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孝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4-0217-02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的青少年,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中国的城市儿童中,独生子女占到90%以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们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包容精神。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大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价值并进行正确引导。
一、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需要。要充分认识孝文化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
(一)独生子女社会化需要孝文化教育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2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重拾孝道迫在眉睫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越来越严重。客观上,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甚至会出现一对小两口负担八个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社会没有作好社会老龄化的准备,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社会难题。如何使年轻人重拾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行孝尽孝的社会氛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都离不开孝文化教育的重构。
(三)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也是对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孝文化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他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四)孝文化教育是坚守中华文化个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时下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出现。这种文化霸权在所有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都随处可见,而且在青年一代身上特别突出。如在我国,五颜六色的染发,半土半洋的口语交流,圣诞夜的倾城狂欢,情人节的风靡,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的遍地开花,等等,都显示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必然选择。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核部分,对于中国国民性发生了根源性、本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并对其进行必要重构,使其更加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二、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
(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他们回到祖国大陆,都要寻根问祖,不管宗教信仰如何,政治观点怎样,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很多人还要亲自到黄陵虔诚祭扫,这就是一种发源于孝的爱国精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强调这一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境遇如何,最起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进一步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为炎黄子孙争光。
(三)对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
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所以孝之爱、敬必包含着真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轨,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四)对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动作用
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中国孝文化的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实现途径。
首先,党和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师范类高校试点,形成一定模式后再加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这些高校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各级各类高校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自身的教育体制改革,给中国孝文化经典课的试行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重点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有部分院校在不同专业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古典名著。
再次,顺应时展要求,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网络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体,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传承、弘扬化之。这就是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儿童教养院的老师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教育,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连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这段强调的就是"行为"和"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论文关键词】孝孝慈孝道孝道文化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视孝,将其看作为“百行之先”。孝是做儿女的义务,其根本要求是敬,即对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爱和依恋,表现于外就是温和、愉悦、恭敬的态度,尽心尽力的侍奉.力求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幸福、欢乐以至荣耀。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丰L记·祭仪》)“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采:《袁乐世范》卷一《睦亲》)孝慈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传统德目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儒家视孝慈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许多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做维护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把孝慈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慈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慈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一、“孝”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即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并为男性家长所支配,子女可以直接从先人那里继承财产,为了表达对家长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孝的观念。孝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出现的,它的功能是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当初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远在西周社会,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已见著于文字。《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的说法,意思都是敬爱、奉养父母。
孝的观念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两个最根本的事实。第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占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这是人类古老的感情,氏族社会就是依靠它来维系的;在西周奴隶制社会,体现为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垂直金字塔形式,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在秦以后的封建制社会.则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横向的网络形式。第二,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分散与作为国家整体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基本结构。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使得氏族社会里抚养老人是全体氏族成员的事,子女对父母无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奴求社会出现了个体家庭后,夫妻及其子女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并有要求子女奉养的权利,子女则负有照顾父母的义务。与此相联系,作为家长的父母享有绝对权威,有权支配子女,子女则有尊敬与服从的义务。“孝”的观念便由此产生。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求子对父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它虽体现了父子血缘“亲亲”之情,但本质上是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反映。因此,“孝”不是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的,只有到了私有制财产出现、“一夫一妻制使父子关系确实可靠,而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用其维系宗法制。一方面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同一“族类”作为同心同德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又以宗室血缘的亲疏远近确定内部的等级秩序。这样由家族到国家,达到了伦理与政治的统一。因此,西周对“孝”非常重视,把“有孝有德”作为“君子”的主要政治标准的道德要求。“孝”作为宗法道德规范获得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有力工具。它集中反映了氏族成员必须服从氏族整体利益(既个体依附群体)的伦理实质。正因为如此,“孝”在诸宗法道德规范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特别为周统治者所重视。周人关于“孝”的思想,一直为后世所承袭,在儒家和封建统治者那里,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和发展,与“忠”相并列,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孝经》的德育思想
《孝经》论孝,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
(一)“孝”为“至德要道”
《孝经》开卷即伪托孔子表明了“孝”在诸德中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先王“以顺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关于“孝”的内容,《孝经》作了如下的概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中于立身。”“事亲”也即“爱亲”、“敬亲”,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并要求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众人)不争”否则,“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此外《孝经》又把“不敢毁”自己的身体作为事亲的一项重要规定,并视之为“孝之始也”。再有把“事君”尽忠纳入“孝”的规范,这是《孝经》对先秦儒家关于“孝”、“忠”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孝治天下”
《孝经》宣扬孝道的唯一宗旨,是实行“孝治”。“孝治天下”、“孝顺天下”,是贯穿在《孝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孝经》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孝治》)天子以孝治天下,对诸侯和小国之臣接之以礼,即得万国之欢心。很明显,所谓“以孝治天下”,体现为使万国“事其先王”、百姓“事其先君”、家人“事其亲”,其实质是使天下都心悦诚服(“欢心”)地服从统治者.“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帮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治》)“以孝治天下”还包括以教化民。“教”,《广至德》说:“君子之教以孝也。”
《孝经》认为:“亲生之膝下”,人在孩提时就产生亲爱父母之心,及长则日增尊严父母之德,而这正是的教之所“本”。
总之,《孝经》把“孝”抬高到“至德要道”的高度,主张“以孝治天下”,适应了封建家长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而始终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它首先为统治者所推崇,用以作为推行“孝悌力田”的选士标准和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后,唐玄宗又亲自为之作注,从而更为《孝经》所论之封建“孝”道增添了帝王的至上权威。
三、“孝”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孝是封建道德,但绝不认为孝仅仅是封建道德。孝具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社会性,即全民性。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道德范畴,都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对协调君主、父子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培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进步作用。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
其次,古人将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对比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就“孝”而言,两者有何区别?
王大千: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讲求众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种长幼有序、尊亲敬老的道德规范。中国文字中,“孝”是老与子的关系,“教”是老、子和文的关系,不孝就背离了老与子的关系,不教就脱离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链条当中的部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从个人方面来说,说某个人不孝顺,就基本否定了这个人。应当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孝治家还是以孝治国,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最基本的元素。
孝心,就是把孝时时放在心上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次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时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惟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走向世界》: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孝”正在逐步式微和消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千:孝是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消失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们对孝仍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人都看重孝的品德,没有人敢说我不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做人上站不住脚。现在的人并不是说都不孝顺了,有可能跟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关,认识不到位、素质不高都可能导致在尽孝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要孝敬老人这个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我经常看《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发现现在的青年人找对象,首先的条件还是要求对方要孝敬父母,强调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是对一些不孝的负面的东西,大家也都有很大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对孝的关注。所以,要正确认识孝的现状,并不是礼坏乐崩,也没有失传,只要人情在、人性在,孝就不会灭亡。
孝顺,是至亲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走向世界》孝与顺是分不开的,今天年轻人提倡个性,应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王大千:孝与顺的关系是两代人的关系。长辈要教育晚辈,但长辈不见得都是对的。限于知识、素质等个方面的因素,长辈的说教和要求有可能是错的,现实证明,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错在老人。所以作为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处理好家庭问题,为子女做个好榜样。俗话讲厚积而薄发,父母没有做好,没有好的积累和付出,到年老了只想收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把握好家庭关系,等到年老了,孩子强势了,他就会效仿,就会报复到父母的身上。
孝是和谐文化,对于子女来讲,孝顺就是要求和谐,父母也会有所偏差,不见得都是对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的过错,要从侧面提醒,如果得不到同意,就遵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劳苦,也无怨言。子女都能这样去做,相信家庭会很和睦,所谓的代沟也会得到弥合。从孝顺的角度看,孩子就要讲求和谐、顺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简单地去反对或盲从,要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
《走向世界》:现在孝道传承中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王大千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人情的角度讲,父子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从法律的角度讲,也不提倡大义灭亲。父子成仇是很残忍的事情。违背了人性,对孝的造成严重的破坏。
孝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大人要做出表率。问题虽然出在现在,但根源主要不在这里,是上代人的问题。“”中破坏和践踏了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建座楼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而想破坏它就容易多了。
《走向世界》:这样说来行孝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要求。
王大千.其实很简单。父母想着孩子,孩子想着父母,一种自然的亲情。物质代替不了精神,这种亲情是金钱代替不了的。不在乎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亲情,有没有尽孝之心。即使在远方,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个手机,随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有空的时候问问家常,比给老人钱不知要好多少。
孝敬。是对生命源头的崇尚与敬畏
《走向世界》: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对于的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与孝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王大千:是的。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宗,认为做好了就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就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
我们讲孝道需要澄清对孝的误解。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不能到远处去,好像束缚了我们去干事情。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有方向、方式、方法,有措施。父母病了,不见得非要守在床前侍候,只要安顿好、安排好,没有后顾之忧,尽可以去远游,距离不是问题。现在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不能要求子女承担,要靠社会的机制来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已经很难做到了,能做到的就是把父母安顿好,孔子讲得“安老怀少”就是这个道理。母爱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的,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相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就是尽孝了呢?
王大千:仅仅是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敬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我们精心饲养犬马之类的动物,目的是为了驱使。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敬何以能孝,敬是孝的最高形式。尊崇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不知道父母是痛苦的。所以说父母是离得最近的祖先,首先应当敬父母。有了敬的思想,担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孝行,是用实践检验的品德
《走向世界》:现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象加剧,您认为推行孝道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大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观念没有跟上来,在社会变革中没有赋予孝道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孝的方式。电话让通讯方便了,但交流的却少了,打个电话就事说事,很少通过电话聊天交心。结果是造成了感情割裂、亲情淡化,孩子缺少大家庭的教育影响变得孤僻,这都与孝道教育的不到位有关。
《走向世界》孝道教育该如何建设呢?
王大千:从小要学孝道,要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走向世界》:具体到现实生活,该如何传承孝道?
王大干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不行了,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个人虽然优秀,但缺乏共同协调的能力,不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造成婚姻家庭危机,社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走向世界》:孔子基金会在孝道弘扬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王大千:我们正在尝试做孝文化社区,已经建设了30多家孔子文化社区。现在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太少,影响传统道德的弘扬。在社区里建论语广场、文化墙,搞传统道德演讲,提倡道德和孝心。章丘山水泉城社区,把每栋楼的一层作为公共场所,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好了,小区居民的道德也有了提高。所以倡导孝道要从社区入手,从儿童入手,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