35岁到75岁之间,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整体的眼科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表现为:

(1)眼部护理,对于血糖低于10mmol/L、血压低于160/90mmHg的患者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实施造影之后,要敦促患者多饮水,以便于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防止出现强光对患者眼部的刺激,并对患者实施相关的眼部激光治疗,治疗之后要注意保持患者眼部清洁,保证患者具有充分的休息,并对患者应用抗炎滴眼液治疗。

(2)对患者实施一定的用药干预,向患者详细讲述相关口服药物的应用方法,在为患者说明不良反应及药性之后,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服药,以便于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在患者实施胰岛素注射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防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并要教会患者正确应用滴眼液。

(3)对患者实施一定的健康指导,糖尿病性的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慢性的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应该积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能够充分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治疗方法,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患者的血糖进行严密的检测,并积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

(4)对患者实施相关的心理干预,由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慢性的疾病,病程通常比较长,对患者的身心具有较大影响,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较大影响,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干预工作中,应该积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以便于患者积极配合相关治疗,这对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血糖水平,HbA1c、2hPG、FPG等指标以及视力水平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若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都具有明显的下降,但是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P

表1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组别nHbA1c(%)2hPG(mmol/L)FPG(mmol/L)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组328.2±0.87.2±0.812.8±1.99.1±1.68.3±0.66.5±0.5

对照组328.2±0.88.0±0.912.8±1.810.9±1.98.3±0.67.7±0.7

P值>0.050.050.05

表2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视力对比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组320.54±0.080.82±0.11

对照组320.53±0.070.61±0.09

P值>0.05

3讨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中的一种慢性疾病,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眼部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整体性的眼部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就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了眼部护理、用药干预、健康指导、心理干预等整体性的眼科护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实施眼科整体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了解掌握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并为患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能够有效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对于患者病情改善的影响,在提升患者视力水平与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1篇9

【关键词】心理护理;耐多药肺结核;生活质量

43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47-01

耐多药肺结核是指痰结核菌阳性患者,对利福平、异烟肼及其他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具有难治愈、高复发的特点。由于漫长的病程会造成病人的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本次研究通过对105例患者增加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获得较好的临川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210例,所有患者均经药敏试验确诊。其中,男性147例,女性63例,年龄23-62岁,平均(40.3±12.8)岁,病程1-12年,平均(6.2±2.8)年,初治患者9例,复治患者201例。入选病例均无精神疾病史、无脑部疾病史与药物依耐史。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0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肺结核的常规护理,干预组依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合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悲观自卑心理:肺结核疾病的传染能力较强,会导致患者发生悲观自卑的情绪。护理人员需认真的倾听患者内心的矛盾状况,并贴心的解答患者疑虑。同时将治疗的方案与具体的疗效详细告知给患者,消除其心中疑虑建立正确、乐观的精神面貌,提高其生活质量。②抑郁焦虑心理:患者无法长期与家人有所接触,在陌生的环境下由于对疾病的不够了解,会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人员对待此类病人应着重给予热情的接待,将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情况等信息介绍给病人,并开展全面的疾病宣教,保证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增加安慰与指导,建立面对疾病的信心。③寂寞孤独心理:长期住院患者需要护理人员给予足够的安全感与尊重感,护理人员应当主动与病人交流,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家属工作,尽量多的给予家属的电话沟通,消除寂寞感与孤独感。④敏感猜忌心理:患病期间结核病人易发生咯血的临床表现,表现出对疾病的惊慌与猜忌。护理人员保证沟通时的语言色彩,增强病人的信任感,再利用温和的话语和行为来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心理。

1.3效果判定干预前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开展评分,并在干预后采取生活质量量表SF-36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量表中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与社会功能4个维度,计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情况并开展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焦虑与抑郁情况无明显差异,经干预后,干预组的评分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在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等四个维度的比较中,干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耐多药肺结核是指患者感染的结核菌在体外被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此类患者病程长、健康指数低、胸膜粘连明显,与普通肺结核患者比较更易发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在护理过程中依据患者的不同情绪表现着重增加心理抚慰、病情讲解与信心建立等措施,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治疗的依从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结果中显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较未开展心理干预的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还有效增强了患者的社会认同感,提高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增加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志如.综合护理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7):1673-1674.

[2]潘雪云.护理在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3,34(24):5074-5075.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1篇10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抑郁;焦虑;心理干预

慢乙肝具有病程长、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据文献记载[1],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其发病、进展、愈后、转归、预防和治疗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即心理因素不仅是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因,而且会影响疾病的全过程,因此,慢乙肝是影响人体多个系统的一种身心疾病。笔者从2013年01月~10月对100例慢乙肝患者进性心理干预,有效缓解了慢乙肝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减轻或消除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使患者能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提高了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01月~10月对100例入住我科的慢乙肝患者。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12~66岁平均39.97岁,病程10年以上30例,5~10年70例,轻度肝硬化代偿期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20例,单纯慢乙肝40例。

1.2入选条件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2];②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状态;③所有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合作。

1.3方法

1.3.1工具及评定方法每份调查问卷用2份评定量表即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3]组成。SDS、SAS均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总分为20~80分。SDS、SAS评分>50分为有抑郁、焦虑情绪。予患者入院时由资深的护理人员随机发放问卷,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经过住院后的心理干预,予1w后再发放问卷一次,患者根据近1w的状态进行填写。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95%。

1.3.2统计学方法

1.3.3心理干预评价方法比较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

1.3.4心理干预措施①多与患者谈心,准确判断其心态及心理承受力,有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减轻其心里痛苦,激发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认识干预,详细向患者讲述各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治疗目的及患者需要的注意事项,解除顾虑,鼓励积极配合治疗,现身说教,举同类患者治疗疗效好的病例及目前治疗慢乙肝的新成就,让患者之间互相沟通鼓励,使其充满希望,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③鼓励患者适当情况下多参加社会活动,回归社会,鼓励过健康人的生活;④情绪干预,为患者提供发泄怒气和内心苦闷的机会和条件,多倾听患者诉说,站在患者立场上对患者观点表示赞同和支持;⑤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家属不但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忍受患者的不良情绪,更主要的是担心患者的传染性,因此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向家属详细讲解消毒隔离知识,消除家属的顾虑,以积极的态度和心态跟患者相处,经常探视患者,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⑥放松训练:劝患者放慢生活节奏,做到肌肉放松、读书、下棋、翻阅报纸杂志、听音乐、看电视、深呼吸、帮助协调各种关系,戒烟戒酒清淡饮食,规律生活。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本组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90例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

2.2干预后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乙肝具有病程长、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本组的调查显示90例(约9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焦虑,患者担心疾病复发或加重,担心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担心疾病传染而致社交活动减少,担心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患病影响婚姻恋爱或夫妻感情等,从而产生痛苦、沮丧、情绪急躁,甚至绝望。心理干预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的发掘患者的心理资源,帮助患者应对危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让患者看到希望,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增加患者的对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气[4],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项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前后SDS、SAS比较,t=24.16、24.92(P

参考文献:

[1]杜文东.医学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89(81).

[2]文伟.传染病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3-44.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

【关键词】烧伤;焦虑;心理干预;护理模式:研究

烧伤作为一种突发性创伤性疾病,不仅对机体造成生理损伤,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护理,对烧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05年6月~2009年6月对108例存在焦虑症状的54例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并与未行心理干预的54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

1.1研究对象:将108例存在焦虑症状的患者随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病程、病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①临床诊断为中度或轻度烧伤;②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视力、听力基本正常,意识清醒;③入院时有焦虑症状:④未曾接受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者。

1.3排除标准【1】:①重度和特重度烧伤的昏迷病人;②伤前有严重心功能障碍及昏迷者;③有严重视力、听觉和文字理解障碍者;④18岁以下少年儿童患者。

2焦虑症状评估方法

采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AS)【2】方法评估焦虑值。调查表共20个指标:包括焦虑、恐惧、害怕、惊恐、发疯感、不幸预感、手足颤抖、躯体疼痛、乏力等。每项指标采用4级评分法,分别以1~4分计算。将20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即为实际得分。焦虑的分界值为50分,超过50分者即可判为焦虑状,分数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3统计方法

108例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焦虑值评估,并随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于入院后第7天再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值评估,各求其均值作为本项指标的最终观察结果,然后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处理、分析。

4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组患者入院后7天内,由责任护士每天定时给予心理干预,观察评估并记录焦虑状态变化,具体做法如下:

4.1情绪干预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谈心,每班护士至少花5-10min时间与患者交谈,及时发现其情绪及心理变化。当患者有不良情绪时即用身心医学的观点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指导患者放松训练,以降低应激所致的焦虑心理反应。

4.2心理支持根据患者存在的恐惧、紧张、睡眠障碍、恶梦等焦虑症状表现,结合其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习惯、饮食和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床边交谈或令其陪护人员协同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对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给予针对性疏导、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目前存在的状况,让患者尽快从应激状态中恢复过来。

4.3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过程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产生。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所以很容易造成不知所措、思维混乱,增加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其表达心声,耐心倾听其陈述,仔细了解其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相关健康教育。通过举办疾病知识讲座,利用板报、图片、画册等形式提供相关疾病的治疗信息,提高患者对烧伤的认知程度,树立健康信念,促使患者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有助于焦虑症状的改善和消除。

5结果与分析

对照组第7天的焦虑值与人院当天的焦虑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实施心理干预组伤后第7天的焦虑程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6讨论

除了对烧伤患者积极正规的治疗外,本研究结果已证实,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患者的心情和行为,完全能够减轻烧伤病人的焦虑状态。该护理模式只是对病人进行床边测试、心理指导和解说,不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是低消费、高效益的有效护理模式,不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而且也更好地应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人生价值,对进一步完善整体护理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青少年;瘢痕挛缩;心理干预;生存质量;临床疗效

烧伤后瘢痕挛缩会造成患者身体功能的障碍以及容貌的损毁,对患者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青少年正值于个体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备,心理活动的状态不稳定,在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成熟度不同步,再加上来自社会、个人、家庭以及同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青少年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时,会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质量。笔者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间,某医院收治的24例烧伤后瘢痕挛缩的青少年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心理干预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进行报道和陈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1年7月间,某医院收治的24例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青少年患者。按照其入院的时间顺序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患者;干预组1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大约在12岁-19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为16.1±1.98岁;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患者有5例;烧伤部位中四肢烧伤4例,头颈面部烧伤6例,其他部位烧伤2例;烧伤面积大约在(36.28±26.79)%。干预组患者的年龄大约在13岁-18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为14.78±3.15岁;男性患者有8例,女性患者有4例;烧伤部位中四肢烧伤3例,头颈面部烧伤8例,其他部位烧伤1例;烧伤面积大约在(35.04±25.9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烧伤部位以及烧伤面积等方面上的比较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BSHS―A,即简明烧伤健康量表。

1.2.2心理干预

1.2.2.1基础支持干预疗法做好患者入院时的宣教工作,并同患者极其亲属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关系。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建议、劝慰、激励等形式鼓励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1.2.2.2认知干预疗法积极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专题片观看、访谈交流以及心理专家讲座等形式,纠正患者极其家属在认知上的错误和偏差,是他们能够正确地了解和掌握烧伤后瘢痕挛缩的健康护理知识和方法。每周1次对患者进行接受程度的评价以及强化教育,时间通常为60min。

1.2.2.3社会干预疗法每周2次组织同龄患者之间的集体活动,每次时间为30min,从而加强患者同亲属、患者同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避免患者产生孤独、忧郁的情绪。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6.0软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学研究和分析,用表示计量数据,用x2表示计数资料,并采用t检验。当对比差异值为P

3讨论

烧伤后的畸形、瘢痕以及身体功能障碍等都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和负担,尤其是对青少年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心理干预疗法是医护人员在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进行个行特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干预,从而使其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变化。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对烧伤后瘢痕挛缩的青少年患者采取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减轻和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帮助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和恢复信心,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健康、轻松的良性情绪状态,对青少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大的提高作用。因此,应该将心理干预疗法在烧伤后瘢痕挛缩青少年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中积极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海洲,谷波,刁永力,刘其成.126例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治疗报告[J].中国校医,2011,23(0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