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自主性
1925年,从康奈尔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南京国民政府委托的中山陵设计,这一项目被誉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建国后,梁思成在《祖国的建筑》中发表的两张“想象中的建筑图”,力图说明中国建筑的“民族样式”及传统形式在新中国的表现。及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天津、承德等地大规模兴建仿古街,1996年北京西客站投入使用。从1910年代到21世纪初,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各代建筑师始终以将传统建筑为我用为己任,力求在传统文化、传统样式中寻找出新中国可以继承并具有文化自豪感的建筑设计方法。直到今天,虽然在表达手法上已经从简单的大屋顶,隐藏到建筑背后的建构逻辑,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尝试依然不断,建筑师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责任感,不断对所谓“传统”及“建筑的传统”进行解读与应用,寻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及建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国际建筑文明的契合。
一、何为传统
传统是一种社会积累的经验,还是一种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某种文化的积淀?传统既有让人骄傲的一面,也有令人不堪的无奈,传统也许是家族赖以传承的道德枢纽,或者比习惯势力更加持久而顽强的旧意识。很难给传统下一个定义,就如同很难给文化下定义一样,但传统本身无处不在。
传统具有一种强大的懒惰力量,这种惰性,并不能完全看做负面力量。传统本身是个过程,是在一种变化中维持和延续着的,束缚了社会发展的传统,就是负面的力量,在历史进程中会被剔除;而在人民无所适从时,利用传统的惰性,能够维护文明与文化的根源,这就是一种正面力量,在特定时间内会被发扬和尊崇,直至经过仪式化,成为一种形式,最终从新被社会所检视。
传统的范围也很难确定,我国的传统,多指特定区域和民族的特性,多强调政治权利与道德关系,而忽视多民族特性与民间现象。
在目前的建筑学中,我们总是提及的发扬传统建筑特色,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性的意识形态,所谓的传统建筑,也多指明清官式建筑或个别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建筑风格。我们所定义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局限性和风格特点。这很容易在设计时,陷入对形式的模仿,而脱离建筑学本身的意义,寻找美学、哲学或经济等其他学科的依靠。
二、传统的建筑
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说明传统建筑的范围到底应如何确定。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能够代表我国传统的建筑特色的多为清代及以前的古代官式、民间建筑。包括古代殿堂、住宅、祠庙、塔、桥、陵墓等多种建筑形式。经过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的努力,经由梁思成、刘敦桢主持,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在对古建筑保护与测绘方面取得了相当详实的成果。这些成经过不断研究与发展,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根基。目前教科书中所讲述的古建筑传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取材等方面,实际上自秦汉起,我国砖石建筑就已经颇有成就,唐宋已经有很辉煌的建筑,与西方宗教性建筑非常强调纪念性相比,我国古建筑用材的最主要原因应从美学、信仰等方面解释。首先道家强调阴阳八卦,而木主生,石主阴,故而常人用的房子多用木材,而陵墓多用石材;其次,对时间的理解,不追求物的永恒,而追求在生命在时间中的轮回,有来有去,生生不息,即为永恒,所以建筑不求永立于世,而是希望能以新代旧,与我国文化有较大相似性的日本,其伊势神宫每隔二十年重建一次,轮流使用,更是将这种态度表达的淋漓尽致。
2、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具体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抬梁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宫殿、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上使用斗栱。建筑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外墙遮光挡雨,内墙分隔空间,完全不承担受力。梁柱为结构受力体系,不参与空间划分。
3、大屋顶形式。我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是建筑形式中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也成为现代建筑师设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多数设计普遍采取直接从建筑的外观形式上模仿大屋的形式,利用符号的所指,既关于大屋顶的形成原因有多种解释方法,目前没有定论,随着各种研究方法的介入,相关研究结果也很丰富,但普遍较为接受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柱网外的地基受雨水侵蚀,同时为尽量保证室内采光,出现屋面反曲的形式,根据木材材料的特点,利用榫卯结构搭接而产生举折。
4、组群的布局模式。传统建筑的组成都以“间”为单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基础,形成更大规模、形式各异的组群。建筑组群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横轴、纵轴进行布置,礼制明确。
三、建筑的传统
建筑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成果,谈及建筑本身的传统,就不应只局限于我国的建筑文化,而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在这里,建筑的传统,指的是建筑活动本身对其中持续积累的经验、文化的积淀的一种统称。而这种经验和积淀,支撑着建筑具有某种自足自制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建筑在历史的转变中,始终拥有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内在的意义,得以抛开风格、形式、审美、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影响,成为具有明显自主性的学科。
这种学科的自主性,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类:
1、几何的形式
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笛卡尔坐标系一直是近现代建筑师在设计时所遵守的基本几何体系。虽然经过20世纪,哲学与科学界的广泛讨论,几何形式并不能成为建筑形式脱离意识形态的客观评判标准,不同的几何学观念会导致人们对形式的不同理解,如同现在所流行参数化设计,实际本质上是新的几何学与科学在特定哲学观点下所得出的某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创新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一种新的建筑观念,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建筑风格。而传统意义上,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各种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纯粹主义、立体主义,普遍为广大建筑师所接受,并为大众所理解的仍然是在科学界已经被视为落后代表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是一种久已定型,代代相传的文化习性与审美传统。无论几何学如何变,它在建筑界的统治地位依旧牢固,只是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偶尔会出现一些新的面貌,在本质上,依然遵循传统。
2、双重意义的空间
“空间”概念的出现是在现代建筑开始形成的时候。空间更是哲学讨论的话题,具有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借助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来阐释和分析空间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建筑学中,空间具有明确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建筑活动的本身就是为了营造可供使用的空间,这种营造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尤其是前面哲学对空间概念的解释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由此,空间的双重意义自出现以来,一直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建筑学也一直在努力将其双重属性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空间概念体现为建筑实物;或者从具体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方面发展出抽象的空间形式。
3、符合逻辑的建构
建构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建筑结构的忠实体现和对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建构理论的基础在于对形式原则的划分。“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核心形式与艺术形式这两种因素得以实现。建筑构件的核心形式是“结构机制与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艺术形式则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可以说,建构确立结构为本体内核,巧妙化解了建筑学坚固形式、艺术与结构的关系。建构形态不仅要求本体建构作用逻辑清晰,而且还要能够在形式上充分体现建构。当前我们的建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一种还原建筑营造本质的状态,建筑师应更加立足建构的起点,并从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中转移到当代文化语境中。
四、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的扬弃
在当代,建筑设计活动因为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可操作性变的更加广泛,建筑学本身也越来越依靠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理论,并指导设计。除了将建筑学的外延尽量扩展之外,还应注意保持建筑学科本身自主性的研究深度,将建筑的传统延续下去。结合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业的情况,如何在保持建筑传统的同时,发扬传统建筑的特色,本文提出以下几点:
1、注重建构的传统。前面提到我国传统木建筑的核心是建造体系,是以工匠为主体的“营造”体系,第一代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等希望将中国古建筑提到与西方古典建筑相同的高度,提出中国古典主义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风格化的趋向。从营造法式到工程做法则例,突出强调的,除了工程管理,便是具体大木作小木作的详细做法。实际的建成建筑在规则的指导下突出建筑整体与局部的结构合理与逻辑清晰,除此之外的装饰等几乎都可以归为风格。在建国初期,风格的探索,大大遮盖了民间、工厂、公共住宅等建筑对于建构体系的实践,导致我们目前对建构话语的解释都直接来至西方,而完全忽略了建国初期这段实践,在建构路上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因此在国内的实践应充分发挥中国营造文化的发达和历史积淀的深厚,培养和利用高素质的工匠,对古建筑的建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由此实现建构意义的发展,并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
2、注重空间的营造。日本学者伊东忠太认为中国传统的以相似单元组成院落的建筑形态,不能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并确定其唯一性;而后李允禾又提出“通用空间”的概念来形容所谓“通用式”空间。这种通用空间的提法,是为了区别西方建筑体系中“功能/空间”相对应的形态分类,而中国并为强调此两者的相互对应。实际上,传统建筑文化中所强调的是“形制/礼制”。形制是决定从民居到官衙、到寺庙和帝王宫殿蛋蛋形态差异所在,而差异的形成,则是礼制所决定。空间完全服务于这两者,而对功能的需求相比起来弱得多。
3、对风格的扬弃。风格本身并没有错,是在特定阶段形式所表达的特定形态,但风格明显受意识形态、社会审美等非建筑学自主性的影响。在当代进行建筑设计时,不应一味的集中在建筑风格的处理,利用建筑手法寻找所谓现代中式,而更应从传统建筑中,具有建筑传统特点的方面入手。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当代并不仅成为文化回归的一种代表,从建筑形式的模仿、手法的简化去寻找现代中式,而应从建筑学科本身出发,基于建筑自主性的传统,结合时代与历史的发展,寻找两者结合的契机,为当代建筑设计实践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剑飞主编.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关键词】建筑结构;安全水平;合理设置
1前言
建筑结构的安全水平是衡量一个结构的重要质量指标,是国际结构可靠性讨论的热门话题,更是一个至今没有取得一致见解的问题。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设置于本国的工程实践和现有的规范水平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由于一些历史性的原因,我国的建筑结构安全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新中国建立以来功能是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与我国飞速上升的国民经济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对建筑结构安全水平上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时,我国往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正常使用阶段,而忽略了出现较高风险率的老化阶段和建造阶段。如果想要降低建造的成本,就需要降低用钢量,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还会使结构的耐久性变差,无形之中增加了维修加固的费用。
2建筑结构的风险决策理论及准则
目前,建筑工程结构的风险决策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建筑的经济消耗降到最低;第二,建筑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为了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消耗情况降到最低,应该做到从正常使用、平均风险率建造、老化这三个阶段来减少结构消耗。近年来,大多把消耗最低的经济成本作为确定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原则。最高级的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决策模型是按照建设时间轴的设定来展开的,必须要考虑到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结构的性能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在建筑维修方面带来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此阶段如果不进行维修或者维修工作没有做到全面,很有可能是建筑结构在有效使用年限内因维修不当而造成巨大损失,进而增大建筑设计的总费用;此外,如果进行过度维修就有可能造成建筑结构维修费用过大,也会增加建筑结构的总费用,从而导致建筑维修过程中出现不科学、不经济的情况。所以,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风险决策理论必须要合理,以最优的维修策略作为基础,确定建筑结构最合理的安全水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我国建筑安全水平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归根结底在于,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以往那种只考虑建筑结构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水平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要,更不能对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估。
3建议的目标可靠度
3.1目标可靠度的确定原则
近年来,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水平要不要提高已经不再是争论的焦点,而建筑结构安全设置提高的幅度已经变成了现在所争论的焦点。几乎是所有的国家在保证其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在建筑结构安全水平设置上都是根据本国的建筑工程实施情况来进行逐渐提高的。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建筑工程实践经验,虽然整体安全水平还是让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从整体看来,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发展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由于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结构在最佳状态下的安全水平没有经济总消耗反应敏感,因此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如何合理提高安全水平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从风险这一角度看来,相对经济消耗来讲结构的安全水应不敏感,并且不同的安全设置水平对应的风险大小也不是一样的。如果出现同样的经济损失的情况下,结构失效的概率越大,所带来风险的概率就越高。同理,如果建筑结构失效的概率保持不变,那么经济损失的概率增加,相应额风险的概率也会增加。随着人民的需要和国家的发展,必须降低人民所要承受的风险,至少要保证现在国家和人民所承受的风险一定不要比建国初期人们所承担的风险要高。这是最低的底线,也是确定目标可靠度的最低取值和最低原则。
3.2目标可靠度的经济原理
如果要使不一样的技术方案在相同的基础之上进行评价和比较,就需要存在相同的可比原理。在评价某一具体方案时,可按照相同的可比原理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使各方案之间出现可比性,然后再进行技术方案的选择和评价。本文为了使不同时期的建筑结构风险水平可以进行相互比较,因此考虑使用可比原理,建筑结构损失取为其保护的财产价值和建筑结构本身的价值,即对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进行宏观分析,从而反映出服务生产和货物生产的规模和变化。
3.3目标的可靠度
现在,国家规定相关人员的思路应该是将安全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提高,这样做不仅可行度较高,还是一个尊重工程实践、符合国际惯例的合理思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要想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水平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虽然现在我国建筑结构的安全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还是不够,也就是说,按照现有的建筑结构安全水平设置的标准,钢筋混凝土的抗弯结构比建国初期抗弯破坏所存在的风险还要高,因此需要把建筑结构抗弯失效的概率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再降低一个层次。对于现有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套用校准方法得来的指标数据还没有能很好的适应现行的规范,仍然处于取值偏低的状态,还有待于提高。二级决策模型、风险决策准则、目标可靠度的最低准则以及计算原则,可以进行扩大,比如:扩大到钢筋混凝土构件以外的其他构件,按照这种办法对现有的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合理设置提出成套的完整的修改意见。
4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人类对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众所周知,建筑结构的安全水平应该尽快追上经济的发展水平,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结构安全水平设置都要充分考虑到工程实践的影响,不断的根据现实生活中建筑结构的实践经验进行改善和提高。虽然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国的建筑结构安全水平在合理设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国外那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水平设置在质量、技术、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国仍需要加大对建筑结构安全水平合理设置的力度,提高建筑结构和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不仅是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还是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朝.建筑结构安全水平的合理设置.《中华民居》.2012年7期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人文艺术现代设计元素
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传统特点。贵州省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分别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瑶族建筑等。以下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
(一)风雨桥,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包括上寨、下寨、甘龙3个自然寨。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河上花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桥上建有长廊和三座鼓楼,均用小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又称风雨桥。
桥上有一大两小的3座楼,俗称桥上鼓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墩上,五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有葫芦宝顶,宝顶下有如意装饰,与鼓楼建筑形式相同,桥廊顶脊上彩塑双龙抢宝,鸾凤展翅,鸳鸯比翼等图形,楼檐翼角彩塑各种珍奇异兽,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廊宇内侧檐板,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族人民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中楼四柱浮雕金龙绕柱,桥头门柱镌刻对联,其余柱子髹涂朱漆,各处雕塑、绘画、无不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二)鼓楼,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村村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节比,构成侗寨特有风光,特别是鼓楼花桥建筑,无论多浩大的工程,整个建筑都不用一钉一铆,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侗族工匠不愧为“神奇的建筑师”。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吊脚楼,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四)石板房,以安顺一带为中心的布依族民居建筑。与特定的喀斯特地区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就地取材、用石料为主构筑房屋,以石为基,以石砌墙,以石板盖顶。石板房的堂屋及两侧间均有楼板,门有朝门、大门、小门、后门和耳门之分,除大小门为木枋、木框、木心外,其余常为石枋或木框、木心。窗多以石条为棱、石枋为框。石板房的正面讲究装饰,以线条和图案为主,每一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