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土壤耕作的主要作用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5-15

土壤耕作的主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耕地土壤;现状;培肥对策;黑龙江富裕

中图分类号s153.6;s1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1-0272-02

耕地的生产能力是在一定时期对一定地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的基础肥力以及技术经济投入在农业产量上的综合反映[1,2]。富裕县耕地土壤以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约占总耕地面积的95.8%。据2008年对全县90个村屯的8000个农化土样分析看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耕层土明显减少,犁底层普遍上移。为使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增加农产品产量,使土地得到永续利用,必须尽快采取有利措施进行耕地增肥。

1富裕县耕地土壤现状

富裕县耕地总面积为12.15万hm2,其中旱田面积为11.4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4.51%,水田面积为666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49%。水田主要沿江河分布,在一些沟、塘、泉附近也有零星分布,菜田主要分布在富裕镇,且面积较小。全县农田划分为5个等级,一级地面积为18691.9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5.4%;二级地面积27106.9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2.3%;三级地面积为55715.0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9%;四级地面积为16618.1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7%;五级地面积为3326.7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WWw.133229.COm

1.1有机质含量下降

1985年富裕县参加完成了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工作,化验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7.3g/kg。2008年化验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54g/kg。通过多年的耕作,有机质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下降了6.76g/kg。其下降速度较快,据此下降趋势发展,未来土壤将严重沙化、低产化、板结化,将直接影响富裕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2氮、磷、钾含量变化

一是碱解氮含量差异明显,1985年土壤普查化验结果表明,全县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78mg/kg,在土壤分级中属于供氮能力较强的耕作土壤。从2008年全县土壤化验结果来看,碱解氮平均含量增加至209.51mg/kg。二是有效磷含量有所上升。1985年全县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5mg/kg,属于供磷能力稍差的耕作土壤。2008年全县化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5.37mg/kg,增加了0.37mg/kg,说明近几年富裕县土壤施磷水平有所提高。从整体来看全县有效磷含量略有增加,增加幅度为2.47%。三是速效钾含量急剧下降。1985年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68mg/kg,属于供钾能力极强的耕作土壤类型,居供钾水平6个等级的第2位,但2008年化验结果看,全县速效钾平均含量下降至167.35mg/kg。比1985年平均值下降了100.65mg/kg,年均下降1.63%。

1.3耕层较浅,犁底层上移

1985年全县土壤剖面调查结果表明,富裕县土壤耕层在18~23cm,尤以耕层18~20cm的面积较大,保水肥能力相对较强。据近几年调查,富裕县多数地块耕层已下降至15~17cm,平均减少了3~5cm,使得抗旱、保水、防涝能力下降,丰产性能降低,逐步向低产田方向恶化。

1.4中低产田土壤养分现状

富裕县大部分中低产田开发比较早,多分布在沿江左右河道和沿河的漫滩上,土壤黑土层薄、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加之多年的粗放经营,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加大,耕地的生产能力逐渐由高产田变为中低产田。

2培肥对策

2.1提高农家肥施用量,增加秸秆根茬还田

农家肥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数量和质量的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3]。因此,一定要在抓好农家肥的积造工作、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大力积造农家肥,提高农家肥质量,严格执行《黑龙江省耕地保养条例》,完善农户施肥台帐制度,保持土壤有机质在稳定的同时有所增长。秸秆、根茬是土壤有机质补充的另一来源,因此一定要扩大其还田面积,提高作业的质量,力争将秸秆、根茬全部粉碎还田。

2.2改善施肥对策,提高施肥水平

从全县整体施肥上看,向土壤中的投入远远低于索取水平,而且比例极不合理,造成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比例失调。因此,在施肥对策上要根据作物需肥规律,依据当地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等条件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总的施肥原则应该是稳氮、稳磷、补钾、补微。一是氮肥稳施、勤施。目前富裕县所应用的氮肥,在土壤中的水溶性、活动性和被农作物的利用性极高,因此施用氮肥一定要做到稳施、勤施。应根据某一作物所需的氮肥总量,用其1/3作种肥,其余作2次或3次追肥以提高氮素的利用率,减少浪费,保障农作物全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二是稳定磷肥数量。虽然富裕县土壤磷素含量有所增加,但有效含量依然不足,因此不管种植何种作物都应保证磷肥的施入量,其施用方法以基肥、种肥为主。三是增加钾肥施用量。钾肥在最近2年才有少量投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在今后的施用对策上应逐步提高钾肥的投入。除此以外还要依据测土结果、根据各作物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配比使用。四是化肥深施、提高利用效果。目前富裕县化肥施用普遍存在施肥部位浅的问题,使作物表现前期生长发育好、中后期出现脱肥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投入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施肥部位浅,造成中后期作物根系在肥层以下,遇到降雨或灌水,肥料溶解、淋溶后被作物充分吸收,作物表现健壮,一旦干旱,根系难以吸收肥料而表现脱肥,因此在化肥施用方面,一定注意基肥深施,最好在18~20cm为宜。

2.3扩大松翻面积,逐步加深耕层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耕、翻中,应注重深翻、深松,要建立合理轮作制度[4]。麦翻一定要逐年加深,力争保持在20cm左右,其他作物中耕都要坚持以深松为基础,使土壤耕层逐步加深到20cm。

2.4改造中低产田

一是统一组织,总体规划,分散实施。二是分区治理,各有侧重,因地制宜。三是调整种植业内结构,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和种类,扩大生产规模,选用优良品种,实行立体栽培,改革耕作方法。四是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开发中低产田的一项内容。农民是利用土地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增加其商品市场意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实现效益型农业的重要举措。

整理

3参考文献

[1]李浩,谢丽红,陈敏智,等.成都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与管理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9(3):51-53.

[2]付艳忠.建平县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施肥指导意见[j].吉林蔬菜,2009(5):68-69.

土壤耕作的主要作用范文

1目前小麦生产的主要耕作整地方式

目前小麦生产主要以机深耕+机耙、畜力耕耙、机耕+旋耕耙、旋耕耙4种形式并存,其中机深耕+机耙占耕作面积的45%左右,畜力耕耙占耕作面积的10%左右,机耕+旋耕耙占耕作面积的30%左右,旋耕耙耕作的面积约为15%。

2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1机深耕+机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此种耕作是目前小麦播前耕作的主流,约占小麦耕作方式的45%。即拖拉机耕翻后,再用拖拉机带钉齿耙耙耱。耕作深度比较深(20~27厘米),耙耱质量较高,速度快。主要在适耕期耕作,不会对土壤耕层带来不良影响,对小麦生长的负面影响较小。

2.2畜力耕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此种方式还是传统耕作方式,进度慢,耕层浅,劳动强度大。目前农村大牲畜饲养量较小,耕作比例较小,在丘陵旱地、岭坡还有耕作。此种方式对土壤耕层无不良影响,主要优点是操作灵便,能达到土壤上虚下实的耕作要求,对小麦生长比较有利。

2.3机耕+旋耕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此种方式也是目前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约占耕作面积的30%。即在拖拉机耕翻后,再用旋耕耙耙耱,可对耕性差或干坷垃较多的土壤进行切割粉碎,进度快,但耙耱质量一般,尤其是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较大,未埋入深层的秸秆存在于土壤表层,土壤踏实程度较低,对小麦播种及出苗影响较大,不宜达到上虚下实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小麦出苗及根系生长发育。

2.4单纯旋耕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目前有些群众为了赶进度抢时播种,不讲究耕作质量,单使旋耕耙一耙了之。旋耕耙深度仅有6.5~10厘米,再加上秸秆混于土表,土壤耕层浅,耕层孔隙度大,散墒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是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最差的耕作方式。此种方式约占小麦面积的15%,对小麦出苗及根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有些地块连年采用此种耕作方式,耕作层逐年降低,耕层理化性状逐年恶化,不利于小麦生产的发展。

3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产实践的调查

我们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地块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入户调查,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明显。反映较好的耕作方式是机深耕+机耙。此种耕作方式没有对土壤耕层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能不断地加深耕层,并有利于秸秆还田的发展需要,能达到上虚下实的土壤耕作要求,对小麦播种出苗及根系发育无不良影响,耕层理化性状不宜被破坏。采用这种方式的地块产量高,耙耱时通过锁耙、通耙,基本达到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要求,也能符合社会发展和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其次为机耕+旋耕耙,此种耕作方式主要问题就出现在旋耕耙耱上,虽然旋耕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但达不到优质标准,土壤耕层理化性状不良,特别是土壤湿时易形成小块状结构,踏实土壤无法保证,干时坷垃易粉碎,但也不宜踏实土壤,土壤孔隙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根系发育受到影响,最后导致小麦产量相对减少,一般比机深耕+机耙减产10%左右。

畜力耕耙虽然耕耙质量较高但进度慢、劳动强度大,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此种耕作方式终究会被淘汰,但受地理条件限制的地块仍继续使用畜力耕耙。

表现最差的是单用旋耕耙耕作。此种方式无法保证小麦播种出苗,更不能保证小麦壮苗生长,甚至导致苗期苗发育不良。有些地块耕层非常浅,甚至出现“猫盖屎”的情况,表面上看土壤很虚,但播种时耧腿就是不下去,导致肥料施不深,集中在表层,保水保肥能力大打折扣,导致产量逐年降低。

土壤耕作的主要作用范文篇3

关键词: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农业生产;现代农业;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233.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4.23.0028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在农作物发育过程中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很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在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耕地是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的重要保障,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中养分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深厚的耕层,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农作物的良好生长。本文首先介绍深耕深松技术的实质,而后总结深耕深松的重要作用。

1机械化深耕深松的实质

机械化深耕深松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增产技术措施,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解决的正是土地结构的问题。机械深耕的技术实质是用机械实现翻土、松土和混土。其作用和效果是:恢复土壤团粒结构,调整土壤三相比例(固、液、气)关系;翻埋肥料,促进土壤熟化,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害。深松是指超过一般耕作层厚度的松土。机械深松的技术实质是用机耕松碎土壤而不翻土、不乱土层。通过深松土,可在保持原土层不乱的情况下,调节土壤三相比例,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

2机械化深耕深松的重要作用

机械化深耕深松可以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通过深耕深松可以科学除草,防治病虫害,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为农作物根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

2.1机械化技术深耕深松增加了土壤水土蓄水保墒能力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的实施能够实现不翻土的耕地作业,在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在不打乱原有的土层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机械化进行土壤松动,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和发育。

在对农作物土壤进行耕作层测定过程中,耕作层的厚度是10~15厘米,手扶机的耕作层厚度是15~18厘米,通过利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能够将土壤耕作层厚度加深,其耕作层的厚度可以达到21~26厘米,这样就能够使土壤变得更加松软,更有利于农作物的良好成长和发育,有效提高了土壤的含水率,通过采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后,整个土壤结构的蓄水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期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强,比以往的土壤含水率发生了明显增高,比常规的机械化耕地的土壤含水率提高2.2%,比畜牧耕地的土壤含水率提高3.1%。

2.2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可以科学除草、防治病虫害,有利于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

土壤深耕深松机械化处理后,土壤的病毒和虫害等都能够充分地暴露出来,将这些害虫翻在地面上后,害虫的天敌就能够轻易地找到害虫,从而消灭害虫,达到对土壤的保护。再加上地面阳光的照射,能够使得土壤中的很多害虫在被翻到地面上后,达到很好的消毒灭虫效果,因此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对于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进行科学的除草和灭虫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并且通过机械化深耕深松除草乃至防治病虫害,也避免了后期药剂治疗给土地和作物带来的负担,同时也节省了农民开支。

2.3机械化深耕深松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耕作深度,为农作物根系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耕作深度。以小麦为例,它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内,一般0~2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占总根量的60%~70%,20~4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占20%~30%,40厘米以下土层内的根系占10%。高产小麦的耕作深度一般应大于20厘米。用畜力步犁耕地,犁底不平,耕作深度一般只有12厘米左右,而且不能很好地翻土。小型拖拉机带单铧或双铧犁耕地,耕作质量虽然比畜力步犁好,但耕深一般也只有14~16厘米。长此以往,熟土层厚度减少,犁底层厚度增加,很难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时对土壤的要求,粮食产量就会受到影响。为此,大力提倡和推广深耕深松机械化整地技术,对广大农业区特别是以人畜力和小型拖拉机为主要耕作动力的农业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在利用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它能够实现对土壤耕作层结构的良好改善,同时对于土壤层结构进行很好的重新改良,实现了土壤耕作层结构的良好改善,使得土壤的缝隙度、疏松度、透气性能都明显的增强,同时也对土壤结构进行了科学的除草和灭虫处理,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化耕作和畜牧耕作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将土壤水分和养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促进了农作物的良好发展,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强,从而达到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和发育,进一步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其技术改良和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改进其应用方法和技术,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孙啸萍,陈新华,唐义锋.全方位机械化深松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农业机械,2003,(06).